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经
“一次经营”及“二次经营”“三次经营”

.word 可编写 .“一次经营”与“二次经营”“三次经营”的关系及联合的商讨工作一、“一次经营”、二“次经营”、三“次经营”的观点1、“一次经营”就是公司为了获得工程项目所发生的全部经营行为。
它的最后目的是在固化的条件下获得合同。
2、“二次经营”就是指甲乙两方执行合同时所发生的全部经营行为。
它的最后目的是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经过降本增效获得最好的管理效益。
3、“三次经营”就是指在项目完工后,售后服务、完工结算、审计和清欠过程所发生的全部行经营行为。
它的最后目的有两点:(1)依据合同商定供给最好的售后服务,为承接后续工程供给强有力的保证,力求与业主“第二次握手”、“第三次握手”,成立起长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在结算、审计、清欠过程中采纳各样有效的手段获得最正确的结算效益和实时回完工程款。
二、一次经营与二次经营、三次经营的关系界定三者的界定关系就是市场营销、合同签约;施工管理、设计更改、现场签证、索赔和反索赔;结算、审计和清欠.word 可编写 .一次经营:招标与签约二次经营:施工准备、施工、扫尾三次经营:完工结算、用后服务阶段1、一次经营、二次经营、三次经营互为因果,密切联系、互相促使、互相限制。
2、“一次经营”是建筑公司的“生命”,是基础;是“二次经营”的前提;“二次经营”是建筑公司的“灵魂”,是重点和核心;是“一次经营”的重要连续,又为此后的“一次经营”创建条件,经过“二次经营”能够促使甲乙两方的关系,提高履约质量,为承接后续工程创建更有益的条件。
“三次经营”是“一、二次经营”的综合集中,是公司经济效益的最后表现。
3、一次经营的最后目的是获得合同;二次经营和三次经营的目的是在保证公司信用、品牌的同时实现合同增值,获得最正确的经济效益,三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公司的利益,促使公司的良性、高速的发展。
三、“一次经营”、二“次经营”、三“次经营”之间的差别阶段目标不一致,营销主体不一致,营销对象不一致,营销职责不一致。
《南游记旧》文言文翻译

余少时,好游历山水,尝一游于南国。
南国之地,山川秀丽,气候宜人,风俗各异,故余心向往之。
是行也,得游历之乐,亦得见闻之广。
岁在丁丑,余遂启程,携琴剑一柄,徒步南行。
初至江南,见烟波浩渺,渔舟唱晚,心旷神怡。
次经吴郡,观古迹,访名贤,感怀古人,亦有所得。
复行数十里,至越国故都,见古木参天,流水潺潺,颇有隐逸之风。
越国故都,古称会稽,乃春秋时越王勾践之都。
勾践卧薪尝胆,终成霸业,故地留名。
余游览其地,心向往之,遂访古寺,观古墓,以寻勾践之遗迹。
行至浙东,见山水奇秀,奇花异草,不可胜数。
余于途中,偶得一书,载越国旧事,读之不胜感慨。
书中言,越王勾践有女,名西施,美容貌,善歌舞,勾践用以献吴王,遂灭吴国。
余想,西施之美,盖世无双,然其身世亦甚可怜。
余乃叹息,人生在世,美丑得失,皆由命也。
越国之后,余行至闽中。
闽中之地,山清水秀,民风淳朴。
余于闽中,得游名山,观古寺,访古迹,领略南国风光。
行至福州,见闽江之水,浩浩荡荡,如银河倒挂。
余于江边,作诗一首,以抒胸臆。
闽江之水,奔腾不息,如龙腾虎跃。
余乘舟游江,见两岸风光,美不胜收。
江水清澈,鱼跃鸢飞,令人心旷神怡。
余于江上,偶遇一渔翁,问及渔翁,渔翁言:“此江之水,清如镜,鱼虾繁多,乃南国一宝。
”余听之,心甚喜悦。
自闽中行至广东,见南国风光,异彩纷呈。
广东之地,气候温暖,物产丰富。
余于广东,游岭南,观珠江,访古寺,品粤菜,尝岭南佳果。
岭南之地,四季如春,草木葱茏,花香鸟语,令人心旷神怡。
余于岭南,得遇一隐士,姓莫名逸。
莫逸,年已古稀,仍精神矍铄,学问渊博。
余与莫逸谈天说地,论古论今,获益匪浅。
莫逸言:“人生在世,当如水之流,不息不止,方能有所成就。
”余听之,心有所悟。
岁在乙酉,余游历南国已数载,乃归乡。
归途之中,回首南国风光,感慨万千。
南国之游,使余眼界大开,心胸开阔,受益良多。
故作《南游记旧》,以记其事。
以下为《南游记旧》的文言文翻译:余幼时,性好游历山水,尝游于南国。
《次经》简介

《次经》简介《次经》(Deuterocanon,或译旁经、第⼆正典)指在原《希伯来圣经》(旧约)中不存在,⽽在《七⼗⼠译本》或《武加⼤译本》(拉丁⽂)中收录的⼀些经卷。
《次经》⼤约完成于主前2世纪⾄主后1世纪之间,这些经卷反映了两约之间犹太⼈的信仰、历史、⽣活等⽅⾯的情况。
亚历⼭⼤东征使整个中东地区都卷⼊了希腊化浪潮中。
很多犹太⼈在此期间离开巴勒斯坦地区,迁徙到希腊、埃及、⼩亚细亚等地。
随着希腊化的深⼊,他们的后代逐渐忘记本民族的希伯来语,⽽使⽤当时通⾏的希腊语。
为了使神的律法得到传承,⼀些犹太领袖遂决定将《圣经》翻译成希腊⽂,以适应希腊化犹太⼈的需要。
他们在埃及国王托勒密⼆世组织下,选派72 位精通《圣经》的长⽼前往亚⼒⼭⼤城,完成这项神圣、浩⼤的翻译⼯程。
他们所翻译的希腊⽂圣经被称为“七⼗⼠译本”,此译本后被初代教会所沿袭,作为灵修、教导之⽤。
犹太长⽼在译经过程中,对原有的《希伯来圣经》进⾏了增补。
将当时流⾏于犹太社会的⼀些经卷作为正典的⼀部分,收录在《七⼗⼠译本》之中。
这些经卷包括:、《多⽐传》、《犹滴传》、《以斯帖补篇》、《所罗门智训》、便西拉智训、《巴录书》、《耶利⽶书信》、《三童歌》、《苏撒拿传》、《彼勒与⼤龙》、《玛拿西祷⾔》、《玛喀⽐传上卷》、《玛喀⽐传下卷》、《以斯拉续篇上》、《以斯拉续篇下》等15卷。
这些经卷因不存在于《希伯来圣经》,因此被称为“次经”。
随着福⾳的传播,很多罗马⼈归⼊主的名下。
为了让罗马⼈更明⽩“神的话语”,教⽗耶柔⽶(哲罗姆)将《圣经》翻译成拉丁⽂,称“武加⼤译本”。
此译本将“次经”收录其中,置于旧约与新约之间。
关于《次经》权威问题,教会中存在两种意见。
奥古斯丁认为《次经》是《圣经》的⼀部分,在信仰上具有同等的权威。
⽽拉丁⽂《圣经》翻译者耶柔⽶则认为,次经在权威上不及希伯来圣经,只能⽤作信徒道德的教化,⽽不能作为信仰的依据。
此两种观点在长达⼀千年的中世纪争论不休,神学家们对此莫衷⼀是。
古代希伯来文学

历史书计有《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历代志》 (上、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等10卷,是以色列—犹太国的兴亡史。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前 600至 公元前 300年之间。《约书亚记》写渡河征服迦南的经过。《士师记》是“士师时代”与强邻战斗的英雄史传。
历史沿革
公元前 722年,亚述摧毁了北国以色列的首都撒马利亚,俘虏了国王及大批臣民。以色列王国遂告灭亡。 150年之后,犹太王国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并把它付之一炬, 同时掳去王公贵族、军队、手工业者、建筑师和男女歌唱家等5万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巴比伦之囚”,是犹太人 的大灾难,但在文化上却起了刺激、促进的作用。在文学上,爱国主义思想有了发展,产生了泼辣的先知文学; 在宗教上完成了一神的犹太教教义和教规。这时期还编纂了他们的“圣经”──法典,吸收了一些巴比伦的神话、 传说。希伯来文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公元前 538年,巴比伦被波斯所灭。“巴比伦之囚”也随着归波斯人统治。 波斯王居鲁士决定释放被囚的犹太人回去重建耶路撒冷。在波斯统治下的100多年中,希伯来文学受到波斯文化的 影响。
15 第十五课 两约之间发生的事

第十五课两约之间发生的事玛拉基到施洗约翰经过了400年的沉默期。
担是神仍活跃于人类的历史当中,预备世界接受救主的到来。
神的预备有三点:政治上:国家的预备宗教上:人心的预备文化上:圣经的预备(1)政治上:国家的预备(新、旧约间的国家)①亚述帝国主前900年,亚述兴起。
主前722年征服北国以色列,并驱散了他们。
留在以色列的犹太人与外邦人通婚形成撒玛利亚人,他们被耶稣时代的犹太人所轻视。
亚述掌权到主前612年。
②巴比伦帝国巴比伦帝国从主前612年至536年称雄於世。
尼布甲尼撒王在主前606年征服南国犹大,主前586年,他毁灭圣殿和耶路撒冷城墙。
③波斯帝国主前536-332年,波斯帝国称雄。
第一位国王古列放犹太人归回犹太重建圣殿,但规模不大。
同时文士开始负起阐释律法的责任。
旧约结束时,世界仍在波斯的统治之下。
④希腊帝国亚历山大南征北讨,把希腊文明传遍各地。
统治期从主前332-176年。
在基督时代,希腊语几乎是世界的语言,所以,福音书大部分名词都是希腊文表达。
⑤罗马帝国主前176年,发生了马加比起义,建立了独立的犹太政权。
直到主前63年才被罗马人征服。
罗马将军庞贝把巴勒斯坦带到罗马人的统治下,该帝国一直主政到主前500年。
基督便生在罗马的该撒统治时期。
亚古士督执政时,巴勒斯坦的巡抚希律(主前37-4年)屠杀伯利恒的男婴,同时开始扩建圣殿。
罗马帝国的统一,给世界带来一段和平的时期。
罗马为了自身的统治大力修建道路,并且希腊语的通用,都为福音的传播提供了方便。
(2)宗教上:人心的预备(两约间犹太人的信仰状况)基督时代,犹太教形成了六大派系,普遍是只重外表,守规条。
公会成为以色列人的最高法庭,负责处理宗教和民事,重大的决定要上报罗马人复查。
犹太教的六个派系都极力争取百姓的拥护。
①法利赛人:忠实的保守派,支持旧约和犹太人的传统。
是严格的律法主义者和政治分离主义者,大部分来自中产阶级。
②撒督该人:是上等阶级的宗教和政治自由主义分子,这些富有的理性主义者反对复活和灵魂不死的信仰,与法利赛人形成对比。
胡振洲老中医治疗痛经经验

诊断 痛经。 治则 疏 肝解 郁, 行 气调经 。 方 药 当归 克 、 白芍 克 、 柴胡 克 、 获荃 克 、 元胡 克 、 积壳 克 、 青皮 克 、 香附 克、 丹皮 克 、 焦桅 克 、 薄荷 克。
连 服 剂 后 , 于 月 日小 胶 又 觉 胀 痛 , 有 时 腰
酸, 乳房发 胀。 舌质 红 , 苔薄 白, 脉 弦稍缓。 方 药 ‘ 场归 克 、 川 芍 克 、 苏 叶 克 、 川 棣 子 克、 元胡 克、 积壳 克、 青皮 克、 郁 全 拓 克 、 自芍 克 、 香 附 克 。 、 厚 朴 克 。 。
涩, 右 稍弦 细。 处 方 上方去 坤草 、 红 花、 三
棱、 我 术各 减为 克, 加丹参 、 麦 冬 各 克。
三 诊 服 药 剂后,
刀经 过 良好 、 自觉
心情 畅快, 有 时稍 感 口 干 、 口 苦, 舌色 红稍
黯, 无 苔, 脉 沉 涩 。 按 初诊方 去坤草 、 红 花,
加没药 克 、 丹参 克 、 木通 克 。
色 红, 腹腰痛势 已减大 半。 脉弦而缓, 右关 尺
较盛 。 依 初诊方 服 剂 , 药后经 量 略增, 尚有 小血 块 , 腹腰胀 痛 已减, 经行 天方 净。 继 又
改 服 二 诊方 , 继 续住 院观 察。 经 过 良好 , 于
月 日月经 来潮 , 痛经 症状基本 消失。 仍 按上
方续 服 , 药 量 略有 增减 , 投 剂 后 , 改服 逍 遥
蒲黄 、 没 药等 温经 逐 淤 , 使 其 气行血调 , 经 通
血 活。 经停后, 改用归 、 芍、 荃 、 术等 调血养
血, 仍 佐 以小 量行 气之 药除其 宿滞, 最后 投予 和肝 理脾之 逍遥丸 而 善其 后。 住院 天 , 痛经
复旦大学文学原典导读《圣经》复习资料

复旦大学文学原典导读《圣经》复习资料第一课▪一、名词解释:正典:圣经正典也是量度信心和实践信仰的标准。
人可以把他们的生活与圣经所要求的作比较。
再者,“正典”这词可以指圣经经文本身所必须符合的标准。
(圣经由66卷书组成——旧约39卷,新约27卷。
)七十士译本:《七十士译本》是旧约的希腊文译本。
成书日期可追溯到公元前200至300年,译本来自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其名称和缩写〔LXX〕的由来,是因为这翻译工作是由72位学者担任。
死海古卷: 1947年,一个牧童偶然在一个洞穴发现第一批死海古卷。
考古学者接着探索临近的洞穴,发现更多的古卷。
这些古卷可追溯到公元前100至200年左右。
旧约每卷书〔除以斯帖记外〕至少有部分均有载录于这些古卷内。
死海古卷也提供很多有关昆兰社群的资料;昆兰就是死海古卷被发现的地点。
对于我们最重要者,是死海古卷确定了马所拉文本的可靠性。
英王钦定译本:英文, 50人参予翻译马礼逊译本: 1813年,马礼逊将《新约》译成于澳门,同年出版于广州;《旧约》系其与米怜合译,1819年译成。
全书定名《神天圣书》,于1823年在麻剌甲〔今马六甲〕出版。
(文言文)和合本:中国近代圣经翻译的最高成就当推“五四”前夕出版的“官话和合译本”,1919年2月出版,此后很快在国内广泛流传,销量远胜于其它版本,逐渐成为中国教会唯一采用的版本。
该译本为中国教会开创了白话文译经的新纪元,并对“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产生显著而积极影响。
它的问世也标志着西方传教士中文译经的结束。
▪二、简答题:▪1、列举一个事例谈谈圣经与西方文明的关系。
▪2、衡量正典性的标准是什么?测试一:由先知或有先知恩赐的的人所撰写测试二:是为历世历代的人而撰写测试三:与之前的启示一致▪3、简单比较基督宗教主要不同宗派在圣经经目上的差异。
▪希伯来文旧约圣经和英文旧约译本的内容相同。
可是,彼此的书卷次序却不同。
希伯来文版本把书卷分为三类: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卷;而英文译本则把书卷分为五类:律法书、历史书、诗歌书、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
[整理]古希伯来文学
![[整理]古希伯来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cdd2ad5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7.png)
古希伯来文学希伯来文学,是犹太人之创作,迄今至少有3000年光辉灿烂的历史。
希伯来文学的开山之作当为公元前1000多年犹太民族智慧结晶的《希伯来圣经》。
犹太民族为人类贡献的《圣经》,它对于犹太民族来说,是其“散而不散”的根本大法。
《圣经》对于整个人类世界来说,分别孕育出当今世界十大宗教中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心理,改变着人类的现实存在。
犹太教堂张和清拍摄《旧约》是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作为精神产品,积存着创造者的信仰、理想、伦理、审美等观念的基本构成因素。
如果将《旧约》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进行比较,那么,希伯来与希腊两民族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之处便能形象地表现出来。
无论是犹太,还是希腊,两个民族在古代就开始崇信天神,但这种趋同性是与差异性是同时并存的。
希伯来民族心中的上帝太具民族特色了。
在《旧约》中,美因与神意相连,融合了摆脱罪孽、救赎苦难、施行公义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精神内涵,宣扬一种在人的审美活动之上还有一种更神圣的美,这就是上帝的创造之美、至高之美、至能之美。
《创世记》开篇就写道:“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而黑暗,上帝是灵运行在水面上。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这就是犹太人心目中最崇高、最伟大之美。
《圣经〃旧约》实际上是一部有关犹太人早期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完整地展示了犹太民族的发展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犹太人民广阔的生活画面,详尽地记载了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为了解和研究古代犹太人社会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
《旧约》作为犹太教的宗教“正典”已为世人公认。
《旧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它几乎运用了所有的文学创作形式,如:神话、传说、史诗、史传、小说、寓言、散文、戏剧、谚语、格言、宗教诗、抒怀诗、智慧文学、先知文学、启示文学等不同的文学类别,并独创了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为繁花似锦的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神话与传说以上帝创世造人、伊甸园中亚当与夏娃的诞生与被逐、全球洪水与诺亚方舟保全人类和生命为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约次经时间:2011-05-29 来源:当代神学辞典作者:点击:1481次经一词,来自希腊文(ta apocrypha,原意是「隐藏的事物」),包括旧约与新约次经两部分,但多数是指旧约次经而言,若是指新约时代成书的次经,多要特别说明。
旧约次经被收入希腊译本的旧约,但在希伯来版本却没有。
非希罗化的犹太人不承认它们是正典,它们在教会的地位时隐时显。
拉丁文武加大译本(Vulgate,属于旧约的一部分;但在近代英文版本,有时它们自成一组(如新英文圣经),置于旧约与新约中间;有时就完全被摒诸于外。
旧约次经的书目,分别是以斯拉续篇(上、下卷)、多比传、犹滴传、以斯帖记补编、所罗门智慧书、便西拉智训、巴录书(另附耶利米书信)、三童歌、苏撒拿传、比勒与大龙、玛拿西祷告文,以及马喀比书(上、下卷)。
教会是透过希腊犹太教(特别是亚历山太)接受旧约次经的。
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除了以斯拉续篇下卷外,全部包括在内,并且看它们与旧约其他正典有同等地位。
叙事体的次经(以斯拉续篇、多比传、犹滴传,和马喀比书)是混入正典内编排,放在历代志到以斯帖记、智慧书等之内;而玛拿西祷告文则放在诗篇之后;三童歌、苏撒拿传和比勒与大龙(合称作「但以理附篇」),则与但以理书合成一书;希伯来文版本的旧约就完全没有。
同样地,以斯帖记补编与以斯帖记是同属一书,巴录书与耶利米书信,则与耶利米书放在一起。
以斯拉续篇(希腊文作以斯得拉)其实包括两卷书︰一书是辑录历代志下、以斯拉及尼希米记一部分,不过三1~五6这部分却是它独有的;二书则来自以斯拉及尼希米记。
这组作品成书的日期,大约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后一世纪;较准确地说,应该是公元前二百年到公元后七十年,亦即是在教会与犹太教分裂之前。
在这个时候,旧约的正典已经成立,但仍然有人认为某些晚期作品具有旧约正典的地位,是属于「圣卷」(Writings)的范围。
有些次经是用希伯来文写的,如便西拉智训引言一部分,作者的用意大概就是想被接纳为正典了;有些则是用希腊文写(如︰马喀比书下卷),可是连当时说亚兰文的犹太人也不接纳它们。
后来希伯来文的旧约正典终于确立了(约在主后一百年),文士抄圣经时就不再抄次经了。
但希腊版本的次经仍然留存下来,因为早期教会仍然采用它们。
原来早期教会用的旧约圣经是七十士译本*,七十士译本内有什么书,他们就全部接受,对个别书卷的审订,还是后来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新约作者并没有引用旧约次经,他们是否也觉得次经的地位可疑呢?大量引用次经的是教父,尤以罗马的革利免和亚历山太的革利免为然。
有学者认为,早期教父常引用次经来论证道成肉身,及神的道(等同耶稣基督)和智慧等。
教义是引致犹太人完全弃绝次经的原因。
直到四世纪,教会慢慢接受七十士译本内每一卷书均为正典。
希腊和拉丁教父如爱任纽(Irenaeus)*、特土良(Tertullian)*、居普良(Cyprian)*等更是无分轩轾,正典与次经均以同等地位来引用。
但从四世纪开始,许多希腊教父开始划分希伯来文的正典,和用希腊文写的次经了,较突出的有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Eusebius of Caesarea)*、亚他那修(Athanasius)*、叙利亚的区利罗(Cyril of Syria, 315~86)、伊皮法纽(Epiphanius,约315~402)及拿先斯的贵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约329~90)等。
这时的耶柔米(Jerome)*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与东方教会接触较多,又精通希伯来文;他认为一定要把希伯来文的旧约与其他书卷分别出来,于是引入「次经」一词来指后者。
他说希伯来文的旧约是「正典的书」(libri canonici),而次经则是「教会的书」(libri ecclesiastici)。
但除了几个教父外〔如︰希拉流(Hilary)和鲁非诺(Rufinus)〕,很多西方教父仍然接纳次经为正典,其中以奥古斯丁(Augustine)*为着。
东方教父的看法比较不一样,他们仍有好几个世纪是接纳次经的。
到了耶路撒冷会议(1672),他们接纳多比传、犹滴传、便西拉智训,和所罗门智慧书为正典,其他则不然。
改教时期,教会全面检讨她的传统,对中世纪教会的旧约尤具批判性,改教大师决意跟随希伯来文版本的圣经,将所有次经拒于正典之外。
但马丁路德译圣经时,却收次经于圣经之末(除了以斯拉续篇外),并在「前言」上说︰「阅读它们是有用和有益的」,但他明显地不以次经和正典有同等的地位。
日内瓦的圣经译者则承认,「它们对历史知识及好行为是有帮助的」。
英国圣公会的三十九条(Thirty-Nine Articles)*指出,次经能帮助教会认识生命和生活的好榜样,「但不能以它们作教义的根据」。
天主教的天特会议(Trent, Council of)*亦把次经收在正典内(除了以斯拉续篇),这议案亦为梵谛冈第一次会议(1870)接纳。
在英国,1611年版本的钦定本虽有次经在内,后来清教徒在英渐渐得势,在韦斯敏斯德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指出,次经只是人的著作,地位不能与正典相比,这个决定为绝大多数更正派教会接纳。
英国圣经公会有一原则,就是不会发行包含次经在内的圣经版本,因此我们今天读到的圣经,就没有次经在内了。
今天次经的地位又怎样呢?对基督教来说,它与正典的地位是明显地划分开来的;但随着十九世纪研究圣经的工夫逐渐深入,学者愈来愈发现它们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从旧约到新约,中间有一个中断的时代,我们要明白新约不少的背景及思想来源,都要借助次经来填补空档,其中尤以会堂的背景、永生观念的兴起、身体复活观念的来源,以及耶稣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背景(如法利赛主义等等),对我们了解新约经文(如︰可十二18~27;徒二十三6~9等),提供了不少帮助。
此外,使徒时代许多重要的思想,在新约都没多少背景资料可供参考,如犹太的律法、善行、源自堕落的罪观,以及末世论等,这些题目却是次经较多论及的。
我们不会再把次经当作正典来读了,但要深入明白新约思想,次经的研究仍是不可缺少的。
目录1什么是次经Apocrypha2权威地位争议3为什么基督徒不把次经列入圣经中4为何天主教还要接纳次经呢1 什么是次经Apocrypha 编辑次经(Apocrypha,天主教称为Deuterocanon,原文有隐藏、隐秘的意思,引申为神秘经典之意。
翻成英文是secondary scripture 即第二正典)是指几部存在于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但不存在于希伯来文圣经的著作。
或称为旁经、后典或外典。
一般认为,这些著作是犹太教抄经士在后期加入,或在翻译的过程里纳入正典。
次经不同于伪经,伪经的内容被认是否定基督的救恩,或与圣经教义相违背,或令基督教信仰动摇;而次经只是不被纳为正典的著作。
次经(apocrypha)或称“旁经”(deuterocanonical books)是一批在旧约正典之后出现的犹太典籍或著作,大约完成于主前三世纪至主后一世纪之间。
那时犹太人经历乱世,次经反映了该民族对乱世的反应和对未来的盼望。
根据威明顿,共有14卷次经:英文名天主教译名更正教译名其他译名Tobit 多俾亚传多比传多比雅书Judith 友弟德传犹滴传犹底特书The remainder of Esther 艾斯德尔传补录以斯帖记补篇以斯帖记续本1 Maccabees 玛加伯书上卷马加比书上卷马加比一书2 Maccabees 玛加伯书下卷马加比书下卷马加比二书The Wisdom of Solomon 智慧篇所罗门智慧书所罗门智慧书Ecclesiasticus 德训篇便西拉智慧书传道经Baruch 巴路克书巴录书巴录书The Song of the 3 Children 三青年的赞美上主歌三青年赞美歌三圣子之歌The Story of Susanna 苏撒纳传苏撒拿传苏撒拿记Bel and the Dragon 贝耳和大龙比勒与大龙彼勒与龙The Prayer of Manasses 默纳舍祷言玛拿西的祷告玛拿西祷告书1 Esdras 厄斯德拉卷三以斯拉续篇上卷以斯得拉一书2 Esdras 厄斯德拉卷四以斯拉续篇下卷以斯得拉二书『便西拉智训为假冒的证据』《哥林多后书》11:4 假如有人来,另传一个耶稣,不是我们所传过的。
或着你们另受一个灵,不是你们所受过的。
或者另得一个福音,不是你们所得过的。
你们容让他也就吧了。
《哥林多后书》11:5 但我想,我一点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
《哥林多后书》11:6 我的言语虽然粗俗,我的知识却不粗俗。
这是我们在凡事上,向你们众人显明出来的。
ps:在希腊语的文本中作者被称为“耶路撒冷的西拉赫之子耶稣”2 权威地位争议编辑对于次经的权威地位,教会中存在两种意见。
其一以奥古斯丁为代表,认为次经是圣经的一部分;而另一种观点则更严格认为次经在权威上不及希伯来文圣经,只能用作信徒道德的教化,而不能作为教义信仰的依据。
耶柔米在他所翻译的圣经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的译序中阐述了后一种观点。
后世其他的教父和经院学者也都持这两种观点。
马丁·路德整理翻译圣经时,追随耶柔米的意见,认为这部分经典没有希伯来文经典的依据,是根据希腊文整理的,是没有权威的。
目前基督宗教中只有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圣公宗使用次经。
3 为什么基督徒不把次经列入圣经中编辑天主教在1546年把其中11卷次经(以上第1至第11项)列入天主教的旧约圣经, 即在以斯帖记加入1卷补篇(以斯帖记续本),在但以理书加入3卷补篇(三圣子之歌,苏撒拿记,彼勒与龙),及另外加入7卷次经(即多比雅书、犹底特书、马加比一书、马加比二书、所罗门智慧书、传道经、巴录书)。
换言之,罗马天主教的旧约圣经共有46卷,比基督徒的旧约圣经(39卷)多出7卷。
基督徒的圣经没有列入次经, 是有合理的原因:(1)次经从没有被受承认的权威(recognized authorities)(例如文士以斯拉的审定会议)列入旧约(希伯来文圣经)的正典内。
(2)次经从来没有被主耶稣,或新约的其他作者引述过。
(3)犹太的伟大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将次经列在正典之外。
(4)著名的犹太哲学家腓罗(Philo)也不承认次经为正典。
(5)早期的教父(church fathers)不承认次经为正典。
(6)将圣经由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 称为武加大译本(Vulgate)的杰罗姆(Jerome),虽然被教皇(会督)所迫,将次经列入圣经(武加大译本)内,但却不承认这些书是圣灵所默示的。
(7)这14卷次经当中,没有一处自称是出于神所默示的;而事实上, 其中有些更否认这事。
(8)其中几卷书含有地理和历史上的错误。
(9)其中几卷书含有错谬的教义,例如为死了的人祷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