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第5章建设任务

海绵城市的建设包含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透水

性停车场和广场、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雨水收集调蓄设施、沿岸

生态缓坡等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且都具有一定的工程规模。从规划到设计、

施工,均涉及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各个

方面,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本方案旨在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

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目,并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明确各项措施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

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优化确定各项措施的工程规模。依据原则如下:(1)保护性开发: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

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如坡地、洼地、水体、绿

地等)选择进行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措施。

(2)水文干扰最小化:优先通过分散、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径流总

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防止河道侵

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

(3)统筹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水系

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各规划中

有关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内容需在方案中明确,便于后期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协调

与衔接。

5.1主要工程

5.1.1城市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海绵城市实现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

程措施来分担雨水径流控制量。本试点城市年均降雨总量达1500mm,而一年中,降雨次数繁多,且多数为低于0.5年一遇或1年一遇的降雨。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达到年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的目标,主要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为一一对应关

系,具体方法参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附录2:设计降雨量是各城市实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的专有量值,考虑我国不同城市的降雨分布特征不同,各城市

的设计降雨量值应单独推求。表F2-1给出了我国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依据1983-2012年降雨资料计算),其他城市的设计降雨量值可根据以上方法获得,资料缺乏时,可根据当地长期降雨规律和近年气候的

变化,参照与其长期降雨规律相近的城市的设计降雨量值。以下表5-1为摘录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表F2-1。

表5-1我国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一览表

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mm)城市

60%70%75%80%85%酒泉 4.1 5.4 6.37.48.9拉萨 6.28.19.210.612.3西宁 6.18.09.210.712.7

乌鲁木齐 5.87.89.110.813.0银川7.510.312.114.417.7

呼和浩特9.513.015.218.222.0

哈尔滨9.112.715.118.222.2太原9.713.516.119.423.6长春10.614.917.821.426.6昆明11.515.718.522.026.8汉中11.716.018.822.327.0

石家庄12.317.120.324.128.9沈阳12.817.520.825.030.3杭州13.117.821.024.930.3合肥13.118.021.325.631.3长沙13.718.521.826.031.6重庆12.217.420.925.531.9贵阳13.218.421.926.332.0上海13.418.722.226.733.0北京14.019.422.827.333.6

郑州14.019.523.127.834.3福州14.820.424.128.935.7南京14.720.524.629.736.6宜宾12.919.023.429.136.7天津14.920.925.030.437.8南昌16.722.826.832.038.9南宁17.023.527.933.440.4济南16.723.227.733.541.3武汉17.624.529.235.243.3广州18.425.229.735.543.4海口23.533.140.049.563.4

咸宁市温泉区参照武汉市的设计降雨量值,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0%,则对应设计降雨量为35.2mm。本试点范围总面积为24km2。则需要通过“渗”、“滞”、“蓄”等措施达到单次控制84.48万m3雨量的能力。

现状有约8万m3的调蓄能力,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比例为9.46%。还需增加76.48万m3的调蓄能力,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1)渗:包含绿色屋顶和渗透性铺装,其中渗透性铺装包括可渗透地面、

透水性停车场、透水性广场。

1)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

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

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mm,绿色屋顶的设计可参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

住宅小区以简单式绿色屋顶为主。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

屋顶建筑和坡度≤15°的坡屋顶建筑。绿色屋顶结构通常分为:植物、基质层、

过滤层(防止培养机制流失)和排水层,同时根据需要增加屋顶防水层和保护

层。其示意图如下:

图5-1绿色屋顶构造示意图

绿色屋顶植被一般选取本地土生土长的植物,另搭配常用绿化植物。培养

基质应选取具有良好吸水性、透气性并且清洁无污染的屋顶绿化专用土。对于

不同的植物和介质层,绿色屋顶在夏天可以滞留70%-90%的降雨,冬季可以滞留25%-40%的降雨,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具有节能减排

的作用。

图5-2绿色屋顶实景图

根据咸宁市海绵城市试点范围的建筑密度及建筑构造,将满足上述要求、

条件适宜的屋顶均改建成绿色屋顶,总面积约200ha。可调蓄水深定为150mm,则绿色屋顶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为:(150/1000)×200=30(万m3),所占比例约为35.51%。

2)渗透性铺装:渗透性铺装是采用渗透性材料铺设地面。渗透性铺装具有

很强的透水能力、透气性、保水性、容重小、轻度高、强度高等特点。主要适

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渗透性铺装示意不渗透铺装示意

图5-3渗透性铺装与不渗透铺装对比示意图

a.可渗透路面

目前使用较多的渗透性路面铺设材料有水泥孔砖或网格砖、塑料网格砖、透水沥青和透水混凝土等。孔砖和网格砖通常在空隙部位种植草皮,或用砾石和沙土等进行填充,增强渗透能力和美观性。渗透性路面有利于削减暴雨径流量,增加区域地下水含水量。校区内道路、干管铺路、人行道等非重型机动车道应优先采用渗透铺装。

图5-4透水面砖及透水砖铺设的路面

将咸宁市温泉区试点范围内现状不透水性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均改造为透

水性路面,新建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也为透水性路面,总面积约80ha。可渗透路面的下渗雨量可达80mm,则其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为:(80/1000)×80=6.4(万m3),所占比例约为7.58%。

b.透水性停车场

透水性停车场改变传统的水泥路面停车场地,采用间隔较大、透水性好的

植草砖铺设,植草砖上有突出颗粒或突出结构,可减缓行车速度,并可预留轮

胎与草皮间的空间,使草皮顺利生长,以此增加停车场地透水性。

图5-5透水性停车场

将试点范围内现有地上式水泥路面停车场均改造为透水性停车场,总面积

约4.5ha。透水性停车场的下渗雨量按80mm计,其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为:(80/1000)×4.5=0.36(万m3),所占比例约为0.43%。

c.透水性广场

对于广场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部改造或建设为透水性广场。透水性广

场有两种,一种是现浇透水性面层,另一种是透水性地砖面层。除面层差异外,

两种透水性广场构造相同。以现浇透水性广场为例,其构造示意图与实景图分

别见图5-6和图5-7。

现浇透水性面层

透水性垫层

过滤层

原有土壤基层

图5-6现浇透水性铺装构造示意图

图5-7现浇透水性广场实景图

本试点范围内有现状娱乐广场、运动场、球场等共约21ha的广场,将其中不透水性水泥面广场均改造为现浇透水性广场,总面积约18ha。透水性广场的下渗雨量约80mm,则其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为:(80/1000)×18=1.44万m3),所占比例约为 1.70%。

根据上述结果,可渗透路面、透水性停车场、透水性广场等渗透铺装总面

积为102.5ha,达到了不低于硬化路面40%的目标。

(2)滞:包含了下凹式绿地、下凹式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

1)下凹绿地

根据绿地地面与周围地面的高程关系,绿地的形式可分为凸、平、凹三种。

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控制调整好路面高程、绿地高程和雨水口高程的

关系,使路面高程高于绿地高程,雨水口设在绿地内,且高于绿地高程而低于

路面高程,这样就可以形成下凹式绿地。以上的设置可以使道路、建筑物等铺

张区的雨水径流首先流入绿地,绿地蓄满水后流入雨水口。根据北京市科学研

究所和园林所研究结果表明:城区土质入渗能力一般较好时,遇到降雨强度超

过150mm的暴雨时,基本上不积水或积水时间很短。故道路铺装区域及周边绿

地应优先考虑采用下凹设计,选种耐淹的草种,用绿地涵养水源,减少绿化灌

溉。绿地铺装时一般低于周围地面5~10cm,并适当建设增渗设施。

①小区下凹式绿地

通常小区绿地较道路、广场和停车场地面高,区域硬化地面(包括渗透地面)的雨水径流无法排入绿地调蓄入渗;建筑屋面雨水由水落管直接排入雨水管道,

也无法排入绿地调蓄入渗。小区雨水的径流量大、初期雨水污染严重,对区域

防洪和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区设计和建造时,调整

合理的路面高程、绿地高程、雨水口坎高程的关系,使路面高程高于绿地高程,雨水口设在绿地内,而且雨水口坎高于绿地高程而低于路面高程,这样就形成了下凹式绿地,降雨后的雨水径流都进入绿地,经绿地蓄渗后,多余的雨水径流才从雨水口流走。

调整前后小区绿地结构及雨水径流排向变化见图5-8和图5-9。

图5-8调整前小区雨水排放示意图

图5-9调整后小区雨水排放示意图

②道路下凹式绿地

通常道路绿化隔离带布置在道路与小区之间,且高于人行道和路面,起到对小区居民分隔道路噪音的作用。道路硬化地面(包括渗透地面)的雨水径流

无法排入绿地调蓄入渗,道路雨水径流量大、污染严重,对区域防洪和水环境

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调整道路绿地结构和雨水口布置,可充分利用绿地的雨

水调蓄入渗能力,达到下凹式绿地的雨水利用目的。同时还有对行人分隔道路

噪音的作用;便于设置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站和避免排水管道维修对道路交通的

影响等优点。道路绿化隔离带的结构调整时,应在绿化隔离带与路基之间,采

用一定的防水措施,保证道路路基的稳定性。

道路绿化隔离带的结构调整及雨水径流排向变化见图5-10和图5-11。

图5-10调整前道路断面及排水示意图

图5-11调整后道路断面及排水示意图

将试点城市内道路两侧绿化带及小区、公园内适宜的绿地,均改造为下凹

式绿地,总面积约100ha。下凹式绿地的下渗雨量可达150mm,则其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为:(150/1000)×100=15(万m3),所占比例约为17.76%。

2)下凹式广场:新建广场时,在地势较低或不受地形影响的条件下,可建

成下凹式广场,增大其渗水、滞水能力。其构造同透水性广场。

3)植草沟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具有一定的景观性,可收集、输送和排放

径流雨水。地表径流以较低流速经植草沟持留、植物过滤和渗透,雨水径流中

的多数悬浮颗粒污染物和部分溶解态污染物能够有效被去除,并具有一定的雨

水净化作用。植草沟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

水径流排放系统。

植草沟设计与建设中应满足以下要求:

a.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b.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c.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曼宁系数宜为0.2-0.3。

d.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mm。

图5-12生态植草沟实例图

综合考虑,本试点城市范围内适宜在公园绿地间、山体脚下建设植草沟,

断面尺寸控制为0.14m2,总长度约50km,具体布置详见图5-13。其下渗和有效储蓄的雨水总量约为0.275万m3,所占比例为0.33%。

图5-13植草沟布置图

3)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

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

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

等。

本试点城市采用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以雨水花园和高位花坛为主。生物

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mm,并应设100mm的超高;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

换土层底部一般设置透水土工布隔离层,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0mm的砂层(细

砂和粗砂)代替;砾石层起到排水作用,厚度一般为250-300mm,可在其底部埋置管径为100-150mm的穿孔排水管,砾石应洗净且粒径不小于穿孔管的开孔

孔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

调蓄层。其构造示意图如下:

图5-14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

小区内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

路缘石豁口进入;当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

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此外,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

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应低于汇水面100mm。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控制为5%-10%。

在试点范围内,将小区、公园、公共场所等区域的花坛,改造为生物滞留

设施,即高位花坛或雨水花园。根据其设计要求及建设条件,本次试点城市共

有平面面积约24ha的生物滞留设施。其滞留水量可达280mm,可分担雨水径流控制量为:(280/1000)×24=6.72(万m3),所占比例约为7.95%。

(3)蓄: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等。

一方面保持现有鱼塘、湖泊、水库等水域,适当进行护坡修复、加固,保

证其雨水调蓄作用;另一方面新建蓄水池。

本试点城市内有部分鱼塘、内湖等水域,可作为天然雨水蓄水池,对其进

行保持、维护,因地制宜改建成人工湿塘、湿地等,可承担大部分的调蓄雨量。

初步统计,此类天然调蓄设施的调蓄容积可达10.4万m3。分担雨水径流控制量

比例达12.31%。自然蓄水设施分布见图5-15。

图5-15自然水体(调蓄设施)分布图

蓄水池指具有雨水储存功能的集蓄利用设施,同时也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

作用,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砖、石砌筑蓄水池及塑料蓄水模块拼装式

蓄水池,用地紧张的城市大多采用地下封闭式蓄水池。蓄水池典型构造可参照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雨水综合利用》(10SS705)。

蓄水池适用于有雨水回用需求的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等,根据雨水回用

用途(绿化、道路喷洒及冲厕等)不同需配建相应的雨水净化设施。具有节省

占地、雨水管渠易接入、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蚊蝇滋生、储存水量大等优点,

其雨水可回用于绿化灌溉、冲洗路面和车辆等。

本次试点需新建蓄水池5万m3。分散在各个小区、城市绿地及公共场所内。

其分担雨水径流控制量比例为 5.92%。

(4)净:在海绵城市修建生态护坡,加快雨污分流的改造,可以有效减少

雨水径流对水体的污染,从而起到一定的净化水质作用。

1)生态护坡: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一方面可

利用植被蓄留一定水量;另一方面,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径流流速,

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将试点范围的淦河及其支流进行清淤,两岸均建设

生态护坡,治理总长度约8km。生态护坡下渗、蓄留总水量按0.885万m3计,分担雨水径流控制量比例为 1.05%。待降雨过后,对生态护坡进行垃圾清理、植被修护,以保持其净化雨水的作用。

2)雨污分流改造:试点范围内现状合流管道共有9.14km,另有雨水管道40.65km,污水管道30.52km。雨污分流比例约为88%。现状排水管网图见图5-16。

图5-16排水管网现状图

在两年内,改造约8km合流管道为分流管道,将改造后合流管道作为雨水

管道,新建约8km的污水管道。在2017年前,使其雨水管道达58.65km,污水管道达38.52km,合流管道降低至1km左右。使得雨污分流比例达到近99%。改造后的管网布置图见图5-17。

图5-17雨污分流改造后的排水管网图

(5)用:本试点范围的建设,严格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收集的雨水。将上述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蓄留的

雨水,按照其位置、水量,就近用于绿地浇灌、道路浇撒、消防用水等,以及

对水质无特殊要求的其他类市政用水。根据雨水调蓄设施及城市供水规模,预

计可节约城市供水5%及以上的供水量。

(6)排:主要进行河道整治,加强管网、泵站建设,加快易涝立交桥区、

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改造等。

1)按照第(4)中所述,对试点范围的河道进行全线清淤,此外,还需对

河道较窄、易提升洪水位的河段进行拓宽。本次需要拓宽的河道长度约2km,需拓宽的宽度平均为2m。

2)在立交桥区及低洼点等极易内涝处,加强管道疏通,同时加密雨水口等

收集设施。

3)除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外,还需按照最新的规范要求,建设雨水管网,加快完善雨水排放系统。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要求,新建雨水管道设计标准采用重现期为2~3年(一般地块采用p=2年的重现期,重要地区如学校、幼儿园、医院、商业中心、城市重要道路等,采用p=3年的重现期),取消折减系数m。本次需新建雨水管道总长度约为10km。

4)将雨水排放口标高与淦河洪水位进行比较:当出水口顶标高低于防涝设

计标准的洪水位时,排水口不能自由出流或半淹没出流。为避免发生顶托现象,

需建设排涝泵站。对于地势较低的易涝点,较大降雨情况下无法自排,也需建

设排涝泵站。经过管网优化布置,本试点范围共需建设4座排涝泵站。

管网及排涝泵站布置图详见图5-17。

5.1.2城市建成区外主要工程

(1)防洪:因地制宜,建设防洪堤坝、涵闸,分洪和蓄滞洪设施等,构建

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

依据《咸宁市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初步方案,为降低温泉城区设计洪水位,

规划在温泉城区下游2km范围内实施黄畈分洪道、河道扩卡等整治措施。

1)黄畈分洪道

淦河在老龙潭桥处河道呈180弯转,河道深泓与右岸堤防之间有一宽约

210m的滩地,且老龙潭桥为5孔拱桥,阻水面积较大。规划将河道取直,开挖

分洪道,分洪道底高程与现状河道底高程相同,为20m,底宽20m,边坡1:3,深约7.6m。

2)河道扩卡

根据水面线比降及实测河道断面分析,十好桥水文站至黄畈段河道阻洪明

显,规划对该段左岸进行扩挖,现状岸线后退10m;规划对龙潭河入口至双鹤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都匀经济开发区11号东段道路工程(K0+000~K2+000)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都匀经济开发区11号路东段项目经理部 编制时间:2016年2月 项目经理部 施工方案(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方案、常规技术方案)审批页

目录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都匀市经济开发区,共1条道路;11号路(东段)道路工程起点位于谢家寨接11号路西段,向东延伸。道路设计等级城市主干道,总宽度60m。海绵城市工程施工范围K0+000~K2+000 二编制依据

(1)道路工程设计图; (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 (3)《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5)《给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6)《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8)《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9)《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 82-99); (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2012); (11)《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 三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1)施工前由工程技术部组织有关人员进一步熟悉设计文件,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 (2)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 (3)认真做好各种原材料、砂浆、砼配合比试验,商品混凝土检测流程见附录 2人员、设备配备情况 (1)主要施工人员配备表

海绵城市建设 · 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2015-11-10 1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透水道路铺装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doc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号)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苏建函城〔2018〕754号)要求,结合泰州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关要求,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城市绿地与公园、城市水系统建设,努力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规范。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科学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 2.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为本。充分发挥河、林、湿地等自然原始地形地貌对雨水的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注重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突出生态效益。 3.坚持民生为先,统筹推进。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水

安全保障能力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加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无缝衔接,提升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功能。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我市规划区内海绵城市建设,新城区所有新建项目和新开发地块均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老城区结合内涝治理、黑臭河道治理、旧城改造等逐步推进海绵化改造。整体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SS削减率≥45%,水面保持率≥15.5%。到2020年,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二)近期工作目标 到2020年,完成近期规划海绵分区的海绵城市区域建设,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用两年时间解决分区内的河流生态退化、水体黑臭、内涝严重等问题,全面提升分区内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建设水平。2019-2020年,对6个海绵分区的建设以每年50%以上的面积推进,到2020年完成22%的建成区面积建成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在市区范围内,对于建筑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广场、河道水系等类型的新改扩建项目,在2019—2020年竣工的,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须达到100%。 (1)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海绵分区 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分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由海陵区政府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推进。该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复习过程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 车伍,武彦杰,杨正,闫攀,赵杨 调蓄是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和排水内涝防治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调蓄设施的合理设计、应用,可以很好地控制径流污染、削减径流总量和峰值、缓解洪涝灾害、利用雨水资源等。针对国内在城市雨洪调蓄的研究、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首先厘清调蓄设施的不同种类及功能特点,进而提出调蓄系统的概念、构建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框架,分析调蓄系统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相关子系统的联系及相互衔接关系,为我国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相关标准的制定、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更科学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调蓄是维持自然水文循环和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极关键的环节,也是构建“海绵城市”的重大举措。我国古人在治水、用水中已充分显示了对调蓄的理解和智慧的运用,甚至可追溯到古老、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和南宋时期赣州的福寿沟蓄排系统等。然而当代,随着城市雨水“快排”理论的发展和灰色排水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城市自然蓄排系统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增加减少了对自然调蓄排放设施的需求,大量河道、坑塘、湿地等天然调蓄设施被破坏、填埋甚至消失,城市调蓄能力大幅下降。尽管传统“快排”模式在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难以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流失、径流污染、洪涝风险加剧等突出问题。而这也警示人们,重拾古代雨洪管理智慧,利用现代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构建现代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重要性。 调蓄是综合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开始成为雨水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受到广泛重视。业内已开展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应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AY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杨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院总工程师:尹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陈永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院长:陈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孙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魏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姚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赵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赵耀薛磊肖梦莹 刘亚洲陈宁宁张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范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发表时间:2018-11-05T19:01:53.5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作者:王振华[导读]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 苏州市吴中区水利局江苏苏州 215100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建设在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一、背景技术 在城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等城市水环境问题尤其突出。了解以城市规划中所遇到的城市水环境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支撑作用体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定量分析不足、用地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脱节,城市竖向规划不够重视等。因此,了解以上城市规划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二、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 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通过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竖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划定城市蓝线、绿线,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区域,指导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空间布局、控制目标的制定等。最后,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规划结构等,以水系或绿道为构架组织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明确城市的用地性质和重大设施的布局,同时对海绵城市的规划管控、建设时序等做出要求。城市的总体规划还应统筹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处理好城市小排水系统和河流大排水系统、城市点源污染和流域面源污染的关系,确保城市水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上下游洪涝、污染问题。尊重自然规律,修复城市原有湿地、河流、绿地等生态系统,渗、滞、蓄、排结合,进而实现城市的生态排水。 三、具体实施方式 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方面的内容。 1、在总体规划层面,首先做好在规划前期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现状调研,开展对城市各要素的专题研究。如对城市水环境、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的专题研究。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 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用地性质、竖向条件及给排水管网等划分汇水分区。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强度评估,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等,优化用地布局,细分用地性质,为地块配置市政、公共设施等。然后以汇水分区为单元确定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下沉式绿地率等。根据雨水控制要求确定地块的建设控制指标,如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以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总体布局。最终提出地块的城市设计引导,对地块内的建筑体量、建筑围合空间及其附属硬化面积等做出相关规定。 3、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 四、有益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能够将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为缓解城市内涝情况,优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理念已受到众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青睐。海绵城市即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排水、吸水及储水。该类城市除了弹性良好外,还可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使城市水资源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自身的防御能力。 1工程概况 某市在开展沙湖港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排涝方面,基于周边区域发展情况,科学运用滨水景观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入利用再开发。本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港渠黑臭水体,提升渠道排涝能力,同时建设一个集海绵景观游憩、宣教及科普为一体综合性公园。基于工程所在地的地势情况对公园进行规划,通过多种办法建立综合海绵系统,将雨洪处理设施与城市景观结合,做到景观及防洪工作的相互结合,使公园不仅具有丰富景观,同时滨水空间也可向纵深延伸。 2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论述 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考虑各种基础设施和周边情况,科学使用现有条件;需对雨落管断接技术进行优化,围绕建筑周围绿地布置使用屋顶雨水,如雨水花园等。通过建筑绿色屋顶的使用,使雨水得到净化,提升水质,同时使汇流时间得以放缓,降低公园内涝压力;

在对公园内部的绿地展开设计时,可通过多种滞留设施的使用来对其进行处理,要求布置溢流口。在进行公园设计时可降低雨水管道的布置量,若一定要使用雨水管道,须布置雨水口。从各种源头对雨水进行处理后,就将其投入到绿化及景观水体的使用中。为降低公园对水资源的使用量,景观水体应避免使用自来水作为补水水源;而应积极进行雨水积蓄利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开展雨水收集,雨水要优先投入到补充景观水体,绿化及喷洒道路方面。雨水的处理途径具体为:雨水在降落到屋面后,需要通过初期弃流,使其汇集到高位花坛及雨水桶中,之后需使其溢流汇集到低势绿地内,其中雨水桶中的雨水可以投入到绿化用水中;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可通过雨水花园、低势绿地或渗透铺装等形式使径流得到净化及消纳,其他超标准雨水需要近排入雨水管道中。为降低雨水管道内杂质含量,可把各种截留装置,如旋流沉沙或截污挂篮等悬挂于雨水口。雨水通过处理后,其中一部分可排入雨水管内,通过间接方式加以使用,其余可流入景观水体或雨水池内得到调蓄、储存,并对其进行过滤消毒处理后再集中配水,之后可投入到道路浇洒、绿化灌溉及景观水体补水方面。由于公园本身很难消纳全部的雨水,所以过多的雨水可排入到公园周边其他公园及广场中。公园中雨水的应用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技术 3.1透水性铺装方法在使用透水性铺装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进行铺设时,材料之间应有更宽的衔接缝隙面积,从而增强缝隙透水量;(2)选择材料时,应要选择透水率更高的透水

(完整版)海绵城市项目专项施工方案

**市海绵城市项目专项施工方案 一、综述 1.1编制依据 1、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设计图及图纸会审会议纪要 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3、现场施工条件及周围环境 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5、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02) 6、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8、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9、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10、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88) 1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12、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13、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5、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 16、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7、现行国家及市建筑施工管理规定 1.2 工程概况 海绵城市工程主要施工内容包括:铺装、坐凳、踏步及绿化工程等。 铺装一大面积采用30厚彩胶透水石。 铺装二大面积采用60厚100*200透水砖。 1.3编制说明 本施工方案,是根据甲方提供的施工图、有关标准及国家规范、规程标准及文件编制的。在施工中,我公司本着对建设单位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积极与质量监督部门配合,服从建设单位及监理工程师的管理,从严控制工程质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认真做好安全文明施工。同时,在施工中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将建设单位投资的每一分钱落到实处,以达到有效控制投资的目的,更好更快地交出让建设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作业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作业 方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都匀经济开发区11号东段道路工程(K0+000~K2+000)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都匀经济开发区11号路东段项目经理部 编制时间:2016年2月

项目经理部 施工方案(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方案、常规技术方案)审批页 目录 项目经理部 (2) 一工程概况 (4) 二编制依据 (4)

三施工准备 (4) 1 技术准备 (4) 2 人员、设备配备情况 (5) 四施工技术方案 (6) 测量定位 (6) 挖基 (6) 植被及种植土 (7) 砾石层 (8) 透水盲管及土工布 (8) 路缘石开口 (8) 溢流雨水口 (8) 透水铺装 (8) 五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频率 (8) 六质量保证措施 (9) 七、安全保证措施 (12) 八、环境保护措施 (13)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都匀市经济开发区,共1条道路;11号路(东段)道路工程起点位于谢家寨接11号路西段,向东延伸。道路设计等级城市主干道,总宽度60m。海绵城市工程施工范围K0+000~K2+000 二编制依据 (1)道路工程设计图; (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 (3)《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5)《给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6)《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8)《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9)《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 82-99); (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2012); (11)《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 三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1)施工前由工程技术部组织有关人员进一步熟悉设计文件,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1、项目综述 “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重要控制指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2、下沉式绿地率: 高程低于周围汇水区域的绿地占绿地总面积的比例。 3、绿色屋顶率:绿化屋顶的面积占建筑屋顶总面积的比例。 4、透水铺装率:人行道、停车场、广场采用透水铺装的面积占其总面积的比例。 3、建设技术方法 1、透水铺装 道路、广场及停车场透水铺装系统的雨水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传输后引入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透水铺装可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 图1-1透水铺装效果图 (1)透水砖、嵌草砖施工方案

渗透铺装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施工准备→工程测量→铺装基础施工→透水砖铺筑。 1)施工准备 砂浆搅拌机或混凝土搅拌机、手推车、铁锹、铁抹子、水平刮杠、水平尺等。 2)工程测量 根据工程的平面布置,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用设计图控制点引测本工程的定位点,定位控制桩做闭合校核。要求距离放样误差不大于全长的万分之一,角度误差控制在不大于±10",形成轴线平面控制网。 轴线定位采用全站仪、GPS、钢尺进行,主要采用极坐标法进行定位工作,保证定位放线误差为最小。 高程控制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水准点高程,采用区域闭合水准测量的方法,引测施工现场的高程控制点。根据该工程的实际情况,并设置永久或半永久性水准点,其数量不少于4个,并尽量均匀布置。 采用三等水准测量方法测设,并派测量人员专人妥善保管。 在各个高程控制点校验无误后采用水准仪进行平面高程控制线、点的标识工作。 轴线控制采取平面轴线控制网进行控制。 3)铺装基础施工 铺装基础施工时应按设计要求,现场标出垫层基础开挖深度;开挖时人工配合机械作业,在挖至设计基础标高以上5-10cm时,应用人工开挖整平,严禁机械超挖,对不符合要求的土质进行挖除换填。对于原有小区道路或广场进行改造的,再按设计要求破除既有道路和广场时,要严格控制好破除深度,并及时将破除混渣运走,按图纸要求标高进行平整。基础开挖后应采用小型振动碾压设备进行基底碾压,试验人员应对碾压情况进行现场量测,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93%,符合要求方可进行下步施工。 基槽开挖验收合格后,对于人行道和行车荷载在5~8t的车行道按照设计图纸进行30cm厚的基底级配砂石垫层摊铺,并进行碾压。合格后进行基层10—18cm的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施工时基槽两侧模板线性要顺直,局部弧度较大的地方,模板宜采用木模板,拼接时注意拼缝的处理,模板安装后进行混凝土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1 工程概况 a、雨水回用设施 本地块设置地埋式雨水回用设施,设于绿化内,雨水回用于道路广场绿化浇洒90m3/d、车库冲洗用水82m3/d、水景补水60m3/d,平均日用水量约为232m3/d,考虑储存3天的用水量,则雨水储水容积为696m3。 雨水回用系统供水管上不得装设取水龙头,应采取防止误接、误用、误饮措施。 b、下凹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其建设费用和维护费用较低,具有一定的调蓄作用,其绿地范围内应根据下凹深度配置耐淹性植物。尽可能的增加场地植被面积并引导雨水流入植被覆盖区,本工程地块设下凹式绿地2600m2,下凹深度20cm,可调蓄容积为2600X0.20=520m3。 c、透水停车位 本工程室外临时停车场、场间小道采用透水铺装,共计面积约3500㎡。 d、路面及广场 本工程园区道路、广场等采用干砌砖石地面,共计面积约20000㎡。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6cm透水砖+粗砂找平层+15cm的10-20mm粒径C25强固透水砼素色层+15cm碎石垫层。 e、水景 本工程设置了3000m2的水景,水池深度50cm,可调节水位高度10cm,可调蓄容积为3000X0.10=300m3 通过园区的下凹绿地、雨水收集回用池、透水铺装的设置,可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0.6,最终缓解地块管网压力,提升排水系统排水能力,改善地块水环境。通过雨水回用于绿化浇洒,可节约水资源。 2 雨水回收系统 2.1 雨水回用系统概述 1.雨水回用流程为:雨水收集→初期弃流→雨水蓄水池→机械过滤→紫外线

消毒→清水箱→供给绿化灌溉、道路浇洒及汽车库地面冲洗。 2.雨水循环回用管道试压合格后外壁刷成浅绿色,并在其外壁模印或打印明显耐久的“雨水”标志;公共场所及绿化的雨水取水口设带锁装置;工程验收时逐段进行检查,防止误接。 3.雨水回用系统由专业厂家二次深化设计。 4.由于本次招标未包含雨水回用系统相关设备及管路,因此本方案仅按常规系统编制,待二次深化设计图纸确认后,我院将重新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2.2 雨水回用系统施工流程 雨水回用系统施工流程:系统深化设计—方案/设备选型—施工准备—蓄水池结构施工—管路预留/预埋—室外管道安装—隐蔽工程验收—泵房设备安装—泵房电气部分施工—调试/试运转 2.3 施工准备 雨水收集工程系统优化深化设计后,我院将积极做好施工前的各项施工准备工作,采购所需的有关设备和材料,并办理好各项相关施工手续。 1.组织图纸学习和专业图纸会审,并进行施工技术交底 2.编制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办理施工有关手续。 3.组织施工材料到进场。 2.4 管道施工技术要求与方法 1.室外管道安装确定走向,须了解现场敷设条件。如须挖地沟;须放线开挖、开挖深度根据小区地平而定,从地平面开挖深度不得低于0.5m,沟底必须平整。如是松土,必须先夯实。经现场施工技术员检查合格后,再铺沙、接管、管底铺沙厚度为10mm,经冲洗试压验收后,再铺100mm沙,然后再回填土,填土应分层夯实。宜每填200mm进行人工夯实。安装后的管道口应用胶纸封口,防止阻塞。 2.当管道穿越楼板或建筑物及墙体时,应加保护套管,并做好防渗漏水处理,套管应采用钢性防水套管。 3.管道安装前,仔细阅读施工图纸,根据图纸设计要求确定材料型号。如遇管道走向改变,需要改变材料的情况下,施工队必须先通知现场施工负责人,确定是否更改。 4.管道敷设时应平排而行,禁止交错布设,两管间距不得小于100mm,如遇

海绵城市检查井施工方案

弃流井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南北快速干道北段高架段第二路段的海绵城市工程,位于望花南街,里程桩号K9+621~K9+681,此项目位于桥梁11#~10#墩西侧,由2个弃流井、1个500立方蓄水池、及雨水引排系统组成。 桥面排水系统与本项目雨水引排系统连接,通过弃流井及蓄水池的调节作用,在降雨过程中可以起到雨水收集、减小路面积水,在干燥天气可以通过蓄水池反补周边绿化供水的作用。 2.编制依据 2.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2.2弃流井工艺图 2.3《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 250-2011 2.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3.施工总体部署

4. 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 4.1重点、难点分析 4.1.1工期紧:为满足通车需要,要求的工期为7个日历天完成三座弃流井, 工期紧,任务重。 4.1.2本工程位于城区内,环保及文明施工要求高。 4.2解决方案 4.2.1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根据本工程工期紧张、任务重的特点,采用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方式,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施工任务,进场后最大化流水施工。

4.2.2确保人员和施工材料的投入 根据本工程招标文件对工期的要求,2016年8月17日开工,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配合施工,才能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 4.2.3主材的进场 主要是制定科学可行的材料供应计划,确保施工过程不受材料供应的影响。材料部门要供应商保持24小时的联系,确切了解库存情况,进场材料的计划落实情况,务必物流畅通无阻。为了保证材料的及时到场,要做好计划的提前报送。 5.进度计划及工料安排 蓄水池施工不影响道路通车,故目前投入全部力量进行弃流井施工。 5.1计划于2016年8月17日开工,至2016年8月23日完工,共7天。 5.2计划投入管理人员9人,力工5人,混凝土工2人,钢筋工6人,木工3人。 5.3钢筋在外加工成半成品,运至现场绑扎,混凝土及砂均为外购。 5.4弃流井盖板及井筒外购成品,现场装配。 6.施工方案 6.1导流及排水 6.1.1将弃流井上下游间雨水、排水管道用橡胶气囊封堵。 6.1.2用水泵将上游及封闭段内水引入下游。封闭段内水抽干之前不允许挖除既有管道下持力土层。

(完整版)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十六海绵城市设计篇 16.1、项目概况 本工程建设用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XXXXX,北临XX大道,西侧、南侧、东侧现状均为田地和水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城目规划用地呈矩形,南北宽112.81米,东西长194.65米,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场地内标高高于XX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9086.66㎡,场地内高差整体呈南高北低。 场地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沿道路两侧雨水井收集,由暗管排入北面黄桥大道市政管网。 16.2、设计原则 (1)、安全第一,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2)、因地制宜,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3)、雨污分流,实现雨水资源化,改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 (4)、在经过审批的管线综合规划基础上合理布局 LID 设施,避免冲突; (5)、协同排水、道路、景观、建筑、施工等专业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落实到位; (6)、综合考虑适用与技术先进,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节省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 16.3、设计依据 《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行)DBCJ004-2016 《长沙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DBCJ004-2017)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 年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6 年版)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DGJ32/J113-2011 经过审批的项目管线综合规划 甲方提供的项目总平面图和其他相关资料设计范围 16.4、设计标准 16.4.1、雨水管网设计标准 16.4.1.1、雨水流量公式 ? =ψ q Q? F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中涉及的技术问题 城市是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原因,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使得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着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城市内涝严重,雨洪管理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城市缺水严重,水资源供应严重不足。随之也带来了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气象灾害的频发,城市对给排水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保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修复城市水生态。 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出在建设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净化的“海绵城市”。无疑,“海绵城市”建设是修复城市水生态的一条路径,能够解决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面临的水环境日益加重的生态危机。建设海绵城市也是生态文明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水资源永续利用、寻找雨水出路的必由之路。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近几年,随着快速城镇化,城市不透水的面积迅速增加,导致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增快,洪峰流量加大,出现时间提前,增加了洪水的灾害性,并常常引起城市排水系统的水力过载,导致城市内涝的发生。据有关统计,目前全国642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仍有340座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别是非农业人口150万人以上的34座特大城市中仅7座达到防洪标准,一些新兴的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严重滞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防、排、渗、蓄、滞等措施有机结合,将极大地减轻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有效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损失。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将防、排、蓄、渗、滞等措施合理地结合起来,大大减轻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维护城市居民安定的生活环境. (2)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降低城市建设成本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城市肌体中既有的园林、绿地、湿地及景观水体往往与水利调蓄设施结合起来共同构筑城市的防排水体系,减少给排水管道混凝土的工程量,降低城市市政建设、运营、维护费用。此外,建设海绵城市减少城市水灾,降低水灾经济损失及治理水环境污染的费用,经济效益显著。 (3)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强调增加绿地,降低城市地面的硬化比例。有研究表明,城市地面硬化直接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使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收集并处理雨洪水,这些被处理过的水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或者作为景观用水,补给地下水等,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为构建绿色美好家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4)海绵城市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市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自然生态雨水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5)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为城市老旧城区“海绵体”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大中型城市老旧城区占地面积比较大,与新城区相比,老旧城区的洪涝灾害、雨水径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