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评价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巨人,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眼光,成为了一位备受推崇的思想家和作家。
他的作品对于现代中国的文学、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鲁迅先生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深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
批判。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也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他不回避现实,勇敢地揭示社会的丑陋,并发出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引发了对改革与革命的思考。
其次,鲁迅先生注重真实和深入的表达,他以生动而精准的语言,刻画出了那
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他丰富的触角和人性洞察能力,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真实感和感染力。
他通过对生活中的细节和人物的刻画,让读者对社会的现象产生共鸣与思考。
他的作品以其犀利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最后,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
背景下,但他对人性的探索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是永恒的。
他的作品反映出人类普遍的苦痛和纠结,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和挣扎。
他的思想和理念激励着无数的读者去思考社会、生活和人性的问题。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是一位不可忽视的文化巨人,他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熠熠
生辉。
他以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批判精神,赋予了中国现代文学以独特的光芒。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剖析,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文化评论家,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尖锐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透彻的剖析,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发展。
以下是一些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个人评价。
1. 钱钟书:鲁迅是以触不可及的人对着已经过去了,所以大师。
他的创造力和挑战力,是任何一位大师都远远不及的。
2. 陈寅恪:鲁迅的学问深而广,凡有所为者,必先须有一定的类似鲁迅的胸襟和世界观,这类似的意识始于对鲁迅的鉴赏。
3. 徐志摩:鲁迅是反叛的代表,他在反对世俗中生根、发芽,最后变成一片广大的恶浪,象一系列悲剧集合起来。
4. 丁玲:人民需要这位英勇者。
5. 沈从文:我曾认为他是个神,一个启示,一个方法,一个榜样,一个圣洁无暇的偶像。
在鲁迅以后的伟人身上,尤其是在毛主席的身上,还能看到他的风采,他的追求。
6. 茅盾:鲁迅的《朝花夕拾》是最伟大的散文集,必与《红楼梦》以及《红岩》、《解放前夜》等同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作品。
7. 金岳霖: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奇才,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作家中库存量最多的。
8. 胡适:鲁迅为自由与正义的拥护者。
9. 张大千:鲁迅的行人即是行路者,越走越宽,最后走进人的心坎上。
10. 傅雷:鲁迅的形象对我这一代人有太重要的影响,远远不是另一个作家所能相比的。
11. 郭沫若:鲁迅的目标是革命,其性格是属于革命性格。
12. 曹禺:在我认识自己,找寻我的道路的时候,鲁迅先生给我启示了一条可随之迈往前进的康庄大道。
13. 茅盾:我们也不负对鲁迅的敬爱与追思。
这些名人学者的评价都充分显示出鲁迅在文学、思想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影响力。
他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批判精神,为后来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和国家意识的觉醒作出了巨大贡献。
鲁迅的著作和思想对于现代中国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他人对鲁迅的评价句子简短

他人对鲁迅的评价句子简短
1.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2. "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小说方面,他的散文和译文同样精彩。
"
3. "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对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4. "鲁迅的小说虽然描绘了惨痛的现实,但在细节和情感描写上却非常细腻动人。
"
5. "鲁迅痛恨封建思想和旧文化,他的作品呼吁人们破除陈旧的传统观念,追求自由和平等。
"
6. "鲁迅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他善于利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来强调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
7. "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他关注弱势群体的处境,并为他们发声。
"
8. "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反映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这些思考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9. "鲁迅的作品在揭示社会黑暗的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对鲁迅的评价有哪些

对鲁迅的评价有哪些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鲁迅的评价有哪些,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鲁迅的评价有哪些1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生平简介:鲁迅,清朝光绪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初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在南京求学时学名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
鲁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科学医。
后弃医从文学(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奉母命回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是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给鲁迅写一则简短的评价

给鲁迅写一则简短的评价
给鲁迅写一则简短的评价如下:
1、鲁迅,一个多振奋人心的名字啊!他划破无边际的黑夜,将迷惘的时代迸裂,在沧桑岁月中竟能干出如此伟大事业!
2、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3、“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
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
4、一生的铿锵有力,全身的铮铮傲骨!黑瘦的身躯里是不屈不挠。
他为我们民族灵魂而呐喊,他的存在让我们国人骄傲。
5、鲁迅是一个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
名人对鲁讯的评价

名人对鲁讯的评价名人对鲁讯的评价 1主要评价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奴性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品格。
鲁迅是文化战线上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情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
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是新生活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在我看来,是中国一流的圣人。
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逝世,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位年轻勇敢的领袖,也是失去了一位最真诚热情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
他偶尔做点事,每次都是唱歌。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儿子眼中的鲁迅周海婴: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
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
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
在我眼里,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包含着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的爱护、帮助。
对觉醒年代里人物鲁迅的评价

对觉醒年代里人物鲁迅的评价《觉醒年代》里的人物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化批判家和革命者觉醒年代中的人物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化批判家和革命者,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以下文章中,我将对鲁迅进行全面评价,并从多个角度探讨他的思想、作品和影响。
第一,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文化批判家,他的思想观点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是非常深刻和敏锐的。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通过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和批评,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化传统的反思。
他的《呐喊》、《彷徨》等作品中,对封建社会和封建伦理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提出了科学、民主、自由的新思想。
第二,鲁迅作为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既写实又富有想象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以强烈的批判和抨击态度,探索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第三,鲁迅的影响不仅止于文学领域,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变革。
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事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中国早期现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
他的思想和行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和文化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来说,鲁迅作为《觉醒年代》中的人物,是一位伟大的文化批判家和革命者,他的思想和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鲁迅的全面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作品,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通过这篇文章,我对鲁迅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中也领悟到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思想的伟大力量。
希望通过对鲁迅的评价,能够引发更多人对他的关注,并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秉承他的主张,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的尊严努力奋斗。
鲁迅,作为《觉醒年代》中的人物,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巨人。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批判的文学作品和革命的行动,为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变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名人对鲁迅先生评价名言

名人对鲁迅先生评价名言
1.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巨人,他的笔触带着强烈的暴力感和批判精神,并以其独特的鲜明观点和犀利的文字表达力震撼了整个中国社会。
" - 钱钟书
2. "鲁迅是一位具有深思熟虑的作家和评论家,他的笔触露出了一种罕见的直接和坦率的勇气。
他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为中国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 - 贾平凹
3. "鲁迅的作品表达了他深深的关切和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怒。
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的描述和人物塑造都非常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 余华
4.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更传达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折射。
" - 朱自清
5. "鲁迅以他的作品捍卫了人民的尊严,他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和他针对封建社会的犀利批判,给了人们希望和勇气。
" - 郭沫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评价(1)在中国近代史上,我最崇敬的人或者说最崇敬的人之一便是鲁迅。
把任何世俗的“家”戴在鲁迅头上,都显得不那么恰如分,都显得有些苍白。
鲁迅是最具独立人格的人,他绝不攀附屈从,就像一棵矗立于高山之巅的巨松,傲然挺拔,坚如磐石。
鲁迅是最具原则性的人,在原则面前泾渭分明,横刀立马,忘我无私,义无返顾,“横眉冷对千夫指”,决无油滑、苟且、中庸和骑墙。
鲁迅是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人,他所做的一切绝非听命于什么权力或者主义,也绝非是为了某一个群体眼前的狭隘的利益,他是为着民族乃至人类发见真理,剔除不平,实现灵魂和品质的提升。
鲁迅是最具穿透力的人,他能够迅速即时地感知事物的本质,戳穿经过包装的阴谋,识破狡猾的伎俩,撕开丑恶的外衣,让他目力所及的一切阴私、恶行、肮脏龌龊、鼠窃狗盗无以盾其形。
鲁迅是最具正义感的人,他同情贫弱,心顷革命,呼号改革,倡导更新,痛恨不公,厌恶强权,乃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鲁迅是最具善心也最无私的人,他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说到做到,绝不作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是最具高风亮节的人,他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洁白无暇,爽快淋漓,豪气逼人,绝无些微狗苟蝇营、乖巧矫情、伪饰虚假、鸡鸣狗盗、笑里藏刀、阴毒冷僻、拐弯磨角、虚张声势、拉拉扯扯、凄凄惨惨、欺世盗名……的小人之举。
鲁迅是最具英雄意识和品德的人,他疾恶如仇,不惧强敌,高举着“匕首”和“投枪”,冲着敌人或敌人的营垒,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穷追猛打,绝不留情、放任或退却,“绝不宽宥一个敌人”。
有时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鲁迅是最具自知之明的人,他绝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弱点甚至灵魂中的灰暗,他“的确在时时的解剖别人,但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
鲁迅是最具个性的人,他刚正不阿,襟怀坦白,婷婷玉立,洁身自好,孤傲而不孤僻,清高而不自恃,入世而不流俗,树敌而无私敌,多怨而无私怨,尖刻而不乖戾,智慧而不取巧,心系天下而不大而无当,思想深邃而不好为人师。
鲁迅不是伟大而是伟岸,他是中国人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鲁迅不是神明而是精灵,他是中国人的高尚品质的结晶,是中国人的灵魂的坐标。
也是因为如此,鲁迅也有彷徨,也有寂寞,也有孤独,也有愤懑,也有灰心,也有苦痛,也有悲悯,也有无奈,也有固执,也有浪漫,也有沉寂,也有空泛,也有困顿,也有激动乃至偏激,也有失望乃至绝望。
但,鲁迅永远是鲁迅。
鲁迅就像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向人类撒下永恒的光辉。
鲁迅的被利用和被反对乃至辱骂,恰好说明了鲁迅就是鲁迅!我崇敬他。
我爱戴他。
我效法他。
他将永远是我的师,我的友,我的魂,我的佛。
鲁迅是永生的。
(2)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历史家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人高得多。
何以故?是时空的距离使鲁迅的形象在后人的眼里显得比近在眼前或相距不远的当代人更为高大么?诚然,时间和空间愈贴近伟人的人,是习焉不察地觉不出对象的巨大分量来的。
此所以周海婴会嘟哝着“这种爸爸,什么爸爸!”这绝不仅由于童稚的天真无知,直到近来,我读周海婴回忆和论述他爸爸的文字,仍然看得出对他伟大的父亲没有作当量的定位。
这很难怪,他和伟人太贴近,太腻昵了。
当隔海遥望的日本作家左藤青夫尊鲁迅为“东洋第一大师”时,鲁迅近处的似乎是得风气之先的文人却贬斥鲁迅为“没落”、“朦胧与无知”,不值一文。
以上的例证是空间差距所导致的辨认上的分歧,远的正确,近的迷误。
不过,那些曾经讥薄鲁迅“朦胧与无知”的人,几年之后又对鲁迅表示尊崇了,这似乎也体现了苦恼的时间差距。
但我所断定的未来的历史家将比当代人更高地评价鲁迅的理由不在此。
我所持的理由有二,分述如下:其一,历时愈久,对鲁迅生前死后加之于他的污泥浊水,明枪暗箭,不怀好意的抬举,有心的中伤和无意的曲解都将愈益黯淡失色。
人们所看到的将只是经过澄清了的历史长河的运行以及巨人在历史中的伟岸风姿,他如何和历史气息相通,扮演着引涛疏流的光辉角色。
后代人不再有恩恩怨怨、爱爱仇仇,不会为各种因公的和因私的功利之念所蔽。
更重要的是,与鲁迅并世或相后先的伟人或准伟人,在时过境迁之后也已形态毕露,他们给历史投下了什么,是非功过如何,也得以和鲁迅作客观的比较了。
那时的人不再有忌讳或顾虑,是什么还他以什么,诚所谓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
比较之余,鲁迅的形象当然出类拔萃地高大,不像今日之还有七嘴八舌了。
其二,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归根究底是由于其能创造文化的文明。
一切震慑人群的事功都只是暂时的,战争杀伐,王朝兴废,乃至制度更迭,受惠或受害只限于一时,数十年或数百年,只是无限时序中的一瞬,而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创造则是历久不衰乃至是永恒的。
谁记得神圣罗马皇帝?但人们永远讴歌但丁的《神曲》;谁记得詹姆斯一世或伊利莎白女王?但莎士比亚却永远是英国人的骄傲;谁记得魏玛大公和维也纳神圣同盟的各国帝王们?但歌德却光辉奕世。
一些英雄攫取了权力,主宰了世界,即使他们干的尽是好事,蒙益的也只是同代人或延泽若干年,何况这类角色的负作用往往甚于其所产生的正面功勋;有些所谓业迹还都是同伙人或党羽以及盲从者们鼓吹出来的虚美之辞,还须经过后世的考验。
惟有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即罗曼·罗兰所说的“以心而伟大的英雄”才是推进文明延泽永世的。
尤其因为,那些以事功享名的人物不是一个人的能耐,都必须众人的参与,而且他们在建成事功后必十百倍地取得报偿;只有“以心而伟大的英雄” 才是独立的创造,他们只有奉献,没有夺取,终生如鲁迅所说的吃草挤奶。
因此,历时越久,未来的人更能认知其伟大。
因此,历史终将证明,鲁迅即使不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伟人,也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第一伟人。
郁达夫在鲁迅死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
郁达夫是看到了鲁迅生前所受的攻击、污蔑和中伤的;而且也看到他死后所得的评价,哪怕是肯定的评价也未能惬心贵当,故而发出了如此的感慨。
他不及看到鲁迅死后半个多世纪围绕着鲁迅的一切,而且这一切还将继续下去,直到围绕着鲁迅而生发的一切公私恩怨为历史所刷淡。
到那时,对伟人的一切咒骂、中伤、曲解纷纷剥落,成了伟人巨像下的尘埃,甚至累积成小丘,倒反而会化为这座像的自然景观中的一点点缀,即使只能供游人践踏,总还不失是历史的沉渣。
但对和鲁迅尚贴近或时距不远的当代人,那些曲解和污蔑鲁迅的材料却是很现实的教材,从这里可以看出伟人是怎么战斗过来的,他又怎么正是在战斗中,靠这些未来的尘埃而成就其伟大的。
甚至对未来的历史家,即使对这些灰埃不屑一顾,或带着怜悯的目光督视它们一眼,或许也能激起点历史的感兴,在选择中汲取些可供描塑伟人的对比资料,并遥想当年曾有那么许多高矮不等的侏儒而不解,而想起韩愈“蚍蜉撼大树”的诗句,勾起点思古之幽情吧。
房向东先生前年出版了《鲁迅与他骂过的人》,意在聚集鲁迅生前环绕着他的嘀嘀咕咕,对显豁鲁迅的伟大有益;现在他又奋力写成《鲁迅,最受诬蔑的人》,是聚集鲁迅死后环绕着他的嘁嘁喳喳,对显豁鲁迅的伟大同样有益。
鲁迅生前曾多次说,他的所以要活着,努力眷护生命,与其是为了爱他的人,无宁是为了敌人,要让那些不是东西之徒因他活着而不舒服。
鲁迅死了那么久,仍然有那么多人咒骂,证明他威灵犹在,仍同活着时那样使某些人不舒服,也证明鲁迅不朽。
忘了是布瓦洛还是拉辛说过:“世上没有被捧成的伟人,更没有伟人会因咒骂而变得渺小。
”鲁迅正验证着这句话。
我曾应约为作者的前一本书作序,因此也乐意为这本《鲁迅:最受诬蔑的人》写下这点意见,即:未来的历史家将比当代人对鲁迅的评价高得多!吴中杰:我们今天如何评价鲁迅中国网时间:2008-08-18发表评论>>评价历史人物有一个标准问题。
过去人们多用政治标准来衡量是非,现在虽然否定了政治标准第一的说法,但有些人在潜意识中却还未能完全摆脱这种思惟定势。
纵然有时作出的是相反的评价,那只是政治标准的不同而已。
但我以为,评价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就应该从知识分子本身的标准来衡量。
现代知识分子最基本的品格是什么?这就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就应该用这一标准来评价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
中国的文人,总喜欢走入廊庙,与皇帝老儿或者名公巨卿攀相好,即使挂着隐士招牌的,也是“飞来飞去宰相衙”,虽以民主自由相标榜的某些现代知识分子,也未能免俗。
而鲁迅,倒是最能坚持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人。
但有些批评者却无视这一基本事实,只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而贬责鲁迅,我以为这倒是离开了现代知识分子立场的。
还有人从为人处世上着眼,说鲁迅这个人不随和,难相处,不如别人那样容易交朋友。
这其实也牵涉到批评标准问题。
中国人讲究“和光同尘”,做事要随和,讲面子,能敷衍处则敷衍之,决不肯得罪人,时下的“捣糨糊”哲学,即继承了这种文化传统。
而鲁迅则认为“文人不应该随和”,而主张他们要有明确的是非,热烈的爱憎。
这种性格,这种行事作风,在中国,当然要得罪人,被认为极难相处。
但是,如果大家都认真办事,诚实待人,那就会有另一种看法了。
而且,从中国的前途着想,还是少点敷衍,多些认真为好。
所以,持这种批评意见者,其实也还是站在旧伦理的立场上来说话。
当然,我不是说鲁迅不可以批评。
鲁迅也是凡人,自有他的个人缺点,也有他的时代局限性,如果实事求是地指出,那是有利于学术研究的。
但可惜有些学者的批评却很不讲道理。
比如,鲁迅指责中国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因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到得一位历史学家的嘴里,却被说成是教唆别人杀人,甚至要他对马加爵的杀人罪行负责;而且无视于鲁迅从人文精神和民主思想出发,批评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向看客排头砍去的行径和刘邦“彼可取而代之也”的政治理想,却将鲁迅的思想说成是农民起义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真不知从何说起?其实这种批评方法,对于我们也并不陌生。
这就是在中国流行多时的有罪推定法。
即事先认定你有罪,然后将材料加以歪曲,来“证明”你的“罪行”。
鲁迅当年所写的《可恶罪》,说的就是这回子事。
现在,鲁迅自己也犯了“可恶罪”,他首先被人觉得“可恶”,要批判,这才被一条一条列出“罪状”来。
但鲁迅之不被今人所理解,却也还有另外一些原因。
鲁迅是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自己的写作职责的,这一点曾经获得许多关心社会前途者的共鸣,但在社会思潮转变以后,人们在躲避崇高,追求平庸中,也就与鲁迅格格不入了。
鲁迅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永存,这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凡是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即文字的被淡亡,不是由于时弊的消失,而是因为时弊的泛滥。
比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里曾举例道,洋服青年拜佛,现在是平常事,若把他撅着屁股的样子拍下照来,这就是讽刺。
但现在,这种事已经平常得使人们觉得是正常了,即使拍下照来,还有什么讽刺作用呢?被遗忘也是必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