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江苏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江苏海绵城市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水logging、热岛效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
因此,制定江苏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2025年基本建成海绵城市示范区,到2035年全省城市基本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具体目标包括,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城市绿地率达到45%以上;城市地表径流控制率达到70%以上;城市水体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
二、海绵城市建设重点。
1. 雨水资源化利用。
加大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力度,推广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城市规划中加入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考量,鼓励居民单位、企事业单位开展雨水收集利用。
2. 提高绿地率。
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建设更多的绿地和森林公园,提高城市绿地率,增加城市的生态空间,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鼓励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3. 控制地表径流。
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修建雨水花园、设置透水铺装等方式,减少城市地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同时,加强城市河道治理,提高城市水体的排水能力。
4. 改善水体水质。
加大对城市水体的治理力度,减少城市污水排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加强城市水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水体污染问题。
三、海绵城市建设保障。
1. 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措施,鼓励和引导各地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
2. 技术支持。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究和推广,鼓励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经验。
3. 资金支持。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多元化。
四、海绵城市建设监督。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内容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
一、海绵城市基本原则。
1. 自然保护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综合治理原则,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管理、制度等手段,实现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管理的综合治理。
3. 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长远发展,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1. 绿地建设,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提高城市地表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量。
2. 道路渗透建设,在城市道路建设中,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路面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量,改善城市排水情况。
3. 雨水收集利用,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绿化、景观水体补给等用途,减少城市雨水排放量。
4. 湿地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局湿地,利用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减少城市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 河道修复,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修复和改造,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减少城市水体污染。
6. 城市规划优化,在城市规划中,优化城市布局,合理控制城市用地扩张,提高城市土地的透水性,减少城市洪涝风险。
7. 智能排水系统,建设智能排水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城市排水管网的智能管理,提高城市排水效率。
8. 生态景观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景观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海绵城市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海绵城市实施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建设,使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时能够快速排水和储存雨水,达到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在建筑实施方案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需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手段,增加建筑物表面的透水面积,减少雨水径流的数量。
透水铺装可以在道路、广场等场所使用,通过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积水。
绿色屋顶则是在建筑物顶部种植适合生长在屋顶的植物,利用植物的吸水蒸发和根系吸收雨水的特性,减少屋顶的雨水排放。
雨水花园则是在建筑物周边设置花坛、绿化带等,利用植物和土壤的吸水能力,达到雨水收集和净化的效果。
其次,在建筑实施方案中,需要考虑如何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在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冲洗、甚至生活用水。
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包括雨水桶、雨水管道、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将雨水储存起来,减少对城市自来水资源的依赖,实现雨水资源的再利用。
此外,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排水系统。
在城市建筑中,排水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城市内涝的解决和城市环境的改善。
在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中,我们需要采用合理的排水设计,包括设置雨水管道、调蓄设施、雨水花园等,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将雨水快速排放到指定的地方,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最后,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需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
在建筑施工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合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能够有效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实现城市的雨水资源再利用和减少城市内涝的目的。
海绵城市 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城市内部的水资源利用和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半自然和人工设施,将城市内的雨水有效收集、渗透、储存和利用,达到减缓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的目的。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一、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
1.1 绿地系统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绿地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蓄存。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绿地系统的布局和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内的公园、绿化带、湿地等绿地空间,以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1.2 道路排水系统设计。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应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合理设计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将雨水引导到绿地和雨水花园中进行渗透和收集,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1.3 建筑物设计。
在建筑物设计中,应采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手段,将雨水纳入建筑物内部进行利用或渗透,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提高城市的雨水资源利用率。
二、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
2.1 技术设施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设施来实现雨水的收集、渗透和利用。
因此,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雨水收集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城市的雨水资源利用率。
2.2 法律政策支持。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来支持和推动。
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法规和标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3 社会宣传教育。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
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度,促进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三、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
唐山市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唐山市海绵城市实施方案一、背景唐山市位于中国北方,是一个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水质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山市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
二、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自然、生态、循环、共生”。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1. 减少城市内涝: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地表的渗透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2.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绿地和水体,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 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雨水径流,保护地下水资源,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措施1. 建设雨水花园:在城市规划中增加雨水花园的建设,将雨水收集利用,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
2. 改善排水系统:对城市的排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能力,减少雨水径流。
3. 增加绿地覆盖率:通过建设城市公园、绿化带等方式,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4. 发展雨水资源利用:利用雨水资源进行灌溉、景观水体补充等,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
五、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2. 强化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各类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度。
3. 加强技术研发: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
4. 加强合作交流:与国内外相关城市进行合作交流,借鉴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推动唐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
六、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益1. 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2.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居住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西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一、城市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1.自然地理(1)区位条件西昌市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
西昌市距成都574公里,位于安宁河谷中段,在东经101°46'~102°25'、北纬27°32'~28°10'之间。
南北长约70公里,东西宽约63公里,东临昭觉、普格、喜德县,南接德昌县,西靠盐源县,北连冕宁县,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西昌市地处横断山脉东缘,位于著名的川滇南北构造体系的北半部,在地质构造上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褶皱、压性断裂和有机联系的秩序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组成,海拔高度4180~1160米。
全市地势呈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地势以高原中山为主。
境内岭谷高差十分悬殊,最高点在西昌、普格、德图1-1 区位分析图昌三市县交汇处的螺髻山,主峰海拔4359米;最低点在雅砻江深切河谷的荞地乡桐子林,海拔1160米。
谷、平原和山间盆地。
西昌城区处于安宁河谷中段,西昌盆地之中。
安宁河谷平原北起冕宁观音桥,南至米易县得石乡,长200余公里,西昌市境内河段处于平原的中游。
河谷宽3~7Km,最宽11Km,现代河床弯曲平缓,平均比降1.66‰,沿线漫滩河曲发育,两岸广布Ⅰ-Ⅱ级冲积阶地及冰碛~冰水堆积Ⅲ-Ⅳ级阶地与大规模山前洪积扇群。
Ⅰ级阶地一般高出河床3~5m,Ⅱ级阶地高出河床10~20m。
西昌盆地位于西昌市东南侧,长18~20km,宽5~8km,由东河、西河等形成的全新统冲洪积扇组成,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为一断陷堆积盆地。
(3)气候条件西昌夏半年受西南和东南暖湿季风控制,降水集中,盛夏不热,夏秋温凉湿润。
冬半年受极地大陆的气候特点。
晴天多,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急剧增温,夜晚晴空辐射大量散失,气温下降快,致使昼夜温差大,有“一年之中无冬夏,一日之间有四季”之说。
西昌平均温度为17.2℃,8月最高23.8℃,1月最低9.4℃。
西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一、城市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1.自然地理(1)区位条件西昌市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
西昌市距成都574公里,位于安宁河谷中段,在东经101°46'~102°25'、北纬27°32'~28°10'之间。
南北长约70公里,东西宽约63公里,东临昭觉、普格、喜德县,南接德昌县,西靠盐源县,北连冕宁县,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西昌市地处横断山脉东缘,位于著名的川滇南北构造体系的北半部,在地质构造上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褶皱、压性断裂和有机联系的秩序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组成,海拔高度4180~1160米。
全市地势呈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地势以高原中山为主。
境内岭谷高差十分悬殊,最高点在西昌、普格、德图1-1 区位分析图昌三市县交汇处的螺髻山,主峰海拔4359米;最低点在雅砻江深切河谷的荞地乡桐子林,海拔1160米。
谷、平原和山间盆地。
西昌城区处于安宁河谷中段,西昌盆地之中。
安宁河谷平原北起冕宁观音桥,南至米易县得石乡,长200余公里,西昌市境内河段处于平原的中游。
河谷宽3~7Km,最宽11Km,现代河床弯曲平缓,平均比降1.66‰,沿线漫滩河曲发育,两岸广布Ⅰ-Ⅱ级冲积阶地及冰碛~冰水堆积Ⅲ-Ⅳ级阶地与大规模山前洪积扇群。
Ⅰ级阶地一般高出河床3~5m,Ⅱ级阶地高出河床10~20m。
西昌盆地位于西昌市东南侧,长18~20km,宽5~8km,由东河、西河等形成的全新统冲洪积扇组成,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为一断陷堆积盆地。
(3)气候条件西昌夏半年受西南和东南暖湿季风控制,降水集中,盛夏不热,夏秋温凉湿润。
冬半年受极地大陆的气候特点。
晴天多,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急剧增温,夜晚晴空辐射大量散失,气温下降快,致使昼夜温差大,有“一年之中无冬夏,一日之间有四季”之说。
西昌平均温度为17.2℃,8月最高23.8℃,1月最低9.4℃。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成为了一种趋势和目标。
本文将围绕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目标,探讨其施工方案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一、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以自然的方式处理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实现城市内外水循环的良性闭合,降低洪涝风险,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包括“渗、蓄、滞、净”,即渗透、蓄水、滞留和净化。
二、施工方案1. 绿地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增加绿地和湿地的建设。
绿地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湿地则能够对污水进行净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 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设置雨水收集器、雨水廊道和雨水蓄滞洪区,将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进行有机结合,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
3. 硬质铺装改造:将部分传统硬质铺装改造为透水铺装,增加地表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和城市内涝。
4. 整体排水系统综合改造:通过建设综合排水系统,包括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地下蓄滞洪区等,实现雨水与污水的分类、处理和利用。
5. 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对海绵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情况。
三、实施细则1.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海绵城市的方案,制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确保海绵城市的施工质量和效果。
3. 监测评估:建设过程中,设置监测评估机制,对施工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资金投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支持、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筹集相应资金。
5. 宣传推广:开展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增加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参与度和支持度。
通过以上施工方案和实施细则,可以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建设任务海绵城市的建设包含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雨水收集调蓄设施、沿岸生态缓坡等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且都具有一定的工程规模。
从规划到设计、施工,均涉及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各个方面,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本方案旨在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目,并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明确各项措施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优化确定各项措施的工程规模。
依据原则如下:(1)保护性开发: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如坡地、洼地、水体、绿地等)选择进行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措施。
(2)水文干扰最小化:优先通过分散、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防止河道侵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
(3)统筹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各规划中有关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内容需在方案中明确,便于后期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协调与衔接。
5.1主要工程5.1.1城市建成区内主要工程海绵城市实现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来分担雨水径流控制量。
本试点城市年均降雨总量达1500mm,而一年中,降雨次数繁多,且多数为低于0.5年一遇或1年一遇的降雨。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达到年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的目标,主要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为一一对应关系,具体方法参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附录2:设计降雨量是各城市实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的专有量值,考虑我国不同城市的降雨分布特征不同,各城市的设计降雨量值应单独推求。
表F2-1给出了我国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依据1983-2012年降雨资料计算),其他城市的设计降雨量值可根据以上方法获得,资料缺乏时,可根据当地长期降雨规律和近年气候的变化,参照与其长期降雨规律相近的城市的设计降雨量值。
以下表5-1为摘录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表F2-1。
表5-1我国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一览表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mm)城市60%70%75%80%85%酒泉 4.1 5.4 6.37.48.9拉萨 6.28.19.210.612.3西宁 6.18.09.210.712.7乌鲁木齐 5.87.89.110.813.0银川7.510.312.114.417.7呼和浩特9.513.015.218.222.0哈尔滨9.112.715.118.222.2太原9.713.516.119.423.6长春10.614.917.821.426.6昆明11.515.718.522.026.8汉中11.716.018.822.327.0石家庄12.317.120.324.128.9沈阳12.817.520.825.030.3杭州13.117.821.024.930.3合肥13.118.021.325.631.3长沙13.718.521.826.031.6重庆12.217.420.925.531.9贵阳13.218.421.926.332.0上海13.418.722.226.733.0北京14.019.422.827.333.6郑州14.019.523.127.834.3福州14.820.424.128.935.7南京14.720.524.629.736.6宜宾12.919.023.429.136.7天津14.920.925.030.437.8南昌16.722.826.832.038.9南宁17.023.527.933.440.4济南16.723.227.733.541.3武汉17.624.529.235.243.3广州18.425.229.735.543.4海口23.533.140.049.563.4咸宁市温泉区参照武汉市的设计降雨量值,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0%,则对应设计降雨量为35.2mm。
本试点范围总面积为24km2。
则需要通过“渗”、“滞”、“蓄”等措施达到单次控制84.48万m3雨量的能力。
现状有约8万m3的调蓄能力,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比例为9.46%。
还需增加76.48万m3的调蓄能力,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1)渗:包含绿色屋顶和渗透性铺装,其中渗透性铺装包括可渗透地面、透水性停车场、透水性广场。
1)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
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mm,绿色屋顶的设计可参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
住宅小区以简单式绿色屋顶为主。
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15°的坡屋顶建筑。
绿色屋顶结构通常分为:植物、基质层、过滤层(防止培养机制流失)和排水层,同时根据需要增加屋顶防水层和保护层。
其示意图如下:图5-1绿色屋顶构造示意图绿色屋顶植被一般选取本地土生土长的植物,另搭配常用绿化植物。
培养基质应选取具有良好吸水性、透气性并且清洁无污染的屋顶绿化专用土。
对于不同的植物和介质层,绿色屋顶在夏天可以滞留70%-90%的降雨,冬季可以滞留25%-40%的降雨,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
图5-2绿色屋顶实景图根据咸宁市海绵城市试点范围的建筑密度及建筑构造,将满足上述要求、条件适宜的屋顶均改建成绿色屋顶,总面积约200ha。
可调蓄水深定为150mm,则绿色屋顶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为:(150/1000)×200=30(万m3),所占比例约为35.51%。
2)渗透性铺装:渗透性铺装是采用渗透性材料铺设地面。
渗透性铺装具有很强的透水能力、透气性、保水性、容重小、轻度高、强度高等特点。
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渗透性铺装示意不渗透铺装示意图5-3渗透性铺装与不渗透铺装对比示意图a.可渗透路面目前使用较多的渗透性路面铺设材料有水泥孔砖或网格砖、塑料网格砖、透水沥青和透水混凝土等。
孔砖和网格砖通常在空隙部位种植草皮,或用砾石和沙土等进行填充,增强渗透能力和美观性。
渗透性路面有利于削减暴雨径流量,增加区域地下水含水量。
校区内道路、干管铺路、人行道等非重型机动车道应优先采用渗透铺装。
图5-4透水面砖及透水砖铺设的路面将咸宁市温泉区试点范围内现状不透水性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均改造为透水性路面,新建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也为透水性路面,总面积约80ha。
可渗透路面的下渗雨量可达80mm,则其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为:(80/1000)×80=6.4(万m3),所占比例约为7.58%。
b.透水性停车场透水性停车场改变传统的水泥路面停车场地,采用间隔较大、透水性好的植草砖铺设,植草砖上有突出颗粒或突出结构,可减缓行车速度,并可预留轮胎与草皮间的空间,使草皮顺利生长,以此增加停车场地透水性。
图5-5透水性停车场将试点范围内现有地上式水泥路面停车场均改造为透水性停车场,总面积约4.5ha。
透水性停车场的下渗雨量按80mm计,其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为:(80/1000)×4.5=0.36(万m3),所占比例约为0.43%。
c.透水性广场对于广场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部改造或建设为透水性广场。
透水性广场有两种,一种是现浇透水性面层,另一种是透水性地砖面层。
除面层差异外,两种透水性广场构造相同。
以现浇透水性广场为例,其构造示意图与实景图分别见图5-6和图5-7。
现浇透水性面层透水性垫层过滤层原有土壤基层图5-6现浇透水性铺装构造示意图图5-7现浇透水性广场实景图本试点范围内有现状娱乐广场、运动场、球场等共约21ha的广场,将其中不透水性水泥面广场均改造为现浇透水性广场,总面积约18ha。
透水性广场的下渗雨量约80mm,则其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为:(80/1000)×18=1.44万m3),所占比例约为 1.70%。
根据上述结果,可渗透路面、透水性停车场、透水性广场等渗透铺装总面积为102.5ha,达到了不低于硬化路面40%的目标。
(2)滞:包含了下凹式绿地、下凹式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
1)下凹绿地根据绿地地面与周围地面的高程关系,绿地的形式可分为凸、平、凹三种。
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控制调整好路面高程、绿地高程和雨水口高程的关系,使路面高程高于绿地高程,雨水口设在绿地内,且高于绿地高程而低于路面高程,这样就可以形成下凹式绿地。
以上的设置可以使道路、建筑物等铺张区的雨水径流首先流入绿地,绿地蓄满水后流入雨水口。
根据北京市科学研究所和园林所研究结果表明:城区土质入渗能力一般较好时,遇到降雨强度超过150mm的暴雨时,基本上不积水或积水时间很短。
故道路铺装区域及周边绿地应优先考虑采用下凹设计,选种耐淹的草种,用绿地涵养水源,减少绿化灌溉。
绿地铺装时一般低于周围地面5~10cm,并适当建设增渗设施。
①小区下凹式绿地通常小区绿地较道路、广场和停车场地面高,区域硬化地面(包括渗透地面)的雨水径流无法排入绿地调蓄入渗;建筑屋面雨水由水落管直接排入雨水管道,也无法排入绿地调蓄入渗。
小区雨水的径流量大、初期雨水污染严重,对区域防洪和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区设计和建造时,调整合理的路面高程、绿地高程、雨水口坎高程的关系,使路面高程高于绿地高程,雨水口设在绿地内,而且雨水口坎高于绿地高程而低于路面高程,这样就形成了下凹式绿地,降雨后的雨水径流都进入绿地,经绿地蓄渗后,多余的雨水径流才从雨水口流走。
调整前后小区绿地结构及雨水径流排向变化见图5-8和图5-9。
图5-8调整前小区雨水排放示意图图5-9调整后小区雨水排放示意图②道路下凹式绿地通常道路绿化隔离带布置在道路与小区之间,且高于人行道和路面,起到对小区居民分隔道路噪音的作用。
道路硬化地面(包括渗透地面)的雨水径流无法排入绿地调蓄入渗,道路雨水径流量大、污染严重,对区域防洪和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通过调整道路绿地结构和雨水口布置,可充分利用绿地的雨水调蓄入渗能力,达到下凹式绿地的雨水利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