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君子之风 教案2(1)
六君子之风-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六君子之风-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君子之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通过阅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表达水平。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古代文化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君子之风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君子淡于言,而信于行。
5.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6.君子有恒而无休,小人无恒而有休。
2. 经典语句阅读学生将通过阅读《论语》选读中的章节,加深对君子之风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3. 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古代文化中的经,史,子,集四种文体,以及《论语》和其他经典著作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导读”+“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究各种问题和答案,达到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君子之风的定义和解释,让学生知道君子之风的基本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君子之风的重要性。
第二步:阅读经典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论语》选读中的各个章节,并适时点拨,让学生理解君子之风的内涵和重要性。
第三步:探究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教师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中的经,史,子,集四种文体,以及《论语》和其他经典著作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问题和答案的方式让学生探究这些概念和文化的价值。
第四步:总结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所学的君子之风和古代文化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出建议和启示,让学生深刻理解君子之风和古代文化的价值。
五、教学评估1.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表达水平的提高。
2.对君子之风和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3.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
六、拓展资源1.《中华经典藏书》2.《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知识》3.《中国文化简史》4.《中华经典语文阅读》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理解,但也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和引导。
《君子之风》教案

《君子之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中“君子之风”的含义,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为有道德、有品质的君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君子之风”的含义。
(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及背景。
(2)引发学生对“君子之风”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查找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2. 请学生选择一篇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分享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君子之风》原文2. 参考资料:关于“君子之风”的相关文章、视频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君子之风”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3. 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典文学知识竞赛。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君子之风”。
九、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2课时。
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第二课时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布置。
十、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 注重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教案中应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将“君子之风”的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君子之风》教案

《君子之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君子之风”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3)培养学生与人相处时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君子之风;(2)运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公民;(3)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介绍“君子之风”的起源、发展及其含义;2.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君子之风的体现,如礼貌用语、文明礼仪等;3.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君子之风,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4. 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运用君子之风解决问题,提高沟通能力;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君子之风”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3)培养学生与人相处时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2. 教学难点:(1)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践行君子之风;(2)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君子之风”的含义、发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君子之风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君子之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4.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沟通能力;5. 总结反思法: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激发他们对君子之风的热爱。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君子之风》课文;2. 辅助材料:相关案例、视频、图片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语文《君子之风》教案

语文《君子之风》教案《语文《君子之风》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君子之风一、导入提问:我喜欢兰花,喜欢它的清新淡雅的君子风姿。
春夏之交,是兰花盛开的时节,兰花又被称为君子之花,那究竟什么是君子呢?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在我们的原始印象里,君子应该是什么样的?生:过渡:以上是同学们对君子的初步理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孔子眼中的君子和我们眼中的有什么异同。
【板书】课题二、解题在此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文章的标题,“君子之风”,风是什么意思?(风范,作风)古代关于“君子”的解释,大体有以下几种,同学们认为本文讲的君子是指哪一类人?Ppt.(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2)指地位高的人(3)后来指道德高尚的人(4)对别人的尊称# 齐读第一章和第二章,思考:既然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的人,那么1、2章里,哪几个字简练地表达了道德高尚这个内在涵义呢?课文:(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明确:道德仁义【板书】所以周予同在他的《孔子》一书中说:Ppt. “君子”是一位人格圆满表现的理想人物。
“君子”的成分,以德行为最重要。
小结:可能有同学会说,老师,人格圆满这个词语太高大上了,离我们的世界太遥远了吧?哪里是太遥远了,反倒是近得不得了了,老师上个月才听了场高考作文的公开课,就有观点指出,浙江的高考作文似乎是在试图塑造中学生的理想人格。
这说的不正是现代意义上的君子吗?三、文本解读过渡:同样有一位爱极了兰草的君子曾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这里的道德仁义,我们权且可以看作是内美,但是,道德仁义从来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又以哪些外在的表现形式来作为评判君子的标准呢?(一)请男生们来读一读1、2、12章,说说君子的风范有哪些外在的表现形式?(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游习六艺】【板书:艺】*什么叫“游”于艺?为什么要“游”于艺?游:游习。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君子之风 学案 (1)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君子之风 学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义以为质.质:根本,基础 B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陋:破旧 C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愤:因困惑不能解除而感到憋闷 D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文:修饰。
这里指对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礼节等的修饰和讲求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B.⎩⎪⎨⎪⎧ 何以文为.君子义以为.质C.⎩⎪⎨⎪⎧ 曲肱而枕之.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D.⎩⎪⎨⎪⎧ 不义而.富且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饭疏食,饮水B .而耻恶衣恶食者C .贤哉,回也D .曲肱而枕之4.下列各句与“贤哉,回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甚矣吾衰也B .岁不我与C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D .非尔所及也5.名句填空。
(1)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3)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者动,仁者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君子之风的教案(应)

君子之风一、导入新课。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
如《左传》:“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政治地位孔子:“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
——道德水平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修养,才算有“君子之风”?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
(板书:君子之风)看看孔子告诉我们有哪些法则可以让我们向君子靠近。
二、整体感知1、读第1章和第2章政治和道德素养:道、德、仁、义、礼、孙、信知识文化水平:六艺2、自由诵读课文第3—9章。
思考:其中哪些品质不是君子应该具有的?(具有这些特点的是小人)(板书)小人:求生害仁喻于利耻恶衣恶食患得患失三、解读1、杀身成仁。
(生命?仁义?)1)齐读第3章。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总结: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孟子也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这段文字,是对孔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思想的最好阐发。
后代许多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像汉代的苏武,宋代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于谦,清末的谭嗣同,在国家与民族的危急时刻能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离不开传统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
3)(提问)同学们能想到哪些名人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文天祥临刑时衣带诏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文天祥传》2、见利思义。
(利?义?)(第4、8章)1)【读解】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君子之风》教案范文五份

《君子之风》教案范文五份《君子之风》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3.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4.背诵重点章节。
教学课时:2课时教常设计与安排:1.释题何为君子?链接《论语》读本,《君子――人格圆满的理想人物》中第一段:君子就阶级的身份而言为“贵族”;李零《丧家狗》附录:君子为道德君子。
学生说说对“风”的理解风范、风度、作风君子之风谈的是君子的自我修养。
2.课文内容(1)君子应有怎样的内在修养a.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一个称为君子的人是全面均衡发展的人。
就高中生而言,你有什么启发?做人与读书b.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句式:介词宾语前置义礼逊信,是君子德性中所需要的成分。
链接《论语》读本,p73,二(李零《丧家狗》);p74,南怀勤《论语别裁》,c.喻于义理解孔子的义利观链接:《儒家的价值观》第三段。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的__观。
d.杀生成仁仁道是君子最重要的德性e.不耻恶衣恶食耻,以。
为耻(意动用法)为什么说“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讨论”?君子既以德行为重,所以要轻视世间的物质生活;君子考虑道的问题,不考虑食的问题。
f.不患得患失鄙,庸俗浅薄的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g.仁、知、勇延伸,仁者、知者;课本上的参考翻译,我倒赞同南怀瑾的。
(2)君子修养应该注意什么a.箪食陋巷回的生活条件如何?贫穷。
他如何对待?不忧,不改乐。
乐在什么?内在的道德修养。
孔子如何评价回的?有道德。
孔子为什么会如此高度评价孔子呢?是因为他在回的身上找到了他的影子。
与孔子的哪一点很像?b.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名作动;枕,意动用法。
乐亦在其中矣,也是乐内在的道德修养。
于我如浮云,你读出什么?孔子对坚持道义的信念非常坚定。
浮云有怎样的比喻义:一是喻福贵短暂,二是喻与富贵无关,三是喻富贵无足轻重。
君子之风(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君子之风(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君子之风(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课程背景《君子之风》作为一篇传统文化经典,不仅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如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君子之风》的精神内涵,是一项关系到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教育任务。
本次课程以高二选修《君子之风》为例,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规划。
通过丰富的形式和手段,即演讲、讨论、阅读和写作,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君子之风》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君子之风》的文化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理解《君子之风》的主旨思想和基本内容,并运用汉语言表达出来;3.通过阅读体验、演讲和讨论等形式,感受《君子之风》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4.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水平。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选修教材:《君子之风》教学时数:5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君子之风》概述1.文化历史背景2.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3.主体思想及文本结构4.名言警句第二课:《君子之风》第一篇1.学贵无怨无尤2.孔子的品德3.名言警句第三课:《君子之风》第二篇1.劝学2.治学方法和标准3.名言警句第四课:《君子之风》第三篇1.交友2.处世方法3.名言警句第五课:《君子之风》第四篇1.修身养性2.孝亲3.名言警句教学方法1.单元预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谈话、搜索网络等方式,了解《君子之风》的文化背景,提前预习教材内容。
2.演讲和讨论: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个课堂问题,鼓励学生就自己对《君子之风》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并依据教材中的论述,进行相关主题的演讲。
3.阅读体验:将教材的内容以“公司化”形式呈现,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同时思考教材所呈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4.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写作练习,既可以选用散文形式,也可以选择诗歌形式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对《君子之风》的理解与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之风》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3.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4.背诵重点章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常设计与安排:
1.释题
何为君子?
链接《论语》读本,《君子——人格圆满的理想人物》中第一段:君子就阶级的身份而言为“贵族”;李零《丧家狗》附录:君子为道德君子。
学生说说对“风”的理解
风范、风度、作风
君子之风谈的是君子的自我修养。
2.课文内容
(1)君子应有怎样的内在修养
A.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一个称为君子的人是全面均衡发展的人。
就高中生而言,你有什么启发?
做人与读书
B.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句式:介词宾语前置
义礼逊信,是君子德性中所需要的成分。
链接《论语》读本,P73,二(李零《丧家狗》);P74,南怀勤《论语别裁》,
C.喻于义
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链接:《儒家的价值观》第三段。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的统一观。
D.杀生成仁
仁道是君子最重要的德性
E.不耻恶衣恶食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
为什么说“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讨论”?君子既以德行为重,所以要轻视世间的物质生活;君子考虑道的问题,不考虑食的问题。
F.不患得患失
鄙,庸俗浅薄的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G.仁、知、勇
延伸,仁者、知者;课本上的参考翻译,我倒赞同南怀瑾的。
(2)君子修养应该注意什么
A.箪食陋巷
回的生活条件如何?贫穷。
他如何对待?不忧,不改乐。
乐在什么?内在的道德修养。
孔子如何评价回的?有道德。
孔子为什么会如此高度评价孔子呢?是因为他在回的身上找到了他的影子。
与孔子的哪一点很像?
B.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饭,名作动;枕,意动用法。
乐亦在其中矣,也是乐内在的道德修养。
于我如浮云,你读出什么?
孔子对坚持道义的信念非常坚定。
浮云有怎样的比喻义:一是喻福贵短暂,二是喻与富贵无关,三是喻富贵无足轻重。
C.忘食、忘忧、忘老
把孔子对接受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的传神
有感情地朗读,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可敬又可爱的夫子形象。
三食三乐
君子考虑道的问题,不考虑食的问题。
君子应该注意内在道德的修养而轻视外在物质的享受。
(3)君子要有怎样的外在风度
A.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B.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4)如何去达到这样的自我修养?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追求君子之风任重道远。
3.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体验。
4.背诵规定的章节。
5.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