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总督署简介
直隶总督署导游词

直隶总督署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到直隶总督署参观,我是各位的导游陈明,今天将由我为大家讲解直隶总督署。
在讲解过程中大家有什么问题尽管向我提出,我会尽力为您解答。
在参观之前,我先把总督署的情况向您简单介绍一下: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省最高行政长官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作为全省最高的封疆大吏,直隶总督具有“综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之责,管辖范围要大于现在的河北省,包括河北、京、津两市以及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和辽宁等省市区的一部分。
直隶总督设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宣统三年(1911年)被裁撤,历经8帝,187年的历史,共设有总督74人,99任次,较著名的有李卫、唐执玉、方观承、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
清代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与该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现在大家面前的总督署修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保持着修建初期的建筑规模和建筑布局。
里面的每一棵树每一件摆设都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遥远的历史,所以在参观过程中请各位游客不要随意的触碰他们,好让他们继续沉浸其中。
总督署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30米,总占地面积30000余平方米。
共分为东、中、西三路。
主体建筑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和上房。
全部集中的中路,西路已经损毁不再,东路则是后人根据有限的史料记载重建的,今天我们主要参观的就是中路。
总督署的第一道门是大门,也就是所说的衙门口,说到衙门口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句话“衙门口儿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实际上,衙门口向南开取的是《易经》上所讲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意思,不含任何贬义。
总督署的第二道门市仪门,仪门取自“有仪可象”之意,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
清代官员相见有非常繁杂的礼仪程式,与总督品级相当或高于总督的官员来访,总督要到仪门外迎接,宾主从中门而入,共进大堂。
而品级比总督低的官员则按照文东武西的规则从仪门两侧的便门进入。
河北直隶总督署的导游词范文

河北直隶总督署的导游词范文欢迎来到河北直隶总督署,这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众多重大事件和改革。
河北直隶总督署位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当时直隶省总督办公和居住的重要场所。
这座建筑群占地面积庞大,包括了许多正殿、厅堂、庭院和住宅等建筑,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雄伟气势。
首先,让我们来到直隶总督办公大厅。
这座大厅是总督处理政务和接待宾客的地方,它的规模庞大,宽敞明亮,装饰华丽。
大厅内陈设着一些古代家具和文物,展示了清代总督的生活方式和权力象征。
紧接着,我们来到直隶总督住宅区。
住宅区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是官员们办公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后部是总督自己的住宅区。
住宅区布局巧妙,根据各个功能区划分,有正厅、书房、卧室等,每个房间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居住文化。
在总督署的庭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庭院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庭为接待客人和办公的地方,后庭为总督私人休闲的地方。
庭院的设计非常巧妙,以大量的花木和水景为主要元素,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河北直隶总督署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群,更是中国历史的缩影。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政府的运作模式和权力结构,以及河北地区的历史风貌。
在总督署的文物展览区,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它们见证了河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河北直隶总督署是一座重要的历史遗址,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通过参观总督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
希望您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光,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直隶总督署导游词

直隶总督署在河北省保定市有一座我国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始建于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了,虽历经沧桑,但依然保存了原始古朴的历史风貌。
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省最高军政长官的办公衙署,现存的直隶总督署与雍正初年建成时的总体面积、布局基本相同,分东、中、西三路,东西广约130米,南北深220余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
总督府正门中央悬一竖匾,白底黑字,写有“直隶总督部院”。
总督为正二品。
大门外原来还有一组建筑,即东西班房、东西辕门、照壁、旗杆和钟楼、鼓楼,它们构成了一重封闭的院落。
现在保定市裕华路中央威严矗立的这两座高大建筑物,叫大旗杆,是现在古城保定的象征。
原为木质,高约20米,民国初年,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时,将木质旗杆换用钢筋水泥制作,旗杆加高到33.6米,为全国旗杆高度之最。
1994年10月,按曹锟年代的旗杆高度、位置、式样进行了复建。
进入大门之后,往北是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
《明会典 官员礼》里说:”新官到任之日……至仪门前下马”。
封建时代不同品位的官员相见,有其繁杂的礼仪程式,一般与总督品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来署,宾主从仪门而入,共进大堂。
品位低下的官员来见总督,只能走仪门两侧的东西便门,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
进入仪门后,大家看到的这些枝繁叶茂,挺拔秀美的柏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给这座总督衙署增添了森严肃穆的感觉。
每逢冬季,成群的猫头鹰时常出没爱院内的古树上,多时达200余只,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猫头鹰有一个特点,除了总督署打院外,别的地方一概不落。
“古柏群鹰这一奇特景观,不仅使大批的中外游客游性大增,而且还引起了生物学家及新闻界的极大兴趣。
仪门前的这座戒石坊,又称”公生明“牌坊,为木质四柱三顶结构。
牌坊南向刻有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公生明“三个大字,红底金字。
”公生明“作为官场箴规,意思是公正方能明察事之秋毫,即所谓”公生明、偏生暗“。
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
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宁都司奉旨裁撤。
同时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
以后一直到宣统年间,这里一直是清代直隶省军政枢纽机关所在地,历任总督基本上都在此办公并居住,直隶全省的军民要政也基本由此发布。
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李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影响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
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
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
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
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
中路建筑座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
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
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
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
保定直隶总督署

保定直隶总督署基本简介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
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
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
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管辖区域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后,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
直隶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利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
因直隶地处京歌,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
总督作为朝廷派出的命官,并逐渐形成官制从明代开始清代定鼎北京以后,总督、巡抚的设置进一步走向制度化,清初有一段曾经是督抚并存。
不久,总督由临时派遣转为定制,由专管军务发展到综理军民要政,实际已成为地方最高军事、行政长官。
直隶总督的权力很大,一般为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统管全省官吏任免、节制军队、诉讼审判、外交处理、题奏咨请、省例定制、岁计审核等军民要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负责。
直隶是天子脚下的畿辅重地,其地位较他省为重。
直隶总督经历了由中央直辖到地方统辖的过渡时期。
统兵是总督的专责,直隶总督统兵除了维护地方安全外,还负责保卫京师的重任,因此当时有诗云:“三资辅为政,屏藩卫帝京。
”说明朝廷对直隶总督统兵保卫京师格外关注。
直隶总督的基本介绍

直隶总督的基本介绍直隶总督,官衔,地方监察军务、粮饷和管理河道以及兼巡抚事务的官职,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直隶总督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直隶总督的名称由来顺治元年(1644年)直隶地区分别设置顺天、保定、宣府三位巡抚和天津、宣大山西两位总督。
巡抚、总督之间无明确的隶属关系。
之后,清政府又将直隶于北京地区的北直隶改为直隶省,辖区相当于现在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分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分地区。
顺治五年(1648年),直隶、山东、河南设三省总督,驻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称为直隶大名府。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诏谕:“直隶各省各设总督一员,驻扎省城”。
据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福建、浙江、江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全国15个省都先后设置了总督,直隶从此有了单独一省的总督,此任总督为苗澄,驻大名。
苗澄(生卒不详,河北任县人)因此成为“第一任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的职能简介相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直隶总督的人物李鸿章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晚清中国社会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几乎都与他有关。
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也是功过皆存,毁誉参半。
从47岁第一次任直隶总督起,李鸿章先后三次出任这一职务,时间长达近25年,是历任总督中任期最长的一位。
在直隶总督任上,李鸿章经历了人生最风光的时期。
1870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这一身份使得他御辱、自强的设想,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李鸿章亲手创建北洋水师、扩建天津机器局制造军事武器;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支持我国自行修筑第一条铁路;重视教育,开办各类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等等。
这些活动,历史上称之为洋务运动,在当时则使得他在国内外的威望日益高涨。
然而,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惨败、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使李鸿章的声誉一落千丈,而且让他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直隶总督署 作文

直隶总督署作文
直隶总督署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的西北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古代官署署房。
它始建于明代,曾几经修缮。
总督署坐北向南,东西长约四十米,南北宽约四十米,占地面积二万一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九千五百平方米。
总督署前是一座高大的门楼,门内左右各有一个青石门墩。
门楼上有一块横匾,匾上用楷书镌刻着“直隶总督署”五个大字。
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块匾额,上书“直隶总督署”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是光绪年间一个叫范寿堂的人所题。
门楼两旁是四个高大的石鼓,上刻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德重名隆”。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雄伟的正堂。
这座正堂的结构和布局与北京故宫内的清漪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等处的正堂大同小异,都是坐北向南,面阔九间,进深四间。
“直隶
总督署”五个大字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
—— 1 —1 —。
直隶总督署简介

直隶总督署1 简介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
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
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
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管辖区域直隶总督统辖的区域,远远大于今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尤其到了晚清,管辖区域达7州104个县,行政区划伸展到内蒙古、山东、奉天、山西境内的一部分,南北长2600余里,东西宽1200余里。
随着外交、通商、海防事务的增多,清廷又增设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并规定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晚清兴办近代海军时,朝廷又命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负责筹建,可见直隶总督在晚清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封建王朝的重臣,有的直隶总督在任期内也为地方办了些实事。
史料记载,同治年间的曾国藩,曾由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而正式就任直隶总督。
当时的直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处是一派破败不堪的景象,满地灾荒,民生凋敝,再加吏治腐败,武备废弛,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曾国藩上任后,一是整顿吏治,减轻民负,严令各地“不准于应征钱粮之外,加派分文”,告诫各级官员要“视民事须如家事”,为民众“休养生息”创造条件;二是清理狱讼,对长期积压的各类民刑案件进行了审理,并制定了《直隶清讼事宜十条》;三是治理河道,永定河清淤并加固南北两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灾的发生;四是赈济灾荒,采取了相应的救济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
清王朝问鼎中原后承袭明制,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师附近的北直隶被改为“直隶省”。
清初所设置的直隶省,至光绪年间,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
明代临时性的军事官职“总督”,逐渐成为清代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后,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
直隶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利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
因直隶地处京畿,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
保定直隶总督署原建筑始于元,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启用。
该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8个皇帝,计有187年历史,直到清帝逊位才废止。
直隶总督署严格按照清制修建,为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东西长130米,南北220余米,以两条南北向的更道为界将建筑分割成中、东、西三路。
主体建筑在中路,主要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
东西两路则为一组辅助性建筑,包括花厅、幕府院、内箭道、花园等,这些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所有房舍都用青砖建成,其柱采用黑色,其廊虽有彩绘,却无豪华装饰,整个建筑群古朴大方、浑然一体,威严凝重。
总督署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台阶上,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上书“直隶总督部院”。
大门外还有一组封闭性的院落,由东西班房、东西辕门、鼓亭、乐亭、照壁、旗杆等组成。
大门前对称的两根旗杆由民国年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初建(复建于1994年),各高33.6米,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
院内有数十株粗大的桧柏,已有460多年的树龄。
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其上,“古柏群”称为衙内一景。
总督署大堂,五开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
堂前有抱厦三间,堂外有砖砌的13米见方的露台。
以黑色油饰为基调的大堂布置的森严肃穆。
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
屏风上悬挂的“恪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
室内陈列的公案桌、诰封架、职衔牌、万民伞和车轿等物品,是总督的办公用品和出巡仪仗。
该堂
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
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分别是:“圭卣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富文年”,横批:“钧衡笃祜”;“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横批:“调鼎凝厘”。
此外还有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所写的对联:“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
大堂东西两侧的厢房,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房,是署内书吏办公的地方。
其对面的戒石坊为一座四柱三顶的木制牌坊。
南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北面书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箴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总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见此箴,以示儆戒。
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是总督日常办公和接见外地官员的地方。
东侧室为议事厅,西侧室为启事厅,是总督与幕僚议事之所。
二堂呈四合院形制,布局严谨,四周庑廊贯通。
托檩、廊檐、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刻精细。
其木结构还留有宋、元风格。
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
虽然直隶总督署的规模和等级与故宫无法项背,但它也是前朝后寝的格局,朝、寝的分界线就是二堂之后的内宅门,内宅包括三堂和四堂。
三堂又称官邸,是总督的书房和内签押房(办公室),历任
总督习经练字、著书立说,主要就在这里。
直隶总督曾国藩在这里给莲池书院的学子们写下了著名的《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四堂又称上房,这里花木繁茂,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
直隶总督署在清代自雍正至宣统8帝187年的历史中,历任总督74人99任次。
其中多为朝中重臣,著名的有修建莲池书院、倍受雍正帝信赖的“模范督抚”李卫,有勤政廉洁的一代廉吏唐执玉,有兴农治水、被列为“乾隆五督臣”之一的方观承,更有清末名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李鸿章自同治九年继曾国藩之后任直隶总督,先后任职达25年之久,是直隶总督中任职最长的,这一时期是李鸿章为官的鼎盛时期,也是直隶总督权力的极盛时期。
李鸿章在任内,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俄条约》、《辛丑条约》,指挥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外地训令“以礼相待”,侵略军大肆烧杀抢掠。
11月6日,以英少将盖司礼为首的侵略军将校端坐在总督署大堂正中,将直隶护理总督廷雍等人五花大绑,在大堂跪审,并推出斩杀。
这是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历史上的惟一一次“庭审”,留下了耻辱的一页。
李鸿章的得力干将袁世凯,督直十余年,靠编练新军起家,后成为窃国大盗。
历经沧桑的直隶总督署,承载了74位总督的功过
是非,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时,1939年至1945年,日本伪河北省政府驻该署,又蒙受了一次民族耻辱。
1968年前曾两驻河北省省会。
300年为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0年10月19日,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山西省霍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内乡县人民政府、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联袂推出了“中国古代四大官衙国际旅游专线”,即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古代官衙故宫,以及均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定直隶总督署、山西省霍州署、河南内乡县衙。
这古代四大官衙,收藏了无数稀世珍宝,成为中国古代官衙的象征和见证,以特殊的魅力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