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病例诊断结果及专家点评: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的CT诊断与鉴别

烟 台桃 村 中心 医院
(6 3 1 孙 吉宝 2 50 )
路
茗
异 型 ,病 理 上诊 断 很 困 难 , 因此 提 倡 分 为侵 袭 性 和 非 侵 袭 性
11 3
。
胸 腺 瘤 常 见部 位是 前 上 纵 膈 , 见 于后 纵 膈 、 部 、 偶 颈 甲状 腺
f 要 ] 目的 : 多层 螺 旋 C 摘 用 T扫 描 诊 断胸 腺 瘤 并 评 价 其
等强化 ,所有病例均无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 ;本组 1 2例侵袭 性胸腺瘤表现为前 中纵膈不规则肿块 , 大小不一 , 大者 内部常 有坏死囊变 ( / 2 , 3 1 ) 其直径均>6m, c 少数有钙化 ( / 2 , 1 1 ) 包
膜 多 不 完 整 ; 瘤 均 与 邻 近 大 血 管 和 / 气 管 分 界 不 清 , 包 肿 或 或 绕 之 , 见 胸 腔 积 液 ( / 2 、 包 积 液 (/ 2 , 强 后 可 均 匀 可 5 1)心 2 1)增 强 化 ( / 2 或 不 均 匀 强化 (0 1 ) 例 成熟 恶性 畸胎 瘤 为 密 2 1) 1/ 2 。1 度 不均 匀 肿块 ,内 可见 少 量 脂 肪 组 织 , 围 脂肪 间隙 不 清 , 周 左 侧胸 腔 积 液 ,增 强 后强 化 不 均 匀 ,术 前 误 诊 为 侵 袭性 胸 腺 瘤 ,
非 H dk ogi 巴瘤 、 癌等 。 n淋 类
侵 袭 性 胸 腺 瘤 与 非 侵 袭 性 胸 腺 瘤 多 发 生 于 成 人 ,被 认 为 起 源 于 未退 化 的胸 腺 组 织 , 组 织 学 上分 为 上 皮 细 胞 型 、 巴 细胞 型及 混 合 型 , 淋 目前 认 为 良 胸 腺 瘤 的 C 诊 断 与 鉴 别 恶性难 以明确分界 ,如恶性胸腺瘤 I ,细胞没有或仅有轻度 T 型
前纵隔边界清晰类圆形占位病变--胸腺瘤

前纵隔边界清晰类圆形占位病变--胸腺瘤病史:患者,男,30岁,因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咀嚼无力入院,偶有胸闷气短,无眼睑下垂、四肢无力。
如图1-5(图1纵膈窗动脉期,图2静脉期,图3-5VR重建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图1图2图3图4图5基础解剖影像:图6图7图8图9图6-9所示分别为4个月、9岁、27岁、55岁正常人纵膈轴位。
图6所示为4个月新生儿胸腺,黄色箭头为胸腺左叶、蓝色箭头为胸腺右叶。
图7所示为9岁小儿胸腺,棕色箭头见胸腺未完全退化。
图8-9所示为青年及老年胸腺完全退化,替换为脂肪低密度影。
图1图2图3图4图5图1-5所示CT动脉期、静脉期及VR重建:白色箭头所示可见前纵隔右侧心膈角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呈延迟轻中度强化。
黄色箭头所示为未退化胸腺,呈稍高密度,增强轻微强化。
影像诊断:前纵隔类圆形占位病变,考虑胸腺瘤。
肺内与纵隔肿瘤鉴别:分析思路:本例首先需要判断位于纵膈与肺内位置,其分析要点参看前表,本例肿瘤最大径线位于前纵隔内,与纵膈呈钝角,明显位于纵膈内,属于典型纵膈肿瘤。
纵膈肿瘤分析思路按临床病史、年龄、部位、大小、形态、增强、临近组织关系进行,本例具体分析思路如下:1.临床病史和年龄:青年男性,无明显诱因出现咀嚼无力。
临床病史虽未提示双侧眼睑下垂,但咀嚼无力提示肌力改变或局部压迫神经影响可能,需要考虑胸腺瘤或胸腺癌。
青年人,需要考虑畸胎瘤、淋巴瘤可能性。
2.部位:纵膈肿瘤分布具有一定特征,前纵隔最常见多为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畸胎瘤;中纵隔提示支气管囊肿、淋巴瘤;后纵隔提示神经源性肿瘤概率高(如图10)。
本例为前纵隔提示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畸胎瘤可能。
其他肿瘤不除外。
3.大小及邻近组织关系:体积较小占位效应不明显,可无症状;体积较大可有明显压迫或侵及周围临床组织结构,提示恶性可能。
淋巴瘤包绕血管但不侵犯血管。
胸腺癌及侵袭性胸腺瘤可以侵及临近组织结构。
神经源性肿瘤若出入于椎间孔,可见椎间孔有异常扩张,呈哑铃型。
2021版: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全文)

2021版: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全文)中国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胸部肿瘤类型,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
中国胸腺肿瘤的发病率略高于欧美国家,约为4.09/100万。
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优先推荐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或辅助以放化疗。
而晚期不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治疗方式以放化疗为主,但缺乏标准的一、二线治疗方案。
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胸腺上皮肿瘤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前景。
目前,XXX肿瘤的诊疗尚无指南发布。
因此,XXX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对国内外胸腺上皮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并对胸腺上皮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制定了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通常位于前纵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病理学分类,它被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其发病率为1.3~3.2/100万。
在201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上报2016年肿瘤数据登记处为682个,质量控制后共纳入487个肿瘤登记处,覆盖人口3.8亿。
筛选胸腺恶性肿瘤(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为C37)的新发病例为1562例,发病率约为4.09/100万,标化发病率(Segi′s世界标准人口)为2.73/100万,高于欧美国家。
根据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北美的胸腺肿瘤发病率为2.14/100万,胸腺肿瘤在亚裔人中的发病率(3.74/100万)高于高加索族裔(1.89/100万)。
2016年中国胸腺上皮肿瘤死亡710例,死亡率1.86/100万,标化发病率(Segi′s世界标准人口)为1.20/100万,2000年始至今发病率呈波动性增高趋势。
胸腺肿瘤的诊断基于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
胸腺肿瘤的起病隐匿,当肿瘤体积较小时,患者常无体感症状;随着肿瘤增大,患者首发表现为纵隔局部压迫症状,如胸闷、气短、头面部肿胀感等。
约1/3的胸腺瘤患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伴发疾病为重症肌无力。
异位胸腺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及CT诊断进展

异位胸腺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及CT诊断进展丁晓云 综述,石士奎 审校【关键词】异位胸腺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4.5; R4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252(2020)03-1905-04胸腺瘤大多认为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起病隐匿,绝大多数位于前上纵隔,发病比例男女相近,发病年龄40 ~ 60岁。
对于发生于前上纵隔以外的胸腺瘤则称之为异位胸腺瘤(ectopic thymoma, ET)。
ET临床少见,仅占胸腺瘤的2﹪~ 4﹪[1],极易误诊。
ET可能起源于胸腺组织异常的胚胎迁移[2],最好发于下颈部、中后纵隔及胸腔,心包、胸膜、肺实质及支气管等部位也有报道[3]。
其中,下颈部ET男女发病率为1:7,发病年龄11 ~ 71岁。
笔者将从胸腺瘤的组织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及意义、ET临床表现、CT诊断进展及鉴别诊断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提高对ET 的认识。
1 胸腺瘤组织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及临床表现1.1 组织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及意义胸腺瘤病理分类传统上有很多种,根据2005年版WHO胸腺瘤病理分类标准分为:A型胸腺瘤即髓质型或梭形胸腺瘤,可见哈氏小体,免疫组织化学CK细胞角蛋白强阳性;B型胸腺瘤(根据其肿瘤性上皮细胞是否增加和异形性的有无,进一步分为B1器官样型: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弥漫增生,可见小核仁,与周围瘤性上皮细胞分布混合;B2皮质型;B3鳞状上皮样型或分化好的胸腺癌三个亚型);AB型胸腺瘤即混合型胸腺瘤;C型胸腺瘤(即为另一种亚型:胸腺癌较其他几型胸腺瘤相比更具侵袭性,属于较明确的恶性肿瘤),异位胸腺癌在临床上极其罕见。
临床上除了有组织病理学分型外还有相应的临床分期。
20世纪80年代,Lattes/Bernatz组织学分类,按组织来源不同将胸腺瘤归类为: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型。
1978年Bergh等首次提出了胸腺瘤的临床分期,日本学者Masaoka等于1981年对其进行修订,推出Masaoka分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临床分期,结合术中观察及病理结果所见,将其分为4期:Ⅰ期:肿瘤局限在胸腺以内,包膜完整,镜下无肿瘤细胞浸润包膜;Ⅱa期:镜下发现包膜浸润;Ⅱb期:肿瘤细胞侵犯周围纵隔脂肪组织和胸膜;Ⅲ期: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如大血管、心、肺等;Ⅳa期:侵犯胸膜;Ⅳb:肿瘤细胞经淋巴或血液系统向远处器官转移。
胸腺瘤的MSCT-病理-临床综合诊断

放射学实践 2 0 0 7 年7 月第 2 2 卷 一7 I  ̄ ] R a d i o l P r a c t i c e , J u l 2 0 0 7 , V o l 2 2 , N o . 7
C T、 病 理 以及 术 中所 见 均 为非 侵 袭性 2 2例 , 均 为侵 袭 性 2 5例 ; ② 病理 与术中所见 均为侵 袭性 , 而C T 诊 断 为 非 侵 袭 性 6例 、 阴 性 1例 ; ③C T检 查和病 理 结果诊 断 为非侵 袭性 , 而 术 中 所 见 为 侵 袭 性 2例 。C T检 出胸腺 瘤 的敏 感 度 为 9 8 . 2 1 。 结论 : 胸腺 瘤 的诊 断 应 遵 循 影 像一 病理一 临床 综 合 分 析 判 断 的 原 则 。c T 为 早 期 检 出及 诊 断胸 腺 瘤 的 最 佳 方 法 。
Di a g no s i s of Thy mo ma: M ul t i — Sl i c e CT t i n Co mb i n at i o n wi t h Cl i ni c a l a n d Pat h o l o g y Ma ni f e s t i o n s Y A NG Rui — me ng, XU Yi —
k a i , F ENG J i e , e t a 1 . I ma g i n g Ce n t e r 。 Na n f a n g Ho s p i t a l o f S o u t h e r n Me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Gu a n g z h o u 5 1 0 5 1 5, P. R. Ch i n a
na t i on wi t h pa t h ol og y a n d c l i ni c a l f i ndi ng s i n t he di ag no s i s of t hy mo ma .M e t h o ds: 5 6 pa t i e nt s wi t h s u r g e r y a n d p at hol og y p r ov e n t hy m oma und e r we nt c o nv e nt i o na l CT , 1 2 o f t h e m we r e a l s o ex a mi n e d wi t h c o nt r a s t e n ha nc e d CT ( CECT ). Re s u l t s:
胸腺瘤的CT诊断

3例 为 恶 性 , 合 率 为 8. ; 前 C 诊 断 恶 性 胸 腺 瘤 7例 , 后 病 理 诊 断均 为恶 性 , 合 率 为 1 0 。 良性 胸 腺 符 63 术 A o T 术 符 0
瘤平 均直 径 为 4 5c 类 圆形 1 . m, 7例 , 叶 状 3例 , 规 则 形 2 ; 瘤 均 表 现 为 密 度 均 匀 , 膜 完 整 , 分 不 例 肿 包 与周 围 纵 隔 大 血管 界 限 清楚 。恶 性 胸 腺 瘤 平 均 直 径 为 9 6CI5例 呈 分 叶 状 , . I, T 1例 呈 类 圆形 , 1例 呈 不 规 则 浸 润 性 生 长 ; 例 包 膜 5
122 检 查方法 ..
内肿瘤 的 5 , 良、 O 有 恶性 之分 , 分 为侵 袭 性 与非 或 侵 袭性L 。因胸 腺瘤 的组 织学 表现 常不 能可靠 地鉴 1 ]
别 良、 性 , 恶 手术 中如果 发现肿 瘤包 膜突 破并侵 入 到
所 选病 例均 进行 C T平 扫 和 C 增强 扫 描 。扫 T
实用临床 医学 2 1 0 2年第 1 第 3期 3卷
P a t a Cii l ! 丝 ! rc cl l c ! i na
! l ! o 兰
・
83 ・
胸 腺瘤 的 C T诊 断
荣 城 谭 爱 军 ,
(. 乡市 第三人 民 医院影像科 ;2 南 昌大学萍 乡医院影像 科 , 1萍 . 江西 萍 乡 3 7 0 ) 3 0 0
1 2 方 法 .
良性 胸 腺瘤 2 2例 , 中 1 其 7例 位 于前 上 纵 隔 , 5
例 位 于 前 中 上 纵 隔 。肿 块 直 径 2 7 c 平 均 ~ m,
4 5c 其 中< 5 0c 5例 。肿 块 形 状 : . m, . m 1 圆形 1 7 例 , 叶状 3例 , 分 不规 则 形 2例 。肿 块 密 度 均匀 , 边
磁共振水脂分离mDixon技术对胸腺瘤、胸腺增生和胸腺囊肿的鉴别诊断

磁共振水脂分离mDixon技术对胸腺瘤、胸腺增生和胸腺囊肿的鉴别诊断杨晶;高艳;单艺;李琼阁;赵澄;卢洁【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22(30)5【摘要】目的通过计算信号强度指数(SⅡ)探讨MRI水脂分离mDixon技术对胸腺瘤、胸腺增生和胸腺囊肿的鉴别诊断。
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2例胸腺占位患者,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共41个胸腺占位分为3组:胸腺瘤组20例,胸腺增生组13例,胸腺囊肿8例。
采用3.0T MR扫描仪进行T2fs成像和T1m Dixon成像,得到正反相位,水相和脂相。
对3组患者的T2fs和T1正反相位图像进行主观评价。
测量3组患者胸腺病变的信号强度,计算SⅡ,并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胸腺瘤、胸腺增生和胸腺囊肿3组病例T2fs均呈高信号,在T1正反相位图像上信号缺失不等,视觉评价很难鉴别;3组病例的SⅡ分别为3.15(-8.45,7.93)%、44.48(38.07,44.49)%和-6.96(-35.06,15.6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422,P=0.000);胸腺瘤和胸腺增生、胸腺增生和胸腺囊肿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胸腺瘤与胸腺囊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结论MRI mDixon技术通过计算SⅡ可以为胸腺增生和胸腺瘤、胸腺增生和胸腺囊肿之间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总页数】4页(P465-468)【作者】杨晶;高艳;单艺;李琼阁;赵澄;卢洁【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与核医学科;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6.3;R445.2【相关文献】1.磁共振水脂分离技术定量评价不同年龄健康女性腰椎椎体骨髓脂肪含量的应用价值2.磁共振水脂分离新技术IDEAL-IQ的应用3.磁共振水脂分离Dixon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研究的进展4.3D自由呼吸风车技术结合化学位移技术水脂分离成像序列在颈部磁共振增强中的应用价值5.磁共振水脂分离成像技术在脊柱金属内固定患者术后影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良恶性胸腺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点, 提高 C T对该 病 的术前 诊 断及 评 估 , 临床 治疗 提 供 指 为
导。
临 床 资 料
一
腺瘤可侵犯 同侧胸膜种植结节 , 但本组病例均未见胸膜种植。 有些研究结果表明恶性胸腺瘤 可侵入心包 心腔 , 组病例 本 中有 1 , 例 术前 C T平扫漏诊 , 术后 证实为 恶性胸腺瘤 侵犯右 心房 。殷蔚伯等 认 为 , 儿童胸 腺瘤 发生 率低 , 如果发 生 但
9例 良性 胸 腺 瘤 中 , 于 前 上 位
纵 隔 7例 , 中上 纵 隔 2例 , 块 大 小 18 . m, 中 7例 前 肿 . ~64c 其 小 于 5 0c 平 均 直 径 4 1c . m, . m。肿 块 呈 类 圆 形 7例 , 叶 状 1 分
以及肺 内及远处转移等 , T发现 以上征象 , C 首先考虑胸腺癌 。 四、 胸腺瘤 与其 它纵 隔肿瘤 的鉴别诊 断 胸腺瘤 还需 与 下列肿瘤鉴别 : 淋 巴瘤 。常表现 为结 节融合肿 块 , ① 呈两侧 对 称 或 不 对 称 , 强 扫描 多呈 不 均 匀 强 化 , 中有 结 节 样 明显 增 其 强化 区, 环形强化对淋 巴瘤定性诊 断有帮 助 。临床常伴有
腺 瘤 主要 表 现 为 肿 块 较 大 , 灶 密 度 欠 均 匀 , 态 不 规 则 、 病 形 呈 分 叶状 , 多沿 血管 间 隙及 纵 隔 固有 间 隙侵 犯 , 与周 围组 织 分 界 不 清 , 肪 间 隙模 糊 消失 , 强 扫 描 呈 不 均 匀 强 化 。部 分 病 灶 脂 增 向肺 内浸 润 生 长 , 组 病 例 4例 。本 组 病 例 中 未 见 明 确 肺 内 本 及 纵 隔 淋 巴结 肿 大 及 胸 外 远 处 转 移 。文 献 提 出 , 性 胸 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8病例诊断结果及专家点评:胸腺瘤
病例回顾
专家点评
首先感谢群主侯主任,感谢在结核影像平台后台默默付出的诸位同仁。
使得我们有机会在一起学习。
感谢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原贵阳市肺科医院)影像科张蔚主任的精彩病例。
感觉很有压力,点评谈不上,向大家汇报提前学习的认识。
最近较忙,不对之处,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本病例属于罕见病例,诊断思路分析。
临床表现
患者:男,50岁 ,
主诉:发现肺部阴影8年,咳嗽、呃逆2 年
现病史: 8年前,患者常规行胸部CT检查时发现右肺部阴影,未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无畏寒、寒颤及发热,无咳嗽、咳痰及痰血,无胸闷、胸痛。
未予重视,未行任何治疗。
2 年前,患者出现间断咳嗽,无咳痰,并出现呃逆症状,受凉后咳嗽症状加重,并出现咳痰症状,无潮热、盗汗,无胸闷、心悸及多汗,无腹胀、腹痛。
出现咳嗽加重及咳痰症状时,患者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后,症状可减轻。
病后精神、饮食及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84U/L、谷草转氨酶:59 U/L、谷氨酰转肽酶:106U/L;肾功能:尿酸:477.0 umol/L;结核抗体IgG测定:阳性;凝血常规:纤维蛋白原浓度:1.89 g/L。
血常规、心功能、电解质、血脂、ADA、超敏C反应蛋白、高敏肌钙蛋白T、白介素6、BNP、D2聚体、血沉、乙肝两对半、艾滋病、肿瘤标志物、抗“O”、类风湿因子、尿常规、
大便常规、大便隐血试验:未见明显异常。
经皮肺穿刺活检(173172):肺部炎症,纤维增生,并见少量淋巴细胞样异型性细胞。
经皮肺穿刺活检免疫组化(Y17-725):提示上皮来源或淋巴系统肿瘤可能。
本例病例特点是病程很长,病人逐渐出现症状(2年),经皮肺穿刺活检提示上皮来源或淋巴系统肿瘤可能。
影像解析
CT影像
右房旁下肺静脉前软组织肿块,内部密度基本均匀,边缘清晰,无分叶,紧邻肺部侧可见血管纹理向外推挤,与纵隔间脂肪线完整。
MRI影像
平扫:右房旁旁较长T2等T1混杂信号肿块,边缘清晰,可见短T2短T1信号包膜影,DWI整个肿块呈不均匀高信号。
增强扫描:肿块逐渐较明显强化,病灶内可见较多血管影,未见周围浸润。
定位
(右)心膈角肿块,此部位是除前上、中中、后下纵膈之外,按纵膈部位进行鉴别诊断的:
常见
1.心包囊肿
2.心包脂肪垫
脂肪过多症
心包脂肪坏死
3. Morgagni(先天性胸骨后膈疝)
4. 淋巴结肿大
淋巴瘤是此处淋巴结肿大常见原因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
不常见
1. 胸腺瘤
2. 右中叶萎陷
3. 胸廓畸形
罕见
1. 胸膜纤维性肿瘤
定性
CT、MRI影像表现均提示良性占位性病变,未见周围结构受侵犯表现,非侵袭性胸腺瘤基本特点:
(l)形态规则;(2)边缘光滑;(3)密度均匀;(4)与周围脏器脂肪间隙清晰;(5)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6)常无胸腔积液伴发;(7)纵隔、腋窝、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8)MCI形态常呈凸出性;(9)增强后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强化。
胸腺瘤是前上纵隔内最常见的肿瘤,起源于胸腺上皮和淋巴细胞,可见钙化和囊变。
有文献报告如有钙化者,高度提示良性胸腺瘤可能大。
恶性胸腺瘤
鉴别诊断: ( 1) 恶性胸腺瘤多有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淋巴瘤早期多无临床表现,但恶性胸腺瘤及淋巴瘤都侵犯周围组织及脏器时,临床表现可相同; ( 2) 恶性胸腺瘤多是表现为肿块占位病变,淋巴瘤多是淋巴结肿大融合趋势,其生长方式也沿着淋巴结走行生长; ( 3) 恶性胸腺瘤平扫密度略高于淋巴瘤,增强后强化程度及方式也高于淋巴瘤; 恶性胸腺瘤一般位于前上纵隔内,淋巴瘤多位于纵隔内;( 4) 恶性胸腺瘤可伴有胸膜增厚及胸膜转移,淋巴瘤多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并融合。
如果在鉴别诊断时能想到胸腺瘤,鉴别诊断就不难了,但很难,异位胸腺瘤罕见,此部位胸腺瘤更无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DWI整个肿块呈略不均匀高信号,不好解释。
我查了一下,我院近5年胸腺瘤不足20例,没有MRI强化和DWI扫描的病例,中文文献未查到胸腺瘤DWI表现,外文初查也没有查到。
恭喜答对的群友了,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