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框架》教学设计
《做框架》教学设计

《做框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并能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橡皮筋、筷子。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出示图片(建筑工地图),仔细观察这些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和工地上的机械——塔吊、井字架是怎样的?再来看几张图片(鸟巢结构、过街通道、铁塔、海洋钻井平台),这些图片上的物体有哪些相同点?(空心的、不密封、中间可透风、像骨架一样)2、像这种骨架式的构造在建筑学上叫框架结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框架,研究框架结构。
师板书课题二、做三角形和长方形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1、我们从最简单的框架做起!它们分别是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
2、做三角形框架应该没有问题,做长方形框架时,橡皮筋的缠绕方法有点讲究,老师给大家做一下示范。
(教师示范缠绕橡皮筋,一边解说:先把橡皮筋绕成两圈,再拿两根筷子,交叉成直角,一根上面一根下面,把橡皮筋套在下面的筷子,绕过上面一根筷子,再套到下面一根筷子。
)3、在做好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后,把手放在框架的顶端,用手按一按,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提问:在受力比较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用适当大小的力,不要用力过大,两次用力差不多大。
)4、每个小组合作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再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一样?5、汇报:大家已经把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做完了,它们在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三角形不容易变形,比较稳固;长方形框架不稳固,容易变形)6、为什么用3根筷子扎成的三角形框架比较稳固呢?三角形框架受到力的作用时是怎样的?(当力作用在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两边向外扩张,下面的水平杆就起到拉力的作用,达到平衡。
第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明明白白我的心——九下作文《如何布局谋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写文章时布局谋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2.养成在写作前列写作提纲的意识和习惯3.学会点题的方法和作用,掌握谋篇布局的关键教学过程一、情境运用布局谋篇在教学开始之际,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小游戏,现在你想参加学校文学社,需要画一幅自己的简笔画,小组讨论要如何布局,要突出哪个部位?并讨论哪个部位更重要,是眼睛,鼻子,还是嘴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看人的时候往往会先盯着对方的眼睛,作文的题目也是如此,好的题目可以使人眼前一亮,有继续阅读的欲望。
如果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鼻子代表文章的中心,鼻子是整张面部最突出的部位,一个精准,鲜明的中心就相当于小巧又秀丽的鼻子,可以夺取观众的目光。
耳朵象征着文章使用时的案例,有了充分的案例,文章才能充实起来。
而眉毛则是锦上添花的优美语言,有了眉毛,整篇文章才能看起来有“精气神”,不显得“垂头丧气”。
要达到“漂亮”这个目的,有了端正的五官还不够,还要拥有五官搭配的合理度和协调程度。
一篇优秀的作文也是如此,除了上面的内容,还应做好对文章的组织,结构的整体谋划等,也就是说写作文过程中,也要让别人领悟到你最想表达的东西,真正做到“明明白白我的心”。
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布局谋篇。
二、心中有法手中布局1.什么是布局谋篇:布局谋篇,是对文章的组织、结构等作整体谋划,包括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也包括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整体规划。
布局谋篇能力,表现在写作者能够根据中心思想、材料特点和文体特征的要求整体规划篇章结构,写作能够一气呵成。
2.布局谋篇的方法:中考常考的作文主要有全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四种,其布局谋篇的方法大同小异,均分为“审”,“拟”,“选”,“细”四步。
因中考作文常写的文体多为记叙,因此以下的讲述将围绕这个文体进行。
第一步“审”:即审题立意,“文以意为主,意尤帅也”。
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容,正确审题立意,防止跑题,是布局谋篇重要一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做框架》教学设计

《做框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过程与方法: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1.学生实验准备: 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实验记录表。
2.教师实验准备: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正方体框架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首先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图片,同学们见过这些建筑物吗?有哪位同学认识这些建筑物吗?(埃菲尔铁塔,广播电视塔,电线塔)同学们的见识真广泛,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它由哪些形状的框架构成的?(三角形)3.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我们称之为框架结构。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框架的特点。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环节。
(一)制作三角形和四方形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手中的两个框架(出示三角形和四方形框架),同学们想做吗?(想)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三角形和四方形。
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
4.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我们做的三角形和四方形哪个更牢固?(三角形)5.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把这个正方形加固呢?请同学动手做一做?6.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加一根木条,变为两个三角形),这个小组的办法真不错。
还有哪个小组有什么补充或者有不一样做法吗?7.我们加这根木条有什么作用呢?(更加稳定)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刚才的实验知道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这种特点来加固其它的框架结构。
(二)制作正方体框架1.下面请同学们再欣赏一组图片,看一看这些图片有些什么形状呢?(长方体,圆柱体,立体三角形屋顶)2.同学们有没有兴趣也来做一做正方体或者长方体呢?(有)3.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要求。
《制作网页》教学设计(精选5篇)

《制作网页》教学设计(精选5篇)《制作网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超级链接的含义及链接源和链接目标的含义,掌握同一站点内以及不同站点间网页超级链接的创建方法。
(2)掌握网页内书签的作用及创建书签链接方法,掌握交互式按钮、框架网页内超级链接的设置方法。
(3)理解热区链接的含义及创建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建网页超级链接的操作,使学生了解网页中创建超级链接的基本方法,破除对网页链接的神秘感。
(2)通过对不同对象设置超级链接的操作,使学生总结出操作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操作的能力。
(3)通过网页不同的超级链接方法,拓展学生思维,创建多种形式的网页链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链接我国主要自然保护区网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激情。
(2)完成超级链接,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超级链接的含义及链接源和链接目标的含义。
(2)超链接的制作方法——给文字、图片制作超链接,制作书签链接,给交互式按钮制作超链接,框架页面内的超链接,图片区域制作超链接等。
2、教学难点(1)书签链接中名称及对应链接位置的设定。
(2)在框架页面中制作超链接时,目标对象所选择的显示窗口形式。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任务驱动法、讨论探究法、讲解与演示法、类比知识迁移法。
教学准备:"动物——人类的朋友"站点,包括未链接的网页,如欢迎页、表格页、框架页,表单页等。
教学过程:1、引入展示两个主页,一个已经创建了链接,一个没有创建链接,让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区别,引出本课课题——超级链接。
提出:我们在先前的学习中,哪个软件中的相关操作与它类似?什么是超级链接?找一个例子,分析链接源和链接目标分别是什么?学生展开交流,通过对比找出不同点,并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操作、交流,再辅以知识迁移,明确本节课教学内容。
2、新授(1)站内超级链接引导学生回顾PowerPoint中超链接的制作方法(教师提示:右击链接源,利用快捷菜单制作超链接),辅以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自行探究并完成以下操作:任务1同一站点内不同页面之间的链接1制作首页(欢迎页)到表格页的超链接。
六年级上册《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一课:使用工具1.1,简单机械1.2,可以固定物品铁钉没有螺纹螺丝有螺纹1.3,注意安全和选择合适的工具2.1D 2,2A B3选择十字螺丝刀一字螺丝刀钳子也可以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1 错 1.2错 1.3对2.1C 2.2B3分析原因:刀根离支点近刀尖离支点远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研究1.1 D 1.2C2 方案1 加重秤砣的质量方案2移动提绳的位置第四课:轮轴的秘密1.1 省力轮到支点的距离比轴到支点距离长(用力点到支点距离比阻力点到支点距离远)1.1长用力点到支点距离比阻力点到支点距离远2.1对 2.2对3.3对3. 用力点到支点距离比阻力点到支点距离远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1 错 1.2错2.1D 2.2B第六课:滑轮组1.1塔式吊机里面有很多的动滑轮,它们和动滑轮构成滑轮组1.2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时动滑轮也一起被提起(动滑轮有重量),而钩码增加了还是一个动滑轮,所以比较明显。
2可以设计用动滑轮第七课:斜面的作用1.1A 1.2C2斜面越平坦越省力但费距离斜面越陡越费力但省距离: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1.1A 1.2B2 车轮链盘方向盘刹车杆脚踏板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课:抵抗弯曲1.1 增加宽度增加厚度改变材料1.2 一个2.1B 2.2D3 四方形或者圆形柱子有立着有横着增加抗弯曲能力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1B 1.2B2抗弯曲能力是材料本身的性质,不会变第三课:拱形的力量1.1B 1.2 D2略第四课:找拱形1.1 B 1.2 C2 它们都很强的抗弯曲能力第五课:做框架1.1少一根横拉的绳子,承受拉力2.1 三角形最稳定梯形次四边形最不稳定第六课:建高塔1.1 轻重小大1.2 重稳定性1.3 差塑料瓶没有镂空框架结构是镂空的1.4加水瓶口朝上2 两个在下面一个在上面并且下面瓶子装水第七课:桥的形状和结构1.1 B,D 1.2A,B,C 1.3 A第八课:用纸造一座桥1.1 A,B 1.2B.C,D第三单元能量第一课:电和磁1.1磁场1.2稍稍偏转大幅度偏转2 做电磁铁第二课:电磁铁1.1D 1.2 B2.不同点是电磁铁可以有磁可以无磁,可以改变南北极第三课:电磁铁的磁力一1.1缠绕圈数缠绕圈数越多磁力越强1.2电池数量缠绕圈数电池电量2.1B 2.2A B C3略第四课:电磁铁的磁力二1.1A C 1.2 D2、略第五课:神奇的小电动机1.1A B 1.2B C2 、与电流方向有关。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工具和机械1、使用工具2、杠杆的科学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4、轮轴的秘密5、定滑轮和动滑轮6、滑轮组7、斜面的作用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形状与结构1、抵抗弯曲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拱形的力量4、找拱形5、做框架6、建高塔7、桥的形状和结构8、用纸造一座“桥”能量1、电和磁2、电磁铁3、电磁铁的磁力(一)4、电磁铁的磁力(二)5、神奇的小电动机6、电能和能量7、电能从哪里来8、能量与太阳生物的多样性1、校园生物大搜索2、校园生物分布图3、多种多样的植物4、种类繁多的动物5、相貌各异的我们6、原来是相关联的7、谁选择了它们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第一课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小学美术《搭建框架》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五年级上册(湘教版)第4 课教学目标:《搭建框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掌握用牙签、橡皮泥(彩泥)之类的材料搭建框架的方法和技巧。
2、激发学生对空间概念学习的兴趣。
3、通过分组学习、共享材料,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用牙签、彩泥(橡皮泥)搭建框架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搭建框架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彩泥(橡皮泥)、牙签。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进行一场有趣的比赛——搓泥球。
1、宣布比赛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将彩泥(橡皮泥)搓成直径为1 厘米左右的圆球。
(2)数量多的组别为优胜组并介绍经验。
(3)时间为一分钟。
2、请每个组派代表告诉大家“你们组搓了多少个泥球?”。
师:短短的一分钟搓了这么多,老师很惊讶,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来介绍一下经验好吗?对,这就是合作的力量。
人常说,团结起来力量大,相信在后面的学习中,大家一定会合作的更好。
一、欣赏激趣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四课《搭建框架》。
(板书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框架?对,框架就是由若干梁和柱连接而成的,能承受垂直和水平荷载的平面结构或立体结构。
在上节课我们还利用一次性筷子、塑料管等线材自己设计并动手搭建了漂亮的果篮.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比利时,去看看著名工程师瓦特凯恩的作品——比利时原子球博物馆。
数数看,上面有几个球?(9 个)视频导入这座博物馆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典型的利用点、线连接搭建而成的框架建筑物。
这9 个金属球就是框架的固定点,26 根空心骨架就是框架的支架线。
(板书:点、线、固定点、支架线)这节课我们就用刚才比赛所搓的泥球做固定点,用牙签做支架线来搭建属于你自己的框架作品。
有信心挑战自己吗?有信心挑战比利时著名工程师瓦特凯恩吗?二、自主尝试1、小组合作搭建一个简单的三角锥体或立方体。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泥球(固定点)和牙签(支架线)来尝试在硬纸板或垫板上搭建一个简单的三角锥体或立方体。
小学三年级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导语】四条线段⾸尾相接,并且最后⼀条的尾端和最初⼀条的⾸端重合,就组成⼀个四边形,如果四个顶点不共⾯,那么这样的四边形叫做空间四边形。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1、建⽴空间观念,能够认识⽣活中的四边形; 2、进⼀步认识长⽅形和正⽅形的特征; 3、通过找⼀找、涂⼀涂、剪⼀剪、画⼀画等活动,培养学⽣的观察⽐较和概括抽象的能⼒; 4、通过情境图和⽣活中的事物进⼊课堂,感受⽣活中的四边形⽆处不在,进⼀步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1、长⽅形的概述。
2、进⼀步认识长⽅形和正⽅形。
三、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学习接下来的平⾏四边形以及周长知识的⼊门基础和铺垫。
四、本节核⼼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对四边形、长⽅形以及正⽅形都有了⼀定的认识,并且初步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以后⽐较深⼊地学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1、通过课前的提问,让学⽣复习回顾了以往知识,了解到学⽣学⽣学习了空间与图形之后,对长⽅形、正⽅形和三⾓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2、在此基础上,本节将讲授⼀些四边形的简单知识,并进⼀步介绍正⽅形和长⽅形的特征。
3、认识长⽅形、正⽅形和四边形的特点及共性,将抽象的⼏何知识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将会是学⽣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标: 1、建⽴空间观念,能够认识⽣活中的四边形; 2、进⼀步认识长⽅形和正⽅形的特征; 3、通过找⼀找、涂⼀涂、画⼀画等活动,培养学⽣的观察⽐较和概括抽象的能⼒; 4、通过情境图和⽣活中的事物进⼊课堂,感受⽣活中的四边形⽆处不在,进⼀步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掌握长⽅形和正⽅形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框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并能利用三角形框架能够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能够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能够支撑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橡皮筋、筷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出示图片(建筑工地图),仔细观察这些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和工地上的机械——塔吊、井字架是怎样的?再来看几张图片(鸟巢结构、过街通道、铁塔、海洋钻井平台),这些图片上的物体有哪些相同点?(空心的、不密封、中间可透风、像骨架一样)
2、像这种骨架式的构造在建筑学上叫框架结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框架,研究框架结构。
师板书课题
二、做三角形和长方形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
1、我们从最简单的框架做起!它们分别是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
2、做三角形框架应该没有问题,做长方形框架时,橡皮筋的缠绕方法有点讲究,老师给大家做一下示范。
(教师示范缠绕橡皮筋,一边解说:先把橡皮筋绕成两圈,再拿两根筷子,交叉成直角,一根上面一根下面,把橡皮筋套在下面的筷子,绕过上面一根筷子,再套到下面一根筷子。
)
3、在做好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后,把手放在框架的顶端,用手按一按,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提问:在受力比较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用适当大小的力,不要用力过大,两次用力差不多大。
)
4、每个小组合作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再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一样?
5、汇报:大家已经把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做完了,它们在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三角形不容易变形,比较稳固;长方形框架不稳固,容易变形)
6、为什么用3根筷子扎成的三角形框架比较稳固呢?三角形框架受到力的作用时是怎样的?(当力作用在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两边向外扩张,下面的水平杆就起到拉力的作用,
达到平衡。
三角形框架的三根小棒相互牵制着,让它们谁也不能动,不像是四边形的框架,往下一压,其他的点全都移动了。
(课件出示、协助学生理解。
)
7、那容易变形的四边形框架你们能想办法加固吗?(加斜杆的方法)斜杆怎样加呢?请小组讨论,把加斜杆的方法在科学记录单(一)中画下来。
再按照设计的方法检验检验这方法行不行。
8、汇报:已经把长方体框架加固成功的小组举手,我们来展示展示:你们是怎样加的?效果怎样?
看来,两种加斜杆的方法都能使容易变形的长方形变坚固了,那斜杆起了怎样的作用?
9课件播放斜杆“推和拉”的作用的慢动作。
10、让我们再观察一下,加了斜杆后的长方形在结构上有什么变化?(实际是把长方形变成了2个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固性,不容易变形。
)
11、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观察一下这些大型框架结构的的“小格子”一般是什么形状的?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越多,框架就越稳定。
)
三、制做正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
1、接下来想不想来一个难度高一点的挑战,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
老师已经做了一个正方形的框架,介绍一种做框架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