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和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案)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第2课时(1)-三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第2课时(1)-三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二单元千米和吨第2课时(1)-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掌握千米和吨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和吨进行计算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千米和吨的概念2. 千米和吨的换算关系3. 千米和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米和吨的概念,千米和吨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千米和吨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千米和吨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千米和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概念结合导入环节,讲解千米和吨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千米是长度的单位,吨是质量的单位。

3. 换算关系讲解千米和吨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1千米等于1000米,1吨等于1000千克。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千米和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距离、称重物品等。

5.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距离、称重物品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千米和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千米和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8. 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个别辅导。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同步练习》第15页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千米和吨的应用,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千米和吨的概念2. 千米和吨的换算关系3. 千米和吨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动手操作、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千米和吨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千米和吨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完整获奖版

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完整获奖版

《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千米和吨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环境中认识千米和吨,了解千米和吨的含义。

2、知道1千米= 1000米,1 吨= 1000千克3、感知千米的实际长度,感知1吨有多重。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2、难点: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一吨有多重。

四、教学准备:课件,教材五、教学过程(一)认识千米1、复习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示课件,回答下面题目分别是选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2、问题导入1提问:从北京到台北的高速公路长多少米?2000000米,这里用米做单位合适吗?追问:那应该用什么来做单位?距离远,数据较大,测量时不太合适,我们怎么办?这是需要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来表示。

3、授入新课,初步体验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我们经常称千米为公里,1千米=1公里。

千米为长度单位。

提问:1千米有多长?出示图片,这是100米的跑道。

那么,1000米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跑道?(10个)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板书:1000米= 1千米)追问:如果让你走这样的10个100米要多长时间?说说:你感觉1000米长吗?4、反馈完善出示图片:提问:自行车、公交车、飞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学生自主完成练习)5、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二)认识吨1、知识回顾我们刚刚学习了长度单位,那么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出示硬币、盐的图片,让学生回顾到克、千克都是质量单位,1千克= 1000克。

2、观察我们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质量时,通常用什么做单位?出示大象、蓝鲸、野牛、骆驼的照片,让学生们认识吨。

明白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是用吨做单位。

3、提问思考:多少包盐的质量大约等于一只骆驼的质量?一只骆驼重1吨,一包盐重500克。

三年级《千米和吨》奥数教案

三年级《千米和吨》奥数教案

(三年级)备课教员:第五讲千米和吨一、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2.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以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和吨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PPT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0分钟)一、导入(5分)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还记得吗?生:……师: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一般我们用分米、厘米、毫米做长度单位。

那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长度时一般用什么长度单位呢?生: 千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千米和吨。

【板书课题:千米和吨】师:你们谁知道1千米有多少长?生:……师: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

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

师:大家有时间自己去感受一下1000米有多少远,1千米等于10个100米,也就是1000米,所以我们知道千米和米的进率是多少?生:1千米=1000米。

师:我们知道了它们的进率,那接下来就一起来看一下例题1。

二、探索发现授课(40分)(一)例题1:(13分)(1)填一填。

3千米=()米 6000米=()千米5千米300米=()米 1020米=()千米()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幢楼房高40()卡尔的身高115()飞机每小时飞840()南京到上海的铁路长308()师:先来看一下第1小题,这题是千米和米的换算,在单位换算时我们要知道什么呢?生: 要知道它们的进率。

师:是的,那刚才有同学说了它们的进率是1000,先来看一下3千米有几个1 千米?生:3个1千米。

(教案)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第1课时(2)-三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第1课时(2)-三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二单元千米和吨第1课时(2)-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1吨等于1000千克。

2.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和吨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千米和吨的概念2. 千米和吨的换算关系3. 千米和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米和吨的概念,千米和吨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千米和吨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2)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更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2. 讲授新课(1)介绍千米和吨的概念1千米等于1000米,1吨等于1000千克。

(2)讲解千米和吨的换算关系1千米 = 1000米,1吨 = 1000千克。

(3)举例说明千米和吨的应用如:一辆汽车行驶了5千米,表示汽车行驶了5000米。

一个物体的质量是2吨,表示物体的质量是2000千克。

3. 练习巩固(1)完成教材第22页的练习题。

(2)让学生运用千米和吨进行简单计算。

4.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23页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第二单元千米和吨1. 千米和吨的概念2. 千米和吨的换算关系3. 千米和吨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千米和吨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千米和吨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要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新课”环节。

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导入新课”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千米和吨》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千米和吨》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千米和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千米和吨》主要介绍了长度单位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换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换算方法,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基本概念,但千米和吨作为较大的单位,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实际情境和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千米和吨的概念及换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换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千米和吨进行计量和估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换算方法。

2.难点: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千米和吨进行计量和估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千米和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巩固对千米和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米和吨的图片、实物模型、换算等。

2.教学素材:生活中的长度和质量实例,如路线图、货物重量等。

3.课件: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如地图上的路线、货物称重等,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千米和吨。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千米和吨的概念,并用实物模型和图片进行展示。

同时,教师讲解千米和吨的换算方法,如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度、估算货物重量等。

学生分组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生活中的长度和质量实例,让学生运用千米和吨进行计量和估算。

轻松掌握认识千米和吨的练习课教案

轻松掌握认识千米和吨的练习课教案

轻松掌握认识千米和吨的练习课教案。

一、课程目标通过学生的学习,让往何结识些新知识和技能:1.掌握千米和吨的定义、换算和应用。

2.了解千米和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3.通过课本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千米和吨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千米和吨的换算。

四、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千米和吨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先让学生回顾学习,了解上节课所学得知识点有哪些,比如单位制,长度、面积和体积等。

2.知识讲解2.1.千米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千米的定义:千米是长度单位,即1千米=1000米。

(2)千米的计算方法:将长度单位换算成千米,例如13,500米,我们可以用下列方法得到它的千米数:13,500÷1000=13.52.2.吨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吨的定义:吨是质量单位,即1吨=1000千克。

(2)吨的计算方法:将重量单位换算成吨,例如3,500千克,我们可以用下列方法得到它的吨数:3,500÷1000=3.53.练习3.1.练习1:将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成千米。

(1) 3000米(2) 7500米(3) 12500米(4) 52000米(5) 100000米参考答案:(1) 3千米(2) 7.5千米(3) 12.5千米(4) 52千米(5) 100千米3.2.练习2:将下列重量单位换算成吨。

(1) 500千克(2) 920千克(3) 2500千克(4) 18000千克(5) 120500千克参考答案:(1) 0.5吨(2) 0.92吨(3) 2.5吨(4) 18吨(5) 120.5吨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和练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千米和吨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得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千米和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千米和吨-苏教版

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千米和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掌握千米和吨的换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和吨进行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千米和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千米的概念:千米是长度单位,是“千米”的简称,符号为“km”。

2. 吨的概念:吨是质量单位,是“吨”的简称,符号为“t”。

3. 千米和米的换算:1千米=1000米。

4. 吨和千克的换算:1吨=1000千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米和吨的概念,千米和米的换算,吨和千克的换算。

2. 教学难点:千米和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千米和吨的定义,以及它们与米、千克的关系。

3. 换算方法讲解:详细讲解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吨和千克的换算方法。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吨和千克的换算练习。

5. 实际应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千米和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千米和吨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吨和千克的换算方法。

2. 学生能运用千米和吨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感受千米和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实例的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千米和吨的概念。

2. 讲解换算方法时,要详细、清晰,让学生容易理解。

3. 练习题的设计要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4. 及时总结,强调重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千米和吨的实际应用补充和说明:在教授千米和吨的概念及其换算方法后,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深化对千米和吨的理解,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千米和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千米和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千米和吨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千米和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第1课时,即千米和吨的概念及其换算。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千米和吨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大单位量的意义,并学习千米与米、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能正确理解千米和吨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培养学生的计量单位换算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千米和吨的概念及其换算方法。

难点:理解千米和吨的实际意义,以及换算方法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尺子。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幅长跑比赛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如果小明跑了3千米,小华跑了5千米,那么小明和小华谁跑的路程更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千米概念讲解(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千米的意思,并用尺子比划出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米的长度。

同时,教师讲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吨概念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重量单位卡片,引导学生复习千克的概念,然后引入吨的概念,并用实物举例说明吨的重量。

同时,教师讲解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4. 换算方法讲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千米和吨的换算方法,并进行讲解。

教师用PPT 展示换算公式,并用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换算方法。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千米与米、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千米和吨的概念、换算公式,以及实际例子。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量一量,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答案:略2. 爸爸体重70千克,妈妈体重60千克,请问爸爸和妈妈谁的体重更重?答案:爸爸的体重更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认识千米》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枚1元硬币厚约3()学校跑道一圈长250()课桌长约10()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

千米又叫公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

(出示照片)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教学反思】《千米和吨》叶盛中心小学韩忠《千米和吨》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千米和吨所用的材料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内容贴近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是很理想。

主要出现以下一些问题:一、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时,很容易出错;二、单位转化时容易出错,两个相邻之间的单位转化问题不大,但出现不是相邻的单位转化时错误率还是比较高。

分析原因:1、在学生们的脑中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没形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概念。

虽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1千米到底有多远?1吨到底有多重?他们完全体会不到。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谈一下上体育课跑步时的感受,大家都说跑了2、3圈后觉得非常累。

接着告诉学生跑道跑5圈就是1千米。

后来发现,他们好像理解了1千米是比较长,但他们只是知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我觉得还是应该找时间带他们去跑道上走5圈,让他们再次体会1千米有多长加深其印象。

认识1吨时,课上我让学生计算全班48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但学生对于吨的认识还只是表象,具体不知道有多重。

其实,我认为课前应该组织学生到食堂里去拎一些袋装米,具体感受一下加深印象。

我们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

2、学生对单位的大小还没有熟练掌握,相比之下,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不够熟悉,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也不熟练。

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适当加强训练,熟练掌握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千米和吨是教学的难点,要建立千米和吨的概念,不是几节课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这要他们多留意、观察生活,在生活的一点点积累。

【教学案例】《吨的认识》叶盛中心小学韩忠一、激趣导入师:小朋友,在假日里你们常会跟妈妈上市场买东西吗?(电脑出示情境图)师:看!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走进市场,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出示图片苹果一个、一箱苹果)。

看一个苹果有多重,约重150();那一箱苹果约重10(),能填上什么单位呢?生:一个苹果约重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师:“克”、“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

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来的,大卡车能装很多很多的苹果,一辆大卡车能装多重是苹果呢?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

二、自主探索1、教学吨的认识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生:1吨是1000个1千克。

生:1吨有10袋大米那么重。

……师:你们想体验一下吗?老师准备了一大桶水,现在请同学们推举出我们班的一位大力士,先来提一提这桶水,展示一下你的实力。

提得困难,再请一个来提!师:请问你感觉重不重?重!(不重!那就请你从这儿提到教室后面来返10趟,行吗?)到底有多重?我们来称一称。

(20千克)师:大家都提过水,这两位也是大家推选的大力士,看他俩提这桶水的样子,你们觉得这桶20千克的水重吗?生:重!师:这桶水的质量是20千克,5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1吨吗?可见1吨是很——重!50桶这样的水才大约重1吨,说明1吨=()千克?你是怎样想的?生:我想一桶水重20千克,50桶重多少千克?就是用20千克乘50等于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板书:1吨=(1000)千克)师: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一下。

有哪些同学的体重大约重25千克的?好!现在请你们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请问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1吨重?生:40个同学。

师:你能一次背起40个同学吗?(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师:填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5吨=()千克2000千克=()吨生:1吨就是1000千克,5吨就是5个1000千克,就是5000千克。

生:1000千克就是1吨,2000千克就是2个1吨,就是2吨。

3、归纳小结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板书:吨——千克——克)师:比较这三个质量单位,你想到了什么?(板书:很重、很轻)师:“吨”用来表示很重的物体质量,想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做单位?学生先自由发表看法。

(电脑显示:四幅图)卡车、桥头的标志(能承受的物体质量),电梯、火车上标的载重60吨。

师:许多物体的载重量用“吨”表示。

师:计量较轻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

三、趣味练习1、填空。

一只鸡约重2()一条鲸鱼约重48()一个足球约重250()6000千克=()吨()千克=3吨3000克=()千克2、(电脑显示)师:早两天我看到淘气的一篇日记挺有意思,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

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

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师:听了这篇日记,大家为什么会笑?师:日记的最后——“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看到这点你有什么感想?生:注意交通安全!3 、(电脑显示)拓展应用。

师:最后老师需要你们帮帮忙。

看!小明家里每月用水约7吨,当他知道我们国家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后,决定每月少用一吨水,怎样节约水呢?请你们帮他想想办法好吗?师:刚才大家介绍了几个好办法,希望大家也去试试,更希望将来,你们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想更多的节水和处理污水的办法。

【教学反思】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

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

如: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既是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

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

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

在教学“吨”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

例如:通过“选大力士提水”、“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

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