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完整版)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完整版)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本草纲目》书影)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

……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

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巨著作者内容地位《本草纲目》李时珍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还附有 1 100多幅药物形态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图《天工开物》宋应星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徐光启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一)明长城1.(多媒体图片展示长城)朗读课文(79页“明朝建立以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这段文字)2.抢答问题:长城修筑的目的和起止点?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目标1.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了解书画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发展状况,提升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科学巨著;明朝文学艺术有所发展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明朝科技文艺发展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明代的文学艺术也取得光辉的成就。

明朝有哪些重要的科技著作?有什么宏伟的建筑?在小说创作上又有哪些传世的名著?探究新知一、科技名著(一)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教师活动】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他出身于医药世家,从小对医药学产生浓厚兴趣,成年以后随父行医。

他潜心钻研前人的医学著作,在实践中细心地治疗病人,因此医术提高很快。

出示材料,提问:李时珍为什么要著书?【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李时珍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深感医生对药物的辨识和使用至关重要,有必要对古代的药物学书籍加以整理和补充,编写一部新的医药学著作。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质?【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医德高尚;实地调查,不耻下问。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本草纲目》的特点。

【学生活动】知道《本草纲目》的特点: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对所载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

【教师活动】提问:《本草纲目》具有怎样的价值?【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以及文学艺术。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历史背景,对我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作品,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认识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的原理及其影响,建筑和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学习平台。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这一课主要内容有:明朝的科技发展,如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等;明朝的建筑成就,如北京城、明长城等;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剧、书画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文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展示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发展。

科技方面,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的进步;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故宫和明长城等代表性建筑;文学方面,则以《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为代表,介绍了明朝文学创作的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认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明朝这一历史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这些领域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状况,认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和文学领域的发展特点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实例,营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设计

12.材料分析
材料一:所谓“八献”,就是曹操献刀、孙策献玺、王允
献貂蝉、黄盖献苦肉计、阚泽献降书、庞统献连环计、张
松献地图、孔明献空城计。

材料二:施耐庵为写《水浒传》,为突出英雄打虎时的神
威,亲自到森林中观虎,并找了许多有经验的猎户,了解偷盗猎虎以及与虎搏斗的情况。

材料三:如右图(电视剧照)。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八献”出自我国历史上的哪部小说?其作者是谁?
(2)《水浒传》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你知道小说中塑造的打虎英雄是谁吗?
(3)材料三的剧照出自根据哪一作品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4)上述三部小说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教学后记。

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科技名著。

难点:小说和戏剧。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明朝时期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戏剧三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三个方面内容并列呈现,对科技、建筑内容着笔有所侧重。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应在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握它们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科技名著1.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2.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3.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二、雄伟建筑1.明长城2.北京城三、小说和戏剧1.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2.施耐庵和《水浒传》3.吴承恩和《西游记》4.汤显祖和《牡丹亭》。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部编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在于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隐藏着停滞的危机。

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各个历史事件并从中学习先哲的可贵品质,同时吸取教训立志建设祖国。

二、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

②通过对长城、北京城和在特定情况下的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养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④通过组织学生课后调查家乡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其建筑风格、用途、文物保护状况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北京故宫、长城、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等历史人物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其它实物资料(如邮票、门票等等)学习收集、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运用学生手中的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受到故宫建筑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认识到故宫体现了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③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历史,较好地解决历史的过去性问题。

④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了解,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对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付诸于行动。

③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明朝时期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明朝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教学准备】
音像资料:故宫、长城;图片:秦长城、明长城明朝北京城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科技名著
②请学生先自学这部分内容。

③请一个同学填表。

师:让同学推荐一个代表上来介绍三部巨著。

师: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特点?(也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待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明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宋应星《天工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因为明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

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对宋应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基础。

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作出猜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①是采煤时煤矿中用的。

②竹筒是空心的。

师:这是我们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时已能排除瓦斯这种气体的技术,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师:和宋应星同时代的徐光启是中国古代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能关注别人的长处,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明朝三位科学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那么,在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一般能从书上的介绍中找到答案(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甘为人先的精神。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用多媒体技术将《秦长城》、《明长城》的图出现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大致位置、走向,请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让学生发言)
师:放长城音像资料。

①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绵延万里的长城,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②分组讨论,历朝修长城的目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③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上问题。

师:(在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表意见后)所以长城被称为建筑上的奇迹。

有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

”所以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象征。

2.音像资料:故宫建筑群介绍(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出现故宫建筑群及解说。


师:请问刚才看到的故宫,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看后有什么感想?
师: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三)小说和戏剧
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力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人称“明代三大奇书”)。

(1)《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流行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作者罗贯中。

(2)《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同时成书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作者施耐庵在书中描写和歌颂了北宋晚期宋江领导的山东梁山泊农民起义。

(3)《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期,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

作者吴承恩在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

【提出问题】明清时期,古典小说为什么会共同出现反抗封建统治的时代特点呢?
教师归纳: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统治者为了维护没落的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压榨人民,这激起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痛恨与反抗;另一方面明清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而商品经济交换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平等、公平、等价买卖,这种经济思想慢慢转变成为一种大众共识,转变成为一种社会意识,这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以反封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4)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不少剧作家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最负盛名的是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谈谈在本课学习中的感想、收获或讲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