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机
心理学——动机

心理学——动机动机在心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指驱使个体行动的力量和动力,是实现目标的内在激励机制。
动机作为一个广泛而复杂的主题,不仅涉及到个人内部的心理过程,还与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以及动机对个人行为和成就的影响。
一、动机的概念与分类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和动力。
它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促使个体朝着特定目标努力。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源于个体内部的需求和愿望,如获得成就感、满足好奇心等;外在动机则指个体为了获得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行动,如追求奖金、避免批评等。
此外,动机还可以根据其强度和持久性进行分类,分为本能性动机和学习性动机。
二、动机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在心理学中,有许多著名的动机理论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动机-卫生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等。
首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个体会按照这个层次的顺序来满足需求。
这一理论提出了人类心理需求的层次结构,对人类行为的动机动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次,赫兹伯格提出的动机-卫生理论将动机分为成就动机和激励动机两种。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成就感、展现自己的能力而进行行动;激励动机则是个体为了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行动。
这一理论对个体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和描述。
最后,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性的重要性。
根据该理论,个体追求满足三种根本的基本需求:对于能力和能力的满足感的需求、人际关系的需求以及自主性和自主性的需求。
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的动机水平才会最高。
这些理论为心理学者研究和理解个体动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理解和满足个体的动机需求,可以提高个体的积极性和工作/学习效果。
三、动机对个人行为和成就的影响动机对个体行为和成就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学动机名词解释

心理学动机名词解释
心理学中的动机是指驱使人们行动的内在因素。
动机可以是个人内在的欲望、需求或渴望,也可以是外部的奖励或惩罚。
动机可以激发人们采取行动,推动他们朝着特定目标努力。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不同的动机理论,其中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一系列需求的驱使,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会逐步满足这些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动机,并影响他们的行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则强调了潜意识对动机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的驱使,这些欲望可能源自于童年时期的经历和经验。
自我决定理论则关注个体内在的动机,强调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自主性和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在追求目标时会受到内在动机的驱使,而非外部奖励或惩罚。
总的来说,动机在心理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们理解人们为什么会采取特定的行为,以及他们如何被激励和驱使去追求特定的目标。
通过不同的动机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普通心理学动机(二)2024

普通心理学动机(二)引言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普通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概念。
动机是指驱使人们行动的内在或外在因素,它对于个体的行为、目标设定和自我激励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普通心理学动机进行论述,包括心理需求,动机的类型,动机的源泉,动机与目标设置以及自我激励。
正文:一、心理需求:1.生理需求:饮食和睡眠需求对动机产生重要影响。
2.安全需求:个体对安全和稳定环境的需求会影响其动机水平。
3.社交需求:人们对社交关系、友谊和归属感的需求也是动机的重要来源。
4.尊重需求:个体对自尊和尊重的需求驱使其追求成就和社会地位。
5.自我实现需求:个体追求自我发展、实现潜力和追求个人目标的需求。
二、动机的类型:1.内在动机:个体从内部获得满足感和乐趣。
2.外在动机:个体从外部因素获得奖励和认可。
3.固有动机:个体对某项活动本身感兴趣,而非外部因素驱使。
4.激励动机:个体通过外部因素获得激励,促使其行动。
5.成就动机:个体通过达到目标和克服障碍获得成就感。
三、动机的源泉:1.生理因素:生理需求的满足会产生动机。
2.社会因素:个体的动机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3.认知因素:个体对目标的认知和评估会影响其动机的水平。
4.情绪因素:情绪状态对动机产生重要影响。
5.个体因素:每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和个人经验会影响其动机。
四、动机与目标设置:1.目标设定理论:明确、具体和可衡量的目标有助于激发个体的动机。
2.动机与自我调节:动机是个体启动和维持自我调节过程的关键。
3.自我效能感:个体对于达到目标的信心和能力会影响其动机水平。
4.驱动力和坚持力:高度激励和自我调节能力强的个体更容易达到目标。
5.反馈与奖励:个体获得目标反馈和奖励会增强其动机和继续努力的意愿。
五、自我激励:1.内在动机与自律:个体对工作和任务的内在兴趣和自我约束能力对自我激励至关重要。
2.自我激励和意志力:个体通过自我激励和控制意志力来实现长期目标和设定。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心理学动机的分类

心理学动机的分类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背后的动机。
动机可以被定义为内在或外在的力量,驱使个体去行动或追求某一目标。
通过理解动机的不同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背后原因,并且可以应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目标。
一般来说,心理学动机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来自于个体内部的动力,个体会因为个人兴趣、愉悦感或自主性而去追求某种行为或目标。
内在动机通常与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个人成就感有关,它鼓励人们主动参与某项活动,而不是受到外部压力或奖励的驱动。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学习。
如果一个人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那么他会享受学习的过程,并从中获取乐趣和满足感。
这种内在的动机可以促使个体主动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内在动机还可以通过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如探索新事物、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等,来促进个体的行为。
另一方面,外在动机是源于外部因素的驱动,包括奖励和惩罚。
外在动机可以是物质奖励(如金钱、奖品)或非物质奖励(如赞扬、承认、地位提升)。
外在动机对于实现特定目标可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但它往往不如内在动机持久和稳定。
例如,一个员工可能会为了公司的奖金而努力工作,而不是因为他对工作内容本身有兴趣。
一旦奖金的驱动消失,他的工作动机也会随之减弱。
因此,虽然外在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激励手段,但在长期内持续的动机驱动上,内在动机更为重要。
此外,动机还可以根据个体的目标类型进行分类。
个体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探索性目标和利他性目标。
探索性目标是指个体对新事物、新知识或新经验的兴趣。
探索性目标驱使人们去寻求新的体验,并且带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探索性目标的动机通常与个体的内在动机相关,因为个体通常出于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去追求探索性目标。
利他性目标是指个体出于关心他人和帮助他人的动机而追求的目标。
这种动机驱使人们去付出努力,以提供他人的帮助、支持和服务。
利他性目标的动机往往与个体的价值观、同理心和归属感相关。
心理动力名词解释

心理动力名词解释
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动力原因。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动机、冲突和欲望的影响,这些力量可以驱使个体朝着自我实现和满足的方向发展。
心理动力学的理论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名词:
1. 潜意识:指个体的意识层面之下,存储着个体无法意识到或无法轻易访问的心理内容。
潜意识在心理动力学中被认为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2. 无意识:个体无法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和内容。
无意识的力量可以影响个体的冲动、欲望和行为。
3. 动机:内部或外部的力量,激发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愿望和需求。
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的动机通常是无意识的,并且可以驱使人朝向满足和实现目标的方向发展。
4. 冲突:指内部的冲突和拉扯,例如潜意识和无意识中存在的冲突和欲望。
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常常受到内部冲突的影响。
5. 欲望:指对特定对象或体验的强烈愿望和渴望。
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的欲望可以驱使其行为和心理活动,并影响其行为和选择。
6. 自我实现:个体追求个人潜力的发展和实现的过程。
心理动
力学认为,追求自我实现是个体内在的驱动力之一。
心理动力学理论的目标之一是帮助个体了解和处理内心的冲突、欲望和动机,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成长。
普通心理学动机(一)

普通心理学动机(一)引言概述:普通心理学动机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驱动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普通心理学动机的相关概念、理论以及应用。
正文内容:一、动机的概念1. 动机的定义和重要性2.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3. 动机的分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4. 动机与心理需求的联系二、驱动力的理论1. 激励理论:驱动力来自于内外部的奖赏和惩罚2. 自我决定理论:驱动力源于满足自我需求和实现个人目标3. 成就动机理论:驱动力来自于个体对于成就的渴望和追求4. 社会认知理论:驱动力建立在个体对于自己和他人评估的基础上三、普通心理学动机的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天性、性格特点和基因遗传2. 环境因素:文化、社会环境和教育水平3. 心理因素:自我观念、情绪和认知风格4. 外部因素:奖励系统、竞争环境和社会期望四、普通心理学动机的应用1. 教育领域中的动机激发和激励机制2. 工作场所中的激励和绩效管理3. 运动和健身领域中的动机研究和激励策略4. 心理治疗和康复中的动机增强和改变技术五、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未来发展1. 多元理论整合:将不同理论进行综合,促进全面理解2. 应用领域的拓展:在不同领域中推动普通心理学动机的应用3. 研究方法的创新: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深入探索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机制4. 小组和团队动机的研究:研究多人共同的动机和群体动机的影响总结:普通心理学动机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驱动力的原因和机制。
通过对动机的概念、驱动力的理论、影响因素、应用和未来发展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普通心理学动机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这对于提升个体的学习动力、工作动力、运动激励和心理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中的动机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中的动机的名词解释在心理学领域中,动机是指个体内部的一种力量或驱动,促使人们追求目标、行动和表现特定的行为。
它是引导我们行为的背后原因和动力,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动选择。
动机包括多种层次和类型,通过理解这些名词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与意图。
1. 生理动机生理动机是指基于身体需求和维持生命的驱动力。
例如,饥饿、口渴、疲劳和性欲都属于生理动机的范畴。
人们通常会为了满足这些基本需求展开行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从进食、喝水到休息和进行性行为,这些行为可以解释为满足生理动机的方式。
2. 心理动机心理动机是由我们内心的欲望、价值观和社会需求所驱动的动力。
这种动机是建立在情感和认知层面上的,与人们对内心渴望的追求相关。
例如,个体可能受到成就动机的驱动,渴望通过努力和表现获得认可和成功。
或者,他们可能受到权力动机的驱动,希望在社会中有影响力和地位。
3.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提供了解释和解析动机的框架和概念。
其中最著名且广泛应用的是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个体在满足一个层次的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4.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自身内部的兴趣和乐趣所驱使的动力。
这种动机源于个体对任务的自主、好奇心和成就感的渴望,而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奖励或惩罚。
相比之下,外在动机是指通过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来驱动行为的动机。
例如,一个人因为对工作的热情而投入其中就是内在动机,而另一个人则因为追求奖金而从事同样的工作就是外在动机。
5. 动机与目标设定动机与目标设定有密切关系。
个体的目标是动机的核心,目标的设定和追求对行为的方向和努力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人设立具体、明确的目标,通常比没有明确目标的人更有动力和决心去完成任务。
6. 激励和动机激励是指增强个体行为或调动其积极性的因素。
在心理学中,激励与动机的概念息息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机(motivation):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基本特征;具体说是行为的动力,引发活动,并推动和引导朝着特定的目标而努力坚持。
需要(need)内驱力(drive)反应(respond)goal)
(需要消退)
但动机不仅受内部需要的“推动”,还会受到外部刺激(目标)的“拉动”
这种“拉动”力量称诱因作用(incentive value),如吃饱了可是特别好吃的东西还会吃。
外部刺激的价值因人而异,如蛹、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另外,强烈的内在需要能够使本缺乏吸引力的刺激物成合乎需要的目标,如饿极了什么(差的)都好吃。
此外,诱因也能解释那些似乎与内在需要无关的动机,如人们对成功、地位或赞美的追求。
进一步研究,把动机分为三类:
基本动机(primary motive):生存的需要(内在的);生殖??
刺激寻求动机(stimulus motive):对刺激和信息的需要;尽管是内在需要但不是生存需要
第二行动机(secondary motive):后天习得的需要,解释人类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与特定的习得性需要有关,如权利、归属、认可等需要;恐惧与攻击行为似乎也与习得的需要有关。
基本动机
饥饿:下丘脑负责调节情绪和动机的许多方面,控制饿、渴和性行为。
摄食系统(feeding system)餍足系统(satiety system)
脂肪调定点理论:脂肪调定点部分遗传,部分是儿童饮食习惯的结果。
进食量与食物种类有(正相)关,烦恼会饮食过量,循环的体重变化减缓身体新陈代谢率且增加心脏病易发
渴:原发性的渴---由渗透压改变而引起(大量失水喝淡盐水更好;过咸时纯净水)
回避疼痛:出于情境性驱力,只受伤害或想象的才出现;目标是摆脱,很大程度受文化和信念影响。
性欲:大多数动物的交配行为与雌性动物的生殖周期密切相关
而人类,理性、文化和情绪影响着性欲的表达但并没彻底摆脱性激素的控制。
柯立芝效应:雄性交配后,换配偶则性行为恢复。
刺激寻求动机
唤起理论:不同活动需要不同的适度唤起水平,唤起指身体和神经系统被激活。
好奇心和寻求刺激的需要可理解为在唤起水平太低时,一种提高唤起水平的尝试。
人们为了保持唤起水平而经常变换自己的活动,寻找适合自己唤起水平的“理想家园”一般,中等唤起水平状态下表现最好;简单任务时最佳唤起水平相对较高,难时则较低。
考试焦虑是过度唤起的例子:充分准备(过度学习)、学会放松(得到情感支持)、考前演练、改变认知(改变自我破坏的过度唤起)最佳。
肾上腺素具有激活作用,多做室外活动利于生物节律的调整,褪黑素利于新生物钟形成
但改变正常作息表可能得不偿失;不得已可以做(逐步改变)预适应
习得动机
对抗作用理论(理查德·所罗门):一种刺激引起了一种强烈的情绪,那么刺激结束后会出现相反的“情绪后效应”;当刺激反复出现,人的反应会减弱并习惯化,情绪后效应增加。
社会动机---在特定文化条件下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和文化习得过程。
成就需要:成功者特点在成就目标的设定(中度冒险者);对风险的认识(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不努力)
成功恐惧---会抑制个人取得成功的努力(不愿改变已有的“自我概念”,害怕被所属群体拒绝,害怕额外包袱)
成功关键:布卢姆对美国最优秀人调查,首因为动机和奋斗目标;才能由献身精神和勤劳培养起来。
大量的练习和专家指导也是关键;自信是动机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需要层次”金字塔(马斯洛)
生理需要:食物、水、空气、睡眠、性需要等
安全需要:稳定、依恋、安全感
爱与归属:家庭、友谊和关怀的需要缺乏性动机
尊重需要:尊重别人和自尊
自我实现:认的潜能充分发展的最高阶段(发展需要growth need)
如果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没有更高追求,会“衰变综合症”最后陷入麻木、绝望和精神错乱。
真正以自我实现为生活的主导动机,马斯洛认为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可能因为社会要求安全、归属,而不是提倡和奖赏自我实现的行为。
内源性动机:乐趣,非功利性
质量更取决于内源性的因素,包括兴趣、创造的自由,及具建设性的反馈信息。
外源性动机:明显的外部驱动因素,外源性动机的驱动下,人倾向于采用最快、最直接的途径来达到目标。
活动越复杂,外部奖赏的害处越大(世界大的发现几乎都在不经意中默默发现);过多的外部奖赏会剥夺自发兴趣和内在满足感。
动机与情绪的联系
情绪经常会使人的主要活动目标发生变化。
追求目标时成功使人愉快,失败使人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