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转移性肿瘤

合集下载

眼球内脉络膜转移癌的影像学表现

眼球内脉络膜转移癌的影像学表现
断。MR 对脉 络膜 转 移癌 表 现具 有 明显 特征 性 。 I 【 关键 词】脉络 膜 肿瘤 转移 癌 ; 层摄 影 术 ; 共振 成像 ; 断价 值 体 磁 诊 f 中图分 类 号】 4 5 R4 【 文献标 识 码】 A [ 章编 号】 6 4 4 2 (0 2 0 b)0 8 — 2 文 1 7 — 7 1 2 1 ) 6( 一 0 6 0
占 1 %t; 组病 例乳 腺 癌 6例 , 癌 3例 , 4 3本 1 肺 肾癌 1 。 例
随着 影 像 学 的发 展 , 尤其 是 MR 压 脂 技术 的高 速 发 展 , I 人 们 对 眼球 肿 瘤 的诊 断 率越 来 越 高 。本 组 脉络 膜 转移 癌 C T
显 示 : 扫 多 发 或 弥 漫 性 眼 球 壁 增 厚 , 强 后 大 多 强 化 , 瘤 平 增 肿

影像 与 介入 ・
22 6 第9 第7 0年 月 1 1 1 卷 期
眼球 内脉络膜转移癌 的影像学表现
王 晶 孙 阳 白 莉
吉林 省 四平 市 中心 人 民医 院影像 科 , 林 四平 吉
16 0 30 0
【 要】目的 描 述 脉络 膜 转 移 癌 的 C 摘 T和 MR 表 现 , 讨其 诊 断 、 别诊 断价 值 。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1 I 探 鉴 0例 经 手术 病 理 和 临床 证 实的 脉络膜 转 移 癌病 例 , 中 4例 行 C 其 T扫描 检查 ,0例均 行 MR 检查 。 结果 C l I T扫 描 显示 眼球 后 部呈 偏 平 状 , 度不 均 的略 高密 度 肿块 , 密 中度 异 常对 比强 化 。MR 检 查 T WI 中等信 号 ,2 呈 中低 信 号 ( I 1 呈 T WI 与玻 璃体 相 比 ) 较大 的 肿瘤 伴有 视 网膜 脱离 。 结论 C , T和 MR 对脉 络膜 转 移 癌 等 眼球 内病 变 均可 作 出定 位 、 性 的影 像学 诊 I 定

眼肿瘤

眼肿瘤

• CT:圆形或球形肿块,表面光滑,有包膜,眼眶可扩大, 多无骨质破坏
治疗
• 开眶手术,连同包膜一并切除
• 不要切破囊膜或小块切除,以防种植性转 移
• 不要切除局部活检
泪腺腺样囊性癌
• 泪腺最常的恶性肿瘤 • 恶性程度高,病程短 • 突眼,眼部疼痛,眼球向前内下
方突出,向外上方运动受限,视 力减退
• 肿瘤呈广泛的浸润生长,容易浸 润神经和累及眶骨,可向眼眶深 部、颅内蔓延,也可向肺、肝和 骨骼转移,预后差
• CT:边界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肿 块边界呈锯齿状,显示肿瘤浸润 生长
治疗
• 很小的肿瘤,局部切除
• 行眶内容摘除术:包括眼睑、眼球、眶内 软组织、眶骨膜以及被侵犯的骨质
• 术后加放疗和化疗
• 角膜原位癌
• Bowen病 • 缓慢生长、半透明或胶冻样、微隆起 • 表面布满松针样新生血管 • 肿瘤切除联合角膜板层移植
• 角膜鳞状细胞癌
• 中老年男性 • 胶冻样隆起,基底宽、富有血管 • 可转移、应行扩大切除
葡萄膜肿瘤
• 虹膜囊肿
• 原发性、植入性
• 虹膜、睫状体黑色素瘤
• 恶性 • 局限性、弥漫性 • 可继发青光眼 • 局部切除、扩大切除
• 淋巴瘤
• 恶性 • 主要靠病理诊断
横纹肌肉瘤
临床概述 由分化程度不同的横纹肌母细胞构成的高度恶性肿瘤
儿童多发
肿瘤发展快 恶性程度高
眶上部好发 鼻上象限眼睑
上睑下垂 眼睑水肿
眼球向下方移位
眼球运动障碍
视力障碍
CT扫描
形状不规则 边界不锐利或不圆滑 不均质 明显增强 可见骨破坏 邻近结构破坏
眼眶肿瘤

结膜肿瘤是怎么回事

结膜肿瘤是怎么回事

结膜是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多发部位。

(一)良性肿瘤1.上皮包裹性囊肿是为继发性,常是外伤、手术或炎症的后遗症。

囊肿位于结膜下,半透明外观。

囊肿由异位在基质内的上皮包绕成中空的腔构成,囊腔内含有上皮杯细胞分泌的黏液。

当囊肿位于穹隆部时,体积可较大。

2.结膜皮样瘤是一种好发于颞侧角膜缘的迷芽瘤。

肿瘤呈白色结节状,由复层并且常是角化的鳞状上皮覆盖,上皮下为致密胶原结缔组织,含有皮肤附属器如皮脂腺、汗腺和毛囊,偶尔可出现软骨。

3.皮样脂肪瘤是一种迷芽瘤,因瘤体含有脂肪组织,因呈黄色外观。

双侧角膜缘的皮样瘤和皮样脂肪瘤足Goldenhar(眼耳脊柱发育障碍)综合征的眼部表现。

4.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的外生性肿瘤,可无蒂(扁平的)或有蒂。

在儿童和青年中,这一肿瘤多见于下穹隆部,也可见于角膜缘,偶见于睑结膜。

多发性、双侧性病变较为常见,几乎不出现结膜炎症反应。

成年人发生于角膜缘的单侧性乳头状瘤、或发生于球结膜任何部位的乳头状瘤,必须进行病理检查并与恶性病变进行区别。

组织学上,病变由呈分叶外观,其中央以纤维血管束为核心,覆盖于表面的结膜上皮无角化,棘细胞增生明显。

(二)非良性肿瘤1.原位癌最常发生于睑裂间球结膜,尤其在角膜缘处的灰白色病灶。

临床上观察,病灶由一层白色的鳞屑覆盖。

组织学特点:结膜上皮层增厚、细胞可失去极性,并失去上皮细胞特点。

在细胞基底层可见有丝分裂象。

通常,在非典型细胞和天津254医院在线预约正常细胞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

结膜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完好,非典型细胞没有浸润到上皮下的基质中。

2.鳞状细胞癌非典型细胞穿透基底膜进人结膜基质中.临床上,在角膜缘周围、球结膜的睑裂区生长的肿瘤可无蒂状或呈乳头状生长。

组织学上癌细胞呈巢状或团块状生长,病灶内可见角化珠。

病变可向穹隆部及眼睑皮肤侵犯,但较少向眶内及眼内侵犯,发生转移的最常见部位是耳前和下颌下淋巴结。

眼部肿瘤的种类及早期症状有哪些

眼部肿瘤的种类及早期症状有哪些

眼部肿瘤的种类及早期症状有哪些眼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但有时也会受到肿瘤的威胁。

眼部肿瘤的种类繁多,症状也各不相同。

了解这些种类和早期症状对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眼部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对身体的危害相对较小,但如果它们的位置特殊或体积较大,也可能会影响视力或眼部功能。

恶性肿瘤则具有侵袭性,可能会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常见的眼部良性肿瘤包括:1、血管瘤:这是由血管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

通常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的肿块,可能出现在眼睑、结膜或眼眶内。

一般不会引起疼痛,但如果长得较大,可能会影响外观。

2、色素痣:常见于眼睑、结膜等部位,通常为黑色或棕色的斑点或小结节。

多数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如果痣的大小、形状、颜色发生变化,或者出现瘙痒、出血等症状,就需要引起注意。

3、皮样囊肿:多发生于眼眶周围,是由于胚胎时期的上皮细胞残留形成的。

表现为皮下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质地较软。

眼部恶性肿瘤主要有以下几种:1、视网膜母细胞瘤:这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

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发病,表现为瞳孔区出现黄白色反光,如同猫眼。

如果肿瘤继续发展,可能会导致眼球突出、视力丧失等。

2、脉络膜黑色素瘤:常见于成年人,多位于脉络膜。

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等。

3、眼睑基底细胞癌:好发于老年人的下眼睑,表现为局部的结节或溃疡,边缘不整齐,容易出血。

眼部肿瘤的早期症状多种多样,需要我们提高警惕。

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1、视力变化:如视力突然下降、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等。

这可能是肿瘤压迫视神经或视网膜导致的。

2、眼球突出:如果眼球向前或向一侧突出,可能是眼眶内的肿瘤在生长。

3、眼部疼痛:虽然眼部肿瘤引起疼痛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如果肿瘤侵犯了眼部的神经或组织,也可能会导致疼痛。

4、眼部肿块:在眼睑、结膜、眼眶等部位摸到明显的肿块,要特别留意。

小细胞肺癌眼脉络膜转移一例

小细胞肺癌眼脉络膜转移一例

小细胞肺癌眼脉络膜转移一例洪逸萍;孙洁【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9(029)001【总页数】3页(P70-71,前插4)【关键词】小细胞肺癌;脉络膜转移;眼【作者】洪逸萍;孙洁【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杭州 310006;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杭州 310006【正文语种】中文小细胞肺癌是一种生长快、易转移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肺癌发病总数的15%,死亡率较高。

因特殊的解剖特点,转移至眼部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眼的脉络膜转移癌占眼内恶性肿瘤的1%,现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例小细胞肺癌眼脉络膜转移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9岁,因“反复咳嗽3个月余,确诊右肺癌3个月”入院。

2016年9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间断性咳嗽,无痰,伴声音嘶哑、气急,当地医院胸部CT平扫提示“右肺占位”,行支气管镜检查,病理报告:(右肺上叶)低分化癌,符合小细胞癌。

免疫组化结果:CK(+),CD56(+),NSE(+),CgA(-),TTF-1(+),Napsin A(-),Ki-67(+,约 80%)。

予中草药治疗3个月,症状未见好转。

2017年1月3日为进一步诊治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 年,最高 160/110mmHg(1mmHg=0.133kPa),现口服氨氯地平片5mg qd,血压控制尚可。

吸烟史50 年余,每日 1包。

查体:T 37.1℃,P 72 次/分,R 18次/分,Bp 133/81mmHg。

神清,精神可,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侧锁骨上可及约黄豆大小一淋巴结,质韧,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可。

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尚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

辅检:胸部CT平扫(2017-1-4):右肺中央型肺癌伴周围阻塞性肺炎,肿块大小约8.0cm×6.5cm。

甲状腺B超:甲状腺左侧叶结节,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较大的约1.0cm×1.17cm),左侧锁骨上淋巴结可及(较大的约0.5cm×0.31cm),双侧颈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

神经母细胞性肿瘤是怎么回事

神经母细胞性肿瘤是怎么回事

大多数眼内肿瘤可依据组织来源,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神经母细胞性,黑色素细胞性以及转移性肿瘤。

神经母细胞性肿瘤1.视网膜母细胞瘤起源于视网膜的有核层的神经母细胞,是婴幼儿患者中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

其发生率无明显种族或性别的差别,但有遗传型和非遗传型之分。

遗传型约占1/3,发病年龄较小,常累及双眼,并为多灶性。

非遗传型约占2/3,发病年龄较迟,多为单眼、单灶、无阳性家族史,染色体检査无异常。

临床上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常以白瞳征为首发体征,继而出现继发性青光眼等。

偶有早发现者表现为眼底灰白色肿物。

肿瘤部位无视网膜正常结构。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被发现的第一个人类肿瘤与抑癌基因失活有关联的恶性肿瘤。

造成肿瘤产生的基因位于13号染色体的长臂上,称为Rb基因,正常情况下抑制肿瘤的发生。

13q14的缺失使细胞丧失了一个正常的等位基因,一旦视网膜细胞中另一个正常等位基因再发生一次突变,细胞就可能发生恶性变形成肿瘤。

如果第一次突变发生在父母的生殖细胞,则由此发育形成的个体所有细胞均带有此突变,因而是遗传的;如果第一次突变发生于体细胞则不能遗传。

组织学上,视网膜母细胞瘤由具有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核的未分化细胞组成,核深染,有丝分裂通常较为活跃。

当肿瘤生长进入玻璃体和视网膜下间隙,因供血不足,瘤组织产生坏死的特征性表现:缺血性坏死区开始于距滋养血管约100~130μm处,在坏死区内常有钙化,沿血管生长的存活细胞袖套样。

排列极为有序的?百;III菊花团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组织学特征性。

菊花团的特点为单层柱状细胞,围绕中央空腔排列,核位于周边部。

如果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高,则会出现另一种花饰样结构,称为小花结。

小花结代表着分化的光感受器,是由杆细胞和锥细胞的内节组成的曲线状细胞簇。

其他较少见的不具有视网膜分化的空腔内充满嗜酸性的胞浆突的菊花团如Homer-Wright菊花团,亦可出现在其他神经母细胞性肿瘤中,如小脑的神经母细胞瘤和髓母细胞瘤。

RB治疗方案

RB治疗方案

RB治疗方案简介RB(Retinoblastoma)是一种源于视网膜的儿童眼癌,是儿童最常见的眼部恶性肿瘤之一。

RB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化疗、手术和放疗等多种方法。

本文将介绍RB治疗的一般原则、常用药物和手术方法,以及重要的治疗考虑因素。

一、RB治疗的一般原则1. 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是RB治疗的关键。

眼科医生应该提高对RB的警惕性,并及时进行眼底检查和眼球B超等检查,以尽早发现并诊断RB。

一旦确诊,早期治疗应该立即开始,以避免眼球和生命的严重威胁。

2. 多学科合作RB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眼科医生、肿瘤科医生、放射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等。

他们应该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3. 个体化治疗RB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年龄、病情分期、肿瘤大小和位置、家族史等因素都应该被综合考虑,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二、常用药物治疗1. 化疗药物化疗是RB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VCR(长春新碱)、CDDP(顺铂)和Etop(依托泊甙)。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

2. 动脉注射化疗动脉注射化疗是一种直接将化疗药物输送到肿瘤部位的方法,比全身化疗更有效。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以增强治疗效果。

3. 新药的探索RB治疗领域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化疗药物。

近年来,一些靶向药物如扎克替尼和奥希替尼等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对于无法耐受化疗的RB患者可能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手术治疗1. 葡萄状切除术葡萄状切除术是RB治疗的常见手术之一,适用于肿瘤局限于眼球内的早期RB 患者。

该手术通过切除眼球内的肿瘤组织,保留眼球外层结构,以保持眼球的功能和外观。

2. 根治性眼球切除术根治性眼球切除术是一种治疗晚期RB的手术方法,适用于肿瘤扩散到眼球外部的情况。

该手术通过切除整个眼球及其附近组织来阻止恶性肿瘤的进一步扩散。

眼内肺腺癌转移1例

眼内肺腺癌转移1例

左 乳腺颗粒 细 胞瘤 1 例
梅立 新 , 刘振 虹
( 承德 医学 院病 理教 研室 , 北承 德 河
070 ) 6 0 0
【 关键 词】 乳腺 ; 颗粒 细 胞瘤 ; 病理 【 中图分类 号】 3 . R7 7 9 【 文献标 识码I B 【 文章编号】 0 4 6 7 (0 8 0 - 3 2 0 10- 892 0 )3 02 - 1 患者女 , 岁 , 因左乳腺 肿物伴 疼痛 1 8 7 主 月入 院 。 住 ( , E +)Vi ni ( , K( 。 +)NS ( , me t 一) C 一)病理诊断 :左 ) n ( 乳 院查体 : 、 ( , 乳 中下方 距乳晕 3 m处及 一直径 心 肺 一)左 c 腺 颗粒 细胞 瘤 。 约2 m的肿物 , c 活动度好 , 边界较清 。 术中 : 切开皮肤及皮 讨 论 颗粒 细胞瘤 , 亦称颗 粒细胞 肌母细 胞瘤 , 是 下组织 , 于乳腺腺叶内见一2 0 mx2 0m x1 8m的卵 .c .c .c 少见的 良性 肿瘤 , 可发 生在任何年龄 , 0 0 以2 -5 岁多见 , 圆形 肿物 , 质硬 , 界较 清 , 明显包膜 , 以切 除 。 边 无 予 女性 的发生率是 男性的两倍 , 发生部位约 1 3 / 位于舌部 , 病理检查 : 肉眼观察 : 送检结节性 肿物一个 , , , 大d 2 其 它皮肤 及 皮下组 织亦 可发 生 。 发生 于乳腺 者 , 多认 为 0 mx 1 9 mx 1 8 m, c .c .c 切面灰黄色 , 质韧 , 无包膜 。 镜下 也 是仅见于 乳腺浅面 的皮下组 织或深部 肌 肉, 生于乳 发 观察 : 肿物 由圆形 、 卵圆形或 多角形的大细 胞组 成 , 瘤细 腺 叶 内者 少 见报道 。 瘤的 组织 发生 , 本 过去 认为 来源于 胞被结缔 组织分 割成大小 不一的巢 索状 , 结缔 组织 间隔 横 纹肌 , 有人认 为来 自神 经 周围的 纤维母 细胞 、 亦 组织 内见散 在 的乳腺 导 管。 细胞 境界清 楚 或不清 , 瘤 有的呈 细胞 。 近年 通过 免疫组 化检 查和 电镜观 察 , 明本瘤 来 证 合体 细胞 状 。 胞浆丰 富 , 嗜酸 , 颗粒 状 , 多数 颗粒 较小 而 源于神 经鞘 的雪 旺细 胞 , 本瘤 又称 颗粒细 胞 雪旺瘤 。 故 致, 少数 颗粒较大 呈圆形小滴 状 。 细胞 小 , 圆形或 卵圆 也 有人认 为一些病例 没有神经参 与 的迹 象 , 以本瘤的 所 形 , 小形 状较 一致 , 居于 细胞浆 中央 , 染 , 大 常 深 少数细 来 源仍 有争 议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内转移性肿瘤
*导读:眼内转移性肿瘤比较少见,因为眼动脉与颈内动脉成直角分支,所以血流中的肿瘤栓子由于血流速度关系往往容易停留于颅内(脑及脑膜),而不易经过眼动脉进入眼内。

……
概述
眼内转移性肿瘤比较少见,因为眼动脉与颈内动脉成直角分支,所以血流中的肿瘤栓子由于血流速度关系往往容易停留于颅内(脑及脑膜),而不易经过眼动脉进入眼内。

病因
单眼者多,左眼多于右眼,因左侧颈总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上发生,肿瘤栓子经此处上行易入左眼,而右侧需要绕过无名动脉,比较困难。

也有双眼同时发病者,但少见。

癌肿多于肉瘤或黑色素瘤,因为全身癌肿的发病率较肉瘤或黑色素瘤高,其中最常见的是乳腺癌,其次为肺癌、胃癌等。

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脉络膜。

症状
为全身症状之一,一般是晚期转移到眼内,但也有早期即转移到眼内者。

视力障碍:早期症状常有中心暗点及视力减退,因为眼内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后极部,尤其黄斑部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如肺癌咽癌等。

严重者到晚期可以出现继发性青光眼。

检查
转移性肿瘤病程发展较迅速,常伴随有发烧、消瘦、乏力及原发灶的肿块,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大多数病例可检出高水平的免疫复合物( 25μg/ml),癌胚抗原大于10ng/ml,则提示有转移性疾病的可能。

眼部的平面视野可查出与肿瘤相符的绝对暗点。

另外可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B 超、CT检查。

治疗
主要是治疗原发病灶,患眼早期亦可试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免疫治疗等。

但如视力已丧失且眼痛较重者可作眼球摘除术。

预后不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