_新音乐_创作技法在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借鉴与运用_蒋娟全.caj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的戏曲音乐元素运用研究

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的戏曲音乐元素运用研究

方法探索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的戏曲音乐元素运用研究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高英摘要:中国当代流行歌曲民族化发展进程中,对戏曲音乐元素的运用及吸收是其“异质同构”创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这不仅为流行歌曲提供创作素材,还为戏曲艺术发展提供新路径。

其中,运用较多的是京剧元素,其次是昆曲、黄梅戏、越剧、二人转以及粤剧等剧种。

运用方式主要釆用拼贴、融合、贯穿。

起到唤起民族共鸣,传统传承、创新等作用。

然而,在肯定其价值同时,还应思索传统戏曲被碎片解构、拼贴后,其所承载的完整传统意义如何被呈现、被认知等问题。

关键词:当代流行歌曲戏曲音乐民族化中国戏曲艺术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以民间音乐为基础,融入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形式的综合舞台艺术。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与印度的梵剧、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

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征。

其中与当代流行歌曲创作相结合,即促进戏曲的发展、创新,又为流行歌曲提供重要创作素材。

鉴于学者们对当代流行歌曲中的戏曲音乐元素运用问题关注不多,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戏曲元素运用类型、运用方式、文化价值及面临的问题与相关思考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国流行歌曲民族化发展略尽绵薄。

_、戏曲音乐元素运用类型1. 京剧音乐元素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剧种,由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组成。

京剧不仅因其雅俗共赏受到百姓们的喜爱,还因流派不断发展革新,创作出众多家喻户晓剧目,培养出梅兰芳等优秀京剧艺人而闻名海内外。

作为国剧,京剧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及国音声韵,被音乐创作者们争先运用到流行歌曲创作中。

20世纪80年代,姚明曲、阎肃词的《故乡是北京》可视为较早运用京剧元素进行创作先例。

1992年赵传在摇滚乐中首次融入京剧元素创作 <粉墨登场》红极一时。

随后,朱德荣的《梦北京》、刘欢《情怨》等歌曲相继掀起京韵流行歌曲的热潮。

这些歌曲很多是作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插曲,成为当时此类流行歌曲的主要传播渠道。

现代作曲技法在民族器乐上的运用

现代作曲技法在民族器乐上的运用

在和 声结构 设计 方面 ,许 多现代 民乐作 品经 过作 曲家的精 心 设计 , 破 了传 统 民乐 的 和 声 音 响 , 造 出 多种 多 样 的 和 音 效 突 塑 果, 时刻 冲 击 着 听众 的 听觉 。

调 式、 和声的设 计
当今 的许 多民族器乐 作品通过 现代作 曲技法打破传 统 民乐 的五 声 调 式 结构 , 大 丰 富 了 民乐 的表 现 力 , 音 乐 有 了 新 的 发 大 使 展 动 力 。这 些 民族 器 乐 新 作 品 借 鉴 西 方作 曲技 法 原 则 , 汲取 我 国 民 间音 乐音 调 , 五 声音 阶 中通 常 作 为“ 音 ” 处 理 的 清 角 、 将 偏 来 变 徵 、 、 宫 等 音 ( 至包 括 调 式 以 外 的 音) 为独 立 的 旋 律 骨 干 闰 变 甚 作 音来运用 。 以现代筝乐为例 , 曲家们采用人工调式定弦扩 展调式 。著 作
l l高教职教研究
龙 玲 现作 技 在族 乐 的 用 代 曲 法 民 器 上运
现 代 作 曲 技 法 在 民 族 器 乐 上 的 运 用
龙 玲
( 门大学 艺术 学院 , 厦 福建
厦 f 3 1 0 ) - 6 0 5 1
摘 要 我 国 改革开放 以来 , 大批 富有创 新 思想作 曲 家的 涌现推动 着 民族 器 乐向前发展 。 曲 家们努 力学 习 一 作 西 方先进 的作 曲理 论 , 并结 合本 民族独 有 的特 点 , 创作 出大量优 秀 的 民族 器 乐作 品 。 文试 图 以现代 作 曲技 法 为切 本 入 点 , 析 当代 民族 器 乐作 品 。 分 关键 词 民族 器 乐 现代作 曲技 法 器 乐创新
丰富多彩 的节拍和节奏 是现代 民族器乐 作品 的一 大特 征 , 其 赋予 民乐 以崭 新 的 面貌 , 动 民族 器 乐 繁 荣 发 展 推 著名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教育家刘长福 教授根据刘天 华 移植的二胡独奏 曲《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中巧妙运用塔吉克族 音乐里 7858 /、/ 节拍, 节奏与节拍不断变化。在 78 / 拍的节奏型中, 有先 三拍 后 四拍和 先 四拍后 三 排 的节拍 组 合 , 首乐 曲的主题 旋 律 这 是先三拍后四拍的组合 , 这种节拍组合充分体现出塔 吉克 民族舞 蹈性节拍效果。 再如王建 民创作的现代筝 曲妈 莲花谣 中打破固有 的 方正性节拍律动, 其中一段采用 45 / 拍与 3 / 4拍交替, 形成三拍子和 四拍子 不同强弱 的交替 , 烘托 出莲花般清新脱俗 的气 质。 些作 曲家为 了乐 曲的需要 ,在 乐 曲中大胆加 入无节奏节 拍 的 自由旋律 , 这就使 乐 曲具有某 种远古 的、 空灵 的、 神秘 的气

现代作曲技法在民族器乐上的运用

现代作曲技法在民族器乐上的运用

大学现代化:柏林与哥廷根的启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0)徐吉鹏1810年,威廉·冯·洪堡在“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理念指导下创办了柏林洪堡大学,树立起现代大学的完美典范,并揭开了大学现代化进程的序幕。

随后的一个多世纪中,柏林洪堡大学与不久后归并入普鲁士的哥廷根大学相继开拓了两条不同的向现代化大学迈进的模式。

两种模式皆应时而生,既为国家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才,又为自身赢得了广泛了声誉与巨大的光环。

两所大学的现代化模式至今仍然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与高校办学模式具有重大启示。

本文通过对两种模式的初步比较,浅析了这种启示。

一、“柏林模式”与“哥廷根模式”之比较柏林大学创立之前的1807年,普鲁士由于拿破仑侵略而遭受割地赔款的屈辱。

卓有远见的普鲁士国君腓特烈·威廉三世意识到科教在振兴国家中的重大作用,遂而任命威廉·冯·洪堡为王国内政部文化与教育司司长,进行教育改革,于1809年创办柏林洪堡大学,下设神学、哲学、法学、医学四科,并提出了“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办学理念。

威廉三世更是给予了柏林大学充分的自由,提出了“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自由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的动人之论。

新建立的柏林大学在自由宽松的环境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迈开了全速发展的步伐。

人文社会科一直学在德意志传统大学占据优势地位,柏林大学下设神学、哲学、法学、医学四科。

立校之初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它同样传承着德意志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良传统,培养出了一大批思想巨匠和大师,马克思、恩格斯、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海涅等等。

同时,尤为称道的是柏林大学严谨学分和严格的管理,校训“为了科学而生活”更让人振奋不已。

很快柏林大学所取得的喜人成绩为它迎来了世界的关注,成为许多学者的神往之地。

概而言之,“柏林模式”的核心在于三个要素———外部学术自由、内部纯粹学风和人文社科立校。

复调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复调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复调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温冬薇摘 要:复调是一种多声部的音乐思维,是音乐发展的一种创作技法,也是多声部音乐中与主调相对应的一种音乐形式。

因而,在音乐作品中复调往往被视作智慧、科学与文明的象征。

其中,复调技法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创作手法,成了多声部音乐表现中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20世纪20年代初期复调技法传入我国,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贺绿汀为代表的作曲家对这一技法进行展开教学,并在艺术歌曲、合唱曲、重奏曲、独奏曲等体裁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

纵观整个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史,从最早贺绿汀创作出第一部具有完全意义的中国风格复调钢琴作品《牧童短笛》到现如今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可以看到在数代作曲家的不断探索中,作为一种“舶来”音乐艺术形式的复调技法,从最早学习借鉴的模式逐步发展成了具有“中国化”的复调音乐。

本文将以复调思维、传统复调技法、复调音乐结构与体裁为切入点,探寻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复调形式的具体应用以及民族化复调的发展与成果。

关键词:复调思维;复调技法;复调体裁;民族化;创作中图分类号:J614.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温冬薇(1986-),女,硕士研究生,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当代复调曲集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B114)。

一、复调思维的发展西方复调音乐进入我国仅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从初步引入、模仿、借鉴到全面发展探索再到深度融合,其思维观念、技法形式、风格体裁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朱世瑞的发表于音乐研究的《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表现形态》文章中写道:“如果说,以前的复调音乐创作主要是以欧洲古典、浪漫乐派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作实践作为学习借鉴的对象,那么,我国当代复调音乐创作大大拓宽了对传统进行继承的覆盖面”。

①二十世纪20-30年代是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主要是对西方复调音乐技法和体裁的模仿与借鉴,是一种具有“格式化”特点的复调思维,并且在声乐作品、室内乐和管弦乐作品中初步呈现。

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探究

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探究

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探究一、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之一,就是充分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作曲家们通过借鉴中国古典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音阶等要素,将其融入到钢琴音乐作品中,使得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中国风格和特色。

李政斌的钢琴作品《黄河三部曲》,就充分融合了黄河民歌和中国民间音乐的元素,构成了雄浑壮丽的音乐画卷。

李双江的《马踏火罐》、马希文的《龙舟》等作品,也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现代钢琴音乐中的运用,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二、创新演奏技法和音乐语言除了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外,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还包括创新演奏技法和音乐语言。

在演奏技法方面,一些中国作曲家在钢琴演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不断拓展钢琴的表现力。

王建民的《琵琶行》运用了琵琶的演奏技法,将琵琶的音韵和韵律融入到钢琴音乐中,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力。

在音乐语言方面,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也非常独特。

作曲家们通过创新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发展钢琴音乐的表现方式,使得作品既保留了西方音乐的技法和语言,又融入了中国音乐的特色和魅力。

徐铭的《黄山之恋》、冼星海的《太行舞曲》等作品,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在音乐语言方面的创新和独特魅力。

三、注重情感表达和叙事性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还包括注重情感表达和叙事性。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情感表达和叙事性是非常重要的元素,而这些元素也被充分运用到了现代钢琴音乐作品中。

作曲家们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等要素,巧妙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生活状态,使得作品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马希文的《黄土高坡》、王建民的《大运河》等作品,都充分展现了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在情感表达和叙事性方面的独特魅力。

作品中既有对祖国河山的深情表达,又有对人民生活的真挚关怀,使得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感染力。

当代民族声乐中借鉴传统民歌的路径及其价值分析

当代民族声乐中借鉴传统民歌的路径及其价值分析

当代民族声乐中借鉴传统民歌的路径及其价值分析各种音乐形式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声乐是音乐中一个重要的类别。

它是各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

在当代民族声乐中,借鉴传统民歌的路径及其价值分析备受关注。

借鉴传统民歌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借鉴传统民歌的曲调这是一种比较广泛的借鉴方式,即借鉴传统民歌的曲调,来创作新的声乐作品。

在借鉴传统曲调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编排和创作,加入新的元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当代声乐作品。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活情趣等,是民族文化的宝库。

在当代民族声乐中,可以借鉴传统民歌的主题,来创作新的声乐作品。

通过借鉴传统主题,如草原、山水、爱情等等,来表达当代的民族情感和审美需求。

传统民歌的歌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在当代声乐创作中,可以借鉴传统民歌的歌词,通过艺术化的表述,来诠释当代的意境和审美。

同时在传承中也要有所创新,结合时代特点创造出有新鲜感的作品。

借鉴传统民歌的路径给当代声乐创作带来了很多新的元素,丰富了声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平。

其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弘扬民族文化借鉴传统民歌,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一种表现。

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保持独立的民族特色,使之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得以发扬光大。

二、培养审美意识传统民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音乐、歌词和意境都具有很高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通过借鉴传统民歌的元素,可以培养大众的审美意识,使之更加欣赏和喜爱音乐。

三、促进文化交流民族声乐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

通过借鉴传统民歌,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文化理解和认同。

综上所述,借鉴传统民歌是当代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借鉴传统民歌的曲调、主题和歌词,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又能够培养审美意识和促进文化交流。

因此,在当代声乐创作中,应该注重引入传统民歌的元素,从而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浅谈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

浅谈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

浅谈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
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丰富多样,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与国际音乐
风格相融合。

以下从和谐的音乐结构、丰富的音色表现以及创新的演奏技巧三个方面进行
浅谈。

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在音乐结构上追求和谐。

传统的古典音乐结构多为主题—发展—再现形式,而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形成了富有东方韵味的音乐形态。

《黄河大合唱》钢琴独奏版,通过巧妙地运用主题的再现、变奏等手法,使得整个作品既有丰富的内涵,又保持了整体结构的完整性。

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具有创新的演奏技巧。

随着对技术的不断探索和钢琴演奏技巧
的不断提高,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中不乏一些极具个性和创新的演奏技巧。

《黄河钢琴
协奏曲》中的“黄河大合唱”部分运用了丰富的连奏技巧和强烈的音色对比,给人以强烈
的视听冲击,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通过和谐的音乐结构、丰富
的音色表现以及创新的演奏技巧,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
融入了国际音乐风格,为世界音乐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精彩
纷呈的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的问世。

现代作曲技法在筝曲新作中的运用

现代作曲技法在筝曲新作中的运用

现代作曲技法在筝曲新作中的运用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筝曲新作。

笔者以这批当代“筝曲新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究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民乐创作方面的有益结合。

关键词:筝曲新作现代作曲技法民乐创作古筝以其“以韵补声”的独特音色魅力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日渐成为了民族音乐中的重要角色,而古筝的四个八度的宽阔音域又给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挖掘空间。

在当代筝曲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运用人工调式定弦,直接为筝曲在音乐语言的塑造表现方面提供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筝乐的发展又突破了传统手法的局限,通过现代作曲技术手段的运用,赋予了筝曲以新的发展动力。

一、运用人工调式定弦“人工调式”是一种自行设计的有别于传统调式的新调式,它是西方现代作曲大师梅西安设计的一种作曲技法。

在当代筝曲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们通过人工调式定弦,重新进行古筝的弦序设计,构建出新的古筝调式音阶,为当代筝曲创新提供了重要途径。

如《山的遐思》(庄曜曲)(谱例1)这里的人工调式定弦,采用了两种不同调式的五声音阶交替方式即d羽与d宫双调式的交替定弦。

通过在相邻音区间采用#f与f交替出现的方式,使乐曲在发展中形成纵向调性复合效果来寻求色彩的对比,使作品音响新颖而独特。

如《戏韵》(王建民曲)(谱例2)此例采用人工模式化音组定弦,即按一定的音程比例关系以固定规律进行成组的连锁上行。

如这里的原型音组模式为带有雅乐色彩的小三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音程关系的连续进行,然后在此原型基础上,以同样规律成组上行,形成音程组间的循环连锁进行。

其中的音组中出现的三全音的音程关系,为乐曲表现戏韵的特定旋律风格所设定。

而以这种模式化音组方法定弦,可以产生多种调式调性的循环。

如这里的每个音组本身就形成一个调性,从bE羽-C羽-A羽-#F羽-#D羽,而音组之间的交替衔接同时也会有各种调式调性产生的可能。

因此,这种定弦不仅拓宽了旋律音调的表现空间,也为乐曲调式调性的发展上提供了很大的余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实物被归纳为几何形,可以说,一只苹
果仅仅是一个圆的形状。组合是主体与各项
因素的最后构成样式。例如色块,可以尽力
去表现自己所预期的本质上经过周密考虑的
画面,画面中一切色块若要合理地存在,就
必须体现出作者完整的思想。我们希望这
一色彩基础课程能够是绘画与设计联系的纽
带,基础课程能够服务于设计主题,并成为
一、我国当代音乐创作的环境
(一)国内环境 几千年以来,我国文化历史变革经 历了多个历史阶段,不管是哪一个历史阶 段,都具有各自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的社会改革 浪潮触动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一 切领域。思想解放运动和全社会的历史反 思,造成了社会思潮、人们心理的巨大变 化,为文艺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 的宽松、自由环境,作曲家们想写什么就 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任何的 约束和限制。 (二)国际环境 当今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世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外音乐 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活跃,面向世界、面向
还有杨青、张大龙的交响舞剧《白 鹿原》、林乐培的《秋决》以及潘皇龙的 《五行生克Ⅱ》等,吸收借鉴西方20世纪 “新音乐”创作的技法和经验,并加以创 造运用,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下,不同 民族、不同国家在文化(包括音乐艺术) 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对双方的发 展都是有利的。盲目崇洋和盲目排外的思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
(接第73页)而不太研究音乐作品中产 生运用这些技法的背景、理论和美学, 一味地跟潮流、讲时髦,或是将“新音 乐”的创作技法与我国传统文化简单地 结合起来,这样的音乐作品往往缺乏深 刻的内涵,给人以奇怪、肤浅、不伦不 类的感觉。
因此,对“新音乐”的创作技法不 仅要批判性地借鉴,更要创造性地加以灵 活运用,建构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表达 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我国有的作曲 家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并取得了突出的 成绩。如朱践耳的《纳西一奇》(1984 年),采用了多调性的创作技法,这种多 调性不是对西方“新音乐”的多调性创作 技法的简单复制,而是作曲家通过深入民 间,从民间音乐的土壤里寻“根”,再把 “根”与“新音乐”的多调性结合起来, 创造了比“新音乐”的多调性内在联系更 严密、逻辑性更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调 性,充分表现了纳西自然风光、风土人 情、民间音乐等的“奇”,仿佛把人们带 入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仙境,给人以无 尽的遐想。
想,都是片面的,是不利于文化的建设和发
展的。我国现当代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就是
在中西两种不同音乐文化的不断反复交融过
程中逐步壮大起来的,不管运用什么创作技
法和手段,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的
思想内容和尽可能不违背大多数音乐听众的
审美要求。坚决不要做创作技法的奴隶,而
是要做创作技法的主人。
注释: ①②叶松荣.断裂与失衡——中西视野下的西方 20世纪“新音乐”创新的局限性分析[M].中央音 乐学院出版社,2008:6.7.
ART EDUCATION 2011 · 05 69
象和难以捉摸的色彩变化。 (3)共同提炼 在对微观色彩认知的基础上,我们
利用采集到的色彩信息,通过识别波长、 传播力以及群体习惯、民族共性等因素来 寻求色彩的共同特性,抑制个性化的细节 以展示事物所属的一般属性。一片树叶, 可以是这棵树上或那棵树上的叶子,通过 消除个别树叶彼此区别的细微特征,就可 能接近人类共同认可的树叶的一般形象, 或者能接近人类共同认可的树叶的一般形 象,或者为了突出被描绘对象某些有特点 的共同因素而省略细节。
尹铁良的《老山札记》中的第三乐
章“墓碑前”,创造性地运用了约翰·凯 奇无声音乐的创作技法,休止了15秒, 充分表达了墓碑前人们对逝去者的悲恸悼 念,把整个作品推向了最高潮,真正达到 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此外,他 在“新音乐”人工音阶创作技法的基础上 创造了对称性音阶的创作技法,并在他的 《网Ⅲ》中运用。作品中时而出现一点片 段的民族性,时而很怪诞,表达了生活在 各种复杂网里的人们焦虑、不安、惊恐、 不稳定的情绪,效果特别好;还有,他的 《图像集三页》创造性地运用了不确定性 音乐的创作技法,形成了视觉与听觉完美 结合的创作技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堪称一绝。
(二)批判地借鉴“新音乐”的创作 技法
虽然人们能充分理解与尊重“新音 乐”创作技法的多元性,但作为中国的作 曲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国与西方国家 社会历史环境不一样,作曲家所经历的社 会生活现实、思想境界和情感体验不是一 回事,所要反映的社会现实、表达的思想 内容和情感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国作曲 家在借鉴“新音乐”的音乐思维方式和创 作技法时应该保持高度清醒,不要认为只 要是国外的就都是好的,一律生搬硬套, 要坚信,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0世纪西方“新音乐”的产生不是偶 然的,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精神产 物,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又深受同一时期 哲学思潮和艺术思潮的影响。它的出现使音 乐创作、音乐表演以及音乐美学思想发生了 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音乐的 审美观念与创作技法对传统不同程度的偏离 和反叛上。“新音乐”创作技法形态各异, 五彩纷呈,这些创作技法彻底反对西方传统 的音乐创作技法,极力追求一切新的创作手 法,探索全新的音乐概念。
专业课有效的铺垫。
参考文献: [1]安佳.从色彩写生到艺术设计[J].美术观察, 2002(4). [2]陈学文.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的新模式[J].美 术观察,2005(9). [3]曾田泉,王可.设计色彩[M].上海:上海人民 美术出版社,2005. [4]李亮之.色彩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
(三)创造性地运用“新音乐”的创 作技法
周文中教授在一次特约采访中说:“技 法一定要好,(出国)学好技法后又把技 法丢掉,才能进入真正的创造的状态。”这 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在音乐创作中技法只 是手段,而不是最终追求目标,创作技法 永远只能为音乐创作服务。有的作曲家太 过热衷于创作技法的运用,(转第69页)
二、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常用的技法
受20世纪西方音乐创作的影响,我 国当代的音乐创作,特别是管弦乐创作, 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20世纪西方“新音 乐”的作曲技法,开启了一个五彩缤纷的 时代。归纳起来常用的技法大概有:无调 性、多调性、噪音音乐、十二音体系、自 由十二音、整体序列音、人工音阶、不确 定性音乐、偶然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 乐及音色音乐等,这些都是20世纪西方 “新音乐”的作曲技法,当下被我国的作 曲家广泛借鉴运用。如瞿小松的《Meng Dong》(1984年),采用了整体序列音 的创作技法;罗忠镕的艺术歌曲《涉江采 芙蓉》(1979年),采用了无调性与五声 性十二音音列的创作技法;陈其刚的《逝 去的时光》(1996年),主要采用了多 调性的创作技法;高为杰的《韶(Ⅱ)》 (1995年),采用了人工音阶的创作技 法;谭盾的《乐队剧场Ⅰ)》采用了不确 定性音乐、偶然音乐的创作技法;陈远林
2.分析性课程 这里的分析基本局限于学生依据一组 客观物象的静物来主观严谨地安置、排列 色彩,凭借逻辑对表象整理以体现有控制 力的色彩结构关系,所以要求学生提出明 确的色彩分析课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分析性的工作首先要对看见的客体 重新认识,并以相应的几何语言来表现客 体,参照客体物象更多地发挥画面的色彩 力学,采用自由解体对象的色彩再进行重 新构建色彩的变异方法,由纯粹的主观色 彩来设计色块之间对应的各种量和比重以 及色彩均衡力的承受关系。自然形态与色 彩被解析,只剩下纯粹的色、线、面的相 互作用,并重新聚合成被纯化的新组合, 视觉语言也更趋于风格化。 要形成画面自身色彩构造的合理性,
ART EDUCATION 2011 · 05 73
“新音乐”创作技法 在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借鉴与运用
■ 蒋娟全
内容摘要:文章介绍了20世纪西方“新音乐”创作技法,分析了我国当代音乐创作的环境及常用的“新音乐”创作技法,并就我国作曲家在音 乐创作实践中,如何借鉴与运用“新音乐”创作技法提出了见解,指出音乐创作技法永远只能为音乐创作服务,技法只是手段,而 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进而阐明了决不要做创作技法的奴隶,而是要做创作技法的主人的观点。
未来,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时 代精神的现代音乐,已开始成为我国绝大 多数作曲家的共同心愿。20世纪西方“新 音乐”的思维观念、音乐语言和创作技法 传入我国,不少中青年作曲家凭借自己勇 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决心,大胆学习并接受 西方“新音乐”的作曲技法,作品题材内 容广泛多样,创作风格形式自由灵活,创 作技法日趋现代化,以及作品的艺术构思 逐步突出作曲家自我的个性。从80年代初 开始,涌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新的音乐 作品,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朱践耳的《第一 交响曲》,主要借鉴和运用了20世纪西方 “新音乐”的作曲技法,如引子的主题音 乐就采用了“自由十二音”的作曲技法。 除此之外,整个作品还借鉴了“新音乐” 的多调性、不确定性等创作技法。由于作 曲家借鉴和运用的这些技法都具有明确的 表现目的和表情意义,因而获得了良好的 效果。
就需要摒弃对肉眼所见的局部真实和表面
的机械描述,而把画面看作完全自律的色
彩结构来把握,主观有序地安排和组织一
切色彩,使其更趋合理、更有意味。
色彩的对比矛盾往往能很有效地刺激
人的视觉兴奋度,提高画面的注目率,但
对比又常常会使画面过于呈现冲突与不和
谐现象。
由此看来,完成色彩教学改革作业就
是一个处理画面、组织结构和运用色彩的机
参考文献: [1]叶松荣.断裂与失衡——中西视野下的西方20 世纪“新音乐”创新的局限性分析[M].中央音乐 学院出版社,2008. [ 2 ] 雷 金 纳 德 · 史 密 斯 · 布 林 德 尔 . 新 音 乐 —— 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M].黄枕宇,译.北京:人民 音乐出版社,2001. [3]种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M].人民音乐出版 社,1991.6. [4]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 社,2004.7. [5]于润洋.“浮瓶信息”引发的思索[J].人民音 乐,1995(6). [6]于润洋.现代主义音乐在中国的命运[J].人民音 乐,1995(12). [7]周凯模.关于跨世纪的音乐讨论[J].中国音乐, 1998(2). [8]陈其钢.走出“现代音乐”追求自己的路[J].人 民音乐,19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