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说课稿(实用版)
《女娲补天》说课稿

女娲补天
一、背景
《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一,被广泛传颂于民间。
相传当时天降大灾,天塌了下来,地震山崩,江河干涸,花草树木都失去了生命力,人们生活在极度的苦难之中。
为了解救人民,女娲神母挥动了魔法,施展出了神奇的功力,补天救苍生。
二、故事情节
据说,当时女娲神母以自己的身体渡过黄河,来到位于山脚下的山顶,从那里她看到上面的天空已经塌下来。
于是,她取出五彩石,用五彩石击打大石头以及大树枝和藤蔓,逐渐修补好天空。
然而,补天并不是一项易事。
女娲神母因为功力过度而显得十分疲惫,她的一只手比另一只手更加的麻木,所以用起来很困难。
所幸的是,经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女娲神母还是完成了补天的工作,并让人类重新见到了阳光和新生的希望。
三、故事意义
《女娲补天》讲述了一位仙女为了拯救人类而不断努力的故事。
故事中的女娲神母是十分勇敢和无私的,她是为了拯救人类,才不顾自身的疲惫和辛苦,最终修复了被毁的苍天。
在这一过程中,她展现了毫不妥协的决心和坚毅的精神,令人钦佩。
此外,《女娲补天》还告诉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有光芒就会降临。
女娲神母的努力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这也启示了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放弃希望,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和胜利。
四、结语
《女娲补天》是一篇意义深远、感人至深的神话故事。
其与人类的纵深渊响起了共鸣,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磨难,我们都应该有坚定的信仰,执着于自己的努力,并为之不懈的奋斗。
《女娲补天》说课稿

《女娲补天》说课稿一、说教材:《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敢于奉献的精神。
文章选入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说目标:1、抓住重点词句,读悟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了解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过程。
2、能够复述故事并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3、学习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说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要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在学法指导中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加强情感体验。
要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读得充分,才能领悟课文语言的情味感,才能使学生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神韵。
四、说流程:一、回顾导入,铺垫情感基调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女娲补天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那么究竟发生了一场怎样的大灾难呢?你能看着图片说一说吗?【让学生看图复述女娲补天的原因,感受凄惨的景象,灾难的可怕,铺垫情感基调】2、真是一场可怕的大灾难,看到这么可怕的景象,女娲的心情怎样?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神话故事。
二、研读感悟,体会女娲精神1、看到这样的景象,女娲的心情怎样?她又是怎么做的呢?2、女娲急得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如果你是女娲,你会怎么求雨神呢?雨神答应了吗?【通过换位思考,体会女娲的奉献精神】3、人们获救了,但是危险还依然存在,女娲又做出了什么决定?4、女娲是怎么补天的呢?请你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能不能用三个词来概括女娲补天的经过?5、女娲是怎样找五彩石的?为了找五彩石,你觉得女娲去了哪些地方?【找石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读活文本,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敏锐地捕捉语句中的关键词,领悟其作用。
女娲补天说课稿

女娲补天说课稿一、说教材《女娲补天》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源于中国远古时代,是华夏民族传承至今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属于《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主题为“神话传说”。
通过学习《女娲补天》,学生可以对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产生浓厚兴趣,同时为后续学习其他神话传说故事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方面,本文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苍生,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
故事中,女娲勇敢、善良、无私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了浓郁的神话色彩。
文章语言优美,情节紧凑,寓意深刻,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新学的词语进行表达。
(3)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学会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丰富自己的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女娲的勇敢、善良和无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困难。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女娲的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课文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内涵,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法在教学《女娲补天》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突出我的教学特色。
《女娲补天》说课稿

《女娲补天》说课稿《女娲补天》说课稿范文《女娲补天》说课稿1一、说设计理念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三年级段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二、说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编者将这篇课文放在以“神话、传说故事”为主题的单元中,其意图有个方面: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说学情学生大都喜欢神话故事,前面已经熟读了课文,对这一神奇的故事有了初步了解,加之通过上学期的《盘古开天地》和阅读课外神话,对“神话”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学生就能体会到女娲的献身精神,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四、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具体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2、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积累优美词句。
3、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复习生字导入新课,这样为学生读通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第二环节,启发质疑,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读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找哪些自然段写了女娲补天的原因?哪些自然段写了女娲补天的过程?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
第三环节,品读体会灾难的可怕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通过第2自然段的语句来体会灾难的可怕,为体会女娲的善良勇敢做铺垫。
小学语文《女娲补天》说课稿

小学语文《女娲补天》说课稿小学语文《女娲补天》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女娲补天》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女娲补天》说课稿1一、说设计理念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三年级段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二、说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编者将这篇课文放在以“神话、传说故事”为主题的单元中,其意图有个方面: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说学情学生大都喜欢神话故事,前面已经熟读了课文,对这一神奇的故事有了初步了解,加之通过上学期的《盘古开天地》和阅读课外神话,对“神话”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学生就能体会到女娲的献身精神,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四、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具体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2、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积累优美词句。
3?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复习生字导入新课,这样为学生读通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第二环节,启发质疑,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读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找哪些自然段写了女娲补天的原因?哪些自然段写了女娲补天的过程?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
《女娲补天》说课稿

《女娲补天》说课稿女娲补天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目标本讲主要以教材《女娲补天》为引,通过讲解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和寓意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教材内容教材《女娲补天》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人类,熔化五色石补天的故事。
内容包括女娲神话的起源、女娲的形象描写、补天的过程以及寓意等。
3. 教材特点教材《女娲补天》是一则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讲解这一故事,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二、说教法1.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教材《女娲补天》,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特点和价值。
2. 教学方法- 讲述法:通过连贯的口头表述,向学生介绍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
- 图片展示法:利用图片和图表等辅助材料,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
-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自由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三、说学情1. 学生特点本课的学生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神话故事的兴趣较高,但理解力和想象力还较弱,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
2.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复杂的神话故事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本课在讲解中应注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结合图示等辅助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四、说过程1. 复启示通过提问学生关于神话故事的一些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为教学铺垫。
2. 内容讲解- 介绍女娲神话的起源和女娲的形象描写,让学生对女娲的形象有一个初步认识。
- 讲解补天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补天的意义和目的。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女娲补天的场景。
- 分析故事背后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女娲补天的意义和价值。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自由表达对女娲补天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引导和点评。
五、说导练通过设计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巩固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六、说课后1. 课堂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改进的方向。
《女娲补天》的说课稿

《女娲补天》的说课稿一、说教材:《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敢于奉献的精神。
文章选入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说目标:1、抓住重点词句,读悟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了解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过程。
2、能够复述故事并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3、学习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说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要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在学法指导中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加强情感体验。
要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读得充分,才能领悟课文语言的情味感,才能使学生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神韵。
四、说流程:一、回顾导入,铺垫情感基调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女娲补天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那么究竟发生了一场怎样的大灾难呢?你能看着图片说一说吗?【让学生看图复述女娲补天的原因,感受凄惨的景象,灾难的可怕,铺垫情感基调】2、真是一场可怕的大灾难,看到这么可怕的景象,女娲的心情怎样?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神话故事。
二、研读感悟,体会女娲精神1、看到这样的景象,女娲的心情怎样?她又是怎么做的呢?2、女娲急得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如果你是女娲,你会怎么求雨神呢?雨神答应了吗?【通过换位思考,体会女娲的奉献精神】3、人们获救了,但是危险还依然存在,女娲又做出了什么决定?4、女娲是怎么补天的呢?请你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能不能用三个词来概括女娲补天的经过?5、女娲是怎样找五彩石的?为了找五彩石,你觉得女娲去了哪些地方?【找石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读活文本,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敏锐地捕捉语句中的关键词,领悟其作用。
《女娲补天》说课稿

《女娲补天》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
一、说教材。
《女娲补天》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天突然塌了块,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上山洪爆发,大火熊熊,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炼就五彩石,冒着生命危险将天上的窟窿补好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文章选入课文,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二说教学目标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喜欢神话故事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女娲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炼石补天、拯救人类的伟大精神;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学习兴趣。
科学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为了学生有所收获。
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
为了突出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实际及年段学习的要求,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体会、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这样,经过整体的感知和对经典句子的深入体悟,第二课时便可以回归到整体,采用多种形式,如复述、抄写经典句子等,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语感。
如果班级基础扎实的话,还可以设计语言的实践作业,把积累的语言、语感运用到写作或说话中去。
三、说重点、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要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在学法指导中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加强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补天》说课稿
渔坪小学陈珊祎
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注重对学生的方法指导,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的培养。
正是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下面我将把我自己的设计思想向大家进行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选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三十一课,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编者将这篇课文放在以“神话、传说故事”为主题的单元中,其意图有两个方面:一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二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感性认识比较强,思维空间广泛,喜欢畅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会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浅,在对阅读、理解文本,体会内涵上,还缺少一些必要的方法。
因此,我也把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文本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依据教材说目标
落实基础知识教学,多层面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在教学中的不懈追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本文。
2、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勇敢、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女娲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感悟本文。
五、立足发展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是“以生为本、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的是:
1、以读代讲:利用多种形式朗读,使学生在读悟交融中实现与文本的自然融合。
2、顺学而导: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顺势而导,巧妙点拨。
六、立足发展说学法
在学习方法上,我主要采用的是:
1、自主探究:通过“读一读、圈一圈、想一想、说一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角色体验:通过情境创设,鼓励合理想象,在角色演绎中激活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想象平台的搭建,不仅使学生蓄积的情感体验得到了释放,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拓展,文本的内容更加充实,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按照自己的意愿体会女娲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
七、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回顾导入:(2~3分钟)
1、复习词语
2、说明补天原因。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
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品读课文(理解怎样“补天”的过程):35分钟
(1) 整体感知补天过程:找五彩石、炼五彩石、补天空
让学生感知文本内容,为接下来的精读文本作铺垫。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教学中,我明确“读”的目的,凸显“读”的层次,精设“读”的形式,
注重“读”的效益。
整个流程在“初读感知——品读感悟——演绎升华”中唱响“以读代讲”的主旋律。
(2)学习找石
1、同桌合作学习:找石过程中,哪些词语感动着你?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文本内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深入文本、品读感悟环节中,强调抓住重点词语去朗读、理解、感悟。
第三自然段,学习找五彩石的情景时,通过“跑到”“零零星星”“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词语感受女娲补天历经重重困难、艰辛情景。
学习找五彩石第三自然段,在指名读、指导读的基础上巧妙设置“师生互动回声读”。
也就是说,在强调重点词语后,以师生互动的形式重读、重叠读重点词语。
这一朗读形式,既能够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又能落实学生对“通过抓重点词语感悟课文”这一方法的掌握。
当学生的情感受到一定的渲染后,让学生在个体朗读中释放自己独特的感受。
紧接着,我利用重点语句激情引读,在感知、理解、内化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水到渠成,情感体验推向高潮。
本环节学习中,让学生自主感悟学习的同时,能初步学会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感悟文本,同时渗透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加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以读代讲的策略,让学生逐步理解文本。
(3)学习炼石、补天
1、如何炼石
2、体会“泼”的神奇
3、拓展想象,大地上出现的景象
4、体会人物精神:女娲我想对你说······
5、齐读3、4、5段
学习女娲炼石补天时,抓住“炼、装、端、泼……”等一连串动词,学生经过了“读中找、思中悟”的自主性探究基础上,在朗读表演中感受女娲补天的壮观场景,深化感悟精神的伟大、故事的神奇。
本环节学习中,除了延续以读代讲、抓重点词语的学习方法外,还运用了学生的肢体语言进行揣摩学习,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感悟人物动作,感受人物精神,最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想象补白,让学生通过联想,身临其境去理解文本,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三)、课堂小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带数字的四字词语
针对三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按课文内容属于基础性知识,四字词语填空则属于文本拓展题型。
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四)复述课文
1、什么是复述
2、复述要求
3、课下完成复述
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复述,并说明复述要求,课后完成练习,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所以能够流利通顺的复述文本,能为未来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五)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神话故事,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设计是:
八、预设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问题,同时能激起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的设计思想,我深知:课堂总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漂亮的图画,无论等待我们的是美丽的鲜花还是带刺的荆棘,我将都会一如既往,努力追寻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