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药新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

合集下载

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其发病主要与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相关[2],通常以粉刺、脓疱、炎症性丘疹较为常见,较重则会出现结节、囊肿。

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或轻或重的痤疮病症,而更有3%—7%的患者会遗留瘢痕,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痤疮的治疗1.局部治疗1.1维甲酸类药物是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患者的首选药物[3]。

维甲酸类药物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减轻毛囊上皮细胞角化过度,加速粉刺排出[4]。

此外,这些药物具有抗炎作用[4]。

它们对治疗粉刺、炎性丘疹和脓疱有效[3]。

不良反应是使用后不久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干燥、剥落、红斑、角质层变薄和烧灼感[5]。

症状不严重者,可以逐渐建立耐受,少数不能耐受患者应采取其他治疗方案[2]。

1.2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高效的局部抗菌剂[5]。

它可以抑制皮脂、甘油三酯的脂解,减少痤疮皮损的炎症[7]。

此外,过氧化苯甲酰可适度溶解粉刺[6]。

过氧化苯甲酰可作为单一疗法使用,但更常见的是与局部维甲酸或抗生素疗法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7],且其不良反应一般都较轻。

1.3外用抗生素治疗痤疮。

局部使用的抗生素具有抗炎特性,并且根据配方的不同,可以杀菌或抑菌[8]。

外用抗生素全身毒性小、安全性好,但局部抗生素不应作为单一疗法使用,因为它有产生细菌耐药性的风险[3]。

1.系统治疗2.1口服抗生素是治疗炎症类型较多痤疮的重要方法[9]。

尤其对于背部痤疮的治疗效果显著,因为对于难以触及的大面积的区域进行局部治疗是很困难的[9]。

此外,口服抗生素具有固有的抗炎特性,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和改变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发挥作用[10]。

一般来说,口服抗生素应限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长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

2.2对于月经初潮后痤疮患者,激素治疗是一种选择[11]。

异维A酸胶丸联合百癣夏塔热片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异维A酸胶丸联合百癣夏塔热片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12 方 法 .
腹 部 不 适 各 1例 , 度 的 恶 心 3例 ,0例 出 现 轻 度 口唇 黏 轻 1
膜 干燥 , 2例 出现 眼 干 , 未 处 理 。 述 不 良反 应 均 发 生 在 均 上 治 疗 后 1 2周 。 两 组 在 治 疗 前 后 查 血 常 规 及 肝 功 能 均 无 ~
工作 。
疮 的严 重程 度 均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义 , 有 可 比性 。对 育 龄期 具
妇 女 嘱其 在服 药期 间及 停 药后 3个 月严 格 避孕 。排 除标 准 : 妊 娠 期 和哺 乳 期 妇 女 , 心 、 、 患 肝 肾功 能 不 全 者 或 系统 性 疾
病 、 维 甲酸类 药 物 或克 林 霉 素过 敏 者 : 对 以及 治 疗前 2周 内
断 为寻 常 型痤疮 患 者 , 所有 病例 均具 有 典 型的 中重 度 寻 常型
痤疮l l l 的临 床表 现 。大 多 曾接 受过 各种 药 物 ( 括抗 生素 、 包 抗
对本 病 的治 疗方 法 虽 然 较多 , 其效 果 并 不 令 人 满 意 , 其 但 尤 是 中重 度寻 常 型痤疮 皮 损多 为脓 疱 、 节 、 肿 , 在 临床 上 结 囊 故
11一 般 资 料 .
选择 20 0 9年 1 0月 ~ 0 0年 8月 期 间在 本 院 门诊 部 诊 21
【 作者 简介】 颖苹 (9 9 , , 林 17 一)女 主管药 师 , 期在 医院工作 , 长 在药 品调 剂、 制剂 、 临床 药学 及 药 品招 标 等 工 作 中有 一 定 的 经 验 , 从 事 药 学 管 理 现
T e a s n cn dfr c(< . ) e entog u snt a eeter e 8 . % i t a et opad6 . % hr w s i i at ie ne 0 5 bt e r p t f i t (9 8 n r t n g u n 6 7 e g f fe P 0 i w w o i o lf cv a 5 em r 6 i cn o gop adta cr rt ( . % i t a et r pad4 . % i cn o g u )C nls n I t t o n ot l r ) n t u e 6 5 r u ol ea 2 0 n r t n go n 0 0 n ot l r p. o c i :s r i i e m u 0 r o uo o en n

202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2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2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痤疮,又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但也可在成年人身上出现。

它的主要症状是痤疮疹、粉刺、脓疱和囊肿等。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中国医学会皮肤科分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编写了202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该指南着重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痤疮的病情往往因人而异,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个人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指南提出了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痤疮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并根据不同类别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建议。

对于轻度痤疮,指南推荐外用药物治疗。

首选的外用药物包括经皮吸收性孕激素、苯甲硫脒类药、外用抗生素和外用维甲酸等。

这些药物能够减少皮脂分泌、抑制炎症反应和破坏痤疮病原菌,从而减轻痤疮症状。

此外,还可以使用光疗、化学剥脱和微针治疗等辅助治疗手段。

这些治疗方法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

对于中度和重度痤疮,指南推荐联合治疗,即内服药物联合外用药物。

内服药物主要包括口服孕激素、口服抗生素和口服异维甲酸等。

这些药物可以从内部调节激素平衡、抑制痤疮病原菌和降低皮脂分泌。

与此同时,外用药物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使药物作用更加直接和局部。

此外,指南还提到了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如维持皮肤清洁和饮食调理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指南还特别关注了痤疮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痤疮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外貌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压力。

因此,指南建议医生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总之,202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详尽和灵活的治疗方案,旨在帮助医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此外,指南还提供了关于痤疮的预防和日常护理的建议,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指南的发布将对改善痤疮患者的诊疗质量和临床疗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解读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解读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解读《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是由中国皮肤性病学会组织制定的一份针对中国痤疮患者的治疗指南。

该指南旨在提供痤疮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和病人提供指导,并促进痤疮的科学、规范、个体化治疗。

以下是对该指南的解读。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的内容包括痤疮的流行病学、病因、分类、诊断、治疗策略及药物应用等方面。

指南强调了痤疮的多因素病因,包括遗传、内分泌、皮脂代谢和细菌感染等因素,同时还提到了诱因的影响,如外界环境、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该指南针对不同痤疮严重程度提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

对于轻度痤疮,推荐使用外用药物,如雷公藤酮、过氧苯甲酰和苯丙酸等,以及局部抗生素和局部维生素A酸类药物。

对于中度痤疮,推荐使用口服和外用联合治疗,如口服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和外用的过氧苯甲酰和雷公藤酮等。

对于重度痤疮,推荐使用口服药物,如异维A酸、酮康唑、环丙沙星等。

此外,指南还提到了针对女性患者的治疗,如抗雄激素治疗、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补充等。

该指南还对痤疮的预防和护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预防方面,指南提出要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此外,还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清洁和挤压痤疮。

在护理方面,指南提出要使用温和且无刺激的洗面奶和护肤品,并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过度摩擦等。

该指南还关注了青少年患者以及特殊患者群体,如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针对青少年患者,指南提出需要强调心理健康的关注,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对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由于药物的影响和安全性的考虑,指南建议避免使用治疗药物,而是通过生活习惯和护理来管理病情。

总的来说,《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对于痤疮的治疗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建议,涵盖了痤疮的全面管理。

该指南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家共识整合在一起,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权威的参考,为病人提供了科学的治疗方案,有助于促进痤疮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寻常痤疮治疗指南JAAD

寻常痤疮治疗指南JAAD

寻常痤疮治疗指南JAAD什么是寻常痤疮?寻常痤疮,也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

它通常发生在青春期,但也可能在成年人发病。

痤疮通常出现在面部、颈部、胸部和背部,以闭合性粉刺、开放性粉刺和囊肿为特征。

痤疮的出现通常与皮脂分泌过多和毛囊堵塞有关。

痤疮治疗的目的治疗痤疮的目的是减少皮肤出现痘痘的数量和严重程度,避免对患者的生活和情感造成负面影响。

治疗痤疮不仅需要减少痘痘,还需要解决痤疮引起的疤痕、色素沉淀等问题。

痤疮治疗的原则痤疮治疗应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症状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痤疮的原则包括以下方面:减少皮脂分泌减少皮脂分泌是治疗痤疮的重要措施之一,目的是减少毛囊阻塞,从而减少痘痘的形成。

对于中度和重度痤疮患者,口服异维A酸可以显著减少皮脂分泌,但需要妥善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消除毛囊阻塞消除毛囊阻塞是治疗痤疮的关键步骤。

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和外用抗生素(如克林霉素)可以减少毛囊感染,减轻痘痘的炎症反应。

利用化学换皮剂(如果酸)、机械磨削和光动力疗法可以帮助去除毛囊阻塞物。

控制痘痘的炎症反应痘痘的炎症反应会使痛痒、红肿和疼痛等症状加重。

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和外用甲泼尼龙等类固醇可以减轻皮肤炎症反应。

预防疤痕形成预防疤痕形成是治疗痤疮的一项重要任务。

预防疤痕形成的方法包括早期治疗、避免挤压痘痘、使用植物性去疤凝胶和维生素E等产品等。

其他治疗方法光动力疗法、激光疗法、果酸换皮疗法、微针等治疗方法也可以用于治疗痤疮。

这些方法具有非侵入性、疗效稳定等优点。

痤疮的预后痤疮的预后通常良好,但可能会遗留色素沉积和疤痕等问题。

患者在治疗痤疮过程中,应该避免挤压痘痘和摩擦皮肤。

另外,患者需要注意改善睡眠并保持身体健康,这有助于提高皮肤抵抗力,预防痤疮的复发。

痤疮治疗需要个体化治疗,综合考虑患者的易感性、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应该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守用药规定,避免不良反应和复发。

复合维生素类药在痤疮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复合维生素类药在痤疮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复合维生素类药在痤疮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痤疮(Acne vulgaris)是常见的皮肤病,特征为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经常在青春期发生,并影响大约85%的青少年。

痤疮的症状包括面部、胸部和背部的皮肤病变,如粉刺、丘疹、脓疱和囊肿。

痤疮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早期和有效的治疗对患者非常重要。

过去的研究表明,复合维生素类药物在痤疮患者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疗效。

这些药物一般包含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E等。

这些维生素在体内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调节皮脂分泌、抗炎作用和提高皮肤修复能力等。

首先,复合维生素类药物中的维生素A对痤疮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维生素A可以调节皮脂分泌,防止过度油脂分泌引起的毛囊堵塞,并有效减少痤疮病变的数量和严重程度。

研究发现,口服维生素A的患者通常在治疗后几个月内观察到明显的痤疮改善。

其次,复合维生素类药物中的维生素B族对痤疮治疗也具有一定的益处。

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可以减少体内和皮肤的炎症反应,并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改善痤疮炎症和红斑病变。

此外,维生素B5也被证明可以减少皮脂分泌,改善痤疮症状。

第三,复合维生素类药物中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以增强皮肤的免疫功能,抵抗自由基的损害,并促进皮肤的修复和再生。

维生素C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少痤疮炎症反应和炎性疤痕的形成。

而维生素E则可以减少因炎症和细胞损伤而引发的组织炎症反应。

这些维生素的联合应用可提高痤疮患者皮肤的整体健康状况。

此外,复合维生素类药物中的维生素D也显示出一定的痤疮治疗潜力。

维生素D在皮肤细胞中具有抗菌、抗炎和抗增殖等作用,可以有效减少痤疮病变的数量,并促进皮肤的修复和再生。

研究结果表明,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痤疮的严重程度,并减少炎性病变的出现。

尽管复合维生素类药物在痤疮治疗中表现出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首先,过量使用维生素A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如头痛、恶心、脱发和皮肤干燥等。

寻常痤疮中医外治用药规律的统计学研究

寻常痤疮中医外治用药规律的统计学研究

寻常痤疮中医外治用药规律的统计学研究作者:蔺莉闫小宁李文彬赵一丁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1年第07期[摘要]目的:研究尋常痤疮中医药外治组方配伍规律。

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万方(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查找20年间所报道的寻常痤疮外治方药相关文献,利用 Excel 建立方药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方剂和中药名称的规范,应用SPSS22.0、SPSS Modeler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共129篇,所含方剂163首,共有药物179味,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为主;累计频数1 193次,其中32味高频药物频次占总比65%,高频药物可分为4个聚类方,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得出13个公因子,关联规则分析后以丹参→黄连的支持度最高,达19.53%。

结论:寻常痤疮从血分辨证论治,中医外治原则以清热解表、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辅以解毒祛风、燥湿止痒。

[关键词]寻常痤疮;中医外治;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用药规律[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1)07-0111-04Study on the Ru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Acne Vulgaris Based on Literature MiningLIN Li1,YAN Xiao-ning2 ,LI Wen-bin2,ZHAO Yi-ding2(1.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nyang 712046,Shaanxi,China; 2.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Shaanx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n 710003,Shaanxi,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mpatibi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acne vulgaris. Methods Search the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CNKI), WanFang, Vip,and China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BM) to find the literatures related to external treatment of acne vulgaris reported in the 20 years from 2000 to 2019, and use Excel establishes a prescription medicine database, standardizes the prescriptions and nam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collected data, and uses SPSS 20.0 and SPSS Modeler to perform frequency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and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Results As a result,there were 129 articles that met the requirements, containing 163 prescriptions, with a total of 179 flavors, mainly heat-clearing drug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drugs, and anti-surface drugs,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was 1193 times, of which 32 high-frequency drugs accounted for 65%, high-frequency drugs can be divided into 4 clusters, suitablefor factor analysis, and obtained 13 common factors, association rules results show Salvia miltiorrhiza→Huanglian has the highest support, reaching 19.53%.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acne vulgaris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lood syndrome. The principle of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o clear away heat and dissolve the surface,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e blood stasis, and at the same time supplement with detoxification,expelling wind, dryness and dampness.Key words:acne vulgaris;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uster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association rules; medication rules寻常痤疮(Acne vulgari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以丘疹、脓疱、囊肿及结节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年男女[1]。

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的研究

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的研究

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的研究一、本文概述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影响青少年群体,但也可在成年人中发生。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面部、背部和胸部的粉刺、丘疹、脓疱和结节,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显著影响。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痤疮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口服异维A酸作为一种治疗痤疮的有效药物,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口服异维A酸在治疗痤疮方面的应用,包括其作用机制、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患者接受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的知识,以指导临床实践和用药决策。

二、异维A酸的药理作用异维A酸(Isotretinoin)是一种维生素A的衍生物,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痤疮等皮肤疾病。

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调节皮肤油脂分泌:异维A酸能够通过抑制皮脂腺的活性,减少皮脂的分泌,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痤疮病灶的油脂过度分泌问题。

这一作用对于控制痤疮病情,防止病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抗炎作用:异维A酸具有显著的抗炎效果,能够减少皮肤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炎症细胞的活性,从而减轻痤疮病灶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抗角化作用:痤疮病灶中常常伴随着毛囊皮脂腺的角化异常,而异维A酸能够通过调节皮肤细胞的角化过程,改善角化异常,从而防止毛囊皮脂腺的堵塞,减少痤疮病灶的形成。

抗菌作用:异维A酸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能够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等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减轻痤疮病灶的感染症状。

调节免疫:异维A酸还能够调节皮肤免疫功能,增强皮肤的抵抗力,从而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痤疮等皮肤疾病。

异维A酸的药理作用广泛而深入,能够有效地改善痤疮病灶的多个方面,是治疗痤疮的重要药物之一。

然而,其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口服异维A酸在治疗中重度痤疮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药新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本研究针对寻常痤疮维医诊疗方案进行多中心临床病历回顾性调查,收集人口学、诊断学、治疗学、疗效评价、护理学资料等信息,进行整理研究。

归纳分析其主症和次症表现,将寻常痤疮分为腐败血液质型痤疮、淡黄色胆液质型痤疮、涩味黏液质型痤疮共3型,以此建立寻常痤疮的维医辨证分型标准。

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后对皮肤完整性及皮损形态进行评价,通过患者维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观察患者内环境的变化,建立寻常痤疮的病证结合疗效判定标准。

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新药评审的技术要求和程序,研究制定维药新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

标签:寻常痤疮;维医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位,多发生于青春期,是一种损容性皮肤疾病,虽有自愈倾向,但可产生疼痛瘢痕[1]。

其中,中重度寻常痤疮主要表现为炎性结节、囊肿、脓肿或瘢痕疙瘩样损害,病程长,炎症程度深,易留色素沉着或瘢痕的皮损。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性激素分泌对皮脂腺调控异常,二是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三是毛囊内微生物,四是痤疮的免疫机制[2]。

寻常痤疮维医古文献名称为“布苏日来白”,是各种内外因素使机体体液紊乱引起的皮肤病,其主要的致病体液是腐败血液质、淡黄色胆液质、涩味黏液质[3-7]。

本课题组在对维医诊疗寻常痤疮的多中心回顾性调查基础上,研究制定维药新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用于指导维药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

研究者应根据现行法规与技术要求,结合试验药物的维医组方特点、临床前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目的和目标适应症,并依据临床研究一般原则,结合试验药物临床前研究结果,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观察重点,进行临床试验设计。

1 试验设计新药临床试验要遵循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原则[8]。

不同药物有不同的药理作用特点、不同的研究基础和背景,同时研究过程中又有不同的研究阶段、分期。

每个独立的临床试验均需确定不同的试验目的。

由于目的不同,临床试验设计也会有很大区别。

痤疮的病因比较复杂,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痤疮的分类分级,分析患者的年龄、自身素质、痤疮的进展程度及发病部位、患者是否被感染、以往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等,同时考虑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因此临床试验前应充分关注以下方面[9-12]:①了解试验药物特点、研究基础、研究背景、研究阶段、分類分级以及疾病的特点和临床实际,同时要考虑各类皮损的形态、性质、颜色的变化和皮损计数(可以采用同部位、同面积治疗前后计数方法);②相关理化检查,如血清性激素、表皮痤疮杆菌、皮脂溢出率、表皮游离脂肪酸测定等;③患者全身症状及舌象、脉象等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和设计。

2 临床定位开展临床试验的首要问题是根据非临床研究结果,拟定研究的目的,明确维医证候,确定新药的临床定位和目标适应症。

研究者应掌握皮肤的病变情况,确定分类分级,根据现行法规与技术的要求,结合受试药物的立题依据、处方论证及其临床前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性质(证或病)及其研究目的和定位,依据临床研究一般原则,以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观察为重点,进行临床试验。

3 诊断标准3.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和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修订版)[2]。

3.1.1 寻常痤疮诊断标准青春期开始发病,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对称分布,皮损为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和疤痕,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经过。

3.1.2 临床分级Ⅰ级(轻度):主要皮损为黑头粉刺,散发至多发,炎性丘疹散发,总病灶数10~30个。

Ⅱ级(较轻中度):主要皮损为粉刺,并有中等数量的丘疹和浅在性脓疱,总病灶数31~50个,局限在面部。

Ⅲ级(较重中度):主要皮损为深在性炎症性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50~100个,结节100个,结节/囊肿>3个,容易形成疤痕,发生于上半身。

3.1.3 皮损性质分类①非炎性痤疮:为闭塞性(白头)或开放性(黑头)粉刺。

②炎性痤疮:皮损发红,有明显浸润的炎症表现,呈现丘疹、脓疱以及结节囊肿性损害。

3.2 维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3]。

3.2.1 腐败血液质型痤疮主症:粉刺,炎性丘疹、脓疱。

次症:皮肤热,口感甜味,眼白淡红,小便红显黄,大便软,皮损初期时有红斑丘疹,逐渐形成囊肿、瘢痕,肿胀痛,丘疹底部红而硬。

舌象:舌质宽厚、舌尖红、舌苔薄淡黄色。

脉象:脉搏粗。

3.2.2 淡黄色胆液质型痤疮主症:粉刺,炎性丘疹、脓疱。

次症:皮肤温热,自感微热,口感稍酸,眼白淡黄色,小便淡黄色,大便软,皮损初期时有粉刺,淡红斑丘疹。

舌象:舌质细,舌苔淡黄色。

脉象:脉搏细、快、硬。

3.2.3 涩味黏液质型痤疮主症:粉刺,炎性丘疹、脓疱。

次症:皮肤干寒,口感涩,眼白淡灰,小便多,颜色淡灰,伴有便秘,自感畏寒,手足发冷,多见于黑头粉刺、丘疹、结节,皮肤油腻,毛孔有阻塞挤压可出脂肪粉刺。

舌象:舌质宽厚,舌苔灰白。

脉象:脉搏细、慢。

3.3 量化标准根据临床试验目的和定位,确定主要疗效指标和次要疗效指标,并采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的评分法计算病变位置权数和临床轻重分级,根据皮损分值得出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得分。

皮损观察指标包括皮损类型、数量、颜色及肿胀程度4项,每项均分级赋分,按无、轻、中、重4级分别计0、2、4、6分,4项评分之和即皮损积分。

维医证候评价以治疗前后维医证候症状转化指数评价其辨证分型及患者内环境的变化情况。

4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维医辨证分型标准;③根据各期临床试验目的及本病特点,确定受试年龄范围;④治疗前30日内未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内服药,7日内未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外用药;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5 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过敏体质或对本药或药物成分过敏者;③近30日内服过治疗本病的药物,和/或7日内外用过治疗本病的药物;④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化学物质所致的职业性痤疮,药物引起的痤疮;⑥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其他病例。

6 终止或退出标准根据寻常痤疮的临床特点,制定严格的终止和退出标准及紧急情况处理措施。

在研究中出现病情加重或并发症的,应立即停止试验,进行相应的治疗,以保证受试者的安全。

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的,应及时终止试验,并按相关管理规定上报。

7 对照药选择原则对照药必须是公认安全有效的法定药物。

对照药主要根据受试药物临床试验的目的以及目标适应症进行选择。

以“证”为临床定位,要选择符合维医辨证论治基础上的维药,考虑调理剂或成熟剂和清除剂,即在调理剂法或成熟和清除疗法的基础上进行受试药物与对照药的可比性研究。

以“病”为目标适应症的,应考虑受试药物与对照药在功能与主治上的可比性,可选择化学药或中药作为对照。

在双盲试验中,阳性对照药与受试药物在形、味等方面差异较大时,可采取双模拟方法进行双盲设计。

8 疗程建议用于控制症状的药物临床试验疗程不超过1个月,门诊或住院治疗。

其他需要根据临床研究目的和公认标准制定。

根据临床试验目的、药物处方特点和主要疗效指标的变化特点,设定合理的疗程和观察时点。

Ⅱ期临床试验时,建议对痊愈患者随访3个月。

9 合并用药以“病”为目标适应症的临床试验禁止加用其他治疗本病的药品。

以“证”为临床定位的临床试验,按照维医辨证论治理论,考虑合并用药,规定成熟剂和清除剂合并用药治疗方案。

同时试验期间应记录患者在受试期间合并使用的任何药物,并将药物名称、适应症、用药途径、剂量、开始和终止服药时间详细记录在病例表格中。

10 观测指标与观察时点10.1 安全性观测指标包括一般状况、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

每个试验均应根据试验药物作用特点、临床前毒理试验结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检测指标异常、严重程度及其处理措施,确定安全性观测指标,以便客观评价其安全性。

试验过程中应加强对受试者的保护,若出现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指标的异常,应及时观察患者伴随症状,及时复查、跟踪,分析原因,并合理报告不良反应。

应根据试验目的的不同,设计观测的时点。

本病外用药物较多,注意外用制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原发刺激性不良反应、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和毒性不良反应等。

10.2 疗效性观测指标10.2.1 主症变化情况各类皮损的形态、性质、颜色的变化,皮损计数(可以采用同部位、同面积治疗前后计数方法)。

10.2.2 次症变化情况全身症状及舌象、脉象变化等。

10.2.3 相关理化检查与疗效相关的试验室检查、特殊检查项目,如血清性激素、表皮痤疮杆菌、皮脂溢出率、表皮游离脂肪酸测定等。

10.3 觀察时点一般记录项目、生物学指标、诊断指标、病情程度、伴随疾病于研究前记录1次。

安全性观测指标、疗效性观测指标于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后各记录1次。

实验室检查异常数值经研究者判定是否属于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如治疗后异常且有临床意义者,应给予处理并及时复查至正常、治疗前水平或稳定,并填写不良事件表。

11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11.1 疗效标准2组分别于治疗1、2、4周观察疗效。

皮损选取固定部位,由同一接诊医师观察,专人拍照,并记录患者皮损情况以及相关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自拟疗效量化分级赋分法进行评价。

11.1.1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依据皮损程度、皮损分布、体征或/和化验检查的总积分计算出疗效率,分4级判定综合疗效。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皮损消退,或仅遗留少许色素沉着,症状消失,化验指标正常,积分值减少≥95%。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或化验指标接近正常,95%>积分值减少≥70%。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改善,70%>积分值减少≥5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临床症状反见恶化,积分值减少皮肤损害消退率≥70%。

有效:70%>皮肤损害消退率≥50%。

无效:皮肤损害消退率90%。

11.2 安全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列表描述本次试验所发生的不良事件,列表显示实验室检验结果在试验前后正常/异常的变化情况及研究结果时实验室结果异常且有临床意义者清单。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0-152.[2]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修订版)[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1):52-58.[3] 易沙克江·马合穆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6-137.[4] 霍加·热依木阿洪.医学大全(维文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总社,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5.[5] 毛拉·麻合穆德艾克木.治疗方法(维文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总社,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3.[6] 埃布艾里·阿维森纳.艾力卡农非提比(维文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7.[7] 穆罕穆德·艾克拜尔·艾尔扎尼.米扎尼提比(维文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3-82.[8]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294.[9] 沙娜,郑伟红,李春璇.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中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10):1383.[10] 吐尼沙·肉孜.维吾尔医辨证论治痤疮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21):1-2.[11] 李洪武,李芝,李贵前.复方木尼孜其颗粒治疗女性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5(5):271-272.[12] 邓朵朵,岳仁松,鲁金,等.中药内外合治寻常痤疮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5,31(1):39-40.[13] 帕提姑·托合提,阿依努尔·阿不都热依木,阿西尔江·斯迪克.22例湿疹患者维吾尔医特色疗法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7):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