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合集下载

活力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活力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活力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浅谈如何提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从教五年,一直担当班主任及语文教育エ作,其间有得有失,有喜有忧。

既要做慈母,也要做严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敬重他们,学生才能信任你,才愿意接受你及你的教育,教育教学才能顺当有效的进行。

吕叔湘先生说:真正把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

假如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课堂是一个布满活力的生命整体,而这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有一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设计。

真正能起到指导作用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课标、教材、学生。

埋头抄写的教案仅仅是完成备课任务,对教学一点帮助也没有。

我认为,衡量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搭设舞台、激发活力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

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教给学生识知能力,挖掘学识的潜能,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如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呢?需要我们的老师去进行更多地探索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多动手,多动ロ,多动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乐于学。

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育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学问的全过程,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剧烈的特点,让学生貉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学问的需要和渴求。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让他们在质疑中思索、学习。

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问学生: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孩子们会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而我再准时地将这些问题能纳入教学思路之中,再由学生通过思索来自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加强了训练的针对性,又培育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感悟文化的重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我看来,要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课文“活”起来。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偏向于灌输知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很难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我们应该尝试从多种形式呈现课文,让课文“活”起来。

可以通过表演、朗读、音乐、视频等形式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课文的生命力,激发情感共鸣。

让学生参与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发现美、寻找真理、体验情感,这样才能让课文真正变成他们的词语,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一种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采风写作、话剧表演等活动,让语文课堂不再只是枯燥的课文操练,而是真正的语文实践场所。

侧重学生参与。

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决定了整个课堂的活力。

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注重批判思维的培养。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批判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分析、批判、评价,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优秀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理解文化,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要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就需要多方面着手,让课文“活”起来,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侧重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情感、思维、语言的熔炉,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场所,而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通过讲解课文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互动讨论来解决;再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通过图文并茂的PPT、视频资料等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得到刺激。

这样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中,享受到不同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三、积极的课堂互动四、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在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遇到难懂的内容,可以通过设计小品、朗诵、情景模拟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课文内容;再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写作比赛、写作分享会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样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从而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五、及时有效的反馈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动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的评价和建议来帮助学生改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这样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鼓励,更有动力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只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积极的课堂互动、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和及时有效的反馈,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因“活”而美 尽显语文课堂灵动与活力

因“活”而美 尽显语文课堂灵动与活力

因“活”而美尽显语文课堂灵动与活力语文课堂是学生接触语言文化、思想方法的重要场所,其教学过程应该注重“活”字的凸显。

活跃的课堂氛围和生动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结合语文课堂的教学实际,探讨如何通过“活”字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与活力。

“活”在于师生互动。

语文课堂要活跃起来,教师首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不应该成为唯一的“发声者”,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引导学生表达观点、询问问题、讨论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加课堂活跃度。

教师也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会让课堂更具生命力。

“活”在于多元教学手段。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以讲解文本内容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及游戏、实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活”在于实践性教学。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应该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基地。

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

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诵读、赏析、模仿创作等活动;在教学作文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修改、展示等活动。

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可以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活”在于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认知水平等因素,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活”而美,尽显语文课堂的灵动与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品格、塑造人格等的重要场所,但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生对语文课程普遍缺乏兴趣,语文课堂也显得有些枯燥和乏味。

所以怎样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成为了每个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丰富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课堂生命活力的主要来源,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1. 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增加一些寓教于乐的内容,如诗词歌赋朗诵、古代文学名著的改编故事、名人轶事、寓言故事等,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问题、小组互动角色扮演、以及多媒体教学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不同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3. 班级文化建设和语文课外拓展。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如语文节目、文学茶话会等,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二、增强课堂互动,让语文课堂更具生命活力增强课堂互动是激活语文课堂生命活力的关键点。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1. 积极的课堂氛围营造。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问题,敢于交流讨论。

2. 多元化的思维互动。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与学生开展一些思维互动的活动,如让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分组展开辩论、进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自我成长。

3.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演讲比赛、作品展示等,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主动投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

现实中很多语文课堂都存在着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问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养等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课堂设计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首先需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可以通过诗歌朗诵、名人故事、有趣的语言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语文之美。

课堂设计还可以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语文之美。

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或是进行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法除了课堂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老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学习,而非单向灌输。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问题导入、讨论互动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参与感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情感投入。

可以通过课堂问答、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教师自身素养除了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外,教师自身的素养也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师德师风,从而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的专业魅力。

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小学语文是孩子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起点,而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有活力,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

下面就分享一些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的方法。

一、生活化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是生活化的,即把语文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

教师可以从孩子们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以趣味性为主线,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元素,让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引导孩子们去感性地体验文学作品的美、思想的深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价值。

二、个性化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个性化教育。

例如,对于默读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华丽词语,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提高默读能力;对于口语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则可以加强语音、口型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样可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

三、亲子交流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伙伴,教师可以利用家长的力量,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好作文,让学生和家长共同欣赏,让孩子有成就感,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课堂是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

四、学科交叉语文作为核心学科,和其他学科有很多联系。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联系点,将语文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其他学科,形成一种知识融合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该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需要引导孩子们去理解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

五、多样化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多样化,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毫无压力地接受语文知识。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游戏的形式教授语文知识,比如:拍手游戏。

例如,在学习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拍手,用拍手的节奏表示古诗中的韵律,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积极参与,有效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之,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让教学更多地与生活、与头脑、与实践相结合。

让语文课堂“动”得更精彩

让语文课堂“动”得更精彩

其 次 。 师 要 重 视 弱 势 群 体 。 为 了让 整 个 课 堂 真 真 教 实 实地 动 起 来 , 课 堂 上 , 万 不 要 忽 视 那 些 稍 微 差 的 在 千
学 生 。 让 他 们 动 起 来 , 要 给 他 们 吃 一 些 偏 饭 , 设 条 就 创
牵着鼻子学。 这 里说 的精 彩 导入 并不 是 花 哨 而 没 有 使 用 的导 入 , 是 而 实 实 在 在 的学 生 最 感 兴 趣 的导 入 . 笔 者一 一 说 来 。① 让 动 感 图片 。我 在 教 学《 白鹭 》 一课 时 , 先 出示 白鹭 觅食 首
… …
我 紧 迫 不 舍 : 看 到 课 题 你 还 想 问 些 什 么 ? ” 一 下 “ 这
收 , 以 朗读 , 以 背诵 , 以 解说 , 可 以表 演 。由于 学 可 可 可 也
位 转 移 则 是课 改 的一 个 亮 点 。 课 程 标 准 明确 指 出学 生 新 是 学 习 和 发展 的 主人 。 统 的单 纯 接 受 式 , 闭 、 燥 的 传 封 枯
学 习 氛 围 阻碍 了学 生 的 发 展 。课 程 改 革 的核 心 任 务 就 是 建 构 开 放 的 、 满 活 力 的课 堂 运 行 体 系 。而 课 堂 要想 活 充
新式课堂粗浅 的概括 为“ 动”让学 生在动 中学 习 , i , 在
学 习 中发 展 。

中 , 样 的 课 堂 才 会 不 断进 发 精 彩 的火 花 。 这
二 、 行 ” 。 学 生 在 习惯 中 学 “ 动 让
心 动才 会 有 行 动 。英 国 作 家 萨 克雷 有 句 名 言 : 播 种 “ 行 为 , 以 收 获 习 惯 ; 种 习 惯 , 以 收 获 性 格 ; 种 性 可 播 可 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力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摘要: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

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交互影响,以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当是热情地参与,积极地融入与教师、文本等构成的交流平台,获得主动的生成与发展。

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学生课堂语文活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

这些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供了正确的导向,让我们可真正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形式,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一、培养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枯燥乏味。

读书、识字、分析使学生毫无兴趣,想起令人头疼的作文更是退避三舍,学习还没开始就认为语文单调无味,学习起来没有热情。

“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1这就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堂设计一个精彩的序幕,往往可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形成情融景乐的浓厚的探究氛围。

因此,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时,我出示一段视频,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有一个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镇而过。

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的铜像、石像到处都是,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厅一个又一个的出现。

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地上,也有用鲜花组成的音乐符号。

优美的维也纳城市风光,再配上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一种舒适优雅的环境中。

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这是什么地方呢?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呢?大家看了课文就知道了。

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培养了兴趣,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搭设舞台,张扬多彩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

语文课堂要把学生全方位的调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他们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才能使学生处于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中。

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读、写、唱、跳、演、画、做、玩。

我们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又可以对对子、猜谜语;既可以搞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也可以搞演讲比赛、辨论赛;既可以点评推荐佳作、概要简介名家,也可以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

如教《三亚落日》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一段落日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落日的美丽,请学生用一些经典诗词句赞美落日后再引入新课,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落日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样学生自然就有了兴趣,提出了不少问题: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三亚落日的?每个阶段的落日有什么不同……我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再去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落日的色彩,画一画落日的样子,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来,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议一议自己的发现,共同解决碰到的难题。

这样的训练,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动起来,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

三、启发创新,展开丰富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②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

想象力就是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尤其语文教学要在新课程、新设计、新教学中,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活动中,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由情境入手,激发学生产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体验活动中,尽情地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

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我们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我们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

师生之间没有心理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园地。

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学生与教师的情感沟通,注重学生、教师与教材之间的情感沟通,运用饱含深厚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对具体词句进行阅读、讨论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自由赞叹,以此来激发我们的积极性,震撼我们的心灵,形成强烈的感情共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动脑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这是探究学习的基础。

想象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想象被心理学家誉为是智慧的翅膀,它可以使孩子冲破狭小的生活领域飞向广阔的认知世界,使孩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出来。

在学习苏教版小语第二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五小节时,我针对前面两行设问:为什么把荷叶比作一柄大伞?谁看见过荷塘里的荷叶?让学生想象荷塘水面上碧绿的荷叶的样子,体会诗中比喻的贴切,感受荷叶的惹人喜爱。

通过“嬉戏”来体会小鱼有荷叶这把“大伞”遮挡烈日,可以在水里自由地游动玩耍,通过“唱歌”来想象下雨时,雨点落在荷叶上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利用末尾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学生畅游在诗的美好意境中,更好地体会了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在动脑筋,发表自己的意见,任由想象驰骋,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气氛活跃,充满了活力。

四、及时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

”③做了一件事,完成一次作业渴望得到别人赏识,这是学生的近景动机,也是直接动机之一。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与我们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有灵活的教学方法,不轻易指责学生,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关爱那些中差生。

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环节后,及时进行学习评价,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就能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由于认识理解水平和知识驾驭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在学习尝试中,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难以到位,须加以引导,予以拓宽、引申、激活,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

课堂上,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中差生,稍有不适往往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一旦失去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当然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了,所以,教师要积极参与作表率,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

同学的掌声、教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

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成功,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

对待优等生,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评价,我会说:“你的看法很独特!”而对于那些中差生,我会鼓励他们多举手。

如果他们站起来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给他们鼓掌,或者伸出大拇指对他竖一竖,让他们知道老师很满意,他们哪怕回答有错误,也不去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用微笑和眼神去支持。

如教苏教版小语第二册《识字3》时,我通过古今文字的比较,引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当中有一个“舟”字,我是这样教的:这是一()小舟?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我知道,这是‘一叶小舟’。

老师,我还会背一首诗呢!‘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我不禁竖起大拇指:“你真了不起!不光会背古诗,还会运用呢!”其他同学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

第二天,我就发现好几个小朋友带来了古诗文诵读,比赛背诵呢。

实际上,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可适时参与。

对任何人来说,正面的表扬都要比批评有意义得多。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批评。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体会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

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他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张扬生命,用心灵激扬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

理想课堂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运动、在交融、在成长,无处不见灵活的智慧在闪动、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当是热情地参与,积极地融入与教师、文本等构成的交流平台,获得主动的生成与发展,而不是消极地接受。

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活力。

活力会让我们语文课堂更精彩。

主要参考资料:1、转引自厉志敏《构建创新型课堂策略点滴》《扬州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期2、转引自王勇《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长的启示》哈尔滨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