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渭南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命题人雷健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

《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

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

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

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

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

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

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

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

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

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

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

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

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

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

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

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

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

2017 -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7 -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上)高二级模块五考试语文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1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A.商贾(ɡǔ)框架(kuànɡ) 面颊(jiá) 潜移默化(qián)B.亲昵(nì) 粳米(ɡěnɡ) 籼稻(shàn) 鳞次栉比(zhì)C.花蕊(lěi)拘泥(nì)稽首(qǐ)悲恸欲绝(tònɡ)D.押解(jiè) 觊觎(jì)汗涔涔(chén) 忧心忡忡(chōnɡ)2.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一些人对教养的修炼就是不以为意,依然不拘小节,我行我素,甚至放纵自我。

B.法属留尼旺岛真的是一处光怪陆离的散落在蓝色海洋中的风情小镇,它让每一位去过的游客都不禁流连忘返,感叹:“呆在这里,这才是生活!”C.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D.就在现场一团混乱之际,竟有小偷趁热打铁,不顾军警、消防人员全力抢救伤员,打劫民众遗留在现场的财物,随即被警方发现当场逮捕。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每年7月21日,甘地纪念日,印度加尔各答都会举行集会纪念“圣雄”,可以堪称当地一大盛事。

B.“国家队”要不要进场救市的问题,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引起了讨论。

C.荆州谢家桥一号墓的棺外紧紧裹着四层丝绸棺罩,考古人员介绍:这是迄今发现的层数最多的而且保存又是如此完好。

D.随着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出现,是否生二胎,引发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热议。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雷雨》是曹禺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通过一个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百姓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授民授疆土”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中央的统治。

对此,董仲舒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

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采取改革措施。

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

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迅速覆亡。

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致走向消亡。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学校: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装订线内不要答题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1. 下列红色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虔诚qi ān 熏x ūn 晃动hu àn ɡB .胯上ku à 灸ji ǔ 偏方pi ānC .够戗chu ān ɡ 逛gu àn ɡ 含羞草xi ūD .茂盛miâ 瞪dânɡ 偶尔ǒu2. 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A .(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念叨:说) B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惊惶:惊慌) C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虔诚:恭敬而又诚意) D .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抖:哆嗦,晃动) 3. 《合欢树》一文的体裁是A .记叙文B .文学评论C .回忆性散文D .小说4.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

B .“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 愧疚。

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C .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

D .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5.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

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一段的论证方法是A .拟人论证B .对比论证C .比较论证D .比喻论证 6.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与时具进 狭隘 振聋发聩 精悍B .两全齐美 奇跡 安常处顺 伺候C .闲情逸致 蒙昧 引疚自责 蹋实D .枉费心机 匡正 夙兴夜寐 妨碍7.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______,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2017-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2017-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2017-2018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原名叫“昆山腔”,简称“昆腔”。

元末明初,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江苏昆山一带产生。

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剧种于2001 年5 月18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

当时,江苏的昆山地区经济繁荣,贸易兴盛,黎民富庶,城乡各个阶层群众对文化娱乐有所追求,当时流行一种以地方音乐为基础的南曲,叫昆山腔。

昆山腔的出现也和当时的顾阿瑛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嗜词尚曲有很大关系。

而对昆山腔的诞生有直接影响的人物是顾阿瑛的座上客顾坚,他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进行改进,形成了一种受当地人欢迎的曲调,到明初正式被称为“昆山腔”。

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至打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这种“小集南唱”、“清柔婉折”的昆山腔,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变革发展,形成了昆曲曲唱体系。

经过改造后的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被称为“水磨腔”,就是说音调极其细腻柔婉。

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来的最细腻滑润,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

17—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9)

17—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9)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郑仲明说明:满分160分,时间150分钟。

语文试卷6页,答题卷2页,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当前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接访人员一定要专心、耐心、细心,推诿敷衍,粗心大意,搞官僚主义那一套。

②经调查,这一事故不是人为的,是一个偶发事件,完全与他无关,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是无可的了。

③注胶虾和残余农药超标的“立顿”茶叶,都曾经地摆在大超市的柜台上,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A. 切忌质疑冠冕堂皇B. 切记置疑冠冕堂皇C. 切忌置疑堂而皇之D. 切记质疑堂而皇之2. 下列诗句与“雪满山中高士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月临秋水雁空惊 B.江弄琼花散绿纹C.月明林下美人来D.汶水云开孤帆远3.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交际情景,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 主持人介绍来校讲学的专家:王元教授是我校杰出校友,他长期从事天文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B. 张老师遇到原来的同事:王老师,昨天在书店里遇到了你的家父,几年不见他还是精神矍铄。

C. 某读者在收到作家的著作后回信:老师,您寄奉的新作已经收到,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D. 校庆前夕某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因近日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到达贵校参加庆典,对此深表歉意!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五个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近年来,养老金问题已成为举国关注的话题。

人们希望进入老年后,不能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家庭、社会的赡养。

老有所养,快乐养老,平等养老,可见养老并轨彰显的是改革决心。

①人到了老年以后,自身没有生产能力,只有消费了。

②每个人都有年老的这个阶段,这是自然规律,不可回避。

③但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养老双轨制,这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产物之一,失去公平、公正的基础,也不符合让改革成果惠及大众的愿景。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张家口市2017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卷高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言谏制度对周人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邵公谏厉王止谤时提到“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说明周代言谏制度中有“献诗”作为谏言的制度性安排,进入周代体制内的诗歌生产和消费是一种职务行为。

《诗经》中的颂美诗也同样可以理解为谏言。

今人以为谏言一定是批评性意见,不能用赞美之词,但古人并不这么理解。

古人所谓美颂,不是阿谀奉承,而是树立一个正面人物典型,让君主去学习他们;或者描绘出一种美政理想,要君主去仿效。

事实上,古人正是这样理解《诗经》的,当然,周代言谏制度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并不仅限于社会上层,它其实已深入到社会下层,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政治作用。

西周实行过的采诗之制,就是言谏制度的一部分。

周代言谏制度除有采诗、献诗等制度安排外,还有献书的制度安排。

“史献书”和“列士献诗”一样,其实都是周代言谏制度的题中之义。

《逸周书•史记解》记有穆王要求三公、左史戎夫将前代败亡的历史教训作为鉴戒,“朔望以闻”便可以印证周公所倡导的这种“史鉴”已经成为制度,并对周代社会政治产生了实际影响。

春秋后期,诸子崛起,子书实为史书之旁衍,诸子“上说”也有“史献书”之意,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他以“道德”为中心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提供的是“君人南面之术”,其所著五千言也是政教之谏言,孔子虽不是史官,但他的知识和学问来源于史,其编撰《春秋》,代行史官之责,也有以史为鉴之意;其一生活动都以政教为中心,《论语》开头两章即是《学而》和《为政》。

战国诸子虽然各有个性,但“上说下教”却是他们的共性。

尽管他们所进谏的已经不是天子而是诸侯,甚至是卿大夫,但政教谏言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仍然是与史官一脉相承的。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随着香药输入途径的多元化及香药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史籍中关于香药特性的记载日趋详细准确,香药功用的发掘日益丰富。

部分香药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由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因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加之其使用人群多局限于宗教僧侣及皇宫贵族,故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

唐宋时期,香药输入的种类及数量虽较之前代有大幅增加,关于香药的记录也更为详细,但人们对香药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偏颇,就连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也误将本是同物异名的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

经过历代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无论从书写体例还是编撰内容来看,都更为准确详实。

明初以来,随着时人对香药特性的深入了解,东南亚香药在中国的应用重点逐渐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扩展至饮食调味。

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以前记载香药的史籍主要为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香药主要作为药材、香品被时人使用。

与前代不同的是,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明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其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

例如,《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海洋图书对于香药的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从这类书籍的撰写者来看,他们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耳闻目睹香药贸易之盛况,对海舶香药的记载自然颇为准确,也更具针对性;而《多能鄙事》《便民图纂》等日用类书则以丰富的实例介绍了香药在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应用的过程,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的例子比比皆是。

从记载内容及书写特点来看,香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重点在明初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

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应用于饮食的记录多达三十余条,然而在介绍这些食谱之前几乎都先强调其食疗保健功效,而明代的记录则多略去对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绍,更强调香药的调味及腌制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00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召唤(zhào) 迤逦(lǐ) 参省(xǐng)B、约(yāo)二斤鸡蛋参(cān)乘饿莩(fǔ)C、嗫嚅(rú) 孝悌(dì)废墟(xū)D、刀俎(zǔ) 数(shù)罟远瀛观(guàn)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斑斓沮丧遐想残骸B.寒喧斟酌雾霭炫耀C.涵养狙击饿殍暴躁D.高亢讪笑啃噬胡诌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人爱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他们总是__________,冷眼旁观。

②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__________,逆来顺受。

③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__________。

④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__________的。

A、置之不理安分守己和和气气翻天覆地B、含糊其辞安分守己奉公守法沸反盈天C、置之度外安分守己和和气气翻天覆地D、置身事外安分守己奉公守法沸反盈天4、下列句中没有名词做状语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天下云集响应,景粮而影从C、项伯杀人,臣活之D、常以身翼蔽沛公5、《废墟的召唤》中,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 )A、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一样的废墟的关注,并付诸行动改变它。

B、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C、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

D、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6、下列文言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判断句)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C、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状语后置句)D、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句)7、下列对文章的主旨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B、《兰亭集序》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

C、《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结束后的个场宴会。

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空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D、《过秦论》的主旨是言秦之过,用借古论今的方法劝诫汉朝皇帝施仁政。

8、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B、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C、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D、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每题1分,共5分)1、《胡同文化》是作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

( )2、《孟子》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3、“秦孝公居殽函之固”中的“殽”指殽山,“函”指“函谷关”;“山东豪杰”中“山东”是指“泰山以东”。

()4、废墟的“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而响应“召唤”,是每个人的责任。

( )5、“过万重山漫想”,“过”是线索,体现空间切换;“漫想”是组材,反映时间链接,指不受拘束地畅想。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总结一般由标题,和三部分组成。

2、《过秦论》作者是,“过秦”意思是。

3、《废墟的召唤》的作者是著名女作家,文中的“废墟”即指被法国文豪雨果盛赞为“东方艺术奇迹”的。

4、《胡同文化》的作者是。

5、《鸿门宴》节选自,作者是,这部史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篇,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6、《四书》是指《论语》、《孟子》、。

7、小说的三要素是指:人物、和故事情节。

是小说的核心。

四、阅读理解(共30分)(一)现代文阅读(13分)阅读《一个人的遭遇》,回答下列问题:他从右边走来,我打开车门,让他坐在旁边,开动车子。

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

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

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我就问他说:“凡尼亚,你的爸爸在哪儿呀?”他喃喃地说:“在前线牺牲了。

”“那么妈妈呢?”“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在这儿没有一个亲人吗?”“没有一个。

”“那你夜里睡在哪儿呢?”“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

”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

我向他俯下身去,悄悄地问:“凡尼亚,你知道我是谁吗?他几乎无声地问:“谁?”我又同样悄悄地说:“我是你的爸爸。

”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

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女主人给他在盘子里倒了莱汤,看他怎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眼泪来。

她站在火炉旁,用围裙擦着眼泪。

我的凡尼亚看到她在哭,跑到她的跟前,拉拉她的衣襟说:“姑姑,您为什么哭呀?爸爸在茶馆旁边把我找到了,大家都应该高高兴兴,可您却在哭。

”而她呀,瞎,听了这话哭得更厉害,简直全身都哭湿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每空1分)(1) 狼吞虎咽.( ) (2) 衣襟.()2.填空(每空1分)《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国)作家,1965年获。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2分)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4.上面一段文字是主人公命运的三大波折,六次起伏的哪个阶段?请按顺序分别对其他五次起伏进行概括。

(6分)(二)文言文阅读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下列问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将文中的横线处补充完整。

(1分)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â)兵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 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2分)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4.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5.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C.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请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敲鼓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9.“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概括成语为:(2分)10.翻译下列句子:(3分)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作文(30分)有一种经历叫成长,有一种坚持叫成功。

逐渐长大的我们,要面对许多的事情,需要责任,需要理智,需要坚持……以“长大”为话题,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要求:600字左右,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