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单一因素归因理论

合集下载

事故单一因素归因理论

事故单一因素归因理论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事故单一因素归因理论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9146-34 事故单一因素归因理论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事故频发倾向论1919年,英国的M.Greenwood(格林伍德)和H.H.Woods(伍兹)对许多工厂里的伤亡事故数据中的事故发生次数按不同的统计分布(泊松分布、偏倚分布和非均等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

在此研究基础上,1939年,H.Farmer(法默)和Chamber(查姆勃)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Proneness)理论。

所谓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Proneness),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根据这种理论,工厂中少数工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果企业里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因此,防止企业中有事故频发倾向者是预防事故的基本措施:一方面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等,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事故频发倾向者则将其解雇。

显然,由优秀的人员组成的工厂是比较安全的。

隋鹏程系列讲座第六讲--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

隋鹏程系列讲座第六讲--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

隋鹏程系列讲座第六讲--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1901年~1904年美国宾夕法尼钢铁公司22职工中竟有16人在事故中受到伤害。

面对工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企业主态度消极,“事故频发倾向论〞集中在反映了企业主的错误观念。

第一个单因素理论〔认为有的工人性格特征是事故频繁发生的惟一因素〕应运而生。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格林伍德(M.Newbold)。

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1919年格林伍德和1926年纽伯尔德(M.Newboid),认为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地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因此,就用某种方法将有事故倾向的工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

这种理论的缺点是过分夸大了人的性格特点在事故中的作用,而且依此作为解雇工人的依据。

1939年法默〔Farmer〕和查姆勃〔Chamber〕提出:一个有事故倾向的人具有较高的事故率,而与工作任务、生活环境和经历等无关,意为一切事故责任均归咎于个人性格。

1951年,阿布撕和克利克的研究指出,各别人的事故率具有显然的不稳定性,对具有事故倾向的个性类型的量度界限难于测定,广泛地批评使这一单因素〔具有事故倾向的素养论〕理论被排出事故致因理论的地位。

1971年邵合赛克尔仅主张将这一观点提供给工种考选的参照,他只着意于多发事故,而丝毫无意涉及人的个性参数。

第二个单因素理论被称为心理动力理论,它来源于佛儒德(Fulyd)的个性动力理论,认为受伤害工人的刺激心是事故的原因。

这种理论也是荒谬的,它也无法证实某个特定的动机会引起某个特定的事故。

这里所以提示这个观点,是因为它与事故倾向论者相反,不认为各别人的品德缺陷是固有的和稳定的,而认为无意识的动机是可以改变的。

可以将此理论推论为,一个人可能属于具有事故倾向组,通过教育或培训可以降低其事故率,而不必从工作中将他们排出。

1957年科尔〔Kear〕做出了社会环境两因素模型,这是把个人和工作环境两因素认作是导致事故倾向的“目标灵活性机警理论〞。

典型的事故归因模型

典型的事故归因模型

典型的事故归因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事故因果连锁模型:该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由于一系列原因引起的。

这些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

这些原因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2.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能量的意外释放造成的。

这种释放可能是由于机械能、
电能、化学能、热能等形式的能量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能力,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3.轨迹交叉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交叉引起的。

当人的不
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发生时,就会发生事故。

4.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原因像多米诺骨牌
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这些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故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事故的致因理论概述

事故的致因理论概述

事故的致因理论概述人为因素主要指的是人员的操作行为和决策所导致的事故。

这包括了对安全规程的违反、操作失误、疲劳、情绪不稳定等个人因素。

人为因素的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员的不当行为或决策所引发的,因此需要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水平。

技术因素主要指的是设备、工具或材料的缺陷或失效所导致的事故。

这包括了设备过期、设计缺陷、维护不当等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的理论认为,事故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设备或材料的性能问题所导致的,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改进和升级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

管理因素主要指的是组织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事故。

这包括了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责任不明等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的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的缺陷所引发的,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总的来说,事故的致因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用以解释事故的发生和原因。

通过综合考虑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预防事故的发生。

很多事故都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没有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一个事件的发生。

因此,事故的致因理论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事故的发生机制。

人为因素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的行为和决策往往会影响事故的发生。

例如,疲劳驾驶、违反安全规程、操作失误等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需要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培训和教育,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以及减少工作强度和时间压力等方式来改善。

技术因素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设备、工具或材料的缺陷或失效往往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例如,设备设计不合理、维护不当、使用寿命过期等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为了减少技术因素导致的事故,组织需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工作,落实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开展技术改进和提升设备的安全性能。

管理因素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责任不明等管理因素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事故归因理论概述

事故归因理论概述

编号:SY-AQ-00941(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事故归因理论概述Summary of accident attribution theory事故归因理论概述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事故归因理论是人们认识事故整个过程以及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归纳起来,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1单一因素归因理论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已经初具规模,蒸汽动力和电力驱动的机械取代了手工作坊中的手工工具。

这些机械在设计时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操作的安全和方便,几乎没有什么安全防护装置。

工人没有受过培训,操作很不熟练,加上长达11~13小时以上的工作日,伤亡事故频繁发生。

而面对广大工人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工业事故严重威胁的严峻情况,业主的态度是消极的。

各地的诉讼程序也大同小异,只要能证明事故原因中有受伤害工人的过失,法庭总是袒护企业主。

法庭判决的原则是,工人理应承受所从事的工作中通常可能方式的一切危险。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的伤亡事故数据中的事故发生次数按不同的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

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

从这种现象出发,后来法默(Farmer)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是该时期的代表性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根据海因里希的研究,大多数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揭示了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方式。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反应和情绪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归因理论早期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尔与凯尔利等人提出,后来又得到了文化心理学家们的发展和完善。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事件进行的归因分为两种: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事件归因于个体因素,在事件发生的前提下加上个体性格和能力、动机和状态等方面的因素,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

这种解释方法倾向于认为事件是基于个体可控因素而产生的。

而外部归因则是将事件归因于外部因素,如环境条件、情境刺激、他人行为等,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

这种解释方法则强调环境对事件的影响。

此外,还存在几种常见的归因方式,如稳定与不稳定、内在与外在、全局性与局部性的归因。

稳定与不稳定归因是指解释事件的变化可能性。

如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的因素,可能会对未来的行为及结果产生更加稳定和持续的期望。

内在与外在归因是指解释事件时考虑到的因素属于个体本身还是外部环境的因素。

全局性与局部性归因是指归因的普适性,如特定的事件产生的行为或结果是否表示了个体总体的特点。

归因理论在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职场环境中,归因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更准确地判断他人的行为动因。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教师更有策略地教导学生。

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归因理论也被广泛应用,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和优化社会政策的影响和效果,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总之,归因理论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在心理学、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归因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的行为和情绪,为建设更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指导。

安全生产事故致因理论和原因分析

安全生产事故致因理论和原因分析
2. Education——教育: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使 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 的知识和技能。对作业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强化他们 的安全意识。对不适宜从事某种作业的人员进行调整。
3.Enforcement——强制:借助于规章制度、法律等必要 的行政、乃至法律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
4、人机轨迹交叉理论
经营者通过指挥与监督
人的缺点 知识、态度、适应力、能力
通过避免人与物
两种因素运动轨 迹交叉,即避免 人的不安全行为 和物的不安全状 态的同时、同地 出现,来预防事 故的发生。
人的不安全行为: 1. 在狭窄的场所工作 2.以不安全的速度工作 3.除去安全装置 4.使用不安全的装置或不安全地 使用工具 5.不安全的装载、配置结合等 6.在不安全处停留 7.使用运转中的危险装置 8.说笑与打闹 9.不使用防护用品
(2)不安全行为: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 主要有以下各种情况: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例如: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 信号,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供料或送料速度过 快,机械超速运转,违章驾驶机动车,酒后作业等。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例如: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失去作用,调整错误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等。
3)使用不安全设备
例如: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等
4)用手代替手动工具操作
例如:用手代替手动工具,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 加工。
5)物体(指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工完场清)。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例如:冒险进入涵洞,进入将要坍塌的进坑底,在未完工的地 下室设置集体宿舍,易燃易爆场合进行明火作业。

事故致因理论优缺点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优缺点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优缺点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事故致因理论是从本质上阐明工伤事故的因果关系,说明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后果的理论.1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频发倾向侧重于容易发生事故的个人。

(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人)优点:在事故的预防中能从人出发.缺点:过分强调了人的个性特征在事故中的影响,把工业事故的原因归因于少数事故倾向者,它忽略了人与生产环境的统一.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因此,事故频发倾向论事实上已被排除在事故致因理论当代论坛之外.事故遭遇倾向在关注到个人在事故中的定位的同时(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人的内在特性有关,还与人的工作经验、熟练程度等方面有关),也认为事故与生产作业条件有关.但分析影响因素不全面,而且没有进一步分析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

然而从职业适合性的角度来看,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对于工人选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在生活中,有的人的性格品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工作的责任心和细心程度,个别粗心乃至工作态度随便的人,还是容易在工作时发生事故。

所以,我觉得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

)2事故因果连锁论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较但因素理论而言,对事故致因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著名的海因里希论不仅确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概念,开创性的用骨牌形象\直观的描述了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而且提出了抽出一张牌,即可破除事故链而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诱人思路.尽管这一理论依然没有摆脱将事故原因归因于人的遗传因素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指出的分析事故应从事故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到各层次中去的简明道理,十分具有吸引力,使这一理论成为事故研究科学化的先导,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可以用5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加以描述。

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倒(相继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SM-ZD-89657 事故单一因素归因理论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事故单一因素归因理论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事故频发倾向论1919年,英国的M.Greenwood(格林伍德)和H.H.Woods(伍兹)对许多工厂里的伤亡事故数据中的事故发生次数按不同的统计分布(泊松分布、偏倚分布和非均等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

在此研究基础上,1939年,H.Farmer (法默)和Chamber(查姆勃)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Proneness)理论。

所谓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Proneness),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根据这种理论,工厂中少数工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果企业里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因此,防止企业中有事故频发倾向者是预防事故的基本措施:一方面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等,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事故频发倾向者则将其解雇。

显然,由优秀的人员组成的工厂是比较安全的。

根据事故发生次数是否符合非均等分布,可以判断企业中是否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

根据非均等分布,对于一个人数为N的工厂,发生x次事故的人数分布P(x)为式中,C—发生事故的人数;r—发生事故的次数,r=C•m;m—每人平均的事故次数。

该式是一种理论分布公式,实际应用时计算很复杂,青岛贤司给出如下的近似计算公式,用于判断工厂里是否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设工厂里一年中发生过一次事故的人数为No,则发生事故的总人数Ns为由此公式可以导出发生事故总人数已知时,发生次数最多的人数。

一年中发生n次事故的人数Xn为注意,上述公式中的事故次数没有包括没休工的事故。

对于发生事故次数较多、可能是事故频发倾向者的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测试来判别。

例如,日本曾采用UchidaKrapelinTest(内田一克雷贝林测验)测试人员大脑工作状态曲线,采用Yatabe一GuilfordTest(YG测验)测试工人的性格来判别事故频发倾向者。

另外,也可以通过对日常工人行为的观察来发现事故频发倾向者。

一般来说,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人在进行生产操作时往往精神动摇,注意力不能经常集中在操作上,因而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外界条件。

日本的丰原恒男发现容易冲动的人、不协调的人、不守规矩的人、缺乏同情心的人和心理不平衡的人发生事故次数较多。

据国外文献介绍,事故频发倾向者往往有如下的性格特征:⑴感情冲动,容易兴奋;⑵脾气暴躁;⑶厌倦工作、没有耐心;⑷慌慌张张、不沉着;⑸动作生硬而工作效率低;⑹喜怒无常、感情多变;⑺理解能力低,判断和思考能力差;⑻极度喜悦和悲伤;⑼缺乏自制力;⑽处理问题轻率、冒失;⑾运动神经迟钝,动作不灵活。

2事故因果连锁论2.1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概述1931年,美国的W.H.Heinrich(海因里希)在《工业事故预防》(IndustrialAccidentPrevention)一书中,阐述了根据当时的工业安全实践总结出来的工业安全理论,这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过程中人员伤亡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一系列因果连锁之末端事故的结果,而事故常常起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物质(统称物)的不安全状态。

(2)不安全行为是大多数工业事故的原因。

(3)因为不安全行为而受到了伤害的人,几乎重复了300次以上没有造成伤害的同样事故。

换言之,人员在受到伤害之前,已经数百次面临来自物的方面的危险。

(4)在工业事故中,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具有随机性。

大多数情况下,人员在事故发生时可以免遭伤害。

(5)防止事故的方法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管理及质量管理的方法类似。

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主要阐述了工业事故发生的因果连锁论、人与物的关系、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不安全行为的原因等工业安全中最基本的问题,该理论曾被称做“工业安全公理”(AxiomsofIndustrialSafety),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安全工作学者的赞同。

但是,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也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

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美国的75000起工业伤害事故,发现98%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只有2%的事故超出人的能力能够达到的范围,是不可预防的。

在可预防的工业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事故占88%,以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事故占10%。

海因里希认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没有一起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共同引起的,因此,研究结论是几乎所有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后来,这种观点受到了许多研究人员的批判。

2.2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程度海因里希对跌倒事故的统计结果表明,在330起跌倒事故中,300起事故没有造成伤害,29起引起轻微伤害,1起造成了严重伤害。

即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没有伤害的事故数量之比为1:29:300。

如图2—2所示,该比例表明,某人在受到伤害之前己经历了数百次没有带来伤害的事故,也就是说,在每次事故发生之前已经反复出现了无数次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比例1:29:300表明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程度之间的普遍规律,即严重伤害的情况是很少的,而轻微伤害及无伤害的情况是大量的。

应该注意的是,事故是一种意外事件,本身并无轻重之分,只能说事故的结果为无伤害、轻微伤害或严重伤害。

比例1:29:300是根据同类事故的统计资料得到的结果,并以此来定性地表示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之间的一般关系。

实际上,不同种类的事故导致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及无伤害次数的比例是不同的。

特别是不同工业部门及不同生产作业中发生事故造成严重伤害的可能性是不同的。

事故结果为轻微伤害及无伤害的情况是大量的,在这些轻微伤害及无伤害事故背后,隐藏着与造成严重伤害的事故相同的因素。

因此,避免伤亡事故应该尽早采取措施,在发生了轻微伤害甚至无伤害事故时,就应该及时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对策,而不是在发生了严重伤害事故之后才追究其原因。

也就是说,应该在事故发生之前,在出现了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的时候,就采取改进措施。

2.3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在工业安全理论基础上海因里希首次提出因果连锁理论,用以阐述导致伤亡事故各种原因因素间及各因素与伤害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结果是伤害(伤亡事故的场合),事故的原因包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由于对事故的各层次的原因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

因此,人们也经常用事故因果连锁的形来表达某种事故致因理论。

(1)伤害事故连锁构成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即:a.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b.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c.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d.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2)事故连锁过程影响因素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五个因素:a.遗传及社会环境。

遗传因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性格上缺点的原因。

遗传因素可能形成鲁莽、固执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性格的先天缺点发展。

b.人的缺点。

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机械、物质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它包括鲁莽、固执、过激、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等后天的缺点。

c.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可能再次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例如,在起重机的吊荷下停留,不发信号就启动机器,工作时间打闹,或拆除安全防护装置等都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没有防护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体,照明不良等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

d.事故。

事故是由于物体、物质、人或环境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e.伤害。

由于事故直接产生的人身伤害。

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如图2-3所示。

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

如果移去中间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

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完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完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以上理论都摈弃了不可知论的错误,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产生事故的根本原因。

这些理论从个别人、人的本质以及管理人员(非直接生产人员)角度逐渐深化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认识。

然而这些理论又都不同程度上忽视或轻视了劳动工具(包括生产设备)、劳动对象、工作环境所固有的危险性对事故的影响。

3事故遭遇倾向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认为大多数工业事故是由事故频发倾向者引起的观念是错误的,有些人较另一些人容易发生事故是与他们从事的作业有较高的危险性有关。

因此,不能把事故的责任简单地归结成工人的不注意,应该强调机械的、物质的危险性质在事故致因中的重要地位。

于是,出现了AccidentLiability(事故遭遇倾向理论),事故遭遇倾向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前后不同时期里事故发生次数的相关系数与作业条件有关。

例如,Roche(罗奇)发现,工厂规模不同,生产作业条件也不同,大工厂的场合相关系数大约在0.6左右,小工厂则或高或低,表现出劳动条件的影响。

P.W.Gobb(高勃)考察了6年和12年间两个时期事故频发倾向稳定性,结果发现:前后两段时间事故发生次数的相关系数与职业有关,变化在-0.08到0.72的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