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 黄小云先生解)
黄元御医书全集阅读笔记

《黄元御医书全集》阅读笔记目录一、基础理论 (2)1.1 黄元御医学理论体系 (3)1.1.1 五运六气理论 (4)1.1.2 三阴三阳理论 (5)1.1.3 五行顺逆篇 (6)1.2 黄元御脉学 (8)1.2.1 诊法总论 (9)1.2.2 脉诊详解 (10)二、病因病机 (11)2.1 黄元御对病因病的认识 (13)2.2 黄元御辨证论治 (14)三、诊断方法 (15)3.1 黄元御望诊 (16)3.2 黄元御问诊 (17)3.3 黄元御切诊 (18)四、治疗思想 (19)4.1 黄元御治病原则 (20)4.2 黄元御方药运用 (21)五、经典医案 (22)六、药物疗法 (24)6.1 黄元御常用药物 (25)6.2 黄元御药物配伍禁忌 (27)七、养生保健 (28)7.1 黄元御养生理念 (29)7.2 黄元御养生方法 (30)八、临床实践 (31)九、学术传承 (32)9.1 黄元御医学影响 (34)9.2 黄元御医学传承现状 (35)一、基础理论《黄元御医书全集》是一部集黄元御医学思想与实践经验于一体的医学巨著。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黄元御的基础理论有了深入的了解。
黄元御的医学理论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
黄元御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了全面阐述。
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五行构成,人体亦如此。
人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等都与阴阳五行息息相关。
当人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阴阳五行会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元御强调治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五行的平衡。
在理论阐述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黄元御对人体脏腑的认识。
他将脏腑分为阴脏和阳脏,详细描述了各脏腑的功能特点及其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的作用。
他还强调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如肝与脾、肺与肾等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在《黄元御医书全集》中,我还学到了关于辨证施治的方法。
黄元御六气治方思想探析

黄元御六气治方思想探析胡谦;方向明【摘要】方剂本质乃基于病机、药性基础上的药物选用,病机之本本于五运六气,病机明、药性谙,则百病莫逃.黄元御认为六气之变为百病之纲,六气应人又有标、本、中气之别,故治疗宜明六气之标本中气之从化.以《四圣心源》中所载方剂为例,结合《素问》等经典论著疏明黄元御六气治法的遣方择药思想.【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3)003【总页数】2页(P20-21)【关键词】黄元御;病机;六气治法;治方思想【作者】胡谦;方向明【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一代宗师黄元御(公元1705年-1758年),名玉路,以字行,号玉楸子,著述颇丰,凡11种,薪传灵素运气经旨,化以六气治法方药,阐发仲景六经精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又谓:“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黄师谓:“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盖外感内伤,无非六气之变,此为百病之纲,而杂病之传变则为感伤之目。
十二经统于六气,一经病则一经之气现,而无过司化之气与从化之气彰,故以六气偏见与主气旺衰释病变原委,合于方药则是纠偏复衡、抑旺扶衰之理。
《四圣心源·六气治法》载六气治方,以仲景六经辨其方则茫然无适,以运气法轨推之则拂晦明义,笔者就此初探一程,求教大方。
1 六气之标、本、中气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外感内伤,总此六气。
且此六气乃司化主令者,《四圣心源·六气从化》曰:“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
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
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
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
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
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天地气交以为人,六气应人则有标、本、中气之别。
黄元御之《伤寒悬解》概说

黄元御之《伤寒悬解》概说
欧阳翔;张国霞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5(21)11
【摘要】黄元御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医家,一生著述甚丰。
其对《伤寒论》的研究之作《伤寒悬解》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打开了视野。
黄氏赞成错简重订说,对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进行了重新编次,并在每一卷的卷首均有相关的理论阐述,以表明自己治伤寒之学的基本观点。
如寒温异气,六经乃六气等,并从气机升降开阖的角度去解释"寒伤营、风伤卫",同时特别重视中土在六经传变中的重要地位等。
总之,《伤寒悬解》作为一部能深入展现黄元御医学思想的书籍,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页数】3页(P1-3)
【关键词】黄元御;《伤寒悬解》;错简重订;寒温异气;六气;营卫;中土
【作者】欧阳翔;张国霞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黄元御《素问悬解》学术成就 [J], 白俊杰;翟双庆
2.黄元御辨伤寒与温病探究 [J], 梁伟海;黄曼萍
3.黄元御对《伤寒论》重视胃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J], 冯兴志
4.《伤寒论》大隐胸汤证悬解 [J], 李心机
5.黄元御儒道易医会通视域下的道论——以《道德悬解》为中心 [J], 焦健洋;孙竹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元御理论阐述

·293·黄元御理论阐述李东玥摘 要:黃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
他提出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等中医理论,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诊治思路。
本文从研究黄氏的相关文献书籍入手,以理、法、方、药为立足点对黄氏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阐述,突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便读者学习。
关键词:黄元御 理论 治疗方法 用药 遣方黄元御的中医理论尊古而创新,融合了“理学”“易学”等思想,独尊四圣经典著作,批判性继承后世医家,将自己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易于把握、融通性强,实践治疗中用药精准、组方严谨的独特中医理论体系。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有关黄氏的中医思想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一个或几个理论的内容讲解上,缺少对理论、法则以及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
所以,笔者以此为立足点,本文突出黄氏中医理论在理、法、方、药中的不同体现方式,以便读者能更全面的了解、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1理论体系1.1…气化理论1.1.1…六经气化,手足同化“六经气化”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六微旨大论”篇,黄元御首部著作《伤寒悬解》(1)极为推崇该理论。
在《伤寒悬解》首篇“六气司令”中提到“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
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
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
”(2)后文中以寒水、湿土、相火、燥金、风木、君火为六气主令对应六经,同名经从化,从而形成了“足太阳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阳小肠之火从而化寒,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阳明胃之土从而化燥,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之木从而化火,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之金从而化湿,手少阴心以君火主令,足少阴肾之水从而化火,足厥阴肝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包之火从而化风”(2),确立了有形经络与无形气化的同一性。
此外,黄氏完善了《内经·脏气法时论篇》中的内容,将十天干与六经(相火对应的六经除外)相配,例如:甲乙为阳气生发之时,乙木配阴脏肝,甲木配阳腑胆为“甲乙木”,以此类推为“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3)。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黄元御《四圣心源》经典总结

黄元御《四圣心源》经典总结六经解天有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也。
人感天之六气而生六腑,故六腑为阳,感地之五行而生五脏,故五脏为阴。
心主宫城,是为心包,合为六脏。
六脏六腑是生十二经。
经气内根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手足各有三阴三阳。
六气统之,两经一气,故亦曰六经,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也。
经有十二,独言足经而不言手经者,手之六经,自胸走手,自手走头,所辖之部小,足之六经自头而足,自足而胸,所辖之部大,经大则气旺,气旺则病加也。
两经同气,病则俱病,但手经轻清而足经重浊,病则手经轻而足经重也。
六气解天有六气,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
天人同气也,肝足厥阴之经是为风木,心手少阴之经,是为君火,三焦手少阳之经,是为相火,脾足太阴之经,是为湿土,大肠手阳明之经,是为燥金,膀胱足太阳之经,是为寒水,经有十二,六气统之,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
经气对化,自然之理,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病则一经之气见,或自见其令气,火自见其本气,或主令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主令之气,视其经气之盛衰焉。
厥阴、太阴、太阳,足经主令而手经化气者也。
足厥阴,风木也,手厥阴之火,应从风化,而厥阴经病,阳虚则手厥阴化气于风木,阳盛则手厥阴不从风化而从少阳之暑化。
足太阴,湿土也,手太阴之金,应从湿化,而太阴经病,阳虚则手太阴化气于湿土,阳盛则手太阴不从湿化而从阳明之燥化,足太阳,寒水也,手太阳之火,应从寒化,而太阳经病,阳虚则手太阳化气于寒水,阳盛则手太阳不从寒化而从少阴之热化。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六气辩证

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理论,特别是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我是特别推崇的。
今天就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和见解,来讲一讲六经六气的标本从化。
任何辩证,不管他怎么样去解释阴阳五行,最终要归纳到脏腑和经络的气机运行上,六经的经气辩证,是中医的精髓。
古人讲究脏腑之间是一种标本关系,既然有标本关系,就有阴阳关系。
既有脏腑的关系,又有经络的关系,又有脏腑和经络之间的关系。
风火暑湿燥寒是六个气,所谓的风火暑湿燥寒六气是由五行衍化而来,因为五行只有两对阴阳,有东南西北,没有与中相对立的一面,而设有上下阴阳和四季土的阴阳。
从五行的辩证思维看,通过五行可以在临床辩证脏腑气机盛衰,在临床的调理和治疗上,六经的经气辩证实际上包括了五行辩证,也包括了它的辩证思维和治疗法则。
古人把六气看成临床研究五运六气的基本的基本。
六经之气以风火暑湿燥寒为本,以三阴三阳为标。
六是阴数,天为阳在天有六气,用阴数;五是阳数,地为阴在地有五行,用阳数。
此为阴阳揉合的道理。
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二七天癸至,也是阴阳气机揉合的道理。
如果没有阴阳气机的揉合,就不会有气机的交换,就不会有气机的升降与出入,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实际上,在天的六气是由地而出,在地的五行是由天而降。
天上的五运包括玄天之气,丹天之气,素天之气,苍天之气等。
“本标之中见者”,其中就有脏腑的表里关系,“中见”讲的就是中气。
例如,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即胆和肝相表里,这里把脏腑的阴阳表里学说运用到六经六气的相对阴阳的概念之中。
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就是脾和胃相表里,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我们可以广泛地思维,就是足太阳和足少阴。
我们还要提醒大家,讲的是六个气,讲的是三阴三阳,伤寒论讲的是六经,他是以这个为基础。
在这里,提醒大家,不仅仅是足经,一定要考虑到手经,所以说,他们有表里关系,表里是相通的,脏腑之间的气机是相通的,脏腑和经络之间的气机也是相通的,经络的名称实际上就概括有脏腑的气,脏气或者腑气,他们之间互为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 ---顺从自然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
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
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太阳寒水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
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
(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
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
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
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
)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
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
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
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
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
)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
)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
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
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
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
)水得此火,应当不寒。
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
(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才能出。
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
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
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
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
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
)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
(小云:此理甚是,火秘于内,水敛于外。
此既余阳用阴,阴用阳之意也。
)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
(小云:木火主里,此理未明。
木乃水所生,但必须有少阳生生之温湿之气方可生也。
其少阳生气由命门而出太过则现湿热之气,不及则寒湿可见也,能识此则病易调也。
当然此湿气实属水气非太阴土之湿气也。
治则一除肝胆湿热,一温肾利湿。
一泻子,一补母。
然肝阴肝血亏者也从补肾阴治者而谓虚补其母也。
)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
(小云:表气常清,此理甚是,合余之意也。
)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
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
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
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
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
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小云: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此也可说是阳脱。
)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
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
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
(小云: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
此二水虽然属阴,阴者亲于下,亲于内也。
其用为阳也。
水不足则热,火不足则寒也。
)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
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病热者,独责壬水。
(小云:上有余谓太阳少阳合肺而护表。
此则余谓太阳少阴其气可从标从本此为一也。
其二者两太阳两少阴为一周天也,太少可互为影响,脏责腑,腑责脏也。
两太或两少又可互为影响此一辩,还一辩者每经皆有标本之说也。
)少阳相火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
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
手少阳以相火主令。
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
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
三焦之火随太阳之经下行以温水脏,出委中,贯腓肠而入外踝。
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
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
故三焦独主水道。
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
(小云:相火者藏于命门或谓藏于肾中皆同一说也。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者,明君治国国泰而民安也,位者,在其位而助君谋政治国。
相火以少火之形式藏于两少阳两厥阴行于全身上下内外。
其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实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所谓冬藏阳于肾中也即半夜子时藏阳于肾中之意也。
如若不藏则有重阴必阳之虑,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也。
然少火之藏必赖肾精以守也,所以冬以藏精为要,阴为阳之守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理中也。
)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
(小云:水之所以善藏者,此为水之性使然也,其性阴,亲下亲里而其用为阳也。
)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
手之阳清,足之阳浊。
清则升而浊则降。
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
(小云:三焦主腠理毫毛,所以手少阳行于表行于上也。
胆者甲木,其气降;然脾气之升,己土之热力及健运,皆甲与己合,己土得甲胆之相火使然。
)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
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
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
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
足少阳虽从三焦火化,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
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性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
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
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
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
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
(小云:肺者属金,阳明胃与大肠皆属金且有金之燥气,但肺者属娇脏,其含有金气,且含有太阴之湿气。
所以两阳明也含有太阴之湿气也。
所谓含者因为此四经为一周天也。
)少阴君火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
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
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
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
坎中之阳,火之根也。
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发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
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
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
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
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
所恃者,生土以镇之。
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
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
土能克水者,惟阳明承气一症。
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
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
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
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
心液消亡,是以热作。
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
实非心家之过。
(小云:相火者,少阳也,胆中甲木藏之,乙木属肝,甲乙二木皆属东方,在地为木,在天为风,其气太过则从火而助少阴之本,热气显现,其为木之子火气也,治则实泻其子也。
肝之阴血不足也可累母及子,然从母论者多。
虚风与实风据此可辩。
少阳相火不及者,其母寒也,此也为虚补其母之例。
而上热下寒者定是命门火衰而下之阴盛逼阳于上也。
相火旺而使心火旺者不在此例,其火一可折而一不可折也。
因相火而至心火旺者可折,肾中虚火上炎者不可折,因其折而无功也。
)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
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
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家,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
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
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
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
故补肝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
(小云:此确属定法。
血者属阴,而其色红则又属阳,离卦属阴,而其阳多阴少,其气机行于上,行于南方;此又为阴阳互根之理可见,其性属火。
从卦而言,阴卦用火。
从其位而言,阳位而用阴血。
从其经而言标阴本阳。
从其标言阴寒之气盛而阳气弱,从其本而言阳热盛而阴血亏也。
从其火而言午时生阴营而降,总之阳而用阴,阴而用阳也。
阴阳盛衰可推而知之。
)阳明燥金燥者。
阳明金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
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
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
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
子气不敌本气之旺。
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
肺金之湿,(小云:肺从阳明则燥,从太阴则湿。
在其小周天之中也。
)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
燥湿调停,在乎中气。
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
中气衰则阴阳不交,其燥湿偏见。
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
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阴易进而阳易退,湿盛者常多,燥盛者常少。
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
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盛而阳明每负。
土燥而水亏者,除承气症外,绝无仅有。
(小云:戊土属阳燥之土,其用为阴,则其不燥。
己土属阴湿之土,其用为阳,则其湿不困脾。
肺金因于风火者则热燥,因于风寒者则清凉之燥。
燥者金之气,湿者土之气。
燥湿之气与水火也有关系。
)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
水负则生,土负则死。
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
(小云:土中宜藏火之温气也即少阳之生气,其火宜少不宜壮。
)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
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燥为寒热之中气。
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
(小云:火性炎上,水性润下。
燥与湿互相牵制,其法在气机升降之中。
)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
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
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
所谓阳邪居上,清邪居下,一定之位也。
然上之燥亦因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
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
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小云:燥为寒热之中气,妙!)厥阴风木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
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
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生,火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
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
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
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
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
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
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
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症,皆风木之疏泄也。
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
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
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
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
故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