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版)

合集下载

(完整)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完整)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风热犯肺证风寒袭肺证风燥伤肺证痰热郁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

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5。

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14.心力衰竭临床路径

14.心力衰竭临床路径

心力衰竭临床路径一、心力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力衰竭衰CD-10: 150. 900)、心肾衰竭(ICD-10: 150.900x022)o(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心力衰竭指南》(中华医学会,2018)1.有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心衰高危因素。

2.活动后气喘、双下肢浮肿、夜间平卧气喘等心衰症状。

3. BNP. NT-proBNP升高,心脏彩超提示:EF下降或舒张功能不全。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心力衰竭指南》(中华医学会,2018)1.非手术疗法。

(1)利尿治疗。

(2)强心治疗。

(3)控制心率治疗。

(4)抑制心肌重构治疗。

(5)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等危险因素治疗。

(6)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7)其他基础病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7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L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力衰竭(ICD-10:150.900)、心肾衰竭(ICD-10: 150. 900x022)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肌钙蛋白、BNP或NT-proBNP;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甲状腺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脏彩超、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冠脉CT或造影、动态血压或动态心电图、双下肢动、静脉超声、颈部血管超声、心肌灌注核磁显像、负荷超声心动图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某些特定心衰患者应进行血色病或HIV的筛查,在相关人群中进行风湿性疾病、淀粉样变性、嗜络细胞瘤的诊断性检查、心肌活检等。

(七)治疗方案和药物的选择。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构建及实施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构建及实施
维普资讯
医疗保 健 饕 典 20 年第1 卷第8 08 5 期
Me ia atc r p r t s 0 8 5 () d c lHe l aeAp a au 2 0 .1 8 h
慢 心衰 中医合 床径 建实 性力竭西结临路构及施
黄 斌 ( 东 河 源龙 川 佗 城 医 院 , 广 东 龙 川 57 8 ) 广 1 38
【 摘要】 目的 评价慢性 心力衰竭 中西 医结合临床 路径对住 院天数 、住 院费用及 临床 疗效的影响 。方法 制订慢性 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临床 路径表 ,选择 2 0 06年 7月 2 0 07年 1 O月慢性 心力衰竭病人 10例 分为 2组 。中西 医结合 临床路 径组 ( 6 治疗 组)8 例按路径表 实施诊疗过程 ,平行对照组 7 例按 习惯 完成 治疗;同时筛选 2 0 7 3 0 5年 1 20 2月 0 6年 6月符合本研究条件的 病人 7 例 ,作 为历 史对 照组 ,经统计学检 验 ,比较路径 实施后 患者平均住 院 日、住 院总 费用及临床 疗效 包括心功能 NY 4 HA分 级 、6 i m n步行试验 、心 率、左室射血 分数 等的变化 。 结果 治疗组与平行 对照组相 比,平均住院天数减 少 3天 (<O 1 ,住 P .) 0 院总费用呈减 少趋势( , ) P<O0 ,临床 疗效有所提 高( . ) 5 P<OO 。治疗组与历 史对照组相 比,平 均住 院天数无差别( 5 P>O0) . ,住 院 5 总费用明显减 少( ,1,临床 疗效显著提 高( .1。结论 实施慢 性心力衰竭 中西 医结合 临床路径 能够提 高 医疗质量。 P<O0 ) P<O0)
p twa ain swi h o i h atfi r e h d Ma ig a s e i r o t ga e a i o a h n s n se d cn l ia ah yp t t t c r n c e r al e M t o s e h u k n p ca f m fi e t d t d t n C i e e a d we t r me ii e ci c l o n r r i l n n l p twa ain swi h o i h a t a l r. h t d s c n u t d i 0 p t n s T e e e r n o y d vd d i t o p : r ame t ah yp t t t c r n c e r fi e T esu ywa o d ce 1 ai t. h y w r a d ml ii e o 2 g u s t t n e h u n 6 e n r e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慢性心力衰竭1 范围本《指南》目标:规定了中医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的术语、定义、适用人群、指导原则、康复指导、注意事项等。

本《指南》目的: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的可参考标准。

本《指南》适用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人群。

本《指南》适用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包括心力衰竭B/C期,和/或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2346-2006 经穴名称与定位• GB/T13016 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13017 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 GB/T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ZY/T001.1-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 慢性心力衰竭定义:是因心室充盈或射血的任何结构或功能受损所致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

中医学的“心衰病”与之相对应,临床可表现心悸、喘、水肿等。

3.2 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定义:有导致心衰的基础疾病,但临床无心衰症状,无论是否有左室肥厚和(或)左心室功能受损或心腔变形即心力衰竭B/C期,和(或)慢性心衰经治疗后的稳定期。

3.3 慢性心力衰竭分期标准:根据2009年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更新指南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分为4期:A期:存在明显可诱导心衰发生的危险因子的患者。

例如,尚无明确左心室(LV)功能受损、心室肥厚或心腔变形的冠心病、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

B期:临床无症状、但确实存在左室肥厚和(或)左心室功能受损的患者则属B期。

C期:期是现有或曾有心衰症状伴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

D期:期指可能需要接受先进专业治疗的顽固性心衰患者。

3.4 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1994年修订的心功能分级标准: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明显的疲乏、气促或心悸,属于心功能代偿期。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目录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目录
498
107
脊髓损伤(不完全性)
503
老年病科
108
老年汗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511
109
尿频病(尿道综合征)
514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目录
科 别
序 号
病 种
页码
脑病科
1
颤病(帕金森病)
3
2
痫病(颞叶癫痫)
8
3
痿病(多发性硬化)
11
4
痿病(格林-巴利综合症)
16
5
目偏视(眼肌麻痹)
21
6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
26
急诊科
7
急性咳嗽病(门诊)
33
8
急性咳嗽病(住院)
36
9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
29
胫腓骨骨折
141
30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147
31
踝关节扭伤
150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
154
33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159
34
股骨颈骨折
164
35
髌骨软化症
170
36
股骨粗隆间骨折
173
针灸科
37
中风后焦虑状态
181
38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185
39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
189
内分泌科
40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
87
18
郁病(强迫症)
91
肺病科
19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99
20
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心衰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

心衰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

心衰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5月13日,医政医改局发布关于印发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通知,小编摘取“心衰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与大家分享。

(一)目标。

引导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团队服务作用,规范心衰患者临床诊疗行为,为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改善心衰患者预后,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1.三级医院。

主要提供新发心衰、急性心衰、疑难危重心衰的诊疗服务。

收治下级医疗机构转诊患者,对下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共同管理心衰患者,为疑难病例提供会诊并协助制订治疗方案,开展心衰诊治的质控管理。

2. 二级医院。

负责病情相对稳定的心衰患者的诊疗服务,为心衰患者提供规范的病情评估与监测、药物治疗、心脏康复。

对超出自身诊疗能力的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心衰恢复期患者、重症心衰病情稳定期患者、诊断和治疗方案已明确的新发心衰患者;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管理慢性心衰患者。

鼓励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心衰中心建设,形成心衰疾病诊治网络体系,为心衰患者提供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性诊疗服务。

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负责心衰防治宣教,高危及疑似患者识别、稳定期治疗、康复和长期随访。

应当将疑似患者及时转诊到二级以上医院,同时启动随访管理和双向转诊机制。

慢性病医疗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等提供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

(三)分级诊疗路径(图1)。

图1.心衰分级诊疗路径(四)双向转诊标准。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至二级以上医院的标准。

(1)社区初诊或怀疑心衰的患者。

(2)社区管理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病情加重,经常规治疗不能缓解,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应当及时转至二级以上医院救治:①出现心衰症状体征加重,如呼吸困难、水肿加重;②利钠肽等心衰生物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③原有心脏疾病加重,如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加重等;④出现新的疾病,如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肾功能恶化、血栓栓塞等。

心力衰竭临床路径(流程图)

心力衰竭临床路径(流程图)

4、 非药物治疗 CRT 或 CRT/D;无创、有创呼吸机治疗;超滤及血液滤 过治疗;机械辅助治疗。
出院标准
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无典型心衰症状和体征、恶 性心律失常得以控制、停用静脉用药。
变异及原 因分析
①病因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瓣膜病、 先心病等病因治疗,治疗前后负荷增加或心肌病变 等病因引起的心力衰竭。 ②诱因治疗:抗感染、抗心律失常、控制血压,改 善心肌缺血等。Fra bibliotek治疗方案
2、 药物治疗
③适当利尿:襻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静脉利尿 剂。 ④拮抗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β受体阻滞剂、 ACEI 或 ARB、安体舒通。 ⑤正性肌力药。 ⑥静脉血管扩张剂。 ⑦其他伴随疾病和合并症的治疗。
检查项目
冠脉 CT 或造影、心脏核磁、腹部超声、双下肢动、静 脉超声、颈部血管超声、心肌灌注核磁显像、负荷超声 心动图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某些特定心衰患者应进行 血色病或 HIV 的筛查,在相关人群中进行风湿性疾病、 淀粉样变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性检查、心肌活检等。
2、 根据病情
1、 一般治疗
心电血压监护,吸氧等治疗。
进入路径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 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 进入路径。
标准住院日:约 10 天
1、 必检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生化全项、血糖(空腹和餐后 2 小时) 、糖化血红蛋 白、凝血像、CRP、NT-proBNP/BNP、肌钙蛋白 T/I、心 肌酶谱、动脉血气分析、甲功三项、24h 尿白蛋白; (3)胸片、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
冠脉ct或造影心脏核磁腹部超声双下肢动静脉超声颈部血管超声心肌灌注核磁显像负荷超声心动图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某些特定心衰患者应进行血色病或hiv的筛查在相关人群中进行风湿性疾病淀粉样变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性检查心肌活检等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临床经验,制定的一种临床操作方法和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旨在统一诊疗标准,提高诊疗效果,减少误诊、漏诊和过度治疗的可能性,同时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中医临床路径已经应用于多个专业,并覆盖了104个病种。

这些病种涉及到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介绍其中24个专业涉及的一些病种及其中医临床路径。

1. 内科专业:1.1 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1.2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1.3 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胆囊炎、慢性肝炎等;1.4 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 外科专业:2.1 外科创伤病:骨折、脱位、切割伤等;2.2 外科感染病:蜂窝组织炎、脓肿等;2.3 外科性肿瘤病: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

3. 妇产科专业:3.1 妇科炎症病: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3.2 妇科肿瘤病:卵巢癌、子宫肌瘤等;3.3 孕产期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

4. 儿科专业:4.1 儿科感染病: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水痘等;4.2 儿科消化系统病: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等;4.3 儿科呼吸系统病:肺炎、哮喘等。

5. 骨伤科专业:5.1 骨科创伤病:骨折、半月板损伤等;5.2 骨科综合病:骨质疏松、颈椎病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病种,还有一些其他的专业和病种也有相应的中医临床路径。

例如眼科专业的青光眼、白内障等;耳鼻喉科专业的中耳炎、鼻窦炎等;皮肤科专业的湿疹、银屑病等。

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收集和整理相关病种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程表现、相关检查指标等;其次,通过专家组讨论,制定出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然后,将制定好的中医临床路径应用于具体患者身上,观察疗效并不断完善;最后,通过实践总结,不断修订和优化中医临床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慢性稳定期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I50.90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分期诊断
(1)慢性稳定期
(2)急性加重期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临床常见证候:
气虚血瘀证
气阴两虚血瘀证
阳气亏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患者。

3.继发于肺部严重感染、恶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心电监测、B型利钠肽(BNP)或氨基末端前体BNP (NT-proBNP)、肌钙蛋白T(TNT)或肌钙蛋白I(TNI)、心肌酶、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传染性疾病筛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6分钟步行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B超(肝、胆、脾、胰、肾等)、血气分析、甲状腺功能、地高辛血药浓度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虚血瘀证: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2)气阴两虚血瘀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3)阳气亏虚血瘀证: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中药泡洗技术
(2)灸法治疗
(3)穴位贴敷治疗
4.饮食疗法
5.运动康复
6.西药治疗
7.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胸闷、气喘、心悸、水肿等症状有所改善。

2.生命体征稳定。

3.胸片显示肺水肿、肺淤血征象明显改善或正常。

4.心功能转为I级。

5.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部严重感染、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有恶性心律失常等,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TCD编码:BNX030、ICD-10编码:I50.905)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