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隔偏侧不均质占位病变--胸腺癌
胸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胸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胸腺癌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胸腺肿瘤比较集中的一些医疗中心,遇见的比较多。
胸腺癌的临床表现与胸腺瘤很相似,除有纵隔结构转移症状较频繁,且进展较快的特点外,胸腔外转移或临床转移的证据也更有可能在诊断中出现。
重症肌无力、后天性红细胞再生不良或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与胸腺癌的联系尚未见报道。
对该病的认识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早期对胸腺疾病的分类并不清楚,尤其侵袭胸腺瘤与胸腺癌并不清楚,所以早期的文献报道里对于瘤和癌比较模糊。
最近这两个概念分的比较清楚,胸腺瘤与侵袭胸腺瘤或者恶性胸腺瘤,从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来讲,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疾病。
左图是胸腺的解剖结构,胸腺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它所比邻的关系,前面是胸骨,后面和下面是心脏、大血管,两侧是肺,两侧缘是两根重要的膈神经。
它的解剖特点和区域,决定了胸腺肿瘤的一些症状,如肿瘤的压迫症状。
一、胸腺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一)胸腺肿瘤的特点:1. 胸腺肿瘤种类比较多最多见的是胸腺瘤,畸胎瘤也多见,另外还有胸腺癌、胸腺类癌,一些胸腺的脂肪瘤或者脂肪肉瘤,以及胸腺的毛细血管瘤等。
2. 胸腺瘤分侵袭性胸腺瘤和非侵袭性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原来也叫恶性胸腺瘤,因为恶性的胸腺瘤与胸腺癌不容易区别,现在一般认为是侵袭性的胸腺瘤。
侵袭胸腺瘤可以认为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恶性肿瘤,非侵袭性胸腺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
3. 合并瘤外综合征,有这些综合征的病人合并肿瘤的机会比较大,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有些肿瘤与综合征有明确的相关性,手术切掉有明显的改善。
有些没有明显相关性,只是这两个疾病同时发生或者伴随发生的比例比较高。
常见的瘤外综合征有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大概有 20% 到 30% 的人合并有肌无力。
另外,还合并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的贫血,低γ球蛋白血症,其他的一些疾病,如硬皮病、皮肌炎,甚至一些恶性肿瘤,如肺癌、血管癌都容易发生在有胸腺肿瘤疾病的病人身上。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胸腺本身的免疫器官的特征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瘤外综合征发生的原理、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所以手术的效果有时有效,有些病人无效。
前纵隔原发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前纵隔原发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前纵隔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性表现,提高前纵隔病变的CT诊断水平。
方法:参照病理结果,对45例前纵隔病变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病变的影像特点。
【关键词】纵隔;前纵隔病变;CT诊断;胸腺瘤【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154-02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自2010年7月-2013年7月我院行胸部CT检查,并经随访病理证实的前纵隔占位性病变共4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5岁。
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气喘等。
1.2 扫描方式1.2.1 扫描方法检查患者仰卧位,头先进,双手抱头,充分暴露胸部,其余部分予以铅衣覆盖,进行胸部常规扫描。
设定参数层厚及层间距5mm,螺距1.375,管电压120KV,管电流350mA,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肺底,吸气末屏气,进行扫描。
常规扫描后进行强化扫描,肘前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80ml,注射速度为3ml/s,分别于触发后20s,65s和250s进行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期扫描。
扫描结束,鼓励患者多喝水,促进造影剂尽快排泄。
1.2.2 图像处理将常规扫描和强化扫描所得图像传到PACS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比如重建扫描、多平面重组及最大密度投影,由两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进行双盲法分析,做出评价。
2.结果本组病例共有45例,经病理证实胸腺增生1例,胸腺囊肿2例,胸腺瘤27例,胸腺癌2例;囊性淋巴管瘤2例,淋巴瘤3例, Castleman病1例,畸胎瘤3例,孤立性纤维瘤1例,胸骨后甲状腺肿1例,纵隔脓肿血肿各1例。
各病例CT表现如下:2.1 胸腺病变2.1.1 胸腺增生CT显示正常胸腺区均匀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胸腺弥漫性增大。
2.1.2 胸腺囊肿男女各有1例。
CT显示胸腺区单房性囊性肿块,边缘光滑,边界清,1例圆形,1例形态不规则,未产生压迫效应,强化扫描病灶未见强化。
纵隔肿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纵隔肿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纵隔肿瘤概述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s)是指发生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和结构内的肿瘤和囊肿,常见症状包括咳嗽、胸痛、畏寒、发热及气急等。
纵隔区肿瘤种类繁多,既有原发,也有继发。
原发性肿瘤中以良性多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恶性。
纵隔实际上是指胸骨与脊椎之间的胸腔,上连颈部,下止于膈肌。
纵隔内有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神经胸腺、胸导管、丰富的淋巴组织和结缔脂肪组织。
为了便于纵隔病变的解剖定位,通常将纵隔划分为上、下两部。
下纵隔再以心包前后界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英文名称:mediastinal tumor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肺积、咳嗽、胸痹。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纵隔,胸部。
常见症状:咳嗽、胸痛、畏寒、发热。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X线、CT、MRI、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活检穿刺检查。
重要提醒:若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胸部存在异常肿块或平时感觉胸部不适,应尽快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临床分类:常见的纵隔肿瘤包括:1、神经源性肿瘤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少数起源于外围神经。
这类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肋脊区内。
以单侧多见。
肿瘤较小时无明显症状,较大可压迫神经干或恶变侵蚀时可发生疼痛。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可分成两大类:(1)自主神经系统肿瘤:大多起源于交感神经。
恶性的有神经母细胞瘤及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良性的有神经节细胞瘤。
尚有少数发生于迷走神经的神经纤维瘤。
(2)起源于外围神经的肿瘤:良性的有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临床上这两类肿瘤表现相似,故有人统称为神经纤维瘤。
多发生于脊神经根或其近侧段,亦有少数来自肋间神经。
恶性者有恶性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肉瘤。
2、畸胎瘤与皮样囊肿多位于前纵隔,接近心底部的心脏大血管前方。
根据胚层来源虽可分成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含外、中、内三种胚层组织)三种类型,但其发生学相同。
2021版: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全文)

2021版: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全文)中国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胸部肿瘤类型,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
中国胸腺肿瘤的发病率略高于欧美国家,约为4.09/100万。
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优先推荐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或辅助以放化疗。
而晚期不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治疗方式以放化疗为主,但缺乏标准的一、二线治疗方案。
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胸腺上皮肿瘤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前景。
目前,XXX肿瘤的诊疗尚无指南发布。
因此,XXX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对国内外胸腺上皮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并对胸腺上皮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制定了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通常位于前纵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病理学分类,它被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其发病率为1.3~3.2/100万。
在201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上报2016年肿瘤数据登记处为682个,质量控制后共纳入487个肿瘤登记处,覆盖人口3.8亿。
筛选胸腺恶性肿瘤(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为C37)的新发病例为1562例,发病率约为4.09/100万,标化发病率(Segi′s世界标准人口)为2.73/100万,高于欧美国家。
根据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北美的胸腺肿瘤发病率为2.14/100万,胸腺肿瘤在亚裔人中的发病率(3.74/100万)高于高加索族裔(1.89/100万)。
2016年中国胸腺上皮肿瘤死亡710例,死亡率1.86/100万,标化发病率(Segi′s世界标准人口)为1.20/100万,2000年始至今发病率呈波动性增高趋势。
胸腺肿瘤的诊断基于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
胸腺肿瘤的起病隐匿,当肿瘤体积较小时,患者常无体感症状;随着肿瘤增大,患者首发表现为纵隔局部压迫症状,如胸闷、气短、头面部肿胀感等。
约1/3的胸腺瘤患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伴发疾病为重症肌无力。
纵隔疾病影像学诊断课件

13
胸内甲状腺肿
CT表现:
特定部位:上纵隔胸骨后气管周围 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冠、矢状显示与颈部甲
状腺相连 密度特征:密度较高、不均,见囊变、出血、
钙化 强化表现:明显持续强化
14
正常甲状腺
15
甲状腺肿胸内延伸
胸内甲状腺肿
霍奇金病 (HD):淋巴结侵犯为主,结外受累少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跳跃式侵犯,广泛,结
外受累多
58
淋巴瘤
临床表现 临床上霍奇金病多见,以侵犯淋巴结为主,常起 自颈部,青年多见,其次为老年。而非霍奇金 淋巴瘤常呈跳跃式,就诊时病变常已广泛,结 外器官多已受累,青少年多见,其次为老年 早期常仅触及淋巴结增大,中晚期常出现发热、 疲劳、消瘦等全身症状。气管、食管或上腔静 脉受压时出现相应症状
59
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著,边缘分叶
CT:
纵隔间隙内淋巴结肿大,分散或融合呈块;压迫 邻近结构变形、移位
密度均匀或不均,可伴坏死,钙化少见
增强检查呈轻度强化
可侵犯胸膜、心包、肺
MRI表现:等T1WI ,中高T2WI信号
60
淋巴瘤 右纵隔明显增宽,边缘清楚呈分叶状。 侧位上气管前后密度增高,气管后带增宽
30
胸腺瘤
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一般表现 约30~50%胸腺瘤出现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患者中15%有胸变上窄下宽(液体重力作用)
31
胸腺瘤
CT表现:
类圆形,可有分叶,可有囊变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位于中线一侧或两侧 增强检查近似均匀性强化 恶性胸腺瘤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则,可
43
放射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题23

放射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题23一、X型题1. 肺结核的基本病变的CT表现是A.渗出B.增殖C.干酪样病变D.空洞E.纤维化和钙化答案:ABCDE[解答] 肺结核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渗出、增殖和变质。
当人体抵抗力增强或经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细菌可逐渐被控制、消灭,病变可吸收、纤维化、纤维包裹或钙化。
若细菌增殖,病灶可扩大、溶解、液化和空洞形成,并可经血行发生肺内及全身性播散,也可经支气管发生肺内播散。
2. 副癌综合征包括A.骨关节肥大B.杵状指C.水样腹泻D.神经肌肉综合征E.低钠、高钙、低磷答案:ABCDE[解答] 副癌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又称肺癌的肺外表现,有些肺癌患者可出现一些少见的症状与体征,这些症状与体征表现于胸部以外的脏器,不是肿瘤的直接作用或引起,可出现肺癌发现前后。
例如,肺癌患者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出现血糖浓度增高、血压上升、骨关节肥大、杵状指、皮肤色素沉着,亦有的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男性乳房发育甚至溢乳等内分泌失调症状。
类癌综合征在肺部肿瘤中,可见到因分泌5-羟色胺过多而引起的哮喘样支气管痉挛,阵发性心动过速,皮肤潮红,水样腹泻等症状,以燕麦细胞癌和腺癌多见。
伴癌综合征指癌肿本身代谢异常,分泌和产生的某种物质导致宿主机体内分泌或代谢的异常,可有特殊的临床表现。
3. CT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是A.显示隐匿性病灶B.CT导向经皮穿刺C.为纤维支气管镜检作导向D.筛选行纵隔镜检查的病例E.肺癌术前分期答案:ABCDE[解答] CT能达到上述各项检查目的。
4. 下面哪些疾病可引起支气管狭窄及闭塞A.支气管腺癌B.异物C.支气管周围肿瘤压迫D.由感染造成的肉芽肿,瘢痕E.支气管癌答案:ABCDE[解答] 以上选项均可引起支气管狭窄及闭塞。
5. 恶性肿瘤向肺内转移最易出现的X线表现是A.弥漫性线状及小颗粒阴影B.弥漫性蜂窝状阴影C.多发肿块影D.支气管炎样斑状影E.单发大肿块影答案:ACE[解答] X线常表现为两肺多发棉球样结节,密度均匀,大小不一,轮廓清楚。
胸部纵隔疾病鉴别诊断(一)

胸部纵隔疾病鉴别诊断(一)纵隔脂肪瘤/脂肪肉瘤概述纵隔脂肪瘤不常见,为良性间叶性肿瘤。
多见于前纵隔及心膈角区,亦可起源于食管、气管、心脏等纵隔内结构。
肿瘤常为单侧性,有时可伸展至两侧胸腔,有些可通过胸廓人口达颈部或经肋间隙达前胸壁。
纵隔脂肪肉瘤较为罕见,在全部纵隔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不到1%。
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前纵隔,发现时常较大。
病理脂肪瘤:由成熟脂肪组织外周被以包膜构成脂肪肉瘤:主要成分为未成熟的和成熟的脂肪细胞,以及纤维组织和黏液性组织。
可从高分化、有包膜的肿瘤,到高度侵袭性、无包膜、浸润邻近结构的肿瘤临床表现脂肪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临床上常无自觉症状,当瘤体巨大时,可产生压迫症状脂肪肉瘤:多发生于成年人,儿童少见,男性略多于女性;常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像表现X线脂肪瘤:多位于前纵隔及心膈角区;可见纵隔增宽或纵隔内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且较低;病灶周围气管受压移位不明显。
脂肪肉瘤:多见于前纵隔,肿块常较大;边缘锐利或模糊CT表现脂肪瘤: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常可见薄且均匀- -致的包膜;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无强化,包膜可轻度强化脂肪肉瘤:密度不均匀,常含除脂肪外的软组织成分;脂肪含量越多,软组织含量越少,肿瘤倾向分化越好;可表现为边缘模糊或向周围浸润性生长。
可能见到间隔的钙化和一定程度的强化MRI表现脂肪瘤:均匀脂肪信号,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成像呈低信号脂肪肉瘤:脂肪组织与软组织混杂信号,边界可不清鉴别诊断纵隔脂肪沉积症:见于库欣综合征、使用激素治疗及肥胖患者;为大量正常的脂肪弥漫蓄积在纵隔内,无肿块形态,无包膜结构胸腺脂肪瘤:肿物内有散在分布的条带状残存胸腺组织畸胎瘤:含有脂肪、软组织、钙化、骨化及牙齿等多种成分;有时可见到因囊液内的高脂肪含量而出现的特征性的脂肪-液体平面脂肪疝:大网膜脂肪通过Morgagni孔疝人胸腔引起心膈角区肿块,多位于右侧;CT多平面重建或MRI可显示疝入胸腔的脂肪与腹腔大网膜的关系纵隔脂肪增多症概述纵隔脂肪增多症是指过多的组织学正常、无包膜的脂肪沉积在纵隔内的良性病变病因Cushing综合征;激素治疗后;肥胖临床表现通常不产生临床症状;偶见呼吸困难,可能与压迫气管和咽部有关影像表现X线表现:纵隔增宽,轮廓光滑,以上纵隔显著CT表现:大量脂肪组织弥漫分布于纵隔内,无包膜;以前上纵隔胸骨后区为著,亦可见于心膈角及脊柱旁,一般不压迫纵隔大血管、气管等结构MRI表现:1WI、T2WI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可见信号显著下降鉴别诊断纵隔脂肪瘤:多位于前纵隔下部和心膈角区;一脂肪密度,可含有少许纤维分隔,可见均匀包膜含脂肪的疝:Morgagni疝位于心膈角区,多位于右侧;Bochdalek 疝位于横膈后部,以左侧多见纵膈胸腺瘤胸腺瘤(一)病理与临床胸腺瘤(thymoma)是指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原发肿瘤。
纵隔肿瘤的病理分类与手术治疗选择

纵隔肿瘤的病理分类与手术治疗选择纵隔肿瘤是指发生在纵隔部位的肿瘤,其中包含多种类型的病理分类。
纵隔肿瘤的治疗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手术方法的选择一般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和患者的临床情况。
本篇文档将介绍纵隔肿瘤常见的病理分类以及手术治疗的选择。
纵隔肿瘤的病理分类1. 胸腺肿瘤(Thymoma)胸腺肿瘤是纵隔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发生在胸腺上皮细胞中。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和临床行为,胸腺肿瘤可以分为A、AB、B1、B2、B3、C六个不同的病理类型。
其中,A、AB、B1型为良性肿瘤,B2、B3、C型为恶性肿瘤。
对于良性胸腺肿瘤,手术切除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
恶性胸腺肿瘤的治疗则需要结合术后放疗或化疗进行综合治疗。
2. 胸壁肿瘤(Chest wall tumor)胸壁肿瘤是发生在胸壁组织中的肿瘤。
根据肿瘤的来源和病理特点,胸壁肿瘤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胸壁肿瘤通常为良性或恶性的肿瘤,如骨源性肿瘤(如骨肉瘤、软骨瘤等)和非骨源性肿瘤(如纤维肉瘤、神经源性肿瘤等)。
继发性胸壁肿瘤则是指来自胸腔内其他器官的肿瘤转移至胸壁。
对于胸壁肿瘤,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性质和患者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
3. 神经源性肿瘤(Neurogenic tumor)神经源性肿瘤主要源自纵隔内的神经组织,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母细胞瘤等。
神经源性肿瘤通常为良性肿瘤,但也有恶性变化的可能性。
对于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常常需要注意保护周围神经组织和血管,以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
4. 淋巴瘤(Lymphoma)纵隔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纵隔肿瘤,主要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手术切除在治疗纵隔淋巴瘤中并不是首选方法,而是通常选择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
手术切除主要用于病理类型明确、肿瘤单发、且无系统转移的患者,以及对纵隔淋巴瘤伴有血管、心脏或气管食管受压症状的患者。
手术治疗选择对于纵隔肿瘤而言,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史:患者,男,46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以晨起为著,活动后可缓解。
因外伤入院就诊。
如图1-2(图1纵膈窗动脉期,2静脉期)
图1
图2
基础解剖影像:
图3
图4
图5
图6
图3-6所示分别为4个月、9岁、27岁、55岁正常人纵膈轴位。
图3所示为4个月新生儿胸腺,黄色箭头为胸腺左叶、蓝色箭头为胸腺右叶。
图4所示为9岁小儿胸腺,棕色箭头见胸腺退化未完全。
图5-6所示为青年及老年胸腺完全退化,替换为脂肪低密度影。
图1
图2
图1-2所示CT动脉期、静脉期:黄色箭头所示可见前纵隔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欠规整,密度不均,其内见白色箭头所示水样密度影,增强呈延迟中度强化,其内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影像诊断:前纵隔占位病变,考虑侵袭性胸腺瘤或胸腺癌。
肺内与纵隔肿瘤鉴别:
分析思路:
本例首先需要判断位于纵膈与肺内位置,其分析要点参看前表,本例肿瘤最大径线位于前纵隔内,与纵膈呈钝角,明显位于纵膈内,属于典型纵膈肿瘤。
纵膈肿瘤分析思路按临床病史、年龄、部位、大小、形态、增强、临近组织关系进行,本例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1.临床病史和年龄:中年男性,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
临床病史提示肿瘤体积较大所致局部压迫可能,需要考虑胸腺瘤或胸腺癌。
中年人,需要考虑胸腺瘤、胸腺癌可能性,畸胎瘤、淋巴瘤概率减低。
2.部位:纵膈肿瘤具有一定特征的分布性,前纵隔最常见多为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胸腺癌、畸胎瘤;中纵隔提示支气管囊肿、淋巴瘤;后纵隔提示神经源性肿瘤概率高(如图7)。
本例为前纵隔提示胸腺瘤、胸腺癌、胸内甲状腺肿、畸胎瘤可能。
其他肿瘤不除外。
3.大小及邻近组织关系:体积较小占位效应不明显,可无症状;体积较大可有明显压迫或侵及周围临床组织结构,提示恶性可能。
淋巴
瘤包绕血管但不侵犯血管。
胸腺癌及侵袭性胸腺瘤可以侵及临近组织结构。
神经源性肿瘤若出入于椎间孔,可见椎间孔有异常扩张,呈哑铃型。
本例病变中心稍偏于左侧,且体积较大,边缘不规整,提示恶性可能。
4.形态:边界清晰,提示良性或低度恶性可能;边界模糊,对临近组织结构有侵犯,提示恶性可能。
位于纵膈呈对称性病变,且多组淋巴结肿大融合,考虑淋巴瘤概率高。
偏于纵膈一侧合并淋巴结肿大,考虑胸腺癌可能。
偏于纵膈胸腺一侧无淋巴结肿大,考虑胸腺瘤、畸胎瘤可能。
胸腺瘤密度均匀,侵袭性胸腺瘤密度可不均匀,边界不清,与胸腺癌难以鉴别。
畸胎瘤可见脂肪、软组织、钙化等不同密度影,病变若见脂肪影高度提示良性。
本例为偏于纵膈一侧,虽无肿大淋巴结,但边缘不规整考虑侵袭性胸腺瘤或胸腺癌可能。
5.增强:强化程度有一定意义。
支气管囊肿可见包膜轻度强化。
畸胎瘤可见软组织成分强化,其他无强化,具有提示意义。
淋巴瘤中等以上强化,对血管形成包绕但不侵犯。
胸腺瘤可以呈均匀强化,侵袭性胸腺瘤或胸腺癌可有坏死囊变无强化,余组织轻中度强化。
神经源性肿瘤强化明显。
本例中等延迟强化,且中心坏死囊变明显无强化,高度提示侵袭性胸腺瘤或胸腺癌。
术后病理:胸腺癌。
知识巩固:
胸腺癌
1.临床表现:来自胸腺上皮,占成人胸腺肿瘤1/5.具有局部侵袭性。
可发生转移。
病理肿瘤细胞核不典型,有丝分裂显著,核浆比增大,坏死常见。
最常见鳞癌和神经内分泌癌。
中年男性多见。
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咳嗽、上腔静脉综合征,也可合并发热、体重减轻,乏力、盗汗,伴类癌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
2.影像表现:难与侵袭性胸腺瘤区分。
胸骨后较大软组织肿物,可见分叶,密度不均,多见坏死、钙化、出血。
肿物与临近结构分界不清,有时见纵膈淋巴结增大。
增强肿物中度以上不均匀。
鉴别诊断:
1.胸腺淋巴瘤:
胸腺少见肿瘤,主要是霍奇金病,少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胸腺原发淋巴瘤是没有胸腺外淋巴瘤证据的淋巴瘤。
好发于20-40岁,女性多见。
病理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胸腺,包膜不完整,内部可见囊变坏死。
临床症状包括胸部憋胀、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胸壁水肿或上腔静脉综合征。
影像表现:胸腺弥漫对称性增大或不对称增大,有时可见单个或多个肿物,边缘不规则,呈融合状,肿物密度均匀,可以包绕血管但不侵犯血管,增强清晰显示完好血管,肿物强化明显,容易侵犯病变周围结构,形成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2.畸胎瘤:
临床表现:起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
纵膈畸胎瘤多为良性及囊实性。
病理分为成熟性、囊性、不成熟性及恶性畸胎瘤。
成熟性畸胎瘤最常见,包含分化良好的外胚层结构,如皮肤、毛发及软骨、肌肉,约占3/4,。
好发于青少年,多无临床症状。
较大肿瘤压迫纵膈结构引起气短、咳嗽、胸骨后压迫感疼痛等症状。
影像表现:胸骨后混杂密度肿物,边界清晰,可为分叶状,密度包括软组织、钙化、脂肪、水样密度。
增强软组织成分或包膜轻度以上强化,其余无强化。
恶性畸胎瘤形态不规则,呈结节状,边缘模糊,增强包膜可强化。
3.胸腺瘤:
临床表现:约占前纵隔肿瘤的50%及所有纵膈肿瘤的20%。
起源于胸腺上皮,分为侵袭性30%和非侵袭性70%。
临床上好发40-60岁,无性别差异。
多无症状,1/3出现胸痛、咳嗽、气短、吞咽困难,1/3出现重症肌无力。
影像表现:CT起源于胸腺一侧的圆形或卵圆形、分叶状肿物,边缘光滑或不平整,均匀或不均匀,偶见囊变坏死,可出现钙化。
增强轻中度强化。
侵袭性胸腺瘤可以包绕血管或侵犯血管,可出现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
病例小结:
本例主要讲述肺内及纵膈肿瘤的鉴别分析方法,重点讲解了胸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像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