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知识点-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doc

合集下载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摘要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矢志救国的先烈们总是不断尝试,向欧美学习,向日本学习,向苏俄学习,一段跨越百年的向西方学习以期复兴中华之路的历史在那充满屈辱的岁月里给处于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断带来希望和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数百万军队自称“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而且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鸦片战争就像晴天霹雳一般惊醒了一批有着先进思想的封建士大夫们这些开明的有志之士 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御侮之路。

林则徐、魏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在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和钦差大臣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

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还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

林则徐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你 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翻译西人著作以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以期富国强兵 抵御外国侵略 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

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纵观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始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路程之艰辛、历程之坎坷,决不是我们坐在课堂上所能想象的。

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而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近代化的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一段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人物。

第一,魏源。

鸦片战争像晴天霹雳,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

受到战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求救国到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其中,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中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部分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38)第二,康有为。

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是维新变法的首要领导人。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为变法创造理论基础。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众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未得上达。

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先后著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都是披着孔儒的外衣来提倡平等民主等。

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提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过会之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2.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时进行军事侵略。

5.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6.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7.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9.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并放火烧毁圆明园。

10.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11.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2.1885年3月,爱国将领冯子材打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13.19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陷入严重的“边疆危机”,德国将山东划入势力范围,福建成为日本势力范围。

14.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而言主要是:社会制度腐败及经济技术落后15.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

16.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7.1843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他在书中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抽夷而作。

”魏源所说的夷长“长技”主要是指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18.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救亡”口号。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19.甲午战败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

20.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中国近代史——西学东渐洋务思想

中国近代史——西学东渐洋务思想

南洋海军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如果没有列强的再度侵华,洋 务运动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评价
局限性----中体西用 只学科技,没认识制度的落后性。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从学习目的上,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 技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统治。 (2)从学习内容上,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 朽的封建制度。 (3)从企业管理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管理制 度混乱。 (4)从国内环境看,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 (5)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 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
局限性:只停留在思想领域,没大规模实践; 只停留在学造器物的层面上; 进步性:使“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 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和民族独立而 学习西方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19C60S---90S) ------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门户,成为列强侵华的开端,中国在 外力作用下进入近代的发展历史,产生“三千年未有之变 局”。这种变局,从经济结构开始,进而引起社会政治、 文化领域的变革……
一个主题: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题、目的 三大特征: (1)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题、目的学习西方 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 (2)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由浅入深、 不断深化的学习历程。 (3)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1、背景 2、代表人物的活动与思想主张 3、评价
影响: 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
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施
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

中国近代史知识要点(三条主线)

中国近代史知识要点(三条主线)

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任务:反帝反封建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鸦片战争 1840—1842年1、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结果:清政府失败,中英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1)时间:1842年(2)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率,须同英国商定。

(3)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3、影响: 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要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促进了爱国知识分子的觉醒,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向西方学习:魏源和《海国图志》,根据林则徐的《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影响: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爆发的背景:①日本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实现其“大陆政策”而蓄意发动。

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

③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④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

中国近代史部分

中国近代史部分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国近代史部分第⼀单元复习导航:⼗九世纪中期,资产阶级⾰命和⼯业⾰命后强⼤起来的西⽅列强开始侵略中国。

从此,中国⼀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与此同时,中国⼈民进⾏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争。

1. 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及虎门销烟图1839年6⽉,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在⼴东虎门将从英美商⼈处缴获的鸦⽚全部销毁)。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胜利。

意义: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焰,表明了中国⼈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

为世界禁毒⽇(6⽉26⽇)的起源。

2. 识记鸦⽚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时间:1840年6⽉,英国舰队封锁珠江⼝进⾏武装挑衅,鸦⽚战争爆发。

1842年8⽉,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①中国割让⾹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岸;④英商在华进出⼝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在鸦⽚战争形势图上记住⾹港、⼴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南京七个地点要素。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岸租地建屋并永久居住等特权。

3. 理解鸦⽚战争的影响从三个⽅⾯的变化来理解鸦⽚战争的影响:①鸦⽚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变化);②鸦⽚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盾变为资本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盾(社会最主要⽭盾变化);③从鸦⽚战争开始,中国⼈民肩负着既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重任(中国⼈民⾰命资本主义争任务变化)。

鸦⽚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 识记第⼆次鸦⽚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烧圆明园及圆明园残迹图1860年,英法联军⽕烧圆明园。

从圆明园残迹图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忘国耻,要把祖国建设富强”等道理。

5. 识记俄国侵占我国北⽅150多万平⽅公⾥的领⼟第⼆次鸦⽚战争期间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侵占我国北⽅150多万平⽅千⽶(公⾥)的领⼟,是中国近代史上侵占我国领⼟最多的国家。

高中历史56个易错知识点《近代史篇》(建议收藏!)

高中历史56个易错知识点《近代史篇》(建议收藏!)

⾼中历史56个易错知识点《近代史篇》(建议收藏!)如需电⼦版,可以私信哦⼆、中国近代史20.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就是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提⽰:“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不是全部的独⽴⾃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化⽅⾯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发展了资本主义。

21.林则徐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鸦⽚贸易,因⽽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的虎门销烟。

(×)提⽰:鸦⽚战争爆发前中国处于君主专制社会末期,政治腐朽,经济、军事落后;对外实⾏闭关锁国。

⽽同时期的英国经济上⼯业⾰命率先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军事上装备先进,具有海上霸主的地位;积极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故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是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因素。

⽽中国的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

22.《资政新篇》是对《天朝⽥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提⽰:《天朝⽥亩制度》是l853年初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颁布的⾰命纲领,是试图在⼩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产⼒落后的情况下实⾏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件。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歼提出的改⾰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者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上,并不是⼀种继承与发展关系,⽽是⼀种相互对⽴、⽭盾的关系,⼆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23.⾟亥⾰命结束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提⽰:⾟亥⾰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长沙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学习西方的思想
文化
初中历史备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⑴开始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为《新青年》。

⑵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
⑶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⑷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⑸主要内容:①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主要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了十月革命。

)
⑹评价:①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②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③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