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有感之柴胡桂枝汤于颈椎病的心得体会
研读桂枝汤心得

研读桂枝汤心得□ 王业龙《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
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
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
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
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
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
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
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
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
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
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
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
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
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
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和脾胃《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
”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
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
滋补气血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
柴胡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柴胡桂枝湯的臨床應用體會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薑良鐸引言柴胡桂枝湯出處柴胡桂枝湯■出自《傷寒論》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金匱要略》附方:引《外台》: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發汗多,亡陽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方藥組成■桂枝(去皮)一兩半芍藥一兩半■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洗)人參一兩半■大棗六枚(擘)生薑一兩半(切)■甘草一兩(炙)■上九味,以水七升,煑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
今用人參作半劑。
方義體會■柴胡桂枝湯是半量的小柴胡湯加半量的桂枝湯,屬和劑。
■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作用主要是橫開足少陽膽經腑系統的表裡樞,同時也在營衛循行的路徑上有通三焦的作用。
■桂枝湯調和營衛,作用主要是開手少陽三焦經腑系統的上下樞,同時在營衛循行的路徑上通表裡。
■少陽經腑系統內,一橫一縱,縱橫四通,使管道暢通,氣機流暢,對應三焦不暢的基本病機。
可以用作治療三焦不暢的基本方。
《溫病條辨》桂枝柴胡各半湯■《補秋燥勝氣論》4.燥金司令,頭痛,身寒熱,胸脅痛,甚者疝瘕痛者,桂枝柴胡各半湯,加吳萸楝子茴香木香湯主之。
■此金勝克木也,木病與金病並見,表裏齊病,故以柴胡達少陽之氣,即所以達肝木之氣。
■合桂枝而外出太陽。
加芳香定痛,苦溫通降也。
濕燥寒同為陰邪,故仍從足經例。
柴胡桂枝湯治療內傷雜病以及三焦不暢病機的對應性討論1.柴胡桂枝湯是「縱橫四通」的方■營衛流行的道路是由三焦而上行外散由裡出表再下行內收,內營臟腑,外護皮毛。
■湯藥入胃藥氣也隨營衛出表入裡,又各因四氣五味藥性的不同而有特定的作用部位和藥效。
■凡藥入口,總要走三焦營衛這條通路,調三焦均有意義。
2. 柴胡桂枝湯的病機特點■歷來說法認為本條是邪入少陽而太陽表證未罷,表三裡七證的治法。
读伤寒论柴胡类方心得体会

读伤寒论柴胡类方心得体会《伤寒论》中的柴胡类方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其主要成分为柴胡,因此被称为柴胡类方。
柴胡类方具有清热解表、解郁理气的作用,适用于伤寒病的外邪未解,表热症状较重,同时伴有胸胁疼痛等胸膈症状的患者。
我在临床工作中多次使用柴胡类方,特别是柴胡疏肝散和柴胡清热解毒汤,以下是我对柴胡类方的心得体会。
首先,柴胡类方具有清热解表的作用。
在治疗伤寒病的过程中,患者常常出现高热、恶寒发热等症状,这是表热的表现。
柴胡具有解表的作用,可以舒展表气,使之循经而行,通过散发表邪,达到解表的效果。
在使用柴胡类方时,常常可以迅速降温,使患者感到舒适。
而且,柴胡类方还具有调整体温的作用,使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对于伤寒病这种以高热为主要特征的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其次,柴胡类方具有解郁理气的作用。
伤寒病常常伴有胸膈疼痛、胁肋胀痛等胸腹部不适症状,这是气机郁滞的表现。
柴胡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可以调节气机,舒缓气机运行不畅所引起的疼痛不适感。
在临床应用柴胡类方时,常常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胸腹部不适症状,使其疼痛减轻,舒适感增加。
此外,柴胡类方还具有调整脾胃功能的作用。
伤寒病患者常常伴有食欲不振、纳呆、腹胀便溏等消化系统症状,这是脾胃气机失调的表现。
柴胡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可以调节脾胃气机,增加消化吸收功能,改善消化系统症状。
在使用柴胡类方时,患者常常可以感到食欲增加、消化功能改善,体重逐渐增加。
另外,柴胡类方还有平抑情绪、安抚精神的作用。
伤寒病患者常常伴有情绪烦躁、易怒、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肝郁气滞所致。
柴胡具有平抑肝气、安抚神志的作用,可以调节情绪、安宁心神。
在治疗伤寒病中应用柴胡类方时,患者常常可以体验到情绪稳定、精神舒畅的感觉,有助于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柴胡类方具有治疗伤寒病的独特疗效,它通过清热解表、解郁理气的作用,调整体温、疏通气机、调理脾胃、安抚神志,从而达到治疗伤寒病的效果。
在临床应用柴胡类方时,我常常能够亲眼目睹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体力恢复正常,精神焕发。
我对《伤寒论》中经方的体会

我对《伤寒论》中经方的体会摘要】《伤寒论》中经方的体会【关键词】伤寒论桂枝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364-02《伤寒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其理论严谨,其方精当灵验,其用药鬼斧神工,精妙之处,深为历代医学家所传颂。
后世潜心于《伤寒论》之学者,其成为中医界大家者,无不以善用经方而称道,他们精研方证,穷其理致,用药精准,匠心独运,逐步扩大了经方的主治范围,令伤寒之学代有发挥,而成为指导临证治疗之门径。
在学习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之运用,更感仲师用药方法之精心巧妙,使我有了运笔之感,浅谈几点对经方的体会,以探求“医圣”的用药法度。
一桂枝汤《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又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白芍和营敛阴,桂枝和营解肌。
二药伍用,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之内有调卫之力。
白芍养血敛阴而不滞邪,桂枝和营解肌而不伤阴。
二药相合,一收一散,一寒一温,相互制约,而收调营卫、和气血、启发心阳、益阴止汗之功。
桂枝色赤,入于血分,可通血脉;白芍善走阴分,能益阴护里,缓急止痛。
桂枝又能振奋脾阳,白芍又善养胃阴。
二者相合,一阴一阳,共奏通调血脉、缓急止痛、振奋中阳、调整脾胃功能。
【主治】1、外感风寒表虚之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2、自汗、盗汗,症属营卫不和、恶风怕冷、脊背发凉,或有躁汗,平素易于感冒者,或心血不足,脾肺虚弱使然者;3、胸痹、胸痛,症属心阳不振、经气不和、气血不调者;4、腹痛,症属气血不调、虚寒性腹痛;5、四肢酸楚、疼痛、麻木,症属气血不调者;6、脉管炎;7、妊娠恶阻,表现为畏寒、纳少、乏力、恶心呕吐、尺脉小弱者。
柴胡桂枝汤临床运用及体会

,
激 素冲击 疗 法 治 疗 天 症状 无 明显 好 转 且 出现尿漪 溜 血 化 癖 利尿 通 淋 之 中药 疗 效 甚 微 遂邀余 来 诊
。
。
后 又 服活
。
一诊
%
&!! &
,
年
月 & ∀
,
日
,
。
患者 神清
。 。
,
精神 差
。
平 卧 于床
不 能行走
双下
, ,
肢感觉迟钝
口 渴 不 欲饮
自觉 麻 木 不 适
,
慧 该仁 太
天 气 变寒 及 继 用 上 方去
! 子参各 )
&! ∃
炙甘草
) 月&
,
∃+
。
剂
%
,
,
日一 剂
,
年
日二 诊
药后 全 身骨节 疼痛好 转
小便 可
,
。
手稍许疼 痛
,
,
雨 天 时 关节仍 疼痛
纳可
!+
眠稍 差
舌淡苔 薄润
。
脉弦 滑
。
葛 根加牡 蜗 ) !
)
+
浙贝
剂
剂后患者 诸症悉平
,
肩 背疼 痛
&!! ∃
,
,
,
,
,
。
,
遥 丸等
效 果 不佳
,
、
。
辨 证 为肝 肾 不 足 黄答
,
、
,
营 卫 不调
、
,
邪 郁少 阳
,
气机郁滞
、
颈椎病、肩背痛医案(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叫做“柴胡桂枝汤”)

颈椎病、肩背痛医案(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叫做“柴胡桂枝汤”)刘渡舟:说一个例子,是后背疼、脖子疼的。
在临床,现在这种病很多,脖子疼,来医院一看就是颈椎病,治又治不好。
这个病,我们用《伤寒论》太阳经病来辨证。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指出了“头项强痛”了。
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它走在什么地方呢?脖子。
所以古人注解《伤寒论》说:“项,为太阳之专位;头,为三阳之通位。
”头痛有少阳病因、阳明病因、太阳病因,所以头是“通位”。
脖子痛,这个就是太阳经的病,所以是“专位”。
该怎么办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桂枝加麻黄加葛根汤。
葛根是治脖子疼的神药,很有效,一吃就好。
记住,这是指中央一带,脖子甚至到后背都管用。
但是,如果你说后背、脖子疼,两边到肩胛也疼,这样再用以前的方子就不管用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侧属少阳。
太阳行于后,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要用小柴胡汤。
跟我实习的学生知道,我治后背和肩胛痛,好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上桂枝、白芍,吃了就好。
你看怪不怪,加上柴胡就管两肩,不加就不行,这就是经络,经络辨证嘛,没有这个怎么行呢?医案:项背拘急刘??,男,41岁。
患病已三月。
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
问其大便则称稀溏、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
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
刘老辨为脉浮、汗出恶风为桂枝证;项背拘急而强几几为太阳经输气血不利所致;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
大论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仲景示人,有汗的用桂枝,无汗的用麻黄,故本证当用桂枝汤。
项背强急,应加葛根;又大便不利,为“太阳阳明合病”,而葛根能走上彻下,疏解“二阳”,切为病之所宜。
桂枝15g、白芍15g、葛根16g、生姜12g、炙甘草10g、大枣12枚[按语]本证在项背强急的同时,并见下利、下坠与脱肛,实补原方之所略也。
后世有用本方治疗外感不解,又有下利之证,每获效验。
浅谈柴胡桂枝汤临床运用

浅谈柴胡桂枝汤临床运用中医系9902班梅刚[关键词] 柴胡桂枝汤运用心法[摘要] 柴胡桂枝汤出《伤寒论》146条,经文简朴,但蕴义丰富,临床运用当灵活变通,不可拘泥文字表面,否则大大限制了其运用范畴,本文从“突出主症,参以病机”、“谨守病机,不拘证候”、“根据部位,参以病机”、“循其经络,参以病机”等方面讨论扩大柴胡桂枝汤临床运用范围的具体途径,旨在探求仲景心法,彰显仲景原意。
柴胡桂枝汤出《伤寒论》146条,文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按仲景原意,此方为少阳兼太阳表证之主方,其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是太阳轻证;微呕、心下支结,是少阳柴胡轻证;因病及少阳,不宜峻汗,故欲解太阳之邪,必舍麻黄而取桂枝,因二证皆轻,故以柴胡、桂枝二方原剂量减半相合,名曰柴胡桂枝汤;反之,若二证皆重,则可视病情加量相合,其大法无异,临床上选方用药当灵活,不可拘泥于文字。
小柴胡汤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攻补兼施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内证得之,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效,故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只要病机符合胆热内郁,枢机不利者,用之多能获效。
桂枝汤辛甘合用,一开一敛,外调营卫、内补脾胃,外证得之,重在解肌祛邪、调和营卫;又因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故内证得之,还有调和气血、变理阴阳之功。
柴胡桂枝汤以二方相合,故其功效,当是二者之总括。
至于临床运用,有因外感病而用者,自然不越146条宗旨。
有因杂病而用者,包括内妇诸科,则必然会其意,引伸用之,如此才可得仲景心法,扩大《伤寒论》的临床应用范围。
而其西医病名近30种,如神经、血管性头痛、急、慢性胃炎、胃溃疡,颈椎、腰椎骨质增生、冠心病,急、慢性胆囊炎等。
兹以笔者实习期间所见病证,经过分析综合,将所获心得条述如下:一、突出主证、参以病机主证者,其义有二,一为某方所治之证候就其典型而言,临床所见甚少,而不典型者恒多,故只求主证相同,病机大体相合,无寒热虚实之径庭,便可据证用方,此说似乎不妥,然则仲景已开先河,如五苓散证,须见烦渴、小便不利之类,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
柴胡桂枝汤临证应用体会

解表邪- 一、 和枢机 解表邪-治太少合病 1、理论分析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汤调和营卫, 临床用以治疗太少合病,往往覆杯而愈, 取效甚捷。笔者于临床加以变通,不仅以 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相合治疗少阳兼表证, 亦以小柴胡汤与银翘散相合治疗温病之高 热不退之证,亦取得较好的疗效。
2、验案举隅 曾治一王姓妇,43岁,患感冒已一月余。病初之时恶 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经中西药治疗,其效不显,迁 延至今。刻诊: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头两侧疼痛, 连及项背强急不舒,口苦,舌淡苔微腻,脉浮弦。细思之 此妇初患太阳之病,因误治迁延日久,邪气已入少阳,然 太阳之邪未解,以成太少合病。恶寒发热,是邪扰营卫之 象;邪壅肺卫,鼻窍不利,故鼻塞流涕;头痛位于两侧且 连及项背,实乃邪滞太少二经所致;口苦一症亦为少阳受 邪,胆火上迫之明证。四诊合参,虽与《伤寒论》146条 所述症状不尽相同,但实属太少合病 太少合病无疑。故以柴胡桂枝 太少合病 汤加减:柴胡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黄芩10克, 法半夏10克,太子参10克,片姜黄10克,葛根30克,生 姜三片,大枣5枚,炙甘草5克。三剂,水煎,日二服。二 诊,病人欣喜来告,服药后,诸症皆明显减轻,后以原方 二剂续服而愈。
2、临证验案举隅 (1)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治疗痹证案 余上课之时,一同学前来代母求诊。称其母上肢关节 疼痛,夜间尤甚,疼痛剧烈时竟难以入眠。因未见病人, 本不想开方,但同学再三相求,姑且勉力一试。因问该生 其母详细病情,学生言其母平素肝气抑郁,情绪不畅,时 胸闷。细思之,其母肝郁日久,邪气已由气分进入血分, 已致气血同病。气滞血瘀,故上肢关节疼痛,因邪已入阴 分,故疼痛至夜间转甚,与146条之“支节烦疼”颇相吻 合。遂与柴胡桂枝方略加辛温燥湿流通之品:柴胡15克, 桂枝10克,黄芩10克,太子参10克,赤白芍各15克,葛 根30枚,炙甘草5克。七剂,水煎,日二服。隔周上课 问及该生,其母服药后,疼痛已明显减轻,已能安然入睡, 效不更方,仍以原方续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胡桂枝汤于颈椎病的心得体会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
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原文系指伤寒多日,表证未尽,邪入少阳而见表里同病,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而成。
现在临床上常用以治疗颈椎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疏风,只要病机贴切,灵活加减运用,效如亦佳。
1、柴胡桂枝汤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颈椎病病变部位恰好是太阳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颈椎病与太阳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密切相关,少阳太阳经脉循行都经过颈项肩背部,而颈椎病的主要病变部位恰好在颈项肩背部。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汤疗太阳中风,柴胡桂枝汤治疗太少合病,所以柴胡桂枝汤能治疗颈椎病有经络依据。
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也多用此方疗肩背疼痛,刘老认为:太阳经脉走循人体之颈项后背部位,太阳经脉不舒时,多出现颈项以及背部的僵直不舒感,甚至出现疼痛。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主要采用解肌祛风、生津疏络的治疗方法,依据有汗无汗而出两方,有汗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用葛根汤。
如颈项背部与两肩部同时出现疼痛,则上述两方的疗效就不甚理想。
因为两侧
不属于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而是少阳经脉所过之处,宜用小柴胡汤疏利少阳经脉,用桂枝汤疏利太阳经脉,太少两经之经气运行正常,则肩背疼痛自止。
此即柴胡桂枝汤治疗肩背疼痛的机理所在。
2、病机相合:颈椎病中医当属“痹证”之范畴,乃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湿邪趁隙入侵,阻滞经络,以致气血阻闭不通,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病机为“经络阻滞,气血阻闭”。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桂枝汤调和营卫,宣畅气血,枢机转则闭自展,营卫调则血气安,所以柴胡桂枝汤宣通郁闭,调和气血,能治疗颈椎病。
2、临证心得
1.抓主症:笔者在临床治疗颈椎病时主要抓一主症“颈项肩背部疼痛”。
有其症而用其方。
这是张仲景《伤寒论》对一些疾病治疗的经验,也可以成为今天我们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的依据。
虽然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和分型与祖国医学不同,这并不影响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2.基础方随症加减: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先明确诊断为颈椎病,颈椎病的诊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颈椎病的一些临床表现(头晕、头痛、颈项肩背部及上肢酸痛、麻木等);影像学显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影像学征象必须与临床表现相一致。
在诊断明确的条件下,选用柴胡桂枝汤为基础方化裁应用,对于头晕明显的病人加大柴胡的用量,可用到60g;上肢麻木明显的病人加天麻20g;项背僵直明显的病人加葛根30g;疼痛明显的病人加姜黄20g;酸痛明显的病人加秦艽、羌各活10g;恶风寒明显的病人加防风10g。
临证数年,每用必获良效。
3、案例
1.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陈某,女,30岁,某单位机要文秘,2007年4月 16日初诊。
患者平时多伏案工作,因近日连续 1周加班,自觉颈部肌肉酸困、疼痛。
3天前夜晚休息忘关卧室窗户,次日晨起见颈部僵硬、左肩沉重、左上臂麻木、汗出、恶风怕冷、
舌淡苔白脉缓。
X线片提示:颈5、6椎体骨质增生。
辨病为颈椎病。
辨证为风邪侵及太阳经脉,经气不舒。
治以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2g,白芍12g,生姜6g,大枣5枚,葛根24g,炙甘草6g。
投药5剂,患者颈部僵硬、疼痛感消失,汗止,余症状解除。
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第 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主要症状:颈部僵硬、疼痛,汗出,恶风,脉缓。
临床中常用于颈椎病的治疗,证属太阳中风表虚兼经气不利之证。
项背乃太阳经脉所过之处,病因多为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脉所致。
2.神经根型颈椎病:李某,男性,35 岁,干部,2010年2月12日就诊。
主诉:颈肩部疼痛伴右上肢麻木 3 个月。
患者于3个月前受凉之后出现颈肩部疼痛,转侧不利,伴右上肢麻木,无名指和小指尤甚。
常与头部活动、姿势有关。
在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给予针灸、推拿、静滴红花注射液及外敷膏药等治疗,疗效不甚满意。
查体:C6、C7棘突右侧1cm 处压痛,右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霍夫曼征(-)。
颈椎 MRI显示颈4~5,颈 5~6椎间盘突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症见颈肩部疼痛,转侧不利,伴右上肢麻木,无名指和小指尤甚,头部转动时上述症状加重;并见纳差,舌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辨证属太少合病。
拟以和解少阳、调和营卫。
方予柴胡桂枝汤加味:柴胡 10g,黄芩 10g,半夏 15g,党参 15g,桂枝 15g,白芍 30g,全蝎6g,葛根 10g,生姜 10g,大枣 10g,甘草 10g。
每日 1 剂,水煎早晚分服。
6 剂后症状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上方 30 剂,诸症消失,治疗期间配合颈椎保健操行功能锻炼。
按:本案患者颈项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颈肩部疼痛及小指麻木与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线基本吻合,而无名指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所过之处,故辨证为太少合病,运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调合营卫;加全蝎搜风通络、止痛,葛根升津液,舒经脉,为颈项部疼痛的专药,切中病机,病自可愈
4、体会:
临床治疗颈椎病笔者把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主症”、柴胡桂枝汤基础方加减三大原则,以宣展枢机、疏通经络、解肌祛风、调和气血为法,灵活加减运用柴胡桂枝汤。
经方应用应宗经典条文之旨,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事实证明,其效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