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的精准影像诊断(上)—黄勇老师篇
胸腺瘤的CT影像诊断

Okumura M,Miyoshi S,Tacheichi Y,Y00n HE,Takeda SI,Fujii Y,et al.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ymoma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nvolved organs [J].J Thorac Cardiovasc
代
20岁 男
正常胸腺CT表现
• 30-40岁
– 胸腺组织大部分被脂肪组织替代 – CT值明显下降
35岁 女
正常胸腺CT表现
• 40-60岁
– 胸腺组织几乎完全被脂肪组织替代,故呈 脂肪密度
– 其内可见斑点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 为残留的胸腺组织
– 直径一般不超过7mm
50岁 男
54岁 女
• 多为良性,有完整包膜。临床上常视为有 潜在恶性,易浸润邻近组织器官。
3
组织病理学及分期
• 2004年WHO的胸腺瘤病理学分型
A型:上皮细胞及核细胞为梭形或软圆形 B型:上皮细胞及核细胞为树突状或更为丰满
根据上皮细胞与不典型细胞的比例,再将其分为B1、 B2、B3型 AB型:二者的混合,与A型类似,但含有肿瘤淋巴细胞 C型:所有的胸腺癌 其中将A型及AB型定为非侵袭性胸腺瘤,将B型定为侵 袭性胸腺瘤,C型定为胸腺癌
正常胸腺CT表现
• 60岁以上
– 胸腺组织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 – CT显示为脂肪密度 – 体积明显缩小
60岁 女
良性胸腺瘤CT表现
• 前纵隔内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肿块 • 软组织密度,大多数密度均匀;少数发生
囊变,形成低密度区 • 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间脂肪间隙清晰 • 病变大小不等,小的直径仅1-2 cm,可位
胸腺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侵。
谢谢
影。
影像表现
分叶状、胸膜转移 血管瘤栓、心包受累 血管包饶、侵犯(右冠)
影像表现
脂肪浸润
脂肪浸润、心包受累
鉴别诊断
•胸腺癌:
少伴有重症肌无力等副肿瘤综合征。 胸腺癌对纵隔结构的压迫移位症状更明显,病程进展更迅速。
一般较大,轮廓多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多不均匀,内可见陈旧性出血、坏死 及囊变,增强不均匀强化。
影像表现
• 常规影像表现:
部位:可发生于颈部到膈之间的任何 部位,但大部分位于前上纵隔。
大小:不一,肿块大小与胸腺瘤分型 有一定相关性。
形态: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边界:清楚或不清楚。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见钙化。 增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 不同病理类型的区别:
A型: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强化 较明显且出现坏死囊变。
侵袭性更强,更易侵犯邻近胸膜、心包及血管,引起胸膜及心包增厚、胸腔积液 和心包积液。
孤立性病灶影像特点与侵袭性胸腺瘤非常相似,鉴别困难,而淋巴性及血源性转 移更常见于胸腺癌。
鉴别诊断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较小者形态较规则,较大者形态多不规则。 常与胸膜以宽基底相连,形成“胸膜尾征”。 CT平扫,等或混杂密度;增强,较大者可出现特征性“地图样”强
鉴别诊断
• 精原细胞瘤:
发病年龄多位于20-40岁,男多于女。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LDH及β-HCG特异性升高。 肿块较大,部分呈灌注生长,心脏及大血管明显受压。 平扫密度多均匀,较大者可伴钙化、坏死、出血、囊变。 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
胸腺增生与胸腺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1 .胸腺解剖:胸腺由第3和第4咽囊发育而成,在胸腺发育过程中,逐渐下降至胸骨后;胸腺位于前上纵隔,向上至甲状腺的下缘,向下至第四肋软骨;胸腺由左右两个叶组成, 右叶稍大,两叶由中线处的疏松结缔组织连接;为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主要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长激素;功能: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
2.胸腺血供:胸腺的血供来自其附近动脉的分支,有三个明确的主要来源:胸腺上动脉(最常起源于甲状腺下动脉)、胸腺外侧动脉(起源于胸廓内动脉)、胸腺后动脉(是头臂干和主动脉的直接分支);胸腺的静脉引流系统与它的动脉供应并不平行:胸腺后静脉汇入附近的头臂静脉;胸腺上静脉汇入甲状腺下静脉(50%),或上腔静脉、胸廓内静脉。
3.胸腺大小变化:出生时约重1375克,青春期时约重35-45克,青春期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退化,其重量在25岁时下降至25 克,60岁时进一步下降到不足15克,在70 岁时平均下降到6克。
4.婴幼儿胸腺:在出生或接近出生时,占总体重百分比最大;胸腺影是儿童胸片中最常见的影像表现,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帆船症、波浪征是识别胸腺的重要征象。
5.胸腺瘤概述:前上纵隔最常见的肿瘤,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多见于40-60岁, 20岁以下少见,儿童罕见,无性别差异;病因不明,可能与胸腺皮髓分化成熟停滞有关; 主要症状多为胸痛、胸闷、咳嗽、气短;常伴有副肿瘤综合征,以重症肌无力(MG)较为常见,约30%的胸腺瘤患者合并MG;少数可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6.胸腺瘤分类J表11 胸腺瘤分类演变A ,根据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及上皮细身形状分类.而不是储后相关性;B :有包腴者为良性.具有侵袭性者为惠性按组织起源划分, D :拉细版形态与分化加支区别;E :帙W细腿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来分类;F :按期胸腺锚与正常胸腺皮够质的形态相似性及免发表型和似租戈,基于组织起源和功能分类,左蚪各栏均为曾用名•互有交叉重叠•越靠右的.命名越新。
胸腺瘤的精准影像诊断(上)

胸腺瘤的精准影像诊断(上)胸腺瘤在30岁以前诊断必须慎重,在这⾥需要强调⼀点,绝⼤多数胸腺瘤在标本上都可见分隔。
这是好多⼈所忽略的,只不过随着侵袭性的增强,分隔会逐渐不显著。
这⼀例病理标本的箭头是纤维分隔,在MRI可见,但在CT上不可见。
这是欧洲放射学的⼀篇⽂献上的图,在临床上,⼀般将A、AB、B1作为低危胸腺瘤,B2及以上作为⾼危胸腺瘤。
可以看到,胸腺瘤还是低危的常见。
其中,AB型和B2型是最常见的,这个概念要有。
A型和B1型最少见。
下⾯将⼀下胸腺瘤总体的影像表现:对于我的66例胸腺瘤,⼤多数是偏侧⽣长的。
⽽⼤⼩也常常为⼤家所忽略,⼀般胸腺瘤不会很⼤,⼀般在10cm⼀下多见,15cm以上罕见,要⾸先考虑为淋巴瘤。
除外被膜的钙化,钙化⼏乎不见于A型。
需要强调的是,胸腺瘤⼀般为轻到中度强化,但少数为富⾎供。
有的甚⾄可类似巨⼤淋巴结增⽣症,对于这⼀点必须知道。
好多⽂献都提到,⼀旦出现⾎⾏转移,淋巴结转移,神经⿇痹,胸腺瘤罕见。
下⾯讲⼏个⼩问题:在这⾥需要强调是⼼包旁是胸腺瘤除了典型的胸腺区,最常见的部位。
颈根部罕见,我只见过1例。
如上图,其实也是胸腺瘤的较常见部位,在这个位置,胸腺瘤较别的肿瘤更常见。
这样的胸腺瘤,敢诊断吗?其实还是常见部位。
这个是肺癌伴发胸腺瘤的,都切掉了。
通过上述3个图,⼤家可以看到,⼼包旁的胸腺瘤不少见。
但更常见的是⾃胸腺区向下达⼼包旁。
这个是颈根部的,有这个概念就⾏。
这是和胸腺的胚胎发育有关,⾃颈部随着发育逐渐下降。
对于这种完全偏侧⽣长的胸腺瘤⼀定要有概念,有时可以误诊为胸膜的肿瘤。
在胸腺瘤中并不适太少。
我的数据是A型/AB型不见胸腔积液,但我荟萃⽂献分析,AB型是可以的。
A型看来是不会有积液的。
我看过⽂献上的图,AB型出现积液的,肿瘤体积都是巨⼤,估计和压迫淋巴回流受阻有关。
积液总体上还是常见于B2和B3。
和胸膜转移⼀样,后者⼏乎只见于B2和B3。
我的9例A型,实质内⽆1例钙化,但被膜可以。
胸腺肿瘤影像诊断ppt

胸腺肿瘤的分期与分级
胸腺肿瘤的分期与分级对于制定治疗 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根据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和欧洲 呼吸学会(ERS)提出的分期系统, 胸腺肿瘤可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和 Ⅳ期。
VS
分期的主要依据是肿瘤的大小、侵犯 范围以及是否转移。分级则主要依据 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和恶性程度,可分 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胸腺肿瘤。不 同分期和分级的胸腺肿瘤治疗方案和 预后存在差异,因此准确的分期与分 级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
动态增强CT和MRI检查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从而有助于鉴别良 恶性肿瘤。
胸腺肿瘤的鉴别诊断
胸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胸腺癌、胸腺瘤和胸腺囊肿 等。不同类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通过仔细分析 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明 确诊断。
胸腺癌通常表现为较大的肿块影,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 ,可伴有坏死和淋巴结转移。胸腺瘤则通常表现为圆形或 椭圆形肿块,边缘较光滑,很少发生坏死和淋巴结转移。 胸腺囊肿则表现为薄壁囊状影,内含液体。
CT检查还可以发现胸膜、心包等部位 的转移病灶,对于分期和预后评估具 有重要意义。
CT检查可以准确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 的关系,如心包、大血管、肺组织等 ,有助于评估手术切除的难度和风险 。
MRI检查
MRI检查在胸腺肿瘤影像诊断中 具有特殊的价值,尤其对于判断 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以及
是否存在侵犯具有优势。
胸腺肿瘤的分类
根据组织学分类,胸腺肿瘤可分为胸腺瘤和胸腺癌两大类。
胸腺瘤又可分为良性胸腺瘤和恶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即胸 腺癌。
胸腺肿瘤的症状和体征
胸腺肿瘤的症状主要包括胸部疼 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但早期
胸腺瘤影像表现 ppt课件

胸腺瘤影像表现
胸腺瘤影像表现
儿童、成人胸腺瘤平片展示(二)
胸腺瘤影像表现
胸腺瘤CT图片展示(三)
胸腺瘤影像表现
胸腺瘤CT图片展示(四)
胸腺瘤影像表现
胸腺瘤CT图片展示(五)
胸腺瘤影像表现
胸腺瘤CT图片展示(六)
胸腺瘤影像表现
•
• 谢谢!
胸腺瘤影像表现
胸腺为淋巴器官,兼有内分泌功能。主要分泌:胸腺 素(thymosin)、胸腺生长素(thymopoietin)。
胸腺素—淋巴干细胞—T淋巴细胞。
胸腺生长素—促进T细胞—分化成胸腺依赖细胞和阻断 神经肌肉传递的作用。
胸腺瘤影像表现
三、胸腺瘤解剖示意图
胸腺瘤影像表现
四、病例展示(一): 男50岁,胸闷、胸痛3 年,气促、咳嗽3天
胸腺瘤(Thymoma)
2016、11
胸腺瘤影像表现
一、定义
胸腺瘤(thymoma):被认为是起 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是前纵隔 最常见的肿瘤,多数为成年人。
胸腺瘤影像表现
精品资料
• 你怎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二、胸腺大体解剖示意图
胸腺瘤影像表现
胸腺一般分为大小不对称的左右两叶,借结缔组织相 连。
每叶多呈扁条状,质软。
新生儿、幼儿胸腺相对较大。性成熟后最大,重达 25g-40g,以后逐渐退化,萎缩。成年人胸腺常被结 缔组织、脂肪所代替。
胸腺瘤影像诊断

胸腺瘤伴钙化
钙化分为被膜钙化和实质钙化; A型胸腺瘤不伴有实质内钙化,但可伴有被膜的条状及结节状
钙化; 66例中,13例伴小于2mm的微钙化或片状泥沙样钙化,其中2
例为AB型,1例为B1型,10例为B2及B3型; 微钙化或泥沙样钙化更常见于B型胸腺瘤;
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
胸腺瘤大约30%伴重症肌无力,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A型:17%发生重症肌无力(WHO 2015); AB型:18%; B1型:44%; B2型:54%; B3型:50%; 胸腺癌:<5%;
胸腺瘤伴胸腔积液
部分胸腺伴少量胸腔积液(13/66); A 型、AB型胸腺伴胸腔积液(0/66); 胸腔积液常见于B2、B3型胸腺瘤(12/13); 1例为B1型胸腺瘤; 文献2组53例和84例胸腺瘤、2组105+94例胸腺瘤/癌,胸腔积
液均未见A型,AB型可伴有积液; 结论:A型胸腺瘤不伴有胸腔积液,B2、B3型常见;
胸腺为淋巴器官,兼有内分泌功能。主要分泌:胸腺素、胸腺 生长素;
胸腺素—淋巴干细胞—T淋巴细胞; 胸腺生长素—促进T细胞—分化成胸腺依赖细胞和阻断神经肌
肉传递的作用。
新生儿胸腺
新生儿胸腺
新生儿胸腺
新生儿胸腺
新生儿胸腺
胸腺瘤
最常见的前纵隔肿瘤; 发病年龄:40岁以上,30岁以下罕见; 男女发病率相仿; 发病率相对较低,占所有成人恶性肿瘤的不到1%; 1/3出现重症肌无力,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3~5%初诊可发生远处转移; 胸腺瘤病理标本上均有不同程度间隔存在;
胸腺肿瘤影像诊断
伊旗人民医院
定义
胸腺瘤:被认为是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是前纵隔最常见 的肿瘤,多数为成年人;
胸腺大体解剖示意图
胸腺瘤的影像诊断及分期(共77页)

胸腺瘤的治疗
首选疗法 外科手术 预后因素 切除是否完全
第二十一页,共七十七页。
胸腺瘤的治疗
术后放疗
取决于肿瘤是否有外侵
第二十二页,共七十七页。
胸腺瘤的治疗
新辅助化疗
使部分进展期患者重新获得完全切除肿瘤 的机会
第二十三页,共七十七页。
胸腺瘤影像诊断及分期
流行 病理 病学 特征
临床 分期& 特征 治疗
肿瘤侵袭性依据
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
瘤内囊变、坏死区 多灶性钙化
第四十四页,共七十七页。
进展期征象
直径7cm以上
与Ⅲ~Ⅳ期分级具有高度相关性
周围脂肪浸润 分叶状轮廓
第四十五页,共七十七页。
以下表现提示胸腺瘤可能性较小…
➢ 纵隔淋巴结广泛转移 ➢ 胸腔积液
➢ 肺转移
第四十六页,共七十七页。
Stage I in MDCT and Masaoka staging system
第五十三页,共七十七页。
stage Ⅳ in MDCT and Masaoka staging system 第五十四页,共七十七页。
MRI表现
T1WI低或等信号 T2WI高信号 与脂肪信号相近
第五十五页,共七十七页。
MRI表现
脂肪抑制技术有助于区 分肿瘤与周围脂肪
第五十六页,共七十七页。
a
病理特征
生长缓慢 侵袭性 远处转分类表
第十页,共七十七页。
注:a. A型;b. B1型;c. B2型;d. B3型
第十一页,共七十七页。
病理分类局限性
几种WHO分型共存
确定病理类型困难
第十二页,共七十七页。
病理分类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腺瘤的精准影像诊断(上)—黄勇老师篇胸腺瘤在30岁以前诊断必须慎重,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绝大多数胸腺瘤在标本上都可见分隔。
这是好多人所忽略的,只不过随着侵袭性的增强,分隔会逐渐不显著。
这一例病理标本的箭头是纤维分隔,在MRI可见,但在CT上不可见。
这是欧洲放射学的一篇文献上的图,在临床上,一般将A、AB、B1作为低危胸腺瘤,B2及以上作为高危胸腺瘤。
可以看到,胸腺瘤还是低危的常见。
其中,AB型和B2型是最常见的,这个概念要有。
A 型和B1型最少见。
下面将一下胸腺瘤总体的影像表现:对于我的66例胸腺瘤,大多数是偏侧生长的。
而大小也常常为大家所忽略,一般胸腺瘤不会很大,一般在10cm一下多见,15cm以上罕见,要首先考虑为淋巴瘤。
除外被膜的钙化,钙化几乎不见于A型。
需要强调的是,胸腺瘤一般为轻到中度强化,但少数为富血供。
有的甚至可类似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对于这一点必须知道。
好多文献都提到,一旦出现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神经麻痹,胸腺瘤罕见。
下面讲几个小问题:在这里需要强调是心包旁是胸腺瘤除了典型的胸腺区,最常见的部位。
颈根部罕见,我只见过1例。
如上图,其实也是胸腺瘤的较常见部位,在这个位置,胸腺瘤较别的肿瘤更常见。
这样的胸腺瘤,敢诊断吗?其实还是常见部位。
这个是肺癌伴发胸腺瘤的,都切掉了。
通过上述3个图,大家可以看到,心包旁的胸腺瘤不少见。
但更常见的是自胸腺区向下达心包旁。
这个是颈根部的,有这个概念就行。
这是和胸腺的胚胎发育有关,自颈部随着发育逐渐下降。
对于这种完全偏侧生长的胸腺瘤一定要有概念,有时可以误诊为胸膜的肿瘤。
在胸腺瘤中并不适太少。
我的数据是A型/AB型不见胸腔积液,但我荟萃文献分析,AB型是可以的。
A型看来是不会有积液的。
我看过文献上的图,AB型出现积液的,肿瘤体积都是巨大,估计和压迫淋巴回流受阻有关。
积液总体上还是常见于B2和B3。
和胸膜转移一样,后者几乎只见于B2和B3。
我的9例A型,实质内无1例钙化,但被膜可以。
需要注意的多发的泥沙样钙化和微钙化,在B2和B3型最常见。
有文献也说,侵袭性胸腺瘤更容易见到多发钙化,看来和我的数据一致。
但不绝对。
这是一个被膜钙化,胸腺瘤常见,但这个有点过了[呲牙]。
整个环绕一层,这种必须和畸胎瘤进行鉴别。
成熟性畸胎瘤几乎是不强化的,但胸腺瘤肯定是要强化的,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在丁香园讲课的时候,有人对我的A型胸腺瘤不出现肌无力质疑,于是我查了文献。
我的9例A型,无1例肌无力。
但不等于没有。
WHO的第三版还认为胸腺癌与肌无力无关,第4版就改了,小于5%。
但毫无疑问,肌无力肯定常见于B型。
因为上面的是几千例的大数据。
有意思的是A型的纤维分隔,显著不如AB型显著。
我的9例,8例没有任何分叶,圆球,我也很吃惊。
再一个就是A 型胸腺瘤不会很大,体积巨大的不要考虑A型,但AB型可以。
A型到B2型,PET的摄取一般都不会很高,这也可以用于鉴别。
这是WHO第3、4版的A型大体标本。
这是WHO第3、4版的A型大体标本。
主要看里面的纤维分隔,可见,但不是很多,一会看AB型的就了解了。
大于30岁,偏侧,没有分叶,密度基本均匀,没有钙化,要考虑为A型。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A型,体积不大,无分叶,周围脂肪间隙清晰,钙化只在被膜。
这个颈根部的可见分隔,前面看过了。
其实这一个,从影像上更符合B型,如果再有实质内的钙化。
有分叶。
分隔显著,在A型可以,但并不常见。
这个一家医院穿刺,另一家医院手术病理,都是A型,说明病理没有疑问。
其实,对每一个胸腺瘤准确的判断其为A型/AB型等,在好多病例是不可能的,我觉得意义也不是很大。
关键是侵袭性的判断。
AB型最大的特点是标本呈显著的结节状,纤维分隔相当显著。
这是WHO标准丛书的第三版和第四版的AB型大体标本。
不太圆,有浅分叶。
但毫无疑问,分隔都太显著了。
分隔到AB型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
AB型的分叶开始出现,但一般比较浅,不像B2、B3那样深。
这是我的数据。
AB型实质内开始可见钙化。
对于分隔,我也很吃惊,但数据就是这样,AB型的比例实在太高了。
AB型及以前不会发生大范围的囊变,我的经验。
纤维分隔很显著。
关键是实质内的钙化除外了A型,何况还有浅浅的分叶和显著的分隔。
这个分隔也非常明显,这样的分隔在A型可以,但少见。
这个分隔显著,但是完全偏侧生长。
位置和胸膜肿瘤不易区分,但还是分隔出卖了它,不仅是胸腺瘤,还提示AB型。
这就是分隔的价值。
多发的钙化,浅分叶提示不是A型,但分隔不显著,说疑似分隔可以,说没有也行。
但这样的病例在病例及MRI肯定是可见分隔的。
下面到B1型了。
以前一直是我很困惑的一个类型。
从B1型开始,肌无力症状显著升高,接近一半了。
病理上也是可见分隔的,其实B3型病理上也见分隔,但侵袭性高了,好多破坏掉了。
病理上也是可见分隔的,下图有点呈多边形的,就是分隔,这个有囊变,随侵袭性的升高,囊变开始增多。
看这一例B1型,病理上可见分隔,低倍镜也见到了,看箭头。
但影像上看不到。
我的样本不大,只有7例,但无一例有胸膜结节,说明胸膜结节还是几乎只见于B2型以上。
B1型的分隔就很少见了这例的分隔显著,但不如AB型广泛。
这个病例有点意思,我们诊断为胸腺瘤,但对多发的纵隔淋巴结肿大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胸腺瘤罕见淋巴结转移。
结果术后病理为淋巴结核。
说明胸腺瘤的淋巴结转移罕见。
而且术前诊断的好多淋巴结转移,术后证实是胸膜或心包的转移,这一点要注意。
一定要记住,胸腺瘤淋巴结转移罕见,一旦出现,要考虑胸腺癌或淋巴瘤,常规。
这一例看过了,仿佛不典型B1型。
分析一下:实质内钙化,边缘分叶,可除外A型。
分叶和钙化符合AB。
但AB的分隔更常见。
注意少量积液了,绝大多数为B型。
没有出现B2典型的胸膜结节。
所以估计还是B1型可能大。
但影像不是万能的,这一个,我觉得和A型就不是太好分,但好在A型和B1同为低危性胸腺瘤,对治疗影响不大。
没必要非要诊断到具体的类型,而且有时也很难。
要记住,遮掩大范围的囊变在A型和AB型是罕见的,或者说是几乎不可能。
B2和AB是最常见的类型。
肌无力发生率很高。
病理上可见分隔,但影像上很少见到。
看病理图,形状很不规则,边界欠清晰,边缘部分见分隔,中心没有分隔。
吃惊吧,在CT上我没看到一例纤维分隔。
积液的出现显著增多。
从B2开始,可以出现胸膜种植,虽然病理上可以侵犯心包,但在影像上心包内看不到明确的软组织密度影。
很重要。
实质内钙化,提示AB以上。
大范围囊变,提示B型。
积液,提示可能为B2,虽然没有胸膜的转移结节。
还是有规律。
与心包的关系,也提示B2。
这一个就不用讲了,胸膜结节,肯定提示至少B2。
叶间胸膜的转移,是不是很经典?除了间皮瘤,很少有这样大的胸膜转移结节。
胸膜结节,胸腔积液,均指向B2。
这一例有些困难,小于30岁,本来罕见,中心生长,也少见。
大于15cm,也少见。
但胸膜上较大的转移,还是出卖了他。
这一例是女性,成年女性几乎不长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这一点必须记住。
除了胸膜种植性转移,这种沿胸膜的向下蔓延仿佛更为常见,表现为与肿瘤相连的,但向下延伸范围较长,提示不是原发肿瘤的一部分。
这种表现也提示B2。
边缘清晰的B3几乎是见不到的。
病理上也可见分隔,但CT上就不要想了。
注意,B3可以远处转移了,但极为罕见。
我干了20多年,只在2016年遇到1例,一旦出现肺转移等血行转移,要考虑胸腺癌。
显著不规则,且侵犯了周围结构。
边缘但还是能看到纤维分隔,中心就没有了。
我的唯一转移的是肺。
一般胸腺瘤罕见侵犯纵隔内大血管,66例中只有1例。
一旦侵及大血管,胸骨等,考虑胸腺癌几乎没有失误。
在胸腺癌中还会给大家讲。
注意,B3和胸腺癌的PET会高摄取的很高,但B2及以前就罕见,这也是鉴别的点。
这一例在多见医院未能确诊,我看了,说B3。
首先除了胸腺瘤,很少出现胸膜这样大且均匀的转移瘤,还没有胸水。
注意箭头的心包上隐窝内的软组织密度影,这在B2是不能出现的。
所以,胸腺区的病变虽然很小,但综合考虑,诊断是没有问题的。
显著偏侧生长,不罕见。
微钙化,提示B2和B3可能大,但不绝对。
积液提示B2及以上。
关键是心包内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好像遮掩的表现在B3型胸腺瘤和心包内的淋巴瘤可以见到。
这是那唯一的一例的肺转移的胸腺瘤。
仔细看,还是能看到主动脉前方的弧形心包受侵。
但出现肺转移了,很容易误诊为胸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