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合集下载

病例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

病例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病史1.病史摘要:王×,女,42岁。

主诉:牙龈出血,四肢紫斑3月余。

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牙龈渗血,伴口腔黏膜血疱,四肢紫斑,月经量多,在外院化验血常规发现血小板减少性,拟诊为“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地塞米松、泼尼松、长春新碱”等药物治疗,上述症状无改善。

病程中时有头晕、乏力,无鼻出血、头痛、视物模糊、关节痛、皮肤瘙痒等。

睡眠欠佳、食欲尚可,二便正常,无血尿、黑便、大便带血等。

既往体健,无肝炎、关节炎等病史。

2.病史分析:(1)出血的病史采集要着重强调出血的诱因、部位、出血量、及出血引起的后果等,以了解病情性质和严重程度。

如是否有外伤、既往出血史、肝病史等,出血部位是皮肤、黏膜、还是内脏,有无失血性贫血、失血性休克的表现,有无肾脏出血的表现,有无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的表现。

(2)病史特点:①中年女性,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

②无明显诱因出现牙龈渗血,伴口腔黏膜血疱,四肢紫斑,月经量多。

③无鼻出血、头痛、视物模糊、无血尿、黑便、大便带血等内脏出血的表现,无关节痛、皮肤瘙痒等。

④无肝炎、关节炎等病史。

⑤有头昏、乏力等贫血表现。

⑥曾用激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体格检查1.结果:T 37.0℃,P 90次/分,R 18次/分,Bp 100/65mmHg。

发育正常,自主体位,精神萎靡,神志清楚、查体合作;颈前皮肤有散在淤点,双下肢有散在陈旧性淤点、淤斑;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球结膜下陈旧性出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唇色淡红,牙龈渗血,颊黏膜见陈旧血疱;胸骨无压痛,双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干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90次/分,律齐,未闻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关节无畸形。

眼底检查未见出血。

2.体检分析:体检特点:①出血表现:颈前皮肤散在淤点,双下肢散在陈旧淤点、淤斑;左球结膜下陈旧性出血;牙龈渗血,颊黏膜见陈旧血疱。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完整版推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完整版推荐
精品医学教学培训课件
病例
▲病人,男,19岁。长期服安乃近。头晕、牙龈 出血、皮肤斑块、心悸、乏力3个月。 ▲检查:T36.2℃,P80次/分,R18次/分, Bp100/70mmHg,贫血貌,四肢多个瘀斑。血 液检查:Hb 70g/L,RBC 3.2×1012/L,WBC 2.9×109/L,PLT 26×109/L,网织红细胞 0.1%。骨髓检查:红系、粒系增生减低,全 片见巨核细胞1个。

急性型
慢血
儿童多见
感染 急骤 严重、常有粘膜、内脏出 血
青年女性多见
无 缓慢 皮肤瘀点、瘀斑,月 经过多
血小板
巨核细胞
<20×109/L
增多或正常,体小,幼稚 型比例增高。无血小板形 成
30~80×109/L
增多或正常,胞体大 小正常,颗粒型比例 增多,血小板形成减 少。 1~3天 反复发作
皮肤粘膜、内脏出血; 血小板减少; 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的 产生。

估计发病率约1/万,女性比男性约4:1 临床:急性ITP和慢性ITP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不明确

1、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 1)急性:病前病毒感染史 2)慢性:病毒感染后加重 3)抗病毒抗体或免疫复合物 4)抗病毒抗体的滴度与PLT计数及生 存时间负相关
二、脾切除


适应症:①以上治疗3~6月无效;②泼尼 松维持量>15mg者;③泼尼松有使用禁忌 症 禁忌证: ①年龄<2岁,②妊娠期,③不能耐受手术。 疗 效:手术有效率70~90%,无效者对 泼尼松的需要量也将减少。如有副脾,则 影响疗效。
免疫抑制剂治疗适应症

糖皮质激素或切脾疗效不佳者 有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切脾禁忌症 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及减少糖 皮质激素的用量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习题及答案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习题及答案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习题及答案01.关于ITP的概念,描述错误的是( )A.急性型ITP与感染因素有关B.血小板寿命缩短C.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减少D.临床上是较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E.急性型ITP多见于儿童0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少出现( )A.肌肉血肿B.鼻出血C.月经过多D.口腔黏膜出血E.皮肤淤点03.ITP做骨髓检查的主要目的是( )A.证明有无巨核细胞增生B.证明有无幼稚巨核细胞C.证明有无血小板减少D.排除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E.上述均不是04.女性,29岁,反复出现双下肢紫癜,月经过多2年,病前无服药史。

脾肋下1cm。

血红蛋白10.5g/dl,白细胞5.4×109/L,血小板25×109/L。

血沉、尿常规及肝功能试验正常,未找到狼疮细胞,巨核细胞增多,但成熟障碍,其余正常。

最可能的诊断是( )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系统性红斑狼疮D.再生障碍性贫血E.以上都不是(05-06题共用题干)女,30岁。

皮肤出血点伴月经量过多3月余。

查体:四肢和胸部皮肤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

血常规:Hb 100g/L,WBC 6.0×109/L。

骨髓细胞学检查:颗粒型巨核细胞在1.5cm×2.0cm范围上可见126个,产板型巨核细胞为0个。

05.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霍奇金淋巴瘤B.ITPC.白血病D.过敏性紫癜E.再生障碍性贫血06.首选的治疗是( )A.环磷酰胺B.静脉点滴甲强龙C.口服糖皮质激素D.雷公藤E.脾切除07.男,28岁。

鼻出血,躯干及四肢瘀点瘀斑,发病前3周有感冒史,脾不肿大,血小板30×109/L,出血时间2分,凝血时间正常,束臂试验阳性,PT正常,骨髓象增生,巨核细胞增多,幼稚型巨核细胞0.40,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缺少,诊断为( )A.再生障碍性贫血B.急性ITPC.急性白血病D.过敏性紫疲E.慢性ITP(08-09题共用题干)女,21岁,皮肤瘀斑,月经量过多5个月,实验检查:Hb 100g/L,WBC 6.0×109/L,Plt l28×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在1.5×2.0cm涂片膜上颗粒型巨核细胞可见110个,产板型巨核细胞未见。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pt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pt
四、高剂量静滴免疫球蛋白
适应症:儿童ITP或难治慢性ITP;输入抗D血清后Rh(D)抗原阳性ITP。
01
注意:可引起轻度溶血;对Rh(D)阴性无效;血小板上升缓慢;不适用于脾切除后患者。
02
五、抗D血清输入
弱化的雄性激素。
剂量:10-15mg/kg.d(0.6-0.8g/d)分次口服
机制:抑制巨噬细胞FC受体的表达,降低血小板抗体产生。
第一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1
可称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ATP)或称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2
主要由于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生存期缩短,故破坏增多致血小板减少。
3
女性多于男性;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血小板抗体
ITP发病机理与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有关。
4.抗血小板抗体测定: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1-3天,正常8-10天)
5.其他检查:
01
02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全国统一诊断标准: 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数减少 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以下五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 泼尼松治疗有效;切脾治疗有效;PAIgG增多;PAc3增多;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脾亢
01
SLE
02
HIV感染
03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
04
恶性血液病
05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登革热等)
06
妊娠期及妊高征血小板减少
07
老年血小板减少,注意排除MDS
08
鉴别
治疗
综合治疗: 考虑年龄,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 紧急处理包括: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静脉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输注浓缩血小板 非常紧急时可考虑 紧急脾切除术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利尿脱水剂,止血敏 ,维生素k1等治疗。
护理评价:04-7 患者未发生颅内出血,但血小板计数 没有恢复正常。
4月2日定制
护理诊断:恐惧 与多次穿刺侵入治疗有关
护理目标:减轻患儿恐惧
护理措施:①提高穿刺技术,减少痛苦
信任。
②态度亲切,建立
③操作时尽量用玩 具等转移其注意力 04-7 护理评来自 患者体温正常平稳,未发生感染。
健康教育
04-02:疾病相关知识。 04-03:指导预防损伤 如:不玩尖利的玩具,加强护栏
防止坠床,不做剧烈运动,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避免 哭闹而增加颅内压。清淡软食,禁食辛辣粗硬食物。穿 棉质柔软的衣服,剪短指甲,避免搔抓皮肤, 沐浴或清 洗时避免水温过高和过于用力擦洗皮肤。 04-04 :用药指导:用药的必要性;用药后的可能不良反 应;按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用药,不可自行减药 停药,以免加重病情。 04-07:自我保护方法。:住院期间不与感染患儿接触, 出院后去公共场所尽量戴口罩,注意穿衣,避免受凉, 预防感冒。指导家长识别出血征象,如瘀点、黑便,一 旦发现出血立即回院复查及治疗。
束臂试验的方法
★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划一直径5cm的圆圈,用血压 计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然后使血压保持在收 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持续8分钟,然后解除压力,待皮肤 颜色恢复正常后,计数圆圈内皮肤新出血点的数目。
★正常新出血点在10个以下。新出血点超过10个以上,称束 臂试验阳性
入院护理评估:
(*109/L)
血红蛋白 148
128
121
104
120-140
(g/L)
血小板
59
46
86

内科学课件之——ITP1

内科学课件之——ITP1
>80%ITP患者PAIg及PAC3阳性 主要抗体为IgG,亦可为IgM 偶有两种以上抗体同时存在 >90%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少数可发现溶血证据(Evans 综合征) 可有程度不等的贫血
12
血小板生存时间 ----90%以上明显缩短 其他 -----程度不等的贫血,少数伴自身免疫性 溶血(Evans综合征)
正常或明显增多 产板的巨核减少 数月至数年 少,常反复发作
24
25
50- 100mg/d 持续半年以上
18
五、其它治疗:
达那唑300-600mg/d 口服,2-3个月一疗程,与糖皮质激素协同
19
七 急症处理:
适用于: ①血小板:<20×109/L 者 ②出血严重广泛者 ③疑有或已经发生颅内出血者 ④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 血小板悬液输注 静脉丙种球蛋白:0.4g/kg ,ivgtt,4-5日一疗程
PRODUCTION
CIRCULATING PLATELETS
70%
DESTRUCTION or REMOVAL
SPLEEN
30%
5
病因
一、感染
二、免疫因素 三、脾的作用 四、其他 遗传因素、雌激素作用。
6
临床表现
急性型:
儿童占50%以上 80%发病前1-2周有上感史,尤其是病毒感染 起病急,部分可有寒战、发热 全身皮肤瘀点、紫癜、瘀斑,可有血疱及血肿, 口鼻出血。血小板<20×109/L时,可有内脏出 血,甚至颅内出血,出血量大可出现程度不等 的贫血、血压下降甚至失血性休克。
7
慢性型:
40岁以下女性多见,无前驱症状,起病隐匿
出血较轻局限,反复发生,皮肤粘膜出血, 严重内脏出血少见 可因感染而骤然加重 长期慢性失血可致贫血,病程超过半年者, 可有轻度脾肿大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病因及发病机理(二)
正常人 血小板 迅速下降 24Hr后 24Hr后 逐渐恢 复正常
患者 血浆
正常人
结 论
正常人 血液 患者 患 者 血小板 短暂升高 患者血 小板逐 渐下降
病因及发病机理(三)
血小板在脾脏大量破坏 血小板与巨核细胞有共抗原, 血小板与巨核细胞有共抗原,血小板 抗体抑制巨核细胞的成熟影响血小板 的生成。 的生成。 雌激素可能增加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 吞噬。 吞噬。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概 述
特发性(原发性、免疫性) 特发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 血小板免疫性破坏, 少性紫癜,是一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 少性紫癜,是一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 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 血小板减少、 病,以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存时间 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以及骨 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引起广泛皮 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引起广泛皮 肤粘膜及内脏出血等为特征。 肤粘膜及内脏出血等为特征。
淤斑
紫癜
淤点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Pt20-80× 血常规:Pt20-80×109/L,形态功能基 本正常
增多 正常 减少
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相关 补体增高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骨髓检查: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伴成 熟障碍, 熟障碍,产板巨核细胞显著减 少 凝血功能检查:BT延长 凝血功能检查:BT延长
血小板计数 <20×109/L ×
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出血,牙龈出血、 出血 皮肤、粘膜出血,牙龈出血、鼻衄 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常为女性首发症状 重症患者可有内脏出血如消化道、 重症患者可有内脏出血如消化道、 颅脑 贫血 视出血量多少 肝脾不肿大 慢性ITP可有轻度脾肿大 慢性ITP可有轻度脾肿大 ITP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诊断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诊断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诊断概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两种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病。

尽管它们都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出血,但其病因、病理生理和治疗方式差异明显。

因此,正确的鉴别诊断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介TTPTTP是一种少见但危急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过度激活、免疫性过敏反应和栓栓塞。

其典型临床表现是“五大症状”:发热、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肾功能损伤和神经系统症状。

ITP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自身免疫破坏导致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减少。

典型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瘀点、瘀斑或出血现象,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鉴别诊断临床表现•TTP:出现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肾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常见发热。

•ITP:主要表现为出血症状,如皮肤瘀点、瘀斑、黏膜出血等,一般情况良好。

血小板数量和形态•TTP:血小板数量明显降低,形态正常。

•ITP:血小板数量减少,大多呈正常形态。

其他实验室检查•TTP:常见微血管性溶血贫血,血浆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

•ITP:骨髓形态学检查可见血小板减少。

区分诊断•TTP主要通过检查患者血浆ADAMTS13水平和功能来确诊,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ITP则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排除其他疾病进行诊断。

治疗方案•TTP:常规治疗包括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和静脉免疫球蛋白等。

•ITP:治疗主要以荷尔蒙替代为主,催化剂和免疫抑制剂为辅。

结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两种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病,虽然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鉴别诊断上仍需注意他们的不同点,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TTP和ITP 的鉴别诊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80×109/L以广泛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

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好发于40岁以下之女性。

女:男约为4:1。

(一)临床表现
1.急性型
(1)半数以上发生于儿童。

80%以上在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特别是病毒感染史。

(2)起病急骤,部分患者可有畏寒、寒战、发热。

全身皮肤瘀点、紫癜、瘀斑,可有血疱及血肿形成。

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及舌出血常见,损伤及注射部位可渗血不止或形成大片瘀斑。

(3)当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可有内脏出血,如呕血、黑粪、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颅内出血可致意识障碍、瘫痪及抽搐,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出血量过大或范围过于广泛者,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贫血,血压降低甚至失血性休克。

2.慢性型
(1)主要见于40岁以下之青年女性。

起病隐袭,一般无前驱症状。

(2)出血症状轻,但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周数月,迁延数年。

(3)多为皮肤、粘膜出血,如瘀点、瘀斑及外伤后出血不止等,鼻出血、牙龈出血亦甚常见。

(4)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但月经过多甚常见,在部分患者可为惟一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病情可因感染等而骤然加重,出现广泛、严重内脏出血。

长期月经过多者,可出现失血性贫血。

(5)部分病程超过半年者,可有轻度脾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①急性型血小板多在20×109/L以下,慢性型常在30×109/L左右;②血小板形态正常平均体积偏大,易见大型血小板;③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④血小板功能一般正常。

2.骨髓象①急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或正常,慢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显著增加;
②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急性型者尤甚;③有血小板形成的巨细胞显著减少(<30%)。

3.PAIgA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80%以上ITP患者PAIg及PAG阳性,主要抗体成分为IgG,亦可为IgM,偶有两种以上抗体同时出现。

4.其他90%以上患者血小板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可有程度不等的正常红细胞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少数可发现溶血证据(Evans综合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①广泛出血累及皮肤、粘膜及内脏;②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③脾不大或轻度大;
④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⑤具备下列五项中任何一项:a.泼尼松治疗有效;b.脾切除治疗有效;c.PAIgA阳性;d.PAC3阳性;e.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鉴别诊断确诊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四)治疗
1.一般治疗出血严重者应注意休息。

血小板于20×109/L,应严格卧床,避免外伤。

应用止血药物及局部止血。

2.糖皮质激素一般情况下为首选治疗
(1)作用机制①减少PAIg生成及减轻抗原抗体反应;②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③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出血症状;④刺激骨髓造血及血小板向外周血的释放。

(2)剂量与用法常用泼尼松30~60mg/d,分次或顿服,病情严重者用等效量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好转后改口服。

等待血小板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减量(每周减5mg),最后以5~mg/d维持治疗,持续3~6个月。

3.脾切除
适应症:①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②泼尼松维持量每日需大于30mg;③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症;51Cr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增高。

4.免疫抑制剂治疗,不宜作为首选
(1)适应症①糖皮质激素或切脾疗效不佳者;②有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切脾禁忌症;③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及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2)常用药物:①长春新碱最为常用。

除免疫抑制外,还可能有促进血小板生成及释放的作用。

②环磷酰胺。

③硫唑嘌呤副反应小,相对安全。

④环孢素主要用于难治性ITP治疗。

5.其他的治疗达那唑为合成雄性激素,与糖皮质激素有协同。

作用机制与免疫调节及抗雌激素有关。

6.急症处理适用于:①血小板低于20×109/L;②出血严重、广泛者;③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者;④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

(1)血小板悬液输注。

(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作用机制与Fc受体封闭、抑制自身抗体产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免疫廓清干扰及免疫调节等有关。

(3)血浆置换
(4)大剂量甲泼尼龙可通过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