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教案出凝血与内分泌监测

合集下载

临检凝血实习报告

临检凝血实习报告

本次实习是在我国一所知名医院的临检科进行,为期两个月。

实习期间,我主要跟随带教老师学习凝血指标的检测、分析以及临床应用。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凝血检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凝血检验基础知识在实习初期,我学习了凝血检验的基本原理、检测方法以及临床应用。

带教老师详细介绍了凝血因子、抗凝剂、凝固酶等概念,使我掌握了凝血检验的基本知识。

2. 凝血指标检测操作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种凝血指标的检测操作,包括:(1)PT(凝血酶原时间):通过测定血浆凝固时间来反映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2)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活性及抗凝物质的作用。

(3)TT(凝血酶时间):反映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

(4)FIB(纤维蛋白原):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5)D-二聚体:反映血栓形成及溶解情况。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我熟练掌握了以上指标的检测操作,并能够独立完成。

3. 凝血指标分析及临床应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如何对凝血指标进行分析,并将其应用于临床。

例如,通过分析PT、APTT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通过检测FIB、D-二聚体等指标,可以了解患者血栓形成及溶解情况。

4. 临床案例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临床病例的讨论,学习了如何将凝血检验结果与临床疾病相结合。

例如,在一位患者出现反复出血的情况下,通过检测凝血指标,发现其FIB水平明显降低,结合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 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习,我熟练掌握了凝血指标的检测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2. 深入了解了凝血检验的临床应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如何将凝血检验结果与临床疾病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思维水平。

3. 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其他实习生和带教老师积极沟通,共同完成了实习任务。

4. 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严谨对待每一个检测项目,培养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标题: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导语:凝血四项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测,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断凝血异常。

本文将介绍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的原理和意义。

引言:凝血功能的正常维持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手段,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主要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计数(PLT)。

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凝血功能异常,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用于评估凝血酶原的形成和活化过程。

PT的检测原理基于外源凝血通路的激活。

在体外条件下,通过向血浆中加入活化因子组合物,触发凝血酶原的激活和凝血过程。

血浆中的凝血酶原被激活后,将降解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浆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

通过测定凝血酶原被激活到血浆凝固的时间,可以评估凝血酶原的形成和活化过程是否正常。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内源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用于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功能。

APTT的检测原理基于内源凝血通路的激活。

在体外条件下,通过向血浆中加入活化因子组合物,触发内源凝血通路的激活。

血浆中的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将形成凝血酶,进而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通过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以评估内源凝血通路的功能是否正常。

三、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Fbg)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功能指标,用于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

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原理基于纤维蛋白原的形成和降解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能够被凝血酶激活,并形成纤维蛋白,从而参与凝血过程。

而当凝血功能异常时,纤维蛋白原的形成和降解过程可能存在异常。

通过测定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程度。

四、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PL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用于检测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课件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课件
基本原理
凝血四项是检查凝血功能的基本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浓度及其它相关 物质的浓度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况。
相关指标
凝血四项中的指标包括INR、APTT、PT和FIB,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凝血系统的不同功能。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疾病诊断
凝血四项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 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肝病、 心血管疾病等。
2
有重要作用,因为该疾病与血栓风险有 关。
凝血四项在心血管疾病、血友病等多种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3
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检测结果能够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个性 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未来凝血四项的发展趋势
1 标准化
凝血四项检测的标准化将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促进临床应用。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课件
本课件将带你了解凝血四项的基本原理和临床意义。通过学习,你将了解凝 血四项在疾病诊断、手术中的应用,以及与抗凝治疗的关系。
凝血四项的概述
定义
凝血四项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 纤维蛋白原(FIB),也叫做全血凝血检查。
手术中的应用
术前检查凝血四项能够有效评估 患者的手术风险,术中检测可以 及时发现术中出血等异常情况。
与抗凝治疗的关系
凝血四项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广 泛,能够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和预测出血风险。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的实例
1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举例
凝血四项在卵巢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Biblioteka 凝血四项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案例
标准化与个性化治疗
未来凝血四项的发展趋势将注 重标准化和个性化治疗。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系统异常。

这四项实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时间(TT)。

通过对这四项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指血浆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ⅩⅠ和纤维蛋白原等的异常或缺乏。

此外,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还可能与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损害、肝素使用以及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的应用有关。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指血浆中凝血酶原通过活化部分凝血酶途径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APTT的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异常或缺乏,也可能与肝功能损害、肝素使用以及抗凝血药物的应用有关。

此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和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也可能导致APTT延长。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主要起到止血和维持血管壁完整性的作用。

血小板计数的增多可能与骨髓异常、感染、炎症以及血液病等有关。

而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可能是由于骨髓功能不良、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感染以及血液病等原因引起的。

4. 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指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凝血酶时间的延长可能与纤维蛋白原异常、肝功能损害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化有关。

此外,抗凝药物如肝素和华法林的使用也会影响凝血酶时间。

通过对凝血四项的检测,医生可以综合分析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并进一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系统异常。

这对于诊断和治疗一些与凝血功能相关的疾病非常重要,如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症等。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解读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进行。

出凝血监测ppt课件

出凝血监测ppt课件
31
5、肝脏移植
1. 肝脏在机体的出凝血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维持着凝血与抗凝血、纤溶与抗纤溶的相互平 衡;晚期肝病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凝血功能损 害,包括肝脏的合成与清除能力下降,血小板 数量功能不足以及纤溶现象;
2. 新肝早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类肝素样物 质及肝素大量释放,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和抗 凝药物使用均可引起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
24
• 血小板<10×109/L,患者有严重的出血危险, 包括颅内出血;
• 血小板增多症:这类患者应采取血小板去除术 (p1ate1etpheresis)、化疗、放疗等方法,使 术前血小板计数降至(200~400)×109/L。
25
(二)凝血因子评估
• 各种凝血因子的缺乏,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 的均可引起术中异常出血。对于先天性凝血因子 缺乏的患者,术前须应用相应的凝血因子作为替 代治疗。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后天获得性凝血因子 缺乏(表11-3),对其必须考虑原发病的治疗。
3、大量输血输液
• 大量输血、输液导致稀释性血小板、凝血因子 减少引发出血倾向,有肝肾疾病更易发生;
• 输入库存血时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 血;
• 术中误输异型血可致DIC,使血小板、纤维蛋白 原、凝血酶原消耗或纤溶亢进,导致术区渗血。
29
4、体外循环
1. 体外循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较为复杂,引起出 血的原因也较多。主要与血小板减少、纤溶活 性增强、凝血因子消耗、肝素中和不足以及鱼 精蛋白过量等因素有关,尤其以后者引起的出 血最为常见。
10
(二)检查血小板的实验
• 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 BPC) 指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正
常值(100~300)×109/L。若低于正常值表示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症。

南华大学教案出凝血与内分泌监测

南华大学教案出凝血与内分泌监测
(3)血浆血小板第 4 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测定:。 3、检查血液凝固机制的实验 (1)全血凝固时间(clotting time,C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 (2)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 ACT):该法常用于体外循环监测肝素抗凝效能的指 标,并用于计算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的用量。 (3)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 partial thromoplastin,KPTT):KPTT 延长提示内源性凝血系统的 各凝血因子活性均低于 25%。 (4)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主要反映外源凝血系统缺陷的筛选实验。 (5)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imple throboplastin generation test,STGT)用以检测内源性凝血过程第一 阶段的凝血因子有无缺陷。本试验较 KPTT 敏感。 (6)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rinogen ,Fg): Fg 降低见于 DIC 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 白溶解症、重症肝病等。
本次课介绍了出凝血监测在围术期中的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出凝血监测的实验室检查,一般介绍了出凝血监测的临床诊断 过程。重点介绍了 DIC 的病因、诊断标准、DIC 的监测和 DIC 的防治。内分泌代谢系统中有关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 能及肾上腺髓质功能、胰腺糖代谢功能监测。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急性肾上腺危象的监测。
3、DIC 的分期: (1)高凝期; (2)消耗性低凝血期;3P 试验阳性,PT、KPTT 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3P 试验阴性,FDP 增高。
4、DIC 的防治 (1)去除和控制病因是 DIC 治疗效果的关键; (2)肝素的应用:在以栓塞症状为主的 DIC 患者应争取早用(即高凝期)。脓毒血症、胎盘早剥、羊水栓 塞、妊高症和肝病、脑外伤时应慎用。 (3)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 (4)抗纤溶药 (5)其他

《出凝血监测》PPT课件_OK

《出凝血监测》PPT课件_OK
26
• R2是曲线上升的第二个斜率,反映纤维蛋白与血 小板之间发生交联后产生凝血收缩,其正常值为 15~45mm/min。
• R3是曲线下降的斜率,表示进一步的凝血收缩直 至完成,其正常值为-(2~8) mm/min。
• Peak代表纤维蛋白形成结束,其高度反映凝血收 缩发生的强度,正常值为70~90 mm。TP为到达顶 峰的时间,反映凝结收缩的快慢程度,正常值 <15min。
40
凝血因子的评估
疾病与诱因
VitK缺乏 肝脏疾病 DIC
阻塞性黄疸、口服抗凝药等 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 各种导致DIC的疾病
缺乏的因子
ⅡⅦⅨⅩ ⅠⅡⅤⅦⅨⅪⅫ ⅣⅤⅧ
41
术中与术后出血分析
• 麻醉因素 • 手术因素 • 大量输血输液 • 体外循环:主要与血小板减少、纤溶活性增强、凝血因子消耗、肝素中和不
• T3反映纤维蛋白溶解,一般很难在曲线上看见, 如果T3回到或低于基准线(Tl)则表示存在纤维蛋白 溶解亢进。
• 由此可见,血小板功能及数量主要反映在R2、R3、 Peak、TP这一段曲线上,TP时间越短说明血小板 功能越强,R2、R3越陡说明收缩越强烈。
27
28
• 常规凝血试验只能体现凝血机制的某一独立的方 面,不能反映凝结级联及凝血系统全过程中的内 部反应情况。Sonoclot分析仪可提供凝血系统变化 的动态指标,全面反映止血过程。Sonoclot分析仪 采用粘弹性的方法对血液样本进行动态监测,可 提供全部止血过程的精确资料,检测一系列的凝 血性疾患,包括血小板机能失调、凝血因子缺乏、 抗凝血作用、高凝倾向及纤溶亢进,预测术后出 血,鉴别出血原因,指导治疗,并且具有方便、 可靠、迅速等优点。
有强烈收缩血管、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介 质 – 释放血小板第三因子(PF3)直接参与凝 血反应

血凝试验的原理及步骤

血凝试验的原理及步骤

血凝试验的原理及步骤
一、原理
血凝试验,也被称为凝血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液中凝血因子和抗凝物质的试验。

其原理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结合导致血液凝固的特性,来判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原或抗体。

通过观察血液凝固的过程或结果,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做出评估,进而对相关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步骤
1.准备试剂和器材
进行血凝试验前,需要准备所需的试剂和器材。

试剂包括抗凝剂、抗原、抗体等,器材包括注射器、试管、离心机等。

确保所有的试剂和器材都在有效期内,并且是专用于血凝试验的。

2.采集血液样本
在采血前,患者应保持平静,避免过度紧张。

采血时,使用经过消毒的采血针和试管,采集适量的静脉血液样本。

采血后,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合,防止血液凝固。

3.制备抗原或抗体
将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处理,分离出血浆或血清。

然后,使用特定的抗原或抗体试剂,制备出所需的抗原或抗体。

这一步通常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

4.进行试验
将制备好的抗原或抗体与血浆或血清混合,然后将其置于适宜的温度下孵育一段时间。

在孵育过程中,抗原和抗体结合,导致血液凝固。

这一步也是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

5.观察结果
观察血液凝固的过程或结果,记录所需的数据。

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原或抗体。

同时,通过对血液凝固时间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对凝血功能做出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
2013〜2014 学年第_J—学期
课程名称危重病医学_______________ 开课学院南华临床学院_____________ 开课教研室急诊医学教研室 ___________ 授课教师曹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称主治医师________________ 授课班级2010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一大班
学生人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华大学教务处制
南华大学教案(完整教案)
讲授法V 讨论法十演示法口自学辅导法口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口
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屮案例法「7 其他口
教学媒体(请打7选择):
教材* 板书7 实物口标本口挂图口模型口多媒体7 幻灯口录像口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口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
一、概述及分类(1min )
二、临床监测(3min )
1、出血原因判断:
局部出血
岀凝血机制异常:
2、岀凝血异常的环节判断:
(1)血管因素:瘀斑瘀点,粘膜出血,;
(2)血小板因素: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

(3)凝血因子因素:先天性和获得性;
3、动态监测:
三、实验室监测(15min )
1、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的实验
(1)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
(2)毛细血管脆性实验(capillary fragility test,CFT) 又称束臂实验。

(1)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
2
(5)其他
五、内分泌激素的复习(2min )
教学后记(即教学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在课程结束后填写)
本次课介绍了岀凝血监测在围术期中的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岀凝血监测的实验室检查,一般介绍了岀凝血监测的临床诊断过程。

重点介绍了DIC的病因、诊断标准、DIC的监测和DIC的防治。

内分泌代谢系统中有关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及肾上腺髓质功能、胰腺糖代谢功能监测。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急性肾上腺危象的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