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辨识

合集下载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其方法-培训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其方法-培训
残余风险
对原有风险制定或实施改进措施后尚存的风险。
03如何进行危害因素辨识
制定评价步骤
划分 作业活动
编制业务活动表,内容应覆盖所有部门、区域,包括正常、非正常 和紧急状况下的一切活动。
辨识危害
辨识与业务活动有关的所有危害,考虑谁会受到伤害及如何受到伤 害,准确描述危害事件,提出危害因素。
评价风险






法 检查JIS中安全提示
备注: 上: 头部以上、地面以上悬空不接触地面的部分 下: 脚下、工作平面以下 前: 操作过程正前方 后: 操作过程正后方 侧: 合作配合作业、交叉作业等
危害因素
序号 岗位
活动
危害事件
危害因素
现状
物 人 环境 技能 控制 应急
L
E
C
D= 风险 风险控制 L·E·C 等级 策划
序号 岗位
活动
危害事件
危害因素
现状
物 人 环境 技能 控制 应急
L
E
C
D= 风险 风险控制 L·E·C 等级 策划
备注
分值
100 40 15 7 3 1
C --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财产损失(万) 2000及以上 1000~2000 300~1000 150~300 70~150 1~70
后果
人员伤亡 3人及以上死亡
对辨识出的危害因素,运用LED法进行评价。 注:这项工作要求综合各层次人员评价得出的数据,平衡评价尺度。
制定评价步骤
评估是否为 可允许风险
现有的职业健康安全预防措施是否足以控制住危害,并符合法律的要求;
确定危险 控制计划
辨识与业务活动有关的所有危害,考虑谁会受到伤害及如何受到伤害, 准确描述危害事件,提出危害因素。

危害辨识的分类方法

危害辨识的分类方法

危害辨识的分类方法危害辨识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旨在识别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害以及其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

在进行危害辨识时,可以采用多种分类方法,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分析危害信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危害辨识分类方法:一、按来源分类1. 自然危害:指由自然现象引起的危害,如地震、洪水、暴风雨等。

这些危害常常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 人为危害: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危害,如工业事故、交通事故、恶意行为等。

这些危害通常与人们的不安全行为或不良操作有关。

二、按性质分类1. 生物危害:指由生物体引起的危害,如传染病、害虫侵袭等。

这些危害可以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2. 化学危害:指由化学物质引起的危害,如有毒物质的泄漏、放射性物质的泄露等。

这些危害可能对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威胁。

3. 物理危害: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危害,如火灾、爆炸、噪音等。

这些危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三、按影响程度分类1. 人身安全危害:指对人的生命和健康产生直接威胁的危害,如重大事故、火灾等。

这些危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失能或生活质量下降。

2. 财产安全危害:指对财产或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威胁的危害,如盗窃、破坏等。

这些危害可能导致财产损失、营业中断或经济困境。

3. 环境安全危害:指对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威胁的危害,如土地污染、水源破坏等。

这些危害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

四、按潜在风险分类1. 高风险危害:指具有较高概率和严重后果的危害,如核能事故、大规模火灾等。

这些危害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风险较大。

2. 中风险危害:指存在一定概率和一定后果的危害,如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等。

这些危害可能对人们和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风险。

3. 低风险危害:指概率较低且后果较轻微的危害,如个别事故、小规模火灾等。

这些危害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危害辨识的分类方法可以根据来源、性质、影响程度和潜在风险进行划分。

安全风险评估危害辨识

安全风险评估危害辨识

安全风险评估危害辨识
安全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其对个体、组织或系统的危害程度和可能性。

危害辨识是安全风险评估的一项关键步骤,用于确定潜在的危害并对其进行辨识和分类。

危害辨识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识别危险源:对可能导致危害的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等因素进行识别和分类。

例如,识别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旋转部件、电气设备中的电流、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化学品等。

2. 辨识潜在危害:对每个危险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辨识潜在的危害。

例如,旋转部件可能导致的伤害包括切割、撞击等;电流可能导致的伤害包括电击、短路等。

3. 评估危害程度:对每个潜在危害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人身、财产和环境的危害程度和可能性。

评估可以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例如使用风险矩阵进行分类和排序。

4.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来减轻危害的发生和影响。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技术措施(例如使用防护设备、改进工艺)、管理措施(例如培训、管控程序)、行为措施(例如安全意识培养、操作规程)等。

5. 建立监控和改进机制:对已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根据监控结果,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

通过危害辨识,可以系统地识别、分析和评估潜在危害,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危害辨识

危害辨识

危害辨识与风险预控1. HIRA 主要概念危害:可能导致伤害戒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戒这些情况组合的条件戒行为。

危害辨识:识别危害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某一特定危害可能存在的损失戒伤害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

风险应满足三个条件:暴露、可能性及后果。

风险辨识:对可用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来决定事件发生的暴露、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

确定风险的存在及其类别。

风向评估:将现有风险水平与规定的标准、目标风险水平戒其他标准进行比较,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过程。

基亍数据及逡辑(合理性),半定量半定性的评估方式。

第一个大问题危害:可能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害的九大分类:1.物理性危害、危险因素2.化学性危害、危险因素3.生物性危害、危险因素4.心理、生理性危害、危险因素5.行为性危害、危险因素6.机械危害、危险因素7.环境危害、危险因素8.能源危害、危险因素9.人机效应危害、危险因素1.物理危害因素存在最多的物理性危害因素包括1.设备设施的缺陷引起的危害因素,比如:机器设备的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等,或者是外形有缺陷,裸露运行的部件,制动器有缺陷等等等,比如制动不良,控制器有缺陷,该停的机器的不能停下来等等这些缺陷都属于设备设施的缺陷。

术语物理性的。

2.防护缺陷危害:就是说机械接触到的设备、仪器都有防护措施,或者安全防护装置,比如说安全罩等等,这些防护的缺失会导致物理性的事故,比如设备的缺失压力容器容器表的缺失,转动机械的防护罩的缺失,安全阀的缺陷等等都会造成伤害的因素。

3.电危害:点危害主要是由于电火花,电弧,触电,电气过热电器缺陷等等这些造成的危害都叫做电危害。

4.噪音危害:分为机械性的造成,比如柴油机发生的噪声,电磁性噪声,电动机变压器发出的电磁噪声,流动性流体噪声:的空气噪声,比如送风机鼓风机英风机产生的压缩空气的噪声。

5.震动危害:机械性震动,电磁性震动以及流体动力性震动。

20类危害辨识

20类危害辨识

1.物体打击指由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

本类事故适用于落下物、飞来物、滚石、崩块等造成的损害。

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胡塌、爆炸等引起的物体打击。

2.车辆损害指企业内由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损害事故。

机动车辆包括:汽车类:载重汽车、货卸汽车、大客车、小汽车客货两用汽车、内燃叉车等。

电瓶车类:平板电瓶车、电瓶叉车等。

拖拉机类:方向盘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操纵杆式拖拉机等。

有轨车类:有轨电动车、电瓶机车等。

施工设施:挖掘机、推土机、电铲等。

凡在上述机动车辆的行驶中 , 发生挤、压、坠落、撞车或倾覆等事故;发生行驶中上、下车事故;发生因搭乘矿车或放飞车事故;发生车辆运输摘挂钩事故、跑车事故等均属本类别事故。

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损害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辗、碰、割、戳、切等损害。

适用于工件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屑伤人;被设备的转动机构缠住等造成的损害。

已列入其他项事故类别的机械设备造成的机械损害除外,如车辆、起重设备、锅炉和压力容器等设备。

4.起重损害指从事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损害事故。

适用于统计各种起重作业引起的损害。

起重作业包括:桥式起重机、龙门起重机、门座起重机、搭式起重机、悬臂起重机、梳杆起重机、铁路起重机、汽车吊、电动葫芦、千斤顶等作业。

如:起重作业时 , 脱钩砸人 , 钢丝绳断裂抽人 , 移动吊物撞人 , 钢丝绳刮人 , 滑车碰人等损害;包括起重设备在使用和安装过程中的倾翻事故及提升设备过卷、蹲罐等事故。

不适用于以下损害的统计:触电;检修时 , 制动失灵引起的损害;上下驾驶室失误引发的坠落或跌倒。

5.触电指电流流经人体 , 造成生理损害的事故。

用于统计触电、雷击损害。

如人体接触设备带电导体暴露局部或临时线;接触绝缘破损外壳带电的手持电开工具;起重作业时,设备误触高压线或感应带电体;触电坠落;电烧伤等事故。

6.淹溺指大量的水经口、鼻进入人体肺部 , 造成呼吸道堵塞或发生急性缺氧而窒息死亡的事故。

危害因素的辨识与风险评价

危害因素的辨识与风险评价

辩识方法辩识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采取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估方法。

主要的评价方法有询问交谈、现场勘查、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平安检查〔SCL〕、工作危险源分析〔JHA〕、预先危害因素分析〔PHA〕、故障假说分析〔WI〕、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危害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危害因素辩识方法第一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各种能量或危险物质。

1、危险物质辨识:如氢气、原油、天然气、液化气、汽油、乙决、甲烷、煤油等可燃物质;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氨、二氧化碳、氮气二氧化硫、甲醇等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危险化学品。

2、能量辨识:辨识产生、供应能量和能量的载体。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具的动能的各类机械运动部件、工件和人体及产生的机械性、动力性等振动部件。

b.具有势能的平台及坑、井、沟口处等场所上的人体和物体。

c.带电体的电能,包括雷电、静电;d.高温设备和管线的热外表、高温介质及剧烈热反响工艺装置的热能及低温介质所具有的冷量。

e.盛装具有能量的介质的压力容器。

f.机械性、动力性等噪声的声能。

g.化学反响的化学能。

h.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非电离辐射等。

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对第一类危险源控制设施和措施失控的状态和行为。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设施和措施缺陷。

无控制设施和措施或控制设施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和设计标准等要求。

控制措施不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人员失误:人的不平安行为中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

3、管理缺陷:缺少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职责不明确;组织不全;缺乏协调或协调不当、检查不及时、不到位;奖惩不清楚;培训不到位等。

4、作业环境和场所不良: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的温度、温度、风雨雪、照明、视野、噪声、扰动、通风换气,色彩、作业区环境不良等环境因素。

危险源识别方法简介一、工作危险源分析〔JHA〕: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险源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险源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险源。

危险危害辨识的方法

危险危害辨识的方法

危险危害辨识的方法危险危害辨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用于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险和危害,以便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预防事故和伤害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进行危险危害辨识。

1. 风险评估矩阵:风险评估矩阵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将事故的概率和严重程度以不同的等级进行分类。

根据概率和严重程度的不同组合,可以确定不同的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 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FMEA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用于识别和评估各种故障模式及其对系统功能的影响。

通过分析故障潜在的原因、频率和后果,可以识别可能导致事故和危害的关键点,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 事件树分析(ETA):ETA是一种以事件为节点的图形表示方法,用于分析和评估事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对可能的事件序列进行概率计算,可以确定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后果,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4. 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是一种对人体暴露于化学品、放射性物质和生物物质等有害因素的潜在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的方法。

通过测量和评估暴露水平、吸收途径和健康效应等因素,可以确定相关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5. 安全检查清单:安全检查清单是一种逐项检查和记录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危害的工具。

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巡检,可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6. 事件回顾和教训获取:事件回顾和教训获取是一种借鉴经验教训的方法,通过分析过往的事故和故障,识别相关的危险和危害,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种方法侧重于从过往的错误中获取教训,以避免将来的事故和伤害。

除了以上方法和工具,还有其他一些常用的危险危害辨识方法,如故事板、危险导图、层面分析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危险危害辨识。

需要注意的是,危险危害辨识不仅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还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更新,以确保识别的危险和危害仍然有效,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事故和故障的信息,以进一步改进危险危害辨识的方法和工具。

危险危害辨识的方法

危险危害辨识的方法

危险危害辨识的方法危险危害辨识是指识别、评估和管理可能导致伤害、损失或破坏的潜在风险和危害情况。

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进行危险危害辨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预防事故和灾难的发生,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危险危害辨识的方法:1.风险清单法: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建立一个风险清单,对每个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风险清单可以包括物理风险(如火灾、爆炸等)、化学风险(如有毒物质、易燃物质等)、生物风险(如细菌、病毒等)等。

2.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FMEA):FMEA是一种系统性分析方法,通过识别系统组成部分故障模式及其潜在影响,评估其严重程度和频率,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识别潜在的故障和事故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3.安全观察法:通过对工作场所、设备、操作过程等进行定期观察和检查,发现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安全观察可以包括现场巡视、设备检测、操作记录分析等内容,有助于发现安全隐患和风险。

4.威胁与机会分析法(SWOT):SWOT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战略管理工具,可以将内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机会因素与组织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相结合,评估潜在的风险和机会。

在进行危险危害辨识时,可以使用SWOT分析方法来识别潜在的风险威胁和机会因素。

5.逻辑树分析法:逻辑树分析法是一种系统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法,将高风险事件分解为多个子风险事件和因果关系,以此来识别和管理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逻辑树分析法可用于分析复杂的风险系统,通过逐层分析和识别,找到影响根本原因的关键因素。

6.故事线法:故事线法是一种以故事形式描绘可能的事故发生过程和因果关系的方法。

通过编写和分析故事线,可以识别并分析可能发生的危险和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

7.专家评估法:专家评估法是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和判断,以确定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专家评估法可以结合其他方法使用,通过专家的经验和知识,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基本概念
1.1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组合之根源或状态。

危害分为两类。

第一类危害: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害。

常见的如: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各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等。

第二类危害: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害。

它通常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

.2 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危险评价也称安全评价或风险评价,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评价,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2. 危害辨识方法
危害辨识是确认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即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

因此,危害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

2.1 危险因素的分类
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是为了便于进行危险因素的辨识和分析,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如根据GB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六类:物理性危险因素(防护缺陷、噪声危害等)、化学性危险因素(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等)、生物性危险因素(致害动物、植物等)、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负荷超限、从事禁忌作业等)、行为性危险因素(指挥失误、操作错误等)、其他危险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