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高层建筑施工GPS测量技术分析

机观 测 基 本 实 现 了 自动 化 、 能化 , 观 测 智 且 时 间在 不 断 减 少 , 大 降 低 了作 业 强度 , 大 观 类坐 标 系 统 : 类是 在 空 间 固 定 的 坐 标 系 一 测 质量 主 要 受 观 测 时 卫 星 的 空 间 分 布 和 卫 统 ; 一 类是 与地 球 体 相 固 联 的 坐 标 系 统 , 星 信 号 的 质 量 影 响 。 3 GPS 量 的数 据 传 另 ()  ̄] 称 地 固坐 标 系 统 , 们 在 公 路 工 程 控 制 测 输 和 处 理 采 用 随 机 软 件 完 成 , 要 保 证 接 我 只 量 中 常 用 地 固 坐 标 系 统 。 利 于表 达 地 面 收 卫 星 信 号 的 质 量 和 已知 数 据 的 数 量 、 有 精 控 制 点的 位 置和 处 理 G S 测 成 果 , 此在 度 , 可 方 便 地 求 出 符 合 精 度 要 求 的 控 制 P观 因 即 测 量 中被 得 到 了广 泛 的 应 用 。 点三维 坐标 。
建 筑 科 学
SIC &TC O0Y CN E E EH 技术 分 析
赵 斌 ( 莞市东 正建 筑工程 有 限公司 广 东东 莞 5 3 0 ) 东 2 0 0 摘 要 : 着超 高层建 筑 高度 的不断增 加和体 型的更加 复杂 , 统的施工 测量 方法暴 露 出许 多缺点 与不足 。 P 测量技术 的 出现 和不断发 随 传 Gs 展拓 广 了工程 测绘 的服 务范围 。 文对G s 本 P 测量技术从 原理 与实施 方 面进 行分析 探讨 , 并结合 工程案 例进行 阐述。 关键词 : 高层 建 筑 GP 测量 技 术 S 中 图分 类 号 : U9 T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7 -3 1 2 1 ) ( ) 0 3 1 1 2 9 ( 0 oo a 一0 9 -0 6 7 7
浅析超高层建筑施工难题及技术

现代物业Modern Property Management针对超高层建筑施工强度合理管控的时候,要求对混凝土配比适当管控,才可以较好的确保施工质量,建筑工程施工可能面临的问题比较多,此种状况下,对于施工质量必须重视,与此同时施工全过程里唯有管控好强度,才可以保证之后的运用成效。
一、超高层建筑施工存在的难题(一)深基坑工程问题。
超高层建筑本身的体积大,承重量高,需要有着坚固的受力结构,需要完善深基础的建造。
在建造深基础时,首先需要挖掘微风化岩层,基坑的维护工作是首要实施步骤。
要想能够让地面的水位降低,基坑里也应该将明排水等管道设置完善。
水位降低往往应用井点降水策略,这种方式要点就是将集水总管、滤管、泵的位置确定好,确保降水系统高效运转。
第二,开挖基坑。
土方开挖需要做好分层,确保基坑周遭、内外两侧的排水作业。
第三是人工挖孔作业。
因为挖进深度较大。
这就需要基地做好安全管理,要划出一个安全区范围,这样才能够避免有物体坠落时伤到人的情况出现。
在进行桩芯砼浇筑时,尽量保证能够一次成型、振捣密实,确保桩基的质量过关就是确保超高建筑的一大基础。
常规而言超高层建筑物基础施工应用的是“逆做法”,这种方式在我国早就获得广泛运用。
尤其是各大城市中不断开发地下空间,这让城市中的高层建筑施工,能够极大地避免一些约束施工的规定。
(二)地下室防水工程问题。
高建筑物的地下空间深度大、层数和空间多且大。
在建筑承载力上能够很好的满足、同时也能达到建筑结构的抗浮要求;地下室的停车位数量也非常充足,能够充分达到职能要求、人防策略等满足好。
地下室的防水工程要求减少地下水位,防水混凝土材料一定要利用好,要使材料能够满足抗渗透要求。
防水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养护,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混凝土出现开裂等问题。
(三)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问题。
超高层建筑结构模式较多,更多的是混合型,比如钢管砼结构、全钢结构等等。
此类结构相似之处很多,也就是施工工期比较短、结构性能比较好和能够节约建材,也是高层建筑群的结构模式中最为实用的一种。
浅析超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关键技术

浅析超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关键技术摘要: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人们对建筑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多,但我国土地资源数量十分有限,在这一背景下,超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所以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超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也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施工;土地资源;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城市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
很多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也因此拔地而起。
所以在土建工程建设和施工的过程中,超高层建筑关键施工技术也成为了人们非常关注的一项内容。
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此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更好地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水平,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超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特点与普通建筑相比,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规模和功能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别。
超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同时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有多个人员的参与,且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投入非常高的资金。
此外超高层建筑施工对基础深度有着较高要求,而且基础底板和混凝土裂缝的控制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环节。
超高层建筑整体的高度较大,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
加之其造型别具一格,所以施工的复杂性更强且难度更大,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不仅如此由于超高层建筑在繁华地段较为多见,所以施工的空间十分有限,施工平面布置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2超高层建筑的土建施工关键技术2.1混凝土泵送技术在超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对超高层建筑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所以在超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采用泵送混凝土技术具有积极作用。
泵送混凝土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首先应完成泵送剂的安装工作,另外还应完成输送管道的安装和固定工作,所以超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混凝土材料作为支撑。
在超高层建筑建设中,双掺技术是十分常见的混凝土泵送技术。
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在混凝土材料中加入适量粉煤灰或其他与粉煤灰性质相似的外加剂,进而可有效改善混凝土自身的性能,不断完善超高层建筑施工建设的质量。
超高层房屋建筑中高支模关键施工技术应用要点研究

超高层房屋建筑中高支模关键施工技术应用要点研究摘要:对于高支模施工技术来说,能有效地提高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综合危险系数,保证施工人员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施工。
由于部分施工现场存在管理方面的漏洞,可能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模板坍塌的现象。
但是高支模技术应用时会涉及到安全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加强高支模施工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合理利用,以保证施工的科学性、安全性。
本文具体分析超高层房屋建筑中高支模关键施工技术应用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施工技术;高支模;超高层房屋建筑;要点引言高支模技术的支撑性能良好,合理地将其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可以显著提高施工效果。
高支模施工技术有着较大的荷载跨度,有着较高的布设高度,在施工中对施工技术也有着比传统普通模板施工技术更高的规范要求,只有严格落实技术方案才能保证高支模的施工质量安全。
当前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受到建筑类型、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尺寸还是形状都有着较多的类型,只有加强优化高支模安装质量才能保证充分发挥出高支模施工技术的价值,才能切实提高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效果,才能缩短施工工期,提高超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综合价值。
1高支模施工技术1.1高支模技术概念现代超高层建筑工程往往有着较大的框架结构,我们将超过5m高度的钢管模板体系统称为高支模结构。
模板施工、支架施工是高支模施工中主要两部分内容。
高支模施工可以有力支持混凝土结构建设,支架施工有助于保障模板位置、形状,可以达到固定的效果,能够实现混凝土和模板重量支撑效果。
高支模施工中由于存在较多的高空作业所以有着相对较大的危险性,为了保证施工安全,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科学地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且切实落实技术方案。
1.2高支模技术作用及特点我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可利用土地十分紧缺,加上城镇人口数量处于持续上涨阶段,很多地区都需要通过增加建筑高度来缓解用地紧张的问题。
有的工程还兼具办公、商业等多方面的要求,很多因素促使建筑物高度持续增加。
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测量技术和注意要点

口 浙江中富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沈国达
■臣疆
■目圃
本文主要对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工作控制要点进行 了 详细介绍,分别阐述 了测量的技术要点、施工特
超高层建筑 施工测量技术 注意要点
的 埋 置深 度 .一般 高层 建筑 采 用桩 基 础 或 箱 型基 础 ,由 于房 屋 质 量 大 ,基 础 底 板或 承 台 的几 何 尺 寸都 很 大 ,因此 要 做 好 大体 积 混 凝 土 的施 工 ,应 严 格 按 照 《 层 混凝 土 结 构 技术 规 程 》 中 的要 求 高
清理 不 充分 ,将影 响基 桩承载 力。这 其 中既有施 工操 作人 员 对桩孔 中沉 渣厚 度对 成桩 承载 力 影响缺 乏认 识 .导致相 关人 员对 沉 渣厚 度 的控制 不够 重视 外 ,也与 设备操 作人 员 的熟练 程度 有关 系 。而人 工 开 挖成 孔桩 由于采 用 干作业 .桩 底沉 渣的清 理将 远远 优于 旋 挖钻机 成 孔工 艺 ,因此理 论 上说 . 挖 钻机 成孔 灌注桩 的单 桩承 载 力肯定 旋 会 比人工 开挖成 孔灌注 桩的 单桩承载 力有所 降低 。
; 参考
簦| § 弦
i i | j ≯
.
≯
f J 肖l 兵 - 淡 人 工 挖 桩 的遥 用 菹 鳝f 曩 科 教 风 J 庆 浅 7 ≯ 刀
2 谚¨ 誊 f 碧誊 誊 ≯一 曩量 譬 囊 曩| ≯l | ≯ l 一|
2 相 关 技 术标 准 体 系 不够 完 善 但 是 由于 旋 挖 钻机 的推 广应 用 时 间较 短 ,还 缺 乏相 应 的工 艺
孔 和机 械 成 孑技 术 应 用情 况 及 存 在 问题 ,应 深入 调 研 论 证 并开 展 L
关于超高层建筑结构风效应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项目

关于“超高层建筑结构风效应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项目申请2019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公示材料附件1:项目简介项目名称超高层建筑结构风效应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推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汕头大学项目简介本项目围绕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研究和抗风设计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需求,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针对超高层建筑风效应评估与风效应控制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攻关,在超高层建筑结构风效应的现场实测研究、超高层建筑风洞试验与风振分析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群体超高层建筑的风干扰效应以及超高层建筑的风效应控制四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突破:1.建立了我国华南地区标志性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远程多点同步实测基地,历时十余年,积累了大量台风风场和结构风致振动的第一手观测数据,验证了一些重大工程的前期风洞试验结果,提出了新的风场模型和结构动力参数识别方法,获得了一系列新结果并用于指导超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
2.发展了超高层建筑风洞试验和风振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
通过大量工况的风场调试深入研究并发展了大气边界层风场被动模拟技术手段;提出了与完全二次型相关法(CQC)具有相同精度的大型复杂结构风振响应的快速算法——谐波激励法(HEM),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超高层建筑等效静风荷载的扩展荷载响应相关法(ELRC);发明了高频底座测力天平(HFFB)的动力校准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HFFB技术的超高层建筑三维耦合振动响应和等效静风荷载计算方法。
3.开展了迄今为止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群体超高层建筑风干扰效应风洞试验研究。
首次开展了对三个建筑物间风干扰效应的系统性研究,提出描述建筑物间干扰效应分布规律的有效定量表示方法,深入研究两栋和三栋超高层建筑间的风致荷载、风致舒适性、建筑表面风压的变化规律。
提出了一些可供实际工程应用的建议条款,被国家及广东省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所引用。
4.从超高层建筑的气动抗风方法和结构抗风优化设计两方面出发,深入研究了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控制技术。
InSAR技术在超高层建筑变形监测的应用研究

- 70 -第39卷InSAR 技术在超高层建筑变形监测的应用研究李瑞峰1,2,常 乐1,2,秦 海1,2(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2.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13) 【摘要】 干涉雷达(InSAR )指采用干涉测量技术的合成孔径雷达。
InSAR 技术利用雷达向目标区域发射微波,再接收目标反射的回波,依据相位变化信息测量目标点的微小位移,精度可达毫米量级,可用于数字高程模型建立、变形监测等。
采用 InSAR 技术对某超高层建筑进行变形监测,可以监测到建筑的微小变形,以便发现异常变形可以及时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防止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和建筑物的安全;通过对建筑物的变形进行分析研究,还可以检验设计和施工是否合理、反馈施工的质量,并为今后的修改和制订设计方法、规范以及施工方案等提供依据,从而减少工程灾害、提高抗灾能力。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InSAR ;变形监测;干涉雷达 【中图分类号】 TU19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3702(2021)04-0070-040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城市不断建设超高层建筑作为地标建筑,超高层复杂的结构体系和施工工艺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施工期间超高层建筑荷载不断增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超高层建筑变形增大,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和结构的安全,有必要对超高层建筑进行变形监测。
InSAR 技术对超高层建筑进行变形监测,具有大范围、高密度、强时效性、对大气和季节的影响不敏感等优点。
施工过程中,对结构的关键部位进行变形监测,当超高层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超规范的变形情况发出预警,及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2017YFC0806100)作者简介:李瑞峰,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结构检测及监测。
Application of InSAR Technology in Deformation Monitoring of Super High Rise BuildingsLI Ruifeng 1,2,CHANG Le 1,2,QIN Hai 1,2(1.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Beijing 100013,China ;2.National Center for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Test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13,China ) Abstract :Interferometric Radar (InSAR) refers to th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using interferometry technology. InSAR technology uses radar to transmit microwave to the target area,and then receives the echo reflected by the target. According to the phase change information,the micro displacement of the target point can be measured with the accuracy of millimeter level,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formation monitoring,etc. Using InSAR technology to monitor the deformation of a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can monitor the small deformation of the building,so that abnormal deformation can be timely analyzed,studied,taken measures and dealt with,it can prevent accident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deformation of buildings,it can also check whethe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e reasonable and feedback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provides the basis for future modification and formulation of design methods,specifications and construction schemes,so as to reduce engineering disasters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resist disasters. Keywords :super high rise building;InSAR;deformation monitoring;interferometric radar- 71 -第4期时发现安全隐患,对保障超高层结构安全和施工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1-6]。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应用与分析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应用与分析发布时间:2022-08-24T01:35:52.512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1月1期作者:杨臻[导读] 伴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超高层建筑渐渐备受人们的关注,已不再是大都市的唯一标志。
充分运用有限杨臻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摘要:伴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超高层建筑渐渐备受人们的关注,已不再是大都市的唯一标志。
充分运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建筑的纵向作用,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已变成一个具体的研究领域。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需要使用各类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设计者需要有专业的设计理念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安全问题和实用价值。
其具体功能为商务宾馆、企业办公、餐饮业、旅游行业等,人员流动相对密集,需要选用合理的设计方法,确保超高层建筑的正常使用。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关键问题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要求越来越高,而超高层施工难度又在不断增加,下文针对超高层结构设计中技术要点进行探讨,以降低因结构设计问题带来的建筑物安全风险性。
对于高耸的建筑物,必须根据其所能承受的不同强度来设计结构。
1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特点超高层建筑整体结构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与高层建筑相比,水平荷载较大,会产生相应的竖向轴向应力,水平面受自然、风向、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超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设计时,不但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垂直荷载,还需要考虑水平荷载,超高层建筑的垂直压力也特别大。
工程竣工交付使用时,会发生垂直轴向变形,并对结构梁弯矩形成影响。
怎样保证超高层建筑的安全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梁的弯矩,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注重结构延性,以保证超高层建筑抗地震灾害的水平,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超高层建筑结构与结构体系类别2.1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性由于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远远高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承载力、抗震水平和稳定性能,保证建筑物不但能承受水平方向的荷载,并且能承受垂直方向的荷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高层建筑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完善,再加之土地的不断匮乏,人口的不断增长,超高层建筑的产生和推广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使日益匮乏的土地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
但是随着超高层建筑的样式的多样化,超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施工测量在保证超高层的安全性和超高层的使用寿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施工测量技术在超高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测量;关键技术
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和各种形变监测已成为精密工程测量中的热点问题,其中核心筒的垂直度控制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等可以通过采用高精度的激光垂准仪提高观测精度,日照和温度变形改正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实时温度并建立其与形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钢结构的压缩变形需要建立改正模型,通过模型及钢构的物理属性确定修正量。
一、超高层建筑关键技术问题
1.1施工控制网的建立
施工过程中周围地物会产生沉降,所以施工控制网必须采用分级布设、定期复测的方法。
平面控制网布设。
平面控制网分为:首级平面控制网、二级平面控制网、三级平面控制网与施工控制网。
1)首级平面控制网采用gps技术布设,控制点要保证点位稳定、观测环境良好,一般选择4、5个离施工区500--1000m位置均匀覆
盖施工区的控制点,采用强制观测墩布设。
首级控制网一般每个施工周期复测一次,并与基岩点或者沉降较小的控制点进行联测,并及时对破坏的控制点进行修复
2)二级平面控制网是场地平面控制网。
依据首级平面控制网测设,并作为三级平面控制网建立和校核的基准,同时也可为重要部位的施工放样提供基准。
一般采用大地四边形布网,离施工区100m 左右,尽量减小因施工造成的沉降影响。
二级控制网的观测采用全站仪与gps结合的方式,可采用埋石或者冲击钻埋设倒钉。
由于二级平面控制网紧邻施工现场,受施工影响比较大,稳定性较差,因此必须定期复测校核,一般每月复核一次。
3)三级平面控制网是为各楼层的细部放样而布设的平面控制网。
一般布置在层面上,围绕核心筒中心布设矩形控制网,但随着核心筒结构发生变化,控制网亦可布设为矩形和平行四边形。
三级平面控制网位于结构的内部,受施工和建筑沉降影响大,因此必须根据施工情况定期复测校核。
1.2 高程控制网
高程控制网包括首级精密高程控制网和二级控制网。
首级高程控制点一般选择
3~4个控制点,这些点可以与首级平面控制点重合,也可以单独布设,另外选择2个高程内控点,预埋水准标志,与上述高程控制点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精密首级高程控制网。
施测时可以分两次组网观测,外控点组网观测一次,便于基础和附属建筑物的施工,当
施工至±0.0000以上,再将内控点联网观测平差。
由于首级精密高程控制网其点位距离施工现场比较远,难以直接为基础施工和附属构筑物的施工中标高放样所用,因此,应在首级高程控制的基础上,建立施工场区二等水准控制,二等控制点可待0层建好并稳定后,在该层布设3~4个控制点。
此外,为了钢结构安装时标高控制的需要,应在靠近钢结构框架的外围地面上建立三等标高控制点数个,形成闭合环线。
二、超高层建筑基础施工技术测量
2.1地上结构的标高引测
首层楼面上,根据高程控制网水准点将标高引测至核心筒外壁,作为向上引测标高的基准点。
一般以50m左右为一个垂直引测阶段,采用钢卷尺沿核心筒外壁向上引测,在施测的过程中必须施加标准拉力,且应进行温度及尺长改正。
标高引测到施工层后,架水准仪将楼层结构标高引测在核心筒外壁,弹线打钉标记,并标明标高值,作为楼层高程放样依据。
楼层土建、装饰装修和机电等施工标高,根据楼层控制基准标高点测放。
在首层塔楼的三级平面控制点架全站仪,利用全站仪天顶测距法分阶段复测钢卷尺引测的标高。
2.2裙楼地上结构施工测量
裙楼的地上结构的施工测量,采用“内控法”,首层楼面上用二级平面控制点复查裙楼的内控点的距离和角度,精度符合要求后,就可以利用内控点投测轴线的控制线,依据控制线可反复出墙、梁和板等细部结构。
2.3地下结构的标高引测
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依据高程控制点,采用悬吊钢尺代替水准尺水准测量的方法,并对钢尺读数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改正,用闭合水准方法,传递到基坑下施工面上,在同一施工平面层上所引测的高程点,不得少于3个,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
复测基坑内水准环路闭合差,当闭合差较大时重新引测基坑内的标高基准点。
2.4地下结构的平面控制
在地下结构施工的过程中,由于面积大,施工过程复杂,施工工程中各部分变化很快,布设控制点很容易遭到破坏,因此地下结构平面控制采用自由设站的方式,直接利用施工控制网进行后方交会,即可减少控制点向下传递的累积误差,也可减少控制点破坏后重复建设的麻烦。
为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始终有足够的交汇点和检核点,可在地下建筑的墙壁和立柱上贴上反射标志,精确测定反射标的位置,可利用这些反射标进行交会定位与检核。
2.5核心筒内部轴线控制测量
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核心筒平面控制网采用分级的方式布设,由于结构的特殊性,一般是核心筒先施工,外框结构和核心筒内组合楼板后施工,故平面控制网依据核心筒结构的收敛及外墙厚度的变化采取分阶段布设控制,一般每50m分一个阶段布设一次控制网。
2)垂直控制网的建立。
随着楼层的逐渐增高及核心筒的收敛,
受日照、风力、摇摆和塔吊运转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核心筒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垂直控制网一次投测过高会产生过大误差,为提高测量精度,拟在中间层增加垂直控制网的转换层。
为克服自然环境因素和特殊结构的影响,垂直控制网的传递最好选择温度较低的清晨,施工现场配合测量控制网的传递进行合理避让,采用高精度垂准仪进行垂直控制点多次投测,尽量减少环境影响及投测误差。
三、超高层附属构筑物的施工测量
3.1沉降、日照等变形控制
沉降变形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根据工程进度定期进行。
压缩变形观测可以通过gps高程和高精度全站仪天顶法等多种技术进行观测和综合分析;日照和风载之类动态变形观测可以采用gps实时动态技术、测量机器人和精密天顶法等方法有考虑地进行。
风载动态变形应选择合适的天气进行数据采集,有效观测时间根据需要而定,同时要进行气象观测。
日照动态变形也应选择合适的天气进行,有效观测时间不得少于连续24h,同时应进行气象和日照方位观测。
3.2 钢结构安装定位控制
安装钢结构时,可采用数台高精度全站仪三维测设(可在节点处贴反光片或立棱镜),每两台为一组,其中一台为检测用,结果取平均值。
一般平面坐标值比较容易满足设计要求,但标高因受大气折光误差的影响,误差是平面坐标误差的2倍以上,因此,要在靠近钢结构的外围标高控制点上架设带有弯管的全站仪,测设每个节点的标高,以此控制节点在标高方向的定位,此办法基本可以消
除大气折光的影响,保证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将节点整体三维定位精度控制在±10mm以内。
3.3构件压缩变形改正
各种构件安装后随着荷载的不断增加,会发生压缩,一般经监理和设计单位共同计算确定各层的压缩值后,对同层的所有杆件的加工长度放统一的余量。
安装过程中,对同层的所有杆件按一个控制标高进行找平,尽量减小不同部位的压缩变形不一致的微小差异。
由于杆件加工长度放余量,安装时的压缩又没有立即显现,杆件安装后的顶标高立刻显示超过设计标高值。
考虑将来的层间压缩变形,因此将层间压缩值预先加长到层高的标高控制点间,等层间压缩变形完成后,层高正好恢复到设计高度。
4、结语: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超高层越来越多,这些建筑大都结构复杂、工期周期长以及对测量精度要求高,同时通视困难,高空架设仪器和接收装置也比较困难,要采用特殊测量方法对其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对建筑物的变形进行安全监测。
参考文献:
[1]黄周才.复杂体型超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质量控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5(9).
[2]张峰,何凯锋.超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测量与控制[j].铁道勘察,2005(6).
[3]周继忠,蔡雪峰,聂小龙.超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质量控
制[j].福建建筑,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