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合集下载

打造精彩语文课堂五妙招

打造精彩语文课堂五妙招

打造精彩语文课堂五妙招工匠得到一块璞玉,要想使这块璞玉的价值提升到最高,那么,先要在设计上花大量的心思去琢磨。

如何在保持璞玉天然形状、花纹的基础上把它设计成一件独具匠心之物。

还要再雕琢上花费一番心血,才能呈现给人们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如若使之成为巧夺天工之作,给世界增添一件绝世精品,就更需要工匠更多的创意和心思。

语文老师打造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就如同工匠精心雕琢一块璞玉一样,要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花足心思。

一、第一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良好的开端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

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思考。

精心设计导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具体说来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望。

设计导语的方法有多种。

如:开门见山介绍背景;情绪渲染引入入境;温故知新前后联系;讲个故事投其所好;题目入课设置疑问;生活问题各抒己见等等。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再掀高潮:重视课堂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朗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培养表达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力,陶冶美好情操。

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无从感悟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

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认为——不读,就不是语文课。

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努力抓好朗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自己范读,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教学创新|实践创新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轻松学习语文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他们的语文思维活跃起来,认知水平随之提升,将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无法一蹴而就,进行有效策略的总结分析,是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把握时机深入挖掘小学生的内在潜能,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之路即可走得一帆风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想象力;培养策略;研究引言: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必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启发他们思考问题、理解感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整体教学质量会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语文教学魅力尽显,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小学生乐于想象、突破自我、个性发展后,才有机会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下面,针对小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培养,笔者特意进行了相关策略的应用研究。

一、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想象提升写作水平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笔优美,十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值得学生们一边学习一边感悟,并且产生深刻地理解记忆。

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文章内容,强化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感悟能力、创新能力等,阅读教学结合写作教学,使得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作文水平得以双向提升,他们的想象空间随之扩大,给予文章不同的结局,写作练习中积累下丰富的知识经验,更容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中彩那天》一课时,通过赞扬“父亲”那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让学生们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分析“父亲”的心理变化,深层次理解这一“道德难题”。

然后,鼓励班级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改写故事解决,或者续写故事解决,通过文字说明自己对于诚实守信的理解感悟,继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通过提出各种问题,促使学生想象思考想象力是推动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提问教学法,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想象,评价他们的课堂表现,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语文教学的过程精彩纷呈,互动形式化、授课表面化等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语文学习的要求

语文学习的要求

、语文学习的要求
1、运用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伴随着语文学习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比如:再看课文《春》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以前学过的描写春的古诗词,再现课文的内容和情景。

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语言文字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结合起来。

这样的锻炼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如果把它运用到写作中,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是老师的理解,融入了老师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而同学们也许会有自己的理解,是站在一个未成年人的角度来理解课文,也许学生的理解会更好,所以学生要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些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都种能力。

所以,同学们应该多思考,多提问,多研讨,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3、养成自控式的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要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

这些都会帮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水平。

兴趣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兴趣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兴趣让语文课堂更精彩作者:徐丽英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3年第08期【摘要】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语文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

因此,教师应牢牢占领这块阵地,想方设法地唤醒学生求知的心绪,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语文课堂成为放飞梦想、展示孩子灵性和迸发智慧火花的殿堂,使语文课堂激情四射,学生兴趣盎然。

【关键词】巧设悬念;想象激趣;媒体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精神愉悦、情绪饱满、热情高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去获取知识,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很强的指向性,引入环节位于一节课的开头。

引入环节设计得好,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开课时,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或讲一个笑话,或讲一个故事,或提一问题,设计一个悬念,或讲一则奇闻趣事,或展示一幅画面,或做一个演示……总之,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如果语文教师每节课走进教室都说“同学们翻到书的第几页,今天我们学习第几课”,这样一成不变的导入,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精心导入。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一开始便出示“月亮下面,一少年在瓜地里看瓜刺猹”的图片,让学生想想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在课结束时,把一节课的结尾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入口,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的知识,形成积极的学习迁移。

这里,我先让学生想象中年闰土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课外阅读的兴趣,还使得这兴趣自然而然的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语文课堂让想象飞论文

语文课堂让想象飞论文

语文课堂让想象飞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发散性、跳跃性的思维特点进行创新教学,在教学中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多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中我尝试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

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不会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作者看到的景物都有什么?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我们能否通过想象把这些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

接下去,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先将群山、层林等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江水缓缓流淌,各式各样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通过想象练习,同学们感觉到祖国江山的美好壮丽,嗅到湘江秋的气息,更深刻地理解了诗人要主宰天下、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

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读到桑提亚哥老人在大海上与几十条鲨鱼艰难搏斗时,我让让学生想象老人的处境: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个孤苦的老人驾驶着一叶扁舟,手执着最简单的船桨等武器,与一群团团围住自己的凶恶鳄鱼竭力拼杀,直至精疲力竭,武器用尽,全身多处受伤,而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捕捉到的大马林鱼成了鲨鱼们的美餐,老人最终失败而归,两手空空回到自己的小屋。

预测,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预测,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预测,让语文课堂更精彩语文课堂是学生们接触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预测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预测这一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一、预测的概念与作用预测是指在学习或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信息、规律和经验,对未来发展、变化或结果进行推测和预期。

在语文教学中,预测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问题或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测、推测即将出现的内容、情节或结局,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的思维活动,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预测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几点作用:1. 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预测,可以让学生感到神秘和好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加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和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预测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能力,对未知的内容进行猜测和推测,这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3.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通过预测,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延伸,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加他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预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形成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氛围,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就感。

二、预测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预测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具体运用。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介绍预测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1. 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引入新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和情节梗概等方式,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一些猜测和推测,制造一些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和兴趣。

预测,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预测,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预测,让语文课堂更精彩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位语文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预测是一种提前展望和设想未来可能发生情况的能力,通过预测,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预测,让课堂更加精彩。

一、预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预测是一种认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理解文本,通过文本中的线索和暗示,提前推测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让学生提前了解故事的发展,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尝试预测故事情节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主人公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解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

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预测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

通过预测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

二、预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语文课堂中,预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提前预测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和深度理解能力。

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地阅读文本,理解每一个细节,找到线索和暗示,提出合理的推测和猜想,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三、预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预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想象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对话,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来理解和理解文本,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设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更加享受和感受语言带来的美好。

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摘要:阐述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它能有效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思维的创造性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创设、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一、再现场景,打开形象之门电教媒体以形、色、光、画、声的独特效果为特色,有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形象性,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浓浓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从而开启形象思维之门。

如,《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学生带入古诗意境,理解诗句内涵。

教师创设音频、视频兼备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天然山水画:“香炉峰冉冉升起团团白烟,白烟弥漫在青山蓝天之间。

在红日照耀下,远远望去好像万缕紫色的云霞。

气势磅礴的瀑布,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这样便把古诗中的“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落”的含义具体化、形象化,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

多媒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丰满的意象,还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原象,或根据文字再造形象,使之娴熟地进行形象思维。

二、渲染气氛,叩开情感之门忽视知识的教学是失掉基础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

而情感的激发必须靠创设情境来实现,学生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

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创设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情境。

如,《黄鹤楼送别》一文本身就带着浓浓的情,学生在积极的读、思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文本产生一次次情感的沟通,对文中诗人的内心产生积极碰撞。

但如何引发学生情感之泉的“喷涌”?我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先出示句子“李白依然伫立在岸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让全班学生用动作表演的形式理解“伫立”“凝视”,紧接着,用多媒体动画播放孟浩然的船渐渐远行,直至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象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1-07-15T10:27:52.437Z 来源:《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荆桂珍[导读]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部分。

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力能让学生不拘一格,大胆思索,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利用思维空间创设情景,诱导和激励学生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上运用 "空白艺术"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部分。

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古希腊的维纳斯女神雕像断臂的空白艺术,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中国古代《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文学创作空白艺术,更让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

空白艺术强调的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

文章中耐人寻味的"空白"正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

而对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学生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1、填补文章中故事情节的"空白"
这种"空白",虽然是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

它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

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教学过程中,我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的结局时,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已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思索他的结局如何?他死了吗?他是怎么死的?这里我就启发学生联系上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去思考,这样不少同学能认识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折腿后,连"窃"也不能,其结局的这一空白点充溢了作者独特的感情。

到这里学生想象的翅膀已展开,并各抒己见,解说这一空白: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他没钱医治活活痛死,有的说他饿死;也有的学生说孔乙己没有死,他借钱治好了腿,后来还中了举,也像丁举人一样淫威乡里……试想如果鲁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2、填补文章中人物描写的"空白"
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如《故乡》中对闰土的语言描写,写少年闰土用了四处省略号,写中年闰土用了十处省略号,这实际上是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空白。

我就在此处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把文中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来,然后再让他们比较补充后与原文"空白"的优劣。

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闰土处境、地位的变化,准确地把握了人物鲜活的性格特点,同时也理解了这些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填补文章中思想感情的"空白"
在一些文章(包括诗歌)中,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含蓄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去腾飞想象,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启发性、暗示性的语句进行联想,去体会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或相近之处,去感受作品中隐含着的"言外之意" 。

如在讲授《我爱这土地》时,提出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呢?这就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艾青的思想,以填补作品中这一思想感情的"空白",便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空白"以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时留有余地,有目的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以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形成幽远的教学氛围。

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有效途径。

不过在一堂课中,可以布白的地方很多,教学时要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

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

惟有艺术地利用"空白",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还能淡化教育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只有这样,才能让"空白"美丽起来,精彩起来,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成效,最终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蓼兰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