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浅析五四翻译文学繁荣原因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我国对日本文学翻译题材的选择——以有岛武郎的《一个女人》为中心

至 会成 为 一个 保 守 的 因素 。翻 译 时 就 需 要 与 目标 系 统 的 文学 规范 保 持一 致 。
佐哈尔进而沿两条思路研 究翻译作品和文学 多 元体系的关系, 第一 , 受文化是如何选择要 翻译 的 接 作品的; 第二 , 翻译作 品是如何通过与其他 目的语 言 系 统产 生 联 系 从 而 采 取 特 定 的 准 则 、 有 特 定 的 功 具 能 。众 所 周知 , 四后 我 国掀起 了 翻译 外 国文 学作 五 品 的热 潮 。下 面 将 从 “ 受 文 化 是 如 何 选 择 待 译 作 接
国形 式 主 义和 捷 克 结 构 主 义 的 基 础 上 发 展 出来 的 一 套崭新理论 。该 理论主要探讨 翻译文学 的地位 和翻
缺 的 文学 形式 ;3 当一 个 国家 的 文 学 史 上 出现 重 要 () 的转折 点 , 认 的 文 学 形 式 已无 法 满 足需 要 , 出 现 公 或 文 学 真空 , 没有 处 于 主 导 地 位 的 文学 类 型 时 , 来 模 外 式 就很 容 易 取 得 主 导 地 位 。如 果 翻 译 文 学 处 于 次 J
1 多元 系统 论 理 论概 述
多元 系 统 认 为 , 种 社 会 符 号 现 象 ( 文 化 、 各 如 语 言、 学、 济、 治 、 文 经 政 意识形 态 等 ) 不是 孤 立 存 在 的 都 元素 , 而是 一个 系统 。这 些 系统 是 由若 干 个 不 同 的 系 统组成的、 相互 依 存 的整 体 。任 何 多 元 系 统 都 是 一个 较大 的多 元 系 统 即整 体 文 化 的组 成 部 分 。 因此 , 任 “ 何 一 个 多元 系 统 内发 生 的 现 象 , 不 能 孤 立 地 看 待 , 都 而必 须 与整 体 文 化 甚 至 世 界 文 化 这 一 人 类 社 会 中最 大 的 多元 系 统 中 的变 化 现 象 联 系起 来 研 究 ” 。但 是 ,
翻译文学地位的多元系统解读_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例_胡筱颖

第38卷第5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38,No.5 2011年9月Journal of Sichuan N or mal U niv 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September,2011翻译文学地位的多元系统解读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例胡 筱 颖(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101)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翻译文学虽硕果累累,但一直受到不应有的冷落,其不可或缺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承认。
翻译文学一直都是社会文化文学多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多元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占据中心地位。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文学作为建构新思想文化体系的媒介,逐步处于中国文化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
关键词:翻译文学;多元系统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5-0153-05收稿日期:2011-02-01作者简介:胡筱颖(1978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翻译文学一直受到不应有的冷落。
在上百种通史性质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几乎没有一本著作专门为翻译文学设立专章;偶有提及翻译文学的,也仅仅是作为五四新文学的背景来看待。
对于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梁实秋、卞之琳等知名作家兼翻译家,多浓墨重彩叙述其原创著作,对其翻译作品则寥寥几笔带过;而对那些深受翻译文学影响的作家进行描述时,如丁玲、艾芜、萧军、萧红等作家所受翻译文学的影响,也只是略略提及。
总体看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翻译文学并没有受到研究者应有的关注,这与其重要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
中国的翻译学,起源很早,比如佛经的翻译。
到了现代时期,随着外来思想文化的引入,翻译文学硕果累累、影响巨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文学的影响,无论是从形式或内容,广度或深度来加以衡量,都不是之前任何时代的文学变革能比拟的。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次大规模革命性运动,也是中国百年来最有影响力的青年运动之一。
作为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1. 社会背景五四运动爆发之前,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和国家危亡之中。
旧的封建社会秩序逐渐崩溃,传统文化形态受到冲击,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得中国人民急需寻求改变现状的出路。
2. 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实事求是”、“民主与科学”,提倡人本主义和民族解放。
这些思潮对新兴的文学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激发了一大批文学青年的文艺创作热情。
3. 文艺团体的建立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离不开文艺团体的积极参与。
一批有识之士秉持着“文学革命”、“文艺解放”的思想,纷纷组建文学研究会、文学社团等组织,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1. 文学创新的突破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表现在文学创新的突破上。
革命前的中国文学陷入了保守和僵化的局面,而五四文学革命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始追求个性、自由和现实主义,注重以人为本的表达方式,提倡真实、生活化的创作。
2. 文学理论的革新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革新。
五四文学革命之前,中国文学理论主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文学理论经历了一系列革新与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文学观念和表达方式,如白话文运动、现实主义等。
3. 文学思潮的多元化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由于五四文学革命的推动,不同文艺团体和作家们开始以不同的理论观点创作文学作品,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如新小说、新诗、新戏剧等,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
结论: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翻译

言, 余稍为渲染, 求合于中国之可行者’1。在列 Y [5 强瓜分中国、 民族灾难 日 益深重的中国近代, 林纤
的这种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是值得我们钦佩 的。 然而, 他作为一名翻译家, 我认为, 其译作在中国 读者中的可接受性, 也应该是他进行翻译活动时 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他在译文中为唤起民众爱国 热情所作的努力确实在当时的中国读者中引起了
……那么, 他为什么要干这一手把戏呢? 答案是:
那时的留学生没有现在这么阔气 , 社会上大抵以 为西洋人只会做机器— 尤其是 自鸣钟— 留学 生只会讲鬼子话 , 以算不 了“ 人的。因此他 所 士” 便铿锵一下子…...[3 6 12 2。由此可见, 严复完全是 依照中国古汉语 的标准进行翻译的, 其根本原因 就在于古汉语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推崇 , 而他作 为一个留学生, 要向国人译介西方英语 国家的文 学作品, 必须在译文中以良好的古文修养来获得 知识分子阶层的认可, 也只有这样 , 他的译作才能
多元系统” [i7。因此, 一部翻译作品不是孤立存在
的, 它是整个翻译文学系统的一部分 ; 而翻译文学 系统又是整个民族乃至世界文学系统的一部分,
与其他的系统产生各种联系。多元系统理论还指 出, 一个系统的行为模式与它在多元系统中的位
置有关。就翻译文学而言, 当它处于多元系统 中
直接的关系。当时, 中国还处于闭关锁国的封建
.
从 多元 系统理论看我 国 两个历史 时期的文学翻译’
口周 瑞, 王建平 饰潭 学外 语 院 大 国 学 溯南湘 潭411105]
摘 要: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 而文学系统本身又处于一个更大的多元 系 统之 内, 也在发生着变化, 且受到社会、 文化、 政治、 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多元 系统理论为依据, 分析 了我 国两个不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地位变迁

、
引 言
2 0 世纪初是 中西文化交流 的重要时期 , 大量的西方书籍 经翻译被 引进 中国。因此 , 此 时期通常被认 为在 中 国翻译 史上具有举 足轻重 的 地位 。翻译 的重心逐渐 由 自然科学转 向社会科学 , 最后 出现 了文学 翻 译 的繁荣 , 有些翻译作 品保持 至今 。近代 翻译文学虽有“ 不忠实” 倾 向, 但其历史价值却是不可磨灭 的。 “ 假如我们分析晚清翻译时多注意 当时 社会 及文化 层面 的考虑 , 我们会发 现晚清翻译对 翻译活动作 为文化协 商这 方面的研究 , 实在提供 了非常 丰富的材料。 ” 广阔 的文化研究语境 为翻译文学 的研究提供 了必要条 件。本文试图通过 以色列文化学家伊 塔马 ・ 埃 文一佐 哈尔于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提 出的多元 系统 论为参照来 阐明 中国近代翻译文色列 文化学家伊 塔马 ・ 埃文 一佐哈尔 于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提 出 了多元 系统 论 。其 相关著 述最先 收录于 1 9 7 8 年 出版的 P a p e r s i n H i s — t o r i e a l P o e i t c s , 后经进一 步整理 、 完善 , 发表于 P o e t i c s T o d a y 。 多元 系统 论 的理论 根基 是俄 国 的形式 主义 , 特 别是 梯尼 亚诺 夫有关 系统 的论 述 。多元 系统论认 为 : 各 种 由符 号支配 的人类交 际形式 , 应 被视为 系 统, 而不是杂乱无章 的各个 元素的组合 、 排列 。这些符号 系统 不是 单一 的, 固定 的结构 , 而是多元的 , 开放的结构 。因此是 多元 系统 , 即各 个子 系统相互 交叉 , 相互 影响 , 相互 依存 。各 系统的地位并不 平等 , 有 的处 于中心 , 有 的处 于边缘 , 但互相之间永远在争夺 中心位置 。任何 多元系 统, 都是一个较 大的多元系统即整体文化 的组成部分 , 因此 必然与整体 文化 以及 整体 内的其 它多元系统共 同组成一个“ 大多元系统 ” ( m e g a 或 I n a c r o — p o l y s y s t e m) 。也就 是说 , 任 何 一个多元系统 里面的转变 , 都 不能 孤立地看 待 , 而 必须与整体 文化 甚至世界 文化这个人类 社会 中最 大的 多元系统 中的转变 因素联 系起来研究 。
从边缘到中心——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翻译文学的地位

中 图 分 类 号 : 1. H3 5 9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3 3 ( 0 90 —1 60 1 0 —64 2 0 )50 0 —5
Fr m h a g n t h n e o t e M r i o t e Ce t r
. . . . . . . — —
第2 3卷 第 5 期
20 0 9年 1 O月
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会 科 学版 )
J OURNAL O F I F HE E UNI R TY 0F TE HN0 0GY ( o i ce c s VE C L S c 1 i e) aS n
Vo . 3No 5 12 .
一
、Jl 己I
I = I
中 国文 化史 上迄 今为 止共 有 四次 翻译 高 潮 : 一次 是东 汉 至唐宋 时期 的佛 经 翻译 , 二次是 明末 至 第 第 鸦 片 战争之 前 的科技 翻译 , 三次 是鸦 片战争 至 2 纪 3 第 0世 O年代 的西 学 翻译 , 革 开放 以来 出现 了第 四 改
d a ,l n u g e eo m e ta d l e a y d s o r e e s a g a e d v l p n n i r r ic u s . t Ke o d : h o y y t m h o y h a M o e n ;t e Ch n s r n l t d l e a u e y w r s t e p l s s e t e r ;t e M y 4 v me t h i e e t a s a e i r t r t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翻译文学地位转变的文化原因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翻译文学地位转变的文化原因摘要: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多元系统论,用于解释文学翻译的各种情况,其对翻译文学的地位做了详细分析。
五四运动前后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高潮之一。
五四运动之前,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五四运动之后,翻译文学跃居中心位置。
本文试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文化语境,分析中国翻译文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地位的转变及其文化原因。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五四运动;中国翻译文学;文化原因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58-03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四次高潮:第一次是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至鸦片战争之前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鸦片战争至20世纪30年代的西学翻译,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第四次翻译高潮,而这一次的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
中国翻译史上最被学者所关注的当属第三次翻译高潮,这次高潮又可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划分为两个部分。
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作品主要以社科类为主,代表译者是严复和林纾。
五四新文化运动旨在改变国民愚昧的旧思想,用新思想与新文化启蒙国人。
一些进步人士开始翻译大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力求通过翻译文学帮助构建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与此同时,在翻译界出现了归化与异化两种不同翻译策略共处的现象,形成了两种相对立的文化势力的争论:一种进步力量以鲁迅为代表,坚决主张封建文化向民主文化的“转折”,侧重异化的翻译策略;另一种保守势力以梁实秋为代表,极力维护封建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调”,侧重归化的翻译策略。
五四运动后的翻译文学的地位在这两种势力不断抗衡的过程中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转为中心。
本文将以第三次翻译高潮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基础,结合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翻译文学地位的转变及导致这种现象的文化原因。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宋越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4期摘要:多元系统理论发源自早期翻译研究派,是翻译研究派的延伸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之初,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研究热潮,全新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翻译;缺陷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093-02一、多元系统理论概述20世纪70年代之初,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研究热潮,全新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元系统理论以形式主义为基础,把社会的各种符号如语言、文学、经济等等看做是一个开放且动态的大系统。
佐哈尔把这样包含多种社会符号的关系网看做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互相交叉组成的大多元系统。
这个大多元系统中所包含的子系统有的处于中心位置,有的则处于边缘位置,它们的地位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它们永远在争夺中心的位置。
多元系统理论发源自早期翻译研究派,是翻译研究派的延伸和发展。
翻译研究学派以探讨译文的产生和作用为主。
到了发展后期,翻译研究派与多元系统学派逐渐融合,但此时的多元系统派已不满足于翻译研究派所取得的成果,他们借鉴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的“多元系统”这一概念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
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多元系统派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改变了以往传统翻译理论分析的视角。
多元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新理论,将翻译现象与时代社会背景下的语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文学文化和意识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二、多元系统理论中的翻译观在多元系统中,翻译通常是被认为处于次要地位的。
佐哈尔则认为,文学翻译在一个文学系统里的位置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如果从某一文化的文学状态的角度来观察,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以占主要地位,也可占次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是我国的翻译高潮时期,是外国翻译文学最旺盛的时期,翻译文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大量的翻译文学给寻求学习西方的中国知识界和普通百姓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文学之风,给当时尚处于文学转型期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与冲击。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在政治和文学上都具有分水岭性质。
五四新文化运动旨在唤醒国民,促进思想和现代意识启蒙,各种改革思潮变得更加激进。
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早期的传入,启蒙思潮变得更加激进,且发生质的变化。
与此同时,再造中华、再造中华民族的思想成为主潮。
1927年北伐战争之后,则是因为此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基本完成其历史使命,翻译文学已趋成熟并形成其固定文体—白话文体。
本文将分别从社会历史、政治、语言、文学等几个方面探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翻译文学如何一步步从边缘文学升为中心文学,及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本文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埃氏多元系统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将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
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
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翻译文学系统被视为文化多元系统的一个部分。
佐哈认为,翻译文学并非总是一种次位系统,有三种社会条件可以使翻译文学成为首位系统:一是一种年轻的或正在形成的文学;二是一种边缘的或弱势的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文学;三是一种处在危机或转折点的文学。
翻译文学形式库,尤其是其经典形式库,当然也会随着翻译在文学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而发生变化和转移。
中国最早的翻译活动起源于佛经翻译。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两汉、唐朝时期佛经翻译发展到巅峰时期,形成中国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可见,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了成功的大规模的翻译活动的进行。
五四前后翻译高潮的再现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中国几千年长期处于封建王朝,中国的帝王和臣民们,无不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是世界文化中心,故称“中国”。
中央大国、文化霸主的意识根深蒂固。
对西方列强的崛起,他们没有思想准备,更无法接受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事实。
自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
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国内民不聊生,大众渴求摆脱这种生活,迫切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理论来救国救民。
翻译成了传播先进理论的唯一途径。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安于现状、消极隐退、保守封闭,这注定清政府不可能形成坚强的战争意志,进取的大国精神。
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意志的薄弱以及国民精神的颓废决定了战争的结果。
这是构成当时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旧的文化思维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中国的文化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
目光聚焦西方,翻译迫在眉睫。
甲午战争中,中国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外交谈判中,都是失败者。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
1915年,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为实现他的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
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工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出路。
同时知识分子开始正视中国的腐败贫弱,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翻译活动日盛,作为特定的工具,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必须看到,促成文学翻译兴盛的原因并非文学本身,而在于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引进新观念和新思想。
当时的文人志士以为救国须先救民,要教育群众,实现根本的改革,最好的教育工具正是文学,这是当时文人译介外国小说的普遍心态。
20世纪初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期,开始发生世界性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尚处在半殖民社会,而美国则处于强势地位。
中国人民选择了向英、美等国学习。
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构建了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哲学。
发端于五四时期的自由主义西化派、保守主义现代新儒学派,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一起共同构建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鼎而三立的三大思想思潮。
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结合在一起,才获得真正的发展,在文学创作上,白话文占据了主流地位。
翻译活动不仅改变了白话语言体系的话语形态,使白话带有鲜明的欧化倾向,而且还为白话体系输入了全新的思想内涵,促成了白话的现代化。
西方文明的光环深深地吸引着五四知识分子,当他们试图将这一景观进行表述时却发现西方具有现代理性的逻辑系统,是难以用中国本土原有的语言来圆满显现的。
西方术语和新名词的输入势在必行。
辛亥革命后,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为了冲破旧思想的束缚,同时世界的启蒙也影响到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是其重要内容。
兴起的标志:1915年《新青年》提倡语言形式为文学内容服务,要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必须以白话文代替文言。
主要代表人物: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
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白话文,今天以法律形式变成白话,白话在生活中的作用加强,使文化的平民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加强,文化向前发展。
五四前,译者们是带着心理上的文化优越感和现实中的挫败感去翻译西方的科学和人文作品的。
因此,文学多元系统倾向保守、排外,译品的外来性被淡化甚至抹杀,往往被视为本土文学,自然要随译语文学观。
因此,当时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多元系统中的概念很模糊,还只能占边缘地位。
五四前的文学翻译目的是为了开启民智,仅具有“启蒙性”和“消遣性”。
翻译作品主要是小说和诗歌。
译纯文学的小说名著较少,通俗文学较多,译西欧美国的小说较多,译东欧1多元系统理论2五四翻译高潮原因分析2.1历史政治背景2.2各阶层状况分析2.3国际背景2.4语言发展的需要2.5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发展马海娟(江苏省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浅析五四翻译文学繁荣原因摘要关键词本文通过多元系统理论来研究外国翻译文学与我国本土文学的共生及融合的现象,研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即五四运动前后翻译文学如何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并对本国本土文学产生影响,系统地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
翻译文学五四运动本土文学日本的小说较少,通俗文学的体例以政治科幻冒险小说、侦探言情为多。
但对于比较严肃的文学题材,如诗歌、散文、戏剧翻译却少有涉及。
五四新文化运动唤醒了国民,促进思想和现代意识启蒙,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早期的传入,启蒙思潮变得更加激进,且发生质的变化。
与此同时,再造中华、再造中华民族的思想成为主潮。
而此时正是第三次翻译高潮的第二个阶段,各种翻译作品蜂拥而至,翻译文学更是大力扩展已形成的引入态势,被推向了新的高潮,并逐渐走进了中国文学系统的中心。
事实上,大量资本主义国家的浪漫主义作品、俄国的现实主义作品和一些受压迫国家的文学作品,都因为迎合了当时的形势而被译成中文。
五四前后,中国现代文学还处于“细嫩”状态,我国作家自己创作的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还没有出现,白话诗有待探索,话剧则连影子都没有,于是翻译文学便成了满足当时新兴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的最主要来源(翻译小说占当时出版发表的小说的五分之四)。
翻译小说促使原创小说近代化的具体体现。
翻译小说繁荣直接导致了中国小说的近代化,因为翻译小说的大量出版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学。
甲午战争后,翻译文学更加繁荣。
据粗略统计,仅翻译小说就有2567种,翻译诗歌近百篇,戏剧20多部,还有散文、寓言和童话若干,其数量远远超过了这一时期翻译西方著作(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
这些翻译文学作品数量庞大,门类齐全。
翻译小说成就最大,体裁多变,儿童文学出现,女性文学,包括女主人公,女作家,妇女刊物。
主要是反对封建道德,弘扬个性,妇女解放成为衡量社会民主程度,社会运动民主性质的重要砝码。
文学是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构成的。
这个系统并不是所有元素平等作用的系统,而是有些元素位置重要,有些元素位置不重要。
而且这个系统不是静止而是随着变化而变化的,“边缘线”向中心线移动,取代“中心线。
文学具备动态特性、级层特性,这种特性是多元系统论的基础,子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互相取代的动态体系中。
中国传统文学体系中,诗、词、散文处于中心地位,小说处于边缘地位。
在文人士大夫眼中,诗、词、散文才是文学,小说是“末计”。
但是,随着大量的翻译小说的出版,小说逐渐替代诗、词、散文,上升到文学体系的中心地位,可以说如果没有大量的外国翻译小说,全新的近代小说不可能在当时的中国诞生。
中国传统小说类型没有西方小说类型丰富。
因为翻译,原来在中国不存在的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教育小说等类型出现了,同时文学民间化的趋势也渐趋明显。
当时翻译文学已经占据了中心位置,并慢慢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3结论参考文献作者简介[1]Even-Zohar,Itamar.PolysystemTheory[J].PoeticsToday,1990,11(1)[2]Even-Zohar,Itamar.ThePositionofTranslatedLiteraturewithintheLiteraryPolysystem[J].PoeticsToday,1990,11(1)[3]方华文.20世纪中国翻译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4]张南峰.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外国语》,2000(4)[5]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刷馆,1984马海娟(1979-),讲师,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07・10・24)(接31页)迟中枢疲劳。
有研究显示,一日三餐中分别补充500mg牛磺酸,血液中组氨酸的浓度下降了20%,说明肌蛋白分解受到了抑制。
张宜龙测得牛磺酸明显降低运动后即刻及24h内BUN水平,说明其利于稳定蛋白代谢,减少利用蛋白供能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