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真相。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1. 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对课文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课文的学习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明确程度、论据的合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等。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⑴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⑴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⑴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

3、德育目标: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以及体会作者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3. 深入分析信中表达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信件内容概述通过阅读信件,了解作者林则徐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和立场,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2 信件结构分析分析信件的开头、结尾、主体部分的构成,以及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和抒情等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

2.3 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讲解信件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结尾敬语等,使学生掌握信件的基本写作规范。

3.2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信件中作者运用的事实、论证、抒情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课堂实践4.1 仿写练习以林则徐的信件为模板,让学生写一封给当时中国政府或民众的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抗议。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信件,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件的格式和写作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其他文献,深入了解历史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课文解析进阶6.1 信件深层含义探讨通过深入分析信件,挖掘作者林则徐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于国际关系和战争态度的独到见解。

6.2 历史背景补充进一步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战争起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信件中提及的历史事件。

6.3 文化差异分析探讨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当时的中外交流和理解,从而加深对信件内容的理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2.分析雨果在信中的论证方法及其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雨果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这封信的写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吗?这封信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这封信?2.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文本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简要概括这封信的主要内容,雨果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3.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雨果在信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讽刺等。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雨果在信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对表达他的观点有何作用?4.语言特色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雨果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幽默等。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雨果在信中的语言特色,并分析其效果。

5.感受正义感与尊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雨果在信中是如何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的?这体现了他的哪种品质?6.小组讨论雨果在信中的观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和文化?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读后感,要求结合雨果的观点进行分析。

四、教学反思1.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2.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正义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2、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二)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态度和感情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法国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

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_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左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三)书信格式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字词赃(zāng)物箱箧(qi )制裁(c i)给(jǐ)予恍(huǎng)若琉(li )璃(l )珐(f )琅(l ng)眼花缭(li o)乱惊骇(h i)晨曦(xī)瞥(piē)见劫(ji )掠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明确:奇迹2、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明确: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成就。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点。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导入: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1.2.2 信件阅读: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2.3 信件分析:分析信件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2.4 相关知识拓展:介绍其他历史事件和相关文献,拓宽学生视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信件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点2.1.2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2.1.3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2.2 教学难点2.2.1 信件中一些专业术语和难句的理解2.2.2 对历史事件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深入理解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课堂导入3.1.1 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1.2 提问: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

3.2 信件阅读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2.2 教师提问:信件的格式有哪些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3 信件分析3.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4 相关知识拓展3.4.1 教师介绍其他历史事件和相关文献,拓宽学生视野。

3.4.2 学生自主阅读拓展材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第四章:作业布置与评价4.1 作业布置4.1.1 让学生根据信件的格式,写一封给朋友的信件。

4.2 评价方式4.2.1 对学生的信件写作进行评价,关注语言表达和格式规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_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_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

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

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掌握信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口头表达和辩论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多元性,培养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尊重。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信件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信件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

3. 信件内容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价值观和立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件的背景和意义。

2. 信件结构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信件的结构,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3. 信件内容解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并进行小组分享。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信件分析:评估学生在信件分析和论点阐述方面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表达。

五、教学资源1. 信件文本:提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历史背景资料:提供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资料,供学生参考。

3. 案例分析资料:提供相关历史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

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

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难点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学过之后,相信大家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2.知识链接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

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风景。

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惊骇.(hài)瞥.(piē)见箱箧.(qiè)赃.(zāng)物制裁.(cái)给.(jǐ)予恍.(huǎng)若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晨曦.(xī)劫.(jié)掠(2)词语释义丰功伟绩:丰硕的功劳,伟大的成绩富丽堂皇:形容建筑十分富丽华贵。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箧:小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惊骇:惊慌害怕。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不留下。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答案示例: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写信缘由。

第二部分(2—9)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作者通过对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的尽情渲染、赞扬,激发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好遐思和幻想。

然后,强烈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把他们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强盗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2—3)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丰富奇妙的想象,恰当妥帖的对比,华丽优美的辞藻来赞美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的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并告诉人们,圆明园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第二层次(4—9)作者站在捍卫人类文明、捍卫卓越艺术的高度,以犀利的言辞,调侃的语气,辛辣的讥讽,愤怒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答案示例:(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2)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请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答案示例: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重。

(二)研读分析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答案示例: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突破重难(1)雨果通过哪些语句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使用这种语言有何作用?答案示例:通过反语来谴责。

词语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等。

句子如“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反语的作用是讽刺,表现了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2)请通过课文品析雨果的人格魅力。

答案示例: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雨果勇揭真想,何等良知!(3)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案示例: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2.写法探究除了巧用反语外,这篇文章还有怎样的写作特色?答案示例:1.铺陈手法的运用。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一开始,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看法,作者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地显现于世人眼前。

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

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

2.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

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作者将额尔金父子对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

文章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3.品味赏析揣摩以下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5)这是文明..所干的事情。

..对野蛮(注意品味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答案示例:第1句,“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

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

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第3句,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

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第4句,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第5句,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第6句,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

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二、课堂小结中国晚清政府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才会有圆明园的悲剧。

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

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一雪前耻,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三、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