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知识要点(素材)-四年级上册科学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声音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声音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声音科学知识点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在说话、唱歌、打电话、听音乐等活动中都会听到各种声音。

了解声音的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声音。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在空气、水、固体中传播。

当物体振动时,就会产生声音。

例如,在吹笛子的时候,气流通过笛子的吹口振动空气,产生音乐声;在敲打钢琴的时候,琴弦通过敲击振动,发出声音。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发声体:能够振动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发声体。

例如人的声带、乐器的弦、木琴等都是发声体。

2.振动:发声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音;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音。

3.声波:振动产生的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声波在传播时,会形成密厚的气压区和稀薄的气压区。

4.传播介质: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空气是常见的传播介质,水和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声音的性质也有一些特点,下面是几个重要的性质:1.响度:声音的响度是表示声音的强弱的物理量。

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强度有关,强度越大,响度就越大。

我们一般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表示响度的大小。

2.频率:声音的频率是表示声音的高低的物理量。

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就越高,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我们一般用赫兹(Hz)作为单位来表示频率。

3.音调:声音的音调是表示声音的高低的主观感受。

我们通常将音调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个范围。

4.回声:声音在遇到物体反射后,返回原来发声体的现象称为回声。

回声的产生需要有足够远的距离和光滑的物体来反射声波。

声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例如,电话、无线电、电视、录音机等都是利用声音的传播来进行信息交流和娱乐。

此外,还有许多仪器和设备利用声音来检测和测量。

例如,超声波仪器可以用来检测物体的距离和速度,心电图可以利用声音来检测人体的心脏活动。

在学习声音时,还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误区。

例如,很多人认为声音是随着物体一起移动的,实际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不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长春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第五课《 探索声音的秘密》教案

长春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第五课《 探索声音的秘密》教案

《探索声音的秘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2. 掌握简单的声音实验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声音的秘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方法探索声音的秘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他们对声音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充满了好奇。

他们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喜欢通过实验和操作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生动的实验和观察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声音的探索欲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各种声音的录音,如风声、水流声、钟声等,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声音并猜测声音的来源。

这些声音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确保声音清晰可辨。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为什么有些声音大,有些声音小?设计意图:通过听觉刺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探索欲望,为后续的实验活动做铺垫。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 实验一:用橡皮筋和空盒子制作简易吉他。

老师向学生展示制作吉他的材料和步骤,并让学生跟随指导进行制作。

学生们将橡皮筋拉过盒子的开口,并固定在盒子两端。

然后,学生们可以拉动橡皮筋,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拉动橡皮筋时声音的变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声音产生的原理。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知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带的振动: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你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3、吹笛子时是笛子内部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2、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固体传声效果最好,其次是液体,气体最差。

3、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因为真空中不能传声。

4、“土电话”的声音传播过程是:话筒(空气)→电话线(棉线)→听筒(空气)→人耳三、人耳的结构和功能1、人耳的结构(1)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

耳郭负责收集声音。

(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zhēn] 骨和镫[dèng]骨。

鼓腊是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边缘固定在骨上,外耳道与中耳以它为界。

经过外耳道传来的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

(3)内耳:内耳结构复杂,包括耳蜗和前庭等。

耳蜗可以把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前庭可以使人体保持平衡,是平行器官。

2、人耳中见声音的过程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3、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听诊器前端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体内声波鼓动膜腔后,听诊器内的密闭气体随之振动,而塞入耳朵的一端,由于腔道细窄,气体振动幅度就比前端大很多,由此放大了患者体内的声波振动。

四、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长春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第5课 探索声音的秘密

长春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第5课 探索声音的秘密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反射
声音的放大
4. 声音的应用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通过空气、水或固体传播的。不同的媒 介对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影响,例如声音在空气 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而在水中传播的 速度约为1500米/秒。利用这种特性,我们可 以通过声音来判断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4. 声音的应用
声音的反射
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后的 声音会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我们可以利用声 音的反射来实现回声和共鸣的效果。例如,在 大型体育馆或音乐厅中,设计师会合理安排反 射板和吸音材料,以达到音质的最佳效果。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最常见的介质是空气 。当声波传播时,空气分子会像波浪一样传递 能量,使得声音能够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除了 空气,声音还可以通过水、固体等介质传播。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速度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空 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3米。在水 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1482米。在固体 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更快,可以超过5000米每 秒。 通过以上三个要点,我们可以了解声音是由物 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传播速度也 会受到介质的影响。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声音传播的速度
声音的传播路径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水或固 体传播。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 水或固体分子也振动起来,形成声波。声波以 波的形式传播,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 声音传递到我们的耳朵。
声音的传播
声音传播的速度
4. 声音的应用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

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1.音叉发声时会产生(振动),倒水时水会发生(振动),钢尺弹拨发声时产生(振动),说话声带发声时产生(振动)。

2.根据音叉、水、空气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会(振动)的结论,就是在(归纳)。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4.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我发现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现象:把蜡烛放在振动的鼓旁,火焰会摇摆;声音会振动鼓膜,声音太大会使耳朵发痛;超声波可以打碎体内的结石。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7.实验一实验目的:声音传播的方向是不是向着各个方向?实验过程:用钢笔敲击桌面中心,不论站在桌子的哪个方向,都能听到笔敲桌子的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各个方向的。

8.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声音下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

液体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固体),空气的传播速度(最慢)。

10.关于“土电话”在制作时,要用类似纸杯这样的物体,否则传播效果不好。

利用“土电话”也能研究声音传播的方向。

用不同的制作材料“土电话”传播声音的效果也会不同,我们通过实验发现铜丝、铁丝、比棉线、毛线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

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用手拨动伸出桌面长短不同的钢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属于声音(高低)的不同。

较长的钢尺(振动)的(较慢)声音就低;较短的钢尺振动的(较快)声音就高。

12.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属于声音的(强弱)不同。

用(较大的)力量敲击鼓面,鼓面发出的(音量大、声音强);用(较小的)力量敲击鼓面,鼓面发出的(音量小、声音弱)。

13.制作“水杯琴”:取多只规格相同的玻璃杯,通过调整各杯水的量,敲击杯子来调整杯子发出的声音不同,使学生认识到:通过改变杯内液体的多少,可改变水杯“琴”各“琴键”发出的声音的高低。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椎,将它们分为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是人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撑,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

3、脊椎模型实验中线轴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倾斜,说明脊椎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4、蜗牛、水母、贝壳是无脊椎动物。

5、蛇的脊椎由颈椎、躯干椎(胸腰椎)、荐椎和尾椎组成。

6、鱼的共同点: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表面有鳞、有鳍、有鳃、嘴总是不停地开合、眼睛、在头部两侧、生活在水中等.7、鱼各鳍的作用:尾鳍:决定运动方向,产生前进动力。

胸鳍:起平衡和转换方向的作用。

背鳍、腹鳍:起平衡作用。

臀鳍:协调其他各鳍的作用。

8、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东北虎、扬子鳄等。

9、鱼类是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用鳍运动,以颌取食的变温脊椎动物。

10、在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时,用滴管吸取少量蓝色液体,滴到鱼嘴前方,随着鱼嘴一张一合,蓝色液体进入鱼嘴,然后从鳃盖后方流出来。

11、鱼用鳃呼吸,水流由鱼嘴进入,经过鳃后流出的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完成呼吸。

12、观察鸽子正羽正羽呈扇形排列,正羽管中间是空的。

绒羽毛防水像棉花一样蓬松便于扇动空气,可以减轻羽毛的重量,飞行时可以抵挡小雨,帮助鸽子在飞行时保持体温。

13、鸟类是有翅膀、羽毛、喙、足,卵生的、恒温的脊椎动物。

14、目前已知的鸟类有9000种,虽然它们同属于鸟类,但它们的喙各种各样,这与它们的生活有关。

15、丹顶鹤的腿又细又长,可以悠闲地在沼泽地上寻找食物;鸵鸟的足又粗又大,可以在草原上飞奔,因此,鸟类的足与它们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

16、哺乳动物是一类恒温脊椎动物。

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它们的体温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17、哺乳动物的主要特点:身体表面有毛、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

体温:恒温。

皮毛的作用:保温、保护。

脂肪的作用:保温、提供能量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声音》单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3-1《听听声音》·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声音有什么特点呢?声音会有大小(强弱):老师讲话一般比学生声音大,也就是强;声音会有高低:当音乐唱“1”、“2”、“3”时,“3”的音高一些。

综合总结:老师与学生同时唱“1”、“2”、“3”中的“3”时,发现老师的声音响,也就是说,在唱相同的音高时,老师的声音比较大比较强。

声音会有长短:当火车接近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短,当火车远离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长。

声音会有方向: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但是,当把声音对准一个方向时,声音将以那个方向为主进行传播,就象老师同样站在教室门口,脸向内说话与向外说话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大小会有很大差别。

我们可以用哪些常用自制工具来听出音高?1.敲击装不同水量的杯子(水高音低,水低音高)2.相同的力敲击两支大小不同的音叉(小的一般音高)3.相同的力击打长短不同的钉子(短的音高)4.拨动紧绷程度不同的橡皮筋(绷得较紧的音高)几点补充:1.音的高低不随敲击或弹动的力量改变2.不同的力施加到物体上时,力量大的那次发出的声音较大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什么是振动?振动是物体围绕形变以前的原始点作左右周期性运动的过程,即物体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物体产生振动?敲锣打鼓、拨动钢尺与皮筋、空中挥舞长木棍、对着鼓面大喊、让水从高处流下等。

把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有什么现象?再把音叉插入水中,水又有什么现象?水面会有波纹产生,就象一粒小石子扔到水中产生涟漪一样;当音叉插入水中,会发现水面象沸腾一样,水珠向上跃起。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根据经验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
四年级上册必会知识点
第五单元
《声音的秘密》
第20课《声音的产生》
1. 根据音叉、水、空气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会振动的结论,就是在归纳。

2. 怎样让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答:发声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停止。

3.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 声音具有能量。

声能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能量形式。

5. 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有什么现象?(水会飞溅)水飞溅说明什么?(音叉在振动)
6. 为什么蜡烛火焰会来回晃动?
答:敲击鼓面,发出的鼓声会使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进而振动了蜡烛火焰,这表明鼓声具有能量。

7. 利用声能的现象: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等。

8.人的听力是有听觉阈限的,有的声音能听到,太高或者太低的声音都听不到。

9.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他并不能发出声音,而轻轻拨动就能发出声音?因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用力弯曲尺子只会使它变形,并不能产生振动。

轻轻拨动尺子尺子产生了振动,所以能发出声音。

10.哪些现象能说明声音有能量?
声音很大,震的耳朵疼。

敲击鼓面,旁边蜡烛的火焰会晃动。

爆炸产生的巨大声音让周围玻璃破碎。

超声波碎石等。

11. 音叉上的数字代表音叉的固有频率数,字母代表频率的单位赫兹。

12.实验、【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实验器材】空纸盒、橡皮筋、小鼓、豆粒、音叉、水槽、水。

【实验步骤】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用槌敲音叉后,迅速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
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 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温馨提示】
1、用手拨动橡皮筋时不要用力过猛。

2、要轻敲鼓面,避免用力过多敲坏鼓面。

3 、不要把音叉放入水中,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整理器材】仪器归位,放置有序。

第21课《声音的传播》
1. 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

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2.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3. 验证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把两块石块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在水中敲击石块,一个学生把耳朵紧贴在水槽壁上倾听声音,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声音在液
体中传播。

4. 验证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将定好闹铃的闹钟放入密封的玻璃罩里,发现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用抽气机抽净罩内的空气,使其内部变成接近真空的
状态,发现几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

5. 验证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两个学生分别站在一张桌子的两端,一个学生在桌子的一端用手轻轻地敲击制造声音,另一个学生耳朵紧贴桌面的另一端倾听声音,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6. 制作“土电话”时,用铜丝、铁丝传播声音的比棉线、毛线更好些,棉线绷紧时听到的声音比放松时声音更大。

7.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能力和速度不同。

8.人体感知声音的器官是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耳道收集音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9.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能力和速度不同。

固体>液体>气体。

真空不能传播。

10.雷雨天气,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赛跑终点裁判看旗子或者发令枪的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响再计时。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11.音叉究竟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
振动的音叉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传到水面,从而引起水面波动。

1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的传播方式)?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周围物体产生振动,就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13.为什么可以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判断是否有火车来?
因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并且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人们耳朵贴在铁轨上判断远处有没有火车开过来。

14.游泳时潜入下听到声音吗?这些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呢?
能听到水声。

因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水面外的声音能通过水传到水下人的耳朵里。

15.听诊器是怎样发明的?
听诊器是人们根据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道理发明出来的,把胶管连接在一个漏斗上,就可以做成一个简易的听诊器。

(漏斗、纸杯能扩大声音的功能)
第22课《声音的变化》
1. 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声音的强弱称为“音量”。

2. 物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变化。

3. 用更大的力敲鼓面的同一位置,声音会更大。

4. 敲盛水多的杯子,声音听起来低;敲盛水少的杯子,声音听起来高。

5. 怎样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
答:一般情况下,减少噪声对人们的危害有3种方法:一是在噪声源处减弱噪声,如:汽车消音器、降低水流声的水管等;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如:隔音屏障、吸音板等;三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练习射击时戴耳罩、燃放烟花爆竹时塞住耳朵等。

6. 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可能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必须遵守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7. 用手拨动伸出桌面较长的钢尺时,钢尺振动得比较慢,发出的声音比较低;用手拨动伸出桌面较短的钢尺时,钢尺振动得比较快,发出的声音也比较高。

8. 用较大的力量敲敲,鼓面发出的音量大、声音强;用较小的力量敲鼓,鼓面发出的音量小、声音弱。

9. 改变物体振动的频率,会改变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

10. 用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鼓声越强;用力越小,鼓面振幅越小,鼓声越弱。

11. 通过改变杯内液体的多少,可改变水杯“琴”各“琴键”发出声音的高低。

12. 噪声的危害: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如果噪声长期干扰人的睡眠,会造成失眠、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等病症;噪声还会影响听力甚至损伤人们的语言听力等。

13. 控制噪声的最新技术:改进设备和工艺流程、采用吸音与隔音系统降纸噪音、使用隔音材料、研制电子反噪音装置等。

14.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如何消除噪声?
答:消除噪声,人人有责。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注意维持安静环境,不做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的事情,如:在楼道内轻轻走、不大声喧哗;进出教室轻声关门,学习用品轻拿轻放等。

15.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单位是赫兹。

声音的强弱称为“音量”,单位是分贝。

16.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越高;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