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拯救》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散文文本阅读”练习6篇(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文本阅读”练习6篇(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文本阅读”练习6篇(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拔草李娟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连踏板都没有。

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

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需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

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

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

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漓。

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

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

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

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

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

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

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

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

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

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

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

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得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

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

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

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阳光灿烂,却下起雨来。

《拯救》阅读练习及答案

《拯救》阅读练习及答案

《拯救》阅读练习及答案《拯救》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①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

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

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

以致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

”②汉语的危机来自英语、拉丁文的冲击。

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

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

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

③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使汉语祸起萧墙。

很多作家对汉语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斥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

这种妥协甚至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④汉语危机还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

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中国是最大的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

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使用汉语,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

⑤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是汉语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

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时常使用网络词语,他感叹:“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⑥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

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学习汉语的人数增长最快。

⑦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⑧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

2024届全国新高考复习语文历年好题专项(现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4届全国新高考复习语文历年好题专项(现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4届全国新高考复习语文历年好题专项(现代文阅读)练习建议用时25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深处的那些地方李 娟唯一没有去过的地方是北面的那条山谷。

我妈倒是常常去,从那里进山拾木耳。

但是有一次,她一大早就出去了,快晚饭的时候还不见回来。

我们都很着急,外婆催着我去找,可让我到哪儿找去?这深山老林的,搞不好把自己也给弄丢了……但在家里等也不是个办法,总忍不住胡思乱想。

于是就一个人踏进了那条山谷。

山谷口碧绿的斜坡上扎着一顶雪白的毡房子。

有一个女人在毡房门口支着一口巨大的锡锅熬牛奶,她不停地搅动着,奶香味一阵一阵荡漾过来。

细嗅一下,又无影无踪,只有森林的松脂香气。

我本想绕过这个毡房子,却远远地就被那个女人看见了,她对身边的一个小孩说了几句话,那个小孩就像颗小子弹似的笔直射了过来。

我只好站住,等他射到近旁。

他在离我十来米远的地方停住,气喘吁吁,兴奋又认真地大声喊道:“你!干什么呢?”我指一下远处。

他又说:“你要喝茶吗?”我说谢谢,拒绝了。

他说:“你妈妈都来喝了茶,你为什么不来?”这一带的牧民都认识我们,因为这一带只有我们一家汉人。

“她去过你们毡房子吗?”“嗯。

”“现在还在吗?”“走了。

”“往哪里走了?”他也指一下远处。

我对这个小孩笑笑,又冲着毡房子那边正在朝这边张望的女人挥了挥手,转身走了。

这个小孩此后却一直跟在我后面走,但一直没有靠近,始终隔着十多米的光景,不紧不慢地跟着。

我想这个小孩一定是太寂寞了。

放眼望去,整条沟里似乎只住着他们一家人,连个小伙伴都找不到。

于是又站住,转过身大声地喊住他,问道:“喂——小孩!你多大了?”一连问了好几遍,他才很不好意思地回答:“七岁……”“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呀?”他就一个劲儿地笑,再也不说话了。

“你过来,让我看一看,就知道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他一听,转身就跑。

我也笑着扭头走了。

但过了好一会儿,都开始进森林了,回头一看,小家伙还在下面远远地、很努力地跟着。

我摸了摸衣兜,刚好揣着几粒糖,便掏出来放在脚边一块石头上,冲下面喊了一声,往地上指了指,使他注意到糖,然后径直走了。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李娟专练 含答案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李娟专练  含答案

李娟专练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李娟外婆有个习惯性的小动作,就是吐舌头。

通常这一动作会出现在做了错事之后。

而她做了错事通常会先掖着瞒着,如打碎了糖罐子,就悄悄把碎片扫一扫,剩糖撮一撮,换个一模一样的罐子装了原样摆着。

直到你问她:糖为什么突然少了半罐子?她就吐吐舌头,笑眯眯地坦白。

金鱼死后,鱼缸一直空在那里,空了很久。

有一天却发现鱼缸有些不对劲,似乎缩小了许多,端起来左看右看,没错,是瘦了两三寸。

逮住外婆一问,果然,是她老人家打碎后又悄悄去市场买回一个。

大约是原样大小的有些贵了,便买了小一号的,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呢。

当然,被揭穿了,也只吐了一下舌头而已。

吐舌头的外婆,飞快地把舌头吐一下,“对不起”和“气死你”两种意味水乳交融。

而且又吐得那么快,一转眼就神情如故,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休想让她为做错的事情多愧疚一丝一毫。

然后又想到外婆的竹林。

老家不是我的老家,我没有在那里生活过,但想到外婆正是在那里的一间老瓦房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就觉得那实在是一个无比温柔之处。

老屋前前后后种着重重竹林,我从坡上下来,一走进竹林,就听到外婆在塌了半边的老屋门口和一群乡下女子说笑。

她手持长长的竹竿(后来她用这竹竿为我从桔子树上捅下了许多鲜艳的桔子),站在那里大声揶揄其中一个女邻居,好像是在模仿她夫妻俩之间的什么事,所有人笑得前仰后合,那女人又急又气,抡起巨大的竹扫帚挥打外婆的屁股。

我站在半坡竹林里看了一会。

当外婆和我们一起生活时,我们是否也给过她这样的快乐?那年她八十多岁了,已经离开了我们两年,独自回到乡下的旧居,在仅剩的半间老屋里生活。

我一边大声喊外婆,一边从坡上下来,所有人都回头仰望我来的方向。

外婆答应着,意犹未尽地继续数落着那个女人,继续大笑,一边向我迎接过来。

我从上往下看到旧屋天井里的青石台阶,看到一根竹管从后山伸向屋檐下的石槽,细细的清泉注满了石槽。

世界似乎一开始就如此古老。

从来没想过,离开熟悉的地方会是这么可怕的事情!外婆终究没能老在老家的坟山里。

2025届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

2025届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

2025届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呼唤中国建筑内涵的回归①说到建筑,人们一般都会想到满眼的高楼大厦。

这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盖起了亿万幢的住宅楼,也出现了许多摩天楼和吸引人眼球的奇异造型的建筑物,这些都是新时代的作品,有的也很精彩。

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呢?②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还由于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

近些年来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

而中国建筑出现伊始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

中国人造房子一开始就是用木结构,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们创建的木屋,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的灾害,□□庇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先民,□丽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证了中国木结构房屋的减震功效。

可是,我们现在都丢弃了,在中国大学里现今学建筑的学生也很少有人去学习和研究木结构的技术了。

③如果说中国的皇家宫殿以及寺庙形式都有些相像,那么,各地的民居则特别丰富多彩。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江南的厅堂以至上海的石库门,它们的平面布局,都是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

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礼仪和会聚的场所,这是阖家团聚的需要。

住房中都有天井,讲究个上有天,下有地,房屋用墙围合起来求得安全,但不能没有天地。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

中国人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四合院相连而成胡同,宅院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库门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

李娟《迅速消失的一切》阅读训练及答案

李娟《迅速消失的一切》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迅速消失的一切李娟为了让羊多吃一点,走远一些,居麻每次放羊总是天黑透了才回来。

等回到家,冻成了一截木头的居麻,一碗接一碗木然地喝茶,半天不吭声。

这一天,尤其地冷,哪怕紧傍着炉火,呼吸间仍是浓重的白气。

后来,这家伙大约缓过来了,突然俯身过来扯着我的外套袖子,开口道:“是新衣服吗?”我说:“不,穿了五年了。

”他便非常吃惊的样子,啧啧不已。

然后他又扯着自己身上半旧的军便装说:“这个嘛,两千,十年的!”——我乍听之下,以为是两千年买的,穿了十年了。

连忙说:“哎呀,穿了十年还这么新啊?质量可真好!”他一愣,生气地说:“哪里的‘十年’,三个月不到!”原来,“两千十年”的意思是“2010年”。

如果只是才穿了三个月的衣服,那看着未免也太旧了……他又指着嫂子的紫红色长大衣——我前两天刚为她奋力洗出来——说:“这个,才穿了一年,还是两百块钱的东西!”我不吭声,我这件棉服才一百多块钱。

当时给嫂子洗大衣时,心里还想:也不知穿了几十年了,脏成这样!却不知道,这衣服那才是第一次下水。

洗出来的那水,跟巧克力浆似的!清第一遍的水像老抽一样,清第二遍的水跟酱油一样。

估计第三遍才能清出生抽来。

但当时已经洗了两个多钟头。

这边,居麻还在愤愤地发牢骚:“一年一件,衣服没有了,两百块!两双鞋子没有了,一百块!里面的,外面的,上面的,下面的,你的,我的!全都没有了,算下来多少钱?!天天放羊,早早地出去,晚晚地回来,结果这个样子!”我不知如何安慰。

想分享几招保护衣服的方法,刚开口又想起这几招只适用于定居的生活——较轻松的、稳定的生活。

但又怎能说大家不爱惜物品呢?衣物总是补了又补,鞋子没有一双不曾打过补丁。

穿坏的衣服就剪开,拼补成大块布料,缝成结实的大包搬家时使用,或给骆驼做外套。

或裁成条儿,编成结实的绳子……总之,一件衣服被淘汰后还要在这个家中存在很长时间,才一点点消散。

连一只喝过饮料后的塑料瓶也舍不得扔掉,不辞辛苦带进了冬窝子,装了这个又装那个。

四年级(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阅读理解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四年级(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阅读理解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阅读理解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价值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儿,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儿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

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儿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

回到院里,男孩儿兴奋地向院长报告。

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儿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

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儿怎么都不卖,竞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男孩儿兴冲冲地捧着这块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

院长望着男孩儿,徐徐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

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1)请写出本文的六要素。

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起因:________经过:________结果:________(2)第2自然段中划线的字“总”与上文哪个词相照应?这个词说明了什么?(3)第5自然段中的“竟”能否去掉?为什么?(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1)有一天;孤儿院;男孩儿、院长;男孩儿总是悲观地问院长他的生命的价值;院长叫男孩儿把一块石头拿到不同的市场上去“卖”,结果石头的价钱越涨越高;男孩儿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2)“总”与“常常”相照应。

男孩儿不|止一次地问,说明他对人生没有信心!(3)不能。

“竞”字突出了石头被传扬成“稀世珍宝”是出人意料的。

(4)就算是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存在的价值。

李娟《森林》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娟《森林》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娟《森林》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7分)森林李娟①我们在森林里循着声音找到一只啄木鸟。

②森林里荡漾的气息是海的气息——亿万支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的平静与沉寂。

我们走在其中,根本是陷在其中,上不见天日,下不辨东西;脚下厚厚的苔藓浓裹的汁水,是这空间中所有透明黏稠的事物一层一层液化下来的沉淀。

我踩上去一脚,瞬间陷入深渊。

③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

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迷路了,我们背靠着一棵巨大的朽木喘息。

然后安静,直到沉静。

森林开始用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

我们站起身继续向前。

忽有遥远的叩门声,如心脏搏动般一声声传来,并且一声声让一切沉下去,寂下去。

我们回头望向那处,仓促间绊了一跤,等踉跄着站起身来,恍恍惚惚什么都乱了——血脉搏动与视线混淆在一起,触觉与味觉难舍难分,疼痛逼入了呼吸。

巨大的孤独从我们的脸庞抚摸到心灵——我看着这森林,惧骇深处全是忧伤。

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痛苦……环顾四周,发现这四下里居然只剩我一人,不知什么时候走散了。

④我大声喊着妈妈。

我的声音四处穿梭,寻找,再空空地回来。

回到我面前问我:“妈妈?”我跑了起来,弓着身子,在枝条下、灌木丛中飞快穿行。

头发和裸露的手臂被挂痛的感觉从远处暧昧不清地传来。

那痛感更像是谁努着嘴唇向脑子里呵气。

我加快了步子。

我已经想象到自己四肢布满伤痕地走出森林的情景——那时阳光普照,我却丢失了我的母亲……我扒开一丛灌木跳下去。

爬起来,一抬头,妈妈正站在不远的空地上,看着我,竖一根食指在唇前。

⑤我们想,这自然界中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力量会比森林更为强大吧?只有森林蕴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只有森林是天地间最饥渴、最庞大的火种。

它在自己的梦中是一片火海,它醒来就灼灼看着在梦中已经被它毁去的世界。

它四季常青,它没有迸出火焰却迸发出簇簇四射的枝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拯救
李娟
视野右边的山谷口三三两两停着一大群马。

此时,马群已经越过沼泽,似乎准备离开,又像在等待什么。

卡西在前面突然停下来,居高临下看了一会儿,回头冲我大喊:“看,马掉进去了!”我低头冲山谷尽头一看,果然,隐约有一匹红马在那里的黑泥浆中激烈地挣扎,已经陷到了大腿处。

我连忙放下冰块,说:“下去看看吧!”
但是卡西不让。

再这么耽搁下去,冰越化越快,多可惜!先背回家再说。

回到家,一个人也没有,妈妈和斯马胡力不知到哪里去了。

把冰块卸进敞口大锡锅里后,我立刻出门去看那匹马,卡西去山梁西边找阿依横别克。

他家是我们在吉尔阿特的唯一的邻居,这一大片牧场上只有阿依横别克和斯马胡力两个男人。

红马已经不能动弹了,浑身泥浆。

看我走近,本能地挣扎了一下。

我拾起石头丢过去,希望它受惊后能一个猛子蹦出来。

但是等我把这一带能搬动的石头全都丢完了也没什么进展。

四周那么地静,明净的天空中有一只鹤平稳缓慢地滑过。

一个人呆在这里,面对陷入绝境的生命,毕竟有些害怕,又过了一会儿我便离开了沼泽。

刚走到山谷口,迎面遇上了卡西,却只有她一个人,手里提着一大卷牛皮绳。

阿依横别克他们都不在家。

卡西在牛皮绳的一端打了绳圈,然后试着甩向沼泽中露出的马头,但她显然没有斯马胡力那样的技术。

甩套没有用,卡西决定亲自下去套。

她卷起裤脚,持着绳子踩进了黑色的沼泽泥浆。

我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一直看到她稳稳当当走到马跟前,才松了口气。

原来沼泽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危险,表层的泥浆在春日的阳光下晒得已经很紧了,加之淤泥中又裹有团团的细草茎。

但因马蹄是尖的,身体又那么重,可能会容易陷下去。

但人的体重轻,脚掌又宽长,如果下陷的话,顶多陷到小腿肚就停止了。

套好绳子后,我们两个岸上岸下地又扯又拽,弄得浑身泥浆。

那马纹丝不动。

我们只好先回家,等男人们回来再说。

两个小时后,太阳完全落山,漫长的黄昏开始了,气温陡然下降。

我穿上了羽绒衣独自走进山谷又去看那马。

冰渣一般寒冷的泥浆使它开始浑身痉挛,圆圆大大的肚皮不停激烈抖动着,我想它身体里的河流已经开始崩溃、泛滥。

糊在它背上的淤泥已经板结成浅色的土块,毛发肮脏。

马群不能继续等待下去,迂回曲折地渐渐走远。

回到家,卡西抬出大锡盆,开始和面,准备晚餐。

我却老惦记着不远处冰冷沼泽里那个正在独自承受不幸的生命,焦虑不已。

那一刻,我为自己的微弱无力而难过
在天色彻底黑透之前,那匹马最终给拖上来了。

那时男人们都回来了,斯马胡力跳下齐腰深的泥水潭,从另一个方向使劲推挤马肚子,阿依横别克在对岸骑在自己的马上拼命挥鞭策马拖拽一一马肚上勒着绳子,绳子另一头套在泥浆里的马脖子上和它翻出泥浆的一条前腿上。

其间粗粗的牛皮绳被拉断了好几次。

当时那马一动也不动,死了一样,侧着脸,一只眼睛整个儿淹没在泥浆中。

突然,绷紧的绳子一松,它明显地被扯着挪动了一下,斯马胡力赶紧往后跳开,那马整个猛地往前一陷,全部扎进了泥水中。

本能让它作出最后的挣扎,它的后腿一脱离结实的泥浆就开始踢蹬不已,仰着脖子,努力想把头伸出水面,但很快整个沉没下去。

我尖叫起来,面对这番情景连连后退。

但大家大笑起来,说:“松了!松了!”阿依横别克更加卖力地抽打自己的座骑,牛皮绳绷得紧紧的。

当时我以为那马肯定会溺死,感觉过了好久好久,马头才重新浮出水面。

两个男人累得筋疲力尽,满脸泥巴。

但仍然不放弃,一边互相取笑着,一边竭尽全力地拯救。

最后马被拖上高高的石岸时跟死了一样,要不是肚子还在起伏的话。

它的肚子被石头和绳索磨得血肉模糊,耳朵也在流血,背上伤痕累累,脖子上的鬃毛被斯马胡力扯掉了好几团。

值得安慰的是,哪怕在那样的时刻,它仍注意到脸庞边扎着一两根纤细的草茎,它努力扭过头侧着脸去啃食。

我连忙从别的地方扯了一小撮绿色植物放到它嘴边,我听说牧人是很忌讳这种拔草行为的,但大家看了都没说什么。

第二天上午,马虚弱地站了起来,浑身是板结的泥块,毛发肮脏而零乱。

我总算舒了一口气。

虽说“一切总会过去”,但“一切”尚远未“过去”的时候,总感觉“一切”永远不会“过去”似的。

再回想起来,自己只会瞎操心!
而卡西呢,一点儿也没见她有过担心的样子,只见她尽可能地想办法营救那马。

后来赶到的斯马胡力和阿依横别克也是一边打打闹闹地开着玩笑,一边竭尽全力地把它拖上岸,从头到尾都无所谓地笑着,好似游戏一般的态度。

节制情感并不是麻木冷漠的事情。

我知道他们不是残忍的人,他们的确没我那么难过、着急,但到头来却远远做得比我多。

只有他们才真正地付出了努力和善意。

卡西和斯马胡力他们是强大又宽容的,他们一开始就知道悲伤徒劳无用,知道叹息无济于事,知道“怜悯”是居高临下的懦弱行为。

他们可能还知道,对于所有将死的事物不能过于惋惜和悲伤,否则这片大地将无法沉静、永不安宁。

(有删改)
注:李娟,汉族,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长在四川。

2007年春天,李娟进到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家,她与扎克拜妈妈、妈妈的儿子斯马胡力和女儿卡西同吃同住同劳动,跟随他们转场放牧3个多月。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一时期的生活。

10.理解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

(4分)
(1)我想它身体里的河流已经开始崩溃、泛滥。

(2分)
(2)它努力扭过头侧着脸去啃食。

(2分)
11.分析文章划直线的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
12.结合原文,分析哈萨克人的性格特点。

(6分)
13.这篇散文意蕴丰富,其主题可作多种解读,请结合文本对主题进行探究。

(6分)
阅读答案:
10.【答案】
(1)河流,指生命力,河流崩溃、泛滥意味着马的生命力已不由它意识控制地溃散、流窜,(1分)“我想”表达了我对濒临绝境生命的担忧和焦虑。

(1分)(2)通过“扭”“侧”“啃”等动作描写刻画出马吃草时的努力和艰辛,(1分)表现了马强烈的求生欲望。

(1分)
11.【答案】第一处写鹤从空中滑过,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冷清,烘托了我独自面对陷入绝境的生命时的害怕心情。

(2分)第二处写太阳完全落山,天色越来越暗,营造了一种冷寂、悲伤的氛围;“气温陡然下降”,烘托出我对红马命运的紧张与担忧。

(2分)
12.【答案】冷静理智。

卡西一开始拒绝去看马,而先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当发现她和“我”根本弄不动马的时候就回家和面准备晚餐,见出人物内心冷静理智,活在当下,不因过多的无用的情感而影响当下的生存。

善良勇敢。

卡西找不到男人帮忙,仍然单身一人踩进沼泽去营救红马,体现出她的善良和勇敢。

乐观强大斯马胡力和阿依横别克尽力营救马匹,却又在这么紧张的时刻能够“大笑”,保持轻松的心情,体现了他们善良而不软弱,强大且有同情心,以及面对死亡的坦然与自在。

宽容。

对我拔草这种牧人忌讳的行为,他们都没有说什么,体现了他们的宽容和善良。

(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
13.【答案】生命的本能促使马儿虽掉落泥沼但仍不停努力想要脱离困境,马儿象征了这片贫瘠却又宽广的荒野之上的永恒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草原上坚韧生命的赞美。

真正的善意从来都是付出,而并非怜悯。

卡西等人以积极主动的实践行动去拯救红马,但不会像我一般身陷悲痛,表达了作者对牧民身上这种强大、坚韧而宽容的生命态度的赞美。

生与死本就是这广袤草原上的自然规律人不必为之深陷悲痛。

卡西等人尽全力拯救红马,
但对将死之物也不过分惋惜悲伤,所以他们从头到尾笑着,看似游戏一般的态度,实际上是面对死亡的坦然和豁达。

(每点二分,需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若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