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的圣母子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13拉斐尔笔下的母亲

13拉斐尔笔下的母亲

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名画百篇赏析》西方名画文艺复兴4 一、教学设计思路本章节是《名画百篇赏析》教材下篇“西方名画赏析”——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部分内容,在欣赏和鉴别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尊重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感和态度。

从地位作用看:文艺复兴绘画着重向学生们介绍15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6位美术家以及对他们作品的分析,以期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艺复兴美术的理解。

同时这也为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所出现的在欧洲美术中具有世界影响的主要艺术流派的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的理解和鉴赏奠定基础。

可以说文艺复兴美术在教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核心纽带的作用。

从教学内容看:本课采用突出重点人物,重点分析经典作品的方法,着重介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最具有代表性的6位美术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对各人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使学生加深对文艺复兴美术的理解。

从而赞赏美术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进而形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从学情分析看:1.学生已初步掌握一些美术鉴赏的方法,具有分析能力。

2.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有着比较强烈的兴趣。

3.文艺复兴在时空方面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当时的先进思想——人文主义,缺乏比较升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文艺复兴期间艺术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经典美术作品的方法,体会经典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3)了解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宗教、历史、社会等背景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6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的观察、对比、讨论和探究归纳出文艺复兴时期经典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

提高学生对绘画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合作讨论,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大胆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评价,来体会艺术之美。

从文艺复兴作品反映人文精神,来理解神人之间的和谐,进而联系到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秀美、典雅、和谐、明朗——拉斐尔的圣母像

秀美、典雅、和谐、明朗——拉斐尔的圣母像

秀美、典雅、和谐、明朗——拉斐尔的圣母像意⼤利⽂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美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作为⽂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也成为三颗耀眼的巨星,放射着夺⽬的光辉,散发着绚丽的⾊彩。

拉斐尔·圣乔奥⽣于1483年4⽉6⽇,1520年4⽉6⽇卒于罗马,意⼤利画家。

拉斐尔的艺术不同于迭芬奇那样含蓄和富于理智,也不同于⽶开朗琪罗那样雄伟、有⼒和充满激情。

他的艺术以优雅、和谐、⾼度完美为标志,他笔下的圣母,秀美、圆润、优雅、和谐、柔和、⾼度完美,将善良、纯洁和美丽渲染得淋漓尽致。

形成了⼈性化、完美化、偶像化、民间化四⼤特征。

拉斐尔的艺术特点是秀美、典雅、和谐、明朗.。

在他留下的近三百幅画中,⼤部分是圣母。

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并不是什么冷冰冰的⽆玷圣⼥,⽽是⼀位热爱尘世,充满⼈⽂精神的美丽少妇。

她们就像⼈间的母亲⼀样,以其洋溢着温情的⼈性,打动了历代渴望美好⽣活和⼈间温暖的观众的⼼灵,从⽽传达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

虽然拉斐尔只活了短暂的37年,但他留在⾝后的作品,⼀直被⼈们视为古典美术精神最完美的体现。

秀美、典雅、和谐、明朗——拉斐尔的圣母像《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闻名遐迩。

这幅画是教皇朱理亚⼆世送给⽪亚琴察西斯廷教堂⿊⾐修⼠的礼品,拉斐尔受托⽽为这⼀教堂的祭坛作画,故有《西斯廷圣母》之名。

画⾯表现圣母抱着圣⼦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男⼀⼥,⾝穿⾦⾊锦袍的男性长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圣母圣⼦做出欢迎的姿态。

⽽稍作跪状的年轻⼥⼦乃圣母的信徒渥娃拉,她虔⼼垂⽬,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了对圣母圣⼦的崇敬和恭顺。

位于中⼼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静,扒在下⽅的两个⼩天使睁着⼤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童⼼跃然画上。

拉斐尔的这幅名画对美丽与神圣、爱慕与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显⽰出⾼雅、柔媚、和谐、明快的格调,因⽽使⼈获得⼀种清新、纯洁、⾼尚、升华的精神享受。

尽善尽美圣母爱~认识拉斐尔

尽善尽美圣母爱~认识拉斐尔

达· 芬奇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 桑西
意大利画家 与达·芬奇、米
开朗基罗合称 “文艺复兴三杰” 最负盛名的作品 为圣母像
草地上的圣母
西斯汀圣母
拿金莺的圣母
那只用以表达爱意
的金莺(孩子抚摸 小鸟柔嫩羽毛的手) 圣母的视线从书上 移到孩子身上(时 刻关注) 圣子的脚轻轻的踩 在圣母脚上(身体 的接触充满亲情)
拉斐尔的古典西洋绘画对后世画家造成很大的影 响。代表作《雅典学院》是装饰在梵蒂冈教宗居 室创作的大型壁画,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将 基督教和异教,统统融合到一起,创造出和谐的 场面。而《雅典学院》中也表现出他的建筑风格, 特别是室内优美装饰。 拉斐尔的“秀美”画风,人物清秀,场景祥和, 将宗教的虔诚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角形构图原则
圣母位在三角形
Hale Waihona Puke 的轴线之上 三角形把人物全 都包括进来
圣母子和圣约翰
圣母子和施洗婴儿
圣家庭
圣母与蓝色王冠
比例原则
教皇利奥十世 美惠三女神
圣母的婚礼
基督被卸下十字架
圣礼的辩论
嘉拉提亚的凯旋
有奖征答时间
请在“雅典学院”这幅画中 找出拉斐尔在哪里?
答案是………………
拉斐尔的影响

《圣母子画像》课件

《圣母子画像》课件

丢勒的圣母子画像
德国画家丢勒的圣母子画 像,展现了力量和母爱的 同时,带有些许哲理和教 训。
圣母子画像的意义
1 宗教意义
圣母子画像在基督教中具有崇高的宗教意义,象征着信仰和希望。
2 艺术意义
圣母子画像是艺术史上重要的主题之一,展示了艺术家的才华和创造力。
3 文化意义
圣母子画像在全球各个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形象。
《圣母子画像》PPT课件
圣母子画像PPT课件
引言
介绍圣母子画像的历史背景,引出主题。
圣母子画像的起源
圣经中对圣母子的描述,古代基督教艺术中的表现。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子画像
拉斐尔的圣母子画像
意大利艺术家拉斐尔创作 的圣母子画像,展现了无 比的优雅和神圣。
范•艾克的圣母子画像
比利时画家范•艾克的圣母 子画像,具有独特魅力
圣母子画像展现了母爱的力量和神圣的氛围,吸 引着人们的目光和情感。
圣母子画像的影响
圣母子画像通过宗教、艺术和文化等方面对人们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迪。

拉斐尔圣母像赏析PPT

拉斐尔圣母像赏析PPT

爱,用它神奇的光芒温暖着我, 让我因希望与恐惧而心软。 像飘落玫瑰花瓣上的雪花, 用言语与行动带来了快乐。 我心中的热情火焰如此温暖, 任何浪花都无法将它熄灭。 我消极地沉溺于不断增长的热情之中, 无所思,无所想, 这是多么甜蜜的消极啊! 她雪白的双臂如链条一般环绕着我, 好像连死都不足畏惧, 让一切终止,让我的所有思想提在这一刻吧! 这无尽的快乐,这致命的拥抱, 都让我的思绪在这一刻飘向你心间。
——拉斐尔

女王有权力,是否就一定能使人 们摆脱痛苦呢?不是。最理想的 圣母,不仅是温柔美丽的母亲, 不仅是大权在握的女皇,而且应 当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而甘愿牺牲 自己的英雄。于是,1514年的 《西斯廷圣母》应运而生了。 而这幅《西斯廷圣母》是在更高 的起点上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 主形象:她决心以牺牲自己的孩 子,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她 走着,一边在倾听颂扬,身上放 射着福祉的温和之光;仿佛天上 的精灵,化身出现于尘壤。这幅 画没有丝毫艺术上的虚伪和造作, 只有惊人的朴素,单纯中见深奥。
画面最下方是两个天真 烂漫的小天使,凡起眼 睛看天上发生的事情。
拉斐尔作品
拉斐尔所画圣母图欣赏
大公爵圣母 佛罗伦萨庇 蒂美术馆
《 母与子 》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拉斐尔作品
拉斐尔所画圣母图欣赏
圣母子(奥尔良圣母)
圣母与圣子
Hale Waihona Puke 《圣母玛丽亚订婚》时间:公元1504年 板上油画 拉斐尔当时21岁
画面取对称式布局,背景是顶天立 地的多边形洗礼堂。画家巧妙地运 用透视使空间深远。画面前景仍以 对称式布满人物,视觉中心是代表 神的意志的主教主持仪式,约瑟将 订婚戒指戴在玛利亚的手上,左右 两边分别两组男女青年。玛利亚后 面的一组女子是她的女友,而约瑟 背后的男青年则是求婚者,他们手 执求婚标志的棍棒,谁的棒头开花, 谁就是命中注定的玛利亚的未婚夫, 正是约瑟的棒头开出一朵小花。这 是一幕充满戏剧性的场面。作者大 量使用变化多样的曲线,人物的体 态面貌、衣服的褶纹变化,都给人 造成秀逸柔美之感。画家自己对这 幅画很满意,第一次在上面签了自 己的名字。

尽善尽美圣母爱~认识拉斐尔18页PPT

尽善尽美圣母爱~认识拉斐尔18页PPT
45、法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尽善尽美圣母爱~认识拉斐 尔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拉斐尔及其名画《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及其名画《西斯廷圣母》

西斯廷圣母1513-14年布面油画 265×196厘米德累斯顿博物馆拉斐尔及其名画《西斯廷圣母》拉斐尔·桑奇(1483—152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美术家和建筑师,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拉斐尔出生于离佛罗伦萨不远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山城乌尔宾诺,父亲是乌尔宾诺大公的御用画家,也是诗人。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爱上了绘画。

少年时曾向当地一位名叫斐提的画家学画,不久又拜风格抒情、色调温柔的安布里亚画派著名画家皮特罗?培鲁基诺为师,并很快就赶上了老师。

1504年,他来到当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佛罗伦萨,接触到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这里他贪婪地汲取十五世纪绘画艺术的精华,以一个学生的姿态研究和临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名家的作品,尤其注重学习达?芬奇完善和谐的构图原则,逐渐形成了自己艺术创作上圆润柔和、秀美通俗的独特画风。

他从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在作品中赋予了“神”以全新的、世俗的仪态。

著名作品有油画《西斯廷圣母》、《自画像》、《披纱的女子》和壁画《教义争论》、《雅典学院》、《巴拉斯山》、《法律》等。

在拉斐尔创作的近300幅作品中,最能体现其人文主义思想的当推现藏于德国德累斯顿画廊的《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这幅于1512—1513年间为梵蒂冈著名的西斯廷大教堂所绘制的圣母像,几乎被公认为是圣母画中的绝品。

这是一幅长2.65米、宽近2米的布面油画,全图色彩朴素,线条流畅,没有任何艺术上的虚伪和造作,单纯中见深奥。

画中所绘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而被画成了一位年轻、美丽的意大利平民妇女,眉宇间洋溢着母亲的慈爱,富有温柔亲切、平易近人的感染力。

年幼的耶稣则天真活泼,充满灵气,与一般的孩童毫无异处,让人禁不住想将他搂在怀里。

《西斯廷圣母》中的画面被布置成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玛丽亚脚踩飘浮的祥云,在神风的吹送下缓步走向人间。

构造性_解析拉斐尔圣母子绘画构图_丁敏

构造性_解析拉斐尔圣母子绘画构图_丁敏

构图是指在一定量的空间内追求所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视觉美感和心理经验,并安排和处理物象的关系和位置,即在有限的空间内对描绘的对象进行组织和配置,将形体、线条、色彩、明暗等语言要素统一组织成有机的整体。

构造,则是指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安排、组织和相互关系。

无论是图形之间的组织,还是色彩和明暗之间的安排,或者形与色之间的搭配,都是靠构图关系的杠杆来调节的。

艺术家为表现其画面的构造风格和创作意图,将要表达的人或物以简化的形式、美的法则使各单元在参照构架中反复摆弄以达到心理和视觉上的平衡,形成整体的结构图式来体现自己的意图。

构图不是绘画的目的,构图的任务,是尽最大可能阐明艺术家的构思以实现画家观念和意图的物化。

而通过强化构图的构造性,将更有助于催生画面物象的严谨和整体统一。

拉斐尔确定了当时最为理想的圣母子绘画典型。

他笔下的人物端庄而富有情感,崇高而又宁静。

拉斐尔将圣母子形象世俗化,将传统的宗教题材理想化。

独特的绘画风格使拉斐尔的圣母子作品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影响了继之而起的巴洛克艺术、新古典学院派艺术,同时更启迪着今日的一大批后学者。

构图作为视觉艺术外部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在拉斐尔的绘画中得到了完美体现,而这种构图的构造性形式,则贯穿于拉斐尔圣母子系列绘画的始终。

《卡尼贾尼圣母》是拉斐尔佛罗伦萨时期的圣母作品,构图形式具有典型性,是形式组合的杰作。

拉斐尔抛弃了以往人们在绘制圣母子题材中采用的将形象理想化的创作手法,转而采用写实的手法,即将神圣的圣家族世俗化,忠实地表现对象的外貌和内在精神气质。

画面布局的饱满沉稳和人物形象的雅致柔美在这幅画中得到了体现,这应大大归功于构图形式。

《卡尼贾尼圣母》是构造性构图的佳例,画面采用了金字塔形构图,将复杂场景简化为单纯清晰的几何学对立,以圣约瑟的头部为等腰三角形的顶端,圣母和圣约翰母亲的右膝为三角形的底部两端,金字塔形构图加强了形象的高度集中。

画面人物两两相对,圣母玛利亚、圣约瑟和圣约翰的母亲使画面形成呼应和节奏,而通过人物眼神的交流更是加强了这种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尔王》台词)
来吧,我们进监狱去。 我们俩要像笼中鸟一样的唱歌; 你要我祝福的时候,我会跪下去 求你宽恕。我们就这样过日子, 祈祷,唱歌,讲讲古老的故事, 笑蝴蝶披金,听那些可怜虫们闲话 宫廷的新闻;我们也要同他们 漫谈谁得胜,谁失败,谁当权,谁垮台; 由我们随意解释事态的秘密, 俨然是神明的密探。四壁高筑, 我们就冷看这一帮那一派大人物 随月圆月缺而一升一沉。
《蒙娜丽莎》 是一幅享有盛誉 的肖像画杰作, 画中人物坐姿优 雅, 笑容神妙, 背景山水幽深茫 茫, 使人物内 心丰富的感情和 美丽的外形达到 巧妙的结合。这 种臻于完美的生 动肖像作品,实 为人文主义关于 人的崇高理想的 光辉体现。
3.高潮时期代表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作品《李尔王》
来吧,我们进监狱去
级对人生的追求。(绿鹅的故事)
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 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 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 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
父文亲艺:“复我兴们时人期类的,骨人肉文都主是用义同的样表的现物质形造式 成样是的 的从, 机我 能肯们和定的一人灵 样的魂 的都 效欲是 用望天 。和主 我歌赐 们人给颂类的自是,然天具的生备一着人律同性 平等的,只有品德才开是始区的分。人类的标准。”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 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 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长!”
电影《哈姆雷特》剧照
《哈姆雷特》写于1610年,描写的是古丹麦王子哈姆雷 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但反映了英国社会的政治 现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先 进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主张。
1546)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 者,亦是基督教路德宗(又 称信义宗,Lutheran Church )的创立人。
4.人文主义的主要含义与实质: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
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 主义的主要诉求。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肯定人、注重人性, 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东方莎士比亚----李渔(浙江兰溪)
人文主义思潮
狭义的“人文精神”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 人文主义思潮,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 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人是神的附属,为信仰而生活。
恩格斯曾经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 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岀来。
也有人认为:“文艺复兴就是复兴希腊 罗马的古典文化”。
你如何看待上述两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人性的启蒙
1.时间14—17世纪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 人,同时又是新时 代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神学阴影笼罩下黑暗的中世纪
基督教对人的观点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 证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上帝将人类的始祖逐出 伊甸园,罚其在满是荆棘和蒺藜的大地上终身劳 苦。人间不是幸福,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情欲和欢 乐,忏悔错误,走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接近 上帝,获得永恒的幸福。总之,人本身是鄙贱的, 应该消极处世,把一切寄托于来世。
代表作:《神曲》
但丁(1263—1321)
2.意大利初期三杰
但丁
彼特拉克
薄伽丘
《神曲》 “人文主义之父”《十日谈》
提出以“人 的学问”代 替“神的学 问” 被称为 “人文主义 之父”
彼特拉克(1304—1374)
薄伽丘
薄伽丘和《十日谈》
1348年,鼠疫(人称“黑死病” 肆虐欧洲,意大利、法国、英国等 国人口锐减,大有世界末日来临之 感。教会借机用禁欲主义的说教攻 击人文主义者个性解放的要求,形 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次逆流。 此时,薄伽丘的《十日谈》问世, 它以对现实幸福的大胆追求,给禁 欲主义神学以迎头痛击,受到市民 群众的热烈欢迎。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中世纪神学 神性
神学束缚 来世/禁欲 蒙昧主义
VS VS VS VS VS
人文主义 人性
人权自由 现世/幸福 理性/经验
今天,人文主义的内涵又有了怎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发展,作为一个处于自我、国家和世
界中的人应该具备哪些人文品质?
独立、宽容、敬畏
三.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1483—
——薄伽丘《十日谈》 (1)材料歌颂了绮思梦达的什么精神? (2)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冲破封建教条,追求爱情幸福的精神。
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想
《大卫》由米 开朗琪罗创作, 《大卫》是文艺 复兴人文主义思 想的艺术外在体 现。米开朗琪罗 在雕刻过程中注 入了巨大的热情, 他塑造出来的不 仅仅是一尊雕像, 而是重视人及其 精神的思想在艺 术上得到表达的 象征。
1353年《十日谈》 (英文第1版 )原版插图
《十日谈》(中译本)封面
《十日谈》的开端叙述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
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个故事,
故名《十日谈》。通过这些故事,作者揭露教会的黑暗和
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赏手工业者、商人的智
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表现了资产阶
“人”被发现指的是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世界”被发现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里对文艺复兴时代"巨人“ 的论述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他说:“那是一个需要 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 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一.古典文化的‘再生’
思想上:否定神的绝对权威,肯定人的价值 与可贵,颂扬人的力量;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 来世观,肯定人追求财富、幸福、享乐的权利; 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自由平等和 个性解放。
思维方式上:反对蒙昧主义、神秘主义,推 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发展文化教育,追求知 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造福人生。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中世纪圣母子 拉斐尔的《圣母子》
二.人性的复苏
人文精神的复兴——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Renaissance) 宗教改革(Reformation)
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 界”被发现的时代。思考,这里的“人”被发 现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