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系统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第六章系统评价方法

第六章系统评价方法
第六章 系统评价方法
第六章 系统评价方法
教学要求:
• 掌握系统评价的概念,了解系统评价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熟悉系 统评价的原则和步骤;掌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熟悉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点。 • 掌握排队打分法等五种评价指标量化方法和加权平均法、乘法规 则、功效系数法等评价指标综合方法,并能在评价中灵活运用这 些方法。 • 熟悉可能满意度的定义;掌握可能满意度方法中多维价值的并合 原则和量化方法,并能熟练运用;熟悉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和工 作步骤;通过课堂案例讲解使学生掌握这两种方法。
4、评价的数学模型。
• 能将测定的被评价对象有关属性的效用,综合成系统主观效用的 数学表达式 • 合理的选择和创造不同的数学表达式是必要的,是系统评价的必 要要素。
5、评价的组织者与专家群体。
• 评价效果的好坏与评价的组织者、专家群体密切相关 • 他们对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掌握的程度、与评价工作所花费的时 间、精力的多少决定了评价效果。
• 评价机仿真计算,以计算出方案、过程的总的效用。 • 方案、过程存在不确定因素,存在专家对不同属性重要程度认识的 差异,要进行方案、过程的灵敏度分析,以反映不同方案、过程在 不同情形下的主观效用值。
选优提交决策
• 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中的不可能包含系统所有东西 • 系统环境变化、决策者的生存环境和心态的变化,导致最优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 • 对评价对象的结果进行综合考虑,以便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提 交的报告除提供最优方案外,还应提出相应的实施条件

熟悉评价对象——深入了解被评价对象
• 搜集被评价对象的有关情报资料,搞清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熟悉系统的行为、功能、特点以及有关属性,分析这些属性的重要 程度 • 了解人们对系统的期望,人们的价值观念,即了解系统的环境。

《循证医学》第六章系统评价(新)

《循证医学》第六章系统评价(新)

外部的真实性
是否有推广价值,能否应用于临床病人?
长 治 医
内部的真实性
学 院 预 防 医 学 教 研 室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临床试验中的误差:随机误差、 临床试验中的误差: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即是偏倚
选择偏倚 测量偏倚 混杂偏倚 随访偏倚
Evidence-based Medicine base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based
第六章 系统评价
长 治 医 学 院 预 防 医 学 教 研 室
系统评价( (systematic review,SR)
SR的出现是临床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Sachett教授的调查: 一周内读文献时间
Evidence-based Medicine based
“在中度哮喘的成年病人中 , 与中等剂量的类固醇喷雾治 在中度哮喘的成年病人中, 在中度哮喘的成年病人中 疗比较,salmeterol喷雾治疗对控制症状和预防远期肺损 疗比较, salmeterol喷雾治疗对控制症状和预防远期肺损 害的效果如何?" 害的效果如何?"
长 治 医
步骤2: 制定研究计划
Evidence-based Medicine based
问题的构成要素:简明、准确、 问题的构成要素:简明、准确、具体 研究对象(P) 干预类型(I) 对照措施(C) 评价的结局(O)
长 治 医 学 院 预 防 医 学
步骤1、提出“焦点” 步骤 、提出“焦点” 问题
问题 1.病人特征
教 研 室
例子 “在中度哮喘的成年病人中 在中度哮喘的成年病人中…… 在中度哮喘的成年病人中
所要评价的干预措施? Salmeterol喷雾治疗 2a. 所要评价的干预措施 ? Salmeterol喷雾治疗 Evidence-based Medicine based 所考虑的对照治疗? 2b. 所考虑的对照治疗? 3. 最重要的疗效结果是什 么? …与中等剂量的类固醇喷雾治疗相 与中等剂量的类固醇喷雾治疗相 比较…… 比较 …..控制症状和预防长期的肺损害? ..控制症状和预防长期的肺损害 ..控制症状和预防长期的肺损害? "

价值工程第六章功能评价与功能目标成本

价值工程第六章功能评价与功能目标成本

2、功能指数的计算
(1)强制确定法(FD法、强制评分法)
缺点:当功能相差较大或分布不均匀时, 不能准确的反映评价对象功能重要度的 分布状态。
当产品结构复杂,评价对象很多时,在 评分中往往产生矛盾循环的现象。
如A> B,B > C,C>D,而D > A之类的 矛盾循环。
(2)功能系统评分法
该法是依靠大量的统计资料,算出历史上 同类产品功能成本结构的一般比例关系, 利用这个比例关系,预测产品的功能评价 值的一种评价方法。

不必要的辅助功能成本(Fu)

目 前
必要的辅助功能成本(Fs)


基本功能成本(Fb)
功 能 目 标 成 本
功能成本的构成图
根据统计资料求 :R=Fs/Fb 则:F=Fs+Fb=Fb(1+R)
一、功能评价的内容
1、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使用的公式为:
Vi=Fi/Ci 其中,Vi—对象的功能价值(系数)
Fi--对象的功能评价值(元) Ci--对象的功能现实成本(元)
2、成本评价

Ci= Ci–Fi
Ci:对象I成本降低期望值
二、功能评价的步骤
功能评价的基本工作步骤是: 1、 计算功能现实成本,将零件成本按 功能进行分配。 2、 求功能评价值,一般以功能货币价 值形式计算。 3、 计算功能价值和改善期望值,选择 研究对象。
作业1:某机床夹具由甲、乙、丙、丁四个部件组成,其功能为 F1、F2、F3、F4,其成本在各个功能上的分配及功能重要程度如 下表所示:
成本
部件

功能 F1
100
F2
F3
F4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级 高度适宜(S1)
中等适宜(S2)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永久不适宜(N2)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S2侵蚀限制(S2e)
…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适宜性单元
… … …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不适宜纲(N):
①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 制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 水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②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限制性十分严 重,目前和将来都难以克服。
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因素的种类,如土壤水 分不足,土壤侵蚀危险等。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S2m——表示受水份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2o ——表示受土壤通气性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3e——表示受侵蚀因素限制的勉强适宜级土地 N1m ——表示水分缺乏使得土地暂时不适宜
宜牧土地
Ⅰ等地:水土条件好,产草量高,草质好,易于建成基本牧场。
Ⅱ等地:产草量低,草质较差或草场轻度退化,水土条件尚好,易于恢复。
Ⅲ等地:产草量低,草质差,草场退化,需大力改造。

第六章 系统评价

第六章  系统评价

评价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决策,就是让 自己和他人能更好地领会和认识某种人类 行为的手段。 评价系统范围的界定主要是确定系统
的边界,范围不应过大,以免使评价问题
过分复杂,也不应过小,以免忽略重要的
影响因素而失系统性。
9
一、系统评价要素
评价时期主要是确定评价处于系统开发全
过程的哪个阶段,以新产品开发为例,评价时
18
二、系统评价的一般过程 评价指标的选择 评价指标必须与评价目的和目标密切相关。
评价指标应当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全面反映
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 评价指标尽可能的少,以降低评价负担。
19
二、系统评价的一般过程 从指标值的特征看,可以分为定性指 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用定性语言作为 指标描述值,定量指标用数据作为指标值。 从指标值的变换对评价目标的影响来看, 可以将指标分为极大型指标(又称效益法求出各指标的权重,结果如 表所示,
评价 指标 x1 x2 x3 x4 x5 比较次数 累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1 1 1 0 3 0 1 1 0 2 0 0 0 0 0 0 1 0 1 1 1 0 1 1 4 权 重 0.3 0.2 0 0.1 0.4
方案 准则 主体 选择评价 方法、建立 评价模型
分析、 计算 评价 值
综合 决 策 分析
16
二、系统评价的一般过程
评价资料收集
这一过程主要是对评价系统的功能、
费用、时间及使用寿命等进行预测和估计,
为设定评价尺度、建立评价函数等收集评 价所需的相关资料。
17
二、系统评价的一般过程 评价指标的选择 系统的评价指标是对系统进行评价的基 本依据。任何一个指标都反映和刻画系统的 一个方面 。 评价指标的选择是评价目标与实际情况 共同决定的,具体选择是要注意:

第六章 系统评价之费用-效益分析

第六章  系统评价之费用-效益分析

(4)系统残值 )
在系统在正式投入使用至规定年限后所剩的残余价值, 在系统在正式投入使用至规定年限后所剩的残余价值,称为系统的 残值, 来表示。 残值,用S来表示。 来表示
4.2 现值的折算
假设系统正式投入使用的年限为T年,年利率为r,则T年后预计总 假设系统正式投入使用的年限为 年 年利率为 , 年后预计总 收益折算成开始使用年的现值R为 收益折算成开始使用年的现值 为
三、基本概念
1、费用 、
费用是指为了实现某个工程项目或事业的目的而投入的资源( 费用是指为了实现某个工程项目或事业的目的而投入的资源(如资 劳动力、材料、能源……)价值。关于费用的概念,只是考察 金、劳动力、材料、能源 )价值。关于费用的概念, 货币支出是不够的,还理解为为达到目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或牺牲。 货币支出是不够的,还理解为为达到目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或牺牲。 1、货币费用和非货币费用 、
1962年,麦斯等人撰写了《水资源系统设计》一书,其杰出之处在 年 麦斯等人撰写了《水资源系统设计》一书, 于深入探讨了系统分析和计算机技术在费用效益分析领域内的运用。 于深入探讨了系统分析和计算机技术在费用效益分析领域内的运用。 同年,多夫曼出版了第一本超出水资源领域, 同年,多夫曼出版了第一本超出水资源领域,从一般意义上探讨费 用效益分析的著作: 衡量政府投资的效益》 用效益分析的著作:《衡量政府投资的效益》。 此外,最早把费用效益分析原理应用于污染控制研究的是哈曼德。 此外,最早把费用效益分析原理应用于污染控制研究的是哈曼德。 他分析了水污染控制的费用与效益。 他分析了水污染控制的费用与效益。而美国的未来资源研究所则为 费用效益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费用效益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费用效 益分析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重视。 益分析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重视。

中国药品综合评价指南参考大纲(第二版) 第六章 临床药物经济性

中国药品综合评价指南参考大纲(第二版) 第六章 临床药物经济性
事业 的 贡献 等 。 2 . 1 8药 品说 明书 :是 否全 面 、有 无误 导 、是 否有 英
文 说 明书 便 于 医务 人 员查 阅 或推 荐 给外 籍 患者 及 便
于 国际医 疗救援 。
包装( 大小 、易损程度) 、效期标示等。
2 . 1 2药 品 储存 条件 :是 否 需要 冰 箱保 存 、药 品包 装 2 . 1 9药 师 医生 获 得 药 品信 息 程 度 : 网 络信 息 、生 的体 积大 小 、药 品的 质量稳 定性 及有 效期 。 2 . 1 3高风 险药 品 :是 否需 要 特殊 存放 、双 人核对 、 特殊 配 制 、用药过 程监 测 、用 药差错 风 险等 。
e v a l u a t i o n + 药 品 ,c o s t + 药名 等 进行 。为保证 分 析文
1 . 1 . 1 资料来源 :检索文献所用的数据库:E m b a s e 、
献 数 据量 充 足 和全 面 ,还 利 用 已检 索 到 的研 究 综述
n t e r n e t  ̄ N 数据 库 上的 广泛 Ec o l i t 、Co c h r a n e L i b r a r y 、CHKI 、维 普信 息资 源 中的 参考 文献 列表 ,进 行I
新视 野
上 N 洲 H 。 s
2 . 1 6医 疗保 险报 销 限制 :限定 适应 证 、限定 医 护 技 人 员分 别 管理 、输 液 泵 、无菌 配制 、避 光 、分 剂量 。
承担 的 责任 。
2 . 9用药 监 测 :血 药浓 度 、肝 肾功 能 、血 象 、其 他 别 、限定 门诊或 住 院患者 使 用 、限定 报销 比例 等 。 特殊 指标 等 。 量 、特 殊 器具 ( 如输 液 泵 ) 、无 菌 操 作 、避 光 输 注 、 即配 即用 、特殊 输注 速 度等 。 2 . 1 1药 师给 药难 易 程度 :药名 、包 装 外观 、标 签 、 2 . 1 7宣 传 与促 销 :宣 传途 径 与频 度 、 品牌 美誉 度 、 2 . 1 0配 制 难 易程 度 :标 签 、包 装 、溶 解 度 、 分 剂 对学 术交 流 的影 响 、企 业 对于 学 术 交流 及 其他 公 益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工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系统工程”是工业工程、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提供了系统的思想、观点、方法论和相应的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系统和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模型;系统仿真;系统评价;系统决策等。

教学目的:系统工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程技术,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在较为系统地介绍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培养学生进行实际系统建模、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正确灵活应用系统观和系统工程方法分析处理问题,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参谋能力。

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理论、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方法等知识;进行系统理论应用和系统工程的建模、仿真、决策分析等方法训练;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研究与应用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培养学生综合、灵活、创新性地应用本学科知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1.使学生掌握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2.重点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管理系统工程方法论;3.掌握系统工程常用模型和技术的功能、原理、使用条件及初步应用;4.初步了解各类定量系统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作用和相互关系,并了解它们在系统工程的整个工作过程中的用途5.掌握系统评价与决策的原理和典型方法;6.具有初步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分析本学科(专业)领域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系统工程概述(5学时)为本课程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系统思想的发展、系统工程的产生及发展、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系统的特性、系统工程的定义及其基本观点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与系统工程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点,了解系统的分类、系统工程的发展过程与趋势、了解系统科学体系。

一、系统工程的产生、发展及应用1.系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系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系统工程的发展概况。

4.系统工程在中国的发展及应用。

二、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1.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张庆普第六章系统评价方法6.1系统评价原理系统评价就是全面评定系统的价值。

系统评价问题是由评价对象(What)、评价主体(Who)、评价目的(Why)、评价时期(When) ,评价地点(Where)及评价方法(How)等要素(5WlH))构成的问题复合体。

评价对象是指接受评价的事物、行为或对象系统,如待开发的产品、待建设或建设中的项目等。

评价主体是指评定对象系统价值大小的个人或集体。

效用值(无量纲,值域为〔0, 1〕)与益损值(货币单位)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效用曲线来刻画。

效用曲线因人而异,可通过心理实验或辨优对话的方式得到,从理论上来说应有3种类型,如图6一1所示。

其中型曲线所反映的主体一般是一种谨慎小心、避免风险、对损失比较敏感的偏保守型的人,且其所处外部环境可能不是很好;型曲线所反映主体的个性特征恰恰相反,这类主体对损失的反应迟缓,而对利益比较敏感,是一种不怕风险、追求大利的偏进取型的人,且其所处外部环境大多较好;型曲线所反映的主体极其理性,是一种较少主观感受的“机器人”。

大量实验证明,大多数行为主体的效用曲线为型,而具有型效用曲线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

评价目的即系统评价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能发挥的作用。

评价时期即系统评价在系统开发全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评价地点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评价对象所涉及到的及其占有的空间,或称评价的范围;其二是指评价主体观察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或称评价的立场。

在管理系统工程中,评价即评定系统发展有关方案的目的达成度。

系统评价的一般过程如图6一2所示。

系统评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是:以经济分析为基础的费一效分析法;以多指标的评价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为特点的关联矩阵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

费用是为达到系统目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或牺牲。

在系统评价中要特别重视对以下各组费用中后边费用的认识和研究:货币费用与非货币费用、实际费用与机会费用、内部费用与外部费用、一次性费用与经常费用。

效益是实现某个目的的经济效果,常可换算成货币值;有效度是用货币以外的数量尺度表示的效果,这往往是对系统方案社会效果的度量,具有重要意义。

6.2关联矩阵法关联矩阵法是常用的系统综合评价法,它主要是用矩阵形式来表示各替代方案有关评价指标及其重要度与方案关于具体指标的价值评定量之间的关系。

设有:A1,A2,…,Am是某评价对象的m个替代方案;X1, X2,…,Xn是评价替代方案的n个评价指标或评价项目;W1,W2,…,Wn是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Vi1,Vi2,…,Vin是第i个替代方案Ai的关于的价值评定量。

则相应的关联矩阵表如表6一1所示。

H•切斯纳提出的综合方法是,根据具体评价系统,确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相应的权重,然后对评价系统的各个替代方案计算其综合评价值,即求出各评价指标评价值的加权和。

应用关联矩阵评价方法的关键,在于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度(即权重Wj)以及根据评价主体给定的评价指标的评价尺度,确定方案关于评价指标的价值评定量(Vij)。

下面结合一例子来介绍两种确定权重及价值评定量的方法。

逐对比较法其基本的做法是:对各替代方案的评价指标进行逐对比较,对相对重要的指标给予较高得分,据此可得到各评价项目的权重Wj。

再根据评价主体给定的评价尺度,对各替代方案在不同评价指标下一一进行评价,得到相应的评价值,进而求加权和得到综合评价值。

现以某紧俏产品的生产方案选择为例加以说明。

例6一1某企业为生产某紧俏产品制定了三个生产方案,它们是: A1:自行设计一条新的生产线。

A2:从国外引进一条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

A3: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改装一条生产线。

通过权威部门及人士讨论决定评价指标为五项,它们分别是:①期望利润;②产品成品率;③市场占有率;④投资费用;⑤产品外观。

根据专业人士的预测和估计,实施这三种方案后关于五个评价项目的结果如表6一2所示。

现将评价过程介绍如下:首先,用逐对比较法,求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6一3所示。

(每次进行两个元素的比较)如表中的期望利润与产品成品率相比,前者重要,得1分,后者得零分,依此类推。

最后根据各评价项目的累计得分计算权重,如表6一3最后一列所示(表中最后一行显示“产品外观”权重为零,问题及原因何在?应如何解决?)。

随后由评价主体(一般为专家群体)确定评价尺度,如表6--4所示,以使方案在不同指标下的实施结果能统一度量,便于求加权和。

6.3A•古林法当对各评价项目间的重要性可以作出定量估计时,A•古林(A.1. Klee)法比逐对比较法前进了一大步。

它是确定指标权重和方案价值评定量的基本方法。

现仍以上述评价问题为例来介绍此方法。

例6-2首先,按下述步骤确定评价项目的权重:(1)确定评价指标的重要度尺。

如表6-6所示,按评价项目自上而下地两两比较其重要性,并用数值表示其重要程度,然后填入表6-6的Rj一列中。

(Rj表示自上而下两个指标的重要程度的倍数关系)由表6-6可知(如何得到?有何问题?),期望利润的重要性是产品成品率的3倍;同样,产品成品率的重要性是市场占有率的3倍。

由于投资费用重要性是市场占有率的2倍,故反之,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性是投资费用的0.5倍;又投资费用的重要性是产品外观的4倍。

最后,由于产品外观已经没有别的项目与之比较,故没有R值。

(2) Rj的基准化处理。

设基准化处理的结果为Kj,以最后一个评价指标作为基准,令其K值为1,自下而上计算其他评价项目的K值。

如表6-6所示,凡列中最后一个K值为1,用1乘上一行的R值,得1X4=4,即为上一行的K值(表中箭线表示),然后再以4乘上一行的R值,得4X0.5=2等,直至求出所有的K值。

(3)Kj的归一化处理。

将Kj列的数值相加,分别除以各行的K值,所得结果即分别为各评价项目的权重Wj,显然有习(即归一化)。

由表表6-6可知,余可类推。

算出各评价项目的权重后,可按同样的计算方法对各替代方案逐项进行评价。

这里,方案Ai在指标Xj下的重要度Rij不需再予估计,可以按照表6-2中各替代方案的预计结果按比例计算出来。

如对期望利润(X1)的R值因A1的期望利润为650万元,A2的期望利润为730万元,则在表6-7中,R11=650/730=0.890,R21=730/520=1.404,等等。

然后按计算Kj和Wj的同样方法计算出Kij。

如在表6-7中,各方案在第一个评价指标下经归一化处理的评价值为:在表6一7中有以下两点需要说明:①在计算投资费用时,希望投资费用越小越好,故其比例取倒数,即②在计算产品外观时,参照表6-4,美观为4分,较美观为3分,所以综合表6-6和表6-7的结果,即可计算3个替代方案的综合评定结果,见表6-8。

由表6-8可知,替代方案A2所对应的综合评价值V2为最大,V1(A1)次之,V3(A3)最小。

6.4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¾产生与发展许多评价问题的评价对象属性多样、结构复杂,难以完全采用定量方法或简单归结为费用、效益或有效度进行优化分析与评价,也难以在任何情况下,做到使评价项目具有单一层次结构。

这时需要首先建立多要素、多层次的评价系统,并采用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方法或通过定性信息定量化的途径,使复杂的评价问题明朗化,如图6-3、6-4所示,即为这样的评价问题。

图6-3投资效果评价结构模型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萨迪(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解析递阶过程,通常意译为“层次分析”)方法。

1971年T.L.萨迪曾用AHP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所谓“应急计划”,1972年又为美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电力在工业部门的分配问题,1973年为苏丹政府研究了苏丹运输问题,1977年在第一届国际数学建模会议上发表了“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层次分析法”,从此AHP方法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在除方案排序之外的计划制定、资源分配、政策分析、冲突求解及决策预报等广泛的领域里得到了应用。

该方法具有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

1982年11月,在中美能源、资源、环境学术会议上,由T.L.萨迪的学生H.高兰民柴(H. Gholamnezhad)首先向中国学者介绍了AHP方法。

近年来,在我国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科研成果评价等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应用。

1988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AHP学术会议。

近年来,该方法仍在管理系统工程中被广泛运用。

¾基本思想和实施步骤AHP方法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

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然后综合有关人员的判断,确定备选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整个过程体现了人们分解-判断-综合的思维特征。

在运用AHP方法进行评价或决策时,大体可分为以下4个步骤进行:(1)分析评价系统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要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

(4)计算各层要素对系统目的(总目标)合成(总)权重,并对各备选方案排序。

¾基本方法举例—投资效果评价图6-5投资效果评价结构示意甲(1)建立该投资评价问题的递阶结构(见图6-5)。

(2)建立各阶层的判断矩阵A,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式中,相比的重要性标度。

标度定义见表6-9.示。

(3)求各要素相对于上层某要素(准则等)的归一化相对重要度向量常用方根法,即:的计算一般需在求得重要度向量后进行,可归结在同一计算表(如表6-10)中。

(4)求各方案的总重要度计算过程和结果如表6-11所示。

结果表明,三个方案的优劣顺序为:C1、C3、C2,且方案C1明显优于方案C2和C3。

AHP一般方法1.建立评价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1)三个层次1)最高层。

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要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期望实现的理想结果,是系统评价的最高准则,因此也称目的或总目标层。

2)中间层。

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等,因此也称为准则层。

3)最低层。

表示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措施等,是评价对象的具体化,因此也称为方案层。

(2)三种结构形式1)完全相关结构,如图6-2所示。

2)完全独立结构—树形结构。

3)混合结构(包括带有子层次的混合结构),如图6-3所示。

(3)两种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的方法1)分解法。

2)解释结构模型化方法(ISM法):评价系统要素的层次化。

(4)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1)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各层次要素间须有可传递性、属性一致性和功能依存性,防止在AHP方法的实际应用中“人为”地加进某些层次(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