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综述
外军短波、超短波跳频电台发展综述

外军短波、超短波跳频电台发展综述王淑波1孙海鹏1梅文华2(1. 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38) (2. (2.北京航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76)摘要:本文综述了外军短波、超短波跳频电台的发展特点,预计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短波跳频电台,超短波跳频电台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F and VHF(UHF) frequency-hopping radio used in the foreign armies are described an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is predicted in this paper. KEYWORD:HF frequency-hopping radio,VHF(VHF) frequency-hopping radio1 概述短波跳频电台是军事领域中保证远程通信的主要装备。
目前,常规的短波单边带跳频电台与新型的短波自适应跳频电台并存共用,且还将延续较长的时间。
短波自适应跳频电台将迅速发展而成为军事通信中广泛使用的主要装备。
超短波跳频电台是军事通信中应用极广、数量极大的通信装备。
其中机载电台随飞机的发展而得以优先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品种繁杂、标准化差、后勤保障困难等问题,在标准化、多功能综合化、多频段组合化和结构模块化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美国空军为解决这类技术性问题而推行了发展使用标准型机载电台的举措,从而加快了更新换装的速度。
地面电台普遍发展缓慢,仍然存在着不同年代的产品并存共用的现象。
从技术特征上看,超短波跳频电台在信道间隔、抗干扰能力以及多功能兼容能力等许多方面,都已有很大的改进完善。
从配置使用特征上看,超短波跳频电台在对空通信覆盖能力与波道分配利用等方面,都已相当完备而达到较高水平。
未来的超短波跳频电台,将在技术性能与战术应用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但机载电台优先发展,地面电台落后的局面将难以改变。
超短波治疗原理

超短波治疗原理详解1. 引言超短波(Shortwave Diathermy,SWD)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
它利用高频电磁波产生的能量来加热人体组织,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和缓解疼痛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超短波治疗的基本原理。
2. 超短波的特点超短波是指频率范围在13.56MHz至27.12MHz之间的高频电磁波。
相比其他物理治疗方法,超短波具有以下特点:•深层温度升高:超短波能够穿透皮肤深层组织,使其温度升高,从而达到有效治疗效果。
•均匀加温:超短波能够均匀地加温组织,避免了局部过度加温或不足加温的情况。
•无损伤性:超短波对人体无损伤,不会引起任何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可控性强:超短波治疗设备可以精确控制输出功率和治疗时间,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3. 超短波的工作原理超短波治疗设备由一个高频发生器和一个电磁感应器(治疗头)组成。
其工作原理如下:1.高频发生器:高频发生器产生13.56MHz至27.12MHz的高频电流。
2.治疗头:治疗头由一个线圈和一个电容器组成。
当高频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一个交变的电磁场。
3.电磁场传播:电磁场从治疗头中传播出去,穿透皮肤进入人体组织。
4.组织吸收:人体组织对电磁场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吸收能量后温度升高。
5.组织加温:被加温的组织会引起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同时也可以减轻肌肉紧张、缓解神经压迫等。
4. 超短波的热效应超短波治疗主要通过产生热效应来达到治疗目的。
当电磁场穿透皮肤进入组织时,会与组织中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以下几种热效应:4.1 吸收和转换电磁场在组织中被吸收后,会被转换为热能。
这种转换主要是由于电场对分子的作用力引起的。
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摩擦,从而使其振动增强,分子内部能量增加,最终转化为热能。
4.2 组织温度升高被吸收和转换的能量会导致组织温度升高。
超短波可以使组织温度升高3-5摄氏度,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短波 超短波疗法

短波超短波疗法1、定义(1)短波疗法:应用短波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短波疗法。
因短波疗法多利用短波电流所产生的温热效应来治疗疾病,故又称短波透热疗法,感应热疗法。
(2)超短波疗法:应用超短波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
因超短波疗法采用电容场法进行治疗,故又称高频电场疗法。
(3)物理参数:短波的波长范围为10-100m,频率范围为3-30MHZ。
超短波的波长范围为1-10m,频率范围为30-300MHZ。
在欧美,将波长1-100m的电磁波统称为短波。
2、治疗作用:短波与超短波作用于人体是由于传导电流,、欧姆损耗与位移电流,介质损耗的机制,可引起明显的温热效应。
短波作用的大深部肌层,超短波作用的大深部肌层于骨。
但不同的治疗方法是不同层次组织产热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电容场法时脂肪层产热较多,电缆法(线圈场)时浅层肌肉产热较多。
除温热效应外,还存在非热效应。
(1)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温热效应通过轴突反射可引起毛细血管,小动脉扩张,血流加快还可通过组织蛋白微量变性分解产生血管活性肽、组胺等物质使血管扩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增强,水肿消散,代谢产物清除。
过大剂量则常使血管麻痹、淤血、毛细血管内栓塞、血管周围出血、水肿加重。
(2)镇痛:中等强度的温热效应可使痛阈升高,并干扰痛觉传入中枢,达到镇痛。
肌肉痉挛缓解,血流加速而改善缺血缺氧,病理产物、止痛物质的清除加快,水肿减轻使组织张力降低等效应均可使疼痛减轻。
(3)消散炎症:中等强度的温热效应可以促进渗出吸收,水肿减轻,炎症产物排除;中小剂量时还可使网状内皮系统免疫功能加强,吞噬细胞数量增多,吞噬能力增强,同时抗体、补体、凝集素、调理素增加、炎症组织中钙离子增多、钾离子减少、伤口分泌物的PH趋向碱性,周围血液白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白细胞干扰素效价升高,均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和消散。
因此短波、超短波疗法对炎症有良好的疗效,超短波对急性化脓性炎症的疗效尤为显著。
超短波通信新技术

超短波通信新技术汇报人:2024-01-06•超短波通信技术概述•新型超短波通信技术•超短波通信新技术发展趋势目录•超短波通信新技术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超短波通信新技术应用案例01超短波通信技术概述超短波通信是一种利用超短波频段的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的无线通信方式。
超短波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传输速率高、信道容量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海、应急救援等领域。
定义与特点特点定义超短波通信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电子管和调频技术的发展,超短波通信逐渐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早期发展随着数字信号处理、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等技术的发展,超短波通信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传输速率和信道容量得到大幅提升。
现代发展技术发展历程超短波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中广泛应用于战术通信、卫星通信、雷达侦察等领域。
军事通信超短波通信技术在航空领域中用于飞机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以及飞机之间的空地通信。
航空通信超短波通信技术在航海领域中用于船舶与海岸电台之间的通信,以及船舶之间的船际通信。
航海通信超短波通信技术在应急救援领域中用于快速建立临时通信网络,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急救援应用领域02新型超短波通信技术高速数据传输技术高速数据传输技术是超短波通信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满足各种高速、实时的通信需求。
高速数据传输技术主要采用多载波调制技术、MIMO技术、OFDM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频谱利用率和数据传输速率。
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视频传输、远程控制、物联网等领域,为超短波通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抗干扰技术是超短波通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够有效地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抗干扰技术主要包括扩频技术、跳频技术、自适应滤波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扰信号,提高信噪比,保证通信质量。
抗干扰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军事通信、航空通信、卫星通信等领域,为超短波通信提供了更加可靠的通信保障。
超短波医学课件

案例四
总结词
超短波在康复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可以促进组织修复、缓解疼痛、改善肌肉紧 张和加速功能恢复。
详细描述
在案例中,一位患有肩周炎的患者经过超短 波治疗后,肩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疼痛明 显减轻。超短波治疗可以作用于局部组织, 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促进组织修复和 再生。此外,超短波还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 痉挛,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加速功能恢复 和康复进程。
超短波对组织的生物学效应
01
02
03
局部血液循环改善
超短波能促进局部血液循 环,增加血管通透性,从 而改善组织营养和代谢。
炎症减轻
超短波能减轻炎症反应, 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和排 出,从而缓解炎症症状。
镇痛作用
超短波能抑制疼痛感受神 经的传导,从而减轻疼痛 。
超短波对人体的生物学效应
免疫功能增强
超短波能增强机体的免疫 功能,提高抵抗力,从而 预防疾病的发生。
组织修复与再生
超短波能促进组织的修复 和再生,对创伤、烧伤等 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代谢调节
超短波能调节人体的代谢 过程,促进脂肪分解、糖 代谢等,从而维持正常的 生理功能。
05
超短波医学的治疗技术与方法
超短波治疗仪的结构与原理
超短波治疗仪主要由高频电疗机、电容电极及水囊构成。
高频电疗机产生超短波高频电场,通过电容电极导入人体,在体内产生热效应和非 热效应。
超短波的频率为30-300MHz,波长为1-10m,属于高频电场。
超短波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01
02
03
04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确定治疗剂量、频率、疗程和 电极放置位置。
超短波医学课件

超短波医学的临床案例
04
膝关节炎概述
症状与诊断
超短波治疗膝关节炎
临床案例一:膝关节炎的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的一种常见疾病。
临床案例二: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症状包括腰痛、坐骨神经痛和下肢肌肉萎缩等,严重时可影响行走和大小便功能。
超短波医学的治疗原理
超短波医学的应用范围
02
消化系统
超短波可以缓解胃溃疡、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
呼吸系统
超短波对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抗炎、平喘、解痉等作用,可改善呼吸功能,缓解呼吸道痉挛和黏膜水肿。
神经系统
超短波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可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
超短波治疗仪的操作流程
超短波治疗仪的治疗参数
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功率输出,如低功率、中功率、高功率等。
功率输出
频率选择
作用时间
作用深度
根据患者的治疗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频率,如40MHz、60MHz、80MHz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作用时间,如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等。
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和发展
超短波医学作为医疗技术创新的一部分,将继续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医疗水平和质量。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临床应用拓展
超短波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不断深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和应用。
研究和学术交流
创新性研究和应用
超短波医学课件

确保患者了解超短波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 避免因不当使用而造成损伤。
准备相关资料
收集患者病史、检查结果等资料,为治疗提 供参考依据。
签署知情同意书
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明 确治疗目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心理准备
告知患者治疗过程及可能感受,使其放松心 情,积极配合治疗。
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消化系统疾病
超短波治疗可改善慢性胃炎、胃溃疡 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促进消化道 的蠕动和血液循环。
特殊病症的治疗方案
肿瘤辅助治疗
神经性疾病
超短波治疗可以作为肿瘤辅助治疗的手段 ,缓解肿瘤患者的疼痛和不适症状。
超短波治疗对神经性疾病如神经痛、神经 炎等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缓解疼痛和麻 木等症状。
心血管疾病
慎用情况
如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 ,需在医生指导下慎用超 短波治疗。
06
超短波医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当前研究热点与成果
肿瘤治疗
超短波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取 得显著成果,通过破坏肿瘤细胞 膜结构,诱导细胞凋亡,有效抑
制肿瘤生长。
疼痛缓解
超短波能够刺激神经纤维再生,缓 解慢性疼痛,如关节炎、神经痛等 。
伤口愈合
保持舒适体位
协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避免因体位不当影 响治疗效果。
观察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异常及时调整治 疗参数或停止治疗。
避免金属物品接触
确保治疗区域无金属物品,以免产生电击或 影响治疗效果。
注意保暖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给患者保暖,特别是暴露 部位,避免感冒或不适。
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休息与观察
治疗后嘱咐患者适当休息,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如发热、疼痛等。
超短波治疗原理

超短波治疗原理超短波(Shortwave Diathermy,SWD)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利用高频电磁场产生的能量进行治疗。
超短波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骨科、神经科、康复医学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超短波治疗的原理。
一、超短波的概念超短波是指频率在13.56MHz至27.12MHz之间的电磁波。
这种电磁波可以穿透人体组织,产生局部加温和生物效应。
因此,超短波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二、超短波的分类根据频率和功率不同,超短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连续波和脉冲波。
1. 连续波连续波是指频率稳定,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恒定输出功率的电磁场。
连续波可以产生持久的加温效果,并且对于深层组织也有较好的穿透力。
2. 脉冲波脉冲波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以高功率输出电场脉冲的电磁场。
脉冲波可以产生短暂的高温效果,并且对于表浅组织有更好的穿透力。
三、超短波治疗的原理超短波治疗的原理是利用高频电磁场产生的能量,通过组织内电阻和介质损耗使组织加温,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1. 组织内电阻当超短波通过人体组织时,会遇到不同导电性质的组织。
由于人体内部含有大量水分,而水分是一种良好的导体,因此人体内具有较好的导电性。
而骨骼、软骨等则具有较差的导电性。
当超短波穿过人体组织时,会遇到这些不同导电性质的组织,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阻抗。
这种阻抗会使一部分能量被反射回来,一部分能量被吸收。
2. 介质损耗介质损耗是指在介质中传播过程中因为分子摩擦和极化作用而发生能量损失。
在超短波治疗中,组织中的电子和离子会受到电场的作用而发生运动,从而产生分子摩擦和极化作用。
这种作用会使超短波在组织中传播时发生能量损失,从而产生加温效果。
3. 加温效应当超短波通过人体组织时,会产生阻抗和介质损耗。
这种现象会使一部分能量被吸收,从而产生加温效应。
加温效应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氧气供应、增强免疫功能等。
四、超短波治疗的适应症超短波治疗可以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骨科、神经科、康复医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短波综述
1.超短波的概念、特点、优势
2.超短波的工作原理优势
3.超短波现有应用情况介绍
4.结合我单位的实际情况超短波能做到的业务等
5.超短波的发展前景
一、超短波的概念
1.1无线通信的划分
通常无线通信按工作频段可分为以下几个频段:极长波、超长波、特长波、甚长波、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
表1-1列出了无线通信各工作频段所对应的频段名称、频率范围、波段名称和波长范围。
超短波通信是指利用波长为10~1m(频率为30~300MHz)的电磁波进行的无线电通信。
由于超短波的波长在1~10m之间,所以也称为米波通信。
整个超短波的频带宽度是270MHz,是短波频带宽度的将近10倍。
由于频带相对较宽,被广泛应用于电视、调频广播、雷达探测、导航、移动通信、军事通信等领域。
表1-1无线通信按工作频段的划分
1.2 超短波的传播方式
图1-1描绘了几种无线电波的主要传播方式,超短波通信主要依靠地波传播和空间波视距传播,。
优点:频段宽,通信容量大;视距以外的不同网络电台可以用相同频率工作,不会相互干扰;可用方向性较强的天线,有利于抗干扰;受昼夜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小,通信较稳定。
缺点:通信距离较近;受地形影响较大,电波通过山岳、丘陵、丛林地带和建筑物时,会被部分吸收或阻挡,导致通信困难或中断。
(a )
射线
(b )
(c )
电离层(d )
图1-1 无线电波的主要传播方式
(a ) 直射传播; (b ) 地波传播; (c ) 天波传播; (d ) 散射传播
二、超短波通信的工作原理
超短波电台一般用于近距离通信,其形式主要是车载、机载、背负、手持等,一般要求其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多、抗干扰能力强。
超短波电台经历多年的发展,其电路形式变化不大。
但就具体电路而言,新技术、新器件大量地应用于超短波电台,使超短波电台的性能和功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和改善,特别是扩频通信技术在超短波电台中的应用,使得电台的抗干扰能力、组网能力都有了质的变化。
传统超短波通信系统由终端站和中继站组成,终端站装有发射机、接收机、载波终端机和天线。
中继站则仅有通达两个方向的发射机、接收机以及相应的天线。
(1)超短波发射机:一般采用间接调频法,即利用调相获得调频的方法。
这样可用频率稳定度较高的晶体振荡器作主振器,而不必用复杂的频率控制系统。
但为了减少寄生调幅和非线性失真,调制系数不能太大(一般小于0.5 rad)。
因此,在这种发射机中要用多级倍频器,以获取所需的频偏,从而提高发射频率的边带功率。
发射机末端使用高频率高功率放大器。
在超短波低频段尚可用集中参数元件构成调谐回路,其高频端可用微带部件。
(2)超短波接收机:一般采用典型的调频式超外差接收机。
主要由高频放大、本地震荡、变频(一次或二次)、中频放大、限幅、鉴频及基带放大等部件组成。
超短波段外来干扰较多,需在接收机输入端加螺旋式滤波器,在中放级加输入带通滤波器以抑制干扰。
中放后的调频信号,通过限幅器,可消去混杂近来的脉冲干扰或寄生调幅波,以改善信噪比。
然后用鉴频器把原来的基带信号恢复出来,加以放大,再由载波终端机分路输出相应用户。
(3)载波终端机:将超短波发射机和超短波接收机的四线基带信号分路还原合并为多路二线语音信号,接通用户或接至市话交换机的设备。
载波终端机只装载超短波终端站。
(4)天线:由于超短波波长较短,一般采用结构简单、增益较高、方向性较好的三单元或五单元八木天线。
在接近微波段的高频段,也可采用角形面反射天线。
现代超短波通信系统的组成可归结为发信通道、接收通道、频率合成器、逻辑控制器、跳频单元、电源及其辅助电路等,如图所示。
图中,发信通道部分主要由音频信号处理部分、锁相环调频单元、功放、滤波输出单元电路组成,其作用是将音频信号放大后送至锁相环对VCO调制,形成调频波,再经功率放大、滤波后输出至天线。
接收通道部分主要由高放、变频(一次或二次)组成。
鉴频器解调出音频信号,经音频放大推动耳机或扬声器。
频率合成器一般为数字频率合成器,在发射时完成调频功能,在接收时完成产生本振信号的任务,在逻辑控制单元或跳频保密单元的控制下改变其中心频率的高低或跳变。
图2-1现代超短波通信组成结构
逻辑控制部分是由微处理器及一些外设电路组成的控制电路,根据操作人员的指令需要对整机实施控制和管理。
在跳频状态下可以与跳频单元交换信息,实现跳频通信的工作方式。
跳频通信是一种无线电抗干扰措施,在现代超短波电台中普遍采用,有些还实现自适应跳频通信,跳频速率是跳频通信的重要指标,跳速越高其抗电子干扰、抗截获、抗窃听的性能越好。
电源提供整机工作电源,背负式、手持式电台一般由蓄电池供电。
三、现有超短波通信的应用
超短波通信主要靠直接波传播,通信距离一般不超过40-50公里。
近距离语音通信靠地波传播,通信距离一般只有几公里。
靠直接波传播的超短波通信,为了延长通信距离,通常在通信两地之间设立若干个中间站,通过中间站的转发来实现超视距传播,这种通信方式称为无线电接力通信。
此外也可采用其他传输机理或媒介来获得超视距的超短波通信,如散射通信、流星余迹通信、卫星通信等。
1.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超短波波长较短,因而收发天线尺寸可以较小。
在短距离通信时,只需要配备很小的通信设备,因此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电话交换技术结合,移动电台可以通过电话交换机以拨号方式与其它移动电台构成双向通信电路,称作无线电话(或移动电话),并可与市话网互通,形成方便灵活的通信网。
最小型的移动电台为手持式,重量不足1000克。
记者随身携带进入现场采访,在几千米范围内随时可与编辑部保持联系。
如果带有文字传真、图像传真或用便携式计算机编写稿件的设备,则可将采访到的稿件或照片当场发回编辑部。
2.在县级防汛调度网和水库网中的应用
超短波网作用距离有限,但音质好,干扰小,机型小巧携带方便,移动方式通信,机动性好,最适合县级防汛调度网和水库网。
3.在水文遥测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方式最适合在水文遥测中的应用,现阶段主要有超短波(VHF)、微波及卫星通信三种方式。
其中超短波通信是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一种通信方式。
4.在应急保障通信中的应用
我国目前传统的应急通信保障模式是由几家基础电信运营商的机动通信局或分队组成,以保障战备、抢险救灾和通信网络为主。
除次之外,还有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的无线电通信网络。
其中,既有模拟集群通信系统,也有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还有常规无线对讲通信系统。
四、超短波的发展前景
超短波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全固态化,更多地采用集成电路;
(2)采用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
(3)提高抗干扰性能,压缩频带;
(4)研制无人中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