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思辨——姚士谋 陆大道

合集下载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的几个问题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的几个问题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的几个问题陆大道院士作报告陆大道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权威经济地理学家,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是我国少有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而成的院士。

通过对工业布局影响因素、评价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工业地理理论学的研究、组织和参与了环渤海、东部重点经济带等多项区域发展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区域发展中的结构演变趋势。

近十年来,主持编制了《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进行了系统的跟踪评价和预测建议,发表论文约90篇,专著21本,多次获国家级和中国科学院奖励。

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感谢莱芜市委和人民政府的邀请,也衷心感谢经济日报社的领导做了大量的安排。

我的题目是《关于我国区域发展及城市化的几个问题》,我希望不要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我的汇报内容: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新格局我国区域发展值得注意的倾向大都市经济区我国目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严重倾向我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反思一、我国区域发展新的因素、新的格局,我国区域发展影响因素的变化:传统因素的影响正在下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技术、人才及管理以及反映进入国际经济循环难易程度的区位等,成为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国际化的基本内涵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跨国公司投资的大规模增加,这部分资金的投放区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格局。

与此相适应的是,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

这是国际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向伴随而发展的。

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最具变革力量的其实之一,主要表现:金融资本在全球化的迅速流动;跨国投资的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强化;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的空间重组;国际经济组织影响力的上升等*使区域直接暴露在全球竞争之下,既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对其提出了挑战*要分析全球化下区域发展的有效空间组织方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和正在强烈地导致全球范围和国家层面上的经济空间重组。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
贫乏的大国,如人均耕地,仅有世界的1/5,人均森林资源为1/6,水资源为1/4。中国各项资
源的人均值基本上都位居世界后列,如人均矿产资源居世界第80位,而且贫矿多、富矿少。同
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基数大,城市化比重很低。当前我国的人均GDP仅有1 000
美元左右,而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高达2.5万美元以上。这一切就决定了中国今后城市化
些目标水平值得商榷:¹时间过急促,时间跨度小,从许多条件分析来看,15~20 a内要从目前
的30%、25%的比重提高50%~60%的城市化水平,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从用地、用水、环境、
素质、投资与基础设施综合分析有较大的难度。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从30%提高到
60%的水平,美国工业革命后需要60~70 a,英国要65 a,日本要70 a,德国要75 a。º缺乏科
学合理的综合分析论证,缺乏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和时间上纵向的比较。»没有从投资规模和
投资来源进行分析,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20 a内达到50%,每年要增加1 100万的城镇人口,
建成区每年要扩大1 000 km2左右,建设资金要3 000亿元。各地是否有这个财力,很多省市
缺乏投资来源分析,缺乏科学依据。在编制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时,缺少用技术经济手段与投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2.美国国务院科学基金会东亚事务研究室,华盛顿)
摘 要: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展开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阐述。
指出并纠正了认识上对城市化问题的种种误区。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应该与国情国力、工业化发
展形势相协调,过程应有序、健康。并认为:(1)在相当大一段时期内,中国城市化水平以界定在

城镇化战略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战略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城市 孟菲斯 乌尔 巴比伦 亚历山大 长安 罗马 人口 年代 3 6.5 20 30 40 45 3100B.C 2030B.C 612B.C 320B.C 200B.C 100 340 城市 长安 巴格达 开封 杭州 南京 君士坦丁堡 北京 人口 80 100 44.2 43.2 48.7 70 110 年代 750 775 1102 1348 1358 1650 1800
城镇化战略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史育龙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研究员 二00九年二月
主要内容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二、世界各国城镇化模式与发展规律 三、世界城镇化发展模式对当代中国城镇化的启示 四、中国城镇化战略演变 五、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六、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及其实现途径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一)不同学科对于城镇化概念的理解
五、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城乡和城镇之间发展不协调,城镇布局紊乱。不同规模、类型的城市和 城镇地域空间形式(城镇密集地区、都市区、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 镇等)尚未形成协调互动关系。由于行政壁垒的分割和短期利益驱动, 许多城市各行其是,盲目发展,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城市密集区内许多
城市布局散乱,用地和空间无节制地扩展;城乡布局和建设相互干扰,
五、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土地利用粗放现象普遍 (二)城市建设贪大求快求新求洋
不注重夯实城镇产业基础、人为地大搞“造城运动”,以及开发区设置过多 过滥等问题,导致建设粗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
(三)城市间的结构趋同问题日趋严重
横向联系薄弱,职能分工不明确。中小城市普遍存在城市人口和经济集聚程 度不高、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滞 后、城市功能不健全、城市管理薄弱、环境差等问题,对农村转移人口吸纳 能力不足,难以发挥各级区域中心的作用。小城镇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布局 分散的问题。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新思维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新思维

建立一个具有活力的城市绿化网架与绿色走廊; ⑥ 建立一个具有活力的城市绿化网架与绿色走廊; 在生态环境优美的条件下,在城市建立市民安全、 ⑦ 在生态环境优美的条件下,在城市建立市民安全、 健康的居住、工作与游憩空间, 健康的居住、工作与游憩空间,鼓励社区福利化 的建设; 的建设; ⑧ 讲究生态开发策略,尊重历史,发掘精华,保护 讲究生态开发策略,尊重历史,发掘精华, 有价值的城市断面,丰富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 有价值的城市断面,丰富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 保持并促进文化多样性、民族性地方性, 保持并促进文化多样性、民族性地方性,并将生 态城市的意识贯穿人类住区发展、 态城市的意识贯穿人类住区发展、建设与保护的 各个方面,创造一个新型的、 各个方面,创造一个新型的、现代的生态城市模 式。
4. “经典型”的生态城市开发模式及其科学规 经典型” 经典型 划
• 具有良知的科学家认为:人们向往安全、健康、美丽 具有良知的科学家认为:人们向往安全、健康、 的城市环境(人居) 无论是在功能、 的城市环境(人居)——无论是在功能、财政、社会 无论是在功能 财政、 还是在文化上,人们同样追求包容、平等和公平参与, 还是在文化上,人们同样追求包容、平等和公平参与, 城市的一切财富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应该属于市民。 城市的一切财富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应该属于市民。 • 经典型的生态城市开发模式,颇有传统型的内涵,也 经典型的生态城市开发模式,颇有传统型的内涵, 有当代型的生态开发内容, 有当代型的生态开发内容,传统型的开发保护要继承 优良的民族风格、精品, 优良的民族风格、精品,也要摒弃毫无价值的历史垃 当代型的生态城市,既要有先进性、 圾。当代型的生态城市,既要有先进性、特质性与现 代性开放城市,也要将国外先进的理念、 代性开放城市,也要将国外先进的理念、规划原则与 开发价值结合起来。 开发价值结合起来。

生态文明视阈下城市化进程

生态文明视阈下城市化进程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城市化进程摘要: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业已成为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之一。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如何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进行是一个亟待研讨的话题。

注重城市发展定位,注重改善农民工群体生存环境,注重解决城市居住隔离问题,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化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革新和长足发展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得益于人文主义的复兴在价值观念层面起到的积极的引导作用。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增长,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控制自身和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了人类文明从渔猎文明走向农业文明,进而发展到工业文明。

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生态危机备受世人关注。

同时,也使得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放大到极致就是认为只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其他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的需要,只具有工具价值,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和忽视人类共同利益的人类实践受到广泛质疑,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思。

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工业文明影响下崇尚增长的价值观念,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控制利用的生产方式等等的批判不绝于耳,环境保护运动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尤其是罗马俱乐部的著名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向人们昭示着地球的规模和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社会当前所采用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最终将导致能源和矿产的枯竭,导致全面的崩溃,这一表述振聋发聩。

在我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文明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方兴未艾,生态文明建设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现代地理学家:陆大道人物简介

中国现代地理学家:陆大道人物简介
的发展奠定基础
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
统理论”,为中国可持
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 强调自然地理要素在地域分异中
• 分析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
• 强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
的作用
和组织规律
互关系
• 为中国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
• 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指
• 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
视角和方法


供解决方案
• 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性的思路和方法
陆大道的研究方法论及其特点

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 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揭示地理现象的规律
• 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
• 强调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揭示地理现象的规律
• 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手段
⌛️
采用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
• 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地质实习和地理考察活动
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 获得硕士学位
• 在地理研究所工作期间,开始关注地理学领域的前沿问题
陆大道的学术研究与成就
1990年代,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 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 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978年,提出“地带性理论”
• 强调自然地理要素在地域分异中的作用
• 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年代,开展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 提出“点-轴系统理论”
• 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陆大道在地理学界的影响与地位
01
被誉为“中国地理学的奠基人”
• 在地理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 为中国地理学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_如何走向科学发展之路_陆大道

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_如何走向科学发展之路_陆大道

・1・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任平: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正进入一个新旧观念、新旧道路和新旧模式转换的关键的十字路口,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加以全面反思。

城镇化的问题正在成为影响我国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

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曾指出:未来对世界经济起重大影响的两大因素,就是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和当代中国的城镇化。

数以万亿计的年城镇投资规模,对全国经济GDP 增长贡献率不断攀升,在地方政府年财政税赋来源中占比也越来越大。

的确,当代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使空间生产进入一个超大规模、超常扩张的时代。

20年造城运动中,空间生产速度是超世卓绝的,也是充满盲目、矛盾和冲突的。

一方面,由于受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和集聚、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推动力的三重作用,目前中国正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从1978年到2005年末,城镇化率从22%增长到42.7%,我国城镇化人口从不到2亿迅速增长到7.3亿,城镇化实际建成区面积扩展了10多倍),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07年3月第2期Mar.2007No.2成了一个世界级的、空前的、无与伦比的空间生产规模,表现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基建投资规模、高速膨胀的城市范围、亿万农民工和流动人口,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为推动城市工业化、拉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为顺应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相当可观、十分宏大的空间框架性支撑,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镇化在重组中国经济框架、带来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在重组中国社会结构,使乡村中国逐步变成一个都市中国;也在重构中国政治、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总之,城镇化正在深刻地变革和改造着整个中国。

可以预见,在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虽然发生有所滞后、但是其规模空间巨大的中国“产业革命”和“产业转型”,以及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逐步实现,还将有3~4亿人口进入城市,205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到10亿,一个难以遏制的造城运动将继续强烈地推动我国现行城市体系的巨大惯性发展。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姚士谋1王书国1,2 崔旭1,2(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国许多省市与大城市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理论与实践问题越来越重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学术价值。

本文试图探索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推动城市化的健康成长与稳定发展。

特别是通过国情分析,强调我国必须走资源节约型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实行城乡统筹,并从区域空间角度认识城乡统筹规划的根本问题。

文章结合实际、论证有据,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提出了新的思维,以求在学术花园中百花争艳,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节约型城乡规划,健康城市化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lan in ChinaYao Shimou1Wang Shuguo1,2Cui xu1,2(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2 Graduate School, CAS, Beijing, 100039)Abstract:The plann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application valu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many provinces and metropolitan areas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to be healthy and steady by exploring some problems appearing during China urbanization. Especially by analyzing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resources sav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hould be adopted, and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hould be set up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gional space. New good idea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is promoted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reasonedly in an attempt to make the academic garden more colorful, to promote exchanges to make up for one's deficiency.Keywords: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conomical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healthy urbanization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来的,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江苏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镇化速度如何合理评价?
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向中央政治局讲课时谈到:我国的城镇化 进程在20世纪后20年的基础上仍会以较快速度推进,一年提高0.60.8个百分点是比较正常的,有把握实现的.高于0.8个百分点就是 高速度的,个别年份达到1个百分点是有可能的,连续多年超过1个 百分点是超高速的,有风险的,连续多年的1.44个百分点是有水分 的,是不可能的.这种超速度可能对未来我国的城镇化和"三农" 问题的解决产生误导,以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轻而易举.温总理在 2005年3月全国人大会上强调:我国13亿人口大国,每年新增劳动 力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1400万人,每年进程民工1.2亿人, 还有贫困人口9000多万.因此,要提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实现小 康社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还得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
二,对城镇化过程的科学思维与分析 二,我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 国际经验的比较研究 因为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城市建设与农村改造是一个 西方国家城市建设与农村改造是一个 比较漫长的工业化过程,同时也是资本原始积累, 比较漫长的工业化过程,同时也是资本原始积累,依靠掠 夺殖民地国家人民的财富而起家的.我国的工业化, 夺殖民地国家人民的财富而起家的.我国的工业化,城市 化则主要依靠自力更生. 化则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上述国家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 段,总人口规模小(工业化高潮时他们的人口总 量?……).我国现阶段13亿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 城镇化率所要求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发达国家相应进程中的 要求高出5-10倍.2006年我国人均GDP仅有1350美元,而 欧美发达国家却超过3.4万~4万美元左右.目前我国的国 情国力尚不能承受城镇化急速发展带来的繁重压力!
二,对城镇化过程的科学思维与分析 二,我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4 土地的失控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忧虑
二,对城镇化过程的科学思维与分析 二,我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3 经济发展水平及就业岗位增加不能适应如此冒进式城镇化
全国有110多个资源型城市.这些资源型城市多数是有生命周期 的.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的长期特点之一.2002年初步统计全国有 110个资源型城市,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估计2030年将达到200个左 右.这些资源型城市,大多数在今后某个时期将出现资源枯竭,资 源型城市例如煤都抚顺,阜新,淮北,焦作,淮南等,煤矿开采完 后,面临许多煤矿工人及其家属的安排,产业转型与城市改造问题. 城市规模不仅不可能大幅度扩大,且会逐步缩小,少数还会衰亡. 而人口城镇化过程一般是不能逆转的,工业化,城市化也面临着种 种矛盾.经济全球化作为推动城镇化过程的作用力也将会逐步减弱. 这些年,我国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迅猛,特别是外商投资的大量进 入成为许多地区快速城镇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今后城镇化发展,外 资不可能持续作为主要动力,也就是说,外部市场对于城镇化的作 用会下降.
二,对城镇化过程的科学思维与分析 二,我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3 经济发展水平及就业岗位增加不能适应如此冒进式城镇化
近十年来的"冒进式"城镇化,超出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 产业支撑能力.这是我们特别强调需要规划符合中国特点的城镇化 进程和城镇化率的重要理由之一.由于我国现在处在工业化中期发 . 展阶段,我国目前具有庞大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这些产业还将存在 很长的调整与重构历程.而这些产业的规模近年来经历了持续的大 扩张.依靠这些产业的扩张,来增加吸引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 空间已经不大.也就是说,我国城镇化进程需要与产业结构及其转 型的进程相适应.近年来,城镇化发展和就业人口的增加越来越依 赖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人口基数特别大,平均每年一个百 分点的城镇化率增长,就业岗位就要求增加800-1000万.第三产 业的发展空间也无法持续提供这个就业岗位规模的大部分.
100% 80% 60% 40% 20% 0% 1980 1985 1990 1998 2004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占城市全部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群》(第三版),姚士谋 资料来源: 中国城市群》 第三版),姚士谋 ),
一,江苏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镇化速度如何合理评价? 我国城镇化率从20%到40%只用了22年,这个过程比 发达国家平均快了一倍多.我们可以回顾50多年的发展历 史:1949---1957期间年均增长 0.6 个百分点,应视为正常 城市化.1958---1960期间年均增长 1.45个百分点,属过度 城市化阶段.1961---1963 年间,城镇化为负增长.1964--1978期间属停滞阶段.1979---1995期间年均增长 0.63 个 百分点,也视为正常城市化阶段.但是,1995-2005期间, 全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达到1.4个百分点.从我国历年城 镇化发展趋势图看,这个速度正好是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 的速度.
一,我国城镇化速度如何合理评价? 2004年底全国有设市城市660多座,其中特大城市 约50座,大城市60多座,中小城市500多座.全国有建 制镇20600多个.城镇人口从1949年的5000万,已经发 展到2005年的5.62亿,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3%.长期以 来,人们有一个主导思想,即我国"工业化超过了城镇 化,城镇化滞后了",我国 "农村人口太多,需要尽 快解决城乡不合理的二元结构问题."这两点,都要求 我国实行"快速城镇化" .各地区纷纷提出高指标的 城镇化率作为政绩目标,并彼此攀比,形成了竞赛之势. 到底如何看待这些年的城镇化进程?
我国城市化水平及发展阶段的波动性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历程曲线(1949-2005)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历程曲线(1949-2005)
一,江苏城镇发展Βιβλιοθήκη 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镇化速度如何合理评价?
2005年我国43%的城镇化率是"虚假"的.因为,其中包括 了1.3亿"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属,这些人与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还 有相当大的差别.主要问题出在"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太快,农民 的土地被城镇化了,而农民及其家属却未被城镇化.公安部,建设 部,民政部将农民工进城打工,居住半年以上的均算作城镇人口. 因此,2005年全国城镇人口总数达到5.62亿人.实际上,农民工和 他们的家属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是很差的,缺乏城市生活的水准. 怎么能算入城镇人口呢?近年来,全国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年均增长达25%."如此快速增加的投入主要用于"土地城镇化". 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加大了解决"三农"问 题的难度,青年农民长期在外打工,不安心于农村工作,影响到农 业生产率的提高.
一,江苏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镇化速度如何合理评价? 43%的城镇化率还包括了一些城镇通过行政区划调整, 扩大辖区面积而带来的结果.但这些"城镇区域"的产业 结构并未转型,缺乏产业支撑力,也基本上没有城镇的基 础设施供应,实际上仍然是农村. 我国虚高的城镇化速度和城镇化率,有很突出的人为 拉动的因素.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国情,脱离了客观规律. 拉丁美洲过度城市化,因为出现了众多的贫民窟.我国虽 然没有很多贫民窟,但是1.3亿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属没有 被城镇化,他们也是属于常住户口.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 条件及何尝不是一种过度城镇化!
二,对城镇化过程的科学思维与分析 二,我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2 快速城镇化对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快速城镇化对资源, 许多城市的河流不能提供饮用水,甚至连一般用水 都不合格.全国污水处理率只有36%.全国垃圾堆放累积 总量已高达70亿吨,占地5亿多平方米.其中,全国城市 年产生活垃圾1.5亿吨,每年以8-10%速度增长;有200个 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在50%的垃圾处理率中只有10 %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引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近十年来,各级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包括供排水, 环保等)的投资逐年增加,缺口并没有相应缩小.这也从 一个角度说明,我国城镇化的速度过快,背离了循序渐进 的原则.
二,对城镇化过程的科学思维与分析 二,我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2 快速城镇化对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快速城镇化对资源, 近年来,我国众多的城镇化地区资源,生态和环境状 况严重恶化.自然环境基础不能支撑这种"急速城镇化" 和空间蔓延式大扩张.城市,要求大规模电力和优质能源 供应和大型集中型的水源供应.目前我国每生产一万元的 GDP其能耗,水耗,与地耗都比发达国家高出10~12倍, 同时城市的人均耗能,人均用水以及集中产生的垃圾量要 比农村大的多.2003年,全国70%城镇缺水(资源性缺水 和水质性缺水);90%的城镇水域和65%的饮用水源受到 不同程度的污染,50%重点城镇集中饮用水源不符合取水 标准;我国年排放污水总量近600亿吨,90%的城市沿河 水域遭到污染.
然而,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 正常的城镇化发展轨道.在进程上属于"急速城镇化",表现为 人口城市化虚高;在空间上建设布局出现无序乃至失控.耕地, 水资源等重要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出现了巨大的浪费.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和国务院三令五申制止若干严重倾向之后,一些行为和问题还在 继续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占地,毁地的现象让人触目惊心!为此, 我们在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编写了这份报告.建议采取 严格而多方面的综合措施,遏制"冒进式"城镇化和空间失控的 严重趋势.使我国城镇化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走一条资源 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即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 化"的道路.
二,对城镇化过程的科学思维与分析 二,我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 国际经验的比较研究 我们在评价拉丁美洲工业化和城镇化时,总是认为他 们属于过度城市化,因为在他们那里形成了太多的贫民窟. 而我们没有大面积贫民窟.但是,我国1.3亿农民工和他 们的家属没有被城镇化,他们也是属于常住户口!这何尝 不是一种过度城镇化!?正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太多" 从产业支撑,产业发展以及土地,能源和水源供应以及环 境设施的建设能力看,我们很难想象,15年后当我国的人 口达到15-16亿时能够有10亿人口住居在城市里.即使能 够实现这样的目标,城镇化率也还比发达国家目前低十多 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