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三角洲模拟实验

合集下载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知识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并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对生活中常见地貌的认识,加强外力对塑造地表形态的理解和分析,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地表形态形成及变化的基本原理,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由于学生阅历较浅,受知识面的局限,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对活动完成中看待问题的视角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水系地图,找到家乡所在位置,了解家乡的河流分布,并完成活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1、通过观看实验视频,掌握流水侵蚀的三种主要形式,并分析河谷的发育过程。

2、能对比分析冲积扇和三角洲形成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根据所给的材料探究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能根据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模拟冲积扇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通过对家乡河流的探究,发现河流存在的污染问题,呼吁大家保护河流,建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缺乏感性的认识。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

重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难点:1、三种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2、河谷在发育过程中凹岸侵蚀,凸案堆积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教法:小组合作学习、学案导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验探究六、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并完成导学案情境假设:带学生去看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观赏完后沿北盘江—打邦河—白水河-油菜河回到安顺市,欣赏途中的河流地貌,。

扇三角洲详解

扇三角洲详解

扇三角洲详解地质矿业信息交流平台1周前地矿正版书城往期好书精选最全地质软件使用技巧:MAPGIS、CAD、Grapher ... 全在这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重磅推出:地球表层模拟研究专著!八旬院士深潜1400米!为你讲述他的“老人与海”...1、什么是扇三角洲扇三角洲是指由冲积扇(包括旱地扇和湿地扇)作为物源,在活动的扇体与稳定水体交界地带沉积的沿岸沉积体系。

这个沉积体系可以部分或全部沉没于水下,它们代表含有大量沉积载荷的冲积扇与海或湖相互作用的产物。

成因学上指由冲积扇入湖(海)形成的三角洲沉积。

2、形成原因(1)古构造造山运动强烈地区,大型冲积扇受山前大断裂控制,有多个山口地带可形成冲积扇群。

山前大断裂带对其形成有控制作用。

区域性挤压或拉张都可形成一定规模的断陷盆地,而且边界大断层对湖盆发展演化有很强烈的控制作用,另外,地震,火山作用对湖底扇的形成也有很强烈的控制作用。

(2)古水流阵发性洪水:陆上牵引流与重力流双重水流机制。

靠近山区坡降大,水流急,能量大,陆上和水下牵引流和重力流双重水流机制。

洪水型:滑塌型或火山喷发型重力流水流机制。

3、扇三角洲形成特征扇三角洲就是高山与水盆地近邻,是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水中、水下冲积扇),有明显的陆上、过渡区和水下沉积部分。

(1)扇三角洲平原陆上部分为近源的砾质辫状河,以水流和重力流的粗粒(砂和砾互层)沉积物为特征,砂砾层具不明显的平行层理或交错层理,分选差,具砂质基质,砂砾比率向下增加。

(2)扇三角洲前缘(过渡带)以较陡的前积相为特征,牵引流为主,常见大、中型交错层理。

(3)前扇三角洲沉积(水下扇三角洲)以不规则分布的泥、砂和砾石的透镜状层理为特点。

自下而上为:前扇三角洲泥岩—扇三角洲前缘末端粉、细砂岩—扇三角洲前缘河道砂岩、含砾砂岩—扇三角洲平原砂砾岩和砾岩。

扇三角洲平原在洪水期和风暴期侵蚀海底后,回流过程中迅速向海推进。

在扇三角洲平原产生从细粒的陆棚砂至粗砾石层的不规则的向上变粗的序列。

实验名称:模拟洪积扇的形成

实验名称:模拟洪积扇的形成
实验名称:模拟洪积扇的形成
2014210018 曹紫艳
实验目的:
• (1)学习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 (2)学习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分选规律; • (3)培养动手能力和地理实验操作的技能,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
实验器材:
• 一杯颗粒不均的细沙、一本书、一个支架、一张白纸。
实验评估:
• (1)本次实验由于器材有限,不能直接用流水去冲击细沙,所以用人
为倾倒的方式模拟自然界中的流水推动河床中的物质运动,这使得实书的中缝模拟河床,因为书的两边没有完全对称,所以最后看
到的实验现象是一边的细沙比较多而另一边比较少,形成的洪积扇不是 很规则。

2.1流水地貌湘教版2020版

2.1流水地貌湘教版2020版
危害: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 发生在城镇的滑坡则会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毁坏
各种基础设施,造成停电、停水等; 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造成重大财 产和人员损失。
2. 滑坡多发地区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在滑坡多发地区,人们应采取哪些防
范措施?
滑坡多发地区具有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易破碎,有软弱结构面,地形陡峻,降 水多且强度大等自然环境特征。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①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建排水沟,保护坡地植被等; ②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如削 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等; ③减少甚至消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④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升人们防灾抗灾的能力等。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节 流水地貌
课标要求
流水地貌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到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 2.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地表形态特点。 3.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相互影响。
新课导入
位于四川南充嘉陵江边的青居镇,镇的南北各建 有一个码头,北边的叫上码头,南边的叫下码头。 青居人家到曲水赶场、走亲戚,去时从上码头乘 船是顺水,回来乘船在下码头上岸也是顺水,形 成了可能是我国河道里唯一的“来也顺水,去也顺 水”的奇特航程。旧时,纤夫早上从下码头出发, 傍晚投宿上码头,依然住进头天晚上的客栈,素 有“行船走一天,步行一袋烟”之说。
2.结合新生代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相关知识,查看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讨论鲁 藏布大峡谷的形成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东营凹陷坡移扇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

东营凹陷坡移扇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

东营凹陷坡移扇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陈杰;于正军;韩宏伟;王伟锋;朱传华【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5(000)006【摘要】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南缘沙三中段的三角洲前缘斜坡带发育事件型沉积(俗称“坡移扇”)。

在钻井、测井、录井及化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岩心描述、野外观察及水槽模拟实验方法,明确了坡移扇的基本识别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并初步厘定了坡移扇的概念。

研究表明:坡移扇发育在三角洲前缘砂体前积层内,主要存在厚砂薄泥、砂泥互层和厚泥薄砂3种类型;坡移扇存在滑动、滑塌和碎屑流3种搬运类型,存在地震、波浪侵蚀和水平面快速下降3种触发机制;坡移扇规模除与固结程度呈负相关之外,与地震强度、斜坡倾角、水流量和水平面变化等因素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滑动、滑塌与碎屑流3种类型在斜坡带不同角度范围内发育,且可依次转化,滑塌与碎屑流2种类型后期保存较多。

【总页数】5页(P45-49)【作者】陈杰;于正军;韩宏伟;王伟锋;朱传华【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 25710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 25710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 257100;中国石油大学,山东青岛 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山东青岛 257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相关文献】1.陆相盆地水下扇扇中亚相的微相细分--以东营凹陷史南地区沙二9梁家楼水下扇为例 [J], 王冠民;钟建华;宋书君;韩忠义;牛纪凤2.东营三角洲前缘坡移扇储集体特征及成因研究 [J], 王伟锋;胡瑜;于正军;陈杰;单晨晨;张晓杰3.东营凹陷洼陷斜坡带坡移扇沉积特征及展布模式 [J], 刘鑫金;刘惠民;宋国奇;贾光华;杨怀宇4.岩心图像砾石分析技术在砂砾岩扇体中的应用——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扇体为例 [J], 杨光5.东营凹陷南坡沙三段坡移扇沉积特征 [J], 周娟;罗荣涛;陈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特征

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特征

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特征扇三角洲和三角洲是两个地貌术语,用于描述河流在其入海口或湖泊的沉积物形成的地形特征。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形状和沉积物的特征。

扇三角洲是河流在其入海口或湖泊的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地形特征。

它的名称源于其形状,看起来像一个扇子或三角形的形状。

扇三角洲通常形成在河流流域斜坡陡峭或由于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坡的地区。

当河流到达海洋或湖泊时,它会减速并开始沉积悬浮的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包括河流中携带的沙粒、泥沙和碎屑。

在扇三角洲的中心,通常是在河流入水体的位置,沉积物最多。

由于河流的水量和速度在入海口或湖泊处减小,沉积物开始沉积,并随着时间逐渐形成陆地。

扇三角洲的地形特征包括宽阔的沉积平原、分支河道和泥沙丘等。

与之相比,三角洲是由河流在其入海口或湖泊时形成的沉积平原。

它的名称源于其形状,看起来像一个三角形。

三角洲通常形成在河流速度减慢和沉积物开始沉积的地方。

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包括细粒的泥沙和粉状的沉积物。

由于这些沉积物的沉积,河流在入海口或湖泊处形成一个扩大的三角洲。

三角洲的地形特征包括三角形的形状、河道的通道和多条支流。

虽然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之间有一些共同点,但它们在形状和沉积物的特点上有一些不同。

扇三角洲通常是在高坡度的河流流域中形成的,而三角洲则通常在低坡度的地区形成。

扇三角洲的形状更广阔而不规则,而三角洲则更狭长且形状较规则。

此外,扇三角洲的沉积物通常包括更大的颗粒,如沙粒和碎屑,而三角洲的沉积物主要是细粒的泥沙和粉状沉积物。

总的来说,扇三角洲和三角洲是河流在其入海口或湖泊处形成的地貌特征,区别在于形状和沉积物特征。

学习这些地貌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水文循环和地形变化。

高中地理_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定位】1.观察实验,说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2.通过观察河谷的演变过程实验、图片和动画,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描述河谷的形成过程。

(区域认知)3.通过观察、设计、动手做实验,探究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地貌景观特点,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沙子、多媒体课件、希沃授课助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视频《一粒沙子的独白》,思考这粒沙子的旅程体现了哪几种外力作用?二、新课讲授三、当堂检测本课考点相关试题。

【板书设计】【知识结构】《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情分析【知识基础】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对于河流也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可以减少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主要通过呈现地貌景观,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流水地貌的特征,合作探究流水地貌的成因。

【技能】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现象分析能力,能够透过事物现象分析内在本质与原理。

同时,通过对山岳地貌的学习,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

【思维】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冲积扇为例以黄河河谷为例河流堆积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地貌的发育有一定兴趣,由机械记忆逐渐变为以理解记忆为主。

【不足之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效果分析1.在教学目标达成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且能够分析不同河段的侵蚀地貌的特点;能够描述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及地貌特点。

2.1流水地貌(第二课时)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2.1流水地貌(第二课时)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2.1《流水地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课程标准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教材以冲积扇、洪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等为例,介绍流水堆积过程,提升学生对地质过程的描述以及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设置了让学生动手的实践性探究活动,颇具新意。

教材43页的“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模拟实验”,设置了不同的实验步骤,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和内在原因,旨在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力。

学生借助实验方式探究地理规律,提高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旅游、纪录片等形式,接触过大量典型的地貌景观,对风力、流水作用也有基本认识。

但是对于典型地貌的类型、分布及形成过程缺少科学认知,只停留于表面的特征区分;对于不同地貌的区域分布差异,内在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

所以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地貌景观图入手,让他们观察其典型特征,推理其地理形成过程,并分析该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心法人协调观。

四、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流水堆积地貌的景观图,识别流水堆积地貌,并描述其形态特征,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2.通过探究性活动的分析,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提升综合思维。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态特点和成因。

难点: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态特点与成因。

六、教学准备:教材,ppt,视频课件,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与素材。

七、教学过程一、判断题:①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形成。

(√)②所有的河流都有三角洲。

(×)③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④三角洲地貌都出现在河流入海口。

(×)二、填空题1、从地貌上来看,甲图是洪(冲)积扇,乙图是三角洲,二者都是流水堆积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