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

⽣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态学期末复习资料(打★为考过) 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物圈(Biosphere):地球上全部⽣物和⼀切适合于⽣物栖息的场所。

它包括岩⽯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圈(hydrosphere)和⼤⽓圈(atmosphere)的下层。

2.⽣态学(Ecology):研究⽣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Hackel,1869)。

研究⽣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问答题1.简述⽣态学的发展过程。

答:(1)⽣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素整体观点为特点;(2)⽣态学的建⽴时期(公元17世纪⾄19世纪):欧洲科学家探索活动再度迭起,崇尚科学和科学实验,⼀些科学理论相继形成;(3)⽣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这⼀时期是⽣态学理论的形成、⽣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到定量描述,⽣态学实验,⽅法发展的辉煌时期,形成了著名的四⼤学派;(4)现代⽣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今):①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的⽅向发展、⽣态学的研究层次已包括了分⼦、基因、个体直到⽣物圈;②研究⼿段的更新:⾃计电⼦仪、同位素⽰踪、稳定性同位素、⽣态建模、系统论引⼊⽣态学;③研究范围的扩展:符合⼈类活动对⽣态过程的影响以纯⾃然现象研究扩展到⾃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

★(简答题)2.列出国内外各5位著名⽣态学家,并概括其在⽣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答:Odum, Tansley, Clements, 苏卡乔夫,孙儒泳等★3.现代⽣态学的发展趋势。

(论述题)答:(1)⽣态系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2)系统理论在⽣态学中得到了⼴泛运⽤;(3)从描述性科学⾛向实验科学;(4)研究对象继续向宏观和微观两个⽅向发展,由传统的个体、种群、群落向更宏观和更微观的⽅向发展,⽣态系统⽣态学、景观⽣态学、全球⽣态学和分⼦⽣态学的出现是现代⽣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5)⼀些新兴的⽣态学分⽀如进化⽣态学、⾏为⽣态学、化学⽣态学等相继出现;(6)应⽤⽣态学迅速发展。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绪论1。

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基本原则:整体有序原则、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则、循环再生原则、反馈平衡原则、最小因子原则、环境资源有限性原则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a。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b.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c.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d。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e。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f。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

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g。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

5m以内的气候。

h.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i.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j。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k。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复习材料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 环工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考试题型:一单选10个(20 分)二名词解释5 个(都是英文的,要求先翻译成中文,然后解释,20 分)三简答4 个(40 分)四论述一个(20 分)第一章绪论(P1-28)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P112 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P123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P16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30-70)1物种(Species的概念: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

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

P322 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 :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P33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

P35概念: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 点)。

P37(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种质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能量-多样性假说)(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生物地化循环(7)系统稳定性(多样性-稳定性关系)5 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P40(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的作用。

(2)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3)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环工(4)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

(5)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6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概念P47光饱和点:光合作用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及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或敌对关系//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情的总和。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宇宙环境(或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也可以被看做环境因子中对上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作用):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所以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例如,光合作用时,光照是主导因子,温度和二氧化碳为次要因子。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为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用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造成的。

生态学期末重点

生态学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适当补充)。

2.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3.种群:是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4.生态入侵:某些生物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5.生物种: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6.生活史对策: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7.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8.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9.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

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0.演替:植物群落发展过程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

二、简单1.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①综合作用:没有单一生态因子的环境,只有各种生态因子综合在一起组成复杂的生态环境。

各个生态因子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

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②主导因子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其中一个或两个因子对生物的生活起着主导作用,即该因子改变时就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重大改变,从而形成另一生态类型, 这种起关键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是随着空间和时间而发生变化的。

③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也即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是分阶段的。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虽然不是等价的,但是不可缺少,而是同等重要的。

生态学期末试题

生态学期末试题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名解:1.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2.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为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3.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或其他个体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5.生物群落的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6.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

这一假说称为高斯假说,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7.他感作用:他感作用指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对别种生物发生影响的现象。

又称异种抑制作用或异株克生。

这种作用在种内也有此现象。

8.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群数越多,称为岛屿效应。

9.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连续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达到和当地气候条件协调和平衡的群落就是演替终点。

10.群落交错区与镶嵌性: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两个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或两个草木群落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

因此,这种过渡带有的宽,有的窄;有的是逐渐过渡。

有的变化突然。

群落的边缘有的是持久性的,有的在不断变化。

11.Allen规律: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的趋势12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spacial heterogeneity)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所以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

13.MacArthur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有物种灭亡,也不断地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2.食物链3. 周转率4.库6.生态平衡概念7.负反馈作用8.生态平衡失调9.生态危机概念10.生态系统服务11生物钟现象12生态因子作用定律13驯化14内稳态15适应16生物的光周期现象17有效积温法则及其意义18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19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20土壤的生态学意义21种群22阿利氏原则/阿利规律23群落的概念24演替的概念25种群成员的组成26生物多样性27物种多样性指数28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29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30群落的结构31生活型谱32叶面积指数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33群落的垂直结构34群落的水平结构:3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36群落演替37全球生态学的概念38“生物圈二号”1系统性稳定性多样性耐受性动态性反馈弹性滞后性尺度转换性原理2.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在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特征:①食物链的长度通常不超过5个营养级,最常见的4—5个营养级,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不断流失;②食物链越长,最后营养级位所获得的能量也越少。

因为从起点到终点经过的营养级越多,其能量损耗也就越大意义:①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正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③食物链和食物网还揭示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3. 周转率=流通率/库中营养物质的量4.库:各种元素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中滞留的数量6.生态平衡概念: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个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7.负反馈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以减缓系统的内在压力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负反馈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正反馈作用: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结果: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8.生态平衡失调: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原初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单选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计算题、资料分析题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赫克尔(Haeckel)(1866)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态学”一词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4.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6.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食物、其他生物。

8.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作用与反作用。

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9.生态因子分类:(1)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10.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和间接作用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1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例如热带动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积极地利用某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7)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1. 协同进化2. 内禀增长率3. 生态工程4. 净初级生产力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6. 谢尔福德氏耐性定律7. 边缘效应(作用)8. 生态演替二、简述题(任选三题;每题14分)1. 简述种群增长基本类型,并说明环境容量对种群增长的影响2. 简述生态学发展的理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3. 简述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4. 简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功能三、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17分)1. 试论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2. 论述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3.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丧失的原因及保护的对策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8)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 生态平衡2. 温室效应3. 生境4. 生态学5. 生物小循环6. 生态工程二、简述题(每题10分)1. 生态演替的主要类型及其内容2. 举例解释边缘效应3. 分析单种群增长的两种模型4.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三、论述题(每题15分)1. 试论述种间关系及其内容2. 试用系统科学或控制论的观点举例分析一个生态学问题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9)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1、生态因子2、生态型3、R-对策4、K-对策5、食物链6、食物网7、种群8、群落9、竞争 10、协同进化11、耐性限度 12、生态幅度 13、原生演替 14、次生演替15、初级生产 16、次级生产 17、可再生资源 18、不可再生资源19、温周期现象 20、光周期现象二、简答题(每题5分)1、种群空间格局的类型及其特征2、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3、生活型与成层现象4、列举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三、论述题(每题20分)1、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分类2、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0)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1、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2、最小最大限制定律(Sheford limiting law)3、基质(matrix)4、边际效应(edge effect)5、生态等值(ecological equivalents)6、基石种(key stone species)7、腐食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 8、密度制约(density dependent)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logical services)10、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二、简答题(每题10分)1、简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2、简述种群增长的类型3、简述景观格局及其形成类型4、简述生物多样性内涵、丧失的原因及保护途径三、论述题(每题15分)1、试论述生态演替过程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替趋势2、阐明全球碳循环过程,并论述温室效应(这里指全球温度上升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1)一、概念(每题3分)1、生态学2、生境3、耐性限度4、温周期现象5、光周期现象6、种群密度7、生态平衡的阈值8、协同进化9、演替 10、食物网二、简答题(每题5分)1、列举生态学的主要分支学科2、生态因子的概念及主要类型3、种群年龄结构的概念及类型4、两种生态对策对比5、种间关系的类型6、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三、论述题(每题20分)1、概述物质循环的一般过程及主要类型2、试分析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2)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1、生态位2、内稳态3、景观连接度4、生态等值5、生态幅6、基石种7、生物富集8、生态效率9、生物多样性 10、生态服务功能二、简答题(每题10分)1、简述植物对光强的适应类型2、简述种群存活曲线的类型3、简述景观格局及其形成机制4、简述生物入侵的危害与控制途径三、论述题(每题15分)1、试论述生态演替过程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化趋势。

2、阐明全球氮循环过程,并论述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氮沉降、富集养化、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对生态效应的影响。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硕士生态学试卷(2003)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 生态型(Ecotype)2. 无性系种群 (Clone population)3. 竞争排斥原理 (Competition exclusion principle)4. 功能反应(Function response)5. 盖阿假说 (Gaia hypothesis)6. 净生产力 (Net productivity)7. 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ner index)8. 生物富集 (Ecological amplify) 9. 基质(Matrix)1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Ecosystem service)二. 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 简述种群相互作用类型。

2. 试写出种群增长模式、逻辑斯谛增长模型与两个种群警长模型,并说明式中r、K、α、β等的生物学意义。

3. 试述植物对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的响应方式。

4. 简述顶级群落的类型。

5. 简述生态系统分解者的主要类群及其过程。

6. 简述廊道的类型和生态功能。

三. 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1. 简述植物对干旱的反应与适应方式。

2. 阐述生物入侵的过程、危害与控制途径。

3. 阐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区别。

4. 阐明全球硫的生物地化循环过程,并论述人类活动对硫循环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5)一、名词解释1.协同进化2.动态生命表3.功能反应4.初级生产力5.基因流6.生态效率7.边缘效应8.优势种9.适应 10.内禀增长率二、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特征、类型,并论述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恢复的指导意义三、简述种群调节的几种主要学说及其争论焦点四、写出种群指数增长、逻辑斯蒂曲线增长模型和两个种群间的竞争作用、捕食作用、寄生作用模型,并说明其中的r、k、、、a五个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五、试比较单项极群落学说与多项极群落学说的差异六、给出次级生产过程模式框图,并试述次级生产量估算的几种方法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6)一、名词解释1.种群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2.竞争排斥原理3.r,K对策者(r-strategist and K-strategist)4.食物链5边缘效应(edge effect) 6优势种(dominant)7生态系统(ecosystem) 8生产力二、简述题1解释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它可能的几种结局2简述种群调节的几种主要学说及其争论焦点3简述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4试论系统模型建立的几个步骤5简述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48分)1.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与进化适应(Evolution adaptation)2.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与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3.生境(habit)与生态位(niche)4.生物量(biomass)与生产量(力)(production)5.食草(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与残渣(腐食)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6.上行控制效应(button-up effect)与下行控制效应(top-down effect)二、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1、简述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分别说明植物是如何适应水体和沙漠两种不同生境的。

2、简述种群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模型中的假说、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及r,k对策者的主要特征。

3、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并论述群落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指导意义。

4、何谓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简述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二种主要途径?6、简述全球变化的主要类型,阐述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三、综合分析题(27分)1、何谓外来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3分)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5分)。

3、目前在我国发现了一些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暴发危害。

试应用你所学的知识,以某种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或者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为例(任选其中的一种),简明扼要回答以下问题:1)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调查得出该外来种种群发生的绝对密度?(2分)2)假设该外来种与当地另一近缘种存在着竞争关系,试建立该外来种种群(N1)与当地另一近缘种种群(N2)竞争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竞争作用的可能结果?(5分)3)从该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及侵入地自然、生物环境的角度,探讨该外来种暴发的可能机制?(8分)4)根据该外来种种群暴发的可能机制,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提出对该外来种控制的对策(4分)。

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生态学(乙)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1.层片(Synusia)2.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3.物质周转率(Turnover)4.光周期现象5.边缘效应(Edge effect)6.尺度推绎(Scaling)7.生态交错带(Ecotone)8.能量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9.斑块(缀块,patch)10.温室效应二、比较下述概念在涵义上的区别(每题6分,共30分)(1)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2)r-对策与K-对策(3)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4)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5)优势种与建群种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从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两方面分别简述旱生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2.陆地表面枯枝落叶的分解经历那些过程?在分解过程中,分解速率和待分解物质的多样性将如何变化?3.简述干扰在植物群落结构形成中的意义4.简述有关群落演替的单元顶级论和多元顶级论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论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碳循环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2.分析如何应用生态学原理控制或减缓因生境破碎化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8)一、名词解释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2.生命表3.协同进化4.生态入侵5.异质种群6.地理变异7.亲缘选择8.他感作用9.可持续发展 10.生态系统服务11.阿利氏规律 12.生物量 13.性状替换 14.生态位 15.同资源种团二、简述1.什么是r-选择和k-选择?比较他们的有关特征2.论述种群调节中的遗传调节学说?(奇蒂chitty学说)3.决定群落中种群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什么热带地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温带和极低?4.从营养结构上讲,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以草地或池塘为例进行阐述三、综合分析1.何谓外来入侵种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3.目前我国某地发现一种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小型动物爆发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