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几何习题50道

合集下载

50道几何求角度、证明线段相等、证明角相等的习题

50道几何求角度、证明线段相等、证明角相等的习题

50道几何求角度、证明线段相等、证明角相等的习题1 如图,AB⊥BC于B,EF⊥AC于G,DF⊥AC于D,BC=DF。

求证:AC=EF。

2 已知AC平分角BAD,CE垂直AB于E,CF垂直AD于F,且BC=CD,求证:△BCE全等△DCF。

3.如图所示,过三角形ABC的顶点A分别作两底角角B和角C的平分线的垂线,AD垂直于BD于D,AE垂直于CE于E,求证:ED||BC.4.已知,如图,PB、PC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P。

求证:点P在∠A的平分线上。

5.在三角形ABC中,角ABC为60度,AD、CE分别平分角BAC 角ACB,试猜想,AC、AE、CD有怎么样的数量关系6.如果α和β是同旁内角,且α=55°,则β等于()(A)55°(B)125°(C)55°或125°(D)无法确定7.如图19-2-(2)AB‖CD若∠2是∠1的2倍,则∠2等于()(A)60°(B)90°(C)120°(D)1508.如图19-2-(3)∠1+∠2=180°,∠3=110°,则∠4度数()(A)等于∠1 (B)110°(C)70°(D)不能确定9.如图19-2-(3)∠1+∠2=180°,∠3=110°,则∠1的度数是()(A)70°(B)110°(C)180°-∠2 (D)以上都不对10.如图19-2(5),已知∠1=∠2,若要使∠3=∠4,则需()(A)∠1=∠2 (B)∠2=∠3(C)∠1=∠4 (D)AB‖CD11.如图19-2-(6),AB‖CD,∠1=∠B,∠2=∠D,则∠BED为()(A)锐角(B)直角(C)钝角(D)无法确定12.若两个角的一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边相互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关系是()(A)相等(B)互补(C)相等且互补(D)相等或互补13.如图19-2-(8)AB‖CD,∠α=()(A)50°(B)80°(C)85°14.两个角的和与这两角的差互补,则这两个角()A.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B.都是钝角C.都是直角D.必有一个直角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条直线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B.过射线端点与射线垂直的直线只有一条C.如果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这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D.过直线外和直线上的两个已知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16.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有()A.平行或相交B.垂直或平行C.垂直或相交D.平行、垂直或相交17.不相邻的两个直角,如果它们有一条公共边,那么另一边互相()A.平行B.垂直C.在同一条直线上D.或平行、或垂直、或在同一条直线上18.如图所示,一只老鼠沿着长方形逃跑,一只花猫同时从A点朝另一个方向沿着长方形去捕捉,结果在距B点30cm的C点处捉住了老鼠。

数学七年级上册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数学七年级上册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几何模型部分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1)如图①,已知:Rt△ABC中,AB=AC,直线m经过点A,BD⊥m于D,CE⊥m于E,求证:DE=BD+CE;(2)如图②,将(1)中的条件改为:△ABC中,AB=AC,并且∠BDA=∠AEC=∠BAC=α,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应用:如图③,在△ABC中,∠BAC是钝角,AB=AC,∠BAD>∠CAE,∠BDA=∠AEC=∠BAC,直线m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F,若BC=2CF,△ABC的面积是12,求△ABD与△CEF的面积之和.【答案】(1)证明:∵BD⊥直线m,CE⊥直线m,∴∠BDA=∠CEA=90°,∵∠BAC=90°,∴∠BAD+∠CAE=90°,∵∠BAD+∠ABD=90°,∴∠CAE=∠ABD,在△ADB和△CEA中,∴△ADB≌△CEA(AAS),∴AE=BD,AD=CE,∴DE=AE+AD=BD+CE;(2)解:结论DE=BD+CE成立;理由如下:∵∠BDA=∠BAC=α,∴∠DBA+∠BAD=∠BAD+∠CAE=180°-α,∴∠CAE=∠ABD,在△ADB和△CEA中,∴△ADB≌△CEA(AAS),∴AE=BD,AD=CE,∴DE=AE+AD=BD+CE;(3)解:∵∠BAD>∠CAE,∠BDA=∠AEC=∠BAC,∴∠CAE=∠ABD,在△ABD和△CEA中,∴△ABD≌△CEA(AAS),∴S△ABD=S△CEA,设△ABC的底边BC上的高为h,则△ACF的底边CF上的高为h,∴S△ABC= BC•h=12,S△ACF= CF•h,∵BC=2CF,∴S△ACF=6,∵S△ACF=S△CEF+S△CEA=S△CEF+S△ABD=6,∴△ABD与△CEF的面积之和为6.【解析】【分析】(1)根据BD⊥直线m,CE⊥直线m得∠BDA=∠CEA=90°,而∠BAC=90°,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CAE=∠ABD,由AAS证得△ADB≌△CEA,则AE=BD,AD=CE,即可得出结论;(2)由∠BDA=∠BAC=α,则∠DBA+∠BAD=∠BAD+∠CAE=180°-α,得出∠CAE=∠ABD,由AAS证得△ADB≌△CEA即可得出答案;(3)由∠BAD>∠CAE,∠BDA=∠AEC=∠BAC,∴∠CAE=∠ABD,得出∠CAE=∠ABD,由AAS证得△ADB≌△CEA,得出S△ABD=S△CEA,再由不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底的比,得出S△ACF即可得出结果.2.如图 1,CE 平分∠ACD,AE 平分∠BAC,且∠EAC+∠ACE=90°.(1)请判断 AB 与 C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若∠E=90°且AB 与CD 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当直角顶点E 移动时,写出∠BAE 与∠ECD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 3,P 为线段 AC 上一定点,点 Q 为直线 CD 上一动点,且 AB 与 CD 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当点 Q 在射线 CD 上运动时(不与点 C 重合),∠PQD,∠APQ 与∠ BAC 有何数量关系?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答案】(1),理由如下:CE 平分,AE 平分,;(2),理由如下:如图,延长AE交CD于点F,则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3),理由如下:,即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又,即即.【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即可得;(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角形的外角性质、邻补角的定义即可得.3.(1)问题发现:如图 1,已知点 F,G 分别在直线 AB,CD 上,且 AB∥CD,若∠BFE=40°,∠CGE=130°,则∠GEF 的度数为________;(2)拓展探究:∠GEF,∠BFE,∠CGE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结论并给出证明;答:∠GEF=▲ .证明:过点 E 作 EH∥AB,∴∠FEH=∠BFE(▲),∵AB∥CD,EH∥AB,(辅助线的作法)∴EH∥CD(▲),∴∠HEG=180°-∠CGE(▲),∴∠FEG=∠HFG+∠FEH=▲ .(3)深入探究:如图 2,∠BFE 的平分线 FQ 所在直线与∠CG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 P,试探究∠GPQ 与∠GEF 之间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答案】(1)90°(2)解:∠GEF=∠BFE+180°−∠CGE,证明:过点 E 作 EH∥AB,∴∠FEH=∠BF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CD,EH∥AB,(辅助线的作法)∴EH∥CD(平行线的迁移性),∴∠HEG=180°-∠CGE(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FEG=∠HFG+∠FEH=∠BFE+180°−∠CGE ,故答案为:∠BFE+180°−∠CG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行线的迁移性;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FE+180°−∠CGE;(3)解:∠GPQ+∠GEF=90°,理由是:如图2,∵FQ平分∠BFE,GP平分∠CGE,∴∠BFQ=∠BFE,∠CGP=∠CGE,在△PMF中,∠GPQ=∠GMF−∠PFM=∠CGP−∠BFQ,∴∠GPQ+∠GEF=∠CGE− ∠BFE+∠GEF= ×180°=90°.即∠GPQ+∠GEF=90°.【解析】【解答】(1)解:如图1,过E作EH∥AB,∵AB∥CD,∴AB∥CD∥EH,∴∠HEF=∠BFE=40°,∠HEG+∠CGE=180°,∵∠CGE=130°,∴∠HEG=50°,∴∠GEF=∠HEF+∠HEG=40°+50°=90°;故答案为:90°;【分析】(1)如图1,过E作EH∥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HEF=∠BFE=40 ,∠HEG=50 ,相加可得结论;(2)由①知:∠HEF=∠BFE,∠HEG+∠CGE=180°,则∠HEG=180°−∠CGE,两式相加可得∠GEF=∠BFE+180°−∠CGE;(3)如图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BFQ=∠BFE,∠CGP=∠CGE,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GPQ=∠GMF−∠PFM=∠CGP−∠BFQ,计算∠GPQ+∠GEF并结合②的结论可得结果.4.已知点C在线段AB上,AC=2BC,点D、E在直线AB上,点D在点E的左侧(1)若AB=18,DE=8,线段DE在线段AB上移动①如图1,当E为BC中点时,求AD的长;②点F(异于A,B,C点)在线段AB上,AF=3AD,CE+EF=3,求AD的长;(2)若AB=2DE,线段DE在直线AB上移动,且满足关系式,则________.【答案】(1)解:①又 E为BC中点;②设,因点F(异于A、B、C点)在线段AB上,可知:,和当时,此时可画图如图2所示,代入得:解得:,即AD的长为3当时,此时可画图如图3所示,代入得:解得:,即AD的长为5综上,所求的AD的长为3或5;(2) .【解析】【解答】(2)①若DE在如图4的位置设,则又(不符题设,舍去)②如DE在如图5的位置设,则又代入得:解得:则 .【分析】(1)①根据AB的长和可求出AC和BC,根据中点的定义可得CE,再由可得CD,最后根据计算即可得;②设,因点F(异于A、B、C点)在线段AB上,可知,和,所以需分2种情况进行讨论:和,如图2、3(见解析),先根据已知条件判断点E、F位置,再将EF和CE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来,最后代入求解即可;(2)设,先判断出DE在AB上的位置,再根据得出x和y 满足的等式,然后将其代入化简即可得.5.如图1,∠AOB=120°,∠COE=60°,OF平分∠AOE(1)若∠COF=20°,则∠BOE=________°(2)将∠COE绕点O旋转至如图2位置,求∠BOE和∠COF的数量关系(3)在(2)的条件下,在∠BOE内部是否存在射线OD,使∠DOF=3∠DOE,且∠BOD=70°?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40(2)解:∵∴∴(3)解:存在.理由如下:∵设∴∵∴∴∴∴【解析】【解答】⑴∴∵OF平分∠AOE,∴∴∴故答案为:40。

(最新整理)初一上册几何练习题50道

(最新整理)初一上册几何练习题50道

一。选择题
初一上册几何练习题 50 道
1。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等于另两个角的度数之和,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下列给出的各组线段中,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 (A)5,12,13 (B)5,12,7 (C)8,18,7 (D)3,4,8
初一上册几何练习题 50 道
初一上册几何练习题 50 道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 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一上册几何练习题 50 道) 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 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 下为初一上册几何练习题 50 道的全部内容。
13。 如图,已知:∠1=∠2,∠D=50°,求∠B 的度数。
14. 已知:如图,AB//CD,∠B=40°,∠E=30°,求∠D 的度数。
3.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15,20 和 25,则它的最大边上的高为( ) (A)12 (B)10 (C) 8 (D) 5
4.两条边长分别为 2 和 8,第三边长是整数的三角形一共有( ) (A)3 个 (B)4 个 (C)5 个 (D)无数个
5.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线段 MN (B)等边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AOB
BC=

9。 如图,∠AOC=2∠COB,OD 是∠AOB 的平分线,已知∠COB=20°,则∠COD=_________。

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练习题1.将下列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得到图中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圆锥和圆柱的底面都是圆B.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形状、大小相同的多边形C.棱锥底面的边数与侧棱数相等D.长方体是四棱柱,四棱柱是长方体3.1750 年欧拉在写给哥德巴赫的信中列举了多面体的一些性质,其中一条是:如果用 V,E,F 分别表示凸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面数,则有 V-E+F=2。

这个发现,就是著名的欧拉定理。

根据所阅读的材料,完成:一个多面体的面数为12,棱数是 30,则其顶点数为_________.4.你能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叠成一个三棱锥吗?动手试一试.5.观察下列几何体,从正面看、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得到的图形都是长方形的是()6.下面左图所示的几何体,从上面看得到的图形是()7.如图所示几何体的直观图,从左面看得到的图形是()8.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则关于它的视图说法正确的是()A.从正面看得到的图形面积最小 B.从左面看得到的图形面积最小C.从上面看得到的图形面积最小 D.三个视图的面积一样大9.桌子摆放若干碟子,从三个方向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如下图所示,则这张桌子上共有________个碟子。

10.桌子摆放若干碟子,从三个方向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如下图所示,则这张桌子上共有________个碟子。

11.点动成__________,线动成___________,面动成___________.1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__________条线,它们是__________线.13.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是由__________个面组成的,面与面相交成__________条直线.14.当车上的雨刷擦过满是雨水的车窗后,将得到一部分明亮的车窗,这里包含的数学知识是__________.15.下列立体图形中,全是由曲面围成的是()A.圆锥B.正方体C.圆柱D.球16.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它的最长边(斜边)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图中的()参考答案:1.A2.D3. 204.如图所示,沿 CE、EF、FC 折叠,即成一个三棱锥。

数学七年级上册 几何图形初步专题练习(word版

数学七年级上册 几何图形初步专题练习(word版

一、初一数学几何模型部分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1)如图①,已知:Rt△ABC中,AB=AC,直线m经过点A,BD⊥m于D,CE⊥m于E,求证:DE=BD+CE;(2)如图②,将(1)中的条件改为:△ABC中,AB=AC,并且∠BDA=∠AEC=∠BAC=α,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应用:如图③,在△ABC中,∠BAC是钝角,AB=AC,∠BAD>∠CAE,∠BDA=∠AEC=∠BAC,直线m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F,若BC=2CF,△ABC的面积是12,求△ABD与△CEF的面积之和.【答案】(1)证明:∵BD⊥直线m,CE⊥直线m,∴∠BDA=∠CEA=90°,∵∠BAC=90°,∴∠BAD+∠CAE=90°,∵∠BAD+∠ABD=90°,∴∠CAE=∠ABD,在△ADB和△CEA中,∴△ADB≌△CEA(AAS),∴AE=BD,AD=CE,∴DE=AE+AD=BD+CE;(2)解:结论DE=BD+CE成立;理由如下:∵∠BDA=∠BAC=α,∴∠DBA+∠BAD=∠BAD+∠CAE=180°-α,∴∠CAE=∠ABD,在△ADB和△CEA中,∴△ADB≌△CEA(AAS),∴AE=BD,AD=CE,∴DE=AE+AD=BD+CE;(3)解:∵∠BAD>∠CAE,∠BDA=∠AEC=∠BAC,∴∠CAE=∠ABD,在△ABD和△CEA中,∴△ABD≌△CEA(AAS),∴S△ABD=S△CEA,设△ABC的底边BC上的高为h,则△ACF的底边CF上的高为h,∴S△ABC= BC•h=12,S△ACF= CF•h,∵BC=2CF,∴S△ACF=6,∵S△ACF=S△CEF+S△CEA=S△CEF+S△ABD=6,∴△ABD与△CEF的面积之和为6.【解析】【分析】(1)根据BD⊥直线m,CE⊥直线m得∠BDA=∠CEA=90°,而∠BAC=90°,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CAE=∠ABD,由AAS证得△ADB≌△CEA,则AE=BD,AD=CE,即可得出结论;(2)由∠BDA=∠BAC=α,则∠DBA+∠BAD=∠BAD+∠CAE=180°-α,得出∠CAE=∠ABD,由AAS证得△ADB≌△CEA即可得出答案;(3)由∠BAD>∠CAE,∠BDA=∠AEC=∠BAC,∴∠CAE=∠ABD,得出∠CAE=∠ABD,由AAS证得△ADB≌△CEA,得出S△ABD=S△CEA,再由不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底的比,得出S△ACF即可得出结果.2.如图 1,CE 平分∠ACD,AE 平分∠BAC,且∠EAC+∠ACE=90°.(1)请判断 AB 与 C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若∠E=90°且AB 与CD 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当直角顶点E 移动时,写出∠BAE 与∠ECD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 3,P 为线段 AC 上一定点,点 Q 为直线 CD 上一动点,且 AB 与 CD 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当点 Q 在射线 CD 上运动时(不与点 C 重合),∠PQD,∠APQ 与∠ BAC 有何数量关系?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答案】(1),理由如下:CE 平分,AE 平分,;(2),理由如下:如图,延长AE交CD于点F,则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3),理由如下:,即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又,即即.【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即可得;(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角形的外角性质、邻补角的定义即可得.3.在△ABC中,∠ACB=2∠B,如图①,当∠C=90°,AD为∠BAC的角平分线时,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易证AB=AC+CD。

七年级上数学立体几何(附详细答案)

七年级上数学立体几何(附详细答案)

七年级上数学立体几何(附详细答案)10.构成棋盘的8行和8列黑白两色方格可被组合成不同大小的正方形.这些正方形的大小从8×8到1×1.问:一个棋盘上共能找出多少个不同大小的正方形?2017年10月12日135****9626的初中数学组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6小题)1.下列立体图形,属于多面体的是()A.圆柱B.长方体C.球D.圆锥【分析】多面体指四个或四个以上多边形所围成的立体.【解答】解:A、圆柱有3个面,一个曲面两个平面;B、长方体有6个面,故是多面体;C、球只有一个曲面;D、圆锥有2个面,一个曲面,一个平面.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多面体的定义,关键点在于:多面体指四个或四个以上多边形所围成的立体.2.图中的几何体有()个面.A.5 B.6 C.7 D.8【分析】要仔细观察图形,侧面有几个,底面有几个.【解答】解:观察图形的几何体,侧面有5个三角形,一个底面,共有6个面.故选B.【点评】该几何体是一个五棱锥,它有5个侧面,一个底面组成.3.足球的表面是由什么图形缝制而成的()A.圆形B.五边形和六边形C.六边形D.不规则图形【分析】根据足球的图形直接回答.【解答】解:足球表面是有一些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形构成的.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立体图形的定义.此题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所以以实物为载体进行答题,是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4.下列关于棱柱的说法:①棱柱的所有面都是平面;②棱柱的所有棱长都相等;③棱柱的所有侧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④棱柱的侧面个数与底面边数相等;⑤棱柱的上、下底面形状、大小相等其中正确的有()A.2个B.3个C.4个D.5个【分析】要根据各种几何体的特点进行判断.【解答】解:①棱柱的所有面都是平面,正确;②棱柱的所有棱长都相等,错误;③棱柱的所有侧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错误;④棱柱的侧面个数与底面边数相等,正确;⑤棱柱的上、下底面形状、大小相等,正确.故选B.【点评】要准确掌握各种棱柱的特点.5.如图,某人从点A处到点B处有两种不同的走法:方法一是直接从楼梯走到点B处,方法二是先乘电梯到点C处,再从点C处走到点B处,请问哪种方法路程短()A.方法一B.方法二C.两种方法一样D.不确定,由梯楼的高度决定【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知道方法二中的路程,所有竖直的路线的和一定是AB,所有水平的路段的和一定是BC,因而两种方法经过的路程相同.【解答】解:根据题意得所有竖直的路线的和一定是AB,所有水平的路段的和一定是BC,∴方法一的路程是AB+BC,∴两种方法一样.故选C.【点评】本题解决的关键是能够理解:所有竖直的路线的和一定是AB,水平的路段的和一定是BC,其实是相当于把线段进行平移.6.小明用如下左图所示的胶漆滚从左到右滚涂墙壁,下列平面图形中符合胶漆滚涂出的图案是()A. B. C. D.【分析】本题可由圆柱体的基本性质入手,结合图中图形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由胶漆滚得图形可得,最左边中间为一小黑正方形,胶漆滚从左到右,则最先留下印记的即为中间有一小黑正方形的图形.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看清题中图形即可.二.填空题(共2小题)7.一只蚂蚁从如图所示的正方体的一顶点A沿着棱爬向B,只能经过三条棱,共有 6 种走法.【分析】根据正方体的特点,依次找到由顶点A沿着棱爬向B,只能经过三条棱的路线即可.【解答】解:如图所示:走法有:①A﹣C﹣D﹣B;②A﹣C﹣H﹣B;③A﹣E﹣F﹣B;④A﹣E﹣D﹣B;⑤A﹣G﹣F﹣B;⑥A﹣G﹣H﹣B.共有6种走法.故答案为:6.【点评】本题通过正方体考查了路线问题,注意按顺序依次寻找,不要遗漏和重复.8.如图,各图中的阴影部分绕着直线l旋转360°,所形成的立体图形分别是圆柱;圆锥;球.【分析】三角形旋转可得圆锥,长方形旋转得圆柱,半圆旋转得球,结合这些规律直接连线即可.【解答】解:根据分析可得:各图中的阴影图形绕着直线l旋转360°,各能形成圆柱、圆锥、球.故答案为:圆柱、圆锥、球.【点评】本题考查面动成体的知识,难度不大,熟记常见平面图形旋转可得到什么立体图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三.解答题(共2小题)9.用白萝卜等材料做一个正方体,并把正方体表面涂上颜色.(1)把正方体的棱二等分,然后沿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得到8个小正方体.观察其中三面被涂色的有a个,如图①,那么a等于8 ;(2)把正方体的棱三等分,然后沿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得到27个小正方体.观察其中三面被涂色的有a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b个,如图②,那么a+b= 9 ;(3)把正方体的棱四等分,然后沿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得到64个小正方体.观察其中两面被涂成红色有c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b个,如图③,那么b+c= 32 .【分析】根据正方体的性质可发现顶点处的小方块三面涂色,除顶点外位于棱上的小方块两面涂色,涂色位于表面中心的一面涂色,处于正中心的没涂色.依此可得到(1)棱二等分时的所得小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2)棱三等分时的所得小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3)棱四等分时的所得小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解答】解:(1)三面被涂色的有8个,故a=8;(2)三面被涂色的有8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1个,a+b=8+1=9;(3)两面被涂成红色有24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8个,b+c=24+8=32.故答案为:8,9,3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体的组合与分割.要熟悉正方体的性质,在分割时有必要可动手操作.10.构成棋盘的8行和8列黑白两色方格可被组合成不同大小的正方形.这些正方形的大小从8×8到1×1.问:一个棋盘上共能找出多少个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分析】分别找到边长为1到8的正方形的个数相加即可.【解答】解:共有1个8×8的正方形;4个7×7的正方形;9个6×6的正方形;16个5×5的正方形;25个4×4的正方形;36个3×3的正方形;49个2×2的正方形;64个1×1的正方形,总计204个正方形.【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边长为1到8的各种正方形的具体数目.第11页(共11页)。

初一上册几何练习题50道

初一上册几何练习题50道

8. 如图,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 .选择题 1. 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等于另两个角的度数之和,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 下列给出的各组线段中,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 (A)5 ,12,13 (B)5 ,12 ,7 (C)8 ,18 ,7 (D)3 ,4,8

3.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15,20 和 25 ,则它的最大边上的高为( ) (A )12 (B)10 (C) 8 (D) 5

4.两条边长分别为 2 和 8 ,第三边长是整数的三角形一共有( ) (A)3 个 (B)4 个 (C)5 个 (D) 无数个

5.下列图形中, 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线段 MN (B)等边三角形 ( C) 直角三角形 (D)钝角 ZAOB

6.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 ) (A)125 ° (B)135 ° (C)145 ° (D)150 °

7. 已知Za,Z3是某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旁内角,若Za= 50 °,则为 ) A .40 ° B.50 ° C.130 ° D . 140 ° 10. 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那么这个几何体是 ( ) 11. 如图1,在△ ABC中,AB = AC,点D在AC边上,且 BD = BC = AD,则7 A的度数为( A . 30 ° B . 36 ° C . 45 ° D . 70 ° 12. 、如图2 , AB //CD , AC丄BC于C,则图中与7 CAB互余的角有( )

图1 图2

A .若/ 1 =Z2,贝U AD IIBC C.若/A = Z3,贝U AD //BC 9.下列图形中,可以折成长方体的是 ( B.若/ 1 =72,贝U AB //DC D .若73 = 74,贝U AB //DC )

D. 13.如图3,直线AB、CD、EF相交于O,图中对顶角共有( ) A. 3对 B. 4对 C. 5对 D . 6对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平面内的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B .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有1个或3个 C .若 a //b , b //c,贝U a //c D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几何模型部分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直线m与直线n互相垂直,垂足为O,A、B两点同时从点O出发,点A沿直线m向左运动,点B沿直线n向上运动.(1)若∠BAO和∠ABO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在点A、B的运动过程中,∠APB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其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2)若△ABO的两个外角的平分线AQ、BQ相交于点Q,AP的延长线交QB的延长线于点C,在点A、B的运动过程中,∠Q和∠C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Q和∠C的度数;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不变化.理由:∵AP和BP分别是∠BAO和∠ABO的平分线,∠AOB=90°,∴∠APB=180°(∠OAB+∠ABO)=180° ×90°=135°(2)解:都不变.理由:∵AQ和BQ分别是∠BAO的邻补角和∠ABO的邻补角的平分线,AP和BP分别是∠BAO和∠ABO的平分线,∴∠CAQ=∠QBP=90°,又∠APB=135°,∴∠Q=45°,∴∠C=45°【解析】【分析】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APB=180° −(∠OAB+∠ABO);根据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得到∠CAQ=∠QBP=90°,由∠APB的度数,求出∠Q和∠C的度数.2.如图(1),在△ABC和△EDC中,D为△ABC边AC上一点,CA平分∠BCE,BC=CD,AC=CE.(1)求证:△ABC≌△EDC;(2)如图(2),若∠ACB=60°,连接BE交AC于F,G为边CE上一点,满足CG=CF,连接DG交BE于H.①求∠DHF的度数;②若EB平分∠DEC,试说明:BE平分∠ABC.【答案】(1)证明:∵CA平分∠BCE,∴∠ACB=∠ACE.在△ABC和△EDC中.∵BC=CD,∠ACB=∠ACE,AC=CE.∴△ABC≌△EDC(SAS).(2)解:①在△BCF和△DCG中∵BC=DC, ∠BCD=∠DCE,CF=CG,∴△BCF≌△DCG(SAS),∴∠CBF=∠CDG.∵∠CBF+∠BCF=∠CDG+∠DHF∴∠BCF=∠DHF=60°.②∵EB平分∠DEC,∴∠DEH=∠BEC.∵∠DHF=60°,∴∠HDE=60°-∠DEH.∵∠BCE=60°+60°=120°,∴∠CBE=180°-120°-∠BEC=60°-∠BEC.∴∠HDE=∠CBE. ∠A=∠DEG.∵△ABC≌△EDC, △BCF≌△DCG(已证)∴∠BFC=∠DGC,∵∠ABF=∠BFC-∠A, ∠HDE=∠DGC-∠DEG,∴∠ABF=∠HDE,∴∠ABF=∠CBE,∴BE平分∠ABC.【解析】【分析】(1)由角平分线定义得出∠ACB=∠ACE,由ASA证明△ABC≌△EDC即可.(2)①由ASA证明△BCF≌△DCG,得出∠CBF=∠CDG;在△BCF,△DHF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BCF=∠DHF=60°.②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EG,∠ABF=∠BFC-∠A, ∠HDE=∠DGC-∠DEG,从而得出∠ABF=∠HDE,∠ABF=∠CBE,即BE平分∠ABC.3.已知AM∥CN,点B为平面内一点,AB⊥BC于B.(1)如图1,直接写出∠A和∠C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___;(2)如图2,过点B作BD⊥AM于点D,求证:∠ABD=∠C;(3)如图3,在(2)问的条件下,点E、F在DM上,连接BE、BF、CF,BF平分∠DBC,BE平分∠ABD,若∠FCB+∠NCF=180°,∠BFC=3∠DBE,求∠EBC的度数.【答案】(1)∠A+∠C=90°;(2)解:如图2,过点B作BG∥DM,∵BD⊥AM,∴DB⊥BG,即∠ABD+∠ABG=90°,又∵AB⊥BC,∴∠CBG+∠ABG=90°,∴∠ABD=∠CBG,∵AM∥CN,∴∠C=∠CBG,∴∠ABD=∠C;(3)解:如图3,过点B作BG∥DM,∵BF平分∠DBC,BE平分∠ABD,∴∠DBF=∠CBF,∠DBE=∠ABE,由(2)可得∠ABD=∠CBG,∴∠ABF=∠GBF,设∠DBE=α,∠ABF=β,则∠ABE=α,∠ABD=2α=∠CBG,∠GBF=β=∠AFB,∠BFC=3∠DBE=3α,∴∠AFC=3α+β,∵∠AFC+∠NCF=180°,∠FCB+∠NCF=180°,∴∠FCB=∠AFC=3α+β,△BCF中,由∠CBF+∠BFC+∠BCF=180°,可得(2α+β)+3α+(3α+β)=180°,①由AB⊥BC,可得β+β+2α=90°,②由①②联立方程组,解得α=15°,∴∠ABE=15°,∴∠EBC=∠ABE+∠ABC=15°+90°=105°.【解析】【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即可;(2)先过点B作BG∥DM,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出∠ABD=∠CBG,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C=∠CBG,即可得到∠ABD=∠C;(3)先过点B作BG∥DM,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ABF=∠GBF,再设∠DBE=α,∠ABF=β,根据∠CBF+∠BFC+∠BCF=180°,可得(2α+β)+3α+(3α+β)=180°,根据AB⊥BC,可得β+β+2α=90°,最后解方程组即可得到∠ABE=15°,进而得出∠EBC=∠ABE+∠ABC=15°+90°=105°.4.如图1,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O点作射线OC,使∠AOC:∠BOC=1: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2的位置,使得ON落在射线OB 上,此时三角板旋转的角度为________度;(2)继续将图2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3的位置,使得ON在∠AOC的内部.试探究∠AOM与∠NOC之间满足什么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在上述直角三角板从图1逆时针旋转到图3的位置的过程中,若三角板绕点O按15°每秒的速度旋转,当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ON所在直线恰好平分∠AOC时,求此时三角板绕点O的运动时间t的值.【答案】(1)90(2)解:如图3,∠AOM﹣∠NOC=30°.设∠AOC=α,由∠AOC:∠BOC=1:2可得∠BOC=2α.∵∠AOC+∠BOC=180°,∴α+2α=180°.解得α=60°.即∠AOC=60°.∴∠AON+∠NOC=60°.①∵∠MON=90°,∴∠AOM+∠AON=90°.②由②﹣①,得∠AOM﹣∠NOC=30°;(3)(ⅰ)如图4,当直角边ON在∠AOC外部时,由OD平分∠AOC,可得∠BON=30°.因此三角板绕点O逆时针旋转60°.此时三角板的运动时间为:t=60°÷15°=4(秒).(ⅱ)如图5,当直角边ON在∠AOC内部时,由ON平分∠AOC,可得∠CON=30°.因此三角板绕点O逆时针旋转240°.此时三角板的运动时间为:t=240°÷15°=16(秒).【解析】【解答】解:(1)由旋转的性质知,旋转角∠MON=90°.故答案是:90;【分析】(1)根据旋转的性质知,旋转角是∠MON;(2)如图3,利用平角的定义,结合已知条件“∠AOC:∠BOC=1:2”求得∠AOC=60°;然后由直角的性质、图中角与角间的数量关系推知∠AOM﹣∠NOC=30°;(3)需要分类讨论:(ⅰ)当直角边ON在∠AOC外部时,旋转角是60°;(ⅱ)当直角边ON在∠AOC内部时,旋转角是240°.5.如图1,△ABC中,∠ABC=∠BAC,D是BC延长线上一动点,连接AD,AE平分∠CAD 交CD于点E,过点E作EH⊥AB,垂足为点H.直线EH与直线AC相交于点F.设∠AEH=,∠ADC= .(1)求证:∠EFC=∠FEC;(2)①若∠B=30°,∠CAD=50°,则=________,=________;②试探究与的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将“D是BC延长线上一动点”改为“D是CB延长线上一动点”,其它条件不变,请在图2中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与的关系.【答案】(1)证明:∵∠ABC=∠BAC,EH⊥AB.∴∠EFC=∠AFH=90°-∠BAC,∠FEC=90°-∠ABC,∴∠EFC=∠FEC.(2)35°;70°;解:② , 理由如下: 由(1)可知:, 又∵ , ∴ . ∴ .(3)解:图形如下:∵∠ABC=∠BAC,∠BHE=90°-∠ABC,∠F=90°-∠BAC,∴ .又∵,∴在△CEF中有:∠ECF+2∠CEF=180°,即 ..∵2∠EAC=∠DAC, ,∴ .∴即 .∴ .【解析】【解答】解:(2)①∵∠CAD=50°,AE平分∠CAD,∴∠ =∠AFH-∠EAC=90°-∠BAC-∠EAC=90°-30°-25°=35°.∵∠ACB=∠ABC+∠BAC=60°,∠CAD=50°,∴∠ =180°-∠ACB-∠CAD=180°-60°-50°=70°.故答案为:35°,70°.【分析】(1)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证明即可.(2)①利用外角定理和角平分线的性质求解即可;②分别用∠和∠表示出∠AEC即可解.(3)画出图形,将所有的角度集中在△CEF 的内角和上,列出等式求解即可.6.已知,与两角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D是射线上一个动点,过点D的直线分别交射线,,于点E,F,C.(1)如图1,若,,,求的度数;(2)如图2,若,请探索与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在点运动的过程中,请直接写出,与这三个角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________.【答案】(1)解:∵PA、PB是∠BAM、∠ABN的角平分线,∴∠BAP=∠PAE= ∠BAM= ,∠ABP=∠PBE= ∠ABN= ,∴∠BPC=∠BAP+∠ABP= ;(2)解:,理由如下:∵PA、PB是∠BAM、∠ABN的角平分线,∴设,,∵,∴,∵,∴,又∵,∴,∴;(3)【解析】【解答】解:(3)∵PA、PB是∠BAM、∠ABN的角平分线,∴设,,∵,∴,如图,当点P在线段BD上时,,∴;如图,当点P在线段BD的延长线上时,,即,∴,即;故答案为:.【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结合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解;(2)设,,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结合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3)分点P在线段BD上和点P在线段BD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7.如图1,在△ABC中,∠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1)分别计算:当∠A分别为700、800时,求∠A1的度数.(2)根据(1)中的计算结果,写出∠A与∠A1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___.(3)∠A1BC的角平分线与∠A1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A2,∠A2BC的角平分线与∠A2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A3,如此继续下去可得A4,…,∠A n,请写出∠A5与∠A的数量关系________.(4)如图2,若E为BA延长线上一动点,连EC,∠AEC与∠ACE的角平分线交于Q,当E 滑动时,有下面两个结论:①∠Q+∠A1的值为定值;②∠D-∠A1的值为定值.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请写出正确结论,并求出其值.【答案】(1)解:∵A1C、A1B分别是∠ACD、∠ABC的角平分线∴∠A1BC= ∠ABC,∠A1CD= ∠ACD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知:∠A=∠ACD-∠ABC,∠A1=∠A1CD-∠A1BC,即:∠A1= (∠ACD-∠ABC)= ∠A;当∠A=70°时,∠A1=35°;当∠A=80°,∠A1=40°(2)∠A=2∠A1(3)∠A5= ∠A(4)解:△ABC中,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知:∠BAC=∠AEC+∠ACE=2(∠QEC+∠QCE);即:2∠A1=2(180°-∠Q),化简得:∠A1+∠Q=180°故①的结论是正确,且这个定值为180°【解析】【解答】解:(2)由(1)可知∠A1== ∠A即∠A=2∠A1(3)同(1)可求得:∠A2= ∠A1= ∠A,∠A3= ∠A2= ∠A,…依此类推,∠A n= ∠A;当n=5时,∠A5= ∠A= ∠A【分析】(1)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易知:∠A=∠ACD-∠ABC,∠A1=∠A1CD-∠A1BC,而∠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ACD的平分线交于A1,可得∠A1= (∠ACD-∠ABC)= ∠A(2)根据(1)可得到∠A=2∠A1(3)根据(1)可得到∠A2= ∠A1=∠A,∠A3= ∠A2= ∠A,…依此类推,∠A n= ∠A,根据这个规律即可解题.(4)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求解,易知2∠A1=∠AEC+∠ACE=2(∠QEC+∠QCE),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表示出∠QEC+∠QCE,即可得到∠A1和∠Q的关系.8.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尺(∠M=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N在射线OA上,另一边OM与OC都在直线AB的上方.(1)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t秒,当OM恰好平分∠BOC时,如图2.①求t值;②试说明此时ON平分∠AOC;(2)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顺时针旋转,设∠AON=α,∠COM=β,当ON在∠AOC内部时,试求α与β的数量关系;(3)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射线OC也绕点O以每秒8°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射线OC第一次平分∠MON?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①∵∠AOC=30°,OM平分∠BOC,∴∠BOC=2∠COM=2∠BOM=150°,∴∠COM=∠BOM=75°.∵∠MON=90°,∴∠CON=15°,∠AON+∠BOM=90°,∴∠AON=∠AOC﹣∠CON=30°﹣15°=15°,∴∠AON=∠CON,∴t=15°÷3°=5秒;②∵∠CON=15°,∠AON=15°,∴ON平分∠AOC(2)解:∵∠AOC=30°,∴∠NOC=∠AOC-∠AON=90°-∠MOC,∴30°-α=90°-β,∴β=α+60°(3)解:设旋转时间为t秒,∠AON=5t,∠AOC=30°+8t,∠CON=45°,∴30°+8t=5t+45°,∴t=5.即t=5时,射线OC第一次平分∠MON.【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余角补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NOC=∠AOC-∠AON=90°-∠MOC即可得到结论;(3)分别根据转动速度关系和OC 平分∠MON列方程求解即可.9.请阅读小明同学在学习平行线这章知识点时的一段笔记,然后解决问题.小明:老师说在解决有关平行线的问题时,如果无法直接得到角的关系,就需要借助辅助线来帮助解答,今天老师介绍了一个“美味”的模型一“猪蹄模型”.即已知:如图1,,为、之间一点,连接,得到 .求证:小明笔记上写出的证明过程如下:证明:过点作,∴∵,∴∴ .∵∴请你利用“猪蹄模型”得到的结论或解题方法,完成下面的两个问题.(1)如图,若,,则 ________.(2)如图,,平分,平分,,则________.【答案】(1)240°(2)51°【解析】【解答】(1)解:作EM∥AB,FN∥CD,如图,AB∥CD,∴AB∥EM∥FN∥CD,∴∠B=∠1,∠2=∠3,∠4+∠C=180°,∴∠B+∠CFE+∠C=∠1+∠3+∠4+∠C=∠BEF+∠4+∠C=∠BEF +180°,∵,∴∠B+∠CFE+∠C=60°+180°=240°;(2)解:如图,分别过G、H作AB的平行线MN和RS,∵平分,平分,∴∠ABE= ∠ABG,∠SHC=∠DCF= ∠DCG,∵AB∥CD,∴AB∥CD∥RS∥MN,∴∠RHB=∠ABE= ∠ABG,∠SHC=∠DCF= ∠DCG,∠NGB+∠ABG=∠MGC+∠DCG=180°,∴∠BHC=180°-∠RHB-∠SHC=180°- (∠ABG+∠DCG),∠BGC=180°-∠NGB-∠MGC=180°-(180°-∠ABG)-(180°-∠DCG)=∠ABG+∠DCG-180°,∴∠BGC=360°-2∠BHC-180°=180°-2∠BHC,又∵∠BGC=∠BHC+27°,∴180°-2∠BHC=∠BHC+27°,∴∠BHC =51°.【分析】(1)作EM∥AB,FN∥CD,如图,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AB∥EM∥FN∥CD,所以∠B=∠1,∠2=∠3,∠4+∠C=180°,然后利用等量代换计算∠B+∠F+∠C;(2)分别过G、H作AB的平行线MN和RS,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用∠ABG和∠DCG 分别表示出∠H和∠G,从而可找到∠H和∠G的关系,结合条件可求得∠H.10.问题情景:如图1,AB//CD,∠PAB=130°,∠PCD=120°,求∠APC的度数.小明的思路是:过点P作PE//AB,∴∠PAB+∠APE=180°.∵∠PAB=130°,∴∠APE=50°∵AB//CD,PE//AB,∴PE//CD,∴∠PCD+∠CPE=180°.∵∠PCD=120°,∴∠CPE=60°∴∠APC=∠APE+∠CPE=110°.问题迁移:如果AB与CD平行关系不变,动点P在直线AB、CD所夹区域内部运动时,∠PAB,∠PCD的度数会跟着发生变化.(1)如图3,当动点P运动到直线AC右侧时,请写出∠PAB,∠PCD和∠AP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4,AQ,CQ分别平分∠PAB,∠PCD,请直接写出∠AQC和∠APC的数量关系________.(3)如图5,点P在直线AC的左侧时,AQ,CQ仍然平分∠PAB,∠PCD,请直接写出∠AQC和角∠APC的数量关系________【答案】(1)∠PAB+∠PCD=∠APC理由:如图3,过点P作PF∥AB,∴∠PAB=∠APF,∵AB∥CD,PF∥AB,∴PF∥CD,∴∠PCD=∠CPF,∴∠PAB+∠PCD=∠APF+∠CPF=∠APC,即∠PAB+∠PCD=∠APC故答案为:∠PAB+∠PCD=∠APC(2)(3)2∠AQC+∠APC=360°【解析】【解答】(2)理由:如图4,∵AQ,CQ分别平分∠PAB,∠PCD,∴∠QAB= ∠PAB,∠QCD= ∠PCD,∴∠QAB+∠QCD= ∠PAB+ ∠PCD= (∠PAB+∠PCD),由(1),可得∠PAB+∠PCD=∠APC,∠QAB+∠QCD=∠AQC∴∠AQC= ∠APC故答案为:∠AQC= ∠APC;(3)2∠AQC+∠APC=360°理由:如图5,过点P作PG∥AB ,∴∠PAB+∠APG=180°,∵AB∥CD,PG∥AB,∴PG//CD,∴∠PCD+∠CPG=180°,∴∠PAB+∠APG+∠PCD+∠CPG=360°,∴∠PAB+∠PCD+∠APC=360°,∵AQ,CQ分别平分∠PAB,∠PCD,∴∠QAB= ∠PAB,∠QCD= ∠PCD,∴∠QAB+∠QCD= ∠PAB+ ∠PCD= (∠PAB+PCD)由(1)知,∠QAB+∠QCD=∠AQC,∴∠AQC= (∠PAB+∠PCD)2∠AQC=∠PAB+∠PCD,∵∠PAB+∠PCD+∠APC=360°,∴2∠AQC+∠APC=360°.【分析】(1)过点P作PF∥AB,可得∠PAB=∠APF,根据AB∥CD,PF∥AB,可得∠PCD=∠CPF,所以∠PAB+∠PCD=∠APF+∠CPF=∠APC,即可证得∠PAB+∠PCD=∠APC;(2)已知AQ,CQ分别平分∠PAB,∠PCD,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可得∠QAB= ∠PAB,∠QCD= ∠PCD,∠QAB+∠QCD= ∠PAB+ ∠PCD= (∠PAB+∠PCD),再根据(1)结论,即可证明∠AQC= ∠APC.(3)过点P作PG∥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PAB+∠APG=180°,由已知可得PG//CD,∠PCD+∠CPG=180°,证明得∠PAB+∠PCD+∠APC=360°,,再根据AQ,CQ分别平分∠PAB,∠PCD,可得∠QAB+∠QCD= ∠PAB+ ∠PCD= (∠PAB+∠PCD),即可证明得出结论2∠AQC+∠APC=360°.11.AB∥CD,C在D的右侧,BE平分∠ABC,DE平分∠ADC,BE、DE所在的直线交于点E.∠ADC=70°.(1)求∠EDC 的度数;(2)若∠ABC=30°,求∠BED 的度数;(3)将线段 BC沿 DC方向移动,使得点 B在点 A的右侧,其他条件不变,若∠ABC=n°,请直接写出∠BED 的度数(用含 n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平分,∴;(2)过点作,如图:∵平分,;平分,∴,∵,∴∴,∴;(3)过点E作,如图:∵DE平分,;BE平分,∴,∵,∴∴,∴.【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即可得到答案;(2)过点作,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角的和差进行推导即可得解;(3)过点作,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角的和差进行推导即可得解.12.已知,,点在射线上, .(1)如图1,若,求的度数;(2)把“ °”改为“ ”,射线沿射线平移,得到,其它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探究的数量关系;(3)在(2)的条件下,作,垂足为,与的角平分线交于点,若,用含α的式子表示(直接写出答案).【答案】(1)解:∵CD//OE,∴∠AOE=∠OCD=120°,∴∠BOE=360°-90°-120°=150°(2)解:如图2,过O点作OF//CD,∴CD//OE,∴OF∥OE,∴∠AOF=180°-∠OCD,∠BOF=∠EO'O=180°-∠BO'E,∴∠AOB=∠AOF+∠BOF=180°-∠OCD+180°-∠BO'E=360°-(∠OCD+∠BO'E)=120°,∴∠OCD+∠BO'E=240°(3)30°+【解析】【解答】解:(3)如图,∵CP是∠OCD的平分线,∴∠OCP= ∠OCD,∴∠CPO'=360°-90°-120°-∠OCP=150°- ∠OCD=150°- (240°-∠BO'E)=30°+【分析】(1)先求出到∠AOE的度数,再根据直角、周角的定义即可求解;(2)过O点作OF//CD,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可得∠OCD、∠BO'E的数量关系;(3)根据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再结合(2)的结论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专业 . .
一.选择题
1.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等于另两个角的度数之和,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下列给出的各组线段中,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
(A)5,12,13 (B)5,12,7 (C)8,18,7 (D)3,4,8

3.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15,20和25,则它的最大边上的高为( )
(A)12 (B)10 (C) 8 (D) 5

4.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8,第三边长是整数的三角形一共有( )
(A)3个 (B)4个 (C)5个 (D)无数个

5.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线段 MN (B)等边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AOB

6.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 )
(A)125° (B)135° (C)145° (D)150°

7.已知∠α,∠β是某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旁角,若∠α=50°,则∠β为( )
A.40° B.50° C.130° D.140°
8.如图,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若∠1=∠2,则AD∥BC B.若∠1=∠2,则AB∥DC
C.若∠A=∠3,则AD∥BC D.若∠3=∠4,则AB∥DC
9.下列图形中,可以折成长方体的是( )
. . .. . .
.. .专业 . .
10.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那么这个几何体是( )

11.如图1,在△ABC中,AB=AC,点D在AC边上,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 )
A.30° B.36° C.45° D.70°
12.、如图2,AB∥CD,AC⊥BC于C,则图中与∠CAB互余的角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图1 图2 图3
13. 如图3,直线AB、CD、EF相交于O,图中对顶角共有( )
A. 3对 B.4对 C.5对 D.6对

1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平面的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B.平面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有1个或3个
C.若a∥b,b∥c,则a∥c
D.平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15.
2. 设α是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则α的取值围是( )

(A)0<α<90° (B)α<90° (C) 0<α≤90° (D) 0≤α<90°

二.填空题
. . .. . .
.. .专业 . .
1. 有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5,要使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它的第三边等于
2. 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角,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三角形。
3. 如图,BO、CO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BOC=136°,则∠A= 。

第3题 第7题
6.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80°,那么它的底角为 度
7. 如图,已知:△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E,垂足为D,如果∠A=40˚,那么
∠BEC= ;如果△ABC的周长为35cm,△BEC的周长为20cm,那么底边BC= 。
9. 如图,∠AOC=2∠COB,OD是∠AOB的平分线,已知∠COB=20°,则∠COD=_________。

10.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D,FOOD于点O,∠1=40°,则∠2= ,
∠4= 。

三.计算题
1. 如图,已知,BE平分∠ABC,∠CBF=∠CFB=650,∠EDF=500,,求证:BC∥AE

2. 如图,点O是直线AB上的一点,OD是∠AOC的平分线,OE是∠COB的平分线,若∠AOD=14°,
. . .. . .

.. .专业 . .
求∠DOE、∠BOE的度数.

3. 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OC为任一条射线,OD平分∠BOC,OE平分∠AOC.
(1)指出图中∠AOD的补角,∠BOE的补角;
(2)若∠BOC=68°,求∠COD和∠EOC的度数;

4. 如图4,AB、CD相交于点O,∠DOE=90,∠AOC=37,求∠BOC,∠BOE的度数。
5. 如图,AO⊥CO,BO⊥DO,且∠AOB=160,求∠COD的度数。

6. 如图6所示,已知CD是∠ACB的平分线,∠ACB=50,∠B=70 DE∥BC,求∠EDC和∠BDC
的度数。
. . .. . .
.. .专业 . .
7. 如图所示,已知∠ABC=50°,∠ACB=60°,BF、CF为∠ABC、∠ACB的平分线且交于点F,过点F作
DE∥BC交AB、AC于点D、E,求∠BFC的度数.

8. 已知:如图,∠ADE=∠B,∠DEC=115°. 求∠C的度数.

9. 如图,AD∥BC,∠D=100°,AC平分∠BCD, 求∠DAC的度数.
10. 如图,AB∥CD,EF分别交AB、CD于M、N,∠EMB=50°,MG平分∠BMF,MG交
CD于G,求∠1的度数.

11. 如图,
. . .. . .

.. .专业 . .
12. 如图,AB∥CD,AE交CD于点C,DE⊥AE,垂足为E,∠A=37º,求∠D的度数.
13. 如图,已知:∠1=∠2,∠D=50°,求∠B的度数。
14. 已知:如图,AB//CD,∠B=40°,∠E=30°,求∠D的度数。
15. 如图所示,∠1=72°,∠2=72°,∠3=60°,求∠4的度数.
. . .. . .

.. .专业 . .
四.证明题
1. 如图,已知OM平分∠AOB,ON平分∠BOC,且OM⊥ON,求证:A、O、C在一直线上

2. 已知:如图所示,AB∥CD试说明:∠B+∠BED+∠D=360°
3.已知:如图,∠CDA=∠CBA,DE平分∠CDA,BF平分∠CBA,且∠ADE=∠AED,求证:DE//FB
4.已知:如图,∠1=∠2,∠3=∠B,AC//DE,且B、C、D在一条直线上,求证:AE//BD。
5. 如图,AB//CD,AF⊥CD于F,DE⊥AB于E。连BC,BC交AF于H,交DE于G。求证:∠BGE=
∠CHF.
. . .. . .

.. .专业 . .
6. 如图,在ΔABC中,AD平分∠BAC,DE||AC,EF⊥AD交BC延长线于F。求证: ∠FAC=∠B

7. 如图,已知DF∥AC,∠C=∠D,你能否判断CE∥BD?试说明你的理由
8. 如图,AD⊥BC于D,EG⊥BC于G,∠E =∠1,求证AD平分∠BAC。

9. 已知:如图,AD∥BE,∠1=∠2.求证:∠A=∠E.
. . .. . .

.. .专业 . .
10. 已知:如图,AB//CD,∠ABE=∠DCF,请说明∠E=∠F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