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教案
《为人民服务》【一等奖教案】【一等奖教案】

《为人民服务》【一等奖教案】【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第六单元第二课《为人民服务》。
教材主要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分析我国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事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意义,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 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关心社会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意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
3. 课堂讲解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分析为人民服务的事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价值。
4.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
5. 小组交流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设计一道关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为人民服务板书设计:为人民服务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请你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答案:学生在作业中可以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奉献爱心等,只要符合为人民服务的主题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意义。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还需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开展一次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如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帮助贫困同学等,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的补充和说明1. 实例演示:通过播放视频或分享具体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例,让学生看到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理解其价值和意义。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优秀教案(通用5篇)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优秀教案(通用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篇一】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读准“剥削、追悼”等10个词语,学习“鼎”字的书写和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了解文章是演讲词,属于议论性文章,能够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及围绕观点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习引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并尝试运用。
4、抓住重点词,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
理解死的不同意义,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生死教学重点:了解文章是演讲词,属于议论性文章,能够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知道围绕观点从哪几方面写的。
学习引用、对比、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论证方法完成练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演讲词。
1944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主席针对这一情况,做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
“为人民服务”这一信念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今天,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它依然经久不衰、深入人心,请同学们有力而响亮地再读课题——为人民服务。
二、检查预习文中有些不太容易读准的词语你能读正确吗?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强调“剥削”等难读的词语。
2、指导“鼎”的笔顺。
“李鼎铭”的“鼎”是能代表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鼎的图片或者放在宗庙作铭记功绩的礼器。
后来“鼎”字又引申出多种意义(出示ppt),学生组词。
这个字笔画较多,笔顺易错,仔细看老师怎么写。
师范写,生书空,写一个带“鼎”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把握内容同学们,既然这篇课文是演讲词,那么演讲是有目的的,演讲者在演讲中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让听众形成共识。
请几位同学读读这篇课文,想想毛主席在文章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里直接提出并解释了这个观点?引出第一自然段)1、出示句子: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为人民服务》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为人民服务》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要求】1、自学本课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3、深入阅读理解,体会文章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逐层论述的思路。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
【教学流程】一、发谈话,引出课题你听过“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吗?对这句话你了解多少?(挖掘学生已知,自然引入,利于找准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学习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含义。
2、再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进一步认识:⑴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自由交流对文章中心内容的理解,初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⑴交流收集到的议论文写作常识性材料,了解文章论述上的特点,通过读书,加深体会。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所在,但读书活动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或简单重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增强读书的目的性,在读书中理解,在读书中提高,在读书中体验。
)3、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1、把文中出现的优美词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2、填空,并体会这些句子的特点:()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二、理清文章思路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案

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学习烈士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掌握。
2. 课文中烈士的英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烈士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 学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型。
4. 讨论课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5. 烈士事迹讲解:教师讲解烈士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6. 总结全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文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后练习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烈士精神认同评价:通过学生的作文、表达和行为表现,评价学生对烈士精神的认同和内化程度。
七、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烈士事迹的案例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为人民服务》教案

《为人民服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人民、乐于奉献的精神。
3. 引导学生学会为他人着想,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讨论“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 分享为人民服务的事例,让学生感受为人民服务的快乐。
3. 分析为什么我们要为人民服务。
4. 探讨如何为人民服务。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1. 讨论法:分组讨论“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和事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
3. 角色扮演法: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为人民服务的情景。
4. 小组合作法:完成团队任务,培养协作精神。
四、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为人民服务的事例,讨论为什么我们要为人民服务。
3. 案例分析:分析如何为人民服务,讲解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
4. 角色扮演: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为人民服务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
5. 小组合作:完成团队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应用。
2. 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贡献,检验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收集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拓展1. 邀请社区服务志愿者或慈善机构工作者来校分享经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和方式。
2.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如支教、环保、敬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为人民服务的快乐和成长。
七、教学活动1. 举办“为人民服务”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服务经历和感悟。
2. 开展“为人民服务”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体会。
3. 组织“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公众场合的自信。
八、教学资源1. 收集关于为人民服务的书籍、文章、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
《为人民服务》教案

《为人民服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关心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讨论“为人民服务”的含义,理解其深刻内涵。
2. 分享为人民服务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快乐和成就感。
3. 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关心他人的品质。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2. 如何培养学生主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五、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为人民服务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为人民服务。
3.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培养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4. 激励评价法: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为人民服务的优秀行为,激发其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为人民服务?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分享为人民服务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快乐和成就感。
3. 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
三、分组讨论(10分钟)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为人民服务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景模拟(10分钟)1. 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为人民服务的过程。
2. 学生表演,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明白了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其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为人民服务》教案

《为人民服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热爱人民、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3. 引导学生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内容1. 讨论为人民服务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人的服务,从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 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情感。
3. 探索为人民服务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讨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实践为人民服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人民、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为人民服务的话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行为。
3. 实践指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讨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实践为人民服务。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2. 准备讨论题目和讨论指南。
3. 准备实践指导材料。
教案剩余章节将在稍后提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先进人物的事迹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为人民服务的兴趣。
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感受。
3. 学习:介绍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学习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行为。
4. 实践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人民服务,提供一些实践指导和建议。
5. 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强调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的积极参与和表达。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来评估学生对为人民服务意义的理解。
3. 学生行动力: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变化,评估学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情况。
八年级语文教案 为人民服务9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为人民服务9篇为人民服务 1徐辛夷《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讲演稿。
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
讲演稿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教学《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老师应该从“深文浅教”出发,花一番功夫设计教学方案。
一、教师讲述背景材料。
出示课题后,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练习第二题:“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讲的”然后由教师简明地讲述有关资料: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对敌作战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各解放区都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对支援战争、减轻群众负担、巩固和扩大解放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属中共中央警卫团)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1944年9月5日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召开大会,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演《为人民服务》。
二、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1.全文生字少,学生初读时不会有困难。
但是,课文有不少由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在理解上却有困难。
教师除了要提示他们查字典独立理解一些词义(如“鸿毛”“固”“或”“卖力”等)外,还应出示小黑板补充一些注释,如“司马迁”“法西斯”“精兵简政”等。
学生第一遍读课文,要求他们抓住词语,初步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为悼念张思德,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对张思德的革命精神进行了热情赞扬,同时对他的牺牲表达了哀悼之情。
组织学生第二遍读课文时,要他们思考课文中哪些段落直接表达了讲演人对死者的评价和悼念。
课文的第一、二段表达了对张思德的评价:张思德生前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第五段表达了讲演人的哀思。
3.要求学生重点阅读第三、四段,并画出表达主要意思的句子: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自《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屈]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书中用这句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进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1.圈出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
清于鸿毛()千均一发()大明鼎鼎()死的其所()寄托衰思()兴汪发达()无掬无束()重与泰山()2.查字典,填空。
“鼎”字共()画,用部首查字法查()部,用音序查字法查(),音节()第6画的笔画名称是()。
“鼎”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大;②正当,正在。
在“鼎鼎大名”中应选第()种,在“鼎盛”中应选第()种。
请再写出含“鼎”的成语(至少三个)()、()、()。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改正()提出()战胜()改进()改良()解释()
4.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
()你说得对,我们()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在句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分析句意,说说句子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这段话句子意思层层递进,第一句讲,第二句讲;第三四句讲。
5.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确与否。
A.文章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
B.课文从正确对待批评、搞好团结两个方面来说明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
6.
7.
面而来的那个人是她的丈夫吗?
……两个人面对面站在那儿,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
王仕花哭着说:“这岛咱不守了!”王继才没作声,望着大海:“仕花,你回去吧。
我得留下,开山岛是海防前哨,你不守,我不守,谁来守?”
回到家的王仕花思来想去,她毅然辞去了工作,也上了岛。
上岛后,王仕花才真正体验到守岛的艰难。
升旗、巡岛、观天象……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
夏天湿热,只好睡到房顶上;冬天阴冷,不得不搬进海风吹不透的山洞里。
时间长了,他们都患上了关节炎和湿疹,疼痒难忍。
台风来时开山岛就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
一次,连续刮了17天大风,柴火都用光了,他们只能把生米用水泡酥后,捞起来干嚼,一连嚼了5天的生米。
守岛不仅艰苦,还很危险。
一次,海边巡逻,一个大浪打过来,把王继才卷到海里,又一个浪头过来,王仕花看见浑身湿透的王继才,正从岩石往上爬。
从那以后,他们出去巡逻,就用一根背包绳拴在两人腰间。
一天的坚守不难,一年的坚守弥足珍贵,他们用32年的坚守诠释了初心的伟大。
(1)用“”画出文章中的过渡句。
(2)“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什么样的王继才竟会让妻子认不出。
结合短文,请写一写王继才当时的模样。
(写在文中的横线上)(3)短文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两次写到环境的艰苦,这样写()。
A.重复啰嗦
B.突出守岛的艰难
C.是为了强调环境艰苦
(4)32年的坚守,你认为王继才和王世花坚守的是什么?
思维创新大拓展
8.拓展题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英雄模范都是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力所能及的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轻、钧、名、得、哀、旺、拘、于
2. 12、目、D、ding、竖折折、①/②;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革故鼎新、
3.缺点、建议、病魔、方法、机器、误会
4.(1)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2)为人民服务就要改正缺点。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说。
有错必改正。
5.A. √B. ×C. √(4)√
6.(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人本来就是要死的,但有的人死的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确实死的比鸿毛还轻。
B(3)举例子
7.(1)守岛不仅艰苦,还很危险。
(2)他头发蓬乱,脸上满是污垢,黑瘦黑瘦的,身上的衣服乱七八糟的,似乎好多天都没有洗过。
(3)B(4)对祖国的忠诚,初心的伟大,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8.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帮清洁工人打扫卫生、扶老奶奶过马路、在下雨时给他人一把伞等我们要向雷锋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