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酪根制备流程
干酪根的介绍

摘录:干酪根的介绍一、干酪根的定义及制备干酪根(Kerogen,曾译为油母)一词来源于希腊语Keros,指能生成油或蜡状物的有机质。
1912年Brown第一次提出该术语,表示苏格兰油页岩中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干馏时可产生类似石油的物质。
以后这一术语多用于代表油页岩和藻煤中有机物质,直到1960年以后才开始明确规定为代表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但不同学者的定义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
Tissot 和Welte (1978)将干酪根定义为沉积岩中既不溶于含水的碱性溶剂,也不溶于普通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组分,它泛指一切成油型、成煤型的有机物质,但不包括现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腐殖质)。
Hunt(1979)将干酪根定义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和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Durand(1980)认为,干酪根系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它既包括沉积物、也包括沉积岩中的有机质,既包括分散有机质,也包括富集有机质。
王启军(1984)的定义中去掉了Hunt定义中的“分散有机质”,但认为实际应用时,重点还是在古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比较可以看出,关于干酪根定义的差别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是否包括富集状态的有机质(如煤)?(2)是否包括沉积物中的不溶有机质?(3)是否限定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的有机质?关于第一点,由于富集状态的有机质也是生油气母质,而从后面的讨论中将可以看到,干酪根被视为是主要的产油气母质。
因此,本书认为,干酪根的定义中应该包括像煤这样的富集状态的有机质。
关于第二点,尽管沉积物中的腐殖质和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线,沉积岩中也存在溶于酸碱的腐殖酸,表明腐殖质在演化过程中事实上延伸入沉积岩中,但由于油气基本上是由沉积岩中的有机质转化而成的,因而油气地球化学更为关注的对象是沉积岩而不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因此,作为生油气母质的干酪根的定义应该反映这一点,即不包括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干酪根的介绍

摘录:干酪根的介绍一、干酪根的定义及制备干酪根(Kerogen,曾译为油母)一词来源于希腊语Keros,指能生成油或蜡状物的有机质。
1912年Brown第一次提出该术语,表示苏格兰油页岩中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干馏时可产生类似石油的物质。
以后这一术语多用于代表油页岩和藻煤中有机物质,直到1960年以后才开始明确规定为代表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但不同学者的定义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
Tissot 和Welte (1978)将干酪根定义为沉积岩中既不溶于含水的碱性溶剂,也不溶于普通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组分,它泛指一切成油型、成煤型的有机物质,但不包括现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腐殖质)。
Hunt(1979)将干酪根定义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和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Durand(1980)认为,干酪根系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它既包括沉积物、也包括沉积岩中的有机质,既包括分散有机质,也包括富集有机质。
王启军(1984)的定义中去掉了Hunt定义中的“分散有机质”,但认为实际应用时,重点还是在古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比较可以看出,关于干酪根定义的差别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是否包括富集状态的有机质(如煤)(2)是否包括沉积物中的不溶有机质(3)是否限定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的有机质?关于第一点,由于富集状态的有机质也是生油气母质,而从后面的讨论中将可以看到,干酪根被视为是主要的产油气母质。
因此,本书认为,干酪根的定义中应该包括像煤这样的富集状态的有机质。
关于第二点,尽管沉积物中的腐殖质和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线,沉积岩中也存在溶于酸碱的腐殖酸,表明腐殖质在演化过程中事实上延伸入沉积岩中,但由于油气基本上是由沉积岩中的有机质转化而成的,因而油气地球化学更为关注的对象是沉积岩而不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因此,作为生油气母质的干酪根的定义应该反映这一点,即不包括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实验二干酪根镜下观察和类型鉴定

形态完 整性
高等植物孢 黄色到橙 深灰色,低 孢粉体 子和花粉的 红色 突起 外壳层
陆生植物叶 黄色一橘 角质体 、芽、枝的 红色,透 最外层 明度好 稳定组 壳质 体
深灰色
高等植物的 深灰色,可 浅黄白色 树脂、蜡质 见红色内反 、柠檬黄 树脂体 、树胶、香 射,表面均 色,没有 脂和油脂等 匀,无突起 结构 分泌物 或低突起 高等植物木 黄到橙黄 深灰色,低 木栓体 栓化组织细 色 突起 胞 色调不均 柠檬黄、 植物的表皮 匀,为灰黑 表皮体 金黄、橙 组织 色至深灰 红及红色 色,微突起
横切面细胞间无间隙,呈不规则鳞 片状结构,纵切面呈叠瓦状结构 多层扁平的长方形或砖形木栓细胞 组成,排列规则。纵切面呈叠瓦状 结构,弦切面呈不规则的鳞片状结 构,细胞腔内有时充填团块镜质体 有 机 碎 屑
树脂体,成层分布,广西软州,N1,I煤层,R0max 为0.41%,反射荧光,蓝光激发
显微组 显微 显微亚 分组 组分 组分
横切面细胞间无间隙,呈不规则鳞 片状结构,纵切面呈叠瓦状结构 多层扁平的长方形或砖形木栓细胞 组成,排列规则。纵切面呈叠瓦状 结构,弦切面呈不规则的鳞片状结 构,细胞腔内有时充填团块镜质体 有 机 碎 屑
小孢子体,160×
显微组 显微 显微亚 分组 组分 组分
生物来源
透射光
反射光
荧光
电镜扫描 大孢子体直径一般为0.1~3mm,呈 扁平体,纵切面呈封闭的长环状, 折曲处为钝圆形;外缘一般平整光 滑,有时具瘤状、刺状等纹饰,小孢 子体一般小于0.1mm,多呈扁环状、 蠕虫状、短细线条状或似三角形状
横切面细胞间无间隙,呈不规则鳞 片状结构,纵切面呈叠瓦状结构 多层扁平的长方形或砖形木栓细胞 组成,排列规则。纵切面呈叠瓦状 结构,弦切面呈不规则的鳞片状结 构,细胞腔内有时充填团块镜质体 有 机 碎 屑
干酪根

煤结构示意图
干酪根的基本化学结构
低熟阶段:H/C=1.64,O/C=0.06 高熟阶段:H/C=0.83,O/C=0.013
以脂肪链为主,芳 香环为次,侧链杂原 子含量低,且以醚型 杂原子官能团为主。 主要的生油母质
Ⅰ型干酪根(Behar等,1987)
干酪根的基本化学结构
低熟阶段:H/C=1.34,O/C=0.196 高熟阶段:H/C=0.73,O/C=0.026
干酪根的元素 组成测定方法 元素分析仪
元素 分析 仪的 基本 原理
有机物在氧气燃烧,用 氧化剂使其充分氧化,使 各元素定量的转化为其对 应的氧化物
C转化为CO2 H转化为H2O N转化为N2O、 再还原为N2
热导池检测器
柱色谱
3、有机质官能团特征(红外光谱)
基团类型 主要吸收频带(cm-1) 2930 2860 烷基类型 (H) 1455 1375 720 1630~1600 芳基类型 (C) 反应的基团振动特征
具形态 部分
惰质组
粗粒体 菌类体
碎屑惰性体
有机碎屑
镜质体
菌藻类
颗石藻
层状藻
葡萄藻
菌解无定形
结构镜质体
惰质体
条 带 镜 质 体
菌 孢
菌核
菌核
角质体
孢粉体
孢粉体
孢粉体
暗色泥岩-藻类体
暗色泥岩-壳质组
暗色泥岩-镜质组和惰质组
2、干酪根的元素组成 干酪根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又不同于一般的 纯有机化合物,因而没有固定统一的元素组成
固定碳(%)
镜煤反射率RO(% ) H/C原子比 地 温(℃) 深 度(m) 孢粉颜色 主要反应 有机质成熟度
—55
干酪根制备流程

干酪根制备流程1原理干酪根分离采用化学、物理的方法,除去岩石中的无机矿物及氯仿可溶有机质,使其他有机质富集。
2仪器和设备2.1反应装置:耐氢氟酸腐蚀的材料制成。
2.2加热搅拌装置:可加热至约90℃,转速可调。
2.3离心机:最高转速不低于4 000 r/min,配带体积约400 mL、50 mL、10 mL 的离心管。
2.4电热干燥箱:最高温度不低于200℃。
2.5电冰箱:冷冻温度低于-5℃。
2.6超声波清洗器或振荡器:输出功率250 W。
2.7高温炉:温控1 000℃±20℃。
2.8分析天平:分辨率0.1 mg。
2.9玛瑙研钵:直径约8 cm。
2.10坩埚:耐1 000℃高温。
2.11密封式化验制样粉碎机。
2.12标准检验筛:0.18 mm、0.5 mm、1.0 mm。
2.13天平:分辨率0.5 g,最大称量500 g。
2.14密度计:相对密度测量范围在1.00 g/mL~2.50 g/mL。
3试剂和材料3.1盐酸:化学纯,配成约1 mol/L、6 mol/L、8 mol/L的溶液。
3.2氢氟酸:化学纯。
3.3冰醋酸:化学纯。
3.4无砷锌粒:分析纯。
3.5氯仿:分析纯。
3.6硝酸银:分析纯,配成1%溶液。
3.7氧氧化钠:分析纯,配成0.5 mol/L溶液。
3.8重液:相对密度d420为2.0 g/mL~2.1 g/mL的有关溶液。
3.9 PH试纸:PH1~PHl2。
4样品制备4.1岩样分离干酪根的岩样,其有机碳含量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分离干酪根的岩样有机碳含量4.2碎样岩样经粗碎、缩分后,依据干酪根用途再细碎为粗粒级及细粒级两种岩样。
两种岩样粒径应符合表2规定。
表2细碎岩样的粒级和粒径4.3取样量为保证测试项目所需干酪根的数量,根据岩石中有机碳的含量,按表3确定取样量。
有机碳含最较低时,可适当增加取样量。
经氯仿抽提后的细粒级岩石样品取样量按本条执行。
表3取样量5步骤5.1前处理称取一定量岩样,放人酸反应容器中,用蒸馏水浸泡,使岩样中的泥质充分膨胀,2 h~4 h后除去上部清液。
沉积岩中干酪根分离方法

沉积岩中干酪根分离方法沉积岩中干酪根分离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干酪根分离的原理、仪器、设备、试剂、样品的准备,分离步骤及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沉积岩样品的干酪根分离,也适用于现代沉积物不溶有机质分离。
2 原理干酪根分离是采用化学、物理的方法,除去岩石中的无机矿物及可溶有机质,使不溶有机质富集。
3 仪器和设备3.1 酸反应装置:用耐氢氟酸腐蚀材料制成。
3.2 电热磁力搅拌器:可加热至90℃。
3.3 离心机:最高转速4000r/min,离心管400mL、50mL、10mL。
3.4 电热干燥箱:最高温度200℃。
3.5 真空干燥箱:最高温度100℃,真空度80kPa。
3.6 电冰箱:冷冻温度低于-5℃。
3.7 超声波清洗器:输出功率250W。
3.8 马福炉:温控1000℃±20℃3.9 分析天平:感量0.1mg。
3.10 玛瑙研钵:直径8cm。
3.11 石英坩埚:1mL。
3.12 密封式化验制样粉碎机。
3.13 标准检验筛:0.18、0.5、1.0mm。
3.14 台秤:感量0.5g最大称量500g。
4 试剂和材料4.1 盐酸:化学纯、配成1mol/L、6mol/L溶液。
4.2 氢氟酸:化学纯。
4.3 醋酸:化学纯。
4.4 无砷锌粒:分析纯。
4.5 氯仿:化学纯。
4.6 硝酸银:分析纯,配成1%溶液。
4.7 异丙醇:化学纯。
4.8 氢氧化钠:分析纯,配成0.5mol/L溶液。
4.9 重液:相对密度d420为2.0~2.1,选不同化学纯试剂(溴化锌、溴化钾、碘化锌、碘化钾、氯化锌)配制成溶液。
4.10 400mL塑料杯。
4.11 密度计。
4.12 pH试纸:pH1~12。
5 样品的准备5.1 岩样分离干酪根的岩样,其有机碳含量应符合表1规定。
5.2 碎样岩样经粗碎、缩分后,依据干酪根用途再细碎为粗粒级及细粒级两种岩样。
富有机质泥页岩中干酪根的提取及其应用

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37干酪根是沉积岩中有机质的主体,约占总有机质的80%~90%,研究认为80%以上的石油烃是由干酪根转化而成[1]。
沉积有机质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及化学变化,通过腐泥化及腐殖化过程形成干酪根,成为生成大量石油及天然气的先躯。
石油及天然气来源于沉积有机质,对生成石油及天然气的原始物质而言,以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为主。
页岩气主要形成并储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中,页岩气储层中有机质纳米级孔隙普遍发育,大量的页岩气以吸附态储存于页岩中[2],富有机质泥页岩中有机质含量非均质性强[3-4]。
因此,从富有机质泥页岩中提取干酪根,分析其结构特征,对页岩气的形成与富集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1 干酪根的提取1.1 干酪根提取方法干酪根提取方法可以分为两类:手工分离法和机械或半机械分离法。
手工分离法是指用有机质溶剂溶解掉岩石中可溶有机质,用非氧化性酸(主要是盐酸和氢氟酸)溶解去除岩石中的无机矿物(主要是一些碳酸盐和硅酸盐的黏土矿物以及黄铁矿等),剩下不可溶的有机质进一步提纯获得纯度较高的干酪根;机械或半机械分离法是指利用设备制造提取适宜的提取环境,来实现干酪根的自动化提取;提取方法优缺点对比见表1。
(1)手工分离法,主要由六部分组成,即前处理、酸处理、碱处理、重液浮选、冷冻干燥、氯仿清洗可溶有机质[5]。
将岩样置于反应容器,加蒸馏水充分浸泡,按每克岩样6~8 m L盐酸的比例,在60~70 ℃下搅拌l~2 h,使碳酸盐岩充分分解,之后按每克岩样加入6 m ol /L盐酸2.4 m L 和质量分数40 %的氢氟酸3.6 m L 的配比,在60~70 ℃下搅拌2 h,除去酸液,用1 m ol /L盐酸洗涤三次,除去清液。
重复以上操作,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
用超声波处理已得到的干酪根,使其在重液中充分分散,用离心机分离。
冷冻并干燥所得干酪根,用氯仿清洗去除可溶有机质。
第2章_干酪根ppt(改动), 教授级

轻
-10
-15
-20
-25
-30
-35 13C
果胶 蛋白质 半纤维素 总碳水化合物 总有机碳
乙醇抽提类脂物 纤维素 木质素 氯仿抽提类脂物 海相高等植物 湖沼高等植物 陆生生物 浮游生物 淡水浮游生物
重
-20
-25
-30 13C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型
3型
2型
干酪根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又不同于一般的 纯有机化合物,因而没有固定统一的元素组成
干酪根的元素 组成测定方法
元素分析仪
元素 分析 仪的 充分氧化,使 各元素定量的转化为其对
应的氧化物
热导池检测器
柱色谱
C转化为CO2 H转化为H2O N转化为N2O、 再还原为N2
3、有机质官能团特征(红外光谱)
基团类型
烷基类型 (H)
芳基类型 (C)
含氧基团 (O)
主要吸收频带(cm-1)
反应的基团振动特征
代表符号
2930 2860 1455
1375 720
1630~1600 870 820 750
3600~3200 1710
1100~1000
脂肪链的甲基(—CH3)、次甲 Ka1
13C
0 00
(13C /12C)样品 (13C /12C)标准 (13C /12C)标准
1000
通用PDP标准是美国卡罗林纳州白垩系Peedee中的 箭石13C/ 12C,其值为1123.72*10-5。
我国石油系统采用的标准为周口店奥陶系灰岩,其值
13C/ 12C,为1123.6*10-5。
重
具形态 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酪根制备流程1原理干酪根分离采用化学、物理的方法,除去岩石中的无机矿物及氯仿可溶有机质,使其他有机质富集。
2仪器和设备2.1反应装置:耐氢氟酸腐蚀的材料制成。
2.2加热搅拌装置:可加热至约90℃,转速可调。
2.3离心机:最高转速不低于4 000 r/min,配带体积约400 mL、50 mL、10 mL 的离心管。
2.4电热干燥箱:最高温度不低于200℃。
2.5电冰箱:冷冻温度低于-5℃。
2.6超声波清洗器或振荡器:输出功率250 W。
2.7高温炉:温控1 000℃±20℃。
2.8分析天平:分辨率0.1 mg。
2.9玛瑙研钵:直径约8 cm。
2.10坩埚:耐1 000℃高温。
2.11密封式化验制样粉碎机。
2.12标准检验筛:0.18 mm、0.5 mm、1.0 mm。
2.13天平:分辨率0.5 g,最大称量500 g。
2.14密度计:相对密度测量范围在1.00 g/mL~2.50 g/mL。
3试剂和材料3.1盐酸:化学纯,配成约1 mol/L、6 mol/L、8 mol/L的溶液。
3.2氢氟酸:化学纯。
3.3冰醋酸:化学纯。
3.4无砷锌粒:分析纯。
3.5氯仿:分析纯。
3.6硝酸银:分析纯,配成1%溶液。
3.7氧氧化钠:分析纯,配成0.5 mol/L溶液。
3.8重液:相对密度d420为2.0 g/mL~2.1 g/mL的有关溶液。
3.9 PH试纸:PH1~PHl2。
4样品制备4.1岩样分离干酪根的岩样,其有机碳含量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分离干酪根的岩样有机碳含量4.2碎样岩样经粗碎、缩分后,依据干酪根用途再细碎为粗粒级及细粒级两种岩样。
两种岩样粒径应符合表2规定。
表2细碎岩样的粒级和粒径4.3取样量为保证测试项目所需干酪根的数量,根据岩石中有机碳的含量,按表3确定取样量。
有机碳含最较低时,可适当增加取样量。
经氯仿抽提后的细粒级岩石样品取样量按本条执行。
表3取样量5步骤5.1前处理称取一定量岩样,放人酸反应容器中,用蒸馏水浸泡,使岩样中的泥质充分膨胀,2 h~4 h后除去上部清液。
5.2酸处理按5.2.1~5.2.5步骤依次完成五步酸处理。
警告:氢氟酸是剧毒强腐蚀危险品,应采取有效安全措施加以防范。
5.2.1按每克样品加入6mL~8 mL盐酸的比例,将浓度为6mol/L的盐酸在搅拌状态下慢慢加人样品中,在60℃~70℃下搅拌1h~2h,使碳酸盐岩充分分解,除去酸液,用蒸馏水洗涤至弱酸性,除去清液。
5.2.2按表4规定的比例在搅拌下依次加入浓度为6 mol/L盐酸及浓度为40%的氢氟酸。
在60℃~70℃下搅拌2 h,除去酸液,用l mol/L盐酸洗涤三次,除去清液。
表4岩样与盐酸、氢氟酸的比例样品中,于60℃~70℃搅拌1 h,除去酸液后,用1 mol/L盐酸洗涤三次,除去清液。
5.2.4按表4规定的比例,在搅拌下依次加入浓度为6 mol/L盐酸及浓度为40%氢氟酸再次处理样品,搅拌4 h,其他操作同5.2.2。
5.2.5重复5.2.3。
再用蒸馏水洗涤至弱酸性,除去清液。
5.2.6对于碳酸盐岩样品,可不进行5.2.4和5.2.5,但在5.2.3中用盐酸洗涤后,须用蒸馏水洗涤至近中性,并除去清液。
5.2.7对于含石膏的样品,用浓度8 mol/L。
的盐酸替代6 mol/L的盐酸。
5.3碱处理取0.5 mol/L氢氧化钠溶液200 mL于5.2.5处理后的样品中,连续搅拌30 min,去除碱液。
重复进行上述操作,直至碱液无色。
去除碱液后,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
5.4黄铁矿的处理有黄铁矿存在的样品进行以下处理:在富集的样品中,反复加入 6 mol/L。
盐酸及无砷锌粒,待反应所产气体无硫化氢臭味时,用蒸馏水洗涤,重液浮选所得干酪根用蒸馏水洗涤至无卤离子。
5.5重液浮选5.5.1 将5.2及5.3所得干酪根置于离心管内,加入相对密度为2.0 g/mL~2.1 g/mL的重液,用超声波或振荡器处理,使其在重液中充分分散。
在离心机中用转速2000 r/min~3 000 r/min离心20 min,待分层后取出上部干酪根,底部剩余物再用重液进行第二次浮选,分层后取出上部干酪根。
合并二次浮选后的干酪根再用重液浮选一次,分层后取出上部干酪根,然后用蒸馏水洗涤至无卤离子。
5.5.2粗粒级岩样所分离的干酪根离心富集后,一部分即可湿封备用,一部分按5.5处理。
5.6冷冻、干燥将5.4细粒级和部分粗粒级分离的干酪根置于电冰箱内,在约-5℃下冷冻6 h。
取出,待冰融化后,在干燥箱中低于60℃下进行干燥,亦可用氮气吹干。
粗粒级岩样所分离的干酪根密封备用。
5.7氯仿清洗可溶有机质干燥后的细粒级干酪根用氯仿清洗,除去可溶有机质。
风干,在烘箱中小于60℃下干燥,称量、研细后装瓶备用。
5.8烧失量的测量称取10 mg ~20 mg 干酪根样品,置于恒重的坩锅内,在100℃的干燥箱中第一次烘lh ,第二次以后每次烘30 min 直至恒重,然后将其放人高温炉中升至800℃,灼烧1 h ,取出冷却30 min 后称重。
再灼烧30 min ,冷却,称量,直至恒重(±0.2 mg),逸失部分即为烧失量,其计算方法如式(1)所示:ω=m 1−m a m 2−m 1×100%式中:ω——烧失量质量分数,%;m 1——坩埚质量,单位为克(g);m 2——酪根样品加坩埚质量,单位为克(g); m a ——视灰分加坩埚质量,单位为克(g)。
干酪根的烧失量应大于75%。
6步骤原理分析6.1页岩颗粒成分及其与酸反应机制6.1.1岩石颗粒成分页岩是由粘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属于粘土岩的一种。
其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等)外,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和自生矿物(如铁、铝、锰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等)。
不同的页岩,其化学成分指标也不一样,自然界存在的页岩,其化学成分含量变化比较大。
一般情况下,页岩的SiO 2,含量在45%~80%范围内波动,Al 2O 3含量在12%~25%范围内波动,Fe 2O 3含量在2%~10%范围内波动,CaO 含量在0.2%~12%范围内波动,MgO 含量在0.1%~5%范围内波动。
6.1.2盐酸与氢氟酸特性盐酸是氯化氢(化学式:HCl )的水溶液,属于一元无机强酸,工业用途广泛。
盐酸的性状为无色透明的液体,有强烈的刺鼻气味,具有较高的腐蚀性。
浓盐酸(质量分数约为37%)具有极强的挥发性,因此盛有浓盐酸的容器打开后氯化氢气体会挥发,使瓶口上方出现酸雾。
氢氟酸能够溶解很多其他酸都不能溶解的玻璃(主要成分:二氧化硅),生成气态的四氟化硅反应方程式如下:SiO 2(s) + 4H F(aq) → SiF 4(g) + 2H 2O(l)生成的SiF4可以继续和过量的HF 作用,生成氟硅酸:SiF 4(g)+2HF(aq)=H 2[SiF 6](aq)氟硅酸是一种二元强酸。
正因如此,它参与的反应都必须在塑料(理论上讲,放在聚四氟乙烯做成的容器中会更好)、蜡质制或铅制的容器中进行。
除此外, 氢氟酸之水溶液是一种弱酸。
由于H-F 共价键高度极性以及氟化氢具有分子间氢键,使得氟化氢具有高度能学稳定性,离解度非常低。
因此,离解生成之水合氢离子浓度较低,使酸度常数Ka 较低。
HF(aq) + H 2O(l) ←→ H 3O +(aq) + F -(aq) Ka=7×10-4 mol/L其他卤化氢于水中浓度增加,酸度会下降。
HA(aq) + H 2O(l) ←→ H 3O +(aq) + A -(aq)对于一般氢卤酸,卤化氢浓度上升至某个程度,每单位体积溶液中之含水量急剧下降,令此反应之平衡位置趋向左边,使离解度下降,酸性下降。
但在较浓的氟化氢水溶液中,酸度反而会增加。
此现象是由于氟离子之一个反应:F-+ HF ←→ HF2- K=5.1 mol/L对于氢氟酸,若氟化氢浓度增加,以上反应之平衡位置趋向右边,使氟离子浓度下降。
HF(aq) + H2O(l) ←→ H3O+(aq) + F-(aq)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此化学平衡之平衡位置趋向右边以倾向增加氟离子之浓度,故此离解度上升,酸性上升。
6.1.3反应机理页岩中除了高含量的硅酸盐岩石颗粒外,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胶结物,如碳酸盐岩胶结物、硅质胶结物等。
步骤5.2.1按每克样品加入6~8mL盐酸的主要目的便是除去样品中的碳酸盐岩胶结物,反应式为:CaCO3+H+→Ca2++CO2↑+H2O由于盐酸为一元无机强酸,过量盐酸在加热搅拌的反应环境下,碳酸盐岩可被充分的溶解。
而后续步骤中加入盐酸、氢氟酸混合物主要为增加氢氟酸酸性,有利于加快硅酸盐矿物的溶解速率。
氢氟酸H-F键极性较强,属无机弱酸,与硅酸盐矿物反应较慢。
为使硅酸盐矿物充分溶解,实验过程中需重复步骤5.2.2、5.2.3。
其反应式为:SiO2(s) + 4HF(aq) → SiF4(g) + 2H2O(l)ASiO3(s)+6HF(aq)→ A2+(aq)+F-(aq)+SiF4(aq)+3H2O (l)页岩中的Al2O3、CaO、MgO均可由盐酸和氢氟酸混合物去除,但在反应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现代沉积物。
为得到较纯净的干酪根,须将其分离。
6.2现代沉积物的形成与去除6.2.1新生成氟化物HCl/HF第一次作用硅酸盐时,由于HF分子间力和氢键的作用,尽管氢键强度不到化学键强度的十分之一,它除了使自身HF的沸点增高外,还会形成不稳定的缔合现象,处于液态的HF有很大的聚合度,一部分F- 与HF分子形成HF2-,即F- +HF←→HF2-,当HF与SiO2作用生成的部分SiF4气体在一定温度下,在酸性水介质中会发生水解 :SiO2+HF(过量)→SiF4↑+H2O(酸性)←→H2SiF6(弱酸)+H2SiO3(弱酸)不稳定的HF2-离子和水解产物H2SiF6(游离不稳定,易分解)在样液中与未洗净的Ca2+、Mg2+、K+等离子结合,生成新的氟化物,如K2SiF6、Na2SiF6盐,光卤石KMgF3·6H2O(少量)。
KMgF3·6H2O在强H+环境中形成,而在稀酸中脱水(水解),即KMgF3·6H2O→K++ Mg2++3F-+6H2O。
所以在制取干酪根过程中,要消除残存或新生成的干扰离子,反复用酸化水、热水洗涤是很重要的。
6.2.2新出现无定型硅胶(SiO2)化合物在制取干酪根样的过程中,偶尔发现处理硅酸盐时,发现反应罐、罐盖上和酸液面处的搅拌棒上有一层似雪花状的固态物。
其形成的原因是 HCl—HF处理硅酸盐生成的氟化硅气体,受罐盖阻力作用与酸液中的气态水发生水解,在湿空气中发烟(烟雾即SiO2)凝聚在罐盖和搅拌棒上,反应式为:SiF4+2H2O =SiO2+4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