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刘国霞

2012-11-29 15:56:21 来源:《区域金融研究》 2012年第6期摘要: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归纳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渠道方面的主要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得出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是指调节货币供给量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政策目的。从货币当局采取具体措施开始,到货币政策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同样需要具备一个良好关联效应的传导环节。这个传导的基本途径,称之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归纳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主要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试图得出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一、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前提—货币非中性(Monetary Non-neutrality)

所有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研究的前提就是货币非中性,即货币能对真实经济产生影响,这样才有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联动反应,由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由操作目标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直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早期货币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货币是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的。从大卫·李嘉图的古典二分法到费雪交易方程式,到后来的魏克赛尔、基德兰德以及普雷斯科特等人都始终坚持货币中性这一理论观点。自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货币非中性的理论以来,后续有托宾、莫迪利安尼、弗里德曼等人对这一思想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所有这些都使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研究

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即货币元素的变化能对现实经济产生影响。

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研究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即,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影响操作目标,操作目标又怎样作用于中介目标,中介目标又如何影响实际经济变量,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西方不同经济学家形成了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

(一)利率渠道理论

从货币当局多样化的货币政策工具我们可以看出,利率这一操作目标是连接货币政策与实际经济活动变化的重要纽带。那么,货币政策是如何通过利率的变化来影响实际经济变量的呢?针对这一渠道,凯恩斯、希克斯及汉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后来著名的凯恩斯利率传导理论及希克斯—汉斯模型。

1.凯恩斯利率传导理论

凯恩斯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可以用凯恩斯经典模型来阐述。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例:

M↑→i↓→I↑→Y↑

由以上经典模型可以把凯恩斯的利率渠道传导解释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

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M↑),货币供给的增加将会引起利率的下降(i↓),作为投资成本重要组成部分的利率下降,则刺激投资增加(I↑)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投资的增加,会引起收入、产出,成倍的增加(Y↑)。这样就实现了由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利率渠道来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过程(M→Y)。

2.希克斯-汉森模型

希克斯-汉森模型即著名的IS-LM模型,是反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Y)和利率(r)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型。IS-LM图形的移动也进一步阐述了货币政策变化导致利率水平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变动的理论过程。此模型所反映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如下图所示:

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例,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给增加(M↑)使LM 曲线向右移动至LM1,从而导致利率下降至r1,,利率下降使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增加至Y1。如货币当局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反之亦然。

纵观以上有关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在传导的关联效应中,实际上暗含着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1)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必须能够有效的影响长期利率;(2)投资和消费对于利率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利率的变化能够顺利的影响投资及消费的增加或者减少。所有这些假设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与现实经济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以“流动性陷阱”为例,终将形成利率传导作用失效。

(二)资产价格渠道理论

资产价格渠道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的变化将通过影响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尤其是股票的价格来影响实体经济,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资产价格渠道下主要有托宾的Q理论以及莫迪利安尼的财富效应论。

1.托宾的Q理论

美国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托宾认为:货币政策将通过影响股票价格进而作用于实际经济变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Q理论的提出有严格的假设条件:

(1)每个经济主体都会根据一定的经济原则,自主而又快速的变换自身的资产结构;(2)金融市场是完善的,市场可以提供丰富的金融资产供投资者选择;

(3)金融资产之间完全可替代。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托宾设Q=公司市值∕重置成本。若Q>1,则说明公司的市值高于重置成本,在此情形下,公司能通过发行少量的股票即可筹得较多的资本,并购买相对便宜的新投资品,于是公司的投资支出会增加。若Q﹤1,则与

之相反。在托宾的Q理论指导下,货币当局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便可以简单阐述如下:

M↑→i↓→Pe(金融资产价格)↑→Q↑→I↑→Y↑

托宾认为货币政策的松紧,影响股票价格,进而影响公司的市值,最终导致公司的投资和产出发生变化,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货币政策变化并不是导致股票价格变化的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的变动也会影响股票价格,从而影响Q值的大小,货币政策和Q值之间未必存在着必然的或者说是唯一的因果关系,并且Q理论中,严苛的假设条件也必将成为理论指导现实的一个真实阻碍。不仅如此,资本市场完善是Q理论发挥作用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2.莫迪利安尼的财富效应论

作为新古典综合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莫迪利安尼的思想跟托宾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托宾的Q理论是从公司的市值考虑,那么莫迪利安尼的理论则是从经济主体的财富增减变化出发。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经济主体的财富多少,而经济主体的财富可以分为人力资本、真实资本和金融财富。而他同时认为,经济主体的金融财富的主要形式是普通股票,这样央行的货币政策会影响股票价格,会导致经济主体金融财富的增加或者减少,于是他们支出的意愿将会随之增加或减少,从而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若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则其传导过程如下:

M↑→i↓→Pe(金融资产价格)↑→FW(金融财富)↑→C(消费)↑→Y↑

(三)信用渠道理论

20世纪30年代末,美、英、法等国的某些研究机构通过对大量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利率变动对企业投资影响甚微。于是,利率渠道理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和质疑,经济学界开始了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研究—信用渠道理论。信用渠道理论主要有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1.银行贷款渠道

首先,早在1951年罗伯特·罗萨发表了《利率与中央银行》一书,一改过去利率理论只注重借款人的利率敏感性,此书从贷款人的角度分析了贷款人对于利率变化的敏感性,从新的角度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思想,形成了著名的信用可得理论。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为例,其基本的传导过程如下:

R(银行准备金)↑→M↓→i↑→Pe↓→L(流动性)↓→K(信用量)↓→Y↓

即:货币当局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会引起货币供给量(M)的减少,而货币供给量的减少,会引起市场利率上升,由于市场利率与有价证券价格反方向变动,所以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有价证券价格会下降,金融机构资产缩水,这样金融机构的流动性(L)会相应降低,金融机构为了保证流动性的需求,必然会降低信用贷款的发放,控制信贷,即K下降,所有这些无疑将降低企业的信用可得量,进而影响投资产出。

其次,1992年伯南克与布林德通过研究,承认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1993年卡夏普、斯泰因及威尔考斯科等人通过考察研究,证实了银行贷款渠道的存在性。

当然,银行贷款渠道的发挥作用也必须依赖至少两个条件:(1)央行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整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2)银行贷款与证券融资至少对于部分借款人而言不可完全替代,银行贷款收紧,将会导致很大一部分借款人“外部融资升水”。当然银行信用渠道发挥作用,更取决于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否。

2.资产负债表渠道

所谓的资产负债表渠道是指货币政策将影响股票等金融资产的价格,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将导致企业净值、企业现金流及个人金融财富的变动,从而导致企业或者个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影响银行贷款、投资规模及收入水平。

有关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以上我们主要分析了西方占统治地位的几种传导理论。除了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以及信用渠道这些主要渠道之外,还有汇率渠道、信贷、资本市场等等细化渠道研究。

三、启示

通过以上对西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总结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一)利率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通过各种货币政策渠道的分析研究,银行信用、利率及资产价格为目前各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三个重要渠道,利率渠道为多种渠道的重中之重。通过以上各个渠道的联动机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多种经济元素的综合,每一个渠道的反应都离不开利率的传导,利率作为重要元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我国目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率管制,这些利率的非市场化因素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健康、准确传导,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金融市场与金融产品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二)资产价格渠道的畅通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完善

西方大多数国家都比较重视公开市场业务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要发挥作用离不开资产价格渠道。无论是托宾的Q理论,还是莫迪利安尼的财富效应论,作为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机制都离不开两个关键的关联环节:第一是M →Pe,即货币政策的变化能顺畅的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第二是Pe→I/C,金融资产价格变化,会及时地影响到企业(公司)市值及消费者财富,顺势改变投资消费策略。以上传导过程都依赖于完善健全的资本市场。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但是资本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处在初级阶段的创业板问题众多,作为人口大国来讲,居民参与资本市场投资运作的比例过低,主板市场短线操作、内幕交易、投机盛行,证券市场法律欠完善等等。由此,要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加大力度完善资本市场,保证资本

市场的健康有效运转。

(三)进一步完善银行体系建设

鉴于中国经济金融现状,尽管我国利率和资产价格渠道逐步发展,但是银行信用渠道一直占统治地位。银行信用渠道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主要作用。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银行产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垄断性质,银行业务雷同程度太高,创新不够,业务及政策变动主要受货币当局行政性干预影响,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银行信用体系不健全等。所有这些现状将导致传导过程i→Pe→L(即利率变动影响银行金融资产价格,金融资产价格影响银行的流动性)难以顺利实现。所以进一步完善银行体系,加快银行体系改革,是促进货币政策作用顺利发挥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在注重以上主要渠道的同时,不能忽略其他因素的作用,如汇率、股票等,只有全面完善市场经济,统筹规划,才能使货币政策渠道畅通,确保货币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克。国际金融市场间的金融传导[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9)。

[2]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第二版)[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9)。

[3]李安勇,白钦先。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

[4]张丽娅。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有效性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3)。

[5]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2(9)。

[6]周光友,邱长溶。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争论与启示[J]。财经科学,2005(2)。

[7]路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6)。

[8]何慧刚。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2005(1)。

[9]陈青青。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J]。当代经济,2010(5)。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刘国霞 2012-11-29 15:56:21 来源:《区域金融研究》 2012年第6期摘要: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归纳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渠道方面的主要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得出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是指调节货币供给量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政策目的。从货币当局采取具体措施开始,到货币政策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同样需要具备一个良好关联效应的传导环节。这个传导的基本途径,称之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归纳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主要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试图得出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一、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前提—货币非中性(Monetary Non-neutrality) 所有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研究的前提就是货币非中性,即货币能对真实经济产生影响,这样才有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联动反应,由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由操作目标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直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早期货币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货币是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的。从大卫·李嘉图的古典二分法到费雪交易方程式,到后来的魏克赛尔、基德兰德以及普雷斯科特等人都始终坚持货币中性这一理论观点。自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货币非中性的理论以来,后续有托宾、莫迪利安尼、弗里德曼等人对这一思想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所有这些都使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不畅的深层因素分析2010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不畅的深层因素分析2010-04-25 18:09 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的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即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个人,最终作用于国民经济。因此,货币政策效果主要取决于各个环节的经济行为。具体影响因素有: (一)货币政策传导外部条件——信用和法制环境不佳,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充分发挥 首先,我国信用基础脆弱:表现为个人和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有些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做假账,并且经常逃废银行债务,增加了不良贷款比率,这些都使银行放贷更加谨慎,不敢轻易向企业放贷。其次,我国现行的金融法律制度也还不健全,不能适应变化的经济形势。比如《商业银行法》、《票据法》等,其中一些条款操作性不强或是仍存在法制空缺,致使有些企业利用制度的缺位“赖帐”,从而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二)货币政策传导主体——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政策因素 第一、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狭窄、操作手段不灵活。现阶段,央行增加基础货币供应是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国债操作、外汇储备占款实现的,这些政策工具为央行货币政策在基层行的贯彻实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操作手段单一、灵活性差,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例如:再贷款是目前央行增加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但就实际操作看,央行既要满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需求,还要支持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及帮助商业银行化解不

良资产等需求,从而使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而外汇占款近几年也成为央行供应货币的方式,但是过多的外汇储备则意味着投资资本的闲置,影响了货币政策效果发挥。除此之外,存款准备金率偏高,致使资金使用不充分;再贴现受社会信用、票据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实施效果也不十分理想。这些都弱化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当前我国利率浮动程度不高,许多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不高,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高度管制的体制等,都越来越不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货币政策的效果因而也受到影响。 (三)货币政策传导中介——金融机构的发展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关键因素 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要中介的商业银行由于在经营管理体制、业务发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货币政策效果被削弱。一是信贷管理体制问题。改革过程中激励机制的不配套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激励与惩处不对称,造成基层行“惜贷”、“慎贷”。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僵化,尚未形成以利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法人治理后,资金及贷款权上收,建立了严格的贷款审批程序,手续繁琐,影响了企业的贷款意愿,最终影响了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其次是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历史的、经济的、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其经营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三是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向城市集中,县域信贷资金萎缩。目前,商行普遍实行了授权与转授权管理,重点在大中城市扩大业务范围,缩小了县级支行的业务服务范围,致使县域信贷萎缩。 (四)货币政策传导客体——企业和居民的决策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文献综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文献综述 金融学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1. 西方主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1. 1 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凯恩斯(keynes)及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对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及效果强弱问题总的观点描述如下:(1)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变量,而在长期内只影响价格。(2)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截然不同的。在经济过度繁荣情况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则十分明显;如果经济衰退属温和性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也较为明显和可靠;如果经济衰退属严重的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则极为微弱和不可靠。(3)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社会公众灵活偏好,资本的边际效率,货币的流通速度等因素有关。(4)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5)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凯恩斯学派主张“相机抉择”论,根据各个时期具体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应当采取的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2 货币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不是利率、失业率和价格,而是货币供应量。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1)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诸如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其他目标则应该由市场调节。(2)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他们将公开市场操作视为惟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反对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3)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货币数量的变动短期内影响的是资产价格、真实产出及真实收入水平,长期内影响的是绝对价格水平,名义货币收入等名义值。(4)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为重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高。 1.3 古典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在卢君生(2010)的《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对古典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是货币政策无效。因为古典经济学认为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弹性,当劳动市场偏离充分就业时,货币工资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最终使劳动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他们认为货币政策是中性的,对实体经济没有影响。

应用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2001年我国加入WTO,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开放的五年中,我国顺应国际 大潮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初见成效,银行从分业到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步加强,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一行三会的金融 体制正式形成,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草案》和《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更成为中国金融法制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市场全方位开放,在庞大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强大压力下,我国金融机构真正 到竞争的激烈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顺利而稳妥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家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原理 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过程。西方学者形象地将它比喻为“黑箱”:货币政策操作→?→宏观经济变动。对“黑箱”观察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观点。Mishkin根据这些观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国际贸易起作用。本文以第一类的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是利率渠道(Interest Rate Channel),其二是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Other Asset Price Channels),其三是信用渠道(Credit Channels)。以下分别说明它们的传导机理。 (一)利率渠道。这是传统的凯恩斯学派观点(Keynesian View),即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对投资产生相应的影响。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渠道的作用机制集中体现在IS-LM模型中:货币供应(M)影响利率(i),利率通过资本成本效应影响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对总产出或总支出产生(E)影响。即:货币政策操作→M↑→r(市场利率)↓→I↑→E↑→Y(收入)↑。 (二)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该渠道是对利率渠道的一种扩展。托宾q理论、财富效应以及汇率渠道等都可以归为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 1.托宾q理论。该理论由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即货币政策通过对普通股价格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他把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q>1,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此时,对企业而言,新厂房和生产设备比较便宜,它们能通过发行少量股票而进行大量投资。用这种机理来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紧缩时)可得到:M↓→i↑→PS↓→q<1→I↓→Y↓(其中PS为股票价格)。 2.财富效应。佛朗哥·莫迪格利亚利用他著名的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假设对这类传导最早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消费者的支出取决于其毕生资财;金融财富是毕生资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货币紧缩时,就有:M↓→PS↓→金融财富↓→毕生资财↓→消费↓→Y↓。 3.汇率渠道。该渠道描述的是国际收支理论的一种标准模式,货币紧缩时,M下降导致国内利率i上升,本币的需求增加,本币升值,净出口下降,产出Y下降。 从以上对利率渠道与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考察货币供给变化如何引起利率变化,再通过资金需求者的投资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实体经济,因此,被统称为货币渠道或“货币观”(Money View)。

货币政策传导的资本渠道效应研究

货币政策传导的资本渠道效应研究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的探讨由来已久,至今已基本形成“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个概念框架。目前,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探讨是随金融体系特征不断变化而演变的。近二十年来,随着巴塞尔协议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将资本监管提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银行行为开始与资本监管挂钩,进而对经济产出产生影响,货币政策传导“银行资本渠道”应运而生自2002年Van den Heuvel提出“银行资本渠道”概念以来,近十年对于该渠道研究的文献多注重于其“是什么”和为什么存在,对其具体的效应机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阐明。本文所研究的“银行资本渠道”隶属于广义“信贷渠道”框架之下,首先明确了银行资本渠道的概念界定,并创新性的提出在货币政策环境下,以最低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资本监管会在两方面影响银行的行为:首先,为达到最低门槛及避免低于门槛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尤其是外源融资需要的成本,银行受到“资本门槛”的约束。 这里,“资本门槛”约束包含两种情况:面对不断增加的资本约束时,银行需要采取措施以保证达到最低资本要求;以及最低资本要求之外的缓冲资本规模的波动会引发成本变化。在“资本门槛”约束下,银行扩张贷款供给的能力受到了制约,本文称之为货币政策传导银行资本渠道的“信贷总量效应”。其次,通过整个资本监管框架,货币政策会影响到银行业务的选择,银行受到“资本框架”的约束。“资本框架”约束指资本框架影响银行认知风险、管理风险以及为风险定价的行为,当银行执行框架的准则以提升经营水平和按照框架准则调整现有监管体系时,这种约束就会发生作用。 也就是说,资本框架约束迫使银行调整风险组合以应对资本监管的改变,赋予银行面对风险的事实及评估风险的态度。本文称之为货币政策传导银行资本渠道的风险承担效应。在以上两种效应的基础上,资本监管还会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非对称性产生扩大的作用。这是由于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银行进行权益融资的能力发生了改变。 一般来说,在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初期,商业银行受到的银行资本约束是有效约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滞加长,其有效性受到制约。而在经济繁荣期,银行较容易补充资本,此时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贷款在法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作者:————————————————————————————————日期: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金融银行论文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潘再见 (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随着我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探讨货币政策独立性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三元悖论、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资产选择行为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等方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提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三元悖论;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开放;冲销干预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9-0011-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9.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增长进程中的通货膨胀控制:量化宽松、最优通胀率和宏观审慎政策研究”(13BJY16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动态效率检验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研究”(11YJC79063)。 收稿日期:2015-08-03 作者简介:潘再见(1982-),男,福建永春人,金融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一、三元悖论视野下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主要是指一国经济

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乃至完全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本国货币市场利率是否受到资本流入、外汇储备增加和国际市场利率冲击[1],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货币政策对外自主性[2]。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米德冲突(Meade,1951),其认为单独使用某项支出调整政策以实现内外均衡,会导致内外均衡目标产生冲突。Mudel(l 1963,1964)和Fleming(1962)构建M-F模型用以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问题,指出一国在实施固定汇率时,若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将导致其不能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的操作;但若实行资本管制,却会导致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长期无效。Dornbusch(1976)将完美预期假设引入M-F 模型,构建了M-F-D模型。Krugman(1979)基于M-F-D 模型,总结出三元悖论(又称不可能三角),即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以及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至多实现其中两者。 三元悖论引发了广泛讨论。作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Obstfeld 和Rogof(f 1995,1996)认为,汇率制度将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经济越开放,通货膨胀的跨国传导越明显。Obstfeld(2005)等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各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汇率制度、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选择,认为三元悖论成立[3]。Axe(l 2012)等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东亚国家可以通过冲销干预,避免出现不可能三角,获得货币政策独立性,但会导致金融部门扭曲;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冲销干预,货币政策不但可实现独立性,也不必以金融部门扭曲为代价。但是,由于中央银行面临大量的冲销成本、外汇储备的估值损失,这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必然会受到影响[4]。Klein 和Shambaugh (2013)认为,可采取中间措施以应对挑战,以应对三元悖论的困境,如针对性资本管制、有限的浮动汇率制度。针对性的资本管制或浮动汇率有利于一国实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房地场市场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施加两种约束的SV AR模型来实证分析房地产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实证结果不仅表明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证实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房价短期高涨的最主要原因;而且指出:房价的过快上涨对我国的消费和非房地产投资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不同宏观经济学派有不同的分析和结论,但大致可分为“货币渠道”(Money Channel)和“信贷渠道”(Credit Chan-nel)两大类。“货币渠道”学派以凯恩斯主义的利率传导机制、托宾的“Q”理论以及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为基础,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通过货币途径完成。“信贷渠道”学者(Bemanke,1999L12J等)则认为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银行信贷的可得性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渠道 1.利率渠道 从供给角度来看,利率下降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成本,房地产投资会增加,社会总需求和产出也随之增加。由于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等体制原因,我国过去的投资利率弹性不明显,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利率对投资的影响正逐年增加。 除了直接影房地产的需求和供给,利率渠道还会产生预期效应。当人们预期房价上涨时实际的单位购房成本会减少,从而房地产需求会增加。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租售比一直都是许多学者批评房地产泡沫的关键,但其实正是预期因素极大地降低了房地产投资人的成本,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导致的不合理的租售比也能得到理论上的合理解释。 这种预期影响在我国近两年的经济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面对上涨过快的房价,虽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抑制政策,但调控政策效应依然有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仍然实施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由于城市化、刚性需求大等其它原因。人们的预期是房价依然会上涨,这样使得购房的单位成本降低,房地产需求也就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2.信贷渠道 宽松货币政策下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得信贷量增加,社会流动性充裕。当经济前景乐观时,开发商会频频高价拿地,这一方面增加了房产成本,直接提高未来房价;另一方面更加引发了房价上涨的预期。同时,货币供应量增大使得银行信贷量增加,居民购房贷款的可获得性增加,房产需求随之增加,也会进一步推动房价上涨;而房价的持续上涨又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房地产行业,导致房地产投资增加,即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房价和房地产投资必然是相互促进地不断攀升和增加。 3.资产负债表渠道

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发展综述 胡海1302305003 摘要:上世纪30年代,以凯恩斯发表《通论》为标志,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诞生了。五、六十年代,在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继承发展及其与货币学派的激烈论战,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体系。七八十年代,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规范的优劣和改进方面。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派经济理论的相互融合,如何做到“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最佳结合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研究的一般结论是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理论是关于货币政策的目标、操作工具、中介指标、作用、传导机制、操作规则以及有效性等方面的理论,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各种货币理论。 1 金本位制及其以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情况 1.1金本位制以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情况 “通货论争”。 通货主义者认为,发行银行券必须有十足的黄金做准备,银行券对黄金贴水的原因在于发行数量过多和停止兑现。 银行主义者认为,银行券是在商业票据的基础上发行的,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兑现也不会过多;银行券的发行不一定有十足的黄金准备,也不必在银行券和金准备之间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 1.2金本位时期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发展对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理论方面,这一时期的主导经济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后来被称为传统经济学)。 在货币理论方面,一方面,萨伊的货币面纱论受到人们的信奉和推崇,其核心思想是“货币是中性的”,认为货币仅仅是实体经济的一层“面纱”,它完全不影响实际的变量:投资、产出、就业。另一方面,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向处于主导地位的货币面纱论提出挑战。 在货币政策理论方面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威克塞尔在累积过程理论中关于调整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理论。二是“休谟机制”及对休谟机制的批判。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2.1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既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理论,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及指导意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和高效,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来起作用的,即利率途径、非货币资产途径、信贷配给途径和汇率途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立场是缓慢而稳定的:在我国尚未改革开放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由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企业,基本上没有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传导过程简单直接,从政策手段直接到最终目标;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货币政策形成“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货币市场尚未完全进入传导过程;进入90年代以后,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这些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可忽视。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甚至我国利率还没有达到市场化。从理论上说;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利率的调节来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引导社会投资和消费,以达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但中国实行的利率管制使利率兼有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资金供求的双重职能,利率调整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地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自主决定,甚至出现利率调整与货币政策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在我国统一的利率机制下,我国部分金融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没有差价,导致其产品竞争性的下降,不利于金融产品的流通;(二)在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和中美利率倒挂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的工具更多的使用数量型工具而忽略了价格型工具,导致我国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相互隔离,相互影响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传导机制;(三)作为货币政策主要传导中介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货币政策的作用难以发挥。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仍然受“慎贷”思想影响,往往在经济波动较大的时期,不愿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分析 【摘要】: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目前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但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不完善,滞后的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货币政策传导主体和传导客体尚未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及宏观外部环境的不利都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货币政策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讨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通畅的外在表现及其原因,并对疏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传导渠道有效性 【引论】 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政策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处于核心地位,在货币政策的研究中涉及到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即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以来,各经济流派从不同的经济条件出发和各自所依据的假设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从大的方面进行区分,主要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条渠道。 “货币渠道”的分析主要是依据以下假设来展开的:一是假定价格粘性;二是经济中只存在着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并且贷款和债券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三是金融市场的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金融市场处于市场出清状态。“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的主要区别是在第二个和第三个假定上,信贷渠道以不完全的金融市场分析为前提,认为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在经济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信贷渠道认为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储备金、银行贷款和债券,并且银行贷款和债券之间并不能完全相互替代。 二、我国近期采用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概况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 1、利率渠道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可以归纳为: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M,改变了利率r,而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变化,而投资的增减则会进一步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这个过程可以直观地用符号表示为: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关键环节是利率。但上述分析是凯恩斯学派最初的分析,仅仅从局部均衡的角度,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并没有考察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没有反映出两个市场之间循环往复的反馈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凯恩斯学派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即一般均衡分析。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如果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会刺激投资,引起总需求增加,进而推动了产出和收入的相应增加。这是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作用,也是局部分析。第二,产出和收入的增加,必将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这时如果没有新增加的货币供给,则货币需求相对上升将导致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第三,利率的回升,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收入减少。收入的减少引起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则利率又会回落。这就是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往复不断相互作用。第四,以上的循环往复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均衡和商品市场均衡两方面的均衡要求。在这个点上,可能是利率较原先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先的均衡水平高。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用符号表示就是:M→E→I→y。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主导作用,而是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发挥着直接作用。货币供应量对名义收入的具体影响过程如下所述。过程步骤一:M→E 表示的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其原理是:第一,根据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第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含任何的货币供给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至于货币供给,在现代货币制度中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主义将其视为外生变量。第三,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时,由于货币需求并不改变,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过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从而利率下降,公众支出增加。过程步骤二:E →I 表示的是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货币主义者认为这是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过程如下:第一,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即大于既有需求的货币供给,或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用于购买非金融资产,直至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样将改变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乃至人力资本市场的均衡。第二,货币持有者对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会引起这些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动。如果投资于金融资产偏多,金融资产市值上涨,受益相对下降,从而会刺激对非金融资产的需求;如果对非金融产品投资增加,也就是说产业投资增加,那么既可能促使产出增加,也会促使产品价格上涨。第三,上述过程的结果必然会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又会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作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其中中介指标的变量主要有利率、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汇率等。非货币性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有别于货币性资产的最基本特征是,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 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问题,各派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如:凯恩斯的货币利率传导管道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托宾q效应理论以及莫迪利亚尼的财富效应理论;货币学派对货币供应量在整个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的直接作用的强调;新凯恩斯学派的信贷传导机制理论等等但是随着理论的逐渐发展,总得来说,可以将货币政策的传导管道理论归纳为:利率渠道、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和信用渠道。以下我们简述这些渠道的基本思想。 1.利率传导管理理论 利率的传导管理理论是由凯恩斯IS-LM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凯恩斯认为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投资、消费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当一国货币当局采取扩张型货币政策时会导致货币供给量

增加,在保持货币需求量不变的前提下,利率会下降,这又会是的投资的增加,进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下图: 这一过程可以简单的归为:货币供给量M↑→实际利率水平r↓→投资I↑→总产出Y↑。 2.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 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包括托宾的q理论和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了股票价格会影响企业的投资的理论。按他的说法,企业市场价值与其重置资本之比,可以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他把这一比率称为“q”。企业的市场价值就是这个企业的股票的市场价格总额,它等于每股的价格乘总股数之积。企业的重置资本指建造这个企业说需要的成本。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如果q > 1,则企业的市值大于其重置资本的成本,也就是说,相对于企业的市值而言,投资新厂房和设备比较便宜,因而投 资增加,产出增加。反之则相反。托宾这种“q”说,实际上是说,股票价格上升时,投资会增加。货币政策在这一过程的传导可以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

李芳、唐文进:“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 李芳 唐文进* 摘 要:“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以来出现大量经典文献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中,货币存量不起作用,但货币政策在“新共识”中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和增长具有破坏性作用,而货币政策可以决定通货膨胀。“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采用盯住通货膨胀的方式,通过调节利率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利率可以通过利率渠道、财富效应渠道、汇率渠道、货币渠道、窄的信贷渠道和宽的信贷渠道六个渠道对经济产生影响,以实现它的最终目标。“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和20世纪80年代的新凯恩斯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政策主张上甚至“恢复”了货币主义。 关键词:“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New Consensus” Macroeconomics )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以来出现大量经典文献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思想的“新共识”,它源于新凯恩斯主义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凯恩斯主义。在“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中,财政政策的作用下降,货币政策的作用提升,货币政策的重点是盯住通货膨胀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利率,这样的政策主张也被称作宏观经济政策的“新共识”。 一、“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的本〃伯南克(Ben Bernanke )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劳伦斯·梅耶(Laurence Meyer ),英国剑桥大学的Philip Arestis 和丽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 )的Malcolm Sawyer ,同时也包括西班牙Pompe u Fabra 大学(Universitat Pompeu Fabra )的R. Clarida ,J. Gali 和美国纽约大学的M. Gertler 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的B. T. McCallum 等。“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中关键的理论基础可以用由三个方程组成的模型表示如下: (1)()()()[]11312110s p E R a Y E a Y a a Y t t t g t g t g t +--++=++- (2)()()()1..32213121=++++=+-b b t s s p E b p b Y b p t t t g t t (3)()()132111--++-+++=t T t g t t t e t R c p p c Y c p E r R 其中,Y g 是产出缺口,R 是名义利率,p 是通胀率,p T 是目标通胀率,r e 是均衡的实际利率,即当方程(2)中的产出缺口为0、通货膨胀率为常数时的利率,s i (i=1,2)代表随机冲击。方程(3)不包含随机冲击,表示没有随机错误的货币政策运行。方程中需求和供给冲击通过产出缺口(潜在产出)和Philips 曲线中的随机冲击两条路径被包含在其中。三个方程中有三个未知数:产出,利率和通货膨胀。 方程(1)是总需求方程,其中产出缺口由过去的产出缺口、预期的产出缺口和实际利率决定。 * 李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讲师,在读经济学博士;唐文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货币理论与政策、金融市场与投资,兴趣集中在消费视角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突发事件等两大领域。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9046169.html,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 作者:罗莹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年第20期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使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传导到居民和企业,从而引起实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变量的变化,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使得在经济体内的各种经济变量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分别以不同的经济条件为出发点,形成了各自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主要分为“货币观”和“信用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有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以及信贷渠道:银行信贷渠道、资产负债渠道。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 第一,传统的利率传导渠道。利率渠道是凯恩斯学派中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凯恩斯提出在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执行货币政策的部门难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进而对投资起不到刺激的作用,所以他认为,可以通过变动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支出。1937年,J ohn Richard Hicks 和Alvin Hansen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IS- LM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详细阐述了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货币供应量M增加,会导致利率R下降,进而减少企业债券的融资成本,使得人们对耐用品和住房的购买需求增加,促进投资I的增加,带动收入Y的增加: M ↑→ R ↑ → I ↑→Y ↑ 传统的利率渠道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促使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重新调整,引起债券利率的变动,从而使得投资和支出也发生变动。它建立在以下假定的基础上的:第一,只存在货币和债券这两种金融资产,债券对货币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所以一旦货币供应量产生变动,就会促使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进行重新组合以及调整,随之使得债券和货币的利率产生变化,影响投资水平。第二,对于企业来说,以贷款方式进行融资和以债券形式进行融资,两种融资行为是无差异的,并且可以完全替代。第三,政策会使得短期利率产生变化,并且通过长期利率的变化影响居民和企业的投资和支出。许多学者都认同在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利率传导渠道仍然未能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为此人们研究了其他的传导机制作为其补充或者替代选择。 第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货币主义学派驳斥凯恩斯主义强调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除了债券外,股票和外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股票是最主要的传导渠道,它通过投资的托宾q理论以及消费的财富效应两种途径来完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IS—LM模型来源于英国经济学者希克斯,目的在于使凯恩斯的利息论和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相协调一致,以后逐步演变成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我们可以借助它来很好地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效果,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非常强调利率对投资和消费,继而对产出的作用,从对IS—LM模型的分析就可看出。IS曲线是产品市场均衡曲线,它代表的是使产品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它所包含的经济意义为:由于利率的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需求及均衡收入也随之下降,所以其斜率为负;LM曲线是货币市场均衡曲线,也就是在既定的货币供给下使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等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其直观的经济含义为: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因收入上升的货币需求增加必须通过由利率上升引起的货币需求下降来抵消,才能使货币市场继续保持均衡。其斜率为正,但斜率的大小要由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的敏感性决定,它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成反比,与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性成正比,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把两条曲线画在一张图上,就得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点,在该点上两个市场都处于供求相等的状况。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而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这些影响都可以在IS—LM模型中看出。当LM曲线不变,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利率和收入都会高于原来的利率和收入,反之利率和收入下降,而当IS曲线不变,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右下方移动,则均衡利率低于原来的利率,收入高于原来的收入,反之,利率上升,收入减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各自的效力,也都存在着局限性,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混合使用以达到较好效果。 通过对模型的数学推导,可得货币政策无效的两种情形,即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1)IS为一条垂直线,即投资和消费对利率毫无敏感性,此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下降,但并不能刺激投资和消费,国民生产总值不变。(2)LM 为一条水平线,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无穷大,通常称“流动性陷阱”,此时财政政策无“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对国民生产总值有最大效应。同样还有财政政策无效的两种情形,即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1)投资对利率有无穷敏感性,IS水平,此时货币供给变动会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而利率不变,(2)货币需求对利率毫无敏感性,完全又交易需求决定,LM垂直,此时增加政府支出,但国民生产总值不变,而利率上升,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因此,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失效的可能,但在我国均未成为现实。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面临着一些制约,为促进经济增长,更好地发挥经济政策的作用,我们可以结合IS—LM模型认真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客观现实做一些分析和建议。 应当承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初是建立在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有效前提下的。但是,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深入人心,其精髓已为众多经济学派所吸纳,而不再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论特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也不例外,它在解释许多经济现象时,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理性预期的思想。此外,货币政策传导

第六章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

第六章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 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资产负债表渠道,一种是银行贷款渠道。 前者并不是一个新理论,费雪(Fisher)(1933)就提出了这个观点,随着信息经济学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兴起,这个观点得到了更严格的阐述。银行贷款渠道则主要考虑银行中介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即将银行的资产(负债)看成是一种不同于“IS-LM框架中的同质证券”的资产(负债),进而通过资产组合的方法来分析货币政策传导,这也不是一个新方法,托宾和布瑞纳德(Tobin 和Brainard)(1963)以及布伦纳和梅茨勒(Brunner 和Meltzer)(1963)最早对其做了正式描述,而伯南克(Bernanke)(1988)则将其融入了IS-LM框架之中,相关的实证检验也逐渐增加,随着伯南克出任联储出席,信贷渠道这一观点变得更加流行。本章将就信贷渠道理论进行介绍,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节主要阐述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联系与区别,第二、三节则主要阐述货币政策的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第四节介绍考虑了信贷渠道之后的一般均衡模型,第五节对相关实证分析以及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介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阐述的是名义货币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实体经济。从长期来看,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动将导致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化,从而使得实际货币数量不变,因此单纯改变名义货币数量并不会对实际货币数量,从而实体经济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变量从长期来看最终取决于实际因素,比如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各种实际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企业家的创造性才能等等。 从短期来看,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会立即带来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因此实际货币数量会发生变化,从而实体经济会受到影响。短期价格水平粘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不充分,二是协调困难,三是价格被一些合同所固定。在现实经济中,假设中央银行宣布明天将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向经济中投放1000亿元的基础货币,此时经济中的基础货币恰好为10000亿元,如果货币中性成立,那么在明天早上,当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完成之后,所有价格应该马上上升10%,但是实际上往往不是这样。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一信息,通常作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对手方的商业银行随时会关注这一信息,而一般的老百姓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因此他们的消费、生产以及定价仍然不会受到影响,于是价格会因为信息传递的不充分而显得有粘性,这种信息上的隔阂使得某个厂商可能会只有观察到增加的需求传递到自己生产的产品之上时才会做出价格调整的决定,而这种传递显然是缓慢的。 其次,即使每个人都关注到了这条消息,但是要使得所有的价格都上涨10%却需要协调一致的行动,如果在别人没有调整价格时,任何单个企业或者个人观察到这个信息之后可能都不愿调整自己生产产品的价格,就好比夏令时,尽管所有的人可能都觉得在夏天早起晚睡1小时更好,但是如果其他人不调整作息时间,自己就不会调整,因此这种策略性的互补使得名义价格调整不可能与名义货币供应数量相一致。 第三,现实中很多涉及价格的合同,比如工资合同,供货合同,在短期之内都是不可改变的,这又增加了短期价格的粘性。 一、传统的货币渠道 货币在短期内会影响经济体的实际变量,通常的宏观经济学将其影响表述在IS-LM 框架中。实际货币需求是实际产出和名义利率的函数,即:M/P=L(Y,i),在短期价格水平粘性的条件下,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将使得实际货币增加,要诱使人们持有更多的实际货币,名义利率水平下降,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利率的变化也等价于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