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习题答案
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课后习题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21年)

第六章其次节地质灾难公元190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23起最严峻的自然灾难中,有21起是由地震导致的,其主要分布状况如下表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A.这些地震大多数为深源地震B.土耳其、意大利由于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故地震较多C.发生地震的国家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位于板块内部D.、印度、巴基斯坦、秘鲁、智利等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故地震较多2.以下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表达,组合正确的选项是〔〕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②震源越深,破坏越大③震中距越大,破坏越大④断层更加育,破坏越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3.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A.震源深浅B.释放能量多少C.破坏程度大小D.震中距远近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难示意图,完成4~5题。
4.关于两种地质灾难成因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两种地质灾难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B.两种地质灾难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详细表现形式C.两种地质灾难的发生都与气象灾难存在着关联性D.两种地质灾难之间存在着肯定的关联性5.关于两种地质灾难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难C.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防止地震灾难的发生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难分布图,完成6~8题。
6.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B.类型齐全的特点C.爆发频繁的特点D.规模巨大的特点7.以下对该地区地质灾难多发缘由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泼B.地形简单,山体坡度大C.降水安排不均,暴雨集中D.气温差较大,岩石破裂8.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难,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A.地震B.泥石流C.滑坡D.塌方9.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积累物。
中游河谷狭窄。
冰川末端深化森林带。
高考地理《地质灾害》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地质灾害》经典题型含答案选择题[2024·甘肃兰州一模]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拉脊山北缘断裂带的断层活动。
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于积石山县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图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置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地震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两侧岩体受力及运动状况是()A.垂直拉伸,滑移,断裂B.水平拉伸,断裂,滑移C.垂直挤压,滑移,断裂D.水平挤压,断裂,滑移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于积石山县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岩层弯曲变形后因承受不住压力,进而发生断裂,两侧岩体随着断裂面发生滑移形成的。
综上所述。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此次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A.震中以东B.震中以西C.震中以北D.震中以南答案:C解析:一般越靠近震中,烈度越高,因此图中内圈的烈度较外圈大。
读图可知,图中震中位于内圈的偏南部,因此震中以北大面积区域均属于高烈度区,受灾严重,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距震中约4~6 km的区域受灾程度最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震中距小B.人口密集C.资源丰富D.土质疏松答案:B解析:距震中约4~6 km的区域受灾程度最严重,高于震中地区,因此震中距小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距震中约4~6 km的区域由于人口密集,受灾程度最严重,B正确;资源丰富和土质疏松的地区并不一定受灾程度就严重,C、D错误。
故选B。
[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2024年3月7日强降雨天气在苏门答腊岛某地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灾害。
苏门答腊岛降水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西海岸年降水量3 000毫米,山区可达4 500~6 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 000~3 000毫米,下图示意苏门答腊岛位置与水系分布。
据此完成4~6题。
4.苏门答腊岛中部与北部降水相比()A.中部年降水量较大B.中部降水季节变化大C.北部降水日变化大D.北部降水年际变化大答案:A解析:苏门答腊岛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
地质灾害练习

地质灾害练习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2.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读地震及次生灾害示意图,做3~4题。
3.下列次生灾害若填入图中空格处,不合适的是A.崩塌B.泥石流C.海啸D.台风4.下列结论不能直接由图中信息得出的是()A.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关联性B.地质灾害具有很强的诱发性C.地质灾害具有分布的广泛性D.地质灾害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下图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地面所受的破坏程度)分布图。
结合下表,回答5~7题。
5.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6.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震中距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7.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其他地质灾害是A.泥石流B.瘟疫C.海啸D.火山下图中数字代号表示广州、圣地亚哥、乌鲁木齐、吉隆坡4个城市,读图回答8~10题。
8.4个城市附近地形最不易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是()A.①B.②C.③D.④9.易发生滑坡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可能是()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③地震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0.防御滑坡此种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①提高植被覆盖率②修建水利工程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A.干旱B.寒潮C.沙尘暴D.滑坡12.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②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③地形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④植被破坏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人为原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多崩塌、滑坡,且越接近水面线,崩塌、滑坡数量越多,其主要原因是越接近水面线()A.暴雨越多B.植被越稀疏C.谷越深坡越陡D.土质越疏松2004年7月5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发生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在当地政府的努力救援下,62名游客全部脱离危险,被安置到安全地段。
课时作业6:地质灾害

第23讲地质灾害综合测试一、选择题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70 km)、中源地震(70~300 km)和深源地震(>300 km)。
下图示意38°N附近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地震震源深度垂直分布,其中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带发生的地震()A.以中源地震为主B.多分布在海洋板块一侧C.多分布在大陆板块一侧D.震源越深的地震离边界越近2.图中所示的甲、乙板块分别是()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答案 1.C 2.A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说明乙板块位置低,为大洋板块,甲板块位置高,为大陆板块。
由图可知,震源集中分布在甲板块,即多分布在大陆板块一侧,C对;B错;图示地区发生的地震以浅源地震(<70 km)为主,A错;并不是震源越深的地震离边界越近,D错。
第2题,据图中经纬度位置(38°N,142°E)可知,该区域大致位于日本东部沿海地区,甲为亚欧板块,乙为太平洋板块。
故选A。
(2020·青岛4月统测)浙江中林村滑坡是台风暴雨诱发的缓动型滑坡。
滑坡初期,台风币水下渗使得原来干燥的针坡覆盖层含水量增加,当币水下渗至覆盖层与较为完整基岩接触面时,地下水沿接触面由上部向下部排泄,坡体覆盖层软化并沿滑动面缓慢滑动。
植被根系深浅、树冠大小对固坡所起的作用有差异,强风暴雨使树冠摆动,导致根部松动,从而增加币水入渗,加剧滑坡体向下滑动。
据此完成3~4题。
3.台风作用下,坡体上部、下部因雨水下渗增重等差异而发生滑动,其滑动的情况是()A.上部、下部同时缓慢滑动B.上部、下部同时快速滑动C.上部先滑动、下部后滑动D.下部先滑动、上部后滑动4.强风暴雨作用下,不同植被类型对固坡所起的作用由弱到强的顺序是()A.乔木、草本、灌木B.乔木、灌木、草本C.灌木、乔木、草本D.灌木、草本、乔木答案 3.D 4.A解析第3题,滑坡是指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习题答案

《地质灾害》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按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2.典型的泥石流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沉积区三个区。
二、名词解释地质灾害:由于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内部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下滑,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坡体变形。
崩塌: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向下崩落的现象。
岩堆: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受物理风华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崩落下来在坡角形成的疏松岩块堆积体称为岩堆。
泥石流: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岩溶: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产生的溶蚀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地震震级:是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震级大小由震源释放的能量多少来决定。
地震烈度:某地区地表面和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基本烈度:该地区在一百年内能普遍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
设计烈度:抗震设计中实际采用的烈度。
三、简答题1.简述地震的破坏作用。
地震的破坏作用包括两大方面: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
直接灾害可分为:地表破坏和结构物破坏。
地表破坏的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陷、喷砂冒水等;结构物破坏包括结构本身由于整体性丧失、强度不足和塑性变形能力不足引起的破坏,以及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
次生灾害包括地震触发或导致的水灾、火灾、空气污染等灾害,如果地震发生在海上,则产生海啸。
有时次生灾害比直接灾害引起的灾害更为严重。
2.简述岩溶的形成条件有哪些?影响岩溶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可溶性岩石、岩石的空(裂)隙性、水的溶蚀能力、岩溶水的运动与循环。
3.防治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有哪些?滑坡防治的主要工程措施是围绕着滑坡的形成条件来开展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排水工程措施:包括排除地表水(截流排水沟)和地下水(截水盲沟)两个方面。
2)刷方减重工程措施:清除滑体上部全部或部分岩土体,并可将其堆放在滑体下部的坡脚处。
地质灾害专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地质灾害专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考地理地质灾害专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欢迎大家学习!高考地理地质灾害专题练习题:1.对荒漠化的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气候B.人类活动C.地形D.河流解析:据统计,在西北地区荒漠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当所引起的荒漠化面积占90%以上。
答案:B2.下列地形中发生滑坡、泥石流最少的是( )A.山地B.丘陵C.平原D.高原解析: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地表重力作用不明显。
答案:C3.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是( )A.植树造林B.开垦梯田C.加强城市建设D.减少降水解析:提高植被覆盖率能减少外力形成的地质灾害。
答案:A4.影响我国的各种自然灾害在发生时间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①台风—夏、秋季②泥石流(西南地区)—冬季③干?旱(华北地区)—冬季④寒潮—冬末春初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季节是在多雨的夏季,华北地区的干旱多发生在春季。
答案:D5.下列有关我国泥石流多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降水量大且多暴雨②地势平坦,有利于洪水流动③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④植被破坏严重⑤多山地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多山地,重力作用明显;地壳活动频繁(板块交界处),岩体破碎,提供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集中;人为破坏植被严重。
答案:D6.2006年12月26日,中国台湾附近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
此次地震广东、福建沿海均有震感,在这些地区此次大地震的震级是( )A.小于3级B.3—5级C.小于7.2级D.等于7.2级答案:D7.台湾附近海域发生地震,该地震属于( )A.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B.环太平洋地震带C.大西洋地震带D.东非裂谷地震带解析: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台湾地震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答案:B我综合我发展8.下列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的是( )①地震—台风—雷暴②暴雨—山洪暴发—海啸③地震—山崩—泥石流④寒潮—沙尘暴—大气能见度降低⑤滑坡—火山喷发—全球气候变暖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④D.④⑤解析:地震能引起滑坡或者泥石流的发生,不会诱发台风;山洪暴发不会引起海啸;而寒潮一般伴有大风降温天气,在我国北方会出现沙尘暴天气,进而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滑坡不会引起火山喷发。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第二节地质灾害基础巩固读某年中国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多西少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C.青藏高原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D.地震都发生在板块交界处2.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损失下降B.人口密度加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C.经济飞速发展,防震、抗震设施落后,经济损失上升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口下降答案:1.C 2.D读我国特大、较大型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完成第3~4题。
3.西南地区是特大、较大型滑坡、泥石流发生最多的地区,最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大,经常有山洪暴发B.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植被破坏严重C.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D.地势高峻,位于阶梯交界处4.一般而言,泥石流在我国的发生频率是( )A.夏季大于冬季B.北部多于南部C.西部少于东部D.春季大于秋季答案:3.C 4.A解析:第3题,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有关。
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降水丰富,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第4题,考查泥石流发生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我国夏季降水多,所以夏季泥石流大于冬季。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曾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海啸给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的国家带来非常严重的灾害,造成约15万人死亡。
下图为地震及其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7题。
5.若将下列次生灾害填入图中空格处,不合适的是( )A.滑坡B.泥石流C.海啸D.干旱6.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是地震多发区,是由于( )A.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B.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C.该地区为板块与板块的张裂区D.该处的地形是在中生代形成的7.根据图示信息,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关联性B.地质灾害具有很强的诱发性C.地质灾害具有分布的广泛性D.地质灾害具有极大的伤亡性答案:5.D 6.B 7.C解析:第5题,地震一般不会引发干旱灾害。
地灾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填空题1动的过程。
属于斜坡破坏的一种形式。
2、崩塌的形成与岩性、构造、地形和气候等条件有关。
一般多发生在厚层坚硬岩石中3、崩塌的特点下落速度快、发生突然、崩塌物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崩塌体脱离母体而运动。
4、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自然外动力和人为动力作用的影响下,使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5、滑坡由滑坡体、滑床、和滑带组成。
5差变化、地震、等,尤以暴雨、长时间连续降雨是产生滑坡的最主要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包括开挖边坡、堆填加载、采掘矿产资源、乱砍乱伐、渠道渗水、劈山采石等。
尤以开挖边坡,使原有斜坡下部失去支撑、形成人工高陡边坡,是产生滑坡的最主要人为因素。
6、勘查方法应以物探为主、并辅以钻探、井探和槽探等验证与控制。
7、勘查工程布置可采用主—辅剖面法。
宜沿主滑方向布置由钻探、井探与物探点构成的主勘查线,在其两侧可布置 1— 3条由物探、井探、槽探点构成的辅助勘查线。
主勘查线上的勘查点不得少于 3个。
8、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质现象,它是由于降水激发,产生在沟谷或山坡的一种挟带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它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 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9、泥石流灾害测绘的范围应是全流域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
10、泥石流形成区的调查主要包括:不良地质体的发育情况、松散物源的规模、性质、分布、产状、稳定性、补给长度、植被覆盖率、河沟冲淤变幅、堵塞情况等。
11、泥石流流通区重点调查:沟谷的纵、横剖面形态几何尺寸,沟谷两侧山坡坡度、稳定性等。
12、标准型泥石流能明显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13、地质灾害勘查的技术方法:遥感解译、工程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山地工程和试验。
二、判断题1、崩塌形成的堆积物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
(×2、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和危岩形态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眉内容
《地质灾害》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按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分为地
壳、地幔、地核。
2.典型的泥石流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沉积区三个区。
二、名词解释
地质灾害:由于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内部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下滑,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坡体变形。
崩塌: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向下崩落的现象。
岩堆: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受物理风华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崩落下来在坡角形成的疏松岩块堆积体称为岩堆。
泥石流: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岩溶: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产生的溶蚀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地震震级:是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震级大小由震源释放的能量多少来决定。
地震烈度:某地区地表面和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基本烈度:该地区在一百年内能普遍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
设计烈度:抗震设计中实际采用的烈度。
三、简答题
1.简述地震的破坏作用。
地震的破坏作用包括两大方面: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
直接灾害可分为:地表破坏和结构物破坏。
地表破坏的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陷、喷
砂冒水等;结构物破坏包括结构本身由于整体性丧失、强度不足和塑性变形能力不足引起的破坏,以及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
次生灾害包括地震触发或导致的水灾、火灾、空气污染等灾害,如果地震发生在海上,则产生海啸。
有时次生灾害比直接灾害引起的灾害更为严重。
2.简述岩溶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影响岩溶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可溶性岩石、岩石的空(裂)隙性、水的溶蚀能力、岩溶水的运动与循环。
3.防治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有哪些?
滑坡防治的主要工程措施是围绕着滑坡的形成条件来开展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排水工程措施:包括排除地表水(截流排水沟)和地下水(截水盲沟)两个方面。
2)刷方减重工程措施:清除滑体上部全部或部分岩土体,并可将其堆放在滑体下部的坡脚处。
3)修建支挡工程措施:常用的支挡工程主要包括挡土墙、抗滑桩和锚固工程。
4)改善滑动面或滑动带的岩土性质: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灌浆法、电渗法和培烧
法等。
四、论述题
1.试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防治原则及主要防治工程措施。
泥石流是指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具有很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1)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
①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松散固体物质);
②充沛的突发性水源(水源条件);
③适宜的特殊地形(地形条件);
④人为因素。
防治泥石流的主要工程措施
2)泥石流的防治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确定泥石流的规模和类型。
对于大型、特大型泥石流以绕避为好;
②无法绕避的,工程应尽可能选择在流通区段和采用合理的工程结构和综合治理措施;及时清淤。
3)防治泥石流的主要工程措施包括
①拦挡工程:包括拦挡墙和格栅坝等。
主要用于泥石流的上游。
目的是将松散的
固体物质拦挡在形成区内,尽可能地减少流入流通区和堆积在沉积区的固体物质数量。
及时清淤。
②排导工程:包括排洪道、导流槽和导流堤等。
主要用于流通区末端的出山口处。
目的是控制泥石流在流出山口后,沿着规定的方向和位置通畅排泄和堆积。
及时清淤。
③水土保持:包括平整山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综合整治措施等。
目的是减
少水土流失。
2.试述岩土体透水性的机理及如何降低或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对水利水电工
程的影响。
岩土体的透水性是指岩土体容许水透过的能力。
地下水的运动是通过岩土体的空隙(孔隙、裂隙和溶隙)进行的。
因而在一般条件下,
岩土体透水性能是与空隙的大小、数量的多少和其连通情况密切相关的。
在松散的沉积(堆积)物中,孔隙的大小取决于碎屑颗粒的大小、均匀程度及粒度成分。
一般颗粒较大的,如砂、砾石之间的孔隙数量虽然没有粘土的多,当孔隙大且连通性好,透水性就好;颗粒均匀、泥质成分含量少的土体,其孔隙的连通性和透水性也比粒度成分复杂、粘土成分含量高的土体要好。
在坚硬岩石中,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石裂隙和溶隙的发育和充填物及其充填程度。
各种裂隙发育、充填物少的岩石,透水性要好于裂隙不发育、或裂隙发育但充填了较多的粘土物质的岩石。
但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特别是水库库区,在较大水压力的条件下,也会改变一般水压力条件下岩土体的透水性。
如何防止水体在流动和蓄存过程中的渗透及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工程安全隐患是水利水电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工程建设成败的大问题。
因此除了在水利水电工程选址时,必须注意其工程地质条件要满足工程要求外,也要围绕着如何降低岩土体的透水性来制定防渗工程方案。
主要的防渗工程措施有:堵、截、围、铺、灌及其综合治理。
如帷幕灌浆、截水墙、防渗井、铺盖、减压井等。
3.从水的地质作用对岩土体工程性质影响的角度,试述排水工程措施的重
要意义。
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动力。
它不但可以改变地表形态,也可以促使地壳表层的物质发生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的改变。
从而改变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和对工程建筑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而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尽可能地消除水的有害影响,主要包括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
(1)排水对改善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的重要意义
水是一种天然的溶剂,也是一种天然的润滑剂。
水还是影响岩土体工程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主要原因表现在岩土体的水理性质方面,并由此改变了岩土体的工程与力学性质。
在岩土体的水理性质中主要包括了岩土体的吸水性、透水性、软化性、抗冻性、可溶性、膨胀性和崩解性等。
一方面水的作用可以破坏岩土体的内部结构和完整性,削弱岩土体内部的联结;另一方面,水又使得岩土体内部具有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进一步降低。
从而导致了岩土体工程性质的改变。
排水在特殊土分布地区病害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2)排水在特殊土分布地区病害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特殊土,如黄土、膨胀土、软土和冻土等,这些土体不良的工程特性都是与水在这些土体中的存在而表现出来的。
湿陷性黄土在受水浸湿后,其湿陷性表现得十分突出;膨胀土遇水强烈膨胀,产生膨胀应力,失水强烈收缩,产生收缩裂隙,会使下一次水的更进一步作用提供良好的通道;软土本身就是天然含水量高,处于软塑~流塑状态,因此表现出了高的压缩性、低的承载力和抗剪强度;而冻土则是一种土冰结成的整体,冻胀溶沉是由于在土中含有水体存在的相态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水在特殊土中的存在及其作用,才使得这些特殊土体表现出了特殊的工程性质。
(3)排水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在主要的地质灾害中,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岩溶等,水的地质作用是其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于滑坡而言,水不但可以增加滑坡体的自重,使下滑力加大,同时水也可以降低滑动面(带)岩土体的力学性质,使抗滑力降低;泥石流和绝大多数的崩塌均是发生在雨季特别是暴雨过后;而岩溶则主要是在水的作用下,可溶性岩石所表现出的溶蚀现象。
这些地质灾害都与水的地质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没有水的作用就不会有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
(4)排水对防止混凝土侵蚀性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