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1智力因素通常是指人在认识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特性,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道德、思想和态度等方面的心理活动,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我们不但要了解什么是智力因素,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同时还要了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从而促进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在开发孩子智力因素的同时,加强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智力因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孩子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活动,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操作系统学习任务没法贯彻完成,没有动力系统学习活动难以发生,也难以持续下去;孩子的学习需要记忆、观察、注意、想象、思维等这些智力因素的参与,同时孩子的学习也需要有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支撑;这样孩子的学习才能稳定、持续提高;其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在互相制约中得到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智力因素制约着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个人具有敏锐、精确的观察力,那么他就容易形成耐心、细致的性格;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也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个人对学习具有浓厚兴趣、自信心、责任感,那么就会支持他刻苦顽强地学习,从而他的智力也就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第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调节和推动的积极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干扰的或妨碍的消极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无法正常发挥;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是不大的;为什么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却非常大呢这是因为他们之间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得非常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性格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你想使你的孩子成才吗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使他她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另外,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我修养的提高,时时处处做孩子的好榜样;你能做到这些,你的孩子成才就有望了;。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从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中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热情,克服学习中困难的自觉精神和顽强毅力不足,缺乏对高尚品格的追求精神。
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低下的表现比比皆是。
因此,必须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就学习心理而言,可分为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和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
通常把构成前者的心理因素统称为智力因素,把构成后者的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
智力因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发挥作用的;在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并且各个因素发挥作用的水平也不一样。
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执行者,是智力活动的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调节者,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既存在很大的差别,同时又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彼此促进的。
学习活动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系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成绩是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发挥的结果。
智力活动是主动而复杂的心理过程,不仅各智力因素互为联系和影响还和其他心理过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内部状态系统,所以不能离开整个心理状态,孤立地研究智力发展。
智力以外的许多心理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等等,虽然不能直接实现认识过程,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影响智力的发展。
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包括兴趣、情感、意志等。
许多追踪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不属于智力因素的个性心理品质,即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起着长效作用。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前提,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诱因,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孜孜不倦地钻研、探讨、攻读和创造,广泛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知识,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路敏捷,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取得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最佳结果。
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蒙玲
(一)智力因素
智力是个体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征,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任何学习过程都依赖于这些因素。
智力会表现出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
智力差异影响着学习水平、制约着学习风格,一般来说高智商形成学习定势快、易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易于纠正错误和验证答案、教多的使用逻辑推理、学习方法恰当、能持久地学习,因而学习成绩也就越好,且将来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会越高。
(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对学习活动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补偿、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
非智力因素差异包括学习的动机、兴趣、求知欲、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参与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学习的动机明确,有的学生学习兴趣浓郁,有的学生学习情绪时好时坏,有的学生学习能持之以恒,有的学生学习肯吃苦,有的学生学习无须压力就主动自觉地完成,有的学生必须在一定的压力之下才能好好学习,有的学生学习或思考问题时喜欢踱步动一动,有的学生学
习时磨磨蹭蹭东张西望……非智力因素与中小学学生的学业水平呈显著甚至非常显著相关。
第五章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2、智力发展的年龄变化 智力的绝对水平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它的增长与年龄的增 加不是线性的关系,从总体上讲,是先快 后慢,到一定程度停止增长,并随衰老而 呈现下降趋势。
(二)表现早晚差异
1、早慧表现 2、中年成才(例) 3、大器晚成
(三)类型差异 (四)性别差异
1、男女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男女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3、男女智力类型的差异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反映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 某种欠缺而力求得到满足的心理倾向。它 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生的学习愿望或学习 意向。 从需要的作用上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 内驱力。所以,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 就称为学习内驱力。
奥苏伯尔提出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 。这三 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 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 要。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 生出来的。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
(一)学习动机
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称为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习 白为什么而学,必须朝向什么方向努力。 2、学习动机还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 3、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绩。
(二)学习动机的心理结构
智力结构模式图
观察力
返回
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力
想象力
返回
表5-1 WAIS智商分类 WAIS智商分类
占人口的百分比 130以上 130以上 120120-129 110110-119 90-109 9080-89 8070-79 7070以下 70以下 智商 2.2 6.7 16.1 50 16.1 6.7 2.2 类别 非常优秀 优秀 中上(聪明) 中等 中下( 中下(迟钝) 临界迟钝 智力缺陷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比作种子,把非智力因素比作土壤,优良的种子只有播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
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
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智力因素,就一定程度而言,属于先天因素;非智力因素则侧重于后天的养成。
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学生成绩优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需要、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智力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但它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则是众所公认的。
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高度相关。
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
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人们的智力出现了差异。
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
所谓量的差异,一是智力的水平差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所谓质的差异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力的性别差异。
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力差异对人们学业成就和未来事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
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
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
d.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一、概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辩证统一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们一直以来都在探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希望能够找到一种统一的规律来解释这种关系。
本文将探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并分析其在教育、社会等领域的应用。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概念1. 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指的是个体在认知、学习、解决问题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空间想象力等。
智力因素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2. 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个体在情感、态度、意志力等方面的表现。
这些因素包括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非智力因素对个体的情感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3.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智力因素强大的个体可能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因非智力因素的不足而无法有效应对,而非智力因素强大的个体可能在需要思维和认知能力时因智力因素的不足而无法取得成功。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1. 辩证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个体的智力表现和非智力表现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个体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协调才能够发挥最佳的水平。
2.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着差异。
有些个体智力因素较强,而非智力因素较弱;有些个体则恰恰相反。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都具有相同的智力和非智力表现。
3. 教育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教育者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智力的培养,提高学习和思维能力。
四、应用和展望1. 教育领域在教育实践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发展,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引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公共心理学第5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PPT课件

• 引言 • 智力因素与学习 •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探讨智力因素如记忆力、注意力等对学习的影响,以及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 、情感等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学习策略的运用
介绍如何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如记忆术、组织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等,以提高学 习效果。
学习目标
理解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掌握学习策略的运用
学生将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除了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还会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智 力的人可能更容易适应新环境,但成功往往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支撑,如毅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等。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01
深入研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何相互 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培养非智力因素来提高学习效果和个 体发展。
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
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智力因素开发与培养 的重要阶段,通过合理的教育和 引导,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
好奇心,提高智力水平。
多样化教学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启发 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有助于 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
力,提高智力水平。
自我开发
学习者应该积极进行自我开发,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 的智力水平。同时,要保持好奇 心和求知欲,不断探索新的领域
让孩子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三要坚持训练 让孩子知道思维是一项艰苦的脑力
劳动,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强有 力的训练。特别是在起始阶段,要进行 三个月时间不间断的强化训练。
4、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所谓的创造力,是指一个人
在传统知识和习惯的包围中, 发现、探索、掌握新事物的能 力。这就是说,创造发明是无 法在现有知识中找得到的。这 就是知识多并不等于创造力强 的原因所在。
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假分数 、带分数的互化,求较小的两个数的(或 三个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小数 、分数、百分数的互化,一些计量单位的 进率,1—9各数乘以π(3.14)的值。口 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 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 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 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 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
4、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 发展哪一项更重要?
“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
美国心理学者推孟从1921年开始对1528名 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大规模的追踪研究,前 后长达50年。这些超常儿童的智商都在140分 以上,这些孩子成人后的成才情况如何呢? 结果发现智力与成就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 全相等。特尔曼对8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 20%和成就最小的20%进行比较,发现:两组 人的差别在于他们的人格品质上,特别是意 志品质的差异。成就大的一组人谨慎,进取 心,自信心,不屈不挠,坚持性等意志品质 明显高于成就小的一组人。
三要严而有格地热爱孩子,有 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望。
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会造成孩子心 理负担过重,难以忍受,发生心理行 为的异常。因此,要严而有格,按照 孩子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对孩子爱 要得法,教要及时,严要得体,尊重 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激发孩子 的创造欲望,提高孩子的创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它影响学习活动的速度和质量,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理想、动机、兴趣、意志、情绪、自信心,等等,它为学习活动提供动力,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
关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勤能补拙实验为证
勤能补拙的事例在生活中俯首可拾。
德国马普学会的斯特恩教授与脑科学专家格拉伯勒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后天勤奋的确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他们在某城市征集了引名出租汽车司机,他们经验丰富,对该市道路非常熟悉,但智力水平高低不一。
实验步骤是:在该市范围内给定起点和终点,然后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一些道路的名称,要求司机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是否利用给出的道路,是否在某个路口转弯,等等。
在他们
思考时,科学家用电子仪器记录他们的脑部思维活动状况。
结果发现,所有的司机无论智商高低,都不需要冥思苦想就能轻松解决问题,他们的脑部只有一个很小的区域参与了思维活动,而且活动差别也很小。
但是,在陌生的道路上作类似的实验,发现智商高的司机稍为轻松一些。
这个实验说明,低智商的人在学习和工作时,如果能通过练习,使不熟悉的内容变为“熟悉”的内容,那么他们的反应水平和高智商者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也就是说,通过后天学习可以消除智力因素的影响。
斯特恩等人通过对儿童思维活动的神经研究数据的分
析证实,基础知识和后天学习可以使一个低智商的人变得聪明起来,但仅仅是聪明而不多加练习,则无法凭空获得原缺乏的知识。
我们经常说,勤奋和热情造就大师。
以上实验的结论并不新鲜,科学家们只不过是用科学的手段证明了一个我们在生活中熟知的
道理罢了。
20%IQ十80%EQ=成功?
自从一个好事的美国人写了一本EQ的书后,
相关的讨论就空前热烈起来,很多人坚定地认为,一个人的成功80%要归功于EQ,只有20%归功于IQ。
IQ是指人的智商,即智力测验的成绩。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发出智力测验,而且这些测验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客观和科学。
现在IQ已经能比较准确地标示人的智力水平。
EQ是相对于IQ而言的,是指人的情绪智商。
但是心理学家对什么是“情绪智力”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标准化的测验能够准确地测量人的“情绪智力”,因此,EQ的概念是不科学的。
也许我们用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来理解EQ更加恰当一些。
我们可以把上面的公式改为:
20%的智力因素十80%的非智力因素=成功这个公式准确吗?
显然,对不同的人而言,两种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很多理论和事例证明,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
大部分人的智力都处于中等水平,智力过高和过低的人是极少的。
特别是一些弱智的孩
子最多只能读完小学,能够读到高中的学生肯定不存在智力问题。
由于高中生的智力差异很小,因此决定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只能是非智力因素。
高考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曾对全国74名高考状元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状元”都不是什么神童,其中大多数人智力水平一般,少数人智力中等偏上。
有人调查过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情况,发现他们都具有很好的非智力因素:热爱自己的事业,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善良的心态和很强的幽默感。
有人跟踪调查一批高智商的学生,在二十多年后,其中一些人有了卓越成就,另一些人却很平庸。
这些差异主要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前者有事业心和成就欲,后者则安于平庸,没有进取心。
其实,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界限并不是那么分明的。
可以这样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驾马车的话,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那个驾驭马车的人。
马车性
能的好坏影响奔跑速度,但也要看驾车的人想不想跑,想往哪个方向跑,以及他驾车的技术如何——如果他不想跑,再好的马车也没有用;如果他的驾驭技术不好,马车会颠三倒四;如果他驶错了方向,那么,跑得越快就越糟糕!
重要的是,一驾好的马车会使车夫越来越“聪明”,而一个“聪明”的车夫总会不断地改进马车的性能!也就是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亲爱的同学,愿你的“马车”跑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高考状元不再是书呆子非智力因素越来
越重要
曾几何时,高考被誉为一座独木桥,在千军万马的拼杀中,高考状元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但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些考试英雄却是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他们为高分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出现了“高分低能”、“高分体弱”、“高分缺德”的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