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胞中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及作用;掌握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了解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重要性,增强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细胞中的元素1. 导入:回顾细胞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细胞中存在哪些元素。

2. 新课:介绍细胞中常见的元素及其作用,如C、H、O、N、P、S等。

3. 课堂练习: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物的成分、药物的成分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2课时:细胞中的化合物1. 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细胞中化合物的重要性。

2. 新课:介绍细胞中常见的化合物,如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

3. 课堂练习:分析一些实例,如人体脱水、细胞渗透压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中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

难点: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的具体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问题;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功能;3.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的理解;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思维能力;4.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教学设计1. 课时安排:共2课时2. 教学过程:第1课时:介绍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种类及作用;第2课时:分析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优秀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优秀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优秀教学设计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武平⼀中⽣物组兰平⽟⼀、教材分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教版⾼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必修⼀)分⼦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内容。

主要包括掌握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并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掌握⽣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质的检测原理及检测过程、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等内容。

本节内容与《组成细胞的分⼦》⼀章中的承接作⽤相当明显,学习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帮助学⽣更好掌握后⾯细胞中的有机物、⽆机物等知识,也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中⽣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学情分析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已经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掌握了⼀些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也掌握了⼀定的实验能⼒。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巧妙地运⽤旧知识建构出新知识,有助于学⽣学习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理解碳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关于如何检测⽣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质,⾼中学⽣学习起来可能有⼀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演⽰实验、学⽣实验等⽅式从实验探究⼊⼿帮助学⽣理解其原理和过程。

3.由于⾼中学⽣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较强,教师可尝试引导学⽣进⾏⾃主思考,观察图表、提出问题、分析讨论,进⾏有效指导性教学,同时结合化学中的相关内容,来认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三、教学⽬标(⼀)知识⽬标(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2)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3)解释检测⽣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质的原理。

(4)简述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能⼒⽬标(1)通过引导学⽣观察课本中的图表,培养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培养学⽣的科学思维。

(2)通过检测⽣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质的实验,提⾼实验动⼿能⼒、合作学习的能⼒以及实验创新能⼒。

(3)学⽣通过对检测⽣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质的实验原理的理解,建⽴课本理论和⽣活实际的相互联系,训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中元素的分类及作用;(2)掌握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及功能;(3)了解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存在形式;(2)运用对比法,探讨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生命观念,认识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胞中元素的分类及作用;(2)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及功能;(3)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细胞中微量元素的作用及含量;(2)细胞中化合物的组成及作用;(3)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组成;(2)提问:细胞中包含哪些元素和化合物?它们对细胞有何作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胞中元素的分类及作用;(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细胞中元素的分类、含量及作用;(2)阐述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组成及功能;(3)分析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4. 实验演示:(1)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存在形式;(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5. 课堂练习:(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含有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物质,了解其作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 学生对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1. 了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2. 掌握细胞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完整版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完整版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方案化生学院09级生物科学专业曾碧红09310406《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本节内容是从分子的水平对细胞进行学习,它是后面学习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化学和物质基础.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既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对细胞进一步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即七年级的生物课程中,已具备一定的细胞知识,但认识还是很肤浅的。

所以本节内容可以与他们所学的化学内容结合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碳元素的说明,分析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2)通过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的重点我难点1.教学重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教学难点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六、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板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中常见的元素和化合物,理解它们在细胞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细胞中的元素:C、H、O、N、P、S、K、Ca、Mg等。

2. 细胞中的化合物:水、无机盐、蛋白质、脂质、糖类、核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细胞中元素的种类、作用及化合物的主要功能。

2. 教学难点: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具体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重要性。

2. 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研究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3.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讲解:讲解细胞中元素的种类、作用及化合物的主要功能。

3. 实践: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验证所学知识。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及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作用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究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2.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3.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细胞中元素的种类、作用及化合物的主要功能。

2. 第3-4课时:讲解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具体作用和相互关系。

3. 第5-6课时:进行实验或观察,验证所学知识。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1一、教材分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

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内容。

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内容,一开始就指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紧接着以人体细胞为例,将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以及各种元素的含量制成图形。

通过对图形内容的分析,概括出两点:一是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O、H、N;二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含量相差很大,由此进一步说明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和种类。

并且强调指出在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

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首先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进一步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接着指出组成细胞化合物的种类及各种化合物的质量分数,从而说明它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能力目标(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四、学情分析对于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的认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都已有这方面的知识,比如知道瘦肉含有蛋白质较多,水果含有较多的糖类等。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doc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doc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doc《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概述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种类。

(2)说出几种主要化学元素的生理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含量;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种类及作用。

2.教学难点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及作用;动植物细胞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含量差异。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观察图片,对比分析不同生物细胞的化学元素种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生物细胞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一致?这些元素在生物体内都起着什么作用呢?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2.讲解新课(1)组成细胞的元素首先,带领学生一起认识化学元素在细胞中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素在生命体中的存在形式,讲解组成生物体细胞的最基本的微粒——原子以及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进而介绍组成细胞的元素种类。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通过展示各种化合物,如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化合物的共同特点,再让学生观察各种化合物的化学式,发现元素的不同组合规律。

随后引导学生从元素的组合特点入手,依据含量和作用进行分类:结合化合物的特点将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3)动植物细胞中元素的差异与联系通过展示动植物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再通过表格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析动植物细胞中各元素的含量。

在总结了不同种类的化合物的特点后,请同学们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思考讨论:如何保持细胞正常运转?使物质有序稳定、反应进行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主要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同时逐渐完善和提升对于生物组织细胞结构以及其正常功能的整体认知,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4)反馈与训练教师精心挑选相应的练习题进行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检测题中不仅有基础题也有拓展题,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教材分析1. 教材分析第一章主要概括的介绍生命的最基本组成元素—细胞。

第二章则深入分子水平对细胞进行阐述。

第一节介绍的是组成细胞分子的最基本元素和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本节学习的内容比较的简单比较容易理解,重点在于检测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三个实验,着重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并掌握实验的具体方法。

2. 学生分析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

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掌握(1)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2. 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说出生物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以及其中的差异,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命的差异,并能够说出其中的生物学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生物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构成的化合物,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 解释.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3.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四、教学策略1.思路设计导入:地壳元素和细胞元素含量对比表格得出差异并引入细胞中元素的概念具体介绍元素(包括元素的分类,占细胞干重鲜重的百分比,并重点讲解C元素之所以是基本元素的原因)由元素引出化合物概念,并介绍化合物(包括化合物的分类,主要化合物种类以及其含量的差异)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细胞中化合物应该如何提取并引出一下三个实验分别介绍糖类,脂肪,蛋白质检测的具体原理方法并做演示实验并进行学生实验2.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列出地壳和细胞中元素差异的表格(教材16页),提出问题:“从表格中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硅元素在地壳含量比较高,但是在细胞中含量就比较低,但是地壳中所元素细胞中都有……”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总结得出结论如下: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2.但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从而引入组成生物元素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姓名:严洪艳课时:2(新课、实验课)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内容。

主要包括掌握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并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掌握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原理及检测过程、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等内容。

本节内容与《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章中的承接作用相当明显,学习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后面细胞中的有机物、无机物等知识,也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巧妙地运用旧知识建构出新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理解碳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关于如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高中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方式从实验探究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过程。

3.由于高中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观察图表、提出问题、分析讨论,进行有效指导性教学,同时结合化学中的相关内容,来认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2)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3)解释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

(4)简述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原理的理解,建立课本理论和生活实际的相互联系,训练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激发对于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生物及非生物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