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
一张人体气机升降图,简单看懂中医“圆圈理论”

一张人体气机升降图,简单看懂中医“圆圈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我们了解到,气在人体的运动形式分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脾气升胃气降,肝气升肺气降,心肾相交,是脏腑之气的升降规律。
下图是一张人体气机升降图,是由清代医家黄元御发明的“圆圈理论”。
他认为人体的气机运转离不开图中这个圆圈运动,当圆圈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这个圆圈就转不动了,人就会生病。
当我们了解过中医基础理论后,就可以很简单地看懂这张图,下面就给大家详细描述一下。
这幅图中,心肺在上,宜降;肝肾在下,宜升;脾胃在中间,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
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即左升右降。
以脾胃为轴心,脾气左升,肝肾之气随脾气上升;胃气右降,心肺胆气随胃气下降。
从下往上看,肾阳蒸腾肾水上济心阴(心肾相交),不至于心火过亢;同时肾阳温煦脾土,使脾气上升,不至于脾虚湿困;肝随脾升,脾气升了,肝气随着脾气一起上升。
肝脾肾之气升到上面,到了心和肺。
在上者宜降,心火往下降温煦肾阴;胃气降,胆气也随着胃气一起降;肺在最上面,主肃降,肺气也得降,才能帮助心、胃、胆气往下降。
如果气机按照这幅图这样运转,人体就不会出问题。
如果生病了,不妨参照症状对照着看一下,就可以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黄元御的医案中就有很多根据这幅图来诊断的病例,举其中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
一位病人患了一种叫“齁喘”的病,有点类似哮喘;犯病的时候张口抬肩上不来气,喉咙发出刺耳的声音。
这位病人容易在秋冬季节和阴雨天还有吃多的情况下犯病,先是打喷嚏接着流鼻涕,再然后就喉咙堵着喘不过气来。
起因是十几年前一天吃饭时,被一只从房檐上掉下来的猫吓了一跳,后来就作病了,短则两三天,长则十几二十天。
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肺气上逆会有的症状,就是这幅图中的肺气不降。
黄元御继续了解后得知,这个病人还有腹胀,呕吐的症状。
所以他肺气不降的诱因是脾土被水湿困住,脾主运化,脾气不升不运化就会导致食物堵在胃里就会腹胀,胃气上逆就会呕吐。
气机升降论----黄元御

气机升降论----黄元御先介绍一下清代名医黄元御,首先说他的内容,就要先介绍一下黄元御这个人,至少咱的了解一下吧!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
代表著作共是一本:《黄元御医学全书》收录了《四库全书》著录的黄氏存世医书11种,即《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凡101卷。
本文要说的气机图就是出自《四圣心源》中的,内容介绍: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
黄氏在此书中提出“枢轴运动”(圆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
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符合临床。
此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氏诸书之精华。
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
”本次整理,增加“黄元御轶事数则”及“方剂索引”,丰富原书内容且方便学习及临床使用。
这个图研究一下其实特别有意思,而且还不是那么难懂,下面截取一段四圣心源的天人解中关于阴阳的文章,有喜欢这个理论的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如果觉得不好理解的话可以先看看之前提到的一本书,古中医学的圆运动这本书,可以作为入门。
阴阳变化《四圣心源》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收藏人:彤彤23652014-08-29 | 阅:357 转:30黄元御气机升降图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黄元御解说内经、伤寒理论,归纳起来就是:人是一个小宇宙,它的循环运行就是一个圆圈。
取象比类是中医的一个最常见又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医理论的创始多根据这种思维方式。
故理解中医的理论,要回到肇始时的思维方式,否则就是对中医理论的曲解。
后世牵强附会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形似而神不似,没有起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
中医取象比类人体这小宇宙,如同大宇宙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
对于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的取象比类,我是这样形象理解的,对否恭请同仁指教:东方肝、西方胆象树木,南方心象阳光,西方肺象至高的青天,左中大地之土象脾,右中大地之土象胃,北方肾象地下水。
膀胱是水库,三焦是水库的闸门,肝(主疏泄)是开启水库闸门(尿道口)、打开垃圾厂大门(肛门)的按钮,小肠是分拣精华与垃圾的清洁工,大肠是垃圾的运输车。
地下水要温,否则会寒凝结冰,所以说水中含火(温气),阴中含阳,阴抱阳根。
所谓“壮火之主,以消阴霾”即是说地下水要温暖不能寒凝结冰,否则寒水凌心(地下结冰当然天上相应的是飘雪花了),心血管也会血瘀而阻塞。
东方树木吸取地下温水,太阳从东方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水蒸汽上青天(清气升),大气圈里有水汽层湿润,可以阻隔阳光的过猛伤害大地,使大地不致于燥裂,使青天保持凉肃。
肝脾要升就是此道理。
阳光要含水汽,即是阳抱阴根,阳中有阴。
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说水蒸汽要升华上青天湿润阳光,使天空的温度保持正常值。
太阳从西边落山,水汽上青天后经过凉肃,变成雾露下降于大地(浊气降),滋润西方树木,树木吸收雾露沿树根进入西方大地之土中,又变成地下水。
肺胆胃要降就是此理。
当地下水寒冷时,东方木不能吸水蒸发,水汽滞留于土地中,这叫水寒肝陷脾湿。
神医黄元御医学理论图例

2、气机升降图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血本源图
4、五行生克图
5、五行对应五脏图
6、形体聚集图
7、阴阳变化图
在学习黄元御医学著作时黄师是严格按照五行生化理论来阐述医理的如果不懂得这些基本要素看或听黄师的医学论著无疑就是听天书
神医黄元御医学理论图例
在学习黄元御医学著作时,黄师是严格按照五行生化理论来阐述医理的,如果不懂得这些基本要素 ,看或听黄师的医学论著,无疑就是听天书。掌握以下几张图,对比着原著,就能轻松读懂黄师的著作。
黄元御用圈圈治疗肝郁气滞,脾胃失调康囧囧

黄元御⽤圈圈治疗肝郁⽓滞,脾胃失调康囧囧上周我们细聊了下清朝名医黄元御著名的圆圈理论,好多⼈都回复说⼤爱这个圈圈,今天再来篇医案供⼤家具体学习。
(以下的医案分享,摘⾃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真实案例)这是⼀位妇⼥,姓林,也不知道她跟谁⽣了⽓,结果⽓⽣完了,开始感觉⾃⼰胸腔⾥⾯热痛,还吐⾎,这下可吓坏了,甚⾄都忘了到底和谁⽣的⽓了(可见⽣⽓实在是没有必要)。
不仅如此,她还不停地吐痰,头疼,恶⼼,有呕的感觉,然后是脑袋、四肢都出现了⽔肿,肌⾁也瘦了下去,并且“常下紫⾎”。
您觉得这个情况⽐较严重了吧,这还没完呢!她的症状还有,在夏天的时候,⼼⼝那⾥开始疼痛,肚⼦⾥像有三块⽯头⼀样的东西,左右胁下各⼀个,⼀块在胃那⾥,总是感觉胃⾥胀满,还往上嗳⽓,⼼烦,⼝渴,喝⽔喝进去马上就吐出来,吃饭也是,吃下去没多久就吐出来,这简直让⼈抓狂,那么多的粮⾷都浪费了,⼈还是那么瘦。
这些症状还不够,这位林⼥⼠还⼿⾜都冰冷,只有到了秋天的时候才开始好转。
在来⽉经的时候,肚⼦感觉很疼痛,⽽且浑⾝上下的⽪⾁筋⾻都感觉疼。
现在是⼏乎吃不进去什么饭,喝的粥⼀到胃⾥,就开始往上返,⼩肚⼦那⾥像被堵塞住了,喘息也很费劲,⼩便红浊淋涩,⼤便象⽺粪⼀样⼲燥。
各位,这都是些什么症状啊,简直是周⾝上下乱作⼀团,这么多症状放在⼀起,简直让⼈⽆从分析。
⽣⼀次⽓不⾄于病成这样,说说真正的原因吧。
黄元御林⽒呜...其实我早年失去了⾃⼰的⼉⼦,当时悲哀异常,眼泪流光了以后,眼睛⾥都出⾎了。
后来,她的姑⽗⼜去世了,她在痛哭的时候,眼睛⾥⼜出了⾎。
这次事情半个⽉以后,她开始咳喘、惊悸、失眠,但是平时还觉得困,睡觉醒来以后,就是⼀⾝的汗,⾝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且眼眶周围还呈现出青⿊⾊。
到今天,这个病已经有九年,患者到此时已经是奄奄⼀息了。
⼤家看到了吧,⼈的情绪到底有多重要,不好的情绪会彻底地破坏⼈的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有的时候会有很严重的后果,甚⾄恶性肿瘤等病症的发病都和情绪有着很⼤的关系。
按图索骥黄元御的气——以升降理论诠释的“劳伤”(一)

按图索骥黄元御的气——以升降理论诠释的“劳伤”(一)
腔调中医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简蠹,作者一行爹
简蠹
人无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间可以增山岳之气、表五行之灵者,只此文章耳。
——傅山
简蠹: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试图从中医经典探寻线索,在古籍中挖掘古人的思维宝藏,在临床加以验证,以写就好玩的中医文章。
(拖了很久的稿子……)
与“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结合思维架构表就容易理解了。
阴虚——地魄汤(地属阴,魄亦属阴)——火(麦冬、芍药清君相之火)、土金(半夏、五味降肺胃之逆)、金水(元参清金益水)、水(牡蛎敛神藏精)阳虚——天魂汤(天属阳,魂亦属阳)——土(甘草、茯苓培土泻湿)、火土(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木(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根于阴阳互根及升降理论,阴脱的根源在于脾气不升(阳性温和而升散,阴气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阳以辟之也),表现为早上目盲,虽名为阴脱,实为阳根之败。
元御学说中目所能见的生理基础是水升木(坎阳温升,而生肝木。
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温气之渐灵者),木生火(温化而为热,则魂化而为神。
阳神发露,上开双窍,而为两目,目乃阳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也)。
因此阴脱是这个生理过程出了问题:水(阳根澌败),木(精血失藏),火(魂神不能发露),导致了目盲。
治疗阴脱的乌肝汤(太阳称金乌)和天魂汤相似,加了首乌益肝血,芍药治肝之疏泄,一句话:阴脱病在阳根之败,问题在于左升。
同理理解元御学说中的阳脱,根在于胃气不降,表现为白日见鬼,用的兔髓汤(月亮称玉兔)方药也是降肺胃,益金水为主。
为了直观地理解,我们同样用图来表示:。
气机升降的圈圈理论(黄元御)

气机升降的圈圈理论(黄元御)
脾是负责把清气往上升的,胃是负责把浊气往下降的,如果脾气正常把清气往上升,那么大小便就会顺利地从下边排出(如果清气和浊气在下焦抟结,则大小便就不容易排出),如果胃气正常往下降,那么也就不会吃进东西呕吐了,胃气不降才会吐食物;胃气不降了心火就无从下降,结果就在上面刑克肺金,这样就出现了烦躁、咳嗽、口渴,肺主皮毛,(中医认为身体的皮毛是肺来管的),肺金被克,则出现了皮毛开泄,汗就多了;甲木不降则胆虚,就产生了惊悸。
在夏天的时候,自然界湿气重,脾气郁陷,胃气不降,脾胃之气和肝胆之气扭在一起,乱作一团”两气抟塞”所以形成了三个块,等到了秋天的时候,秋天之气为燥,湿气收敛,这样脾气就可以什发了,胃气也可以下降了,所以病就好些了。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湿旺脾郁,则身体变得非常消瘦,水湿气重,所以会有水肿出现。
除了脾胃,让我们再来看看肝肾,脾胃是这个轮子的中轴了,中轴出了问题,这个圆圈的其它部份也就不转了,这就导致了上热下寒,下焦寒冷则导致经血瘀滞,慢慢就变成了紫色的,很多人认为经血紫色为热,其实也要考滤到下焦寒冷的情况。
肝藏血而开窍于目,悲哀过度,肝气郁结,所以血会从眼晴出来,肝气郁陷,则小肚子感到有硬结,肝属木,其色青,所以得了肝病脸色会发青。
茯苓、甘草、半夏、川椒、附子、干姜、桂枝、白芍、丹皮、苁蓉。
脏腑的气机圆周运动及解释

脏腑的气机圆周运动及解释阴阳五行天地未分,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
浮升之清气为阳,沉降之浊气为阴,于是阴阳始分。
清气浮升而亲上,是为天,浊气沉降而亲下,是为地。
天地之间,化生万物,而万物皆阴阳之所变化,所以万物之生长、变化、消亡,皆取决于阴阳。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之间,是为中气。
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也。
枢轴旋转,清阳半升于左,则为木,木性升发,故其气温;清阳全升于上,积温成热,则为火,火性上炎,故其气热;浊阴半降于右,则为金,金性收敛,故其气凉;浊阴全降于下,积凉成寒,则为水,水性蛰藏,故其气寒。
水、火、金、木,名曰四象。
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名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升降浮沉之所变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
阳升于岁半之前,半升为春,春之气温,属木;全升为夏,夏之气热,属火;阴降于岁半之后,半降为秋,秋之气凉,属金;全降为冬,冬之气寒,属水。
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
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曰,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火令之后,名曰长夏,其时湿盛,故土之气湿。
土合四象,是谓五行。
五行之理,有相生、相克制化也。
相生者,滋生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
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
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
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阻其寄宫于西南,其时湿盛,故土之气湿也。
水火交蒸,乃生湿气,长夏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生湿,所以湿乃水火之中气也。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
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上气,则水不过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
收藏人:彤彤2365
2014-08-29 | 阅:357 转:30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
——人体小宇宙运动+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
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
黄元御解说内经、伤寒理论,归纳起来就是:人是一个小宇宙,它的循环运行就是一个圆圈。
取象比类是中医的一个最常见又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医理论的创始多根据这种思维方式。
故理解中医的理论,要回到肇始时的思维方式,否则就是对中医理论的曲解。
后世牵强附会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形似而神不似,没有起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
中医取象比类人体这小宇宙,如同大宇宙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
对于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的取象比类,我是这样形象理解的,对否恭请同仁指教:
东方肝、西方胆象树木,南方心象阳光,西方肺象至高的青天,左中大地之土象脾,右中大地之土象胃,北方肾象地下水。
膀胱是水库,三焦是水库的闸门,肝(主疏泄)是开启水库闸门(尿道口)、打开垃圾厂大门(肛门)的按钮,小肠是分拣精华与垃圾的清洁工,大肠是垃圾的运输车。
地下水要温,否则会寒凝结冰,所以说水中含火(温气),阴中含阳,阴抱阳根。
所谓“壮火之主,以消阴霾”即是说地下水要温暖不能寒凝结冰,否则寒水凌心(地下结冰当然天上相应的是飘雪花了),心血管也会血瘀而阻塞。
东方树木吸取地下温水,太阳从东方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水蒸汽上青天(清气升),大气圈里有水汽层湿润,可以阻隔阳光的过猛伤害大地,使大地不致于燥裂,使青天保持凉肃。
肝脾要升就是此道理。
阳光要含水汽,即是阳抱阴根,阳中有阴。
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说水蒸汽要升华上青天湿润阳光,使天空的温度保持正常值。
太阳从西边落山,水汽上青天后经过凉肃,变成雾露下降于大地(浊气降),滋润西方树木,树木吸收雾露沿树根进入西方大地之土中,又变成地下水。
肺胆胃要降就是此理。
当地下水寒冷时,东方木不能吸水蒸发,水汽滞留于土地中,这叫水寒肝陷脾湿。
因为没有水汽上蒸,阳光过于猛烈,青天不能凉肃,这叫心火上炎。
青天不能凉肃,心火刑克肺金,于是咳嗽痰饮吐衄血种种病生。
这种情况下往往下寒而上热。
青天不能凉肃,雾露不降,西方树木和西方大地之土便燥热,这叫胆胃上逆,呕吐反胃噎膈消渴和相火上炎胆病生。
青天上面的温气不能随雾露下降入地下水,便造成水寒,于是三焦失约,膀胱不温,淋癃遗泄之证生。
肝脾左升肺胃右降,脾胃土居中调度升降,肝胆居中运行升降,心肺居上,肾居下。
这就是人体的小宇宙圆圈运动。
说起来也非常有趣。
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1.阴阳变化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
1.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转,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方其半升,未成火也,谓之曰木。
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
方其半降,未成水也,谓之曰金。
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
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
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
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
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
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
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
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
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
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2.五行生克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
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
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
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
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
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
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
湿者,水火之中气,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
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
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
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
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
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
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3.脏腑生成
人与天地相参也。
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
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
甲:jia 3声调天干的第一位;
乙:yi 3声调天干的第二位;
丙:bing 3声调天干的第三位;
丁:ding 1声调天干的第四位;
戊:wu 4声调天干的第五位;
己:ji 3声调天干的第六位;
庚:geng 1声调天干的第七位;
辛: xin 1声调天干的第八位;
壬: ren 2声调天干的第九位;
癸: gui 3声调天干的第十位。
------------------------------------------------------------------------------------------------------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
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
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
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
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
是人之五行也。
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
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
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
肝为乙木,胆为甲木;
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
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
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4.气血本原
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
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
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
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
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
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
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
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
气统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布也,其在脏腑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
血统于肝,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脏腑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
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
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5.精神化生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
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水之寒者,六腑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
火之热者,六腑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
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
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
《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
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
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6.形体结聚
肝主筋,其荣爪;
心主脉,其荣色;
脾主肉,其荣唇;
肺主皮,其荣毛;
肾主骨,其荣发。
凡人之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
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气盛则皮毛致密而润泽。
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
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条达。
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
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轻利。
五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