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项复习之《诗词曲五首》学案与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课前预习】(一)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二)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代诗人。
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思想家、文学家,派代表词人之一。
其词大多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后人把他和婉约派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称作“”。
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著称。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阳春三月),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精品学案系列:诗词曲五首 学案 含答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1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2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三、鉴赏:《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项复习之《诗词曲五首》

6.概括这首诗所见之景及所表达之情。
这首诗写初秋的一个晴天在江边眺望长江时的所见之景;表达了对长 江磅礴气势的赞美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2018扬州中考)
潭上作 [唐]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译文参考】长满竹子 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 的翠绿,雪白色的鸟从碧绿 色的潭水上面飞过。在俗世 没有关切自身的事情,每次 到渔家就不想回来。
(四)《过零丁洋》 1.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个人
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诗句是: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运用双关的修辞,巧借地名, 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的诗句是: ,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 。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这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 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用“雨打 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 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这两句诗运用了双关的修辞,巧妙地借用惶恐滩 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表现了诗人的忧愤之情。构思巧妙,对仗工整,寓意 深刻,富有情味。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实写史实。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 而敢于与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 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 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词 人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了当时 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弱苟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学案【基础存盘】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冢.累累()舂.谷()冷难着.()风掣.()万兜鍪.()踌躇.()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饴.阿谁()(2)风掣.红旗冻不翻()(3)干戈..寥落四周星()(4)望西都,意踌躇..()3.按要求用原文默写。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热情歌颂历史人物的一句是:。
(2)《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表明诗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赤诚之心,从而成为千古绝唱的句子是:?。
(4)曲作《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点题句是:,;,。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过渡句是:,。
【课内精读】(一)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下面的练习。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始”的表达效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5.这首诗塑造了一位老兵形象,这位老兵具有什么典型意义?6.诗中这位老兵返乡前后,其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下面的练习。
7.诗中写了四幅雪景图,请根据示例分别给其他两幅图命名。
图一:八月飞雪苦寒图图二:图三:东门惜别惆怅图图四:8.品味“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二字妙在何处。
9.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依据诗题,诗歌可分作两大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次,写边地的壮丽雪景;后十句为第二层次,写送武判官的情形。
B.诗歌第三、四句以梨花盛开比喻雪压冬林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
C.诗歌第十四句中的“红旗”不仅昭示着天气的奇寒,而且象征着将士们的威武不屈。
D.诗歌最后两句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下面的练习。
10.写出词中用典寓意的句子。
11.从全词来看,词人是运用何种方式来述志抒怀的?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面的练习。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有答案

《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合作探究】《赤壁》这是一首咏史诗。
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经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他对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对周瑜的成功都进行了不同于史家的评论,请诵读并赏析诗歌。
想一想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又是如何评价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作者是借用什么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写又有什么意义?诗人因沉沙之折戟而发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并用“二乔”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是一首元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在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
试赏析这首曲子,感受作者描绘了潼关怎样的景色,作者通过潼关所见产生怎样的联想,作者怀古表达怎样的看法呢?第一层(前三句)描绘了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远望长安。
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宫闱万间都做了土”,是国家由盛而衰的真实写照。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一首赠答诗。
刘禹锡谪迁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
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请诵读并赏析此诗,看看面对自己的这种人生际遇,作者是如何评说的?(关注四联的内容进行赏析)首联: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板书)优选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第一部分课前自学一、注音或写字畔( ) 烂柯.人( ) 闻笛fǜ( ) 折jǐ( ) 干gē( )寥.落()风piāoxù( ) hàn qīng ()宫què()qióng楼()绮户()Chán juān ()fēng luán ( ) chou chu(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酬”,这里是________的意思。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诗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赤壁》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2.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3.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过零丁洋》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又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诗中最负盛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诗歌回顾跟踪训练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八十始.得归。
(始: 才)B.中.庭.生旅谷。
(中庭: 院子里)C.羹饭一.时.熟。
(一时: 一会儿)D.不知饴.阿谁。
(饴: 留下)2.下列诗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去, 那就是你的家, 那边松树、柏树很多, 坟墓一大堆。
B.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庭院的中间长着野生的谷子, 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C.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 摘下葵叶来做菜D.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 ,( 心情极其悲痛 ,) 眼 泪就流了下来 , 沾湿了我的衣襟。
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 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 ,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 也体现了人民对战 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B.“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 井上生旅葵”说明老兵的 家曾经是如此的充满生机。
C.“羹饭一时熟 , 不知饴阿谁”反映了老兵孤独凄凉的心境。
D.这首诗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 , 而是从老兵回乡后的所见所感 落笔,将典型情节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 ,强烈的对比 ,表现出民生的悲 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 参 诗歌回顾 诗歌原文 诗歌赏析 北风卷地”四字 , 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 北风卷地白草折 , 显出风势之猛。
“胡天八月即飞雪” , 一个“即”字 , 胡天八月即飞雪 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惊奇的口吻 , 写出北方 雪来之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喻“北风”使雪花飞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之奇寒。
那白雪背景诗歌主旨: 诗人着重描写边塞特有的奇特风光,表现出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五首》复习课学案
一、文学知识填空
1.《乐府诗集》由(朝代)(人名)所编,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乐府双璧”指的是:汉乐府诗《》和北朝民歌《》。
2.岑参,朝诗人,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
3.辛弃疾,字,号,(朝代)爱国词人。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合称“”,与李清照并称“”,著有作品《稼轩长短句》。
4.文天祥,字,又字,号,(朝代)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并称为“宋末三杰”。
5.张养浩,字,号,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著称。
与清河、汶上并称为“三俊”。
二、默写检测
(一)《十五从军征》
1. ,雉从梁上飞。
2.中庭生旅谷,。
3.《十五从军征》中的“,”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
4.《十五从军征》中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散入珠帘湿罗幕,。
2. ,愁云惨淡万里凝。
3.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质推进,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呈现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景象。
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诗人因朋友远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极致的两句诗是:,。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何处望神州?。
2.千古兴亡多少事?。
3. ,坐断东南战未休。
4.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辛弃疾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子是:?。
(四)《过零丁洋》
1.辛苦遭逢起一经,。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诗句是:,。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运用双关的修辞,巧借地名,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的诗句是:,。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
2.望西都,。
伤心秦汉经行处,。
3. ,百姓苦;,百姓苦。
4.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三、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2018江苏泰州中考)
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蕈①已知秋,更听寒
蛩②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③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④人,为道别
来心与绪。
【注】①簟(diàn):竹席。
②蛩(qióng):蟋蟀。
③江亭:江边的亭子。
④君:指其弟子由。
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1.上阕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细节点明“秋”之时令。
2.赏析划线句。
参考答案
一、文学知识填空
1.北宋郭茂倩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唐边塞高岑
3.幼安稼轩南宋豪放苏辛济南二安
4.履善宋瑞文山南宋陆秀夫张世杰
5.希孟云庄元豪放元明善曹元用
二、默写检测
(一)1.兔从狗窦入
2.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二)1.狐裘不暖锦衾薄
2.瀚海阑干百丈冰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1.满眼风光北固楼
2.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3.年少万兜鍪
4.天下英雄谁敌手
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四)1.干戈寥落四周星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1.波涛如怒
2.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兴亡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能力提升
1.夜凉寒蛩
2.这首词的下片,写路途上的美好回忆。
“梦中历历来时路”,在上半夜人睡时,梦见走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要历经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入江西。
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犹在江亭醉歌舞”,到达虔州,还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享受。
这
两句,通过写梦,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愁苦和对好友的深切思念。
【参考译文】三更时分,雨打梧桐。
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从好梦中惊醒,我怀着无限惆怅想再找梦境,在梦中与亲人重逢,只可惜再也找不到了。
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涼知道秋天已经来到,更是听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妇人快纺布。
还记得梦中来时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
长辈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是为了诉说离别之后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