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恶性肿瘤

合集下载

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

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

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不久前,我院肿瘤科收治了一例晚期肺癌患者。

该患者历经了放疗和多程化疗后,仍然出现双肺多发转移、脑转移及全身骨转移,血三系降低,已经不能耐受放化疗。

在传统的观念中,患者可能只有在不多的时日中走向生命的终点。

医生建议患者进行靶向治疗,一月后患者脑转移灶几乎消失、肺转移病灶也大大好转,骨也不痛了,患者已如常人般生活―――这有点难以置信,但这是事实。

靶向治疗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肿瘤治疗模式。

近几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惊人,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过分,从事肿瘤研究的临床医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消化这些知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病人,为病人带来最好的治疗。

毫无疑问,靶向治疗是当今肿瘤治疗领域的最热点。

所谓“靶向治疗”,通俗地讲,就是有针对性的瞄准一个靶位,这个靶位可能是某种癌细胞,或者是针对癌细胞的某一个蛋白、某一个分子进行治疗。

有点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精确打击。

这样可以实现多年以来的一个梦想:针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只攻击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影响非常小,使得疗效增加、副作用减少。

1997年11月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美罗华用于治疗某些恶性淋巴瘤,真正揭开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序幕。

到目前为止,出现了大批针对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如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埃罗替尼;治疗淋巴瘤的利妥昔单抗;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伊马替尼;治疗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治疗结肠癌、头颈部肿瘤的西妥昔单抗;治疗肝癌肾癌的索拉菲尼等等。

分子靶向治疗带来的疗效之好,药物研究的速度之快都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也逐渐改变了之前肿瘤治疗模式,肿瘤治疗逐步进入了分子基因治疗模式时代,为临床上一批依靠现有手段束手无策的病人提供了希望。

但我们也应看到,目前靶向治疗药物个体治疗差异很大,相当部分患者完全无效,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其远期疗效也并不理想。

而且大部分药物由国外大医药公司控制,其每月少则万元,多达十万元的昂贵费用,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承受。

恶性肿瘤的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策略

恶性肿瘤的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策略

恶性肿瘤的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策略恶性肿瘤是世界范围内引起许多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良性肿瘤不同,恶性肿瘤具有生长快速、侵袭性强以及转移能力高等特点。

过去几十年来,对于恶性肿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的发病机制、肿瘤的分期诊断以及传统的放化疗方法上。

然而,这些传统治疗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副作用大、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科学家们转而研究恶性肿瘤的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策略,以期能够更精确地治疗这一疾病。

一、基因突变与恶性肿瘤基因突变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人体细胞中,基因突变可引起细胞的DNA序列发生改变,导致蛋白质合成出现错误或者缺失,进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凋亡等功能,最终导致肿瘤的形成。

此外,基因突变还可能调节肿瘤细胞的代谢途径、增加DNA的异常复制等。

多种类型的基因突变都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如细胞生长调控基因的突变、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突变、DNA修复基因的突变等。

二、靶向治疗策略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肿瘤细胞特定的基因改变或调控失常,以针对这些改变开发的药物治疗方式。

相比传统的放化疗方法,靶向治疗更具个体化和精准性。

根据肿瘤细胞的具体基因突变类型,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系列的靶向药物,用于针对特定突变的肿瘤细胞进行治疗。

靶向治疗的策略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异常激活的信号通路。

一些肿瘤细胞在发生基因突变后,会导致某些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从而促进了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靶向治疗通过特定药物抑制这些异常激活的信号通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除了信号通路抑制,靶向治疗还包括其他策略,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恢复和增强身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细胞的能力。

这种治疗方法利用了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逃避机制,从而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三、临床应用与进展随着对肿瘤基因突变和靶向治疗策略的不断研究,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其中,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抑制剂以及BRAF(B-Raf激酶)抑制剂等已经在一些肿瘤类型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靶向治疗恶性肿瘤

靶向治疗恶性肿瘤

靶向治疗恶性肿瘤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分化、凋亡的新途径,将成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最有前途的治疗手段之一。

针对致病基因产物相应治疗方案大的靶向治疗思路。

这种新型治疗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小,从疾病的致病机制直接切入,使缓解率提高,患者生存几率延长。

化学治疗目前还是恶性肿瘤治疗的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它解决了不少病人的治疗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治疗的不良反应,在某些程度上我们只能根据大组临床研究的综合结果来给患者制定化学方案,准确性并不是特别强,会有一些患者接受没有必要的治疗。

靶向治疗恶性肿瘤所谓靶向治疗是指根据肿瘤的不同的特异性位点,抗肿瘤药物靶向性地与其发生作用从而杀死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组织影响较小。

这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模式。

我们国内的主要肿瘤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均能对乳腺癌的一些靶点,比如ER/PR、HER2受体、TP/DPD酶等进行检测,并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

这样的治疗比较个性化,效果通常令人满意。

而且由于新一代药物的不断出现,在有效治疗的同时,对病人的不良反应也得到巨大改善。

靶向治疗选择性用药靶向治疗是基于患者的基因或者受体的表达来选择性用药,最大的区别就是选择性更强,所以疗效更好,而毒性会更低。

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会改变我们临床治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但现在几乎所有的分子靶向药物都要基于在标准的化疗基础上或者在化疗后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所以它的问世是在化疗的基础上提高疗效,而不是代替传统的化疗。

精确靶向放射治疗可以治愈恶性肿瘤一项正在进行中的临床实验首次发表报告显示,精确靶向放射治疗可以治愈已有部分器官转移的恶性肿瘤。

该报告已经发表在2008年8月15日出版的《临床癌症研究》杂志上。

在该报告中,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们表示,靶向放射治疗可以彻底消除21%的已有5处或以下转移灶的癌症患者的所有症状和体征。

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放射与细胞肿瘤学教授、该研究的领导者之一Ralph Weichselbaum博士表示,“此项实验表明,癌症患者即使其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以传统疗法进行治疗或传统治疗方法失败,其仍然有其它的治疗选择。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与创新应用前景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与创新应用前景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与创新应用前景恶性肿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头号健康威胁之一。

为了有效地对抗恶性肿瘤,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创新的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作为一种细胞分子水平的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创新应用前景。

一、背景恶性肿瘤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化疗和放疗常常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寻找切实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药物发现2.1 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靶向治疗是通过作用于特定的分子靶点,来抑制肿瘤发展的策略。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靶向治疗在选择性和精确性方面更具优势,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2.2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研发进展随着对恶性肿瘤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新药物被开发出来。

这些新药物具有特定的分子靶点,并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例如,针对HER2基因突变的恶性肿瘤,靶向药物三嗪胺酮和曲妥珠单抗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三、靶向治疗的应用前景3.1 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个体化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蛋白质表达情况进行选择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3.2 联合治疗策略的开创恶性肿瘤的复杂性使得单一的治疗手段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多以特定的分子靶点为作用对象,因此在联合治疗中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实现多方位的肿瘤抑制。

3.3 靶向治疗的免疫调节作用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在调节肿瘤免疫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靶向肿瘤细胞的分子靶点,新药物可以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加强对肿瘤的攻击。

四、总结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而靶向治疗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药物的发现和创新应用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加个体化、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恶性肿瘤治疗中靶向治疗的应用

恶性肿瘤治疗中靶向治疗的应用

恶性肿瘤治疗中靶向治疗的应用恶性肿瘤是导致世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从过去的化疗、放疗到现在的免疫治疗,癌症治疗一直在不断进步。

近年来,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的癌症治疗方法,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靶向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一、靶向治疗的概念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生物学特征的癌症治疗方法,它利用分子靶点特异性作用,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

靶向治疗的理念是针对恶性肿瘤所特有的分子靶点,干扰或抑制其异常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靶向治疗优点在于针对恶性肿瘤的分子特异性,因此其对正常组织的损害相对较小,副作用少,且能够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靶向治疗的分类靶向治疗根据其作用方式和靶点,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抗血管生成治疗(ANGT)抑制血管生成,因为新生血管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长和营养依赖物,固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有效地减缓肿瘤的发展;赫赛汀治疗(EGFR)干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针对鳞状细胞癌,乳腺癌等结构类似癌细胞的治疗方案;激动剂治疗(TKI)干扰酪氨酸激酶活性,是治疗某些白血病和胃肠道肿瘤的新兴疗法;赛格恩治疗(HER2)干扰Her2/neu的生长,是治疗乳腺癌等HER2过表达的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案。

三、靶向治疗的应用针对某些癌症病种,如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等,多年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对完整的治疗体系,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以及激素治疗,而靶向治疗则是这些治疗体系之外的一种补充。

通过对肿瘤分子靶点的治疗,靶向治疗大幅提高了治疗效果,并且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靶向治疗大幅提高了年轻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已有多项临床试验证明,靶向治疗显著提高了某些癌症的生存率,让一些被认为不治之症的患者有了重新生存的机会。

四、发展趋势靶向治疗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其主要应用于疗效不佳的或不能接受传统治疗的患者。

近年来,随着癌症分子诊断技术的进展和靶向治疗的发展,肿瘤的分子靶点越来越多,新的靶向药物也相继研制上市,靶向治疗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发现与开发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发现与开发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发现与开发恶性肿瘤是指种类复杂、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等针对肿瘤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作用,往往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损害,且易发生耐药性。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靶向治疗,寻找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新药物。

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异性,通过针对特定的致癌基因、信号传导途径或肿瘤相关细胞靶标,以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治疗策略。

这种治疗方式具有高效性、低毒性、低副作用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研究和治疗。

新药发现与开发是实现靶向治疗的基础。

一个成功的靶向药物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来确认其致癌基因或肿瘤相关靶标,发现有效的抑制剂,并开发出合适的剂型和给药方式。

首先,研究人员需要选取合适的靶标。

这些靶标应具有与肿瘤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分子特性,如过度表达、突变或特定信号通路的激活等。

通过分析肿瘤组织样本或体液标本中的基因、蛋白质或代谢物的差异,可以筛选出潜在的靶标。

其次,为了发现合适的抑制剂,研究人员可以采用多种策略,如高通量筛选、先导化合物优化等。

高通量筛选通过快速测试大量化合物,以寻找能够特异性结合并抑制靶标的候选药物。

而先导化合物优化则通过对已有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和性质进行调整,以提高其靶向性和药物样性,并减少不良反应。

在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的开发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物稳定性、给药途径的选择等因素。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这些因素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活性和毒性。

药物稳定性则关系到药物在存储和使用中的稳定性,以及其在体内的降解速率。

给药途径的选择则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性质、患者的接受能力和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因素。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发现与开发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寻找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合适靶标,发现有效的抑制剂,并开发出合适的剂型和给药方式,可以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内容参考)

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内容参考)

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摘要】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在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的)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

分子靶向药物以某些肿瘤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特异性表达的分子为作用靶点,从而能够更加特异性地作用于特定肿瘤细胞,阻断其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控制肿瘤之目的。

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迅速发展使其高选择性和非细胞毒性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用于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分类及其临床研究状况做一综述。

关键词:【关键词】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对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化疗和放疗仍然是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法,尽管随着新一代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吉西他宾的应用,患者的生存获得一定益处,但大多数癌症患者的预后仍较差。

研究人员一直在试图寻找新的药物以杀灭肿瘤细胞并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新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数量不断增加并进入临床领域,在肿瘤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使肿瘤个体化治疗前进了一大步。

这些新药物与传统治疗方法的结合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显著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常用的治疗靶点有:细胞受体、信号传导和抗血管生成等[2]。

本文综述针对这些靶点的几类主要分子靶向药物。

1单抗类药物: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设计的一种治疗方法。

肿瘤细胞表面有一些特异的肿瘤抗原可供利用作为单克隆抗体攻击的靶点[3]。

当前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该治疗方法利用某种生物制剂,通过载体注入局部或全身给药进入人体后,在体内选择性地对表达某种基因蛋白的癌细胞起着“对号入座”的杀灭作用,可减少正常组织与细胞的毒副作用。

1.1 曲妥珠单抗Herceptin(Trastuzumab,贺赛汀):是一种针对HER-2/neu原癌基因产物的人/鼠嵌合单抗,能特异地作用于HER-2受体过度表达的乳腺癌细胞。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分子基础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分子基础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分子基础恶性肿瘤是目前医学难以治愈的疾病之一,治愈率极低,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但普遍有着治疗效果差、耐受性差、不可逆性损伤等问题。

而近年来,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靶向治疗的核心是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具有特异性的分子目标,通过特异性作用使得实施治疗的药物定位到能够抑制恶性肿瘤生长繁殖的靶标上,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

因此,靶向治疗需要有特异性的分子靶标。

1. 分子靶标的种类根据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进程的分子机制的不同,可分为细胞膜、内质网、核、胞浆、胞外经典Toll样受体(TLR),以及microRNA(miRNA)等分子靶标。

细胞膜性靶标如棕榈酰转移酶(PAT)等,内质网靶标如巨噬细胞突触蛋白(PSD)等,核靶标如DNA甲基化酶(DNMT)等,胞浆靶标如蛋白酶、酰化酶等,胞外经典Toll样受体(TLR)靶标如TLR3、TLR7等,以及microRNA(miRNA)靶标等,这些靶标的选择与治疗效果直接相关。

2. 分子靶向治疗的技术原理靶向治疗的核心在于寻找特异性靶标,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表观基因组学、基因芯片等手段筛选和鉴定。

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基因芯片,其通过人群基因检测,获取肿瘤对于治疗药物的敏感度,在发病早期进行投药使得治愈率大大提高。

于此同时,针对靶标的药物,包括抗体、小分子药物、修饰核酸等,是靶向治疗的重要工具。

对于恶性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来说,不仅要具有高效能的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还要尽量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3. 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前景靶向药物是未来医药发展的趋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尤其是对于难以治愈的恶性肿瘤来说,以往治疗方式往往只是控制肿瘤,而靶向治疗通过针对特异性的靶标,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明显提高治疗成功的概率。

同时,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精准医学的出现,靶向治疗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靶向治疗恶性肿瘤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分化、凋亡的新途径,将成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最有前途的治疗手段之一。

针对致病基因产物相应治疗方案大的靶向治疗思路。

这种新型治疗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小,从疾病的致病机制直接切入,使缓解率提高,患者生存几率延长。

化学治疗目前还是恶性肿瘤治疗的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它解决了不少病人的治疗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治疗的不良反应,在某些程度上我们只能根据大组临床研究的综合结果来给患者制定化学方案,准确性并不是特别强,会有一些患者接受没有必要的治疗。

靶向治疗恶性肿瘤所谓靶向治疗是指根据肿瘤的不同的特异性位点,抗肿瘤药物靶向性地与其发生作用从而杀死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组织影响较小。

这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模式。

我们国内的主要肿瘤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均能对乳腺癌的一些靶点,比如ER/PR、HER2受体、TP/DPD酶等进行检测,并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

这样的治疗比较个性化,效果通常令人满意。

而且由于新一代药物的不断出现,在有效治疗的同时,对病人的不良反应也得到巨大改善。

靶向治疗选择性用药靶向治疗是基于患者的基因或者受体的表达来选择性用药,最大的区别就是选择性更强,所以疗效更好,而毒性会更低。

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会改变我们临床治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但现在几乎所有的分子靶向药物都要基于在标准的化疗基础上或者在化疗后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所以它的问世是在化疗的基础上提高疗效,而不是代替传统的化疗。

精确靶向放射治疗可以治愈恶性肿瘤一项正在进行中的临床实验首次发表报告显示,精确靶向放射治疗可以治愈已有部分器官转移的恶性肿瘤。

该报告已经发表在2008年8月15日出版的《临床癌症研究》杂志上。

在该报告中,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们表示,靶向放射治疗可以彻底消除21%的已有5处或以下转移灶的癌症患者的所有症状和体征。

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放射与细胞肿瘤学教授、该研究的领导者之一Ralph Weichselbaum博士表示,“此项实验表明,癌症患者即使其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以传统疗法进行治疗或传统治疗方法失败,其仍然有其它的治疗选择。

我们的实验结果十分令人鼓舞,一些IV期恶性肿瘤(肿瘤已有远处转移者)患者通过治疗病情得到了长期缓解。

”1994年,Weichselbaum及其同事Samuel Hellman提出一项理论,即在癌症完全未转移阶段与癌症已发生广泛转移阶段之间存在一种中间状态。

他们称该状态为“未广泛转移状态(oligometastases)”,即癌症仅仅转移至了有限的几处器官。

在某些情况下,外科手术即可成功切除未广泛转移的癌症病灶——即通过手术切除原发病灶以及不多的几处转移灶以达到疾病长期缓解的目的。

然而,并非所有癌症患者都适合于手术治疗。

肿瘤检测和精确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新进展已使对多处肿瘤病灶进行同步放疗成为可能。

因此,在2004年,Weichselbaum组织了一项临床实验来检测局部放射治疗控制有限的几处同源的恶性肿瘤灶的能力,该课题在2005年后开始由其同事、芝加哥大学放射肿瘤学副教授Joseph Salama博士来接手。

有1到5处远处转移灶、每处转移灶直径不超过10cm的IV期癌症患者,不论其是在等待接受化疗还是已经接受过化疗,都可参与该项研究。

每一位参与研究的病人其体内每一个转移灶都接受了3次精确靶向放射治疗,每次治疗相隔至少两天。

整个治疗过程通常在一周内完成。

起初参与该研究的病人接受的放疗剂量较低。

当研究者发现治疗副作用很少之时,便开始对随后参与研究的各组患者逐渐增加放射剂量。

“之前的研究确定了某一器官能承受的最大放疗剂量。

”该研究领导人Salama表示,“但是这一技术还未经测试证明是否能够应用在多器官同步放射治疗中。

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剂量逐步增加’的实验来确定最合适的剂量,即最初采用较低的剂量,而后对随后参与研究的各组病人逐步提高剂量。

”从2004年11月到2008年2月,共携带56个癌性病灶的29名患者分别参与了该项实验。

在29名患者中,24名患者在经历了第一轮或以上的系统化疗后症状有所改善,而有5名患者则未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29名患者中的6名在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了长期缓解,在接受治疗后15个月内没有检测到病情复发的迹象。

而其中许多病人体内的至少一个肿瘤病灶通过治疗得到了完全缓解。

56个病灶中的31个(55%)在治疗后彻底消失;其中2个病灶(4%)得到了部分缓解,即肿瘤体积缩小了30%以上;只有3个病灶(5%)在对治疗无反应,并在治疗期间仍继续生长,体积增加了20%以上。

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肿瘤的治疗效果也变得更加。

在给予24Gy 照射剂量的31个肿瘤中有39%达到了肿瘤控制标准,即肿瘤完全消失或体积减小;在给予30Gy照射剂量的19个肿瘤中,该比例则上升到了79%; 在给予36Gy剂量的6个肿瘤中,该比例则高达83%。

“这一现象表明初始剂量过低了。

” Salama表示。

“我们已经观察到,提高放射剂量后,治疗反应更佳,而副作用则并无增加。

”举例来讲,乳腺癌患者的典型总治疗剂量范围是在50到60Gy之间,一般分为20-30次进行。

但是从该实验来看,治疗的趋势是在总治疗剂量固定的情况下,在每次的治疗中给予更大的剂量。

作者在报告中写道,患者对治疗是基本可以耐受的。

虽然所有患者都会有一些疲乏感,但治疗只对少数患者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

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包括:一位腹部肿瘤患者发生严重呕吐以致需住院治疗;一位肺癌患者产生剧烈咳嗽症状;一位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三个月发生胃肠道出血,以致需要输血和激光止血治疗。

这项治疗的关键在于对患者的小心选择——要选择体内肿瘤数量适当的患者,而不是癌症已经广泛转移的或多个肿瘤都体积过小而难于检测的患者。

研究者指出,目前还未找到能够区分已经广泛转移的癌症和未广泛转移癌症的基因特征,这一课题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到目前为止,29位病人中只有5位其体内肿瘤多于5处。

研究者表示,该治疗技术也可应用于一些化疗后的病人——当经过化疗后,病人体内绝大多数较小的肿瘤已经被摧毁,只有较大的肿瘤仍残留在体内的情况下。

该实验目前仍在进行中。

“我们现在大约有50名病人参与实验,” Weichselbaum表示,“他们其中有一些人一直处于疾病完全缓解的状态中,其中1名病人经治疗后病情完全缓解已经3年。

” 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的进展目前,国内多家医疗单位安装了16层或64层CT、双源CT、装备16层或64层CT的PET/CT;1.5T MRI在国内已经普及,3.0T MRI 也安装了多台;开放式MRI介入治疗设备在少数单位已经进入临床使用;超声波检查设备也有了新的进展,具有代表性的纳米级造影剂液态氟烷纳米粒/乳剂比微泡类造影剂存在独特优势,超越了微泡类造影剂仅能发生血池内显像的局限性,使血管外靶组织显像成为可能,也为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力地推动了超声分子显像与靶向治疗向血管外领域拓展。

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快速成像、多层面重建、形态和功能成像成为可能,能够及早发现存活病灶,不但使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更为准确,而且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引导手段,也使得操作更安全,疗效更高。

实验室检查技术如化学发光法检测肿瘤标志物更敏感,更微量,使得肿瘤疗效的监测更容易。

肿瘤基因或表达产物的检测使得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的合理应用成为可能,如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her-2阳性患者,使用赫赛丁治疗的效果更好;免疫组化或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20阳性,使得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毒副作用小于传统的化疗方案,疗效提高,生存期延长。

除了常规的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外,针对肿瘤在器官组织、分子水平的靶点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靶向治疗技术进行靶点治疗。

局部的病灶靶点可以用局部靶向消融治疗、靶向放射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靶向内照射治疗、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局部药物注射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是针对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分子,作用于促进肿瘤生长、存活的特异性细胞受体、信号传导等通道,新生血管形成和细胞周期的调节,实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促进凋亡的抗肿瘤作用。

与传统细胞毒化疗不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并且毒性明显减少,开创了肿瘤化疗的新领域。

针对器官、分子水平肿瘤靶向治疗技术,以及靶向载体药物技术研究的进展,我国目前在基础和临床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

器官水平实体瘤靶向治疗技术进展1. 氩氦超导手术治疗系统(cryocareTM targeted cryoablation therapy,又称氩氦刀)氩氦刀是一种适应证甚广的消融治疗技术,自1998年以来,美国已有100多家医院,中国有80余家单位装备了氩氦刀设备,它可对多种肿瘤施行精确冷冻切除,并且在肝癌、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肾肿瘤、乳腺癌等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手术中冷冻适用于几乎所有实质性肿瘤,与射频等其他消融方法不同,氩氦刀冷冻既能治疗小肿瘤,也能治疗体积较大的(直径大于5cm)、数目较多的肿瘤;由于血管内血流的释热作用,冷冻不易引起大血管损伤,以至于也可以治疗大血管附近的,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

据2007年11月第14届世界冷冻治疗大会统计,中国使用美国CryocareTM氩氦刀冷冻治疗的肿瘤例数已达11000例,其中完成500例以上的单位有10余家,部分医院已经达4000例,病种30余种,中国是全世界治疗肝癌和肺癌最多的国家。

由于各种靶向消融技术的特点不同,对于具体病例的治疗技术选择可能会有所不同。

国内张克勤博士[4]比较了氩氦刀冷冻消融和射频(RFA)、微波(MCT)热凝固治疗兔VX2肝癌的对比研究,三种微创治疗在消融兔VX2肝癌中,无论是在消融靶区面积和横径方面、消融靶区肿瘤完全消融率方面,还是在消融靶区肿瘤细胞残留率方面和消融靶区中肿瘤细胞完全坏死率方面,氩氦刀冷冻均优于RFA和MCT,而RFA和MCT效果相当。

另外,RFA和MCT的“煮沸效应”造成的肿瘤种植播散是临床无法克服的问题,所有这些方面提示氩氦刀冷冻在治疗兔VX2肝癌中的临床疗效可能优于RFA和MCT。

临床治疗证实,氩氦刀局部消融与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介入治疗等综合治疗相结合,疗效优于单一治疗,1~2年生存率显著提高,其远期疗效依赖于综合治疗措施的选择。

当肿块≥4cm,特别是大于6cm时治疗效果差,瘤体易复发,甚至增大。

因此,治疗前后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尤为重要,例如对于肺癌的治疗:氩氦刀联合介入化疗,联合放疗,联合中医药治疗,与单纯放疗、化疗、介入栓塞比较,1年、2年存活率均有显著提高,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以上结果表明氩氦刀将成为临床治疗肺癌必备的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