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粪土当年万户侯”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独立寒秋,湘江①北去,橘子洲②头。

(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

①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②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禁不住热血沸腾,思潮翻滚。

赏析这几句诗,要特别注意两个词:一是“寒秋”,二是“独立”。

秋是草木变衰的季节,秋风过处,霜气袭来,枯叶飘落,萧条众芳,寂寥山川,一般人易动伤怀。

“悲哉,秋之为气也!”自从楚人宋玉首兴这悲秋之叹,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秋景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衰败的气氛,“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对此作了最恰当的概括。

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全无衰微肃杀之气。

明明是“暖秋”,为什么也以“寒”字起笔呢?原来这“寒”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是写实,因为时令已到秋天,人们已经觉察到寒意;说它是虚写,因为“寒”暗喻了当时时局的艰辛。

虽然国共合作后,南方出现了革命高潮,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正极力扩张势力;同时,在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排挤共产党,领导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而毛泽东本人也同样面临困境: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同时他又被党内一些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

因此,在1925年1月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了中央委员会。

回到湖南,他组织的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认为威胁到赵的统治,通令缉捕他。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1上阕揽景兴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

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

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

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

仰望长空,俯察大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

“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

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

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

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基础知识】重要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 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重要词义: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ě):泛指船:此指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 1913 年至 1918 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 年 毛泽东和萧瑜、 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主:主宰。 沉浮:比喻事物盛衰、消长。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遒(qiú):强劲有力。 遏(è):阻止。 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 平凡,不寻常。稠:多。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激扬:激浊扬清 击水:这里指游泳 浅底:清澈的水底 译文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 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 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 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 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 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 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 《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 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 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 岁月。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 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 1911 至 1925 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 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 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 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 和他的同学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郭亮等,及其他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 如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罗章龙、李维汉等,除何叔衡、谢觉哉 外,都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 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 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 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 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

沁园春长沙注释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注释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注释及赏析(1)寒秋:深秋,晚秋。

(2)橘子洲:长沙城西湘江中一沙洲。

(3)舸:船。

(4)万类:指一切生物。

(5)霜天:秋天。

(6)百侣:形容伴侣之多。

(7)恰:正当,刚好。

(8)挥斥:奔放。

(9)遒:尽头。

(10)激扬:激浊扬清。

(11)万户侯:个人的功名富贵。

(12)中流:水流之中。

沁园春长沙》赏析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优秀《沁园春·长沙》赏析

优秀《沁园春·长沙》赏析

优秀《沁园春·长沙》赏析优秀《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代表作品,诗中的描写了壮丽风景以及伟人的精神气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赏析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万户侯。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万户侯。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万户侯。

全诗翻译赏析
及作者出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出自现代的《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赏析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着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粪土当年万户侯”之“粪土”康伯春(河南安阳幼儿师范学校河南安阳455000)[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不能解释为“粪便和泥土”而应该解释为“鄙视”,论述“粪土”不用理解为名词用作动词。

建议把《现代汉语词典》释“粪土”义项中的“粪便和泥土”之义去掉。

[关键词]粪土雅俚比喻义引申义诸多版本的高中教材都选择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此词后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主席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革命青年视“当年万户侯”如“粪土”,这是蔑视阶级敌人的革命气概。

“粪土”二字不但用得恰当,而且用得简练。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教版)把“粪土当年万户侯”注释为: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

”最近即将发行的新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人教版)对此句的解释和上边的解释一模一样。

笔者认为这样注释甚是不当。

首先,“粪土”的解释只是说出了“粪土”一词的用法,没解释出粪土的意思。

况且如果把“粪土”解释为“视……如粪土”也犯了释义的一大忌讳,即:释词中有被释词出现。

其次,“粪土”名词用作动词也值得商榷。

为什么不把粪土解释清楚呢?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才明白,因为《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粪土”的解释只有“粪便和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东西。

”这一种解释,显然这里把“粪土”解释为“粪便和泥土”不大合适,而编者又失于细查,故诸多版本的解释都相当含糊,笔者教学之余,闲来无事,便越俎代庖了!一、“粪土”释义考证在古代汉语中,“粪”字并不指粪便,而是“扫除”的意思。

甲骨文的粪字,像人一手持扫帚一手持簸箕,正在扫除尘土之形。

故它的本义应是扫除之义。

《荀子·疆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芸:锄。

)《说文》:“粪,弃除也。

”也就是“除秽”的意思。

古书中“粪除”常常连用。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将使归粪除宗祧以事君。

”“粪除宗祧”就是把宗庙扫除干净。

“粪”字在古代另一个常用意义是给禾苗锄草、培土和加肥料。

《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

”孔颖达疏:“粪,壅苗之根也。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粪”字下说:“凡粪田,多用所除之秽为之,故曰粪。

”这意见是正确的。

《荀子·富国》:“多粪肥田。

”是指多除草、多培土能使田肥沃,如果用现代的意义理解为“多粪便”,就错了。

古代“粪”也可以用作名词,指被除的秽土(垃圾)。

先秦常常“粪土”连用。

《论语·公冶长》:“粪土之墙,不可圬(抹灰;粉刷)也。

”这里的“粪土”就是腐土,秽土的意思,就是能“粪”(扫除)下来腐土、秽土的墙,是不能够粉刷的。

《国策·秦策五》:“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背)约,身为粪土。

”《左传·襄公十四年》:卫侯在郲,臧纥如齐,唁卫侯。

与之言,虐。

退而告其人曰:“卫侯其不得入矣!其言粪土也,亡而不变,何以复国?”这两个“粪土”都比喻恶劣下贱的、令人厌恶的事物。

唐罗隐甲乙集六秦中富人诗:“粪土金玉珍,犹嫌未奢侈。

”。

这里的“粪土”又引伸为“鄙视”的意思。

晋书礼志下答皇帝纳采玺书文:“皇帝嘉命,访婚陋族,备数采择。

……前太尉参军、都乡侯粪土臣何琦稽首顿首,再拜承诏。

”这里的“粪土”是臣下自谦之词,就等于说“贱臣”。

以上诸例中的“粪土”都不作“粪便和泥土”讲,像这样的例子古书中还有许多。

后来“粪”指粪便,显然是由秽土的意思引申来的,这意义在汉以后才出现。

如《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

”这种用法在古书中并不多见。

那么先秦表“大便”义的是哪个字呢?那就是“屎”字。

甲骨文中的“屎”字,像一个蹲着的侧面人形,人形臀部下的几个小点代表排泄之物,表示人拉屎的意思。

故“屎”的本义指大便。

“粪”由于古今理性意义的转移,使其从扫除秽物这个语义场转移到了粪便这个语义场,但是“粪土”一词的理性意义决没有从“腐土,秽土、鄙视、比喻恶劣下贱的、令人厌恶的事物”这个语义场转移到“粪便和泥土”这个语义场,因为现代汉语语汇中的“粪土”,我们无法举出一个实例可以把“粪土”当“粪便和泥土”讲,现代汉语中的“粪土”一般都是用的“粪土”的比喻义。

即:比喻恶劣下贱的、令人厌恶的事物。

至于《现代汉语词典》和《新法编排汉语词典》为什么把“粪土”解释为“粪便和泥土”,就不知是失察还是望文生义的原因了!如果“粪土”可以解释为“粪便和泥土”,那么为什么不把“领袖”解释为“领口”和“袖口”呢?二、雅、俚之间释“粪土”“粪土”不能释为“粪便和泥土”,我们还可以从词的语汇上得以印证。

众所周知,词有雅、俚之分。

“俚”指的是词的口语化。

艺术地运用口头语,乃至俚俗语言,可以写出流芳百世的好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等。

毛主席词的用语,也巧妙地引进现代语和群众口头语。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渔家傲》)用红军战士的口头语白描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喜悦。

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白,词的“俚俗”一定不要影响到词的意象美或意境美。

因此词的语汇运用是否恰当,就要看此语汇是不是服从、服务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了,这是评判用语好坏的唯一标准。

笔者所看到的词,只有毛主席发表的37首诗词中,有三首词提到了俗物。

即:《七律·送瘟神》中“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的“遗失”。

《念奴娇·鸟儿问答》中“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的“放屁”。

《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的“粪土”。

遗矢即遗屎。

“失”和“屎”是通假字,同时“遗失”是一处用典,引用的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倾之,三遗矢矣。

”的典故,他用廉颇三遗矢的故典来写血吸虫病引起的腹泻,形象地描述了旧社会瘟神肆虐的情景。

这是十分恰当的,并没有影响诗的整体意境。

“屎”用“失”通假,恐怕也有避开俗物的意思。

《念奴娇·鸟儿问答》中的“不须放屁”一句,历来就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好,•另一些人又认为不好。

笔者认为,这一句虽有俗物“放屁”入词,但这首词因为全篇都是用口语写出,所以整首词的语气是统一的,意境也是统一的,这四个字,还准确的表达主席对帝修的愤怒与轻蔑!所以这首词可以算是成功的“俚词”。

至于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历来被公认为典雅之词,整首词都用语典雅,形象鲜明,意境深邃。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如此美好的意象和意境,突然来了一个“粪便和泥土”,这不仅和整首词表达的意象美、意境美不统一,也和粪土的本义有出入。

相信主席的意思决不会让我们把“粪土”理解为“粪便和泥土”。

三、名词无须作动词所谓词类的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充当别的词类。

而“粪土”一词在《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上的第三个义项是:引伸为鄙视。

并举了唐罗隐甲乙集六秦中富人诗:“粪土金玉珍,犹嫌未奢侈。

”为例,由此可见“粪土”的动词意义,是其固有的、常用的意义,根本就不是名词临时活用为动词,将其列入词类活用的范围,是对词类活用的滥用。

那么为什么诸多教材上都把“粪土”看为名词用作动词呢?首先是因为许多人由于对“粪土”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理解不正确,误解其原属词类,而把词的正常用法看作活用。

“粪土”一词的引申义是由它的本义间接派生出来的,引申义在词义系统中是作为一个义项而存在的。

引申义一般都是常用义,它与词性偶然变化而产生的临时意义是不同的。

其次是许多人混淆了词的兼类和词的活用的界限。

兼类词是指分属两种以上词类而意义相关的词。

既然是一词多类,则其所属每一词类的功能均为正常用法。

活用则指的是某词不属于某一词类,仅仅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这类词的功能。

这是兼类词与活用的区别所在。

但是,由于古今词义的变化,使一些词所属的词类也发生了变化,有的词古代是兼类词,现代汉语则专属某词类。

人们不去分析这些变化,不注意兼类与活用的区别,就会把古代的一些兼类词看作单类词,从而误作活用。

“粪土”一词就是很好的一例。

现在人们把“粪土”解释为“粪便和泥土”,那它就专属名词类了。

殊不知“粪土”还有“鄙视”之义呀!并且这个“鄙视”之义还是古代的常用义之一,不是临时活用。

最后是许多人误把常见现象当成了临时现象,“粪土”一词作“鄙视”讲在古代是一常见现象,只是被人们受现代词义的影响误认为临时现象,从而被误作为词类活用。

从整个古今词义的发展过程看,某些词由活用逐渐变成常见现象,其萌芽时期的临时意义就会演变为确定的常用意义。

这样,活用就成了词义引申以及兼类词形成的途径之一。

“粪土”由“被除的秽土、腐土(垃圾)”演变为“比喻恶劣下贱的、令人厌恶的事物”,从而又从“比喻恶劣下贱的、令人厌恶的事物”演变为引申义“鄙视”而成为动词。

这是由于词的临时功能逐渐成为常用功能,致使词义有所变化的现象。

由活用而产生词义引申或产生兼类词,这是词义变化的途径,而“词义变化的途径与变化了的词义是两回事,不能混同在一起”。

如“粪土金玉珍,犹嫌未奢侈。

”中的“粪土”,既然已通过了词义变化的途径,由名词“被除的秽土、腐土(垃圾)”演变为“鄙视”义,它已经演变成动词了,就不能再说成名词用作动词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完全可以解释为动词“鄙视”,这样处理,当然就不会再有名词用如动词的问题了。

其次,笔者建议把《现代汉语词典》释“粪土”义项中的“粪便和泥土”之义去掉,只留下一个比喻义,或者把“粪土”的本义和引申义都加上,因为我们现代汉语语汇中的“粪土”几乎没有作“粪便和泥土”讲的,用的最多的是它的比喻义。

既然这个义项不存在,我们为什么还要用呢,这样只能给人一种望文生义的感觉。

我想这也是诸多教材不做过多解释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