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专业泰斗——何克抗
教育技术专业泰斗——何克抗

一、生平简介
何克抗基本信息 性别: 性别:男 出生年月: 出生年月:1937年8月 年 月 职称: 职称:终身教授 学院: 学院:教育技术学院 专业: 专业:教育技术学
个人履历
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 年 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4年7月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 卷; 年 月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 月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 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2004年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年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年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二、理论研究成果
5.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 何克抗教授是最早从国外引进和介绍建构主义的学者之 一。他不仅将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介绍,更将其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介绍,并根据当时国际上对建构主 义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一次较系统地总结出建构主义的教学 设计理论、方法及相关的典型教学案例,从而受到广大教师 (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热烈欢迎,建构主义理论也因此而 迅速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得到日益广泛的普及。何克抗 撰写的关于建构主义的论文也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引用 率最高的一篇论文。何教授关于建构主义思想论述及其内涵 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影响,一度被认为是国内建构主义的代言 人。
(完整版)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考研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Blending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目前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4、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
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5、电子书包:电子书包是对学生用轻型学习终端的形象化描述,采用了传统书包的隐喻;功能上则远远超越了书包,如配以电子课本作为学习载体,辅以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讯功能,可成为支持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个人交互式学习工具。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7、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8、绩效技术:绩效技术首先是企业培训所关注的问题,学习型社会里,每一个组织都在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员工在组织学习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个区别表现为前者有非常强的绩效驱动性。
教育技术十名专家

9 李龙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
教育技术简历:
1958年开始从事电化教育工作,创建内蒙古师范大学电教馆、电教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和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点倡导并组建了内蒙古高校电化教育研究会和全国北方地区部分高校电化教育学协作组。历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电教馆馆长、电教系主任、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和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点负责人。现任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7 吴庚生
清华大学电教中心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 远程教育
教育技术简历:
1970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1970年3月至1993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光电子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1993年至今在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从事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现任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主任,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硕士站学科带头人;任中国电教协会副会长、中国电教协会工科高校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学校电教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技术组组长。
2 南国农
西北师范大学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电化教育
抗战后,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解放后,支援大西北教育,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冰开设了电教课程,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文革后,在教育部的组织下,与肖树滋先后在全国培训了三期电化教育课的师资和电教骨干,为我国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培养了第一批人才;起草了电化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计划,初步建立了"电化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成果和荣誉:
5 丁兴富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编著-资料.ppt

1.3教育技术学
技术与技术学不是一回事,就像符号和符号学、信息与信息学一样,教育技术是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就其发展的实际来看,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 阶段后才形成的学科。所以“教育技术学”与“教育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是有明 显区别的。教育技术是教育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称;教育技术学是关于教 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当指的是运用与教育中的各种技术(如媒体技术、系统技 术等)时,一般采用教育技术这个词;当指一个新兴学科的专门术语时,则用教育技 术学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的前身为美国 视听教育协会。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经过大会表 决,决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并与1971年5 月正式启用新名称。19到了许多西方国家的追随。
自20世纪视觉教学运动开展至今,教育技术学得到了迅 猛的发展。这期间,AECT提出了多个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其 中于1963年、1970年、1972年、1977年和1994年提出的定 义是官方所认可的。
第二节 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化
AECT 1963年的定义 教学技术委员会1970年的定义 西尔伯(Silber)1970年的定义 麦肯齐(Mac Kenzie)和厄劳特(Eraut)1971年的定义 AECT1972年的定义 AECT1977年的定义 AECT1994年的定义
教育实践证明,仅仅有形技术的介入并不能使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 化。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两种意义上的技术紧密配合、精心设计。由于观 念形态的技术在教育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曾一度被忽视,所以教育技术史权 威塞特勒在他的最新的教育技术史专著中提出:“技术的重点在于工作技 能的提高和工作的组织,而不是工具和机器。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的提出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的提出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学家何克(Jerome S. Bruner)于1966年提出的。
该理论主张学习者应通过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等方式主动地构建知识和理解,而不
是简单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何克认为传统的线性教学方法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跨越式教学
则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发现,通过实际操作、尝试和反思来建构知识。
这种
理论也强调将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
技能。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发现式学习”。
他认为,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和思考来理解概念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
助他们构建深度的知识结构。
在何克的理论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促使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究,并提供反馈和支持。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的提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和自主学习,推动了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这一理论也为现代
教育研究和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鼓励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探索式学习和问题解
决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
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知名导师及著名学者介绍(供专业考研同学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何克抗:“跨越式”试验的总设计师

何克抗:“跨越式”试验的总设计师作者:祁靖一卢秋红徐靖程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11期用简单、通俗的话来说,跨越式的总目标就是——“要让办学条件差的薄弱校变成教学质量高的好学校,甚至名校;要让普通教师变成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甚至名师;要让基础差的后进学生变成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
”——何克抗什么是“跨越”?跨越不是拔苗助长,而是要直面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减负、素质教育等教育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勇于创新,超越障碍,将教育现代化推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余胜泉应当说,我对跨越式发展的提法,总是心有余悸的。
我觉得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积累、稳步推进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浮夸,语文教学尤其是如此。
我们在历史上已经吃尽这种盲目追求速度和跃进的苦头。
带着这种疑虑,我在深圳和广州先后参观了何先生的试验学校,观摩了试验班的课堂教学,看了学生的作业,并且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
结果,由感动到惊诧,由惊诧到赞叹。
我终于相信这的确是一项成功的试验。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熟悉何克抗的人都会知道,他是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一手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是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香港学者称他是国内引进建构主义理论并加以合理改造的第一人。
但是何克抗的另一个身份,却鲜有人知道,他是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以下简称“跨越式”试验)的总设计师。
多年来,他致力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他的“跨越式”试验,在全国近400所中小学校落地开花,取得了扎实有效的成果。
一个思考和教育技术人的使命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如何应用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这是何克抗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问题。
1994年,何克抗开始研究电脑如何与教学相结合。
慢慢地,他发现,现代化技术在教育教学里面产生作用,能有比较好的效果,技术并不是最关键的。
真正要让先进技术发挥作用的,是相关的理论、模式、方法的支撑。
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知名导师及著名学者介绍(供专业考研同学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理论研究成果
4.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 在全面总结并批判继承现有各种儿童语言发展理论的基础 上,结合长期从事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 何克抗教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 在分析众多儿童与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案例的基础上,何克抗首 次绘出了反映语觉敏感度的半梯形曲线。按照语觉论及语觉敏 感度曲线,何克抗设计出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方法,大力培 训试验教师尽快掌握这一教学模式与方法,并组织教师开发出 适合该模式的丰富教学资源。按照这种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可 以大幅度提升儿童的英语听说能力。目前,语觉论已成为实现 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近几年发表的主要专著
1.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何克抗著,北京师范大学,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何克抗著,北京师范大学, 2007年; 年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著,北京:高等教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著,北京: 出版社 3.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教程》,何克抗、刘雍潜主编,北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教程》 何克抗、刘雍潜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 4.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光盘》——案例、文献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光盘》 案例、 案例 资料及素材选编,何克抗、刘雍潜,北京: 资料及素材选编,何克抗、刘雍潜,北京:电化教育 电子出版社,2005.11; 电子出版社, ; 5. 《语觉论 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何克抗著,北京: 儿童语言发展新论》 何克抗著,北京: 儿童语言发展新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 6.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著,北京:北京师范 教育技术学》 何克抗、李文光著,北京: 大学出版社, 大学出版社,2002.10; ;
[21] 何克抗. 《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J]. 中国教师,2005,(3). [22] 何克抗,许骏. 计算机辅助测评(CAA)研究新进展——技能性非客观 题的自动测评[J]. 开放教育研究,2005,(2). [23] 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中国大学 教学,2005,(1). [24]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 究,2005,(1). [25] 何克抗.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 思[J]. 基础教育参考,2004,(10). [26]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 . 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 中小学 [J]. 信息技术教育,2004,(4). [27] 何克抗.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下)——对建构主义 的反思[J]. 中小学电教,2004,(5). [28] 何克抗.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上)——对建构主义 的反思[J]. 中小学电教,2004,(4). [29] 何克抗,林君芬. 基于语觉论的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J]. 中 国电化教育,2004,(12). [30] 何克抗. 语觉论与英语教学改革[J]. 中国电化教育,2004,(12).
——何克抗
பைடு நூலகம் 一、生平简介
何克抗基本信息 性别: 性别:男 出生年月: 出生年月:1937年8月 年 月 职称: 职称:终身教授 学院: 学院:教育技术学院 专业: 专业:教育技术学
个人履历
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 年 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4年7月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 卷; 年 月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 月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 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2004年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年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年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11] 何克抗.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一)[J]. 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2005,(11). [12] 何克抗.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学改革[J]. 中国电化教 育,2005,(10). [13]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 国家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14] 何克抗. 语觉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05,(9). [15] 何克抗.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 中小 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16]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下)[J]. 中小 . ( )[J]. 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 [17]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上)[J]. 中小 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18] 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课程教 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Z1). [19]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中国大学 教学,2005,(5). [20] 何克抗.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 电化教育研 究,2005,(4).
社会学术兼职
1.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CCE)第一副主席,常设指导 第一副主席, 第一副主席 委员会成员; 委员会成员; 2. 第一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第一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3. 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ICCE)执行委员; 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 执行委员; 执行委员 4. 国际计算机教育促进会(AACE)亚太分会执行委员; 国际计算机教育促进会( )亚太分会执行委员; 5. 国际著名刊物 国际著名刊物JCAL(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编委; ,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编委; 6.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7. 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副组长; 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副组长; 8. 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9.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组长;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组长; 10. 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11. 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 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 12. 全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全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13.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席;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席;
二、理论研究成果
2.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的重要途径,但对于“整合”的内涵、实质,特别是如何进 行有效的整合,却没有一种系统的理论来给予科学的、合理 的阐述。为了解决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何克抗教授在长期从 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 观点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的教改实践经验,并使之上 升到理论高度,最后终于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 理论”。运用这种理论可以深刻、清晰、明确地解释并指导 上面所提出的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问题。该理论 目前已成为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指导思想与教育 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正在引领国内“整合”的方向 与潮流。
获奖情况
年以来, 自1978年以来,先后六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 年以来 市科技进步奖, 市科技进步奖,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 奖。 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 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 号 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 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 2007年被评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 年被评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 年被评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
二、理论研究成果
5.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 何克抗教授是最早从国外引进和介绍建构主义的学者之 一。他不仅将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介绍,更将其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介绍,并根据当时国际上对建构主 义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一次较系统地总结出建构主义的教学 设计理论、方法及相关的典型教学案例,从而受到广大教师 (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热烈欢迎,建构主义理论也因此而 迅速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得到日益广泛的普及。何克抗 撰写的关于建构主义的论文也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引用 率最高的一篇论文。何教授关于建构主义思想论述及其内涵 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影响,一度被认为是国内建构主义的代言 人。
7.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何克抗、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何克抗、 李克东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克东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 8.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何克抗、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何克抗、 李克东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李克东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著,教育部基础教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著, 司主编“信息技术教育文献” 北京: 司主编“信息技术教育文献”,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社, 出版社,2001年4月; 年 月 10. 《创造性思维理论 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何克 模型的建构与论证》 模型的建构与论证 抗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抗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 月 11.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教材),何克抗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克抗主编 课教材),何克抗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 12《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何克抗著,北京: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何克抗著,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